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為什麼會成為俄羅斯的國教?俄羅斯為什麼不接受天主教或者新教?
居然被雲石邀請了……
不想扯太多個人分析之類的,直接依書直說吧。
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誤),2011版商務印書館《名著》系列《往年紀事》。《往年紀事》是基輔羅斯最重要的編年史之一,大概相當於《史記》在中國歷史的地位。
此版本翻譯自蘇聯的1950年編著版。跟20幾年前發行的藍皮版相比,有些譯名和詞句有所調整。重點是,這個版本的注釋全部來自當時的編者,能反映當時蘇聯學術界的觀點,以及通過當時的考古資料印證過古人著述內容的真偽。
=====================================
一切的故事可以從公元912年,羅斯大公奧列格派遣使者到沙皇格勒(斯拉夫民族對君士坦丁堡的稱呼,又譯「帝都」)簽訂條約。
此前,拜占庭的東正教會就派出過基里爾與梅多德兩位被後人祝聖了的傳教士,向位於巴爾幹半島和東歐的斯拉夫人各部族傳過福音。然而,把福音聽進去、跟著信耶穌的部族並不多,但兩位教士為斯拉夫人帶來的文字(格里哥里字母,以及日後衍生的西里爾字母),給東、南兩大斯拉夫人支派烙下了拜占庭-希臘文明的印記。
那年,羅斯的外交使團到訪沙皇格勒,主要是為了解決先前的貿易紛爭、以及與之關聯的軍事衝突。當年拜占庭的皇帝是利奧六世(5月11日駕崩)、亞歷山大與君士坦丁七世(叔侄共治)。
在翻譯成現代漢語都有4頁多的條約簽署過後,皇帝利奧六世送了使者們黃金、絲綢,和來自東方的珍貴織物,還帶著使者去參觀「華麗的教堂、金碧輝煌的殿堂以及存放在那裡的財寶:大量黃金、綾羅綢緞、寶石和主蒙難的遺物——木冠、釘子染血的衣袍和聖徒的乾屍,向他們傳播自己的信仰,向他們展示真正的教義,就這樣隆重地歡送他們返回自己的國土。」(31頁)不過,這段內容寫得太詳盡了,編纂《往年紀事》的史官涅斯托爾根本不可能在場(他還要過200多年才出生),以至於蘇聯的歷史學家都懷疑這段到底是不是本身作為教士的涅斯托爾摻進去的私貨。
--------------------------------------------------------------------------
時間到了955年。當時的羅斯大公是一天到晚戰戰戰、寧願在外面枕戈待旦都不回家的斯維亞托斯拉夫。這孩子小時候就沒有了爹(伊戈爾大公在巡行索貢的時候被人打死了),因此無論朝政還是教育都是由他娘——奧利嘉女大公——負責。本來她的攝政也就到斯維亞托斯拉夫成年後就該結束,然而後者更喜歡出門打仗,於是朝政事實上還是扔給她娘繼續打理。
那年,奧利嘉出訪希臘國家,到達沙皇格勒。這時的皇帝就是前面提到的君士坦丁七世。《往年紀事》說君7被奧利嘉的美色與才智折服了,打算娶她這個老寡婦為妻——喂喂!人家60幾歲了啊!
