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的歷史脈絡是怎樣的?如何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西歐諸國?


謝邀…

其實我想說的是請百度百科+自行整理。

但既然整理基礎知識是我的強項(笑)

我也就試著回答一下吧。

贊一個再走吧2333

——————————

(首先不寫殖民地,不然複雜死)

1.英國——來回易主

羅馬人的統治崩潰後,羅馬不列顛的居民雖然試圖抵抗了外來侵略,但哈德良長城以南的地區還是成為了各色蠻族的樂土。

尤其是昂格魯人和撒克遜人在此建立起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王國。

被稱為不列顛的「七國時代」,昂格魯-撒克遜人作為一個民族也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

各國之間組成的「昂格魯-撒克遜聯盟」也被視為英格蘭的球迷前身。

之後維京人開始了對不列顛的探索,隨之而來的就是維京海盜的時代。

維京人在劫掠中征服不列顛的土地,建立自己的據點。

時勢造英雄,威塞克斯(Wessex)的國王阿爾弗雷德大王作為昂格魯-撒克遜人的盟主正面對抗維京入侵者,之後在其子孫的努力下維京人政權被完全趕出不列顛,而團結在威塞克斯旗下的不列顛各國也開始逐漸形成英格蘭王國。

之後丹麥人有過再度征服英格蘭,並出現了克努特大帝這樣的英主,但之後王位依然回到了昂格魯-撒克遜君主的手中。

「諾曼征服」將英格蘭帶入了新時代,之後金雀花王朝與法國的百年戰爭與領土糾紛就是另一回事兒了,先說說威爾士、愛爾蘭、蘇格蘭是怎麼與英格蘭合併的。

武德充沛的「長腿」愛德華一世完成了征服威爾士的大業,也征服了蘇格蘭,宣布自己是蘇格蘭王。在此之前英格蘭自威廉一世起就進犯蘇格蘭的領土,迫使蘇格蘭稱臣,但並未奪過王冠。

但其子愛德華二世被羅伯特.布魯斯擊敗,丟了蘇格蘭的王冠。之後英格蘭與蘇格蘭也圍繞王位衝突不斷。

直到斯圖亞特王朝上位,蘇格蘭王詹姆斯六世加冕為英格蘭王詹姆斯一世才正式宣布蘇格蘭與英格蘭擁有同一君主。

英格蘭自亨利二世起就開始了蠶食愛爾蘭,到亨利八世時完全控制愛爾蘭。

時至近代,愛爾蘭馬鈴薯大饑荒期間英國政府的不作為激起了愛爾蘭的反抗之心,最終1919年南愛爾蘭議會獨立,愛爾蘭共和國成立,英國只剩下北愛爾蘭。

———————

2.法蘭西——擴張與鞏固

克洛維一世攻略高盧被視為法蘭克王國的開國之舉,羅馬人的退散留下的高盧「真空區」最終在蠻族與羅馬總督的角逐中落入法蘭克人的手中。

但法蘭克不等於法蘭西,法蘭西的雛形形成於凡爾登分地協定。查理曼的孫兒們瓜分了法蘭克人的帝國,之後西法蘭克逐步發展為法蘭西。

加洛林王朝絕嗣後來自巴黎的雨果.卡佩被選舉為西法蘭克的君主,但直到腓力二世時期法國國王才正式改稱號為「法蘭西國王」。

但此時的法蘭西與先今的法蘭西的領土大小還有差距。

與英格蘭的百年戰爭摧殘了法蘭西,但戰爭以法國的勝利告終後法國也迎來了上升期。

在國內法王如鯨吞般地合併獨立的貴族領地,將安茹、普羅旺斯等地都塞入自己的囊中。

對於西北的布列塔尼半島,英法爭奪舊矣,但最終以布列塔尼的安娜與法王查理八世、路易十二的聯姻告終——布列塔尼公國併入法蘭西。

對於國家東部的類獨立公國——富饒的勃艮第公國,法蘭西也沒少下心思。在武德充沛的公爵「大膽的」查理戰死後法蘭西與奧地利瓜分了勃艮第的遺產,得到了大片的土地。

日後法國還會在國際上展現其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會繼續嘗試向東擴張,比如「阿爾薩斯-洛林」最早就是在三十年戰爭後得來的土地。

法國大革命與拿破崙戰爭後除「阿爾薩斯-洛林」法國國境趨於穩定,也就是現在的法國國土範圍。

—————————

3.西班牙——毀滅與新生

西羅馬統治倒台後富饒而又安穩的伊比利亞半島成了滿族眼中滿地黃金的大後方。

最先在伊比利亞半島立足的是汪達爾人、阿蘭人和蘇維匯人,但日後「惡人還需惡人磨」被「奉旨討奸」立足於高盧南部的西哥特人武力驅逐。

阿蘭人和蘇維匯人鑽進了加利西亞,汪達爾人則開始了在北非開拓領地的事業。

西哥特人被法蘭克的克洛維一世國王擊敗後失去了大片比利牛斯山以北的領土,轉而開始專心經營伊比利亞半島的國土。

日後西哥特滅蘇維匯,一統伊比利亞江山。

但好景不長,直布羅陀海峽對岸的柏柏爾穆斯林早就難以安奈入侵的衝動了。

(我看過bbc的一個紀錄片中說西哥特末代國王強姦了一位大臣的女兒,迫使大臣當上了塔里克.伊本.亞齊徳的帶路黨)

之後穆斯林西班牙南部建立了一系列國家,但此時阿拉伯世界的另一端——在東方的土地上阿巴斯家族奪得哈里發之位,屠戮前朝倭瑪亞王室,但倭瑪亞家族的阿卜杜勒.拉赫曼卻出逃北非,並最終在西班牙統一當地穆斯林國家。

後倭瑪亞王朝(統治者也被稱為科爾多瓦的哈里發)就這樣在西班牙成立了。

與此同時,西哥特王國的殘黨們撤退至北方,開始了漫長的「復國運動」,建立阿斯圖里亞斯基督教國家來抵抗穆斯林的進一步擴張。

在此期間,丕平與其子查理曼也曾先後翻越過比利牛斯山脈攻擊科爾多瓦的哈里發來阻止伊斯蘭教的進一步滲透。

【另:在這段時間裡北方也出現了納瓦拉王國,這是巴斯克人的國家。

巴斯克人不是羅馬人也不是日耳曼蠻族,是羅馬擴張前就居於伊比利亞的原住民的後人。

巴斯克文化與西班牙文化相差很大,這也是為什麼現今有「巴斯克獨立」運動的原因。】

後倭瑪亞最強勢的時候甚至佔據了近乎整個西班牙,但基督教王國還是展示了一次次強勢的「反殺」。阿方索三世國王經過南征後將阿斯圖里亞斯王國發展為萊昂王國,但他死後國家分給了他的幾個兒子。

