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要使用 Evernote?

剛開始使用evernote,但覺得也沒有什麼特別啊,就是將某些MS的功能和雲技術做了整合。使用的方便度和功能性都比MS差很多。要是直接使用MS然後用skydrive完全可以比evernote的用戶體驗好很多。但是在整合度上是要強一些,但我覺得沒有太大的必要啊?求解?


我覺得Evernote就是一個管理記憶,收集信息在你需要某個信息的時候能再次高效的返回展示給你的完美產品,至於說有沒有必要用Evernote,我來分享一下使用Evernote的體會吧:

  1. 全平台覆蓋,本人常用的設備是iPhone, iPad, Mac和一台PC, 瀏覽器在Mac和PC上都是Chrome,Evernote的全平台覆蓋能讓我很方便的隨時隨地的紀錄信息,比如編程時的一些體會,解決問題之後的一些總結,聽課筆記,好的webpage.....
  2. 完善的開放平台帶來的生態系統,很多優秀產品都能支持分享到Evernote,比如我常用的reeder,看到好的文章就可以分享到Evernote,還有instapaper等等。這樣使用Evernote你就有很方便把信息彙集到Evernote來管理的途徑。實際上Evernote的開放性帶來了 http://ifttt.com/ 這樣的能將你的任何網路服務信息比如twitter,weibo,gmail等等備份到evernote,並根據內容自動打上tag,這樣你就再也不用擔心比如你轉發的微薄被刪的問題了。相信以後會有更多更好玩的東西
  3. 強大的搜索功能,甚至可以搜索圖片上的文字信息,採集強大,Evernote的提取信息的能力更強大,當然最好把tag打好就更方便了

強烈建議升級到高級版,這樣就可以附加ppt,word等文檔,每月1G的筆記量,工作紀錄也可以放到Evernote來管理了


如果僅僅是在電腦平台上運行,這個問題的確是一個問題,有著不少的比evernote更好的選擇,但是如果需要移動使用的話,就目前來看,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產品可以和evernote相抗衡。

evernote最強大的就是可以讓你把所有的東西都扔在裡面,而且隨時隨地可以瀏覽、修改,隨著移動程序的不斷推進,evernote food等終端的推出,可以說evernote在不斷的整合我們的記憶,最終達到我們無需為任何的存儲問題煩惱的目標,而在這個途中,我相信evernote地的確是非常到位的。

目前evernote最大的問題就是格式編輯不是很好,不過這個是一個理念的問題,evernote的目的在於讓你保存資料而不是做格式上的整理等內容。

相較國內的不少同類軟體,其優勢在於很多結構複雜的頁面,evernote可以相對完整的抓取,而其他的有些就做不到。

相對於dropbox而言,其實很多碎片化的東西用文件的形式存儲的話,並不是很適合。而且evernote本身也支持附件功能,從某些方面來說已經可以取代dropbox的同步個人數據的問題了。

至於MS的產品嘛,你試試同步到手機上應用。。。。。。


簡單,快速,高效才是evernote的特點,單一的記事本功能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不同的產品滿足不同的用戶需求:A同學只想寫點字記錄,給他一本筆記本就可以,不需要給他一個裝滿東西的公文包;B先生經常帶著公文包,他寫點東西只要掏出公文包里的筆記本就可以了。

需求簡單的A同學不會為了公文包里的筆記本更漂亮,而去選擇沉重的公文包。再次,每個用戶對一件產品的體驗感覺都是不同的,你認為好的,別人可能認為差。

PS:我是一個簡潔「強迫症患者「,最煩的就是功能太多。而且我覺得MS的onenote也沒比evernote好用。


為什麼要用Evernote?請允許我先來講一個悲傷的故事。

?Evernote一直是我的好幫手。我09年1月註冊,到12年10月進入普華永道之後,在項目小夥伴的帶領下開始重度使用。截至目前,我的Evernote每年續費,累計筆記3100篇,分門別類納入超過150個筆記本。

Evernote陪伴我度過短暫而忙碌的審計師職業生涯,幫我管理所有工作文檔和資料,幫我提升學習效率,幫我管理的大量的閱讀、思考和輸出內容。可以說,它實實在在成了我的「外腦」,成了我在信息過載、碎片化嚴重的「讀標題」時代,成了我真正不可或缺的「學習器官」。

這個故事,再一次已不經意的方式,提醒了我離不開這頭永不忘記的「大象」。

?

