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高原可能完全恢復植被嗎?目前的進展如何?
畢業前有幸去了一趟陝北。當前已經少有農耕,被替換為了經濟林,如 果樹。 但是要回到數百年前的狀態,難。氣候不允許,當地居民生活需求不允許。
非學術,只是作為一個陝北人才進來冒說幾句:
1、黃土高原範圍廣闊,包括山西高原、陝甘黃土高原、隴西高原(維基百科),各部分地質情況和氣候情況不同,難以一概而論;2、目前各部分的生態環境也不同,以陝北來論,延安往南植被保存情況較好,山林茂盛,很多地區已成完整的次生林,非常美觀;延安往北植被較差,生態系統脆弱(靖邊一帶較好)。像寧夏一帶和甘肅烏鞘嶺以東地區則植被極少。3、以我觀察,陝北北部地區生態相對十多年前我生活的時候有恢復,主要原因正如楊波所說農業人口減少導致棄耕帶來的生態自然恢復,真正的人工植被很少,政策主要肥了什麼人大概誰都知道。4、隨著農村留守老人的逐漸消失,估計不出二十年,陝北山區(其他地區大概也同)的山地大概會大多棄耕,加上陝北北部降雨量還可以,所以陝北的生態肯定有一個較好的恢復,但灌木易長,喬木則大概需要政策真正落實了。5、觀察烏鞘嶺以東的甘肅部分,雖然棄耕較多,但植被恢復很差,就是靠近蘭州的人工林也生長很差,是不是那邊降雨量更小的原因,需要氣象學同學來回答了6、大抵來說,黃土高原還算有幸,工業化導致棄耕增加,而土質較厚則讓植被有恢復的可能。但恢復到什麼程度,大概還要看氣候作美不作美以及政府是否真的將資金投入到實際工作中去了-------------------補充分割線--------------查了些資料,大概來說,年降水量500mm以下,就是半乾旱地區,樹木就很難自然成活。恰好延安就在500這個線,而榆林則降雨量低於500。所以延安有森林而榆林很少,也和這個有很大關係。棄耕之後,榆林及類似的低降雨量地區,也大概很難恢復到森林茂密的狀態,只能是灌木和草地為主。我不是地理專業的,只是作為一個本地人談一談。
家鄉是寧夏固原,除六盤山外(六盤山涇源那塊是森林)都是典型的黃土高原環境。小時候春季沙塵暴往死里刮,喝西北風確實會喝到些東西——一嘴黃土,地里的收成很隨機,種的是小麥土豆胡麻這些作物,有時一場冰雹會毀了一年莊稼。氣候很極端,十年九旱那不是一句玩笑話,沒準還會爆發山洪。
先說一個失敗又搞笑的事情——三北防護林,當時搞得排場很大,縣城周圍都種上樹了,聯合國的官員還考察過,說吆西吆西,然後頒了一個獎。可是考察官員前腳剛走,種下的樹就被當地村民砍光當柴火了燒了,剩下一點也被放羊的羊吃光了,百姓愚昧政府也管不了,什麼都沒剩,那時候窮啊,西海固那塊還是全國最窮的地方之一,80,90年代吃飯仍然是個問題,白送的柴火能不要嗎?大爺我都沒飯吃,跟老子談環保?啊呸!有那閑心給老子多發兩袋白面。
這是一個黑色幽默,倉廩足而知廉恥,經濟好了人才有閑心操心別的。
這不,近幾年家鄉環境就變好了,能夠感知到。最明顯的是各個山頭的樹多了(估計歸功於退耕還林和封山禁畝),每次回家看到公路兩旁的山上從光禿禿的土山變成樹林,很感動。而且在我親戚他們的村子裡都有退耕還林,封山禁牧,保護力度特別大。還有就是沙塵暴雖然有,但沒那麼多沙子了,有時只是刮大風,我爸說以前都沒有過只刮大風沒有沙土的時候。當地經濟發展起來了,人們不再挨餓後,才能漸漸配合公共事物,也有一部分是政策制定符合實際,不只是面子工程和死命令。總之,環境變好了。
說幾件趣事,當時推廣退耕還林時,當時政策好像是每年按每畝的產出發麵粉和大米,只要林子在就一直發(我也不確定),很划算的交易,都打工去了,地其實也很少種了,但有些村就不肯,理由啼笑皆非,比如他們還要種胡麻為什麼政府不發,以前他們種的喂牲口的苜蓿也要政府發,還有些搬出風水啦祖墳啦,回族不願搬離清真寺,還有教規什麼的,就是不肯,總感覺共產黨要佔他們便宜。結果部分當時村子沒有進行退根還林,但現在自己的地也荒著沒人種(打工比種地賺錢多),看到其他村領東西又眼紅。又要申請退耕,可是當時政策推動那時過去,再審批就困難了(政府就這尿性)。
