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斯巴達克斯推翻羅馬共和國的統治,歷史會如何變化?
開腦洞也要按照基本法,不能搞欽定。按現有史料判斷,斯巴達克斯根本沒有推翻羅馬共和國的意圖。且看行軍路線:
一目了然,是翻越阿爾卑斯山,是渡海去西西里,是去希臘,一言以蔽之,是離開義大利本土。
普魯塔克《克拉蘇傳》:他(斯巴達克斯)自己擬定了一個十分合理的行動計劃。他並不希望徹底地摧毀強大的羅馬,於是便率領軍隊向阿爾卑斯山前進。他認為必須越過這座山,返回故鄉;一些人回色雷斯,一些人回高盧。
屁股坐得很羅馬的阿庇安《內戰記》亦記載:斯巴達克斯改變了挺進羅馬的決定,他認為自己還沒有和羅馬人相等的力量,因為他的軍隊絕不是有足夠的戰鬥準備的,還沒有一個義大利城市歸附於暴動者,這是些奴隸、投誠者和一夥各種各樣的惡棍。
末了,被左傾冒險主義給一風吹了:奴隸們由於自己人數多,以及對自己的勝利引以為傲,不再聽從斯巴達克斯的話,並在義大利活動,從事劫掠。
總之,不存在題中的「如果」,真要如果,倒不如假設一下此計得施,星星之火可否燎原。個人對此並不樂觀,但至少羅馬的老爺們要大費一番手腳。
北出前途未卜,南下的結局地球人都知道,第二次布匿戰爭中漢尼拔辦不到的事,面對不可同日而語的羅馬,斯巴達克斯更不可能辦到。須知,所謂十二萬起義軍,其組成之龐雜令人瞠目,不但有角鬥士,更有逃亡奴隸乃至於義大利本土自由民。民族不一,身份不一,政治訴求必然也不一,連語言一不一都是天曉得,轉戰三年未散架已是難能可貴,敢教日月換新天,未免太過離奇。斯巴達克斯之所以能鬧得義大利天翻地覆,刨去其本身的軍事才能,更因羅馬兩大軍頭出征在外。而當龐培搞定了西班牙,盧庫魯斯搞定了老冤家米特里達悌,兩路回師本土,也即萬事皆休。
捎帶,羅馬共和國自馬略改革之後,軍頭紛紛秉政,有槍便是草頭王,所謂永恆之城,EVERYTHING/NOTHING而已,日後凱撒同志在盧比孔河畔念了兩句詩,一路長驅直入,羅馬在手,亦無卵用,最終還得在希臘主力決戰話事。
易言之,即便斯巴達克斯大展神勇,一舉攻克羅馬,也無非為龐培等軍頭作嫁衣裳而已。至於腦補眾奴隸克日下羅馬,左斬龐培,右擒盧庫魯斯,橫掃千軍如卷席,這出抗羅神劇恐非現實。
總之,斯巴達克斯起義軍唯一生存之路,便在於翻越阿爾卑斯山,避實就虛,離開義大利。既然義軍在山腳下改弦易轍,回師南下,一切即成定數。
這麼說吧,斯巴達克斯在羅馬鬧騰的時候,羅馬其實算是陷入了一個比較棘手的境界,同時在多個戰線上與強敵作戰:西側的西班牙龐培正在與馬略殘黨的塞托留鏖戰,東邊的小亞細亞本都的米特拉達梯第三次與羅馬開戰,而且海盜問題一直都在,始終困擾著羅馬的補給船隻。
然後,這些問題都沒有了:塞托留死了,得勝而歸的龐培隨後清理了地中海的海盜,又擊敗了米特拉達梯,本都君王也最後只能自殺。完成了這一系列功績,龐培無愧昔日蘇拉給予他的Magnus稱號。
再回到這個問題上,我們就假設斯巴達克斯開了掛,日翻克拉蘇,提前給克拉蘇灌了金子,殺進羅馬城,火燒元老院,然後呢?等到龐培帶著自己的人手回來,他只會面對一個更為強大的敵手,最後也沒法讓歷史的車輪偏移多少,無非只是克拉蘇釘死他還是龐培釘死他的區別罷了。不過就這一點來說,三頭政治自然就無法成立了。
至於樓上某位「高贊」答案里抨擊羅馬軍隊質量,我也就笑笑,當年蘇拉能把米特拉達梯攆成狗,盧庫魯斯能帶著敵方數量一半的兵力,直接擊潰8-10萬左右的亞美尼亞軍隊,這叫弱?還是被你那個連時間都搞不清楚的「第三次布匿戰爭」給損耗的?