故事是這樣的。我前兩天寫了一篇關於保險和投資自我的公眾號文章。在最後的排版環節,我覺得文章還是有點枯燥,就隨手加入了我自己覺得「特別熟悉」、「有把握」的素材。

?

======這個悲傷的故事大概分為4部分======第一次提供的(錯誤)信息:依賴大腦記憶的公眾號原文

?

這個素材是這樣的。原文:

在蘋果的設計工作室里,Jony Ive貼了一張海報,上面有巨大的字母排列:

Just Fxxking believe in yourself.

按照這種態度,我在想Jony Ive到底會不會去買保險。

?

十幾年的老果粉,關於蘋果的一切,我「特別熟悉」。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問「大象」這個外腦,直接依賴我的「內腦」。

?

第二次提供(錯誤)信息:依賴大腦的留言討論

?然後我第二天翻看留言時,看到有老朋友發了評論,如圖:

我一下子意識到,我文章中的素材不準確!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

?

於是,我立刻根據自己的記憶進行了「解釋」,企圖讓我顯得沒有那麼不負責任。

但是,心裡隱約覺得有點不對。而我的經驗告訴我,如果直覺有問題,那絕對有問題!於是,我立刻在Google上搜索這個海報。這時,我發現我第二次提供的信息還是錯誤的!因為我仍然沒有調用「知識庫」,沒有去問「大象」,仍然在依賴自己的記憶!

第三次提供信息:來問Google

Google到這張海報,讓我意識到我前兩次的錯誤真的很離譜。這張海報俗稱「The Jony Ive Poster」,可是互聯網上鼎鼎有名的一張海報!就是下面這個樣子的:

剛才那個是「純潔版」,適合不喜歡F-Word的朋友。但是我知道還是有讀者「心中有佛」,所以,真正的Jony Ive Poster也貢獻出來吧:

這是我的第三次回復,總算沒有再次提供錯誤信息,找到了這張海報。

第四次提供信息:來問「大象」

?終於提供了準確的信息:

內容來自The New Yorker對Jony Ive的專訪: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

這下,終於感覺一切都「對了」。

======對「Jony Ive 海報事件」的思考======

這件事,可小可大。怎麼小就不說的。單單說大,這反映了信息過載、信息碎片化時代的學習和信息處理、應用的方式。這強化了我對工具重要性的認識。

  • 再自信,大腦也沒有「外腦」可靠


    這篇New Yorker深度報道,萬字長文,揭示了很多之前不為人知的有趣內容,我讀過2遍,所以印象深刻。而Jony Ive自傳又是我認為把蘋果精神描繪的最深入的一本書(比阿特金森的那本喬布斯傳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我也讀過2遍,也是印象深刻。所以,我順理成章地依賴大腦記憶,然後大腦記憶順理成章就把我坑了。

  • 寫文章(或者說解決任何問題),快速準確地引用素材,實在太重要了

    — 解決問題需要知識,而知識學習和調用過程則是不快不行。「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給文章加一個素材搜腸刮肚、都要花5分鐘以上到搜索引擎現場搜索,那這文章根本寫不下去。

    — 不準確更不行。不解釋。

    — 還是第一點,有一個Evernote作為外腦,建立專門的知識庫或者說「寫作素材庫」,實在太重要。

引用素材的正確姿勢

第一步:在Evernote(大象/外腦/知識庫)中輸入關鍵詞

第二步:引用。

就是這麼簡單任性!

尾聲

?

如果你問我,為這個「小事」花2個番茄寫這篇文字是否值得?答案肯定是值得,Evernote雖然不會給我錢,但是我一貫免費推銷我信仰的東西。

?

