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中國科學和哲學都那樣模糊難懂?
其實,現代人覺得中國古代的科學或哲學表達難懂,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現在有自己的符號和表達系統,另外一方面我們現在文言文的基礎實在太差……不覺得困難才奇怪……
比如你受的是現代西方邏輯學的訓練,你上過introduction to logic,你會很熟悉當代的邏輯運算符,但是你去看Frege,看Russell,看二十世紀初邏輯學家的作品,你就會覺得他們的邏輯運算符你完全搞不清楚。同理,如果你以現代邏輯的背景,來看戰國時代名學的作品,當然就很陌生隔閡,不知道再說什麼。你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熟悉當時的討論和問題,才會發現他們的表達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數學大致也是這樣。中國古代的數學體系,沒有引入x、y這樣的variable,但表達非常地簡練。這對於當時來說,是一種非常成熟有效地表達方式,但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就增加了很多訓釋上的困難。大體,古代天文、曆法、音樂的作品也是這樣。《史記天官書》用十二個字描述北斗七星在星空中的位置:「杓攜龍角,衡殷南斗,魁枕參首。」我們乍一看覺得是天書。但如果我們,杓、衡、魁分別指的是什麼,龍角、南斗、參首又是哪些星座,攜、殷、枕這三個實詞在漢代的用法,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描述簡潔而準確。當然,為了理解這些字詞,需要學者大量細緻的工作,有時甚至長久的爭論之後也難有定論。但都不能因此說,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是很「模糊」的。
簡單說,不是上過中學語文的那幾篇文言文,就可以看古代專門類的書籍的……
未來的人也會覺得現代人很多認識和方法很笨很累贅,但是沒現代人兩層樓就不會有他們的三層樓,估計他們那時候擅於換位思考輕而易舉想明白這事的會更多些,如果那時候還有人的話
和宗教有關。這是一個看待事物的角度問題,我們和西方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自然對事物的理解不同。舉個例子,中醫和西醫,西醫最重要的突破是發現細菌,從而發現病症的來源,然而中醫是通過觀察人體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是否來判斷病症,他們都能發現病症,並解決。中國的「哲學」是通過「整體」來看待事物,對一個事物沒有確切的答案,只能讓你通過意境來領悟,他並不難懂,而是你沒有走出科學,這樣一個通過定義世界來詮釋世界的套路。中國哲學水準應該是很高的,難懂大概是任何嚴肅的哲學都難懂。這個我非專家,不討論了。
對於科學,中國古代實證精神薄弱,始終未能發展出科學方法,如假設檢驗,對照試驗等基礎性的方法論,導致許多門科學只能以玄學的形式論述。
典型例子如中醫。經絡到底為何?是一串細胞,還是一個管道?還是神經?無人說得清楚。然而古人卻煞有介事的描述出詳細的經絡圖,並發展出針灸等等。我實在不能相信這些玄之又玄的東西是準確的。為什麼這些經絡穴道是這樣畫的?為什麼不是另外一種畫法?扎錯了穴道到底有何反應?有沒有量化的指標可測量?至今仍是一團漿糊。這樣的理論,只能把它往玄學的路子上靠,再渲染一些神秘偏方,上古神醫,增加可信度。實證精神非常缺乏。
要找到中醫的科學性,我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些實驗。選取兩千病人,一半用針灸,一半亂扎穴位,最後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扎穴位確實有效,那我們來找找這些穴位為何有效,是神經,是內分泌,還是什麼作用。描述清楚,不要五行啊,陰陽啊,氣啊血啊什麼的。
許多的其他學說也是如此,如風水,某某朝向,某種構造可以光宗耀祖。何不做個實驗,選兩千個墓地,看看風水如何,他們的後人又如何了?做個分析,排除各種影響因素後,要是真有效果,我還真就信了,趕緊整個墳去。古人的論證大多又扯到五行啊,陰陽啊,天地啊,氣啊之類,長篇大論,玄之又玄,就不肯好好做個實驗。
