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你最喜歡北野武的哪部電影?


Rewind Cinema Vol.17

Blood and Bones

Prologue

北野武(Takeshi Kitano)很少出演別人指導的影片。

他有太多的作品要去完成,太多的風格要去嘗試,太多的驚喜要帶給我們,所以導演崔洋一(Yoichi Sai)足足等了他六年,才等到他有檔期參演《血與骨》(Blood and Bones/Chi to Hone)。崔洋一寧可等上如此久的時間,也堅持由北野武來演繹金俊平(Kim Shun-Pei)這個角色,並不是毫無理由的,北野武身體里固有的那一份不甘庸碌的躍動生命力,將金俊平那雖殘暴血腥,卻永遠執著向前的性格演繹地恰到好處。長期大量出演黑幫題材的暴力影片,讓他在處理這個人物的暴君一面時遊刃有餘;遭遇車禍後那不露痕迹的僵硬面容下,又展示了一段於無所不在的魯鈍後,無處安置的人生。

這部由韓裔日本作家梁石日(Yang Seok-il)所撰半自傳體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了一段韓裔日本人社群半個世紀的興衰。故事的主人公金俊平於日帝強佔朝鮮期間(1910-1945),在1923年自濟州島(Cheju Island)遠渡重洋來到日本大阪(Osaka)。與彼時大部分赴日朝鮮人一樣,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詮釋他在船上望見大阪高聳入雲的煙囪自海岸線上浮現時的心態,大約便是「日本夢」吧。與對描繪「美國夢」時常會涉及的主題相似,《血與骨》同樣描繪了這個「日本夢」的緣起、發酵、巔峰、破滅的全過程中,不同的是,隱於其下對於韓裔日本人過往生活的關注與解讀。這部影片之所以不同於一般的家庭倫理片,正在於這份對於少數族群移民及生活史的親近與關照,金俊平這個角色也不同於北野武曾經塑造過的無數個黑幫形象,作為韓裔日本人的代表,他這段奮進卻又迷茫的人生,與這些被夾在歷史與國別縫隙中的移民群落那失卻身份坐標、前進方向的軌跡不謀而合。看著金俊平及其家族的掙扎,一如望著韓裔日本人在這片陌生土地上無望的搏鬥,也許對於人類而言,失去對手要遠比面對一個強大的對手更加可怕,金俊平那股不滅的戰鬥意志在遍尋不到敵手後,漸漸吞噬了他的家族與自我。

Misplaced Violence

《血與骨》這部影片對暴力的展示可謂不厭其詳,夫與妻、父與子、父與女等家庭成員之間都免不了拳腳相向,但處於這暴力漩渦中心的,幾乎永遠是金俊平這個男人。也許你很難將影片首尾那個臉龐清秀、眼眸明亮的少年與影片絕大部分時間內那個兇殘成性、妄圖以暴力解決一切問題的糟老頭子聯繫起來。這兩個人看起來是如此不同,幾乎難以找到肢體層面的一絲關聯,但又是不折不扣的同一個角色。歲月究竟從這個明眸皓齒的少年心中奪去了什麼,我們毫不知情,當韓裔日本人社區就是否應當效力於日本軍隊而爭鬥不休時,金俊平消失了。我們知道的,只是當他歸來的時候,以不知源自何處的起始資金和堅定的決斷將整個社區引上了一條正軌。扛起鎚子,他將老房拆個精光,從零開始建起了一家魚糕(Kamaboko)工廠。憑著天生的勤勞和金俊平這名雖然苛刻、卻充滿鬥志的領導的指引,這些韓裔移民暫時擺脫了掙扎在身份迷思中的猶疑,生意紅火地開展起來。

