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國本是印度文明一部分,為何後來卻伊 斯 蘭 化了?


孟加拉國地處南亞次大陸東部,南臨孟加拉灣,國土陸域面積近15萬平方千米,人口大約1.6億,是名列印尼、巴基斯坦之後的伊斯蘭世界第三人口大國。

從地緣的角度來看,孟加拉作為伊斯蘭國家,其實是有一點奇怪的。畢竟孟加拉跟與傳統的伊斯蘭世界地緣關係非常疏離,而且其國土被印度弧形包夾,就連人種和語言,都跟印度系出同源。正常情況下,孟加拉完全應該是印度文明體系的一份子,怎麼就融入看上去八竿子打不著的伊斯蘭世界了呢?

雲石君在這裡做個簡單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孟加拉的基本國情:

孟加拉國的本部核心區,位於恆河跟布拉馬普特拉河(就是中國西藏之雅魯藏布江)下游的三角洲平原地帶,農耕條件非常不錯。而且,鑒於其直面印度洋,能夠較好的承接外界海洋文明的影響,故而在整個農耕時代,孟加拉一直是次大陸上最繁華富庶的次級地緣板塊之一。

不過如此大的一塊肥肉,卻未能融入印度文明,反倒給伊斯蘭吸引走。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最開始時,孟加拉也的確是印度文明的一份子,但隨著伊斯蘭的強勢興起和影響力的向東傳播,這種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伊斯蘭傳播過程中,中亞游牧勢力陸續皈依。而這些皈依後的中亞突厥游牧武裝,又多次穿國興都庫什山脈,向南亞滲透,並擊敗了南亞的印度土著勢力,陸續創建了德里蘇丹國、莫卧兒帝國等伊斯蘭教政權。

取得政治統治地位後,伊斯蘭教也獲得了在南亞擴張的戰略空間。

但印度文明終究非同小可。作為人類文明淵藪之一,印度文明底蘊深厚,體量巨大,伊斯蘭儘管有政治優勢地位,但要徹底將印度文明徹底覆蓋替換掉,那個難度實在太大了些。不過,在某些邊緣板塊,伊斯蘭還是獲得了成功。這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西邊的印度河流域(巴基斯坦),和東邊的恆河三角洲(孟加拉)。

印度河流域的伊斯蘭化很好理解。這裡位於次大陸西北端,跟中西亞伊斯蘭核心世界僅隔一條興都庫什山脈,是南亞與伊斯蘭地緣關係最緊密的地區;而在南亞內部,印度河流域本就區位邊緣,而且與次大陸其它地區之間,還隔著一個總面積高達40萬平方公里的塔爾沙漠,這嚴重削弱了其承接印度文明影響的效能。隨著歲月的流逝,伊斯蘭文明步步為營,最終實現了對該板塊印度文明的替換。

不過孟加拉就不一樣了。這地面跟中東的地緣關係十分疏離,何況恆河自西向東,從印度直入孟加拉,最後注進印度洋,把印度文明本部核心區——恆河平原,跟孟加拉板塊有機串聯起來。有這個天然通道,按道理說印度文明不應該被伊斯蘭取代。

可伊斯蘭仍然成功的取代了印度文明,成為孟加拉的主宰。

這又是為何?

這其實關係到次大陸東部的地緣結構。

就地緣格局而言,孟加拉地處次大陸東北部,是印度文明的邊緣地區。唯有西部一面可以承接印度本部核心區——恆河平原的影響。至於其他的東、北兩面,雖說也是跟印度為鄰,但他們所接壤的,卻是印度文明最邊緣、文明成色最低下的東北邦內陸地區。

東北邦的邊遠與封閉,閉塞與偏遠,意味著其非常落後,而且印度文明在政治上有天然自帶分離基因。所以這種極端邊緣板塊,印度文明能夠勉強把它保留在體系內就相當不錯了,怎麼可能還有能力去輻射孟加拉?