如果有空的話,可以再繼續YY下無法成立的三頭聯盟的代替和尚未長出羽翼的凱撒該如何登dua郎。
我認為斯巴達克失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奴隸軍成分過於複雜,沒有絕對的統一權威,這極大的抵消了領導層的決策效率,無論是採取斯巴達克提出過的逃離義大利、還是直逼羅馬的這兩個想法之一併堅決執行,結果可能都比歷史要好,至少是有可以一搏的希望的。
結果內部一爭吵,斯巴達克一再臨時修改他的行動計劃,變成了最差的繞著義大利半島兜圈子流動作戰,這是必死無疑。
有些答案說斯巴達克完全沒有推翻羅馬的打算個人認為不太對,阿庇安與弗洛努斯提到斯巴達克原本是打算進攻羅馬的。
綜合阿庇安和普魯塔克略有矛盾的說法,奴隸大軍計劃北上阿爾卑斯的時候,遭羅馬2名執政官率軍攔截,但雙方一系列野戰以奴隸軍大勝而告終。可能斯巴達克因此有了直搗羅馬的想法,但到了已經兵臨羅馬城下時,又因為種種原因(估計是內部分歧、攻城困難等)臨時改變了計劃,又轉而南下。
奴隸軍的戰鬥力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差,經過辛布里、米特拉達梯戰爭和馬略改革洗禮的羅馬軍,被斯巴達克在整個義大利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幾個執政官數次被他大敗,突破克拉蘇精心構築的防線,迫使後者下達十一抽殺令,可見義大利半島的羅馬軍很長時間(在龐培軍團回來之前)都根本沒有打贏野戰、一舉消滅起義軍的兵力。
擊敗執政官朗圖盧斯、蓋利烏斯之後(這可是執政官軍團!)的斯巴達克軍紙面上已手握12萬人馬,且擊潰了當時義大利本土的羅馬軍主要的有生力量,如果此時斯巴達克直逼羅馬,羅馬軍是肯定無法阻止他的,情況比當初的漢尼拔其實還要好,至少漢尼拔是幾次以少勝多之後才達到了這個局面。
沒有攻城武器就不圍城,反而之後跟馬塞拉斯打了很多對於羅馬人不痛不癢的消耗戰,這就是為什麼馬哈巴爾說漢尼拔不會利用勝利。TG打仗就經常圍而不攻,圍城的目的並不一定就是非要強攻破城。愷撒進軍義大利的時候手上一共才4個軍團,先頭部隊才5300人,結果一進逼羅馬,元老院立刻棄城出逃。
斯巴達克手上沒有愷撒那麼多政治資源和內應,但把羅馬一圍,造成更大範圍的政治震撼和響應則是完全有可能的,要知道,西哥特人當初也沒有太多攻城武器,怎麼打下的羅馬,就是城裡的奴隸把城門打開了。而從斯巴達克開始只有78個人能發展到超過10萬來看,義大利半島潛在的可以給他帶路的人還真不少,而如果羅馬被圍,可能會更加加劇形勢的戲劇變化。
這個話題在軍事上其實很有意思,我認為斯巴達克軍最大的出路,或許是跟幾百年後的西哥特、汪達爾軍隊一樣,先兵圍羅馬最大限度的製造混亂,大肆劫掠一番後(阿庇安說奴隸軍軍紀嚴明,禁止濫殺濫搶,根據孫子兵法,太過愛民在軍事上說未必是最有效的,阿拉里克就是完全相反,允許破城之後隨意搶劫),再轉移到義大利以外的地區建政,而這恰恰都是斯巴達克本人想到過,卻被抵消未能執行的策略。
羅馬城破,元老院崩潰,大量市民或死或為奴或逃亡。