影片對金俊平個人能力的展示並不算多,你看不到太過熱血的橋段來展示他是如何引導整個社群走向富裕的,有限的幾個片段與對其暴力行徑的大量描繪相比,顯得異常簡略。但若剖開這些暴力行徑,仍可以看到居於其間的統一人格。金俊平對於金錢的追求、對生育後代的慾望,是與其暴力行徑相伴相生的,換言之,他是一個極度忠於自我本能的人,一切行為均自此出發。我們看到他對自己前來爭奪財產的私生子(這個概念已經遠遠無法適用於這個男人了)痛下狠手,幾乎將其溺斃;我們也看到他對魚糕工廠那些本為鄰里的工人施以威壓,甚至徒手抓起燃燒的炭塊將其燒傷;至於那些借了他的高利貸無力償還的人,更是被他逼到跳河自盡;他對妻子的隨意虐待、對情婦清子自寵愛至最終將之扼死的無情,更是完全源自本能。對金錢的熱望、對延續生命的貪慾以及他那隻為私益而揮的鐵拳,究竟何者為表、何者為里?也許這兩者之間,本是一體同源吧。為了生存,他已經將金錢、後嗣視為生命中最高的目標,所有的暴力,不過是維繫這一目標的手段罷了;而在這些殘忍到令人膽寒的暴力中,他那份早已迷失方向的憤怒也不禁讓人唏噓。

他已擁有金錢,成為了整個韓裔日本人社區最為富有的人;他亦擁有子嗣,除去正室的一子一女,他還有著不孝的私生子。然而在擁有一切之後,他卻仍然無法安置自己的憤怒,無法感到滿足與平和。驅動他的那份暴怒始終不曾減弱,為他帶來一切的慾望,終於自手段,化作了目的,在這兩者的倒置中,金俊平失去了喘息的可能。雖然坐擁金錢,他卻從不知如何將其花掉,即使為豢養情婦購置了房屋,也不過是為了生育更多的後代;然而面對後代,他卻無法認同他們與自己的任何關係:與他相似的私生子被他視為自己地位的威脅而以暴力趕走、與他相異的女兒被他逼迫嫁為人婦,最後慘死在丈夫的家暴威脅下。當金錢不為享受而存在,後代不為美滿的家庭而生時,它們終於異化為永不停息自我複製的人生之癌。為了更快地積累金錢,他選擇了放高利貸這種以錢生錢的方式過活;為了擁有更多的後代,一個接一個,他不斷更替著女人,生育幾乎不曾停歇。但擁有越多的金錢,他便越嫌不滿足;擁有越多的後代,卻越發無法停下腳步。他只是重複著這些行為,希望能從數量的倍增中獲取滿足,只是驅動這一切的憤怒卻已漸漸超出了他的掌控範圍。如果說在影片的前半段,我們還能偶爾看到心智正常的金俊平,在後半段,他的臉上已經僵硬到沒有半絲表情了。

究竟是什麼讓金俊平看不到另一層人生的存在;是什麼讓他完全忽視了身畔的親人與友人;又是什麼給他的憤怒增添了足夠的燃料,讓其燃燒直到生命的盡頭?是本能、信仰,還是……夢想?在那個遠眺陸地的少年目力所及之處,是一片嶄新的世界;而在他身旁,卻是一個一個活生生的旅伴。也許自這一刻起,他的眼中便只剩下自己所要追逐的夢想,可惜人類卻並未在這夢想中佔據一席之地。為了實現這一夢想,他緊握自己的一雙鐵拳,卻沒有人敢於握住他的手,對他說:鬆開吧,不必再戰鬥了。人們期待著他用這雙鐵拳帶領自己走出困境,卻未曾料到他的眼中,只有自己,更未料到這雙鐵拳,會轉而揮向簇擁著他的人們。

