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客家話主要繼承於哪個時期的中原地區雅言?新客老客之間的方言會有語言的融合么?

如題。在youtube上看到一個馬來西亞、香港、台灣客家話區別的視頻,感覺各處的客家話雖有區別,但是大體上相似度還是很高的。可是據我所知,客家人並不是一次性從中原南遷的,晉末、唐末、宋末、明末等等都各有一批批客家人從中原遷下來,那麼,現代客家語的主要源頭是哪個時期的中原雅言呢?古代南方地形崎嶇交流不便,那為何這麼多批遷到南方不同地區的客家人的語言之間相似度這麼高呢?畲族人為何現在主要都不說傳統的畲語,而說和客家話非常類似的畲客話了呢?


客家方言的語音研究,推薦兩部博士論文:社科院語言所謝留文的《客家方言語音研究》,上海師範大學劉澤民的《客贛方言歷史層次研究》。

總體來看,客家方言繼承的是中古漢語,而且格局保留得非常好:

聲母上,跟中古相比,區別主要是兩點。一,知二歸庄,知三歸章。二,庄精合一,庄併入精(庄組三等字讀洪音,精組細音)。其他都比較完整地保留了中古的格局和讀法。

韻母上,基本上都可以推出完整的中古十六攝格局,除了宕江基本合流。這有兩層含義,一是往下不大串,有的方言能分出十五套韻基,格局和音值都直接對上十五攝(比較常見的串攝是蟹攝細音變止攝,梗攝文讀變曾攝,但都還有一部分字保留原來讀法);二是往上不大分,除了蟹、山、咸攝分一二等外(都是?-和a-對立),基本上一攝對應一個韻基,內部不再分韻。像《切韻》格局少,像十六攝格局多。

同時也保留了一些上古或中古早期的特點。上古的:輕唇讀重唇,知組讀端組,江攝讀通攝,歌韻讀ai,魚韻讀a。中古早期的:邪母讀從母,支韻讀齊韻,魚韻獨立。這些特點很多都是殘存,很多地方在各項上都只有個別兩三個字元合。

總體來說,客家方言主體部分是唐宋以來的層次,跟贛語接近(據說跟西北關中方言也比較像,可能是移民的主要來源)。然後還有一部分是漢代以前的層次,跟閩語接近,但是數量和分布都比閩語少。雖然少,但還算有,說明客家方言的底子里有上古或中古早期的南方漢語,贛方言這個層次就少。


謝邀,但很慚愧我對這真的不很熟。

就我的感覺,客家話某些字音似乎相對存古,例如

凡:fam

法:fap

這些字在閩語、粵語裡字尾唇音都因為字頭的影響而變了,而客家話似乎沒變。

可是某些字音,客家話卻比起閩南語演變得多些,

例如 「鎮」與「震」在客家話同音,這似乎與宋朝以後的一個趨勢:知組字漸漸由類似今天「低(拼音d-)」類音滑向「支(拼音zh-)」類音,相同。當然也可能是獨自演變的?


就目前來說,還是有很多人並不認為客家方言和現代關隴方言具有親緣關係的,甚至語言圈這個神奇的圈子裡,很多人容不得別人半點創新的假設,而且出於某種優越感,南方方言區並不願意承認和現代北方的親緣關係,不過這個無所謂。

還是堅持的看法,就客家話而言,具有唐代秦音的特徵是很明顯的:

第一:客家話中,就宕攝而言,已經高化到了??,而就北方來說,宕攝能高化到???/??的就是關隴方言區域,而蘭銀官話都並沒有宕攝高化到??的程度。

第二:就全濁送氣這一特徵來說,北方方言區只有關中片、秦隴片、隴中片、汾河片、呂梁片、志延片、通泰片存在,其中以關中片和隴中片送氣律最高可以看我專欄「渭水家聲」的全濁送氣篇

第三:在日語新漢音中,德韻的描寫是國クヱキkueki或クヱキkueki惑クヱキkueki。這代表唐末的關中長安音德韻已經是e韻腹了,這和今天關中的德韻讀ei是一致的,而客家話的德韻也符合新漢音的這一特點。

但是客家的先民除了秦雍流民,還有司豫流民、青徐流民,客家話必然不僅僅只有秦音的特點,自然也會有中原的語音特點了。

如果還是有人堅持認為客家話和贛語是獨立於北方以後,自我演化出來的全濁一律送氣,和北方沒關係也可以,但是你仍然得承認不論他是什麼時候南下的,終究所有漢語都是北來的

附帶:

最近個人認為,關隴有三個字,即:紕phɑ、咫tsɑ、嘴t?yɑ,應該和閩南閩東支韻讀ia類屬於同時期的北方漢語層,但是嘴t?yɑ只有在陝西韓城這樣讀,紕phɑ只有在甘肅隴中片這樣讀,咫基本在北方都有,就是一紮長的扎,西北讀tsɑ,中婦人手長八寸謂之咫,周尺也。——《說文》,周朝一尺約現代17公分,8寸就是13.5cm,這就是我們的一紮長


推薦閱讀:

金宇澄《繁花》,因為我是北方人的緣故,讀不下去嗎?
怎樣看待「然後」一詞在人們口語中的濫用?
如何靠聽力識別全世界的語言?
尖團音是怎麼回事,並且怎麼發出來啊?
基里爾字母手寫體與印刷體差別為何這麼大?

TAG:語言 | 方言 | 古漢語 | 中古漢語 | 客家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