看到Evernote的微信公號天天宣傳自己的產品功能豐富,「普通人連5%的功能都用不到」,我只想說,Evernote公司拿工資的同志們,你們整理出100種產品功能,告訴大家你的大象能整理衣櫃、能寫日記、能過日程規劃、能寫書、能整理菜譜,都沒有用!你能上天嗎!

?「大象」只有一個功能:

它是信息過載時代每個知識工作者不可或缺的知識管理工具!

?

重要的事情聽說得說三遍,我聽大家的:

把知識管理做好,這是大象最重要的功能!

把知識管理做好,這是大象最重要的功能!

把知識管理做好,這是大象最重要的功能!


我也覺得如果存儲大量資料,特別是許多大容量的文件,Evernote 不是很合適,而且管理不善照樣忘掉。

但可能 Evernote 在移動端就是強過許多已有的產品,加上巨頭其實在移動上反應滯後。不過我沒體驗過其他產品,因此也許有在移動上做得好的其他產品我不知道。另外,Evernote 也肯定和大量科技、商業媒體報道有關,上次極客公園在移動互聯網大會晚上的會上請到他們的人,透露說中國已經是其第三大市場,100多萬用戶,日本是第二。

我使用 Evernote 可能有30~40%時間在移動設備上(我想,這個時間比例會隨著移動設備整體佔用用戶時間增加而越來越高),它解決了隨時隨地記錄的問題,並且做了順水推舟的延伸服務,如同步、存儲資料、項目管理等,有些用法延伸是用戶社群發展出來的。這些延伸服務讓我放棄了紙質筆記本,因為 Evernote 更利於把記錄的想法經營為一個信息系統,高效管理起來,但我覺得記筆記還是其最核心的動作。

有一次我約人見面開一個小交流會,設置了到點日曆提醒,然後交流會正式開始後,我打開 Evernote 準備把討論內容記下來。意料之外的是,Evernote 的新建筆記自動生成了一個標題,就是這個會議在日曆上標記的名稱,這點的確讓人瞬間感動!

所以我覺得隨時隨地記錄,才是 Evernote 的強項。


互聯網公司的形態千差萬別,但無一例外是從信息生產、傳播、消費這三大環節建構各自的商業模式。門戶網站和社交媒體生產的內容,在搜索引擎的幫助下得到大規模傳播和消費,也可以循環到社交媒體中重新消費。在這些過程中很產生兩個問題:搜索信息的成本太高,大量無用信息充斥著網路,還有無數的死鏈或者人為死鏈;第二,倘若用戶僅僅消費信息,海量的信息壓力會使人陷入信息超載的困境里。

此時,筆記類工具就有了他們的用武之地。

首先,筆記類工具設置了統一的「收集」場景。無論是用戶主動搜索、瀏覽到的信息,還是被動的記錄和通知,所有信息都統一歸入到筆記類工具里。在「收集」這個戰場,各大筆記工具爭奪的可謂相當慘烈,瀏覽器插件、郵件到指定郵箱、鍵盤快捷鍵以及與其他新聞工具、社交媒體工具的集成等等,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讓用戶養成一個習慣:統一收集。

其次,筆記類工具都有處理三部曲:筆記本、標籤、搜索。筆記本(某些筆記類工具叫「文件夾」)類似於樹狀的目錄形式,標籤像是知識圖譜式的點狀形式。在信息被收集之後,通過筆記本歸類於和(或)標籤標記進行管理,而搜索,則貫穿在兩者之間,最終實現「所想即所得」。

與傳統的搜索信息再保存到word文檔不同,筆記類工具上述兩個過程構成了獨特的三重過濾器,最大限度的篩選出用戶所需要的信息:

  • 過濾器一:信息的收集。當用戶決定將信息統一收集起來的時候,也無形中完成了一次信息過濾。

  • 過濾器二:筆記本與標籤管理。從收集到分類、標記,用戶再次過濾了一遍信息,從而把那些「初看起來有用」的信息剔除掉;