Misled Community

金俊平不過是整個韓裔日本人社群的縮影。如果說金俊平還有憤怒能夠驅動他不斷向前,對整個社群剩下的人而言,連這股憤怒都不復存在,他們之所以願意簇擁著金俊平,甚至在他關閉魚糕工廠、公開與戰爭寡婦同居、開設利息極高的高利貸後,仍舊保持對他的尊敬並向他借錢,正是由於他們本身生命的空虛。金俊平的妻子在承受了其數十年強暴與虐待後,仍不願兒子揭發金俊平扼死情婦的事實;金俊平的私生子一面對著父親大發厥詞,一面卻又巴望著能從他的魚糕生意中分一杯羹;即使是那個最終帶著四個女兒叛離金俊平的養護婦,也同樣將未來的生活建立在了他的基業之上。在整部影片漫長的60年時光中,這些人雖然各自或獨立、或聚集在一起生活著,卻始終未能擺脫金俊平的影響。表面上看,金俊平吸食著這些人的血汗、靠著剝削與虐待它們,賺錢和生育後代;但在精神層面,金俊平其實是整個社群的奴隸,他們以他的生命力、他的憤怒、他的暴虐為食,妄圖在與他的對照中找到自己的生存意義。他們畏懼他、卻又熱愛他;憎恨他,卻又期盼他;唾棄他,卻又崇拜他。他們享用著放棄人世歡樂的金俊平那永不止歇的慾望,藉此確定著自身的坐標,卻又於同時疏遠著他,將其放逐至整個社群的邊緣。

你幾乎無法自這個社群中除金俊平之外的人們身上找到一絲一毫的個性,他的兒子除了為人打工、餵豬、當服務員之外,便只余對父親暴虐行徑的仇恨;女兒及與其青梅竹馬的男孩更是根本沒有任何勇氣去面對彼此,不知如何去追尋自己的幸福,為了躲避父親而落得天各一方的下場;至於淪為他情婦的清子,更是將自身的福祉完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這些人的不幸看似都是源自金俊平那永無止息的憤怒,但若這些人擁有、又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便根本不致落到如此境地。在與這份強烈生命力的對峙中,他們已經放棄了全部抵抗,選擇了逆來順受,將自己命運的決定權拱手讓人。在宰豬的一幕中,金俊平與整個社群的關係得到了最為直白的比喻。所有人都在為最終的宰殺做著準備:男人們或捉豬、或架欄,只待他一刀划下,便將清理內臟等剩餘的工序完成;女人們則在宰殺後,處理肉料、製成食品。金俊平所擔任的角色,則是「劊子手」。整個社群將在道德層面上最為黑暗的一個工序交給了他,他們為他搭好了舞台,也已經準備好為他收拾殘局,但作為交換,他必須承擔起這一職責。而金俊平暗自留下的,那些置於鐵桶中,長滿蛆蟲的豬雜,則在表面上展示了他在這一分工中的所得:以殺戮換得的,豬身上最無價值的東西,也在底層暗示了他對這一族群的價值,便是完成全部骯髒工作的那一把刀。

在這一扭曲的關係背後,是整個韓裔日本人族群在種族聚居下的信仰缺位。漂洋過海而來的他們,面對本土居民的文化隔膜,唯有以族群聚居來應對,然而在失卻了養育自身的文化環境後,他們也必將經歷一場信仰的重建。金俊平作為這一移民文化的核心重建者,固然能夠以其源自本能的求生意志和繁衍慾望完成這一文化的基礎構型,但對其上的文化傳承構建卻是完全無能為力的。整部影片中除了一場屠宰,我們見不到任何對於韓裔日本人所繼承的朝鮮文化傳統的描繪,雖然他們仍舊穿著朝鮮服裝、偶爾說出幾句朝鮮語,但他們已經失去了自身的文化特徵,我們無法從中看到他們與日本人相異的任何特徵。這一族群中唯一的異類,金俊平女兒的青梅竹馬,接受的卻是朝鮮半島分裂後,北朝鮮所信奉的所謂「共產主義『這一舶來品。信仰的缺位,讓整個族群的生存理念一降再降,最終停滯於金俊平所構建的以金錢和繁衍為終極目的的生存模式。他們只是活著,卻不知為何而活,他們依賴著金俊平以求發跡、在其奮鬥的過程中尋找著自身的存在意義;卻在其失控後,憎恨他的暴虐,但又無法跳出這一怪圈,除了逆來順受或以同樣的暴虐進行對抗,便只能遠遠避開。面對生存環境的更迭,他們喪失了最基本的適應能力,那根推動世界前進的時針,因支撐其運轉的名為」文化「的電池缺位而不再移動,遭到誤置的人生也由此墜入了無盡的悲慘輪迴。