古代的天文,曆法相對是準確的,畢竟觀察到什麼就是什麼。但他們解釋行星運行,天文現象等等的時候有帶著濃重的迷信思想,沒有實證精神。彗星來了真的是災禍嗎?有沒有統計一下歷史上彗星出現的次數,看看災禍和平時有何關聯?史書中充滿著這類迷信描述,又是故弄玄虛,讓人頭疼。
綜上,我們沒有發展出科學的方法驗證這些假說,為了證明合理性只能往玄學上扯,帶上些迷信色彩,讓人相信。其實本來許多東西本來好好研究是能找出合理性的,實為可惜。
語境不同,古文讀的少,跟看外語似的,名詞解釋就難倒了一大批企圖裝逼的群眾。而且無非本體論的問題,戴震一句氣化流行更清楚了。我的建議啊,多看書,多看幾遍。所謂的邏輯和實證體系,我很懷疑,是低知識水平下的產物
不要笑,直角平行,鈍角這樣的,其實都是非常簡單的東西,並非可以開展高深度的研究。你當然可以清晰的去用邏輯實證
但是對於大量的未知問題 ,你很難去真正的實證邏輯,比如古代,很難搞清楚地球是圓的太陽東升西落,日食一定初一的原理,但是經驗告訴我們就是這樣,也很能實用。直到先進的科學儀器發明了,觀測的望遠鏡和天文儀器出現,你才可以真正的去實證邏輯。
現在是一樣的,很多東西人類也是稀里糊塗的,比如地磁如何產生?萬有引力從何而來?地震如何預測?你根本沒法去實證,只能用一些經驗去判斷,比如地震前狗叫,但是也很不靠譜。
這點,屈原的天問很代表性,天外之外又是什麼?就是代表人類對於未知領域的渴望,那種不靠譜的猜測。用既有的太陽月亮經驗去判斷天外的樣子。
所以現代人萬不可苛求前人,邏輯實證,只是在科學水平不高的時候或者說科技突破的時候,一個暫時的對世界理解突破而有用。屬於模糊數學範疇,對於大量的未知的世界,我們只能通過觀察和經驗的積累,獲得一定認識用這個來幫助我們認識世界。無可能用實證的邏輯去解釋。
西方的定理邏輯推導科學體系,只是在很簡單的模型,才能體現其價值。幾個平行線,是最簡單的,行星的運動,是自然界最簡單的數學模型之一。一旦稍微複雜一點,就推導不出來了,也無法搞出什麼定理邏輯來了。
幾何原本在徐光啟翻譯之後,在中國並沒有什麼反響,因為幾個直角鈍角之類,有什麼用呢?中國古代的建築和計算數學已經登峰造極,你玩這個有什麼意思?幾百年後直到西方再起了科技優勢,才真的又重新去翻譯幾何原本。
自然界的科學現象,是非常複雜的,絕大部分是無法總結出規律定理來的,或許未來可以,但是目前看不到。大氣運動,洋流運動,人體運行,天氣變化,模型極其複雜,如果要用定理邏輯,會進入死胡同。
現在的數學已經是死胡同了,整天糾結幾個定理的證明,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而自然的大數據的分析,卻沒有人真正的去理解。中國古代的數學高度集中於發展計算,就是用於實際,在實際生產里發現真正的數學規律,並大規模的計算,這才是正道,也是目前大數據的核心。
目前的地震,是無法推導什麼邏輯體系來的,只能通過觀察一些現象,考察一些地層,來推測地震的發生與否。雖然不一定準確,但是有一定的指導方向性。因為人類目前不能探測深的地層,就像人類以前對人體的了解也很有限,只有通過不斷的外在現象的理解,來判斷人體的發展。你要去總結什麼規律是不可能的,能治病,能預防地震就可以了。
中國古代科學體系恰恰是那個時代,對於未知世界探索的一種了不起的思維方式,目前的西方科學體系對世界大多數的問題都是束手無策的。中國古代不產生哲學(專指類似古希臘哲學的狹義哲學。廣義上來講人人都有哲學,所以廣義哲學這裡講起來沒意義),近代也不像西方一樣產生科學。
哲學、科學這條發展道路,只存在於西方,所以羅素有一本書叫做《西方哲學史》,
而這種叫法在中國則不通,對應的中國有一條脈絡,可以叫做"中國思想史",在這樣一條神秘莫測脈絡之庇護下,中國走的是一條技術與藝術並重之路。試問為什麼?
原因太多了,其中當然包括文字。中國文字,每一個字就是一幅畫,請查看小篆甚至是甲骨文,所以中國人歷來擅長具象思維。而西方文字,實際上根本不稱做文字,叫語音符號更準確,這些符號只表音不表義,西方人想要表達一個意思,必須用邏輯方法串聯起一組符號來說明,所以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這也是為什麼哲學、科學只產生於西方的原因之一。上面主要闡釋了哲學、科學之說,以及文字問題,但說了這麼多,其實也沒回答到點子問題上,為什麼中國思想、中國文化如此模糊難懂、神秘莫測?