之後西班牙的基督教國家屢屢陷入內部糾紛與內耗,直到西班牙復國運動完成為止。

沒過多久,後倭瑪亞王朝也再次證明自己不是「鋼板一塊」,陷入諸侯紛爭的亂局之中。之後雖然在西班牙南部出現諸如阿爾摩拉維德王朝這樣統一而又強勢的穆斯林國家,但都無力維持國內政局。

經歷了近乎整個中世紀那麼漫長的聖戰、內鬥之後,兩位強者最終主導了西班牙的歷史進程:

卡斯提爾王國與阿拉貢王國這一對仇家成為了伊比利亞的主宰。

在「伊比利亞婚禮」中卡斯提爾女王伊莎貝拉與阿拉貢的國王費迪南德喜結連理,這不僅是王室間的婚姻,也是國家與國家的聯合———西班牙誕生了。

時來運轉,現在輪到穆斯林蹲守南方了,經歷了艱苦的戰鬥後格拉納達的穆斯林王國投降,「復國運動」以基督徒的勝利告終。

至此,你們已經看到了今日的西班牙。這個國家的建立可真是幾經曲折,到底有多少人死在了這一「建國」的過程中。

———————

4.葡萄牙———小西班牙

葡萄牙歷史是與西班牙歷史高度重合的,也難怪大家會覺得她就是一隻小一號的西班牙君。

初代葡萄牙伯爵,是時任卡斯提爾國王阿方索的女婿。阿方索六世在聖戰中獲得了新的地盤,於是就將這一塊被名為「葡萄牙」的地區交給了勃艮第的亨利。

但這種君臣關係沒能維持下去,亨利之子,「征服者」阿方索一邊繼續向南擴張,一邊脫離卡斯提爾王國的控制。後來在教皇的干涉下葡萄牙成功獨立———改頭銜為「王國」。

在阿方索一世與「伊比利亞十字軍」的共同努力下,葡萄牙的地盤已經越過特茹河,有今天的半個葡萄牙那麼大了。

日後阿方索三世國王完成葡萄牙的「再征服」運動,形成了現在的葡萄牙的國土。

比西班牙早200年結束收復失地。

【下一個荷蘭】

(待續)


西羅馬帝國滅亡前,阿拉里克就帶著西哥特人去了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建立了西哥特王國。

476西羅馬帝國皇帝被僱傭兵統帥奧多雅克廢黜,西羅滅亡。而後就是連綿幾百年的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往西羅的各地跑,建立小的國家。

在此期間,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就是編法典的那個,為了恢復以往的榮光,進行了軍事擴張,雖然恢復了大片昔日羅馬帝國的土地,但是卻沒能長久。西羅馬的土地仍舊是蠻族所居住。

486年,居住在法國北部的日耳曼人的一支,其首領克洛維擊敗拜占庭軍隊後,建立了墨洛溫王朝,496年皈依基督教。因為國王懶政,其後大權旁落宮相。

7世紀,在中東,阿拉伯帝國興起,迅速擴張,跨過直布羅陀,把西班牙的西哥特人揍得哭爹喊娘,越過比利牛斯山,與墨洛溫的宮相查理·馬特(鐵鎚)大戰於普瓦提埃,歐洲人勝了,挽救了基督教文明。但是阿拉伯帝國的後倭馬亞王朝卻在西班牙紮下了根,直到1492年才被徹底趕出去(刺客信條的伊甸園之果也是這時候被拿走的)

在法國,馬特死後,其子矮子丕平篡位,建立加洛林王朝,為了取得教皇支持,把羅馬到拉文納的土地給了教皇,丕平獻土奠定了教皇國的基礎。其子查理曼大帝東征西討,800年加冕稱帝,帝國臻至極盛。死後被三個孫子瓜分帝國,即今天法國,德國,義大利的雛形。

在英國,羅馬人走後,被北歐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期間就湧現了亞瑟王這樣的傳奇人物。大家打啊打,剩了7個,叫做七國時代,好容易統一了,1066又被來自法國的諾曼底公爵(北歐海盜後裔,法國不堪其擾,就把諾曼底封給了他祖先)給佔領了,就開始了英國的諾曼王朝。1154年開始金雀花王朝。

在德國,加洛林王朝絕嗣,薩克森王朝919建立,962年,奧托一世大帝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神聖一詞是後來的紅鬍子腓特烈大帝加上去的),本來德國可以有很多機會統一稱為民族國家的,但是薩克森,薩利克,霍亨斯陶芬王朝的各個皇帝沒事就喜歡侵略義大利北部掠奪財富,錯過了鞏固帝國內部統一的大好時機。帝國內部邦國林立,都不聽皇帝話,教皇就挑動內部矛盾,迫使皇帝屈服,1077年卡諾沙亨利四世雪中赤腳求了三天才得覲見教皇。皇帝教皇你來我往,最後皇帝慫了,1356《金璽詔書》決定以後皇帝由七大選帝侯來選。德國就這麼一直分裂下去,直到被拿破崙1806年送終。

東南歐的希臘人,南斯拉夫人的地盤大多數時間都是拜占庭統治,不做贅述。西斯拉夫人比較慘,被德國的領主們奴役,所謂的奴隸slave也是對斯拉夫人的蔑稱。

東斯拉夫人,毛子,862年建立了留里克王朝基輔羅斯公國,就血統而言,一直持續到我們熟悉的羅曼諾夫王朝,當然,兩個王朝之間有長時間的混亂。

義大利北部城邦發達,威尼斯,米蘭什麼的,加上教皇國這麼個攪屎棍,也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又有錢,怪不得神羅沒事就喜歡來搶一把。

回到英國、法國,法國加洛林王朝987年絕嗣被卡佩王朝取代,英國則1154為金雀花王朝。英王在法國有大量的土地,以及和法國王室的聯姻,所以卡佩王朝14世紀絕嗣的時候,英王要求法國王位,和卡佩旁系,即後來的瓦洛亞(瓦盧瓦)王朝開戰,1337--1453的百年戰爭。百年戰爭以英國的失敗告終,英國國內三十年玫瑰戰爭,1485都鐸王朝建立。

