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大腦》Dr.魏是誰?


用google scholar查了一下,發表的論文一共被引了290次,h指數9,學術成果算是相當不錯的了。

註:某科學家h指數的含義為"其有h篇論文被引用了不少於h次"

鏈接:Wei Kunlin - Google 學術搜索引用


真實生活照片

一個現場面對以李永波和財神以及高曉松為典型等嘉賓的質疑,從容面對,沒有說自己的辛苦,沒有攻擊,沒有智商高的人常有的對智商低的人那種蔑視,清楚的明白自己的重擔,認真理性包容有內涵陽光幽默的一位大腦研究的教授。


魏坤琳

魏坤琳(2013年35歲),湖南湘潭人,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現任北京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博導,主要研究人腦是怎麼工作的,以及人是如何控制運動的。因其一組帥氣照片在網上走紅,被稱為「中國最帥教授」。2013年12月,魏坤琳作為「科學判官」加盟《最強大腦》節目,再次引發關注。

中文名:魏坤琳

外文名:Wey

國籍:中國

職業:教師

畢業院校:北京體育大學

身高:174cm

成長經歷

魏坤琳從小是學霸級的人物,喜歡讀書,對很多知識有所涉獵,智商

高達140,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在美國讀書的時候,因為喜歡問為什麼,被德國老師直接叫Why(英文名字本是Wey)。」

平時除了在實驗室,我也有很多的業餘愛好,比如很喜歡滑雪,單板雙板都會,還有潛水、衝浪。」儘管是個腦力達人,但他自認不像《生活大爆炸》里的任何一個,「我不像他們那麼Nerdy(書獃子)。」

求學生涯

2000年在北京體育大學獲得生物力學的學士學位;

2003年和2004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運動控制和電子工程的碩士學位;

2007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運動控制的博士學位;

2007年至2009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康復醫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2009年加入北大心理學系。

研究工作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運動控制,感知運動融合,多通道信息整合,動作行為決策,人體運動的生物力學分析及建模,運動康復。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物理心理學實驗,虛擬環境,行為實驗,全身運動測量,肌電信號及TMS刺激等。在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等雜誌發表過高水平論文。

參與節目

2013年12月,魏坤琳加盟江蘇衛視科學勵志節目《最強大腦》,身份是科學判官。他將從技術角度,對選手們的腦力展示給予綜合打分。

有爭議:理性科學PK感性認知

節目中的最大爭議就是「冷麵判官」魏坤琳和「溫情」嘉賓團的評判標準。一直堅稱「科學是我評判的唯一標準」的魏坤琳說:「有爭議就是因為觀眾,包括3位評審都是用常人的眼光、日常經驗作出判斷,這是感性的,而我是用科學的、理性的視角來看待選手的表演。選手們必須要在某一項智力上做到極致,方能代表中國同國外選手競爭,這也就要求我必須做到客觀和嚴格。」

另外,還有一篇果殼網的專訪:【果殼網專訪】Dr. 魏——魏坤琳,中國最帥科學家!

以上資料來自網路搜索。


我覺得Dr.魏站在前台主要是因為顏好,當然不否認學術造詣和個人修養風度。

節目中屢次提到科學團隊,可見節目應該是有一個專業團隊的,這個團隊就站在Dr.魏身後,Dr.魏其實是代替整個團隊發言。


且不論在節目中的表現如何,我覺得他在學術上還是有造詣的,前些日子聽了他的講座《人的智能》,講的生動有趣又長知識,很不錯,推薦大家看看,人都有兩面性,至少他在學術上還是挺讓人尊敬的。

在討論人工智慧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什麼是人的智能。

2016年4月15日晚,北京大學研究生會、北京大學燕新社聯合Xtecher共同主辦「未名對話」系列講座之一——「對話人工智慧」。作為嘉賓之一,最強大腦科學判官Dr.魏發表演講,主題為《人的智能》

演講嘉賓魏坤琳,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運動控制實驗室負責人、最強大腦科學判官。

本文整理:Xtecher特稿記者 凌雲

以下為魏坤琳教授演講實錄:

人的智能

(瀟洒地把大衣脫了)我起了一個非常大的title,有一個非常大的野心,要在20分鐘里把人的智能講清楚。

大家都在談人工智慧,那你們猜:什麼是智能?什麼給我們智能?什麼時候你會認為一個機器人享有智能?