  • 過濾器三:搜索。筆記類工具內部的搜索與在web的搜索有著在行為上類似,但細看一下,由於經過了兩次過濾,筆記工具內部的信息噪音更小,搜索的成本會非常小。

在三重過濾後,那些還躺在筆記工具的信息既是用戶最需要的,也是觸手可得的,從而有效解決了信息超載困境。另一方面,筆記類工具還提供進一步加工這些信息的辦法——內鏈。

筆記工具的內鏈類似於網路的超鏈接,指向於某條具體的筆記。筆記內鏈能夠形成筆記內部的「閉環」。舉個例子來說,我前一段時間將Evernote的一些心得做了總計,如圖:

在這條筆記里,我將自己的思考與其他筆記的核心內容總結出來,並輔助以筆記內鏈,方便今後回顧筆記的時候去查看具體細節。

到此,從信息收集、處理(分類或標籤)到加工再到最後輸出,筆記類工具能很好的輔助用戶完成由信息向知識的轉化,避免陷入信息的海洋里無力自拔。這是一個普通用戶對於筆記類工具或者叫Evernote們的看法,最後,我想用@善用佳軟 的一句話結尾:"建議拿起手機的第一習慣,從與外界交互(微信、微博、知乎、視頻、遊戲?)改為自我交互:回顧筆記、記錄筆記(語音+五筆輸入)、整理筆記。 "


互聯網行業風雲變幻如斯。不過三年時間,我完完全全拋棄了Evernote投奔微軟。期間買了幾年Evernote高級帳戶,但是最近的Evernote實在沒法給人安全感。翻看舊答,簡直也像是笑話了。

=================2014-04舊答

更新迭代太緩慢,消費者意見無法及時體現在新版本中。
程序臃腫。
使用同步不便。

Any more examples?


1、Evernote作為副腦記憶體存在。本人職業是Linux系統工程師,工作內容涉及到各種shell腳本,沒有用evernote之前工作目錄下是一個個的txt,一層層的目錄,苦逼的搜索對象只能是標題,現在不一樣了,隨意搜,哪怕只記得一個關鍵詞一個命令也能搜到。

2、同步功能。沒有同步功能的記錄軟體不是好軟體,不解釋。

3、移動,全平台支持。有時候頭腦風暴一下,順手記下來,回去了就完善一下。

4、插件。Chrome瀏覽器上裝了這個Evernote的插件,看見好的文章,順手收到自己的筆記里,個人感覺比Readitlater好一些。IFTTT也支持evernote的。

5、專註。大象整個公司就指望這一個產品活,CEO眼光也很長遠:「我想建立一個能流傳百年的公司,我是認真的。」Libin說,「我不需要現在搜刮你的錢財,我只需要留下你的餘生來讓你付費。「

沖這一點你就可以相信Evernote,同時就出現了下一條。

6、一旦開始用了,你將無法導出你的筆記,你已被鎖定到Evernote。

》》》》》》

2013-6-8 補充:

Evernote開放了api,可以導入到其他筆記工具里了,但是我有什麼理由要這麼做呢?


我說說我的使用後的體驗:

1.使用方法

網頁編輯器or快捷鍵——把所有你在顯示器上看到的全部記錄在EVERNOTE里,相當於一個INBOX

PC客戶端——本地全文儲存,查看、搜索、編輯都很方便

移動客戶端——用於查看,不做編輯

clearly——一鍵保存好的文章,作為稍後閱讀

2.儲存內容

學習資料——讀書工作的筆記,拍照或錄音等,網路收集關於提升學習方向的都可以放

收集信息——1).關於某個項目搜索的信息,同行的,競爭的,品牌商的 都可以放在裡面

2).所有你看到覺得收藏起來再看的信息,包括網頁、紙質類、生活上的

項目信息——自己手上做的一些項目的信息內容 重點需要記錄,放在EVERNOTE,上廁所也能看

工作日誌加總結——每天自己的時間流向,內容 對事情的點評總結,很多GTD可以取代,個人喜歡

提醒:當EVERNOTE的筆記過多,對已經完成的項目,最好用回WORD做總結,該要的留,不該要的刪,要不然每次同步到移動設備的時候,會感覺移動設備很重,載入很慢。