在這危急時刻,一位退休的軍團長為了拯救羅馬,決定 成為
現役軍人,重新出山。在農村莊園農民和諸神祭司的神人共助下,宣布為獨裁者,總帥。
他那耕戰一體的新軍團很快擊敗了起義軍。起義軍跟隨斯巴達克斯打回了東地中海和色雷斯。
受神眷顧的總帥和神聖軍團拒絕元老院的退位要求,元老院被永久取消,總帥加冕為羅馬帝皇,朱庇特之影,瑪爾斯之劍。
帝皇認為貴族和騎士們對奴隸與農民壓迫太重,宣布農民除了繳納地租,糧食和勞動義務外,諸事平等。
古典共和國的歷史結束了,封建帝國的時代才剛剛開始。
封建制下的羅馬,對高盧的擴張有所減緩,但是統治根基會堅定的多,更注重農業建設而不是單純的掠奪殖民。與日耳曼蠻族的外交也比原來靈活。可能結交更多北方盟邦,形成屏障——也可能是同一體系下的競爭者。
義大利戰爭破壞嚴重,需要與東方加強貿易往來,希臘和小亞細亞的城邦,附屬國地位會比原來高。
色雷斯的斯巴達克斯給色雷斯地區帶去了比較先進的文明和軍事政治管理模式,可能佔領拜占庭,北小亞細亞,甚至克里米亞半島,成為黑海霸主。
東歐的達西亞和羅斯受到色雷斯影響,文化經濟往來更密切,文化發展地更快些。
這也許是一個更多元,更平衡發展的歐洲,但是一旦大戰打響也更激烈而殘酷——沒有一個碾壓式的地中海霸權了
ps:DOW3真是不忠誠和無趣的私生子,扔進亞空間都礙地方。回去擼DOW2的政委了。
第三次布匿戰爭公元前149至公元前146年,斯巴達克斯起義公元前73年至公元前71年,大概迦太基的奴隸都是掌握著神秘技術的長者
合理一些的回答不是最下面那樣的。
看來大家對這個問題的關注度是指數級的。評論區里基本都發現了一點,總結起來就是:腦洞比漏洞更大,漏洞比腦洞更多。但你們真的就沒有一個人發現漏洞多得簡直有些離譜么?沒錯,其實我現在讀一遍也這個感覺。下面的答案是我一年前寫的,當沒太深入學習歷史,對伊斯蘭的學習也是剛剛開始,所以對包括拜占庭和中亞在內的好多方面都了解很少。還是同樣的問題,還是同樣的配方。對原答案一部分一部分過濾,同時重新回答一次。
「歐洲可能發展成中原一樣的皇權格局。」嗯,是有可能,但我對這個可能性不抱太大期望。歐洲從地緣來看就很難形成中原式的中央帝國。再加上人種差異大,不同族群更難融合。
再說伊斯蘭。伊斯蘭的產生和伊斯蘭的崛起,看似一氣呵成,但影響這兩件事的因素是截然不同的。真實世界的歷史我們都知道君士坦丁立基督教和三一神論為歐洲主流。而這個事件的前提是羅馬作為比較統一的國家出現在君士坦丁時代,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產生君士坦丁這樣的一個領導者,有「用一神教穩固國家」這樣一個動機來人為推動一神教在歐洲的紮根。如果斯巴達克斯勝利這個事件導向的結果是羅馬作為統一帝國歷史的結束,那麼一神教後來政治性地被廣泛傳播的概率無疑就被大大降低。雖然阿拉伯半島的一神教化也有從阿比西尼亞來的影響,但如果巴爾幹-小亞細亞地區沒有像真實世界歷史那樣深入地一神教化,伊斯蘭產生的概率也會隨之大幅降低的。