(女同學甲:有情感)

OK,有情感,哺乳動物就開始有情感了,就有所謂的「情緒腦」。

(女同學乙:會思考)

會思考,thinking,thinking太複雜了,是不是包括太多?

(女同學丙:認知)

認知這個詞也太複雜了。

智能不等於智力。

智力是人的能力,可以劃分為推理能力、短時記憶、長時記憶、讀寫能力、理解能力、視覺加工能力、聽覺加工能力等等。這是在《最強大腦》上講的東西,智力是對人的能力的衡量。

那到底什麼是智能

我認可的定義是:面對障礙的時候,能夠根據理性的規則,遵循事實作出決策,從而達到目標。

按照這樣的定義,現在的人工智慧都是非常專業化的智能,能夠下象棋、下圍棋、做語音識別的,但人的智能就比較通用。面對障礙,人能夠認清楚什麼是事實,能夠把知識給抽象化,能認識到規則,然後做出決策,從而達到目標。

舉個例子。假設你以一個上帝視角來看這個世界,有個外星人來到地球,你發現他喜歡抱著大樹。你會覺得外星人在犯傻嗎?他有智能嗎?沒準大樹有提供他需要的養分,是他們需要活下去的根基,他可以依靠大樹形成自己的文明。那他就是有智能,因為他根據他的規則達成了他的目標,我們不會說他傻,OK?

Part 1: 心智運算

在我看來,智能就是做運算。這點跟人工智慧很像。為了說清這件事,我舉幾個例子。

▼運動

人腦怎麼控制運動?比如要做一個伸手夠物體的動作。幼兒大約在七八月的時候,就可以伸出手去準確地夠到一個物體。

我們來分析一下人的胳膊。

粗的黑線全部是你的肌肉。有些肌肉是單關節的,有些肌肉是雙關節的。那個動作的目標是控制兩個肢節,從一點到另一點,越快越准越好。

但當你要控制這麼多肌肉的時候,你會發現,啊哦,我該怎麼控制這麼多條肌肉?我大腦要同時發出多少指令?這些指令是什麼樣子?

上圖的每一行是一條肌肉的激活信號,每一列是手往不同方向運動的要求。向前運動和向後運動的肌肉激活完全不一樣,因此,每做一次最簡單的動作,都需要發出大量的運算指令,來告訴每一條肌肉應該怎麼激活?怎麼協調?相互大小多少?相互時間關係多少?這都需要大腦當場把這計算出來。

那你會意識到你的大腦在做這些運算嗎?

沒有意識。以前心理學研究認為這並不重要,但當我們去做機器人的時候才發現這很重要。人類幾個月大的時候就能完成智能的表現,但機器人到今天都不能很好地完成。因為我們並不了解大腦是如何進行運算的。

在人工智慧剛剛興起的時候,大家提出了質疑,覺得人類的驕傲是操控符號的抽象思維能力,所以我們拚命往那個方向走。結果,計算機已經是操控符號的佼佼者了。

但是,人工智慧還不知道如何像人一樣很好地控制運動,連運動這樣的「低級」智能都搞不定。我們人類還生怕運動的挑戰不夠難,發明出各種各樣的體育運動,挑戰自己,簡直是赤裸裸的炫耀啊,向機器人炫耀這個智能。

不過,最近,在神經運動學方面,科學家大概找到了人腦如何控制運動的演算法。

我知道每次把公式亮出來的時候,觀眾會走掉一半。

(小X:男神看到沒有人起身,一臉傲嬌,好啦,誰叫你是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男子呢?(? ???ω??? ?)?)

(此處Dr.魏進行視頻演示)我們可以根據上面的公式進行模擬實驗,模擬出一個虛擬的人形肢體,輸入一個刺激,把它的重量突然變成一倍,它會跪倒在地,然後試圖慢慢地爬起來,是不是很像智能的行為?這就是對付擾動時應該做出的反應。拉他一下,你看!已經很像人了,對不對?

(此處Dr.魏進行視頻演示)還可以教一個機器人怎麼拍乒乓球。我的博士論文就是學習人類怎麼拍球(害羞又得意地笑)拍球是一個不穩定的行為,球的高度、角度、落地都不穩定。我們需要知道人是怎麼通過視覺感知乒乓球的運動從而做出智能判斷的。機器人能實時地立刻學會。騙他一下哈,用手抓一下,OK,它馬上克服了,你看,聰明!

(此處男神正在各種調戲這個機器人……

小X只想說,別動機器人,沖我來!)