然而奧利嘉不為所動,倒是提出向皇帝提出了要接受洗禮。在與大牧首共同為她洗禮、賜教名「葉蓮娜」以後,君7又提了一次「我想娶你為妻」。而她回答說「你怎麼能娶我呢?是你為我洗了禮,並稱我為女兒。對基督教徒來講,這是不允許的——你自己也明白。」(49頁)按照基督教傳統,誰給誰洗禮了,誰就是後者在屬靈上的父母,就是所謂「教父母」。宗教層面上的這種輩分跟世俗層面的類似,哪允許父母輩娶直系的兒女輩啊,這裡又不是CK2。
不過,按照後世歷史學家在反覆印證各方資料後,推測這段關於聯姻的事,估計是把民間傳說當做真實歷史寫了進去,不能當真。但無論怎麼說,奧利嘉女大公確實接受了君7的洗禮,成為了有史以來第一位羅斯人基督徒,是「第一個進入天國的羅斯女性」(57頁)。
回到基輔以後,奧利嘉就勸說他兒子也接受洗禮。但信奉羅斯傳統多神教的一介莽夫斯維亞托斯拉夫不聽這些,拒絕洗禮;但也不阻止其他人信教、受洗——「而只是嘲笑這種行為」。此事的結果是,斯維亞托斯拉夫被史官詛咒了大半頁(51頁),東正教進入羅斯宮廷的前景也戛然而止。
--------------------------------------------------------------------------
972年,斯維亞托斯拉夫在遠征保加利亞時遇刺,駕崩。隨後長子雅羅波爾克登基。
雅羅波爾克很不喜歡他兩個弟弟,很嫉妒他們的本事和才智。於是他先在977年逼死了二弟奧列格、搶光他的地盤,又把三弟弗拉基米爾從諾夫哥羅德逼到去瑞典。你把弟弟們逼到這麼絕,就別怪弗拉基米爾拉著一群瓦蘭人僱傭軍把你給推翻了。
弗拉基米爾擔任基輔大公以後,就在內宮大院的小山崗上立了各種傳統多神教信仰的神像,什麼佩龍(主神,主管雷電)啊、霍爾斯(太陽神)啊、達日博格(也是太陽神)啊等等。這就算了,他還非常好色,先是把當時應該夠資格叫王后的羅格涅達趕到雷別季(呃,現在的地鐵3號線沿線……),又納了幾百個小妾。而且他還迫害過基輔城外一個信仰基督教的瓦蘭人家庭。簡直是教科書式的西方傳統意義上的「異教徒暴君」形象。
(FYI: 俄羅斯有神話嗎? - 陳廣駿的回答 - 知乎 )
986年,有信仰伊斯蘭教的保加利亞人(個人懷疑應該是伏爾加保加爾人,但我沒去考證過)給弗拉基米爾大公傳教,說死後每人有70名美女哦~就是不能喝酒,不能吃豬肉。本來前面說到美女的時候,大公還在流口水。你現在說不能吃豬肉又不能喝酒,這不行:「羅斯人喜歡吃喝,沒有這些是不行的」(71頁)。
接下來有個可薩猶太人來傳教。這個猶太人說了一通,被大公的幾個問題給噎回去了:
問:「你們的國土在哪裡?」
答:「在耶路撒冷。」
又問:「你們國土真在哪裡嗎?」
GG!於是大公評論到,「你們怎麼還有資格向別人宣教呢,連自己都已被上帝拋棄而分散到各地:假如上帝喜歡你們和你們的教規,你們就不會被驅散到異國他鄉了。難道你們想讓我們也落到這樣的下場嗎?」
跟著,又來了一個希臘的哲學家。然後,作者一口氣來了個13頁的「聖經故事精選」,夾雜大量私貨(見注釋397~400條,連蘇聯的專家都說「《聖經》中沒有這句話」)……然而,大公說他還要再考慮一下,就把這個哲學家給非常體面地送走了(86頁)。
987年,大公召集群臣和全程長老,說你們都知道有過不同宗教的人來傳教,既然他們都吹得自家如何如何,不如你們選十名精幹聰明的謀士,去看看人家實際上都是什麼回事。
於是他們先去了保加利亞,「目睹了他們乾的一些壞事和在清真寺里做禮拜」。然後回到基輔以後,大公又派遣他們去德國(注意,這並不代表現代意義的德國,而是更類似於席勒的「德意志蘭」的概念),「看了他們教堂的宗教儀式」。當時東西方教會還沒正式分道揚鑣,但在儀式上面已經有了很大差別。而當時的德國可以說是天主教的最好的代表。看完德國佬的,他們就去了沙皇格勒見拜占庭皇帝。皇帝知道了他們來的目的,馬上讓大牧首安排了一場節日儀式,讓這群謀士都讚嘆不已(87~88頁)。
謀士們給大公如下稟報:
「我們到過保加利亞人處,觀看了他們如何在寺廟,即清真寺里祈禱,他們不系腰帶站在那裡,膜拜後坐下,像走了魂似得,東張西望,他們中間沒有歡樂,有的只是憂傷和一股極其難聞的臭味。他們的宗教不好。
我們還去了德國,在他們的教堂里參觀了各種禮拜儀式,但沒有見到任何美妙動人之處。