法國在打百年戰爭前就王權集中,還在1309年把教皇囚禁於阿維尼翁,一直到1378年。

英法百年戰爭1337年打得時候,奧斯曼帝國在歐洲建立橋頭堡,1453年結束的時候,奧斯曼滅了君士坦丁堡。中世紀結束。奧斯曼為什麼花了這麼長時間,因為期間蒙古人來過一次,1258年陷巴格達把阿拉伯帝國滅了,後來奧斯曼興起的時候,蒙古黃金家族的奴隸帖木兒又建立了盛極一時、曇花一現的帝國,教育了奧斯曼。

說到蒙古,蒙古西征,把毛子揍了一頓,建立了金帳汗國,後來蒙古統治衰落,毛子反抗,又建立了莫斯科公國(還是留里克血脈)到了伊凡雷帝的時候,毛子囂張的欺負這個欺負那個,迫使1569年波蘭立陶宛合併,一起打毛子,伊凡雷帝死了後,留里克就絕嗣了,亂了幾十年後被外戚羅曼諾夫王朝撿了便宜。

再回到西歐。1492,西班牙統一,開始地理大發現,義大利照樣亂不啦嘰,德國也是,英法王權加強。經過文藝復興,歐洲人民打算開啟人類文明的曙光,一個呢就是之前說的新航路。另一個就是宗教改革。

教皇沒事就收十一稅,發贖罪券欺負德國人,德國人說:老子不幹了,1517年馬丁路德站了出來,之後路德教,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加爾文教,英國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國教。法國的胡格諾戰爭。

歐洲天主教和新教開始互相打,這時候,英國是新教,女王伊麗莎白一世1588年擊敗了天主教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法國經過胡格諾戰爭(三亨利戰爭),瓦洛亞王朝絕嗣,波旁王朝建立,承認了新教徒信仰自由,國教雖然為天主教,但是為了利益,沒事就懟教皇支持的天主教神羅皇帝。神羅路德教開始傳播之後,城邦王公為了懟皇帝,很多都信了路德教,大家打了一場後1555簽訂了《奧格斯堡宗教合約》、各過各的,都別瞎逼逼。

樹欲靜而風不止,1618年,神羅皇帝派人去了波西米亞(捷克)的布拉格,打算強行推一波天主教,結果被布拉格人民給扔出了窗外(當地的好習慣)、然後皇帝打諸侯,新教天主教諸侯大打出手,英國、法國(天主教,黎塞留為了國家利益倒向新教陣營)、丹麥、瑞典都來湊熱鬧,最後打了30年,神羅認慫。

西班牙因為新航路開闢富了之後,又加上和神羅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大家一起打新教徒,這也就導致了被新教的英國滅了無敵艦隊,和被奧蘭治的威廉在荷蘭推翻了統治,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在尼德蘭(荷蘭)建立。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之後的歐洲:法國波旁王朝天主教專制王權,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天主教,英國內戰(查理一世和克倫威爾等)、神羅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天主教新教各邦國林立、義大利分裂。

英國1640--1689年建立了立憲政體。英國擊敗荷蘭確立海上霸權(還需擊敗法國)

英法自奧格斯堡同盟戰爭以來第二次百年戰爭,西班牙王位繼承戰(法國波旁王朝得到了西班牙王位,但法西永遠不得合併)奧地利王位繼承戰(普魯士崛起)、七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拿破崙戰爭。結果英國獲勝。

普魯士18世紀開明君主專制,腓特烈改革。

奧地利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中飽受羞辱,決定開明君主專制,瑪麗亞·特蕾西亞改革。

毛子,彼得一世大帝改革

18世紀,啟蒙運動,法國幫助美國1776年獨立戰爭,但是自身的財政出現大的危機,1789年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爆發法國大革命,1791年法國君主立憲,1792年,法一共,歐洲列強開始干涉,吉倫特上台無力擊敗反法聯盟,1793,雅各賓派上台,恐怖統治,1794,熱月黨人上台,1795--1799督政府,1799拿破崙霧月政變,執政府,1804拿破崙帝國,1806,拿破崙滅亡神羅,1815拿破崙帝國滅亡,波旁王朝復辟,列強召開維也納和會,決定:西班牙、法國波旁復辟,義大利維持分裂,義大利北部隸屬奧地利。建立神聖同盟,維護歐洲君主制。

19世紀20到30年代,西班牙義大利資產階級革命均被鎮壓。

1830年法國波旁王朝被推翻,七月王朝建立。

1848,歐洲大革命,匈牙利,義大利,法國二月革命均被鎮壓。共產黨宣言。

1848--1852,法二共,1852,法二帝。

1860s普魯士開始統一德國,1870普法戰爭,德意志帝國建立,奧地利被排擠出德意志,建立奧匈。法國巴黎公社,法三共。

義大利撒丁王國在法二帝期間借拿破崙二世之勢(割讓尼斯)統一倫巴第,借普魯士對奧地利開戰統一義大利(僅余教皇梵蒂岡)。

1861年毛子農奴制改革。

擔心法國復仇,德國糾集奧匈,義大利1882年三國同盟,法國俄國走向同盟,英德矛盾激化,三國協約。

20世紀初,巴爾幹戰爭,希臘、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從奧斯曼帝國獨立,並且相互之間為了利益大打出手。

之後就是大家熟悉的一戰二戰了。


正好最近在閱讀中世紀相關歷史書籍,藉此和大家分享的讀書筆記,對羅馬後期西歐歷史做一個簡單的梳理。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

一、幾個重要地區

(一)高盧

高盧地區南抵比利牛斯山脈,東南抵阿爾卑斯山脈,東到萊茵河,北到英吉利海峽,西臨大海。

被凱撒征服後,這一地區被帝國劃分為四個行省:納爾榜南西斯(Narbonensis)、盧格杜南西斯(Lugdunensis)、阿奎特尼(Aquitania)、比利吉卡(Belgica)

在大遷徙和王國時期,這一地區又基本可分為奧瑟塔拉西亞(Austrasia)、紐斯特里亞(Neustria)、阿奎特尼(Aquitania)、勃艮第(Burgundy)。後三者基本覆蓋了現在法國的絕大部分國土,前者基本相當於現金比利時和荷蘭國土西部的一綹。其中:

