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物化風格會因為 iOS 7 而沒落嗎,或者在不久後再度輝煌?
01-14
譬如說很多人,都有下面這樣的觀點,擬物化的問題僅僅是一些人技藝不精同時錯用濫用(甚至以物化為目標),把這個風格弄成一派俗濫的景象,讓很多人忽略了實際(可用性可讀性更佳)美好(情感連接)的一面。所以 iOS 7 僅僅是「表面視覺風格的替代更迭」,還是一種全新的設計思維?擬物化真的是過時而且落後嗎?
「People say that skeuomorph is dead, and that iOS7 was the last nail in its coffin. But I beg to differ. I predicted its rise as a way for people to emotionally connect with digital interfaces and saw its demise in the way that it was overly abused in recent years. But skeuomorph will never die […] skeuomorph will return...」 via Skeuomorph Will Return, Mark My Word.
蘋果原來那種「繁複玲瓏的擬物」很可能不會再度復興。
同意@曾巧的說法,更多是一種「進化」。實際上iOS7也是非常擬物的。
我認為差異的點只是:現在的「物」已經不是以前的「物」了。有兩點:
1. 現在現實中的人造物,已經越來越簡潔乾淨,沒有那麼多繁複細緻的細節了。雖然也有懷舊風格的設計,但基本是簡約的趨勢。所以再擬物,也不會擬那麼繁複細緻的物。2. 更重要的一點,虛擬的物體已經開始進入現實。
我們看到現實的物體、信息在逐漸數字化,但也不能忽略純粹在數字世界中出生的形體也在逐漸滲透回現實。攝像頭、麥克風、環境感應器把物品數字化,地理定位系統、各種感測器(例如腕帶,MYO)把人數字化;隨時隨地,越來越快的連接讓數字化的人物進入賽博空間。而Google Glass,虛擬實境則將數字化的內容帶回到現實里。當你看著埃菲爾鐵塔前漂浮著一片無邊無厚度,寫滿了發光文字的毛玻璃時,你正在把只有數字世界中才可能出現的物體放在現實世界裡感受。
這兩個過程是同步發生的。伴隨著世界數字化,現實物體和虛擬物體之間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
人們對「物體」的認知途徑,無外乎看到,聞到,聽到,觸摸到,而這些都已經有對應的界面來處理了。在下一代人的認知中,一片無視物理規律無厚度發光的毛玻璃,可能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物體。對這種物體的擬物,正是現在的Metro,iOS7,卡片....iOS7界面中的視差、文件夾打開時的逼近、半透明模糊的效果、修改過的後退動畫都在通過人的感覺,去定義一種「無限空間」里物體的新的「存在方式」和「關係」。
iOS7隻是在擬一種新的「物」。而這個「物」是它自己定義出來的。
我認為不應該叫沒落,而是一種進化。 我翻看過2000年初時候的UI設計圖書,那時候手持設備還不那麼普及,電腦上圖標界面是我們看得最多了的,那時候的UI屬於水晶化、立體化的圖標,因為這樣可以傳達一種科技、IT的感覺。那時候懂UI設計在乎UI心理傳達的人不多,畢竟用電腦的人不太普及,看見電腦樣子的圖標就能知道那叫「我的電腦」。而十年後,蘋果大熱,顛覆了整個手持設備,開始流行人手都有iphone或者是ipad,不僅僅是年輕人,連中老年人不懂使用電腦的人也能輕鬆操作ipad,那麼蘋果ios系統中的擬物風格的圖標樹立了標杆,越是寫實的、擬物的圖標越是讓小白們清清楚楚的知道這是什麼。擬物風格越來越受到追捧,許多美工們爭相提升自己的超寫實的能力。 在設計的歷史發展中,設計的發展都是從單一到整合、再從整合到單一;簡單到複雜,再從複雜到簡單,許多設計師們需要發展就必須用於開拓創新,於是Metro風誕生,Metro是非常有意思的design language, 它完全是為了數字的世界而生(數字世界沒有圓角, 沒有「凹凸」), 幾乎可以看做反擬物,Metro的態度很鮮明——扁平。WP就是例子,它幾乎放棄了上一代的用戶,也就是說WP如果給深度手機體驗用戶的年輕人來操作就沒問題,但是如果給小白或者是中老年人用的話就完全找不到北,因此扁平化的圖標目標是下一代用戶, 出身和成長在數碼時代的年輕人。於是ios7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必須開拓新一代的擁護者。