還有我姐幾年前做大學生村官,經常管的就是封山禁牧這事(還有計劃生育走訪),他們每天工作是——上山抓羊,就是整天開個破皮卡,看到誰在山上放羊,就把那群羊抓幾隻帶走,然後和村民談判,填寫保證協議交罰款之類的,交完後就把羊放了。你們猜猜她把羊都關在什麼地方了?答案是鄉鎮府的會議室里(有普通教室那麼大),每天還得給羊喂草,有時候村民很犟不管,吃住都在鄉政府,結果耗上一兩周,只能把羊放了,不了了之。七八隻羊會把那間會議室糟蹋的不像樣子,鄉長倒也不管,開會碰見羊糞什麼的也習慣了,縣裡領導下鄉開會則會打掃一下,但也沒什麼大礙,最逗的是一次省里來人考察,他們沒給打掃乾淨,會議室里有的羊糞,而且就在領導腳下,領導就提了一句。。。後來我姐就栽了,記大過寫檢查!黃土高原不能種植物的原因在於土缺水。
拿寧夏南部的山區來說,那裡的年降水量只有200mm~300mm,但是蒸發量高達2000mm。
黃土的特性決定了它的地表存不住水,降水很少,導致很快被蒸發,無法補充地下水,形成了惡性循環。
而寧夏北部的情況截然相反----因為有黃河。
有句話叫做天下黃河富寧夏,說的就是寧夏北部的銀川平原,甚至有「塞上江南」的稱號。而其實寧夏北部的降水量比南部更少。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水。先上圖:
這個圖是榆林附近從1984到2016年的衛星地圖,我用谷歌地球截的。
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近30年來,尤其是2000年以後,該地區的植被恢復的趨勢很明顯。
事實上黃土高原的大部分區域降水量本身不少,比如圖中所示的榆林地區,年降水量大約為400毫米左右,延安地區甚至能達到500毫米以上,這部分地區要恢復植被並不難,隨著城市化的提高,農村棄耕的土地越來越多,我對這一區域的植被恢復還是蠻樂觀的,不出幾年植被應該就能恢復的很好。
至於是否能「完全」恢復,這就不好說了,畢竟氣候的變化太複雜了。
家在陝西 我覺得我有資格回答這個問題
先說結果:
可以恢復,但是要選對方法
之前政府發起過很多次植樹運動
目前現狀是有一點成效,但是情況很不樂觀。
1.身臨其境的植樹熱潮
A.前期大概7,8年前個樣子,村裡來了一批人招工,說是去山上栽樹。按照種一個樹2塊錢來算工資。然後村裡年紀大點的,沒事幹的就去了,我當時屬於放寒假也跟著拉樹苗的卡車去了。當時車上拉的是柏樹。油柏樹,根部用塑料袋包了一團帶泥的根。根上面的自帶的土有點發乾,發乾,干。
雖然樹能不能活不知道,但是上邊的人要求必須要按照規定的種樹標準來種樹,3,3的距離,坑必須大於兩尺深 等等
最後的結果就是才不管山上之前有沒有樹,直接按照要求載就對了,之前有的樹如果小的話 直接砍掉,大的話就在旁邊載。因為這個規定裡面沒有嘛。到了最後有人發現2尺深的坑 栽完樹填上土看起來深度不到兩寸。
呵呵結果都猜到了吧。勞動人民從來不缺少智慧的。他們直接從根部折斷樹苗,扔掉樹根 挖一個兩寸深的坑插 插 插 插進去最後我們的植樹隊伍變成了 插樹隊伍。。。
最後 那個包工頭驚訝這支隊伍的「種」樹速度。請自行腦補O型嘴!當然他也是喜聞樂見的。
B.中期
林業局領導發現了問題,哈哈 特么種了一兩年沒效果 大領導要來視察啊。。。視察啊。。。察啊。。。啊。。。。
然後他又請了原先哪些插樹高手幫他插青樹苗,做法也是買來樹苗砍掉根部。。。不過這次主要插的是領導視察要經過的路邊。
領導說樹要插深,不能北風吹倒。然後事就這樣成了。
之後的種樹,種樹規則變了
第一
必須指定範圍第二是按照插樹成活率來算的,活一個15塊,半年後林業局發。這樣基本上種樹的農民工不願意拿到劣質的樹苗,領導也能控制住樹的成活率!
