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唐玄宗從明君變為昏君,執政能力明顯滑坡的原因是什麼?

唐玄宗執政前期任用賢臣,勵精圖治,開創開元盛世,成為唐朝的極盛時代。而在其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政策失誤,開邊擴張惡化民族關係,重用安祿山導致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國力受到重創,一蹶不振。

中國歷史上功過相抵的皇帝很多,但明顯的從勵精圖治到昏庸荒怠,執政能力出現巨大滑坡的皇帝並不常見。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有哪些?歸結於楊貴妃一人是否妥當?


作為一個李隆基黑,我認為他個人的領導水平欠佳,一直就不怎麼「明」,只不過之前基礎打得好。


武則天的時代,才是盛唐的開端,包括人才的培養積累,豪門世家的衰落,制度的完善和皇權的集中,對外戰爭的勝利等等,他擁有豐富的優質資源,年富力強比較肯干,外加上位不容易急需支持,前期較能做到用人不疑聽從意見,因此帶來了大好局面。

後期矛盾集中爆發,包括姚宋病故張九齡失寵,精英官僚集團整體失勢,國力衰弱經不起揮霍,盲目對外戰爭和相應的藩鎮割據勢力暴漲,以及和楊貴妃得寵對應的外戚勢力的上升等等,都是問題。


說到楊貴妃,說她紅顏禍水負主要責任當然不對,不過現在也洗白得太過了。楊氏一家都靠著她上位,政治漩渦中的女人,哪有那麼簡單,她們姐妹的飛揚跋扈就不用說了,連杜甫老師都被雷到過,就說傻甜白的小女人做得出「銜土請命 」的事么,她和李隆基其實是什麼鍋配什麼蓋,當然主要問題還是在皇帝身上就是了。


而李隆基此人,技能點都用在文化藝術上了,論當領導,著實志大才疏,估計他自己也更加熱愛文藝事業。年輕時還算勤奮好學,到老了,自覺幹了一輩子革命工作也該歇歇了,又看慣了歌舞昇平只當形勢一片大好,於是只剩下自負了,昏招迭出再正常不過……


其實歷史上有另一個和他畫風類似的皇帝,那就是乾隆,都是水平一般人品欠佳,靠著前面累死累活掙下的家業過得倍兒滋潤,不過小四比三郎運氣好,沒玩出火


首先,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多種複雜原因共同促成的,並不是所謂的昏聵和英明所能決定的。

其次,唐玄宗的前後統治反差巨大,不是他本人的原因,而是唐代社會環境變化造就的。

安史之亂,歸根到底,是新興政治力量——職業軍人階層登上歷史舞台的必然結果。

原因:唐前期真正控制軍隊的,是貴族勢力。隨著社會發展,貴族力量不斷衰弱,皇權開始奪回對軍權的控制,這才有了僱傭兵制度——募兵制的出台,但是伴隨這一變化,職業軍人集團開始出現,為控制他們,唐玄宗不得不採用邊將入相、培養親信統帥等手段,通過開邊戰爭將軍隊分散到廣袤的邊境線上,依託邊疆戰爭來羈縻他們。

同時唐玄宗也沒有放棄過對他們的控制,邊將入相的張嘉貞、張說、蕭嵩、杜暹、郭元振等,被殺的皇甫惟明、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安思順,被冷藏的張守珪、夫蒙靈察這些邊帥,無不在其控制之中,只是恰好安祿山反叛了而已。

安史之亂只是這幫職業軍人開始主動爭取政治利益的開端,他們的廣泛存在,才是唐中期以後藩鎮割據得以長期存在的社會基礎。如果不能消滅或者是有效控制這一人群,唐朝只能不斷在「元和中興」的怪圈中掙扎而已,消滅的只是具體的叛將,但是無法改變地方大權被這群軍人控制的局面。

所以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有深刻的社會背景,不是一個皇帝的昏聵或是英明就可以改變的,而且唐玄宗在其任期內,已經實現他能做到的一切,仍然無法改變一切的發生。


皇帝不是聖人,是凡人,凡人就有喜怒哀樂,就有私心。我是很討厭什麼明君昏君的,明孝宗一夫一妻說是明君吧,人家少了兩三年朝後不也是七八年沒上朝嗎,還沒管住自家的小舅子。所有的皇帝都是昏庸的,都希望天下都由老子一人說了算,只是當時有什麼力量來制約他,把皇帝的昏庸在國家政策中的暴露程度控制到最低,類似於把權力者關進籠子。玄宗前期的清明靠的事宰相來控制自己,後期親手毀掉自己的開元盛世,說到底還是因為自己政治上的私慾以及軍事上的短視。