那人到底是怎麼控制運動的呢?(一秒變正經)

大腦有一項功能叫做運動指令拷貝(Efferent Copy):當運動指令發到肌肉之前,會進行一個備份。這個備份會在大腦里做一些模擬,它可以預測這個運動的行為是什麼。肌肉對指令的感覺回饋有一些延時,但是運動指令拷貝的預測沒有延時。預測和反饋的信息融合在一起,就能估算出當前的狀態,從而做出最優的反應。因此,人的運動控制實際上是個優化過程。

根據什麼優化呢?就是運動指令的大小,運動指令要越小越好,也就說越偷懶越好,運動指令太大了會消耗能量。

基於上述框架,人腦進行了最優運算,算出了一個最優的控制指令,發給肌肉,人就表現出了各種各樣的行為。

這個公式很簡單,但並不是所有的認知系統都能找到大腦的實際演算法並寫出公式來。我們希望看到這樣的演算法用到機器人上面。

▼知覺

你是不是覺得知覺特別地簡單?

比如,我站在這裡,這個房間大概多深,你們離我多遠,我的眼睛能識別出每一個人的面孔。這是不是對我們人類來說毫不費力?

是的,毫不費力,但是這背後的運算是非常大的。

舉個例子。一堆煤球在太陽光下面曬。太陽光直射的時候,煤球反光。還有一堆雪球在室內,也會反光。但是,煤球反光的強度大小其實是高過雪球的,也就是說,煤球的反射光比雪球的反射光更亮一些。好,那大腦就得到了這樣兩個信號。按理說,信號越強就應該越白,但是你的大腦卻認為煤球是黑的,而雪球是白的。

為什麼大腦做出了一個相反但聰明的翻譯?人的知覺的這種翻譯是毫不費力的,跟運動系統一樣,同樣的刺激信號會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翻譯。你的知覺實際上是你對這個世界的翻譯。

再舉個例子。

不同距離的樹在視網膜上的投影都是一樣大的。但你能毫不費力地判斷這些樹的遠近。

每一條線的形狀都不一樣,傾斜角度也不一樣,但是在視網膜上的投影也是一模一樣的,可你還是能判斷得出來。

這說明了什麼?當你只有非常模糊、模稜兩可的信息時,你的大腦依舊能能識別出來,這是因為你的知覺系統做了很多的運算,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情感

推理、記憶也都是運算,大家比較好理解,那情感呢?情感也是運算。

人類有六種最基本的情緒:高興(happiness)、悲傷(sadness)、驚訝(surprise)、厭惡(disgust)、害怕(fear)和憤怒(anger)。

在這個世界上,好像理性的人會更佔便宜一點,他們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斷。總有些人說,情緒會讓人變得不理性,情緒泛濫會有什麼壞結果。

那人為什麼要有情緒?情緒在進化上要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我把情緒看作是一種判斷、一種感知。其實,人所有的記憶都有情緒的色彩。你的人生發生的任何事情實際上都有一些情緒的色彩在上面,我們因為情緒有了一些偏好,有自己喜愛的東西。

那情緒在運算上起什麼作用呢?我覺得它是一個動力源,人可以通過情緒調動認知資源。

比如說憤怒。要激起一個人的憤怒特別簡單。我走到一個人面前,他不知道我要做什麼,「啪」的一巴掌,三秒鐘之內,他的火就騰起來了。憤怒,是自動的,來得非常快。你當時還在平靜地聽我講座,突然一下你就進入了戰鬥狀態,它讓你從一個狀態跳到另一個狀態。這在計算機裡面叫做中斷,直接把你原先的狀態切斷,跳到另外一個狀態,情緒可以干到這種事情。

情緒可以切換模式,這是非常有用的。比如悲傷讓我們有決心去改變生活的軌跡,害怕讓我們逃跑,歡樂讓我們追求某種愉快的事物。我覺得情緒像中斷信號、強度信號。

我們還有更複雜的情感:驕傲(pride)、內疚(guilt)、尷尬(embarrassment)、羞恥(shame)……這些情感是社會化的情感。因為我們是社會化動物,情感能讓他人判別你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這是非常重要的。換言之,社會化行為是要社會化運算(social computing)的。

比如說,孤單可以讓你去尋找別人的安慰陪伴,親情讓你更有動力去撫養兒孫,這在進化上非常有意義。必須愛你的子孫,才能夠撫養他,才能夠將基因延續下去。這份愛好像是天生的,無條件的巨大付出,這是人類通過情感做出的運算決定。

講了這麼多例子,就是想告訴大家,無論是你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大腦一直在做各種運算。

關注本公眾號(ID:Xtecher),後台回復 「魏坤琳」 ,可獲得演講PPT。

Part 2: 意識

下面講一個更大的topic——意識。

意識是什麼東西?

