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哲學,如何理解這句話?還有什麼含義?

一個人需要朋友是因為他無法單獨。只要一個人需要朋友,他就不太能夠成為一個朋友——因為這種需求把別人貶為一種對象。只有能夠單獨的人才能夠成為一個朋友。友誼不是他的需求,而是他的喜悅;那不是他的饑渴,而是他想要分享的豐富之愛。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一顆星球需要被照耀是因為它無法發光。只要一顆星需要被照耀,它就不太可能是一顆恆星——因為這種需求把其他星體貶為一顆電池。只有能夠單獨發光的星才能夠成為一顆恆星。光不是它的需求,而是它的產物(有產物不產出來憋得難受,產出來就喜悅了);那不是它的饑渴,而是它必須輻散的豐富能量。——霓彩《哲學家想讓你的思想懷上他的孩子如是說》


缺愛的人,對待感情過於自私,往往把交朋友看做是交易,這樣的人,交朋友的時候,對方只是交易對象,他付出多少,對方也要付出多少。如果對方沒有達到他的需求,他就會放棄這個感情。

但真正的朋友,不在意對方的付出,交朋友是為了分享,兩個人都在分享,把自己所有的喜悅都分享出去。喜悅當然是分享不完的,這樣才是朋友。


讀這句話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我能感受到尼采有多渴望朋友。

真是個孤獨的可憐蟲啊,居然試圖用邏輯安慰自己,呼籲大家和自己,交個朋友吧……


之前看過這句話,很有感觸。我覺得很多答案把這句話理解錯了。尼采對朋友的定義,不是物質上的,是精神上的。所以不存在所謂的朋友之間要平等付出,互相尊重之類的概念,或者說,尼采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方面。他本身就是孤獨的,他不需要別人的憐憫和幫助。但是,他的孤獨催生了他渴望他人與自己共鳴,這種共鳴是精神上美妙的理解或者是契合。就像穿越茫茫荒野之時,突然遇到一個同樣的人,他們之間不需言語,只需在這個地點相遇,哪怕擦肩而過,但是知道這世上還有一個與自己相似的人存在,並且互相看過一眼,便足以激起心中的喜悅和滿足。我覺得似乎與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有類似之處。


渴求朋友的人,對友誼的要求更加嚴苛,會很在意朋友對他的態度。那麼他不會注重自己對朋友的付出,因此他不會是一個好的朋友


推薦閱讀:

巴伐利亞的民族服裝原本就是為了突出胸部的嗎?
神聖羅馬帝國中一共有幾類政治實體?在此即使一個實體名義上屬於另一個實體,依然算作兩個實體。?
如何看待微博公知及粉絲的言論已經淪落到「反智」「反事實」的程度。為什麼竟然有移居德國的高材生買賬?
為什麼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時沒有引起二戰?
二戰前,東德經濟比西德差嗎?

TAG:哲學 | 德國 | 尼采Nietzsche |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