至於孟加拉西境,雖然也跟印度大面積接壤,但勾連印度文明的地緣通道仍舊非常狹窄。

跟孟加拉國毗鄰的,是印屬西孟加拉邦的主體構成板塊—以加爾各答為核心的西恆河三角洲,而西孟邦的更西面,就是著名的德干高原。

地緣格局上,恆河中上游南受德干高原逼迫,被臨喜馬拉雅山脈擠壓,所以呈東西流向,直到逼近孟加拉地區使,由於流過了德干高原的範圍,這才能夠折而向南,注入孟加拉灣。

德干高原在次大陸上也屬於落後邊緣板塊,其蘊含的文明能量十分有限。所以它並不足以成為印度文明向孟加拉擴張的戰略基地,反而高度妨礙了恆河平原這個核心區對孟加拉影響力的投射。而到德干高原消失,恆河河道出現了自西向南的巨大轉折,這使得恆河下游以及入海口三角洲地區,實質上偏離了恆河平原的東西向地緣主軸,進而成為一個結構比較獨立的地緣板塊。而地緣結構的相對獨立,也使得西孟加拉邦在人文特徵層面,跟恆河平原有了一定程度的不同。該地區的的主體民族跟孟加拉國一樣,皆為孟加拉族人。

隨著恆河三角洲核心地區(即孟加拉國)的伊斯蘭化,印屬西孟也自然而然的會受到伊斯蘭的輻射。

但印度文明終歸是博大精深。雖然地緣結構上的缺陷,使得以恆河平原為本部的印度文明,不足以將自己的能量輻射到整個恆河三角洲。但是在與自己地緣關係更為親密的三角洲西部,它仍然維繫住了自己的優勢地位。

不過也僅就與此了。儘管西孟邦勉強被印度文明保住,可是對孟加拉板塊的主體部分——恆河三角洲的中東部,它就有心無力了。

鑒於西孟邦不足以成為印度文明輻射孟加拉的戰略支撐,那麼印度文明再想向孟加拉滲透,地緣通道就唯有一個——即位於喜馬拉雅和德干高原中間的恆河河谷——即西里古里通道。

可問題是,西里古里通道寬度只有區區幾十千米,這種渠道的極端狹窄,甚至嚴重影響到印度對自家東北邦的影響力投射,僅僅依靠這一條細長紐帶所傳輸的能量,就想去壓制佔據孟加拉的伊斯蘭文明,這著實有些力不從心。

相對獨立的地緣格局,加上孟加拉板塊本身尚算不錯的體量和地緣實力,為孟加拉在文明體系層面的獨立印度文明體系之外創造了條件。當德里蘇丹國與莫卧兒帝國在南亞推廣伊斯蘭時,恆河本部由於當地印度文明的強大底蘊而難以見效,反倒是孟加拉這樣的邊緣板塊,卻由於當地印度文明底蘊的相對薄弱,反倒相對簡單。

而阿拉伯商人,也給伊斯蘭在孟加拉普及提供了幫助。伊斯蘭文明向南亞投射影響的渠道主要有海陸兩種:陸上,由中亞的突厥系游牧勢力,由次大陸西北帶入,至於海上,是經阿拉伯商人漂洋過海帶至。

中世紀中後期,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崩潰,以及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舊有的陸上絲綢之路日趨沒落,而經由北印度洋與中國南海的海上絲綢之路卻日趨繁盛——而這條路線主要由阿拉伯海商掌控。阿拉伯人在開展海上貿易的同時,也連帶著把自家的伊斯蘭教傳向東方。

阿拉伯文明是中世紀海洋文明的典型,其無論是文明的體量還是成色,都超過當時的印度文明。再加上印度文明在自身凝聚力上的天然缺陷,政治上長期邦國割據,故無法像農耕時代的中原王朝那樣,強勢的拒絕外來文明強勢阻擋在外,或者引入融合於自家文明體系之下。