奧瑟塔拉西亞相當於比爾吉卡高盧,是法蘭克人發家的地區;

紐斯特里亞是法蘭克王國建立前尚被羅馬人控制的飛地地區,486年被克洛維征服;

阿奎特尼是在凱撒時期阿奎塔尼的基礎上,經西哥特人擴充的地區,507年被克洛維征服;

勃艮第是勃艮第王國控制的地區,533年被克洛維的兒子們征服;

在日耳曼大遷徙之前,該地區原住民大部分是凱爾特人,北部比爾吉卡高盧有部分是日耳曼人。

圖:凱撒時期的高盧地區

(二)萊茵河以西的日耳曼地區

基本處於萊茵河以西、高盧以東,羅馬將其自南向北劃分成兩個行省:上日耳曼尼亞、下日耳曼尼亞。前者相當於現今的瑞士和法國的阿爾薩斯地區,後者相當於現今比利時和荷蘭東部的一綹。

在大遷徙和王國時期,上日耳曼尼亞大致相當於士瓦本(Swabia)、巴伐利亞(Bavaria)和圖林根(Thuringia);下日耳曼尼亞相當於薩克森(Saxony)地區的西部。

(三)伊比利亞半島和北非

不用多說,三面環海,與歐洲大陸的其他部分被比利牛斯山所隔。大致相當於現今的西班牙和葡萄牙。

(四)亞平寧半島

同樣不用贅言。三面環海,與歐洲大陸的其他部分被阿爾卑斯山所隔。大致相當於現今的義大利。

二、西羅馬的滅亡和歐陸上的日耳曼人王國

西羅馬後期(3世紀開始),帝國被周邊日耳曼人侵擾,軍隊內部也有大量的日耳曼人(僱傭軍)。其中一名日耳曼人奧多亞塞於475年擁兵自重,廢黜了西羅馬皇帝,自立為義大利國王,西羅馬帝國滅亡。

同樣在這個時期,日耳曼人中的分支: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法蘭克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倫巴底人紛紛在帝國內部或周邊建立了日耳曼王國。

圖:日耳曼人大遷徙及其建立的王國

1. 西哥特王國(418—714年,被阿拉伯人所滅)

(1)4世紀80年代,西哥特人受匈奴人侵擾,進入西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成為帝國同盟部落,為帝國御邊。

(2)5世紀初開始,西哥特人在阿拉里克帶領下開始反抗,並多次侵擾洗劫義大利和羅馬,於408年、409年、410年三次圍困羅馬,並在410年這一次成功攻陷羅馬城。洗劫一番後,他們往西來到了阿奎坦尼地區,並首次進入伊比利亞半島。

(3)418年,阿拉里克的孫子在阿奎坦尼建立西哥特王國,這是第一個被西羅馬帝國承認的日耳曼王國,在當時以帝國同盟者自居。王國範圍包括伊比利亞半島一部和高盧西南的阿奎坦尼。

(4)426年,西哥特人再次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侵襲先抵達的日耳曼民族汪達爾人和同汪達爾人一同抵達的阿蘭人,並將後者趕出了半島。

(5)507年,被法蘭克國王克洛維完全驅逐出高盧地區,權力中心遷移到伊比利亞半島。

(6)714年,王國被穆斯林所滅。

2.阿蘭—汪達爾王國(439—534年,被東羅馬所滅)

(1)阿蘭人、汪達爾人和蘇維匯人,是409年即經高盧進入伊比利亞半島的日耳曼人之一。作為西羅馬帝國的同盟者,阿蘭人佔據中部領土,蘇維匯佔據西北部領土,汪達爾人佔據南部的領土。426~429年,阿蘭人和汪達爾人不甚西哥特人的逼迫侵擾,在蓋賽里克的帶領下南渡北非。439年攻陷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首府迦太基城,建立汪達爾王國。

(2)蘇維匯人繼續留在伊比利亞半島,成立了蘇維匯王國,直到585年被因失去了阿奎坦尼地區而全部收縮到伊比利亞半島的西哥特人滅國。

(3)建國後多次襲擾東、西羅馬帝國,逐步侵佔了地中海上的諸多島嶼。455年更是攻陷了羅馬城。

(4)534年,被東羅馬帝國所滅,所佔領土再次成為帝國行省。

圖:西哥特人侵襲前伊比利亞半島勢力情況

3.勃艮第王國(461—533年,被法蘭克王國所滅)

(1)413年,勃艮第人在萊茵河上游建立了第一個勃艮第王國,後被西羅馬聯合匈奴人所滅。

(2)461年,勃艮第在高盧南部(克爾提卡高盧大部)地區,建立了第二個勃艮第王國,533年被法蘭克王國(墨洛溫王朝)所滅,並成為法蘭克王國下屬的次級王國存在,王國國王由墨洛溫王族擔任。

4.法蘭克王國(486—843年,分化為東、中、西三個王國)

略。

圖:大約5世紀後期(475—486年期間),歐洲勢力情況,此時:

①西羅馬帝國已經覆滅(475年),如今的義大利地區由奧多亞塞所控制;

②西哥特王國、汪達爾王國和勃艮第王國已經建國;

③法蘭克王國、東哥特王國尚未正式建立,法蘭克人尚未吞併羅馬人夏格里烏斯(Syagruis)所控制的高盧北部(486年)和阿勒曼尼人控制的士瓦本地區(496年);東哥特人還沒幹掉奧多亞塞(493年)。

5.東哥特王國(493—555年,被東羅馬所滅)

(1)493年,東哥特人狄奧多里克在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的支持下,出兵義大利,後與奧多亞塞達成協議共治義大利,但最終背信殺死奧多亞塞,成立東哥特王國。狄奧多里克本人是在拜占庭作為人質長大,深受羅馬化教育。

(2)東哥特王國範圍大致在今天義大利北部、中部地區,極盛時包括亞平寧半島的全部,奧地利、匈牙利和亞平寧半島西北部(環亞得里亞海地區)。

(3)通過聯姻,狄奧多里克將這一時期的東哥特王國變成了諸日耳曼王國的關係中心:妹妹嫁給汪達爾國王,兩個女兒分別嫁給西哥特王國和勃艮第國王,自己娶了法蘭克國王克洛維的妹妹。

(4)狄奧多里克死後(526年),東羅馬帝國就開始覬覦東哥特王國555年,王國被東羅馬帝國所滅。

6.倫巴底王國(568—774年,被法蘭克王國所滅)