首先說一下,李隆基成長與武后掌權和中睿宗亂政那段時間,不像清朝皇子那樣接受過非常嚴格的皇子培訓。第二,唐前期宰相的權利是很大的,主要是中書擬詔(正式詔書),皇帝蓋章,門下審核。如有不妥,可退回詔書另行擬定。可以說在整個過程中皇帝的作用就是和中書門下省的相關官員商量對策,以及在詔書上蓋章。為了防止宰相權力過大,玄宗開始提拔翰林為自己擬詔,以抗衡原先擔任此職的中書舍人(李白就曾任職翰林)。在權力的舞台上,私心的體現是在正常不過的。說到底,玄宗既不想宰相權勢過大,卻又要依靠宰相來治理國家。找一個讓自己感到舒心,能力還不錯的人當宰相,姚崇死後基本只有李林甫符合這個條件,偏偏這還是個奸相。此為政治上私慾的體現,希望皇權在國家政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反而導致朝政的敗壞。

另外在軍事上,玄宗意在開疆拓土,不斷向周圍部落發動軍事征伐,導致原本依附唐朝的契丹、奚重新與唐作對。而當時府兵制已經被破壞,不得不採取募兵制。在李林甫的建議下番兵在唐對外戰爭中開始佔據主力,並設置節度使。相對於府兵,番兵的戰鬥力更強,在前期疆域開拓中也一度戰績驕人,也就更加膨脹了玄宗的野心。但是番兵與朝廷本身只靠錢財維繫關係,並無義務忠於朝廷,節度使的設置更是造成了內輕外重的格局,也就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埋下了導火索。此為一大短視。安史之亂前期無準備的唐軍與叛軍屢戰屢敗,殺封常清、高仙芝;不採用郭子儀、李光弼攻擊范陽的建議,導致河北顏杲卿孤軍奮戰;強令哥舒翰出潼關決戰,結果長安陷落,倉皇出逃蜀地。三個看似荒唐的政令實際都是政治正確的產物,皇帝是不懂放長線釣大魚的理論的,洛陽是唐的東都,既然陷落了就要不惜一切代價收回來,甚至可以犧牲正常的軍事部署。不說玄宗,後面的肅宗時期這樣的錯誤還出現了兩次,各坑了郭子儀和李光弼一把。此為軍事上的短視。

但是這些都是作為最高統治者不可避免的怪圈。你要求一個成長於禁宮之中,見慣了爾虞我詐,爭權奪利,並且不懂軍事,此未親臨前線的皇帝大公無私,主動放權,熟讀兵書韜略,對著軍用地圖揮斥方遒,這樣的情節只有在於麻麻的歷史劇中才能見到。


唐玄宗就個人素質來講是個很厲害的人物,天分極高。而晚年釀成「安史之亂」的客觀原因是西部國防壓力持續加大造成的軍力部署畸形化。即便中央政治清明,東北邊鎮爆發叛亂也是必然的。主觀原因諸如任用「姦邪」、迫害「賢良」、兵出潼關等只是加重了叛亂的程度、延長了叛亂的時間而已。

看他早年作為,怒斥武懿宗,誅殺韋後,賜死太平。稱之「英明果斷」並不為過。如此氣概的天子,全唐可能只有他和李世民了吧。他之後或許只有武宗身上有點兒這個影子。

再看他任用的宰輔,各種類型的人物都有,並且在李林甫之前,沒人任職超過三年。可見如何治國李隆基心中有數,他才是「開元盛世」的總設計師。正是在他有條不紊地部署下,唐朝才回到正軌,實現中興。

關於唐玄宗執政能力,總地看是比較強的。只是此公晚年怠政,出於某種複雜的政治考量縱容李林甫的專權。老司機了嘛,「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至少他是這麼想的。從玄宗晚年對大臣的評論中可以看出,李林甫排斥異己他是心知肚明的。而當侍臣問他「那為什麼還用他那麼久?」為什麼玄宗沉默了?因為帝王心思「不足為外人道」嘛。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在唐玄宗看來,李林甫是最「不壞」的選擇。宋璟這類「賣直取名」的讀書人倔脾氣上來皇帝應該是很痛苦的。連以「納諫」聞名的唐太宗晚年都受不了了,何況玄宗在位四十餘年!李林甫政治手腕了得,廟堂之高江湖之遠無一不在掌控之中;專任李林甫,有「四兩撥千斤」之效——玄宗只要控制住李林甫一個人就控制住整個帝國了。但,李林甫這個權術大師並不好駕馭,他甚至還能反過來監視皇帝的動靜。而楊國忠就比李林甫更好駕馭——可是楊的能力又不足以壓服群下。不過可以肯定,李隆基絕不糊塗,相反,他一直是一個比較理性的人。他並非完全聽信這樣的「奸臣」,比如關於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糾紛,玄宗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判斷。