另一種可能性是因為斯巴達克斯起義成功,歐洲之後變為多極格局,但阿拉伯半島仍然產生了伊斯蘭或類似伊斯蘭的信仰。如果某個平行世界出現了這樣的結果,那就會很有趣了。今天休息,下次再更。多說一句:那些上來一看就說很low,並且各種反駁的人,我不怨你們。你們反駁說明你們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這裡的「你們」不包括那幾個故意尋釁滋事的。
-------------------------------------------------------------
以下是原答案:
合理一些的回答應該是這樣的:
歐洲可能會逐漸發展成為中原一樣的皇權格局,換句話說就是長期存在一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中央帝國,由若干周圍小型勢力圍繞。樓上說伊斯蘭勢力可能會空前強大,這句應該說是在扯淡,原因是伊斯蘭的出現晚於基督教等其他一神教大約5個世紀,伊斯蘭出現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當時現有的一神教在羅馬等地的地位。而伊斯蘭先知時代之前的時期,也就是歐洲的羅馬帝國時代,基督教之所以稱為主流羅馬宗教是因為君士坦丁大帝需要新的政治中心,君士坦丁堡,和新的宗教,基督教,以對抗當時在羅馬方面掌權的元老院。換句話說如果斯巴達克斯提前在羅馬共和國時期結束了羅馬統治,代以新的中央集權,那麼之後也就不會需要引入一神教作為政治工具了。如果一神教沒有在歐洲等地傳播開,那麼它也就是一個以猶太教為主的小眾民族性的宗教了,頂多也就影響到衣索比亞地區發展出後來的衣索比亞正教。咱們再結合上述分析一下當時的人物這個因素,克拉蘇眾所周知是當時羅馬最大的財閥,斯巴達克斯起義就是由他撲滅。如果失敗的是他,那麼後來他也就不會有機會率軍攻打安息國了,或者叫帕提亞國。而當時安息國時代穆聖還沒有出生,那是一個信仰巴比倫宗教,主神是馬杜克,和波斯祆教的一個國家。這麼來看安息國的衰弱就會延緩,伊斯蘭誕生的幾率就更小了。當時凱撒是不像克拉蘇和龐培那樣優勢非常明顯的,克拉蘇有錢,龐培有戰功。凱撒在斯巴達克斯起義期間依附克拉蘇,如果克拉蘇失敗,他後來也就很難上位了。系統一直沿用至今的儒略曆,也就是最早的西方陽曆,也就會因為凱撒沒有統治而不會產生了。而剩下一個龐培也許只會組織一個以自己權力為中心的臨時羅馬政府,頂多會像明初時期的北元一樣苟延殘喘一段時間,或被伊比利亞、高盧一系的野蠻人同化。樓主的問題是歐洲會發展成什麼樣,現有線索來看歐洲可能會因為這個起義的導向變成以拉丁人為主的皇權格局。因為地緣政治緣故,像後來的威尼斯共和國那樣的靠在中世紀不同勢力之間周旋的勢力恐怕也就不會崛起了。而北歐也許會被開發晚一些,北歐一帶也許會形成獨立文化國家或成為附庸國。而斯拉夫一系的國家,眾所周知是以俄羅斯為中央國的,而俄羅斯的統一和崛起又離不開東正教會以莫斯科公國為中心,和後來蒙古欽察汗國的入侵。沒有一神教傳至東歐,莫斯科公國也就不會因為宗教中心的緣故而崛起成為中央國家了。也就是說基輔羅斯一系的地區會仍然是散兵游勇的城邦地區,而不會有中央大國。最主要最主要的是,後來的沙皇俄國,「沙皇」這個稱謂其實就是俄語中「凱撒」的發音。