當然,阿拉伯沒有將印度文明整體替換的能力。不過他們依然在某些地區取得了成功:譬如於印度半島,阿拉伯商人就成功的佔據了一些港口;至於孟家了,由於它直面孟加拉灣,本身相對富庶,再加上恆河又是向南亞內陸平原滲透的最佳地緣通道,這諸般因素決定了,孟加拉同樣是阿拉伯商人重點經營的對象。

雖然阿拉伯商人沒有能力像突厥人那樣,在孟加拉建立政治統治。但因為其壟斷北印度洋海上貿易,故而具備經濟優勢。憑著經濟上的優勢,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文明,也在孟加拉獲得了良好傳播條件,贏得許多當地人的皈依。

最後,英國的殖民,也在某種程度上,對孟加拉的伊斯蘭化起到助推作用。

大航海時代來臨後,英國逐漸取代莫卧兒帝國,成為南亞的統治者。但是在英國本土遠在大西洋畔的西北歐,地緣距離的極端遙遠,嚴重影響到英國對南亞的有效控制。英國要維持對南亞的殖民統治,光靠自己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借力打力,爭取南亞當地勢力的支持——也就是以夷制夷。

當然,雖說是夷制夷,但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入選。英國人只要不想養虎為患,自然不可能去扶植印度教這個南亞主體文明體系;而伊斯蘭教、錫克教這些個少數群體,就成為英國人的最佳幫手。

成為英國壓制印度文明勢力的幫手後,伊斯蘭在英殖時代,依然得以享受高於印度文明的地位與資源,具體到孟加拉,就是伊斯蘭的影響力繼續擴大。

地緣格局的相對獨立,再加上突厥、阿拉伯、英國三大外來勢力前赴後繼的推波助瀾,經過幾百年時間的演化,孟加拉的文明終於出現了轉移,生生由印度文明體系中北剝離出來,投入伊斯蘭的懷抱。

孟加拉的伊斯蘭化,最終也反映到政治中。1947年,英國退出南亞,臨走前的制定《蒙巴頓方案》,以宗教為劃分標準,在南亞實行印巴分治,孟加拉因為與巴基斯坦都信奉伊斯蘭教,故而脫離印度,獨立建國。這時候的孟加拉,也成為巴基斯坦國之一部(即東巴基斯坦)。

英國之所以如此,其實是想對印度這個准世界級地緣大國有所遏制。只是這種設計,印度自然不可能滿意。英國人剛走沒多久,第一次印巴戰爭旋即爆發,並於之後的二三十年內又兩次大規模開戰。到第三次印巴戰爭時,印度打敗巴軍,佔領東巴基斯坦。隨後東巴在印度的操縱下宣布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獨立的孟加拉國。

回首這段往事,裡面有一個問題:既然印度已經拿下東巴基斯坦,那為何不趁機將其吞併得了——就像當年對錫金那樣。何苦在多此一舉,讓孟加拉獨立成國呢?莫非印度真的不稀罕孟加拉這塊印度文明的往日舊土?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印度一直希望能夠整合南亞,既然如此,它又豈能對孟加拉毫無想法?只不過,就算印度有吞併之念,但要將其付諸實施,卻面臨著一系列的實際困難。

那麼,究竟是什麼困難,使得印度放棄了趁機吞併孟加拉的想法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在接下來的《地緣政治36——印度為何不吞併孟加拉國》一文中,雲石君為您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第36節——南亞之孟加拉第1節。喜歡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的讀者,可關注微信公眾號:yunshi911(長按可複製),收看雲石全部地緣政治系列原創系列文章。


推薦閱讀:

為什麼擁有1.6億人口的孟加拉國幾乎毫無存在感?
在孟加拉國生活是怎麼樣的體驗?

TAG:印度 | 世界歷史 | 印度文明 | 孟加拉 | 文明衝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