Misunderstood Belief

現實中的韓裔日本人同樣經歷著移民的身份困境,他們所要面對的,不止有任何移民都要面對的文化衝突、爭取自己的在日利益,還要面對朝鮮分裂所致的族群內部衝突,在朝鮮的解體過程中,這些韓裔日本人一度喪失了國籍。而在日韓裔中興起的歸國潮中,先期的大部分移民選擇了回到北朝鮮,在經歷了北朝鮮艱難的經濟環境後,後期的大部分移民選擇了回到新成立的韓國。這一潮流的變更,與政治傾向和經濟層次之間的權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也展示了韓裔日本人內心的衝突與分裂。即使未曾回到朝鮮半島,韓裔日本人也依不同的信仰而劃為兩派:親北朝鮮共產主義政權的在日本朝鮮人總聯合會(Chongryon),以及親韓的在日本大韓民國民團(Mindan)。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韓裔日本人也未能在文化融合的大潮下倖免,大量由上述兩個組織所設立的朝鮮學校因得不到政府的財政撥款而逐漸凋零、隨著民族通婚的比例加劇,長期在日的韓裔日本人雖在不間斷的社會運動中,逐漸爭取到了與日本本土國民相近的教育權、選舉權、公民權,但付出的代價卻相當慘重,韓裔日本人逐漸與自身文化根源剝離,被日本文化所同化。

回到《血與骨》這個片名,也許初看下來這個標題展示了一個家族之中,骨肉相連的各個成員對彼此的殘忍傷害、以及那無論如何也無法切斷、深入骨髓的聯繫;但當我們將視角上移至民族層面,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維繫民族自洽的文化隨移民這一過程而逐漸乾涸後,整個族群在盲目前行的過程中所付出的慘重代價。金俊平一家於自身悲劇的不自覺,正在於缺失能夠超越其生存現狀的文化參照系,他們無法放任自己徹底成為日本人,卻又失去了作為朝鮮人存在的文化根基,在這場遠渡中,他們成為了對朝鮮與日本而言,並無二致的「異幫人」,不再屬於任何一個國度,亦不再屬於任何一個文化系統,只屬於自己的本能,那源自人類動物本源的暴力。

Epilogue

北野武的表演能力並沒有受他那因車禍而麻木的半邊臉所限,通過極為豐富的肢體動作,他所演繹的金俊平那股不加任何修飾的暴力本能總是讓人感到痛快淋漓。與黑幫爭鬥時的暴虐與血腥不同,《血與骨》中的暴力鏡頭其實算不上血腥,畢竟其間至多只涉及了冷兵器,更多地是拳腳相加的街頭搏鬥,也主要是發生在家族成員之內。但這種幾乎沒有套路的戰鬥,卻最大程度地還原了真實,金俊平與其私生子之間的一場肉搏,自屋內打至屋外,幾番勝敗,讓人數度看到窒息;其女葬儀上的一場亂斗更是亂中有序,一邊將中風的前因交代清楚,一邊也為通過指出這股暴力的盲目性而點出了金俊平這一暴力行使者本身的悲劇。當暴力不再受到其行使者的控制後,行使者本身便也成為了這一行為的受害者,而當唯一能夠控制這純粹暴力的理性及其背後的文化遭到摧毀後,受害者同樣是雙向、而非單向的。

這部近三個小時的影片包攬了當年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演、最佳導演、最佳配角和最佳攝影四項大獎,此外,還贏得了足足八項提名。如果你是因為北野武三個字而來看這部影片的,他絕不會讓你失望,整部影片中親自上陣與各個年輕演員捉對肉搏對這位1947年出生、彼時年近花甲的演員而言,已經稱得上是捨命出演了。近來回歸黑幫題材後,北野武連續創作了《極惡非道》(Outrage)兩部曲,宣告了對商業片的回歸,但這部《血與骨》卻無疑為他的創作生涯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論你是喜歡他的大佬形象,還是文藝形象,這部《血與骨》都能給你一種全然不同的感覺。也許對於這種全才而言,偶爾將導筒交出、專心表演,反而能超越自己吧。

你覺得呢?

