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熊谷晃書,對曝光時間的一個問題。?
左上藍色顯示其用200w閃光燈。相機參數為f5.6,曝光時間1/15秒。焦距19mm,iso200。我不明白:閃光燈發亮時間遠遠小於1/15秒,那1/15秒多餘的時間,實在幹什麼。我不明白2:我猜測其餘時間是在為背景曝光,那麼是不是說明,除閃光燈外,還存在常亮光。如果是,那多餘的時間會不會影響被攝體的曝光。謝謝。
以創作者故意放慢快門為前提分析你的兩個問題:
1:多餘的時間是慢速快門吸收環境光,選擇環境光輕微著色,及適度提升照片亮度。2:為吸收環境光的話,有兩種可能性 ↓
①利用影室閃光燈造型光:影室型閃光燈大部分是有造型燈的,一般是鎢絲燈,呈現黃色暖光,如果需要可以用慢速快門來吸收造型燈的光。②利用現場的其他光源:拍攝現場有其他光源,包括並不限於日光、月光、人造光源(環境現場原本固有的照明或氣氛光源及為拍攝架設的其他常明光源),仍以被攝主體用閃光燈拍攝為前提的話,不開影室閃燈的造型燈或者是熱靴閃燈這種沒有造型光的閃光燈,如創作需要可以借用環境光源。
會影響曝光,但時間短基本上只會產生很輕微的著色效果和亮度影響,都是在作者計算之內,一般沒有人在常規需求下用閃光燈還長時間慢門持續曝光吸收環境光,真時間很長的話會越來越亮,環境光色彩著色也會越來越明顯,除非你是故意的創作,不然都會有個度的控制。提供你幾張我用閃光燈拍主體,慢速快門借用環境光的照片做參考,給你說下我的意圖。
對應①——利用影室閃光燈造型光
對應②——利用現場的其他光源
1/15秒的話,也許有需要保持現場其他照明的地方
如果依靠單燈閃光發力的話,1/125也是可以的這是中文翻譯的遺漏?還是勘誤?我認為是後簾同步,沒有前簾同步的道理,如果前簾同步那麼後面時間曝光的數據就會把前面的擾亂了。
至於快門時間,我覺得可能是為了中心以外的畫面曝光的時間,現場存在其他光源,你是對的。
因為如果漆黑環境,只有一盞閃光燈,那麼無論快門速度是多少,對畫面都沒有多大影響。
那麼為什麼不用更大力的閃光燈縮短拍攝時間呢?這是因為控制畫面中心和周圍的光比。如果存在其他光源,那麼畫面整體其實是被照亮一點的,而再通過閃燈+附件,控制好範圍,著重為中心打亮,這比較符合解釋畫面了。
其實知乎上狂推的幾本書,你讀的時候,只是皮毛,人家真正的絕活是藏了一手的,必須要你用腦袋想清楚,細節關鍵是什麼。
為題主點贊。
前簾同步?
這本書我就一直想買來著,不過是靜物的,就沒啥動力。你說的沒錯,沒毛病。要是沒有常亮的環境光怎麼對焦呢。影響背景曝光。主體不太影響。應該會影響對比度。
特意翻了一下手頭的熊谷晃商業靜物攝影一書,遺憾是並沒有找到這張圖片。
這張圖片的暗部細節很多,不討論作者的拍攝意圖,單純討論拍攝技巧的話,就是通過一盞閃光燈燈打亮電吉他主體,通過硫酸紙和纖維板進行柔光和補光,使電吉他表面材質柔和、營造輪廓。
根據參數,快門是1/15秒,因此一定吸收了所有閃光燈的光線,但是光線不會憑空出現和消失,還要考慮光線反射的因素,以及影棚的環境光。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張照片的暗部細節豐富的原因。,如果設置成1/125秒,拍出來一定是很黑的,當時可都是膠片拍的,可不能用軟體提亮暗部啊。
在我拍攝夜景人像的時候,我通常用幾盞閃光燈打亮人物,通過降低快門速度並提升iso,來提亮閃光燈沒有打亮的背景光線,也就是環境光。
這張圖片也是同樣的道理,放慢快門,讓底片更多接收暗部的光線。題主可以自己試驗一下,同樣的閃光燈功率和參數1/125和 1/15拍攝一張照片的亮度是不一樣的。嗯,產品攝影中,如果快門比較慢的話,一般就是為了捕捉環境光,夜光手錶的發光,液晶屏的光等等。那麼如果理論上沒有環境光的條件下,延長快門是沒有意義的。當然這個是不存在的。然後第二個問題,肯定會影響主體曝光的,所以在快門速度慢一些的時候,要把這些曝光也算進去,不多一般影響不大。
你說的那個常亮燈叫造形燈。多的時間是曝背景,對主體曝光量應該算在內了(200w功率很低的),另外肯定是影響色溫的,但應該也是設計好的。19mm對1/15快門,手也能端住,懶點還能省腳架。另外,我想沒有用白熾燈長曝估計是考慮了膠片倒易率失效的問題,曝光不好控制,而且相機必須上架子。
推薦閱讀:
※Sony 對手機相機的調校為什麼這麼爛?
※現在很多移動設備都可以拍照了,為什麼還要用掃描儀?
※如何評價全世界第一台全畫幅微單索尼 Alpha 7 (Sony A7)?
※像《舌尖上的中國》這類紀錄片,有多少鏡頭是擺拍的?
※如何看待佳能即將發布的三款50mm/90mm/135mm微距移軸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