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東德經濟比西德差嗎?

眾所周知,德國分裂後,西德經濟好於東德,合併二十幾年後,這一差距仍然存在。那麼東西德的差距完全是體製造成的嗎?在兩德分裂前,東德地區的經濟水平怎麼樣,和西德比差不多嗎?


事實上二戰前東德經濟比西德並沒有弱很多。但是由於數據搜集比較困難,因此戰前的東西德只能以概況而述。

以1936年人均GDP(或者說Bruttoinlandsprodukt)東德地區是西德地區的83%,比起統一前1989年的數據來說,二戰前東西德的差距還不能算是顯著(還有一種說法是二戰前東德地區的工業比較發達,勞動生產率以及人均所得均比西德略高,但是這兩種說法中,東西德戰前的差距都是比較微小的)。

我們再來看看1989年統一前的數據(其中人均GDP是自己統計的,以1989年東西德人口及經濟總量為數據得來,貨幣基準是以1995年匯率轉換成的歐元,其他數據上網找的,由於曾經的東德政府經常在數據做手腳,所以這裡的數據可信度不高):

截至1989,西德的經濟已經比東德好了一大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以及每百人轎車數量大概是東德的兩倍(雖然東德已是社會主義陣營中的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造成了40多年後東西德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呢?

1. 資源分布不均

德國的礦產資源,尤其是礦質優良的煤礦資源,基本集中在德國西部,因此對西部的重工業發展有著先天優勢,如1936年的西德鋼、鐵產量分別佔全國產量的97.3%、98.4%,幾乎是東部地區無法比擬的(東部地區在二戰前主要是依賴輕工業)。而戰後重工業對西德的經濟恢復也起到了難以想像的重要作用,其中以德國的魯爾區最為著名(至今任有許多著名的重工業企業的總部在德國的北威州魯爾區,比如蒂森克虜伯~)

2. 二戰對德國東西部破壞程度不一

二戰中東部地區的工業45%被破壞,而西部地區的工業是20%(也有文章說是30%)被破壞。而且二戰後蘇聯對東部地區的方針與美國對西部地區的方針截然相反。蘇聯從他佔領的東部地區拆走設備做為賠償,直到1953年才結束,東德人均賠償了3689舊馬克,而美國1947年就停止了賠償性拆設備,西部人均只賠償了104舊馬克。

3. 戰後經濟環境差距

戰後美國在資本主義陣營西歐國家採取了馬歇爾計劃,即經濟援助,因此西德在1948-1951的四年間一共接受了美國的經濟援助約15億美元的經濟援助(是上世紀50年代的15億美元!!)因此在馬歇爾計劃結束的1951年,西歐工業生產增長了35%,戰後前幾年的貧窮和飢餓已不復存在,西歐經濟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空前發展。

而此時東德還在掙扎著吃飽以及償還戰爭賠款......

4. 戰後經濟發展方式

受到蘇聯老大哥的影響,戰後的東德也走上了粗放式經濟發展的道路,也就是高污染高能耗的發展方式,因此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消極影響,這種粗放的的發展方式在80年代以後也難以為繼,造成許多工廠相繼關門(統一後的工廠關門潮更為明顯)。以人均工業排放為例,Schwefeldioxid是指二氧化硫,Schwebstaubs指粉塵,Stickoxide指二氧化氮,其中綠色是東德,藍色是西德,西德在前兩項明顯低於東德,最後一項東德稍佔上風)

東德外貿的產品出口目標國基本都是社會主義國家(其中又以蘇聯為大頭),其產品在資本主義國家以及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普遍不強,市場佔有率較低。在1988年總共 $177,337 Mio. 的外貿總額中,有 $122,529 Mio. 是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進行的,即約合70%的外貿,因此在兩德統一冷戰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內,東德的出口貿易都十分慘淡。而此時西德的貿易總額已經牢牢佔據世界第一位置長達兩三年了(圖片來自wikipedia)

5. 現在談談體制問題

首先必須指出的是,東德馬克的匯率從來都不是市場匯率,而是由政府制定的固定匯率制,即最早的東德馬克:西德馬克=1:1,但是實際由於經濟的不對等,在黑市中東西馬克的匯率經常是在4:1到10:1之間浮動。在東西德統一的時候採取的匯率是2:1,對於許多款項甚至是1:1進行的兌換。也就是說,統一過後許多東德居民一夜間獲得了與西居民相同的工資。而在當時經濟薄弱的東德,這是難以承受的,因此政府引入了統一稅(或稱團結稅),即便是這樣,東西德的統一也是給德國財政造成了極大的負擔,並且是的德國的經濟在整個90年代陷入低潮,失業率甚至超過10%(當然,這也與原東德國有企業失敗的私有化政策有關)。

再者是經濟結構的問題,西德在1989-1990年的時候,工業和服務部門佔到經濟總量分別接近40%與60%,而由於經濟長期發展的滯後以及許多產業仍收到政府的限制(東德經濟中的短期計劃,五年計劃以及長期計劃),此時東德的第二和第三產業比例仍然持平在45%左右,也就是說,東德的經濟結構中工業部分比較突出,其經濟結構不夠合理,也不易抵抗外來風險(兩德統一時東德蕭條的經濟就是很好的例子,許多東德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強勢西德馬克,紛紛因為一夜暴漲的成本而關門大吉,或是被廉價收購)。下圖說的便是東德不同經濟部門的僱傭職員人數以及兩德三個工業部門所佔經濟總量的百分比。

總體而言東德經濟的差距在統一時雖然不小,也還是可控的,(人均生產總值在2:1左右,總人口來說西德也比東德大得多)而東德也曾經被認為是世界十大工業強國之一,人均收入也還是在中上之列,並不是如同今天的南北朝鮮一般差異巨大,然而統一中各種失誤以及錯誤的經濟政策使得東德的經濟收到了很大的打擊,因此德國尤其是東德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都萎靡不振。在二十一世紀以後,德國經濟形勢好轉,東部尤其以德雷斯頓為首的城市發展十分迅速,鐘錶業,機械製造業以及服務業迅猛發展,東西德的經濟差距已經不再巨大,東西之間的人均收入差距也進一步縮小。(下圖左為東德,又為西德的人均工資在1991到2008的增長)

最後,祝德國經濟繼續棒棒的吧~~中國也一樣棒棒噠~~參考資料:

Die Endzeit der DDR-Wirtschaft (看得有點痛苦)

冰冷的啟動:從國民經濟視角看德國統一(多謝女朋友買了這本書~~)

Wikipedia

百度知道


推薦閱讀:

德國、法國、義大利之間,哪國是旅遊首選地?
北航讀研還是德國留學?
有一個德國男友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德軍1941年攻打莫斯科最近的地方打到哪裡了,聽說,能看到克里姆林宮的塔尖?
如何比較諾維茨基和大加索爾的歷史地位?

TAG:歷史 | 經濟 | 德國 | 民主德國東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