(女同學A:人覺醒時的一種狀態)

OK,就像早上把電源打開一樣,咚,起床,然後look around……還有什麼?我們要「給電腦以意識」,要「給人工智慧以意識」,到底什麼意思?

(女同學B:對固定和流動的東西都有很強烈的覺察)

哇,在心理學我就把你這句話解構成注意,這是一個很好的回答,還有什麼?

(第一位男同學上線:對周邊環境產生的想法)

OK,看到一個東西,對它進行更多的處理,還有什麼?

(女同學C:對自己和他人的關係有獨特的解讀)

對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對,其實最關鍵的一個就恰恰是她說的。

▼自我意識

首先認識到自己,這就是自我意識。

不是所有動物都有自我意識。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鏡子測驗:把動物放在鏡子面前,看它能不能意識到鏡子裡面是自己的影像。

比方猴子在額頭中間點個紅點,猴子過去一看,誒,有個紅點,我把它擦一下,你也會做這樣的行為,ok?(小X:男神,你說就好了,沒必要真的去摸自己的額頭……)

有些動物可以通過測驗,比如,猴子、大象、海豚、某些鯨類、喜鵲等。

很多人會問,人工智慧會不會有自我意識?首先我們要知道,自我意識只是意識中的一部分,但恰恰是最簡單的一部分。

每個人的心智(mind)中都有一個關於自己所有表徵的條目。自我意識的判斷就是去匹配這個條目是否符合。

我知道我自己好多特徵,我一看那鏡子,誒,這個特徵和我的條目剛好match上了,我當然可以去抹我自己的東西了,對不對?抹這個紅點,是最容易的。當然,進化有一個自己的條目很難,大腦必須足夠發達才行。

▼信息訪問

大腦有兩種信息的訪問:一種是有意識的信息,另一種是無意識的信息

有意識的信息很多是視覺信息,也有聽覺信息,它們一般都存儲在短時記憶中間。

比如,我現在閉上眼睛,沒有了視覺輸入;你們沒人說話,也沒有了聽覺輸入;但我在想一個數學問題,3+2等於幾,這還是有意識的訪問。我從長時記憶中將「3+2」調入短時記憶(也叫「工作記憶」)中,進行處理。

大腦還進行了很多無意識的處理。

比如說,視覺背後的很多運算。視網膜上統一投影的影像來自不同的物體,我們一下子就將它們分離開來,你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解釋,因為這個運算是在意識層面以下,直接自動地就完成了。

運動也是如此,我在這晃來晃去跟你們做了這麼多手勢,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手勢應該怎麼做,從來沒有想過要對肱二頭肌說,喂,拜託,你多用力一點。

語言也是,聲音聽到你們耳朵里,大腦就自動翻譯成語義了。

還有閱讀的時候,文字是個視覺的輸入,但是你不會注重那些文字的視覺細節,你直接看的是語義,不然你怎麼看得下去,對不對?

意識的研究核心是有意識處理的信息。

有意識的信息處理叫做信息訪問的意識。信息訪問是在工作記憶中。工作記憶相當於一個公告板,對一個信息進行多個系統的處理。

比如,我看到了一瓶水,這瓶水出現在了「公告板」上。我的語言系統可以描述它,我想告訴你,這水我剛喝了一口,就下去了一丁點;我想這個瓶子到底有多少水,估重多少,這直接傳到我的運動控制系統,想讓我用手去抓它,雖然我現在沒動,但是我想去抓這件事情已經讓我的運動系統觸碰這個信息了;你可以推斷,蓋子是打開的,那肯定是被喝過的;你可以對它進行進一步的運算,你可以仔細地分析它,比如說,因為我老上電視,嗨,我沒有老上電視,就上了那一個……但我特別敏感,我們經常會把瓶子上的包裝給撕掉,怕給人做廣告,所以你會仔細地分析當時的場景適不適合把這個廣告給它露出來。