於是我們來到希臘國土,他們把我們領到他們向上帝祭祀的場所,當時我們不知道是在天上還是在人間,因為在人間從沒見過有這種奇觀,如此美妙的場所,真不知道如何形容這一切。我們只知道在那裡上帝是和人們融合在一起,他們的宗教儀式也比其他所有國家的都好。我們無法忘懷那種美妙景色,因為任何人如果嘗過甜的,就再也不會去吃苦的了,所以我們已經再也不能在這裡過多神教的生活了。」
有大臣也附和道:「如果希臘宗教不好的話,你那位祖母奧利嘉也就不會接受它了,奧利嘉乃是人中之聖賢也。」(88頁)
大公當時並沒有回應什麼,倒是問要在哪裡進行洗禮。他們回答說,你喜歡哪裡就在哪。
(嘛,畢竟他們不是銀行大媽,不會給你喝斥「哪裡開卡,滾回哪裡辦業務」。)
第二年,也就是988年,弗拉基米爾領兵攻打位於克里米亞半島的科爾松(遺址位於塞瓦斯托波爾市中心列寧區的海邊),久攻不下。當時有一名名叫阿納斯塔斯的科爾松人(一些史書說是瓦蘭人日季別倫)從城上射下一支箭,箭上寫到:「挖出並引走水流,水是沿管道來自東面,從你們背後的那些井裡汲出的。」(古代經常通過把文字刻在箭桿上射出以傳遞信息)
大公聽此話後,仰望蒼天說到:「倘若此事得以實現,我就接受洗禮!」(89頁)於是下令找這樣干,城裡的水源因此被切斷,科爾松人不得不開城投降。
進城後,大公又派使者去沙皇格勒,說我們已經奪取了你們的城市。聽說你們皇室有一位未婚的妹妹。要是你們不肯把她嫁給我,我就連你們國都也奪取了。當時巴西爾二世和君士坦丁八世共治,兩兄弟聽了以後十分發愁,只好說「基督徒是不許嫁給多神教徒的。」行行行,大公懂了,說我馬上洗禮還不好嗎?拜占庭方面大喜,硬是把皇妹安娜說服了(「可能這是上帝派你去讓羅斯國土懺悔,而你能使希臘土地免遭可怕的戰爭之禍」,90頁)、嫁出去,又讓科爾松的主教給他洗禮(此事在不同的史書裡面有不同的說法,不論是洗禮的地方還是教堂的名字都有n種記載)。
(順便一提,接下來92~93頁的內容基本都是站在東正教會的立場上反對這個那個,特別是「不要接受羅馬天主教的教義」)
帶著新老婆、一群神父回到基輔以後,弗拉基米爾大公立即搗毀原有所有神像。然後又下旨:「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無論是乞丐還是奴隸,假如誰要明天不到河邊,那他將會是我的敵人。」第二天,弗拉基米爾帶著王后和神父來到第聶伯河河邊,無數的人已聚集在那裡,接受洗禮。史稱「羅斯受洗」。
羅斯人接受東正教的故事,就講到這裡。下課。
公元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克了著名的君士坦丁堡,摧毀了有上千年歷史的東羅馬帝國。
東羅馬滅亡的同時,東正教也迎來了歷史上最大的劫難。長期以來,東羅馬帝國是東正教的世俗支撐,正是靠著東羅馬的政治力量,東正教與天主教同列基督教兩大主流教派,並在近東、北非、西亞,都建立了大量的牧區。
奧斯曼土耳其將東羅馬消滅後,大片昔日的東正教牧區,現在變成伊斯蘭教的勢力範圍。儘管奧斯曼帝國並未直接下令禁止東正教傳播,但它的一系列宗教歧視政策(比如帝國境內的非伊斯蘭教徒,必須承擔比穆斯林更沉重的賦稅),讓東正教勢力範圍急劇萎縮。
要是就這麼發展下去,東正教就算不徹底完蛋,但沒落衰頹肯定是免不了的了。
可是這種可怕的事情並沒有發生。時至今日,東正教仍舊是跟天主教、新教並駕齊驅的基督教三大主流教派之一。
東正教何以能東山再起?
這多虧了俄羅斯。
就在東正教因的東羅馬帝國的滅亡而陷入絕境之際,遠在東歐的莫斯科公國,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派人前往義大利,迎娶了流亡至此的東羅馬末代公主索菲亞,並把東正教捧上莫斯科公國國教的至尊位置。後來,莫斯科公國越來越強,最終消滅了蒙古系的金帳汗國,全取東歐,並大肆對外擴張,最終發展成聞名世界的俄羅斯帝國,而曾經滅亡索菲亞公主故國的奧斯曼土耳其,也被俄羅斯打的稀里嘩啦。
正是靠著俄羅斯,東正教得以重振旗鼓,再現當年東羅馬時期的榮光。
不過這裡有個問題:東羅馬滅亡後,已淪為無本之木的東正教,為何會受到莫斯科公國的青睞?甚至不惜將它捧為國教呢?