後期
領導引進了激勵機智,200樹苗重活150會給獎勵。事經歷了一番挫折真的就成了。。。。
2.植樹的範圍
植樹的範圍大部分有效分布在領導視察的路邊,以及領導視察路線過程中一切的可視範圍內的山坡上。
最後,這些地方都種滿了!接下來才是為了種樹而種樹。但是這個種樹潮已經接近尾聲了。。。。
3.結果
現在回家能看到當年種的樹已經漫山遍野,嗯 紮根了。
當然 你要走在領導視察的路線上。。。。昨天剛從延安回來,這是第一次去陝北,被震驚了,好綠呀,其實有點小失望沒有看到蒼茫的黃土高原,反而是滿眼綠色丘陵,不知道是不是季節的關係
要是中國的植被覆蓋率能達到日本那樣就好了。
不能,這是地球自然的變化,非人力所能及也,你鍾再多樹它不下雨也是白搭
不太可能的啊。因為黃土高原本來就是黃土,沒有人類到達之前就是黃土,這些土是從中亞飄來,隨氣壓帶沉降而成。
在幾萬年前,人類沒有耕作工具,不能在叢林,荒漠,草原上耕作,這些地方都不能產生原始文明。但河流的沖積平原和黃土高原不一樣,土壤鬆軟,即使用木棍都可以耕作,便於人類定居,繁殖,分工,直至產生文明。所以,四大文明古國都產生於這些地方。
所以,是先有這樣的地理氣候環境才有人類活動,是環境塑造了人,而不是由人類活動造就了黃土高原。人類活動改造黃土高原並非不可能,但可以肯定,成本高效果差。很多人都說最終不能完全完全恢復成林地,形成一般性的草地等還是可以的。但是我感覺隨著城鎮化的進一步深入,越來越多的人口遷入城市,土地生產率不斷提高,我們就能夠進一步的提高土地單位生產價值,相對而言,依靠於第一產業的群體就相對較少,即使是未來還有大規模的耕作,但相對與原來的耕作面積與強度都會小很多。而植被的發展與生態經濟的發展,也會促進地區生態的恢復,不排除很多的地區最終會恢復為林地。
不可能完全恢復成林地,草地還是可以 我感覺除了考慮人為 社會因素,氣候的改變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黃土高原地區降雨量的不足決定了這一地區不可能全部發展成森林植被,半乾旱區嘛
非相關專業畢業,只是作為一個那裡出生和長大的人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說一下目前的進展。
別的地方的情況我不知道,但就我家那邊的情況來說,前幾年退耕還林的成效微乎其微,新建人工林樹木矮小好多枯死;土壤流逝比之前有過之而不及,沙塵暴一年比一年來勢迅猛;而且地下水位下降,好多井都枯了。
再回答第一個問題,我感覺完全恢復到原來的植被是很難的:
1.土壤貧瘠,缺乏樹木生長的營養元素,再加上降水較少而且水分容易流失(主要說的是蒸發流失,土壤蓄水能力很差),小樹苗一般很難茁壯成長為大樹,甚至好多枯死了。
2.受限於人口因素,大半的耕地很難全部轉化為新建林區,一來是農民本來一無所有隻剩手頭幾畝地,是最後可以抓住的一根安身立命的稻草;二來是當地耕地轉化為經濟林是不現實的,受限於崎嶇的地形和貧瘠的土壤。
3.當地政府辦事不力,國家政策到了鄉鎮級別的政府,變成了撈錢的好機會,節流給當地農民的補貼資金,基本上走個過場,平時對於退耕還林地區的監管工作不到位。
4.當地老百姓缺乏維持生態平衡、共建美好家園的意識,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科學發展觀。怎麼可能,關鍵是有沒有這個決心,有沒有肯用心做,誰說黃土高原一直那樣的,還不是當地人毀壞的,如果有植被覆蓋,有黃沙吹過來覆蓋也么有啥大不了的,又不是一下子就被埋了,說到底還是沒人用心去做,看那幾位兄弟的回答就知道,當地人都認為吃飯都成問題,環境啥的關我屁事,其實是自己在毀自己的家園,然後拍拍屁股搬走,往小了說是素質問題,就像獵人都知道春天不打獵的道理一樣,往大了說是政府單位的不作為,如果你規定當地管環保的單位一年多少任務,完不成滾蛋,完成了加薪陞官,大家都做官,拿工資福利,不幹活不犯事也能穩穩噹噹,那誰還去
不可能完全恢復,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氣候,人的生存需求都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可以分階段的進行恢復,針對性的發展工作。
第一次認真的回答哈~
答主是學環境科學的,這個問題涉及到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問題了,而不僅僅是環境治理問題黃土高原的成因之一就是黃土的來源,亞熱帶季風將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的沙塵攜帶到中國,被秦嶺攔下,形成黃土層,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無法停止,假設黃土高原現在是平地,他也會慢慢堆積黃土的。
其次,黃土本身的附著力就不強,遇到夏季暴雨等強降雨的侵蝕,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植被很難固定的生長,自然無法覆蓋保護土壤。恩…困死了,先這樣吧推薦閱讀:
※因解決西塔潘猜想,中南大學頒發給劉路100萬元的獎勵,著重關注其生活學習,規劃其學業軌跡。劉路在採訪時表示有很大壓力。你覺得對劉路來講這是好事還是壞事?
※如何評價嘉興海科能源事件?
※環境保護是不是虛偽的?為什麼在南海填島沒有聽到環保組織的反對聲音?
※放飛的孔明燈都去哪裡了?
※PX作為一種傳統化工品,在這幾年鬧起來之前,大陸的PX是怎麼生產的? 國外的PX項目又是怎麼進行的?尤其是怎麼控制環境影響。這種措施在大陸有沒有被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