標籤:

為何一部分世界頂尖耳機廠商的旗艦是監聽系列?

如akg、鐵三角等。低頻厚重的耳機為什麼不能成為旗艦?


hifi的定義是高保真,越是高檔的耳機越應該還原錄音師的本來意圖,這也是監聽耳機的目的。

低頻對於耳機本身來說是個無法避免的硬傷,因為錄音大多是針對箱子回放系統錄製的,而箱子回放系統的低頻,很大一部分是靠人體體感感知的,耳機沒辦法做到體感。所以,高檔的耳機為了還原低頻的本來面目,不會把低頻調得太突出。

耳機如果把低頻調得太突出,會造成不能還原低頻本來烘托的空間感,使得聲場內塌,頭中效應嚴重,典型的例子就是beats系列,這也是為什麼beats在發燒友中不受待見;而且低頻太突出會掩蓋中頻細節,使得中頻暖糊。

當然低頻不突出不代表低頻殘廢,但每家廠商對耳機低頻的理解不同,不同定位的耳機低頻表現形式也不同。下面我轉貼耳機大家壇用戶鹿目まどか(fennec)的一篇關於各家廠商不同低頻風格的帖子。

看圖論低頻

鹿目まどかPosted: 2012-12-07 18:20

原帖地址:看圖論低頻 耳機大家壇 全球最大中文耳機論壇

首先看看低頻各個的頻段對聲音的影響:

20-60 空間感,提升共振(嗡)、降落空虛;

60-100 渾厚感,提升轟鳴(轟)、降落無力;

100-150 豐滿度,提升渾濁、降落單薄;

再來分析一下各個廠家典型的低頻表現,這裡從曲線得出的結論和我自己的聽感類似,所以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理想的低頻應該是條平直的直線,各部分的提升,降低可能會對其聲音產生上述影響,比如60-100hz的提升會帶來量感,力度的增強。

四個正統德系耳機的低頻曲線驚人的相似,低頻曲線較為平直。量感較少而空間感優異。

四個日系耳機的低頻曲線走向類似,40hz以下頻段下降較明顯而40hz以上顯得略微突出,提升了低頻量感,聲音更適合流行。

再來看看平板耳機的表現,AUDAZE LCD3被稱為低頻之王,其低頻響應幾乎是一條直線,而Hifiman的則略遜一籌,但是依然非常平直,其中HE6在20hz以下的極低頻有所下降,這似乎使得其低頻更加有侵略性。(註:AUDAZE應為Audeze,樓主此處賣萌)

美國歌德以及極致的低頻非常有個性,從100hz往下曲線急劇下降,100hz附近非常突出,這個峰使得耳機能夠表現出鞭抽一樣的強有力的低頻。但隨之而來的是下潛和空間感的缺失。

AKG則與之相反,在70hz或100hz附近有個谷,雖然量感延伸都不錯,但是聽起來毫無侵略性,這也體現了AKG獨特的審美風格,但是Q701卻把這個谷填了,使得低頻顯得突出了一些。而K550似乎在150hz附近又有一個谷,不知道是不是造成其低頻單薄的原因。

天龍的耳機其中D1100以低頻量大著稱,從頻響上看低頻似乎呈嗡嗡的轟鳴。而D2000 D5000 D7000則是一種日德風格的結合,在30hz以下極低頻才有所下降,量感和空間感俱佳。

最後可以看一下各個廠家旗艦的對比,四種典型的低頻,差別非常大,但不同的人喜好不同,所以並無優劣之分。大家也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喜好和聽感。


首先,要先明白什麼是監聽耳機。監聽耳機是錄音師,混音師在工作中去聽他的音頻素材的重要工具。監聽耳機必須要最真實的還原聲音本來面目。每一個還音設備(耳機,音箱)都有其自己的頻響曲線。有些高頻部分會突出,有些低頻方面會突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音染色,hifi正是因為他的頻響曲線更適合某一風格樂曲的頻響曲線,所以你才會覺得聽起來爽。而要作為監聽設備,就要求你的還音設備的頻響曲線近乎平直,沒有任何頻段的頻率有提升或衰減,越平直,還原度越高。這就是為什麼低頻重的耳機不能作為監聽耳機,它對低頻部分做了提升,你聽到的不是音頻原本的低頻,就像你看圖,原圖和ps過得是不一樣的,監聽耳機想讓你聽到的是原圖,而hifi也好,低頻加重的也好,想讓你聽到的是美化過的東西。還有就是解析度,這就好像相機的像素,像素越高圖片細節能看到越多,耳機也是如此,解析度越高,你能聽到的細節越多,需要去注意的就越多。