剛才說的,沒有凱撒上位,沒有他的養子屋大維上位,也就不會有這個統一性質的概念和稱號傳到東歐了。之後俄國又是因為奧斯曼國的穆罕默德二世攻下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而與東羅馬皇室公主聯姻,而得到東羅馬帝國的名義和雙頭鷹徽章。如果沒有一神教蔓延、伊斯蘭出現和羅馬帝國分裂,之後一切也就全都沒有了,這種情況下自然條件惡劣的斯拉夫地區就更難形成大國了。這麼來看斯巴達克斯如果成功了,世界的西邊也就會多出一個世俗帝國。個人審美的話反倒斯巴達克斯失敗之後的歷史更加有趣而值得玩味呢。咱們再來補充一點------迦太基。當時斯巴達克斯起義之所以初期比較佔優勢,就是因為第三次布匿戰爭剛剛結束不久。不少羅馬老兵和老將都消耗在了布匿戰爭中,看美劇《斯巴達克斯》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羅馬士兵甚至總體是比較缺乏訓練的,遠不及羅馬崛起時羅馬式訓練下出來的兵的素質。而另一邊在加入斯巴達克斯起義的奴隸中有一些是布匿戰爭中的迦太基俘虜。如果這一部分人擁有了自由,或許會重建迦太基國,而斯巴達克斯方面也可能會出於政治需要和意識形態推動迦太基國重建。迦太基是一個曾經和羅馬平起平坐的國家,有著良好的文化和跟羅馬一樣完善的政治體制,重建後的迦太基應該不會再有像之前的迦太基國力。最有可能的導向是迦太基會變為斯巴達克斯政權在北非的附庸國,用以牽制羅馬殘餘勢力和西亞的安息國。廢除奴隸制提早完成。但是在大的環境下不太可能。畢竟只是少量人的躁動。還撼動不了那個體制。但是如果成功就算不能馬上撼動也會對當權者形成不小的衝擊。所以當權者必須要消滅這些異類。這就是為什麼每次變革都會遭到當權者的大屠殺。其實要的是壓住苗頭不然會迅速蔓延
你再給斯巴達克斯10萬人他也推翻不了羅馬
見喬治·奧威爾《動物農場》
斯達巴克斯們要的不是「羅馬對外發動侵略戰爭」。
斯巴達克斯們要的是 「羅馬戰敗」,或者是「 『你國』 被他們的精神祖國打敗」。 —— 這才是最重要的。
以及 「羅馬戰敗後,自己毫髮無損」,乃至期望 「可以趁機火中取栗,拿選票選出個小奴隸主民粹派,搞倒『趙老爺』,壓住奴隸」,儘管實現可能性無限趨近於零。 一如當年希臘綁來波斯的愛麗絲伺候本國小奴隸主。
斯巴達克斯革命派都是這個套路。
不但他們是這個套路,西塞羅也變成這個套路了,盼望羅馬經濟崩潰。
他,以及他們,根本不會想。經濟崩潰了,物價飛天,商業崩潰,廚子奴隸會不會活不下去,競技場奴隸沒了觀眾會不會去討飯。
他們為了自己能實現斯巴達克斯革命那套,掛多少人的路燈都不在意。
結果,漢朝被斯巴達克斯革命派一陣砸爛,然後搞的經濟崩潰,成了大熊貓輸出地,匈奴最近也開始出口了。朝鮮,越南一開始也都是奴隸搞斯巴達克斯革命,然後現在一個淪為修羅場,一個真正的奴隸民粹選的鬧劇一場後將軍上位,當街砍砍砍小奴隸主,拿鐮刀教會了他們這個悲慘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
土地沒有國籍,小奴隸主也一樣,小奴隸主是天生的賣國者!