由此可以看出,工作記憶臨時存儲的有意識信息可以被大腦中多個系統訪問,這是個並行系統。

我們的大腦同時大概可以處理四個信息。按理說,工作記憶越廣,人的智商越高。但是為什麼人類只能同時處理四個信息?因為大腦是有算計成本的。

第一,空間的成本。象棋有N個下法,大腦試圖記住所有的格局和路線是不現實的,大腦的空間是用來存儲演算法而不是內容,不需要佔用太多的空間。

第二,時間的成本。假如工作記憶塞了很多東西,假設你是個超級外星人(小X:男神真的好喜歡外星人這個梗啊~),不是四個items而是四萬個items,從中間建立一些聯繫,找到所有的可能的話, 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而我們需要快速地決策,必須要在決策差不多的時候在說,OK,let"s make a decision.

第三,能量的成本。這其實相當一個處理器,我們都不希望處理器太耗能。

綜上所述,人類的工作記憶就只有這麼大。

更多內容可點擊: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zQ4OTE5Mg==mid=2654428709idx=1sn=9175d52cd31bd8fa8bd48f59aca915eescene=0#wechat_redirect


我以為是黃豆豆


他自己微博上說了 他沒測過智商 140這個結論他也不知道誰寫的……


最強背鍋俠


我覺得最強大腦如果沒有這麼一個唱黑臉的人,會變成一個嘻嘻哈哈的節目吧。

你們都圓場,都不想得罪任何一個觀眾,那到最後,觀眾的喜好就是科學,那我們學浙江衛視辦個中國好科學可好?


拜託,直接百度,資料全的很啊!!摺疊我吧,不吐不快


感覺他十萬個為什麼看得挺多的。而高曉松我一直感覺他百家講壇看得挺多的。

感覺他選修過《演員的自我修養》。動作有點教科書般的死板。

感覺他如果安心做學術可以做一個普通並偏好的教授。相比之下還不如他作為一個演員來的名氣大。

最強大腦本身就是個娛樂節目,我們應該從娛樂角度多看看Dj魏。

學術上DJ魏可能甩我幾條街。


放這個角色的目的就是為了引起爭議啊,他是專才,但肯定不是天才。但不得不說,智商應該很高,且情商也不低。雖然,對他的某些評判標準不太理解,但,放誰到那個位置,都不會讓所有人滿意。另外,專才里很少有長的還算養眼的,已經可以了。


魏坤琳,北大心理學系副教授, 博導。於2000年在北京體育大學獲得生物力學的學士學位,2003年和2004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得運動控制和電子工程的碩士學位,2007年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獲運動控制的博士學位。2007年至2009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和芝加哥康復醫院進行博士後研究。2009年加入北大心理學系。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運動控制,感知運動融合,多通道信息整合,動作行為決策,人體運動的生物力學分析及建模,運動康復。主要的研究手段包括物理心理學實驗,虛擬環境,行為實驗,全身運動測量,肌電信號及TMS刺激等。在 Journal of Neurophysiology 等雜誌發表過高水平論文。


看完最強大腦叨叨魏的表演我只想好好學習心理學,畢竟殺人於無形。


老實說,剛開始看最強大腦的時候,挺討厭他的,這幾年下來,發現,哎喲,不錯喲,進能裝B,也有真材實料,退能背鍋,也有男兒風骨,好感慢慢有了


怎麼沒人黑他以及最強大腦呢?

個人看來最強大腦是個很low的節目,其實國內也沒多少值得稱讚的娛樂節目, djw在科研上也不見得多牛掰,節目中的言論與科學家的身份差太遠,如果是一個科研牛掰引領世界研究方向的專家,哪怕吃不飽穿不暖也不會選擇娛樂大眾,因為科學的殿堂是神聖的。djw選擇圈錢最暴力最粗俗的娛樂圈露臉,其實就說明他在本行業發展的問題了。從履歷看我從來也沒覺得他又什麼專業可言,只要是個智商正常,情商過關的人,在成熟的科研平台上,稍作努力發文是不難的,難得就是平步青雲,做到世界敬仰,因為那確實是需要勤奮和天賦的,同時那也是科研工作者心理最神聖的嚮往。容不得其他雜質玷污。


推薦閱讀:

最強大腦你最喜歡的和認為最強的都是誰?
《最強大腦》里的那些牛人我們該怎麼用?
如何看待最強大腦?
怎麼看待最強大腦挑戰5天速成圍棋?
辻窪凜音怎麼算這麼快?

TAG:X是誰 | 調查類問題 | 最強大腦電視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