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個」中的「一」被絕大多數人念作第二聲,這卻沒有被現漢、新華收錄?
01-14
「不二選擇」中的「不」同理。
引用《漢語拼音正詞法基本規則》原文:
如果你在小學語文課本里看到標成變調,那麼一定是依上圖的下一句「在語言教學等方面,可根據需要按變調標寫」,不過連續上聲的變調往往不標出。比如下圖所示的滬教版小學一年級第一學期的《語文》:
當然,《現代漢語詞典》也有相應處理方式:之所以「一」、「不」會形成變調,是因為它倆的前身是入聲字,而清聲母的「入派三聲」往往不穩定(有些甚至為了符合大眾發音被改過了,比如「跡」早期審為 jī,而後重審為 jì)。而「一」與「不」非常常用又與後面一個字形成關係,自然而然要配合後一個字而變調。現代漢語詞典在「一」和「不」字下都有關於變聲的解釋,樓主可以去看看
字典對單字不標示語流音變的發音
那叫變讀,按規定所有變讀的注音時按原調。
你注沒注意,「一個」的重音在「個」上,而其他個數的重音都在數字上,「個」可以讀輕聲!這點青語表現得更明顯:「一個」是「一」讀高輕聲,「個」讀降調或升調;而其他同為上聲的「五個、七個、八個、九個」則都是數字讀升調,「個」讀高輕聲!說時間幾點了跟這個類似又不完全一樣:「一點」是「一」讀低輕聲,「點」讀平調;「五點、七點、八點、九點」是兩個字都讀平調,但前字稍高一點兒~~
大清早純手打,覺得有用麻煩點個贊,么么噠
這主要是由於語流音變,即在連續的語流中,音節之間、變調之間會互相影響產生音變。包括變調、輕聲、兒化、語氣詞「啊」的變化等。③上聲+上聲+上聲
a.2+1型:前兩個變陽平(35),如「展覽館」、「草稿紙」、「蒙古語」b.1+2型:變調為半上聲(21)+陽平(35)+上聲(214),如「很理想」、「孔乙己」、「小拇指」④3個以上的上聲劃分成部分,如「我很了解你」、「展覽館裡有好幾種展覽品」講真,我覺得「展覽館裡有好幾種展覽品」讀起來好難然後就是題主所關係的「一」和「不」的變調這是語流音變是音節相連發生的語音變化的現象,普通話的音變現象很多,有變調,輕聲,兒化等,一的音變屬於變調這一類。"一"的變調不止這一種,還有其他的。下圖是黃廖版《現代漢語》的原文提到的變調。
非專業人士,來提供一點材料:在東北,一聲的數字(一、三、七、八)在和四聲的量詞(萬、塊、頓……)連用時,數字讀成二聲。一(yi2)萬
三(san2)頓飯
八(ba2)塊錢推薦閱讀:
※有哪些漢語詞典類App值得推薦?
※為什麼別人一聽我說話就知道我是山西人,如何說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漢語普通話的母音和輔音比例是多少?
※「行李」的「李」作何解釋?
※為什麼CLDR 提供的中文本地化格式中時間堅持使用十二小時制而非二十四小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