小奴隸主幹政,國必亡——不亡也扒層皮。
全地球現在還處在中世紀階段
其實我們尚且難以假設李自成如果把滿清頂在關外,穩固政權後會怎麼發展
其實就更難猜測斯巴達克斯成功後會怎麼治天下了
或許斯巴達克斯會像亞歷山大那樣,靠強大的人格魅力(霸氣)來穩固統治,但等他死後恐怕也沒能留下成熟的政治體系,國家也會分裂,然後北方蠻族趁機入侵的話說不定中世紀要提前到來了
嗯……首先明確一個態度,天天假設歷史是沒有意義的,歷史已經發生了,再怎麼假設也不會改變什麼,不過……既然李維很「熱情洋溢」的開了這個頭,那我們玩玩也無妨。
然後,光假設斯巴達克斯幹掉了克拉蘇推掉了羅馬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同時假設東方米特拉達梯六世與提格蘭二世戰勝了盧庫魯斯,還要同時假設西方的塞多留戰勝了龐培……這也是為什麼說斯巴達克斯起義時羅共處在一個十分危機的時刻…
這裡對於 @Han Solo 稍微提點不同看法,因為吧……龐培對塞多留的作戰……確實很水……如果不是塞多留最後被部下暗殺了,他不知道要把戰事拖到啥時候…尤其是公元前75年的戰爭中,要不是梅特魯斯去救他,他本人就要被塞多留俘虜了。至於龐培接手後的第三次米特拉達梯戰爭,始終覺得有點龐培撿漏的意味,不過我並沒有否決他的意思,他在東方的行動很確實很成功…真正能展現他個人實力的事大體上有三個,一個是內戰時的活躍表現,一個是在北非對付杜米提安,還有一個是剿海盜的時候。綜上,比起無愧於「偉大的」這一稱號,我更傾向於他的稱號是蘇拉不認真或著無奈向龐培妥協的產物。當然了,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然後我們繼續假設,繼續開腦洞海撇,塞多留幹掉了龐培,米特拉達梯贏得了戰爭勝利,斯巴達克斯掌握了義大利本土之後,會發生什麼呢。
在實際的歷史線中,塞多留是與米特拉達梯有條約的,條約規定整個小亞全部歸屬本都,而塞多留可以得到本都的四十條戰船與三千塔蘭特(這筆錢不少),然後呢?當塞多留知道羅馬被一幫奴隸軍佔據的時候,你覺得他會幹什麼呢?斯巴達克思還有活路嗎?在東方,本都在第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中就把手伸向了希臘,他會閑著嗎?再然後呢?結合羅共的殘餘勢力,是不是覺得越來越亂了呢?所以繞著繞著,我們又回到了起點,即——假設歷史發生了什麼是沒有意義的,歷史已經發生了,我們再怎麼假設也不會改變。比起假設歷史,還不如去打一把轟轟烈烈的全面戰爭,說不定它能給你答案(手動滑稽)
最後,對於 @鬼哲人 先生的答案,您先捋一下羅共的時間線再來討論行嗎?什麼叫做三布不久之後就是斯巴達克斯起義?羅共軍隊在二布後確實有段時間質量很差,不過那也是馬略改革前的事了。或者換一種說法,老老實實看美劇不是更好嗎?想想打著等貴賤均貧富的旗號的起義軍領導哪個是成功了的,更何況大多數起義的人其實就是想搞搞搶劫掠奪之類就心滿意足了,不然有機會跑回色雷斯幹嘛不回呢
亞平寧陷於內亂,貴族寡頭的拉丁野蠻人受到重創一蹶不振,愛琴海沿岸、西中海西岸擺脫拉丁蠻族的控制。
自由、文明、寬容的大迦太基商業共和國得以復興。
關鍵打不過,只不過羅馬當時被牽扯太多精力,回過神來他不就完了,就算大商人不行,還有個龐貝呢,,,最重要的是斯巴達克斯真的是暴民,沒有什麼統一的政治綱領,內部也不和諧,燒殺擄掠,自然也團結不了羅馬中下級,解放奴隸更扯了,奴隸之所以是奴隸就是因為打不過羅馬軍隊咧
斯巴達克斯只是整個羅馬史中的小插曲而已,不可能成功。
低級奴隸(沒有文化水平)就是「會說話的工具」 組成的臨時政府就是動物園
共產主義的萌芽產生時間要提前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小屋住不下 所著的《重建大陸》?
※歷史上接近柏拉圖理想中的哲學王的統治者有哪些,拿破崙算嗎,毛澤東算嗎?
※對於神聖羅馬帝國前後期選帝侯不同的疑問?
※你怎麼看網民對分裂主義主張的「人滾地留」論?
※如何評價《河西走廊》這部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