(1)568年,倫巴第人侵入義大利北部,建立倫巴第王國。

(2)6世紀50年代,由於企圖侵佔羅馬,被受教皇之請的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三世(「矮子丕平」,查理大帝他爹)兩次修理。而丕平也通過這種方式,換得教皇對加洛林王朝在法蘭克王國統治權的承認。

(3)王國長期佔據義大利北部地區,直到774年被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滅國,併入法蘭克王國(帝國)

--------------------------------------------------

寫好累啊,先到這,過百贊再更。


詳細說非常複雜,還有根本不同意有西羅馬帝國滅亡的看法

簡單說就是西羅馬帝國早就是個架子,但是這個架子一直勉強存在,在通常說的西羅馬滅亡到神羅建立有一個空檔期,還有神羅早期就叫羅馬帝國,德意志,神聖都是很久後加的

空檔期就是查士丁尼東徵到東羅馬退出義大利大部分,倫巴第人南下大混亂時期,然後就是教宗請求法蘭克出兵消滅倫巴第,教皇國有了雛形,幾十年後查理曼和教皇導演神羅成立,法蘭克之前就東西分割,西法蘭克就是後來西歐幾個國家雛形, 亨利把東法蘭克王國化為神羅


 本書是歐洲中世紀史研究方面的經典著作,為美國數百所高校採用作為教材。

本書的一大特色是C·沃倫·霍利斯特清晰的歷史觀和動人的教學法,現經朱迪斯·本內特精到的修訂而成第十版,覆蓋了更多關於拜占庭和伊斯蘭的內容,包含了經全面修訂的系列地圖、一組新的關於中世紀傳說的短文等更多內容。在第八版的序言中,霍利斯特教授述及他在大學時意識到當今世界「是中世紀的產物」。

《歐洲中世紀史》一書向今天的學生全面介紹了我們當前社會的中世紀根源。
目錄:
人物傳略
中世紀傳說
年表
地圖
插圖和彩圖
前言
歐洲地形圖
歐洲,約500
歐洲,約1000
歐洲,約1300
歐洲,約1500

導言
第一部分 中世紀早期:歐洲的誕生,500—1000
第一章 羅馬的基督教化,約前31—430
引言
羅馬和平時期(前31—180)
第3和第4世紀(180—395)
基督教
結語
第二章 民族大遷徙(蠻族的定居),約400—500
引言
蠻族和西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的衰敗
結語
第三章 早期西方基督教世界,約500—700
引言
中世紀早期社會
中世紀早期的政治
中世紀早期的教會
學術生活
結語

第四章 西歐的鄰居:拜占庭帝國和伊斯蘭文明,約500—1000
引言
從東羅馬帝國到拜占庭帝國
拜占庭時代
伊斯蘭文明的崛起
伊斯蘭帝國
伊斯蘭文化
結語
第五章 加洛林王朝,約700—850
引言
加洛林王朝早期
查理曼大帝
學術復興
結語
第六章 分裂、侵略和新的政治格局,約800—1000
引言
加洛林王朝晚期的分裂
穆斯林、馬札爾人和維京人的侵略
新政治格局的形成
結語
第二部分 中世紀中期:改革、復興與擴張,1000—1300
第七章 經濟騰飛與社會變遷,約1000—1300
引言
農業革命
村莊、采邑和教區
農村社會
商業革命
城市社會
地主貴族
封建社會
結語

第八章 朝聖新路,約1000—1250
引言
虔信的演進
正統教義與異端學說
修院生活的變化
教權與教會
托缽修會
結語
第九章 征服、十字軍和迫害,約1100—1300
引言
征服與疆域擴張
十字軍
民族迫害
結語
第十章 衝突不斷的世界:教皇政權和神聖羅馬帝國,約1125—1300
引言
俗世授職爭端之末期的教權與君權,約1125
亞平寧半島爭奪戰(1125—1250)
衰落中的教權和神聖羅馬帝國(1250—1300)
結語

第十一章 國家在成形:英國和法國,約1050—1300
引言
英國:國王與議會
法國:君權的勝利
伊比利亞和日耳曼諸國:一些中央集權
北歐和東歐國家
結語
第十二章 文學、藝術和思想,約1000—1300
引言
拜占庭和伊斯蘭的影響
文學
建築與雕塑
學術的潮流
結語

第三部分 中世紀晚期:危機與活力,約1300—1500
第十三章 饑荒、瘟疫和復甦,約1300—1500
引言
經濟災難與人口危機(1300—1350)
調整與復甦(1350—1500)
中世紀晚期的基督教

結語
第十四章 通往主權國家之路,約1300—1500
引言
英格蘭、法國,以及百年戰爭
英格蘭:國會、內戰、都鐸王朝
法國:憲政危機、戰爭、蜘蛛王
伊比利亞諸國:由同化而統一
歐洲外圍的新勢力
神聖羅馬帝國的遺產
結語
第十五章 中世紀晚期文化中的多樣性與創造性,約1300—1500
引言
識字率與地方語言
人文教育
文學
藝術和建築
哲學
政治思想
結語

公元800年的「聖誕節」(12月25日),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曼(意為「查理大帝」)在羅馬城的聖彼得大教堂參加「彌撒」。當他跪在神壇前面做禱告時,教皇利奧三世出其不意地把一頂象徵羅馬皇冠的金冕加在他頭上,而在場的僧侶貴族都齊聲向他歡呼,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

這樣,經教皇加冕,查理曼便由一個「蠻族」王國的國王,上承古羅馬愷撒、奧古斯都、君士坦丁……的帝統,成為第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了。
教皇為查理曼加冕這個歷史事件,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並且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裡有幾個問題,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第一,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到這時已有三百二十多年了, 為什麼查理曼還被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第二,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東羅馬帝國(亦稱「拜占廷帝國」)繼續存在了約一千年之久(它直到1453年才滅亡)。

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一向以奧古斯都、君士坦丁諸帝的繼承人自居,認為對古羅馬所統治過的一切地區都享有統轄權。為什麼這時西歐卻不承認東羅馬皇帝有權統治他們,而另舉一個「蠻族」王國的國王做西歐的皇帝?