由於工藝問題,線材,單元等等都會造成音染色,想製作一個頻響曲線近乎平直的耳機需要許許多多的測試以及好的材料的選用,並且融入大量的技術元素,所以好的監聽耳機都會成為該品牌的旗艦。

手打比較辛苦,還是手機碼字,有不對的大家指正。

手打


貌似前面幾位都沒說到點子上。

之所以頂尖廠商給人的印象就是「監聽」,是因為頂級耳機/耳塞中的一部分也比較適合做監聽。

解釋一下這個觀點:監聽其實門檻並不高,特別是舞台監聽。比較初級的監聽,目的是讓監聽者能聽得「清楚」。也就是說監聽的底線就是解析力至少要足夠好,不至於丟失太多細節而讓監聽者忽略了一些東西。正因為如此,很多DJ用耳機也就是監聽耳機,價格不高,素質一般,甚至很多普通耳機都能作這個用途。從這點來說,低頻重的耳機,只要聲音不是太爛,都可以用來做監聽,特別是對聲音要求本來就不高的舞台監聽。

也就是說,監聽其實並不代表音質就有多出眾,更不代表產品很高端。這裡又要提到D50之類的回放設備。這類錄音筆等設備的目的也是為了把聲音「錄清楚並回放清楚」,因此其聲音特點也就跟中低端監聽設備的思路類似,實際上是不太適合用來欣賞音樂的(聲音干、缺感情、部分情況下有嚴重過載)。

往高端走的監聽耳機和耳塞,特別是錄音棚用的監聽,一般來說除了解析力要足夠之外,還要求聲音中立,音染少,隔音。從這幾個方面來看,很多號稱HiFi的耳機耳塞,都無法作為監聽用,比如HD800、K802、T1之類的耳機(開放/半開放式,有音染),或者EX1000、鐵三角全家以及大部分平頭塞。

這部分耳機耳塞雖然素質夠好,但聲音仍然屬於偏向討好耳朵類型,也就是所謂的HiFi類型的,加上不隔音,所以不適合做監聽用。

而好的監聽耳機或者監聽耳塞,除了實現上面三個高端入門條件之外,還需要考慮聲場、結像、三頻均衡等等問題,從而讓調音師能夠準確對錄製的聲音進行調音。而這些方面又是HiFi耳機同樣追求的。同時,要把封閉式結構的耳機和耳塞的聲場做到足夠大,三段都很均衡,能凸顯聲音中蘊含的情感,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

綜上,只有高端廠商有這個實力去做一款適合高端監聽場景的耳機或耳塞,同時這部分設備由於聲音中立(大部分廠商都用Reference這個單詞來形容中性聲音,也就是參考級),聲場較大,三頻均衡,結像合理,所以也同樣適合用來欣賞音樂。

至此,大部分有實力的廠商,都以追求Reference這個級別作為目標來打造中高端以及旗艦產品(主要是耳塞,旗艦耳機很少有封閉式),並催生了UE、音特美之類的特種設備廠商(大多數都是生產助聽器之類的設備起家的),製造出UE18Pro、ER4這樣的原本是特殊用途的耳塞被改造成欣賞音樂的設備。

因此,這個問題也需要修改:不是說所有大廠旗艦都是監聽系列,而是只有一部分大廠旗艦也可以成為很出色的監聽器材。


因為監聽設備是個有明確客觀標準可以衡量的東西。


市場策略,因為你買耳機問的都是身邊比較懂行的人,所以旗艦耳機要先抓住懂行的人的心,業界人士一句XX耳機不錯,我一直在用,就是免費的廣告了。


這是好聽不好聽,和一樣不一樣的分別。


所謂客觀慓準,就是和錄音室收音同一樣。


也不是原音,HIFI,的角度。就當是原點的重複性。


可用作追蹤錄音效果的耳機。


推薦閱讀:

耳機初燒,想初燒就退燒,能否推薦一款3000以下的適合退燒的耳機?
耳機有沒有使用內置電路矯正頻響的?
我的小米耳機電耳朵。是漏電還是靜電?有人有同感么
耳機的靈敏度越高越好嗎?
國產HI-FI品牌和代表作品有哪些?

TAG:耳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