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旅程才是有意義的旅程?在旅行中充滿各種喧囂和商業化的今天,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又該如何理解?

另外一方面,彷彿所有的輿論指向都表明在學生時代應該多走一些地方以開拓眼界,但走了這麼多地方後感覺城市化同時也讓城市同一化,各地的風土人情宛如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開拓眼界的作用在現在如何體現?學生時代的自己又該如何協調「多走走」與「學生時代沒有經濟能力」之間的關係?


對不起啊提問者我先吐下槽。

「彷彿所有的輿論指向都表明在學生時代應該多走一些地方以開拓眼界」

啊呸,光知乎上不贊同的聲音就有的是。

「各地的風土人情宛如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先不說國外就說國內。東北和廣東一個風土人情?北京和西藏一個風土人情模子?

再往小里說,一個城市和十幾公里以外的一個農村是一個風土人情模子?

再細分,城市裡也有不同功能的區域。寫字樓和農貿市場里是一個風土人情模子?

這模子也太多功能了吧..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不如自己去悟不如讀萬卷書。

這是一個環,愛從哪兒斷開就從哪兒斷開。不用管別人怎麼斷這個環。

有人去故宮,看的是歷史是文物。

有人去故宮,是去剪刀手剪茄子的。

有人每天跟家裡苦讀,卻都不及親眼看一下遺迹來的震撼。

對大多數人來說,萬卷書和萬里路是相輔相成的。

每個人都有故事,有些人你光聽他講故事他都能帶你看到全世界。

有些人即便家裡坐著也能把世界變成他想要的樣子。

每座城市/小鎮/小鄉村也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歷史,自己的地貌。

(題外話:我小時候特好奇保定市有個馬家園但是裡面的人都姓牛到底是為什麼。至今不知答案。)

有人愛看地標,有人愛找當地人聊天,有人愛看博物館,有人愛吃小吃,有人愛研究口音。

每個人的側重點不一樣,不感興趣就不看唄。

大部分人出去旅遊的目的都是散心,玩就放開了玩,學就認真學。 老糾結於「玩的有意義」多累呀。放鬆不是意義嗎?讓自己高興不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嗎? (另外,實則什麼都沒說卻有很多贊同票的心靈母雞湯請戳這個答案 怎樣的旅行才稱得上「會玩」? 經濟來源和旅行的雞湯這裡燉過了 -&> 學生黨有必要窮游嗎,還是應該先專心學習為以後打下基礎?)

最後,輿論說的未必是對的,即便適用於大多數人也未必適用於你。

不喜歡去,就不要去。

--

最後我謝謝各位了以後這種月經周經提問就別邀請我了成么...

這種回答基本就是通篇心靈母雞湯或者通篇廢話啊!看我自己寫的雞湯我都起雞皮疙瘩。我這條回答也基本算是全篇廢話啊。

比如旅行和旅遊的不同 -- 我個人特煩這種,本來就是同義詞好嗎跟著一堆文青咬文嚼字有意思嘛。真要玩的特好覺得自己真棒玩的特有意義的人才不會閑的天天摳字眼呢。

比如別人掏心挖肺寫一長段「我XX旅行里感悟到了XXX」 -- 這又未必適用於其他人。關我P事。

比如來自完全陌生人又跟我說一大段「你這樣不好」 -- 就好像他真的認識我一樣。關他P事。

(對事不對人)


處處是學問,門門見真章。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指在他們那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要多出門見識更多的人和事,與書本的知識融為一體,精神貫通。所以知識需要實踐,才能找到到達目標的路徑。

現在的旅行更多是一种放松和休閑。當然,也可以視為一種閱歷。但和古代意義相差甚遠。


先講些形而上的東西:

看一塊樹葉,普通人只看得見它的綠,植物學家可以說出它是屬於哪一種哪一屬哪一科的,然後娓娓道來這種植物的近親是歷史上製作劇毒鴆酒的原材料。。。

看一座城牆,普通人大多是感官上感受到它雄偉,而歷史學家可以跟你說出這座城牆的典故,例如它的修築者是哪位可憐的將領,修好城池抵禦外寇,卻被皇帝召回京師問罪。。。

(以上均為滿足舉例說明的需要虛構的例子,不要深究,如同不要深究擎天柱為什麼每集都不去加油站加油)