我想,多了解中國歷史、了解儒釋道尤其是大乘佛法,或許可以找到更進一層的答案。因為你看的中國古代科學哲學著作是原文,而你看的西方科學哲學著作卻是翻譯成現代漢語的
只是語境變化而已,對於現在廣泛收到西式思維和語境訓練的人來說,中國傳統語境當然晦澀難懂了。但是對於長期受傳統語境訓練的,當然就不那麼難懂了。
發現類似樓主這樣的思維類型很多,潛在的用西方式的語境和思維來考慮問題,但是確沒有發現很多問題從根本上的區別。這是一種僵化的思維方式。科學把世界刪繁就簡,所以他清晰可見,可以實證。他把不容易說清楚的一部分宇宙空間留給了宗教。所以西方文化是科學與宗教的對立統一。中國文化經過了對自然宗教的反思,進入明智文化,因為缺乏自然科學知識的支撐,不能完全脫離自然宗教,所以中國文化是明智與自然宗教的渾然一體。古代中國的科學與哲學都把宇宙中混混沌沌不容易說清楚的空間包括在自己的研究觀察對象裡面,自然就都會有一些模模糊糊,混混沌沌。我們不應該取笑中國傳統哲學科學的模糊難懂,而應該從中國哲學理論中那些模糊難懂的理論中尋找現代科學缺乏的那部分物質世界。調整現代科學的發展方向。
數學是因為不是顯學,發展的很不好,尤其是數學理論更明顯,所以沒有產生很強烈的定義一套符號語言的需求。中醫理論其實是一個假說,設想了一整套人體運行的機制。相應地定義了一堆術語來進行描述這套機制以及組成部分,為了幫助理解,借用了部分哲學術語。又有一些不那麼厚道的傢伙,為了拔高這一行當,故意把理論弄得更加晦澀,人為神秘化中醫。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了。
至於哲學,有哪一本著作不是很空很難理解呢?尤其是時間越早,書籍越是只在小圈子裡流傳。這樣,有可能有很多的前提條件和語言的理解當時算是圈內常識,所以沒有書面化,卻造成了後人的理解困難。
你聽過勾三股四弦五嗎?讀的太少,想的也太少,重要的原因是你把問題歸結為「它們不好懂」而不是你的問題。
方程一詞出現在中國早期的數學專著《九章算術》中,其「卷第八」即名「方程」。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9%E7%A8%8B你看了哪些古代科學經典,哪些古代哲學經典?中國自始就沒有科學成型的土壤,就如同沒有宗教形成的環境一樣。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最終以道、儒、墨最有影響力,但惟有墨家基本觀念是功利,它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實踐,它反對儒家的厚葬和三年之喪,認為是浪費資源,強調實用;反對道家的自然,要擺脫自然;它深知人性本不完善,為了得到堅強、聰明、完善,所以需要一些外在的力如知識、力量、國家和人格化的上帝,強調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它有了「非攻」的防守策略和「兼愛」的包容精神。這一點和西方科學的形成條件不謀而合。
奈何儒、道、墨三者在思想方面的鬥爭最終以墨家完敗,最終消失為結局。
可幸的是,雖然後面的荀子發揚了墨家的思路「人為」,但其後面學生沒有沿著這條路發展他的路線,荀子學生李斯後來輔佐了秦始皇,當上了丞相,實行了「焚書坑儒」的舉動,於是皇帝成了極端之君,李斯如同秦朝,永遠地消失了。
秦朝之後,「人為」思想就再也沒有出現了...
後面的儒、釋、道以及程朱理學、陽明心學,都是延續了儒家和道家、佛教的整合,並發揚了而已,它們在於認知我們內部的東西,在內心尋求永久的和平...此時的歐洲現代科學正在大力發展著...為社么歐洲能產生科學呢?
首先我們看科學的定義:笛卡爾和培根給了科學兩個關鍵詞:確實性和力量現代歐洲科學是從物的角度出發,所以養成了精確、嚴密,求證明和推理;而中國是在於內心的感知,你若問他,他會說:「佛說,不可道也」等等...中世紀基督教的歐洲力求在天上找到善和幸福。希臘、現代歐洲力求認識自然改造和控制自然。無論歐洲是向天上還是人間尋找幸福,他們一切哲學都屬於「人為」路線。基督教人奉他的上帝,自此歐洲的心靈讓上帝佔據了,現代歐洲也都奉行了這種認知世界和證實世界的精神,不過把上帝變成自然,把創世紀變成機械,如此而已。二者都在求認識和改造世界,這就註定了科學的產生,既為了確實性,也為了力量。他們之所倚有科學,因為他們都以人性不完善為前提,認識與春秋的、弱的,需要堅強、力量和聰明,這也就有了國家、法律和道德,還需要一個個性化的上帝。
而此時的中國,還奉行著思想「自然」路線:萬物皆備於我,又何必向外在世界尋求幸福呢?