第三,「教皇國」是怎樣產生的?教皇為什麼要給查理曼加冕?
第四,「神聖羅馬帝國」究竟是個什麼機構?為什麼我們把公元800 年查理曼的加冕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開始?
第五,查理曼帝國包括哪些地區?它後來分裂為哪三個部分?近代的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要解答以上這些問題,還必須從西羅馬帝國滅亡談起。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在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和奴隸起義的浪潮中覆亡了。 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西歐標誌著奴隸社會的終結和封建社會的開始,是古代和中世紀的分界線。在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出現了一系列的「蠻族」王國:西哥特人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建立了西哥特王國,汪達爾人在非洲西北角建立了汪達爾王國,東哥特人在義大利半島上建立了東哥特王國,法蘭克人在高盧之地建立了法蘭克王國,布艮第人在高盧東南的隆河流域建立了布艮第王國,盎格魯—撒克遜人在不列顛島上建立了一些盎格魯—撤克遜小王國。不過,歷史是不能截然割斷的。在這些新建立的「蠻族」諸王國中,古羅馬的影響仍到處可見:拉丁文仍舊是官方和社會上通用的文字,古羅馬的遺民仍保持著舊日的風俗習慣。而在西羅馬帝國的行政機構瓦解後,以教皇為首的羅馬天主教會就越來越多地具有世俗權,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代行政府的職能。
東羅馬帝國在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的驚濤駭浪中延續了它的存在。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統治著地中海東部。東羅馬皇帝自認為是古羅馬帝統唯一合法的繼承人。在他們看來,由於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古代羅馬帝國的西半部就又歸他們管轄了。他們拒不承認日爾曼諸部族在西羅馬帝國故土上建立起來的那些「蠻族」王國,而要伺機去收復「失地」。當查士丁尼皇帝在位時(527—565年),東羅馬帝國曾經大動干戈,滅掉了汪達爾王國和東哥特王國,佔領了非洲西北角、義大利半島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的南端。不過,查士丁尼用兵於地中海西部,是要在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復辟奴隸制。他在西歐所進行的那些戰爭是反動的,因而遭到各地人民的堅決反抗。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統治是脆弱的。么元568年, 即查士丁尼逝世的第三年,由於日爾曼諸部族之一的倫巴德人南下,在義大利北部建立了倫巴德王國,東羅馬帝國在義大利的領地就只剩下拉文納以及半島南端的幾個據點了。在公元六世紀的八十年代,東羅馬帝國又喪失了在西班牙的領地。及至公元七世紀,由於阿拉伯帝國興起,東羅馬帝國的領土更是日蹙百里,迅即喪失了其在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北非等地的主權。但是,那些觳觫在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皇帝,卻仍認為他們有權統治西歐。
這時,西歐的法蘭克王國已經發展為一個強大的力量,它和羅馬教皇勾結在一起,與東羅馬帝國抗衡。這裡,我們必須追溯一下法蘭克王國興起的經過。
法蘭克人是日爾曼諸部族的一支,原先居住在萊因河下游和河口三角洲一帶。公元四、五世紀,當日爾曼諸部族大遷徙之際,法蘭克人也趁勢向南擴展,侵入高盧北部。可是,法蘭克人的遷徙有一個顯著的特點:他們並不象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盎格羅—撒克遜人、布艮第人、倫巴德人那樣遠離其原先所居住的地方,在長途跋涉中喪失了大量人口,而是逐漸的、穩步地向外擴張。當其他的日爾曼部族在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建立王國時,法蘭克人也逐漸由氏族演進到國家。在那些「蠻族」諸王國中,法蘭克王國所處的地位最為優越:它是介於羅馬世界與日爾曼世界之間。一方面,它不僅保持了它自己原有的領地,而且可以兼并其他日爾曼人所居住的地區。在法蘭克王國的人口中,法蘭克人大大超過了羅馬—高盧人,這就使法蘭克王國具有比較穩定的基礎。由於這個緣故,所以後來當其他的「蠻族」王國逐一滅亡時,法蘭克王國卻獨能存在了下來,而且發展為一個領土廣袤的帝國。
統治法蘭克王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墨洛溫王朝,這個王朝最有名的君主(實際上是軍事首領)叫克洛維,其在位時期是公元481—511年。當克洛維掌權時,西羅馬帝國已經滅亡了,但羅馬在高盧地區的駐屯軍仍殘留了下來。

公元486年, 克洛維率領法蘭克人在高盧北部的蘇瓦松地方擊潰了羅馬駐屯軍,征服了塞納河與羅亞爾河之間那一大片富饒的土地,其中包括巴黎、奧爾良等名城。這一重大勝利,大大加強了法蘭克人的優勢。公元496年,克洛維又向東擴張,打敗了阿拉曼尼人, 把國境擴展到現今德意志的萊因區。
也就是在公元496年,克洛維受其王后克羅蒂達的影響, 放棄了法蘭克人原來的宗教信仰而受洗為天主教徒,他的部眾也一同受了洗禮。這件事,後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來,西哥特人、東哥特人、汪達爾人、布艮第人、倫巴德人也都已經接受了基督教,不過他們所接受的是基督教中的支派阿里安教,那是被羅馬天主教會目為「異端」的。這時法蘭克人改信天主教,就使他們在宗教信仰上與羅馬—高盧人一致,從而在政治上得到羅馬天主教會的支持。後來,法蘭克王國的「王權」與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了「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六世紀上半期,法蘭克王國著著向高盧南部擴張。公元534年, 它最後征服了布艮第王國,兼并了隆河流域的土地。公元542年,它最後把西哥特人趕過了比利牛斯山,掩有現今法國南部和西南部的土地。同時,它更向東擴張,把現今德意志的西南部收入版圖。
在墨洛溫王朝時期,法蘭克王國就已經開始封建化。

本來,在西歐,封建制度的形成是由於兩種社會過程交互作用的結果:一是古羅馬奴隸社會的解體,一是日爾曼人氏族組織的分化。在日爾曼諸部族侵入並定居於西羅馬帝國的故土上以後,這兩種社會過程交互影響,從而產生了一種新的社會經濟形態—封建制度。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封建主義決不是現成地從德國搬去的;它起源於蠻人在進行侵略時的軍事組織中,而且這種組織只是在征服之後,由於被征服國家內遇到的生產力的影響才發展為現在的封建主義的。」
隨著封建制的形成和發展,墨洛溫王朝的王權逐漸衰落,政權日益集中在被稱為「宮相」的宰輔手裡。「宮相」有權任免官吏、調遣軍隊、徵收賦稅、判決刑獄,儼然就是國王的代理人。而國王則成為尸位素餐、任人擺布的「懶王」。這種形勢,導致了墨洛溫王朝的覆亡和加羅林王朝的代興。