同理,一個人的知識儲備越豐富,在旅途中經歷到的事物反饋到大腦能產生的故事也越豐富,思維層面的滿足相對於感官層面的滿足佔比越高。對於題主「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放在今天又如何理解」這種主觀性的問題,我給出的主觀性答案就是:盡量提高旅途中思維層面的滿足的佔比。而這最大程度上是跟我們的知識儲備的大小、查找資料的積極性相關,商業化是否嚴重,對所謂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影響真不大(貌似證了題主命題的偽)。

形而下的:

1.別跟團

2.平時全方位學習,勤做知識管理

3.旅遊時隨時查所見所聞的背景資料

4.多跟人打交道,擴大旅途見聞的範圍

對於題主提到的商業化問題,我說多幾句。我很贊同第一版LP《雲南》」當地人的聲音「裡面的一個觀點:商業化本身不是問題,問題是商業化品味的高低。在驢友圈子裡經常被詬病商業化的麗江,人們總以為它本來的面目沒有商業化,卻不知它以前便是進行茶馬交易的茶馬古道重鎮。麗江的問題不是出在商業化,而是它商業化得很俗,它」艷遇「、它」噠嘀嗒噠嘀嗒「。是誰培養了」艷遇「、」噠嘀嗒噠嘀嗒「這些東西,商業的實質在於供求,想想便知。

至於」輿論指向都表明在學生時代應該多走一些地方以開拓眼界「,不能與大腦聯動的開闊眼界,我認為沒有什麼好處。

另外,題主可以看看何偉的中國三部曲(《江城》、《甲骨文》、《尋路中國》),讀三本書,看看人家是怎樣行萬里路。


有人讀書旅遊可能是看看別人眼中的世界都是什麼樣;或是別人對待事物、人生的態度;或者是給自己目前的困惑找到出口等等一系列原因,我想如果不用心去體會書中或是旅遊途中的人與事,那麼無論你走多遠,讀多少書恐怕也只算是過客。


沒看見讀萬卷書四個字在前面呢么,素養不夠行萬里路也體會不出什麼來。


只是走萬里路,沒讀萬卷書,永遠只會是一個郵差。


胸中無丘壑,萬水千山亦枉然


讀萬卷書,只為看透風景無數。

行萬里路,只為回到內心深處。


這個假期我也放下原本要上的兼職和一個朋友出去自助遊了半個月。以前沒走過就覺得沒什麼意思,不就是去別的地方而已。但是真真切切地接觸了感受了才會發現一切都太不一樣後悔開始得太晚了。所幸還是學生,利用學生價我還能走多兩年,而我也希望能走完中國的所有板塊,真實地體驗生活,洞擦社會,是很好的人生歷練。這樣才是旅行,住得好吃得好那就是旅遊是度假,一般適合全家出動和不想吃苦的人。


我不知道是知乎太水,還是高手懶得回答這種問題,我更希望是後者。

作為一知半解的菜鳥來答一下吧。

我來舉個很具體的例子。

摘自馬雲在紐約的演講:【20年前,我第一次踏上美國,美國之旅的第一站是西雅圖。來到美國之前,我從課本、老師、學校和父母那裡了解美國,我以為我非常了解美國。但是,當我踏上這片土地的時候,我才發現我完全錯了,美國這個社會和我從課本學到的根本不一樣。在西雅圖,我平生第一次認識了互聯網。】

剩下的自己悟去。想噴馬雲的繞道。


下面一段視頻你可以看下,也許讓你對旅行的意義有所感知城市微旅行_百度視頻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各地的同質化,可能尤其在於旅遊景點的同質化,最主要的也是商業化。