玄宗朝大部分時期奉行開邊政策。甚至可以說,玄宗即位後對外軍事行動就一刻也沒停止過。我看《舊唐書》時,感到玄宗朝對外征伐與開元天寶盛世幾乎是同步的。而且即便在其統治前期敗仗也不少,軍隊損失也很大,自然災害比較頻繁,但並未影響到整體國力的提升。

因此我以為,拖垮唐朝的與其說是安史之亂,不如說是 吐蕃崛起 。

記得王夫之說過,歷代首都設在哪個方向,不但鎮不住周邊,反而首都所在方向更容易崛起強敵。因為唐都長安,吐蕃像一把懸於頭頂的利劍,給唐朝中央造成極大壓力,唐不得不把精銳可靠的部隊部署在隴西以防吐蕃。吐蕃崛起,迫使剛統一遼海的唐高宗在東北收縮,將精兵強將調往西線。所以高宗後期和武則天掌權時期,東北方向一直呈戰略收縮態勢。玄宗上來後對後突厥和吐蕃的戰爭都有很大進展,只是東北與契丹等族的戰事不盡人意。其統治後期讓安祿山掌三鎮兵權可能也是為了擴大他的軍事實力和自主權,以之為東北屏障(緩衝區),皇帝不想為這條戰線操心太多,因為唐的戰略重心早已在西邊了。(有一個證據,唐玄宗是熱衷開疆拓土的,杜甫所謂「武皇開邊意未已」,卻將初唐辛苦打下的大同江南岸的領土賜予新羅。這正是其有意在東北戰略收縮的明證。)唐朝在安西、河西、雲南對吐蕃及其盟友採取了一系列軍事行動,以圖遏制吐蕃擴張的勢頭。就在安祿山叛亂前幾年,西線唐軍在怛邏斯之戰、石堡城之戰以及屢次征討南詔的戰爭中遭受的巨大兵員損失,西線軍力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唐朝為了繼續討伐南詔,在內地徵發大量壯丁,影響了農業生產,又嚴重消耗了糧食儲備。叛亂爆發後,內地的空虛,唐軍的疲弱以及玄宗急於命部隊出關迎敵,都與之前幾年圍繞吐蕃的作戰損耗有很大關係。

而且,唐玄宗時,唐朝已實行募兵制。募兵制,要保持軍隊戰鬥力,必須投入到目標明確的進攻中。這是錢穆論述宋朝國防政策時的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有道理。唐朝藩鎮四面出擊,不正符合錢老的觀點嗎?反而實行府兵制的時候,倒不見得歲歲用兵。

據說安祿山本想在唐玄宗駕崩後再造反,是楊國忠把他逼反的。可見即便據說逐漸昏憒的玄宗還是「餘威震於殊俗」的。

至於說人品呢,我覺得在皇帝里算一般的,至少不是黑點。對功臣下手夠狠,但也正常,大多事出有因,並非如明太祖般地濫殺,相比漢宣帝馭臣之術可能還算寬柔;私生活不檢點;但是他對自己的哥哥李成器可以說是歷代人王里的一個亮點,不但沒有設法除掉這個威脅,還在哥哥去世後追封他為「讓皇帝」。比起孫權、金三世,這已是高風亮節了吧。另外史料記載做了皇帝的他還經常去其他兄弟姐妹家做客,看起來親情甚濃。

其實歷史上蓋世英主晚年玩脫的例子可是不少的。齊桓公、趙武靈王、前秦世祖、南梁武帝……袁世凱或許也算一個。所以帝王必須時刻保持憂患意識,「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可能善始善終。真想「垂拱而天下治」,除非甘當傀儡。是故唐太宗云:「成遲敗速者國基也,失易得難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