公元715年,大貴族查理·馬特爾做了法蘭克王國的「宮相」,這時, 西歐面臨著阿拉伯人入侵的嚴重威脅。公元711年, 阿拉伯人從北非渡過直布羅陀海峽侵入伊比利亞半島,旋即滅掉了西哥特王國而據有其地。公元720年, 阿拉伯的騎兵越過比利牛斯山,侵入法蘭克王國境內。查理·馬特爾起兵抵抗,他依靠中小地主和自由農民的力量,進行重大的軍事改革,組織了一支以重鎧騎兵為骨幹的新軍,並於公元732年在波亞迭城和都爾城之間的平野上擊潰了入侵的阿拉伯人, 把阿拉伯帝國向西歐擴張的勢力推回到比利牛斯山以南,聲威大振。

此後,他復用兵於阿拉曼尼亞、屠林根、巴伐利亞、薩克遜、茀里西亞(今荷蘭和德意志西北部的濱海之地)一帶,擴大了法蘭克王國的疆界。查理·馬特爾在其統治地區內推行「采邑制」,即把土地當作一種有條件的贈與,分賜給他的臣屬。「采邑制」是一種封建的契約關係,地主把「采邑」賜給受封者,而受封者須對封主盡一定的義務(主要是提供兵役)。

這種封建的契約關係起初是及身而終的,到後來,采邑制普遍推廣,封建土地關係形成,由於王勢下移,采邑就變成了可以世襲的「領地」。「采邑制」的推行,大大加速了西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發展。西歐各國文字中的「封建主義」一詞,都是從「領地」這個字衍化出來的。
公元741年,查理·馬特爾死去,其子「矮子」丕平繼為「宮相」。這時, 墨洛溫王朝的「懶王」早已成了「宮相」手中的傀儡,不具有任何權力。「矮子」丕平認為篡位的時機已成熟,而他採取的是用冠冕堂皇的方式來實現這種篡奪。

公元751年,「矮子」丕平派使臣到羅馬謁見教皇,向其提出下列的質疑:「是徒擁有虛名的人做國王好呢?還是真正握有實權的人做國王好呢?」教皇明白「矮子」丕平的用意,並且正指望得到他的武力支持,便答道:「在我看來,真正握有實權的人做國王要好些。」「矮子」丕平得到了教皇的這種認可,乃示意他的臣屬勸進。同年11月,法蘭克王國的權貴集議於蘇瓦松城,決定「根據全體法蘭克人的擁戴,各位主教的效忠和貴族的宣誓」,把王冠加在「矮子」丕平頭上。於是墨洛溫王朝的最後一個「懶王」被打入修道院,加羅林王朝正式成立。
矮子」丕平與教皇互相利用,結果產生了教皇國。

本來,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教皇便實際上控有羅馬城及其近畿一帶地方,在某種程度上代行政府的職能。公元751年,即在「矮子」丕平被擁立為法蘭克國王的那一年, 倫巴德人的國王阿斯托夫率眾南歸,圍攻羅馬城,形勢萬分緊迫。公元754年, 教皇斯蒂芬二世親自越過阿爾卑斯山,跑到法蘭克王國的首都來向「矮子」丕平求救,稱他為「義大利的攝政和保護者」,請他出兵阻遏倫巴德人的攻勢。「矮子」丕平覺得幫助教皇可以進一步鞏固他自己的統治地位,乃先後兩次領兵攻打倫巴德人。

公元756年, 「矮子」丕平強迫倫巴德人撤離義大利中部,而把那一大片土地轉贈給教皇,使教皇具有世俗權。這「丕平的贈與」(亦稱「丕平獻土」),便是教皇國的由來。此後有一千一百多年之久,教皇一方面是羅馬天主教會的首領,一方面又是統治著義大利中部的封建領主。直到1870年義大利完成民族統一時,教皇才被剝奪了在梵蒂岡宮以外的世俗權。
公元763年,「矮子」丕平死,其子查理曼繼位。當查理曼在位時(768—814年),法蘭克王國擴張為一個領土廣袤的帝國,它通常被稱為「查理曼帝國」。
查理曼繼承其父「矮子」丕平的政策,與教皇結為同盟,並且把傳布羅馬天主教作為其進行武力擴張的護符。773—774年,查理曼打敗了倫巴德人,廢其王而掩有義大利北部的土地,由他自己兼為「倫巴德人的國王」。

接著,他又向東把威尼斯亞、伊斯特里亞、達爾馬千等地兼并了過來。
公元778年,查理曼第一次派兵越過比利牛斯山, 進攻盤踞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阿拉伯人,但遭到阿拉伯人和當地居民的反擊,只好撤退。後來在八、九世紀之交,查理曼又多次用兵於伊比利亞,佔領了比利牛斯山以南、艾伯羅河以北的土地。此外,查理曼又把阿拉伯人的勢力趕出地中海西部的科西加島、撒丁尼亞島以及巴利亞里克群島。

查理曼生平所進行的歷時最久、最激烈的戰爭是對薩克遜人的戰爭。從772年起,查理曼曾屢次興兵侵犯薩克遜人,兼并萊因河和易北河之間那一片富饒的土地,因而激起薩克遜人的激烈反抗。這場戰爭延續了三十多年,最後查理曼征服了薩克遜人,把國境擴展到易北河一帶。
公元787—788年,查理曼用兵於巴伐里亞,把現今德意志南部大片土地併入法蘭克王國的版圖。

在征服了巴伐利亞以後,查理曼更往東向多瑙河流域擴展,與阿伐爾人構兵。阿伐爾人就是中國歷史上所說的柔然人,這個部族因為被突厥人所敗,於六世紀中期輾轉遷徙到東歐。七世紀,阿伐爾人在多瑙河中下游建立了一個強盛的汗國,奴役著巴爾幹半島上的各族南斯拉夫人,並且經常寇擾義大利等地。796年, 查理曼在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幫助下打敗了阿伐爾人。

此後不久,阿伐爾汗國衰亡下去。查理曼在多瑙河中游所建的東方邊防區—「東方馬克」,後來發展為奧地利。
經過以上這一系列的武力擴張,法蘭克王國達到了它那歷史上最大的疆域:南至義大利中部和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艾伯羅河,西濱大西洋,北抵北海和波羅的海,東達易北河流域和波西米亞(今捷克斯洛伐克)等地。