我本來不是個喜歡出門旅遊的人,注,是旅遊,不是旅行,我還沒有機會出外旅行,但我想題主需要解決的也只是旅遊的問題。前段時間去了一趟蘇州,逛蘇州園林,第一天自己走,第二天跟團,第一天感受到的是人真多,而且作為對蘇州園林一無所知的我,看那些庭院樓閣就是房是房,亭是亭,其餘一概不知,走馬觀花看完了也只對買票和園林爬上爬下的人記憶猶深,至於我看的東西根本沒有任何印記留下。第二天跟著導遊走,走到大廳,他會告訴你這叫鴛鴦廳,再指給你細節看男尊女卑,一塊石頭也能說出來歷與隱喻,再告訴你他們的日常生活如何,有了交流,自然會覺得有意義的多,也能終於明白一二,走近一二,雖然導遊說的也只是一些表面的東西,但是總比之前的空白一片要好得多。

我想旅遊的目的在於體會一處地方不同的生活、文化。我一直感覺各地的人差不多,這裡有的人外面同樣會有,但是經過那次,我大概明白,無論怎樣,旅遊的目的就是在於讓自己多了解一些東西,古今現代都好,你總能從你了解到的信息中感受到那時人的生活、信仰、習慣,就像是蘇州園林小姐閨閣隱跡的門一樣,你大概就能知道那時的女子的生活,明白男尊女卑的具體含義。看再多遍「男尊女卑」也好,總無法具體想見究竟到什麼程度,但是走到一處地方,發現原來連建一處房子都要如此精心掩藏住女子的痕迹,大門不邁,二門不出,這幾個字終於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就是出外看看的意義。

我大概明白在如今走近一座城後,因為現代化的關係,你看到的與你所居住的地方差不多,基本類似,而旅遊景點也同樣充斥著相似的商家,但是只要那座城和那個景點擁有它自己的文化,那你就能從細節和各個地方看出他們與你生活的地方細微的不同,最後匯聚成你對那座城市獨一無二的感受和記憶。


我就說說旅行這方面,我感受是比較深的

我大學開始就全世界背包窮遊了20多個國家,看過我認為世界最美好的東西,也見識過根本沒想像過的黑暗,,

首先你要明白旅遊和旅行的根本差別在哪裡?

旅行不是享受而是去感受。給每一次旅行多一點時間,放下你的目的,放下你的功利心。沉下心去感受你路過的每個畫面,也許你在不經意見和一個街邊藝人的聊天中解開了你的一樁心事,也許一次旅程中的犯錯讓你明白了做事的態度,也許你看過的一個畫面讓你感嘆之前的某些想法多麼幼稚。

行萬里路不在乎你到哪裡去過,如果你只在乎能看見的美好那就叫旅遊,放不下心來感受你到哪裡去都沒辦法明白意義是什麼?

最後發表下我對這句話的看法,「行萬里路和看萬卷書」不存在先後,不存在優劣,應該是相輔相成,不斷印證深化的過程!


首先要確定自己是想去看看什麼,了解什麼,跟風必然迷茫啊~


讀書也還要看你讀的什麼書,讀了多少書。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太關心意義之類的問題終究不會有多少收穫。走在路上,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喧囂的城市,濃重的商業氣息,不喜歡大可遠離,更何況它們的存在本就有著自己的意義,或許只是你並不認同的意義。引用一句名言:你的問題在於書讀得不多想得太多。


。。。行萬里路不是要我們多實踐,別tm天天宅著看書的意思么?還真有人打算行萬里路么。。

如果行萬里路真是字面意思,萬里路大概5000km,記住這距離別坐火車飛機,要「行」!

出去玩兒最重要的是開心好么??!!


一方面來說只有多讀書才能為旅行提供物質基礎。另一方面來說應該是說兩個不同的漲姿勢的方法吧,如果不能行萬里路去經歷的話就讀萬卷書去感動身受吧。


走得多看得多,吃得多用得多,眼界自然增長。開眼看世界不正是如此。這就是生活。

當然這一切得自願,得快樂的進行。否則無法體會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有哪些乘坐熱氣球的好去處?
基督徒到外地旅遊是否要避免接觸當地其他宗教的景觀?
為什麼現在有很多人旅遊時攜帶iPad拍照?
去法國旅遊需要準備什麼?
去青海自由行,有什麼好的路線推薦?需要注意什麼?

TAG:旅行 | 大學 | 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