這跟俄羅斯的地緣環境有著很大的關聯。
俄羅斯所在的東歐平原,在農耕時代屬於歐洲的最偏遠邊緣的板塊之一,無論是羅馬、君士坦丁堡,還是巴黎、維也納,這些傳統的歐洲文明核心所在,都跟東歐距離遙遠。而且,再加上東歐酷寒濕冷,難以大規模農業開發,所以長期是游牧民族的棲身之所。游牧在文明形態的天然落後,決定了東歐在農耕時代不可能孕育出發達的文明體系。
但中世紀後期,這種情況逐漸發生變化。東羅馬帝國覆亡時的15世紀,儘管當時的人類文明仍舊停留在農耕時代,但千年的財富和技術積累,業已能夠支持人們對東歐平原進行較大規模的農業開發,這種變化反映到現實中,就是農耕文明主導的莫斯科公國,取代了游牧文明主導的蒙古系金帳汗國,獲得了東歐平原的統治權。
當然,東歐的地緣條件決定了,它的農耕潛力怎麼也不如西歐跟南歐。但是,在體量上,東歐平原的面積,卻遠超西歐與南歐,而且相對規整平坦。這種情況下,在東歐平原水漲船高的莫斯科公國,也初步具備了成為歐洲主流勢力的資格。
硬實力夠了,軟實力也不能拉下。身為歐洲文明圈的一份子,同時也是農耕系國家的一員,莫斯科公國順其自然的會融入基督教文明體系中。
但是,在教派選擇方面上,莫斯科公國(俄羅斯)卻出現了猶疑。一般來說,當時的東正教橫遭大難,勢力大衰,天主教成為基督教世界當仁不讓的主流教派,基於此,莫斯科公國若想更好的為歐洲所接納,完全應該向羅馬教廷遞投名狀。
但俄羅斯卻沒有這麼做。
這是為什麼?
首先,天主教世界的中樞遠在義大利半島的羅馬,跟俄羅斯八竿子打不著。從地緣角度來看上,東歐已經是歐洲天主教世界的極端邊緣板塊。這種地緣關係的極端疏離意味著,就算俄羅斯選擇天主教,也難以從中收穫太多好處,最多只能作為一個邊緣存在——這與俄羅斯已逐漸成長為歐洲一流國家的江湖地位不符。
其次,由於東歐開發較晚,文明程度較低,故而雖然硬實力逐漸具備,但軟實力依舊欠缺。在傳統歐洲人看來,莫斯科公國、乃至俄羅斯民族差不多就是個個半蠻夷般的存在(類似於周朝時中原諸夏看南方楚國人的感覺),這種文化歧視對俄羅斯國家民族自尊心和凝聚力塑造,都是非常嚴重的傷害。
最後,地緣上,俄羅斯要想進一步發展,有必要一路向西,將中東歐的大片相對優質的板塊收入囊中——這自然會跟天主教世界產生衝突。在這場圍繞中東歐的爭奪中,羅馬教廷天然會傾向於與自己地緣關係更緊密、受自己影響程度更深的中東歐本土勢力(比如神聖羅馬帝國),而絕非遠在天邊,不服王化的俄羅斯(一個側面的證明是:西周時,周天子曾冊封楚國為子爵國——以此將其接納進華夏文明體系。不過在隨後的楚國與漢水流域姬姓諸侯國的衝突中,周王室則堅決支持漢水諸姬,甚至親自出兵討伐楚國——周昭王甚至還在征討途中,溺死於漢水)
說一千道一萬,投入天主教,俄羅斯能收穫的好處有限,而代價卻很慘重——它註定要被歧視、被打壓,國家發展也會受到一層意識形態和道德層面的制約。
但接納東正教,則恰恰相反:
第一,東正教雖遭大劫,然畢竟血統高貴,一直以來都與天主教並駕齊驅。尊奉東正教,可以汲取東羅帝國乃至希臘系文化的營養——這同樣能夠對俄羅斯文明的發展有所裨益。
第二,東正教的世俗支撐——東羅馬帝國業已滅亡,儘管之後來東正教會又在希臘重建,但希臘畢竟格局太小,何況當時也落入奧斯曼帝國手中。而今日的俄羅斯業已初具強國之象,且發展潛力巨大。迎入東正教後,憑著俄羅斯的實力,可以順其自然的接過東正教系統的主導權,並且順帶著繼承東羅馬帝國的龐大政治遺產。對俄羅斯這種介於「華夏」與「蠻夷」之間的半吊子貨來說,這對民族自尊心和國家凝聚力的激勵效果,絕對比楚國受到周朝和中原諸夏鄙視後,自封為王要強上很多。
最後,在奪取東歐平原的大部土地後,俄羅斯自然要進一步開疆拓土。在西方,俄羅斯要跟以神聖羅馬帝國為首的天主教勢力爭奪中東歐;在南面,它要跟奧斯曼土耳其爭奪黑海與巴爾幹半島、甚至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而這些地方都曾經是東羅馬帝國的領土,東正教的牧區。俄羅斯繼承東羅馬和東正教的衣缽,能夠更好的爭取當地東羅馬帝國遺民和東正教信徒的支持,讓俄羅斯帝國的開拓大業事半功倍!