Rewind Cinema Vol.17

http://weixin.qq.com/r/RENbQ_3EvrDBrakg9xZW (二維碼自動識別)


北野武是我最尊敬的日本暴力美學大師,他作品都仔細看過,而且有些還不止一遍,最推崇下面這兩部:

《大佬》2000

《極惡非道》2010

看出共同點了?對,都很暴力,很面癱,很男人!

在德國都是18禁(因為太暴力),都是日系黑幫片的高質量佳作,女性角色極少,對話少,開槍多,屍體多,氛圍冷峻,風格冷硬,人物冷酷,內涵豐厚,回味無窮,純爺們必看。劉邦說的對:不喜歡北野武電影的男人都算不上純流氓


Brother肯定排第一,被寺島進邪教一般的眼神震撼到。

極惡非道也很帶感,兩部都不錯。


《菊次郎的夏天》,累計看了40多遍,每次感受都不同。(好吧我是變態)

《大逃殺》(好吧我是變態)

《極惡非道》。。。(好吧我是大變態)

理由的話,用知乎回答太無力了。影響一生的電影,豈是一兩個答案就能評論的。

這又不是宮崎駿的動畫片,,


大佬,血與骨,壞孩子的天空


大逃殺


花火


《座頭市》,好吧我也是變態


最喜歡《菊次郎的夏天》,讓人笑著哭的電影。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喜歡北野武筆下安靜的愛情,和人物對生活的熱愛和執著!

北野武描寫的愛情,總是那麼安靜:兩個人即使不說一句話,也可以肩並肩坐到天荒地老。

記得在《花火》裡面,妻子自己在家玩積木遊戲,丈夫回家後,走到她身邊安靜的坐下看她玩。

他還總喜歡在自己的片子里毫無節操的賣弄自己的蠢萌。不管是走著走著自己摔倒的男孩,還是騎自行車莫名其妙騎到海里的路人,還有兩個為了一件衝浪服搶來搶去的傻瓜... 北野武冷酷的外表下,著實一個蠢萌的孩子。

有一種愛情叫:你的夢想,我來守護

--北野武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男孩和女孩都是聾啞人。

男孩在垃圾清理場工作,每天追隨著師傅挨家挨戶去收垃圾,工作簡單乏味,對本來就習慣了安靜世界的男孩來說,做的也踏實本分。

直到他撿到了一個被人遺棄的衝浪板。

男孩修好了損壞的衝浪板,帶上女孩去海邊開始練習。

女孩乖巧的把男孩脫在沙灘上的衣服疊好,然後就坐那裡靜靜看著。

女孩拿出自己的錢,湊上男孩的錢,也不夠買一個新的衝浪板。

後來男孩發了工資,終於買了第一個屬於他自己的衝浪板,女孩也開心極了。

男孩因為衝浪板,沒有跟女孩一起坐公車。女孩因為男孩不在身邊,有點魂不守舍,滿車空座位,女孩卻固執的一直站著。

男孩為丟下女孩一人坐公車不放心,或者他感到內疚,抱著衝浪板一路追趕。

女孩終究也忍不住,下車,向反方向跑去。

當兩人碰頭後,沒有激動的擁抱,而是相視一笑,一起向家的方向走去。

男孩的衝浪水平越來越好,開始翹班,每天出現在海邊練習。

女孩也每天準時去海邊等他,結束後,幫他托著衝浪板,一起回家。

海邊有另一個無所事事的女孩,總跟不同的男孩搭訕發嗲。他讓男孩給她剝桔子,還給男孩喝果汁。女孩在背後看到了這一切,心灰意冷。憤然獨自離開海邊回家去了。

好幾天沒有女孩的陪伴,男孩不習慣了,去女孩家找她。因為都是聾啞人,男孩就把自己的鞋子脫下來,扔到女孩的窗前,以引起她的注意。見女孩一直沒有反應,男孩就撿了一塊石頭,砸向了女孩家的玻璃。女孩終於注意到,跑到了樓下。

男孩並不知道女孩為什麼消失了幾天,看到女孩跑過來,男孩扭頭繼續走,意思是:「你來了,陪我去衝浪吧。」可是女孩並沒有跟上,男孩這才回頭走到女孩面前,女孩落下淚來,摘下男孩送的戒指,還給了他。男孩一頭霧水。