事實上,查理曼所統治的是一個領土廣袤、包括著許多民族和部族的帝國。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第一次出現了如此龐大的帝國。
查理曼和教皇互相勾結,他們各自利用這種同盟關係來擴張自己的勢力。當查理曼征服倫巴德人時,他曾經重申其父「矮子」丕平的殷勤之意,把羅馬城和義大利中部的土地贈給教皇。而教皇對查理曼的一切行動也總是支持的,只要查理曼的軍旗插到什麼地方,基督教的十字架就跟到什麼地方。羅馬天主教會在各地霸佔了大面積的土地,成為最大的地主和封建勢力的支柱。公元799年, 教皇利奧三世遭到羅馬人民的反對,被迫出亡,查理曼即引兵來到羅馬為之複位。當然,利奧三世對於查理曼這種及時的援助是感激涕零的。所以在公元800年的「聖誕節」, 教皇就趁查理曼在羅馬的時候,替他加冕做「羅馬人的皇帝」。

公元800年,教皇給查理曼加冕,這個歷史事件是由許多因素促成的:首先, 這時西羅馬帝國雖然已經滅亡了三百二十多年,但它的傳統仍舊活在人們的記憶里。那些羅馬的僧俗貴族以及那些「羅馬化」了的日爾曼人中的貴族都希望用某種方式重新在西歐建立一個帝國,來加強對農奴的剝削和壓迫。其次,在基督教的教義和禮拜儀式上,羅馬天主教會與東羅馬方面的東正教會(亦稱希臘正教)都存在著嚴重分歧。儘管東羅馬帝國對西歐的「宗主權」是有名無實的,西歐封建統治者對於這一點名義上的約束是不滿的。

加之當時東羅馬帝國在位的君主是女皇伊菱(752—803年),而法蘭克人認為,按照他們的習慣法(《沙立克法典》), 女性是不能繼承王位的。由於這種種原因,所以西歐封建統治者決定在西歐另立一個皇帝。公元800年查理曼的加冕,在政治上標誌著西歐與東羅馬帝國之最後的分裂。
查理曼由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了羅馬帝國的傳統、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與法蘭克王國的「王權」這三者的結合。查理曼帝國是第一次的「神聖羅馬帝國」。正如斯大林所指出,查理曼帝國「不曾有自己的經濟基礎,而是暫時的、不鞏固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這就註定了它日後的分裂。
公元814年,查理曼死了,其子「誠篤者」路易繼位。隨著西歐封建化的加深, 地方封建主離心勢力增長,帝國分裂的傾向已經現露出來了。
公元840年,「誠篤者」路易死,他的長子羅退爾繼為皇帝,但次子「日爾曼人」路易和幼子「禿頭」查理不滿意這種安排,隨即掀起了內戰。

842年,「日爾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在斯特拉斯堡城下發表聯合宣言,立誓要把反羅退爾的戰爭進行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斯特拉斯堡誓言》。值得注意的是:《斯特拉斯堡誓言》是用兩種語言說出來的。「日爾曼人」路易在向他的部眾傳達這個誓言時是用條頓語,即最初的德文;「禿頭」查理在向他的部眾傳達這個誓言時是用羅馬語,即最初的法文。由此可見,當時西歐的民族語言已經在開始形成了。

在「日爾曼人」路易和「禿頭」查理的聯合壓力下,羅退爾不得不作出巨大的讓步。公元843年,這三兄弟在凡爾登城締結條約, 決定將帝國分為三部分:(一)羅退爾獲得帝國中部的土地,北起北海,從萊因河下游迤南包括隆河流域,直到義大利半島中部,稱為王國。羅退爾仍保留皇帝尊號,兼為義大利國王,但他對他的兩個弟弟不具有任何約束的權力。(二)「日爾曼人」路易取得萊因河以東的土地,稱東法蘭克王國。(三)「禿頭」查理取得帝國西南部的土地,稱西法蘭克王國。隨著查理曼帝國的分裂,西歐就進一步封建化了。

公元843年的《凡爾登條約》, 大致上決定了近代西歐大陸上三個主要國家的雛形。後來,羅退爾領地的南部形成義大利,「日爾曼人」路易的東法蘭克王國發展為德意志,「禿頭」查理的西法蘭克王國發展為法蘭西。
近代的法蘭西、德意志、義大利,都是從查理曼帝國中脫胎出來的。
神聖羅馬帝國是封建社會時期西歐的一個政治組合,它是由古羅馬的歷史傳統、羅馬天主教會的「教權」和日爾曼王國的「王權」這三者的結合中產生出來的。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國王查理曼由教皇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 是為神聖羅馬帝國之始。

962年, 德意志薩克遜邦的君主鄂圖一世由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這以後,除了「大空位時期」(1254—1273年)以外,直到1806年,總有某個德意志邦的君主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制下,皇帝和教皇即有勾結,也有鬥爭,有時甚至釀成連年不斷的戰禍。十一世紀七、八十年代皇帝亨利四世與與教皇格里哥利七世的鬥爭,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不是經常世襲的,從十三世紀起,皇帝須經過「七大選帝侯」的選舉。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是不斷改變的:在查理曼時代,查理曼帝國即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包括德意志、波希米亞、義大利的北部和中部。及至十六世紀,它縮小到只包括德意志和波希米亞。在這個縮小了的範圍內,還存在著三百多個大小不等的王國、公國、侯國、獨立的伯爵領地和騎士領地以及自由市。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尊號的德意志君主,除了在其直轄領地以外,對其它封建王公並沒有約束的權力。

所以,正如伏爾泰所說,神聖羅馬帝國即非「神聖」,亦非「羅馬」,亦非「帝國」,而只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一個徒有其名的政治組合。經過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它更是只剩下一個空殼了。

1806年,拿破崙一世強迫奧地利君主弗朗西斯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於是這個在歷史上延續了一千年之久的所謂「神聖羅馬帝國」便最後滅亡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魏瑪共和國?
19世紀,葡萄牙「Maria da Fonte」農民起義暴動是怎樣的?
天主教教宗是怎麼產生的?
羅馬帝國的皇帝是怎麼選出來的?
如何評價歷史版塊知乎用戶@whr?

TAG:歐洲 | 歐洲歷史 | 世界歷史 | 西歐 | 羅馬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