我覺得「擬物化」和「扁平化」各有千秋,不好說誰會因為誰的出現而沒落,兩者都會互取各自優劣,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點發展下去。回望工業設計史,那時候不也有很多對裝飾主義、巴洛克風格的批判么,但是它們不會被滅絕,仍有一部分存在的價值。「擬物化」的產品因為與生活中的場景相似,容易讓人接受,「metro風」的產品相較之而言,識別性沒那麼高,但是簡潔的東西不會容易厭煩,它有很大的容錯、發展空間。兩者都有存在的意義。IOS 7的出現的確出人意料,iphone5出來後,大家開玩笑說以後iphone N會很長,誰也沒想到蘋果推出了全新的ui界面,也有人趁機調侃:蘋果終抵不過metro風,不落俗套地跟著簡潔風走。怎麼說呢,在我眼裡,設計風格是一個循環的過程,周而復始,簡潔到複雜,再由複雜到簡潔,其中的脈絡卻是一直往前走的。
很榮幸,謝邀,一直覺得自己還不足以從專業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感謝好意就大膽說一點自己的看法。iOS7發布之前,扁平風格就已經開始流行,而且這種風格並不是最近才出現,是一早就有了(源頭我就不是很清楚了),但iOS7的扁平並不僅僅只是重現已有的扁平風格,它還是保留了一定的擬物,是一種進化後的新風格。再看看最近很流行的扁平化長投影圖標、扁平摺紙風格圖標,都是原有扁平風格上的一種創新。借鑒之前看到某知友的一句話,我認為設計也是一個螺旋上升發展的過程。發展到一個頂峰,推倒、重組、前進、新生,一定是越來越好。我們文字的一開始不也是從象形開始嗎,但是經過不斷演化、精簡變成了現在的樣子,還有了各種字體。所以不管是擬物化風格,或是扁平風格,或是其他風格,都不會沒落,當然也不能完全說是再度輝煌,是一種進化,它會在恰當的時候出現,以一種新的形態展現它的魅力。
其實很多樓上都已經說到了,@王閱微 的回答也給了我一些新的啟發。
應該不會,沒準以後又出來一種新的設計理念,結合了兩者的優勢
不會洛~~因為不管擬物還是扁平,都只是一種風格和潮流,不會永遠存在但存在即是合理。就好像時尚界的黑跟白,永遠的流行色,但也不會總是黑白風行。我覺得扁平化作為一種新出現的視覺風格,一時流行是必然的,但擬物化也不至於沒落,誰知道哪天人們看膩了單一的扁平,又再次青睞於曾經的擬物呢。
iOS 7 的擬物化和扁平化的推廣是視覺用戶體驗的提升吧。
"擬物化"和"扁平化"作為不同的設計風格,就如同語言中不同的表達方式,為設計師們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性。"沒落"與否也許談不上,可能將來在適應性上會有更好的表現。就如同,在什麼樣的場合說什麼樣的話。
個人感覺蘋果還沒徹底放棄擬物化的設計。許多ios7 beta的圖標只是圖案扁平化,但並沒有捨棄擬物化,因為人們要使用軟體的第一感覺還是看圖案,而不是看字。人們對美的既定也從豐富繁雜到簡約大方的這個方向看齊,這是一種時代發展和趨勢。
當年選擇擬物化來作為ios的整個設計風格。個人認為,一方面,在用戶還不會或者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的時候,這類擬物的設計,會很快的教會用戶使用,輕易上手。而現在,智能手機在當今社會的普遍性也非常突出了,包括我們的父母,都已經開始接受,並且會使用了。現在,人們對智能手機已經有了初步的使用操作能力。極具寫實的擬物的意義是否還在,值得思考;而另一方面,當今生活節奏,如此之快,什麼都將就效率。從開發者而言,扁平的設計,相對更快速完成。從使用者而言,一些不必要的裝飾效果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累贅。最後,從設計史上可以看到,從建築設計的發展史,可以看到,從巴洛克等風格走到了現在極簡;工業設計,也是正往極簡的道路上行駛。而現在的視覺設計,往極簡的方向走,從設計史來看,也是一個能理解的方向。
各個操作系統都在朝擬物化方向發展,如果iOS還依然獨立,會讓客戶使用起來有學習曲線,所以為了更快的上手,蘋果也不能抵制這個潮流。況且擬物化風格能節約系統資源消耗,節電更有效率(個人認為的,只是理論上覺得應該是,未測試)。
很榮幸得到邀請,未來一年的設計趨勢必定走扁平化路線,其實擬物化的設計的初衷是模擬人的感知,進而具象了產品的功能;隨著ios7的出現,更加強調培養人們對符號的意識,就像廁所的WC進化到男女圖標一樣,ios7的出現更想去加深人們對符號的意識,可以說這是個有利於未來的改變,但擬物化也不會沒落,好比復古元素結合了現代的設計又進化成新的風格一樣。
不會,Fashion fades, style is eternal.
現在電子設備的多終端尺寸和多解析度,以及未來 1080p 乃至 4k 解析度的普及,擬物化...該作古了。扁平化不僅有利於開發,節省系統和應用運行成本,還能更好地突出用戶最關心得內容主體。簡單的不一定不複雜,好的扁平化設計難度一點不低。
推薦閱讀:
※iOS 7 扁平化設計的初衷是什麼?扁平化設計的用戶體驗有何優勢?
※如何自行架設一個 iOS 7 設備可用的 iBeacons 廣播基站?
※ios怎麼讓圖片只有上半邊圓角?
※能簡單地用「扁平化」來描述 iOS 7 在設計風格上的變化嗎?
TAG:擬物化Skeuomorphism | iOS7 | iOS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