1、功成——感覺很難再自我突破了

2、倦勤——反正也突破不了,可以多考慮一下個人喜好需求了

3、基於功成的自信——一切基本在掌握,出不了大問題

比起蕭衍來,李隆基還不算最慘的


最重要的原因是,唐玄宗治理天下二十多年,心理逐漸開始產生變化。

玄宗一開始在重重危機中踩著無數人的屍體走上政治舞台,孜孜求治。那時的他,是一個是非分明,頗有決斷的人。但在時間的侵襲下,他的心已經無法保持原來的狀態。

可能在他自己看來,自己並沒有多少變化,仍是以前的那個孜孜求治的賢明帝王,但在外人看來,他已經跟之前判若兩人。

他越來越不能容忍不同的意見,對那些在「細枝末節」上固執己見,故意與自己過不去的人,越來越感到厭惡。

處理軍政事務時,他的情緒時常出現起伏,無法抑制自己的好惡。

隨著政治經驗的累積,他越來越不耐瑣細,對傳說中的「垂拱而治」也越來越嚮往。

他對感官刺激所帶來的快樂越來越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柔軟的女體,動聽的音樂,好看的舞蹈……這些過去他曾經明確表示要控制甚至棄絕的東西,現在越來越感覺不可或缺,尤其是想到自己已經年近五旬(玄宗掌握大權時大約27歲),這種焦慮感越來越強。

……

這樣的心態,是一個普通人在時間的侵襲下所產生的一種正常反應吧。

這個世間最無情也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東西是時間,它就像一個躲藏在暗中的賊子,時刻窺探著每一個人。不管你曾經有多漂亮,不管你曾經多麼有錢,不管你曾經多有威風八面,不可一世,總有一天,這個賊子會突然跳出來,將你的一切剝奪一空。或許,你之前忙著自己的事業沒看見這個時刻窺伺著你的傢伙,但你早晚必會察覺到它的存在。

很明顯,忙了二十多年的唐玄宗已經覺察到了這個賊。但在一陣恐慌後,他選擇了最消極的一種應對策略——趁著還有點時間,及時在美女、音樂和舞蹈中行樂。

在歷史上,有類似情況的,絕不僅僅是唐玄宗一個人。

兩百年前,中國已經有一位皇帝,在殫精竭慮治理國家二十多年後,面臨著和唐玄宗幾乎同樣的心理困境,原本聰敏的他選擇了另外一種截然不同的應對策略——持齋把素,學佛修道。

八百多年後,中國的又一位皇帝,在勵精圖治二十年之後,也面臨著和唐玄宗差不多同樣的生活狀態和心境,他也選擇了一種「令人困惑」的應對策略——棄絕欲樂,獨居修道。

一千年後,中國的又一位皇帝,在統治天下四十年之後,也面臨了與唐玄宗差不多的心理狀態,他選擇了一種類似於唐玄宗的策略——趁著還有點時間,在書畫古玩、珍奇異寶中尋找快樂。

他們都極為聰明,都在執政的前期建立了卓越的政績,都不願放棄權力,都堅信自己的手段足以讓自己始終大權在握,也相信自己暫時的放縱不會讓大廈傾倒。

他們都任用了一個有極高才能但人品低劣的佞臣,他們都對這個佞臣保持了長時間的信任,使其長時間執政。

結果呢?也極為類似。


年齡


感覺和姜小白是一路人,骨子裡是昏庸的


感覺這個問題可以問毛太祖


李三倡優之人,奈何做了皇帝,天下苦矣。一曰無情,逼殺姑母,逼退親父,殘殺親子,逼死皇后,溢殺寵妃;二曰無義, 郭元振、王毛仲有奪位護駕之功,皆橫死於李三過河拆橋之下;三曰不明:廢九齡而寵林甫,貶忠嗣而偏祿山,真箇自廢長城,致有安史之變。四曰不智:奪阿媳,滅背父倫。信外戚,忌離諸子。廢府道,設節度為患,棄大略,逞無名之伐。至於前有封高二將之死,哥舒潼關之敗,後有馬嵬六軍之變,內宮輔國奪馬之辱,果然互為因果乎。開元之世,上繼則天,下有姚宋,李三垂拱而已。天寶之年,李三現舌蔽耳聾, 昏聵顢頇 之本相。禍唐之源自此君始,何來名君之說。


步入老年之後逐漸好大喜功和自負,追求享受。


有種說法是中國的土地氣候和傳統作物只能承載六千萬人口,超過就會天下大亂,清代因為引進了美洲新作物人口得以突破這一數字。天寶年間正好人口增長至這一極限。----引述,不代表本人觀點。

蘇州大講壇


他晚年醉心於玩樂,為啥不把皇位讓出來,做個太上皇不是更省心?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哈利波特裡面的魔法部?
為什麼烏托邦和共產主義本質上都是大同社會,但大家卻認為烏托邦只是虛幻,而共產主義終將實現?
台灣人如何看待李毅吧出征Facebook網友為台灣地震祈福?
如何評價文章「中國不能趁火打劫 誤以為俄遇困難就能奪回領土」?
蔣介石在中原大戰前後有沒有可能通過政治手段削弱軍閥,建立一個相對有力的中央政權?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政治 | 唐朝李唐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