3.搭配軟體

IFTTT —谷歌閱讀器加星標文件自動保存在EVERNOTE

http://DOIT.IM—GTD軟體,建議用網頁版,功能強大

金山T盤—大文件放在此,新用戶20G,多建幾個賬戶就有上百G,可以儲存很多東西,建議搭配光纖


筆記類功能,最重要的是簡單,易於上手;操作方便;跨平台隨時可訪問,離線在線相結合。而這些優點evernote全有,自然就用它了。

oneNote不能同步,功能強大但複雜,上手難;

wiz上手難;

寫文件放在skydrive/dropbox里,很不方便,而且沒有自動的標籤、日期等分類管理。


  • 全平台
  • 大公司產品(主要是相對於一些獨立軟體或者小團隊軟體來說),技術上和隱私上更有保障
  • 長期可靠,是一個處於上升期的大公司的主營產品, 在可遇見的未來不會成為abandonware. 這裡特彆強調「主營產品」,想想google reader,想想雅虎中國郵箱,想想蘋果的aperture、iphoto、iweb...可以肯定只要evernote公司不倒閉,evernote筆記軟體和雲服務就會存在,但是微軟不倒閉也不能保證onenote某一天不會被拋棄
  • 不是國內公司,比如在百度刪掉了你網盤中的小電影之後,你還能 有信心用它的雲筆記?
  • 免費


1.記錄、梳理想法很方便,討厭新建word寫文檔

2.自動同步,這讓有網路的地方就有工作備份

3.標籤的組織方式,讓人很容易養成總結、整理知識的好習慣

現在工作中,可以不開QQ,不能不開evernote,因為有些梳理、想法、計劃,它都幫我記著。


我用了一年多evernote,感覺它還是蠻有用處的。

1.工作時可以隨時記錄一些想法,或者看到的news。它不僅可以記錄文字,還包括圖片表格語音,很全面。

2.把平時隨時看到的信息以一種框架的形式記錄下來,這個我覺得很重要,我在使用時evernote設置了很多標籤,每次新建筆記都會歸類到相應標籤下,這樣方便下次尋找。

3.同步很方便,我平時手機、pc、平板都會用到它,可以很方便的在各個平台同步。

4.share。我和朋友經常會share一些筆記,比如我平時看文章或者看書有寫心得的習慣,有時就會share給相應的看,這個尤其在工作中很經常用到,有時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想法寫完就可以馬上share給同事一起看。


因為信息時代,你需要evernote這樣的工具助你解放大腦,更好的生活。


功能明確,操作簡單,用戶體驗良好。

跨平台融合。

更重要的,他鼓勵每一個使用者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靜下心來去真正探求大腦中的靈感並記錄。


多終端適配,雲同步,支持本地保存聯網同步

第一步:碎片化的記錄下你的靈感、看到的好圖好文、需要記下的任意文字。在任何一個平台都可以快速的查閱之前記錄的信息

從手機、平板、電腦記錄,甚至可以從google reader等地方把好的文章或片段發送到evernote

第二步:當你的筆記數量逐步增加的時候,建立一個一個筆記本,把這些筆記歸檔進去,方便查找,好的習慣總是能節省你很多的時間。

第三步:共享,把你的筆記與好友或者工作夥伴進行分享;根據興趣幾個好友彼此分享自己的筆記,形成一個小的社交圈,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這樣。


= =evernote的容量好小


離開evernote一段時間才發現,evernote不是一個做事的工具,而是一個做事方法。


沒有Evernote我在哪寫字兒呢


推薦閱讀:

Evernote 的核心競爭力是多終端同步嗎?
有 Evernote(尤其是配合 Clearly)了,還需要 Pocket 等稍後讀應用嗎?
Evernote 和 Pocket 的區別有哪些?共同使用的話,有哪些技巧推薦?
Evernote 為什麼要持續不斷的升級?完全感覺不到改進啊
如何有效率的使用 Evernote 的 Notebook ?

TAG:Everno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