綜合這幾層考慮,伊凡三世迎娶了索菲亞公主,並把東正教尊為俄羅斯的國教。隨後的形勢發展,果如伊凡所料,俄羅斯步步做大,最終發展成威震歐亞的世界級大帝國。而伴隨著沙俄的強勢崛起,東正教徹底擺脫了東羅馬帝國覆亡的影響,重新崛起為與天主教,以及後來的新教分庭抗禮的基督教三大主流教派之一。
一切意識形態的形成,都是地緣環境的結果。東正教的中衰與復興,就是這一規律的最好證明。
說完了東正教,咱們再掉過身,繼續說天主教。相對於新教和東正教,天主教有一個獨特之處:即它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真人擔任的教皇角色,充當上帝跟子民的中間人。
那麼,為什麼天主教為有教皇?教皇,以及羅馬教廷的存在,在天主教系統中,有什麼特殊的價值和意義?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分析。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104節——基督教系列之第4章。喜歡地緣政治和國際關係的感朋友,請訂閱微信公眾號:雲石,系統收看雲石地緣政治全部文章。
因為伊凡三世娶了索菲婭公主。
國際慣例:雲石你搞一個專欄吧
這得從斯維爾(發源於瑞典的一支維京人)瓦良格人(斯拉夫人,波羅地人和芬蘭人稱呼他們為Rus)建立基輔羅斯和諾夫哥羅德公國來說起,南俄通過黑海臨近君士坦丁堡(斯維亞托斯拉夫多次和他的羅斯軍人襲擊東羅馬),接觸了先進的東羅馬文化。由於傳統維京宗教無法瓦良格征服者和信奉斯拉夫異教的土著東斯拉夫人融為一體,後來弗拉基米爾(Vladimir or Waldemar in Norse)帶領全體羅斯人集體皈依正教,拋棄了維京宗教和斯拉夫芬蘭異教。至於原因,弗拉基米爾曾經參考過天主教,猶太教,伊斯蘭教(不給吃豬肉,喝酒),最終發現東羅馬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最壯觀華美,所以選定正教為國教。當然,弗拉基米爾本人也娶了東羅馬公主為妻然後修掉了其他老婆,最終在於與前妻生的兒子智者iroslav的戰爭前提前死了,excited。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根本不會有考察這考察那的故事,那些應該都是後人附會的。就好像慈禧和乾隆創造了無數中國小吃一樣。
因為定都於君士坦丁堡的羅馬帝國是世界上唯一的羅馬帝國,是已知世界最偉大的國家啊。就好像今天大家看到美國大片,閱讀美國書籍自然就熱愛那片民族燈塔一樣。至於舊大陸,不過是旅遊景點罷了。當然,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作為鄰居的東羅馬可以給予斯拉夫人以許多援助啊,而遠在羅馬的天主教會就很難了。
我相信,當時的斯拉夫對於天主教和東正教的理解就好像今天大多數人對凱恩斯主義和計劃經濟的理解一樣,根本就是一回事么。想想看,X格滿滿的知乎上又有多少人能說清楚東西教會大分裂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起碼我就不能。
戴天樂你好煩哦,老是邀請我來回答幹嘛,看到你這麼熱情,我一句話不說也不好
據說,當年伊凡雷帝在選擇俄羅斯的國教時,有兩個選擇:東正教和伊斯蘭教,但因為伊斯蘭教禁酒,所以選擇了東正教。
@馬前卒在另一個問題中的答案。僅供參考。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087744/answer/84883253
當然是拜拜的針質量墜吼哇
因為離君士坦丁堡近啊
因為總和君堡做買賣
推薦閱讀:
※《聖經》鼓勵基督徒獨身和減少性接觸是真的嗎?
※信基督教是否意味著不應祈求在世時獲得幸福而是忍受痛苦得死後幸福?
※大衛是否過度解讀律法了?
※相信存在上帝卻不相信聖經故事,不願強迫自己去相信,想獲得救贖而認為聖經故事是傳說是否意味著不虔誠?
※基督徒們真的相信人類曾經馴化過恐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