誤會化解後,兩人來到海邊,肩並肩坐著,看著路人走來走去。後來,男孩每次衝浪,都會陪女孩在沙灘上坐一會兒。

那個無所事事的女孩也去勾搭別的男孩了。

再後來,男孩引起了專業人士的注意,建議他去參加比賽。

男孩報了名,女孩陪他去比賽。

結果,因為兩人都是聾啞人,沒有聽到叫男孩出場,就這樣錯過了。

比賽結束後,兩人灰心的回家了。

後來,那個專業大哥叫男孩入組,一起去參加另一個比賽。

男孩女孩都很開心,隨即前往。

比賽中,他們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男孩還得到了一個獎盃。

回家的路上,女孩一路捧著獎盃,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男孩驕傲的坐在旁邊,彷彿在說:「就是為你贏的!」後來,男孩還是一有空就去海邊衝浪,女孩到時間去海邊等他回家。

直到有一天,女孩只看到男孩的衝浪板孤單的漂到沙灘上...

也許女孩是有心理準備的,沒有大悲大痛,女孩乖巧的收拾好男孩的衣物和衝浪板,回家了。

女孩帶著男孩的衝浪板,來到了男孩得獎盃的沙灘,把她手捧獎盃與男孩的合影貼到了衝浪板上,抱著衝浪板,送他去見他的主人。

女孩為自己的這段愛情,划上了一個句號。

雖然你偶爾為了衝浪冷落了我,但我還是會陪在你的身邊;

你的老闆抓你回去上班而耽誤了衝浪的訓練,我比你還無奈生氣;

雖然你又聾又啞,讓這項運動更具危險性,但只要你喜歡,看到你享受其中,我都無條件支持你;

為了衝浪,你搭上了性命,我不傷心,因為我知道你無怨無悔,你死得其所;

你去了另一個世界,我把你的衝浪板給你送去作伴,還有我們的照片 -- 我還會陪著你的!

有一種愛情叫:你的夢想,我來守護。

(本文首發自時光網Mtime,並授權微信公眾號:woyaoineed 發表)


壞孩子的天空,班主任(我男神)放的。

一群無法適應社會的孩子被社會傷得遍體鱗傷。殘酷的青春物語?而且這部電影刻意隱去了父母。難道是因為小馬新志是孤兒嗎?顯然不是。而是在這個電影中,北野武想向我們傳達的是,在這個社會中,你只能自己適應,其他人無法幫你任何東西。

「我們完蛋了嗎」

「傻瓜我們才剛剛開始」

多積極向上,其實他們真的已經完蛋了。

來自班主任的語言。他講得時候整個人都在閃光。


上面的都是什麼破譯名!!!!!

《大佬》

讓北野武告訴你什麼是突然暴力!!!!


花火和阿基里斯與龜


那年夏天寧靜的海


小奏鳴曲


《玩偶》。我覺得這大概是日本電影將暴力美學表現到登峰造極的作品之一,前後十年很難有同類型作品能夠超越。


看過的菊次郎的夏天,花火,大逃殺,大佬都印象深刻。菊次郎的夏天和花火的配樂尤其喜歡,是久石讓寫的,經得起反覆聽


額...大逃殺和血與骨好像都不是他導的吧


性愛狂想曲。

這麼一比較 ,我絕對北野武和馮小剛正好是兩個極端。

北野武:雖然拍喜劇是他的特長,但是總是被人認為是文藝片導演。

馮小剛:拍得文藝悲劇比通俗喜劇更好,但是總是被人認為是喜劇導演


除了春喜劇以外所有作品都看過,喜歡小奏鳴曲,菊次郎的夏天,壞孩子的天空,座頭市,

最喜歡的還是小奏鳴曲


推薦閱讀:

北村一輝最好看的作品是哪部?
2018有哪些令人期待的冬季日劇呢?
2017春季檔日劇有哪些?
僕たちはひとつの光 在 ラブライブ 劇場版中位於什麼時間節點?
如何評價日本電影《毛骨悚然》?

TAG:日本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