直到大炮和船隻攻破了中國的那道「心裡堅固的國門」,人們才發現另一番世界與思想,這時候的國人幡然醒悟,一些社會積極分子開始探尋強國之路,這裡開始出現了所謂的「民主」和「自由」...
此時回想,如若國人遵循了墨子的「善即有用」的思想以及荀子的「制天而不頌天」思維,那麼科學在中國完全有成長的土壤了。《墨子》、《荀子》里都有科學的小種子...
不過那都是後話了!
..........................................................
談談我對中西哲學與科學的淺薄認知:1、與西方哲學相比,中國哲學缺少清楚的思路,但得到的補償,卻是擁有較多的理性的幸福。羅素在《民族》中曾經說過:「中國人似乎是富於理性的快樂主義者,與歐洲人相比,他們捨棄力量而取享受。正因為此,故中國不需要科學,即使培根說科學出力量」。2、中國哲學家不需要哲學的確實性,他們希望知道的是他們自己;不需要科學的力量,他們希望征服的是他們自己內心。3、在他們看來,智慧的內容不是理智的,智慧的功能不是增加物質的財富。道家看來,物質只能增加人心的慌亂;儒家看來,它絕不是人類幸福中最本質的東西。那麼科學還有什麼用呢?
4、西方是外向的,東方是內向的;西方強調我們有什麼,東方強調我們是什麼。東方的人生觀也許錯了,但我認為中國人的經驗不一定是一種失敗,如果將來人類足夠聰明,此時他們想要達到他們內心想要的平和和幸福,他們就會轉過來注意中國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
引用《肇論》中的一句話:「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什麼意思?你讓一個學中國哲學的人來解釋,也未必能解釋得很清楚。為什麼?因為這裡幾個「色」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我認為這是中國哲學最晦澀的一點:缺少明確的定義和概念,於是只可意會。
越接近智慧,就越說不清;越接近上帝,就越看不見。
中國根本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中國歷史上都是玩文字遊戲的,號稱哲學。為了文字遊戲能容納各種詭辯,所有的概念故意定義模糊,留下詭辯的餘地
五四以後與傳統文化不可癒合的斷層造成的。現代中國人已經基本「西化」,沒有以前那種生活環境、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不經過一定專業訓練(包括書法、國畫、武術、中醫等)是不太可能融入傳統文化的氛圍裡面的。
個人感覺,因為西方人是理性思維,而東方人是感性思維。因為中國古代對用的專註大於體。
專註於體,就是專註於是什麼,先把事物定義好了,定量定質,研究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再慢慢想能怎麼用;專註於用,就是專註於心法,因為怎麼用受人的主觀影響非常大,需要反觀自身,保持心境清明,用而不亂,所以才有境界的說法。
專註於體,事物是什麼就是什麼,沒什麼好說的,因為有量化的基礎,誰看都一樣,因為數學在哪裡都是一樣的,為客觀提供了基礎;
專註於用,事物就可以變著花樣地用,只要使用的人能想到就可以。「體」可以定量,「用」卻不能,比如木材可以用來做傢具,也可以當柴燒了;如果當下有一堆木材,大家都知道是木材,但沒有人能說得出擁有這堆木材的人會怎麼用,因為用沒有客觀的基礎。
體和用當然是不可分割的,但其理論的形式不一樣,科學研究偏於體,陰陽五行八卦易經偏於用。哲學討論的是世界是什麼,人是什麼,本源是什麼,真理是什麼,神是什麼,什麼是什麼等等,偏於體,與科學同出一源,就是研究方法不一樣。
推薦閱讀:
※到底是你控制腦子,還是腦子控制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這句話涉及到是哲學原理是什麼?
※如何正確地,全面地理解柏格森哲學中「綿延」這一概念?
※請教關於《社會契約論》第一卷第四章論奴隸制部分原文的理解?
※如果人的肉體在瞬間湮滅,那麼在無量無窮恆河砂數劫後,周圍100光年內的所有粒子又重新相聚,這個人是否又復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