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獲諾貝爾獎真的是中國文學史的恥辱嗎?為什麼?

本人是一名初中生,喜好讀莫言的書。有一次上語文課,老師問我們是否知道莫言。我興奮地脫口而出:「我知道,就是那個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是嗎?那你知道的還真多,」老師輕蔑地看了我一眼:「(我認為)莫言獲獎是中國文學史的恥辱!」霎時間我的心情五味雜陳。

另外,這位老師極喜歡張愛玲,認為張愛玲是中國近代文學史第一人,甚至超越魯迅。而我(目前)最喜歡的作家是王小波,張愛玲屬於最不喜歡的一類,排在三毛嚴歌苓李志華等女性作家後面。當然,其中也有我不喜歡看愛情題材小說的緣故。那麼,見識不如老師的我應該按愛好看書呢,還是看老師推薦的呢?大家又覺得我應該看些什麼書?

……現在我還挺喜歡張愛玲的,雖然其小說故事情節有點狗血,但文筆的確很好……

PS:拒絕人身攻擊。


謝邀

我也對莫言有些赤裸裸的筆法感到觸目驚心。但若不是那些觸目驚心的話語,我們怎麼能了解除了歷史書以外的中國?

就好比,現在想到《紅高粱家族》日本人活剝人皮還觸目驚心。而我作為一個獨生女,想到《蛙》里農村婦女為了躲避計劃生育的畫面也非常能夠產生情感共鳴。因為,我的姥姥就是婦產科醫生。

就此。莫言的作品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厚重的,不容忽視的。

我一個90後的城裡孩子,說實話一點不恨日本人。但你讓我喊出打倒小日本我也能馬上喊出。這二者並不矛盾,對於我來說,日本是相機,日本是電視,日本更是我手中愛不釋手的文學作品。但,日本的暴行,我在看了紅高粱以後可謂觸目驚心。讓後代不要忘記歷史,莫言沒錯。

作為獨女,不想當小公主都難。但越長大,越見了世面越了解沒有兄弟姐妹的心酸。而那段計劃生育鬥爭史,莫言讓我們記住,他沒有錯。

我也是老師,但我從不強制學生判斷文學上的對錯。根本沒有對錯,怎麼判斷。

至於他的諾獎,很多人不服氣。我認為,能評諾獎的都是有本事的人,難道不符合你心意的就都是酒囊飯袋嗎?咱們老百姓,最好謙虛一點。


知道你老師為什麼教初中了嗎?


這個問題的重點完全不是張愛玲和莫言誰更有水平,而是你老師的為人,個人看個人的書,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自己愛看什麼又何必強求別人。總有人愛拿一個作家一本書來裝逼,你看我看你不看的書我牛逼吧,你看你看的書我瞧不起我牛逼吧,笑笑就好,不必在意。


當時,國內知道莫言的人並不多,看過莫言作品的更少。

但知道諾貝爾獎的人很多,也都知道諾貝爾獎很牛逼。

但是很少人清楚諾獎文學獎一般會發給什麼樣的著作和作者,所以吧,當莫言剛拿到這個獎時,國內輿論一邊倒,覺得中國人拿諾獎老牛逼了。

其實吧,好多人也是因為莫言拿諾獎才知道他,才去看他的說,特別是那些口無遮攔刷熱點,朋友圈微信等等秀逼格言無不莫言但從來沒看過他作品的人。

當然其中很多表達讚譽的媒體人和某些職權部門的人,在其拿獎之前,也根部不知道更不會看他的作品。

在2000年後,中國人為了發展,唯理工至上,看文學作品的人極少。

話分兩端,我個人認為,諾貝爾獎在自然科學方面還是有些分量的,但有兩個獎,一定是為西方的政治和意識形態服務的,一個是和平獎,一個是文學獎。

關於莫言作品不想多說什麼,我看得比大多數人要早,14歲那年,我看完了《豐乳肥臀》,當時絕對沒有想到這樣的玩意也能得諾獎,諾獎在我看來是高大上而且絕對中立的。

後來陸續看了好些個諾獎作品,於是就開始鄙視諾獎文學獎了,從那時起,就隱約覺得中國人可能有人要拿諾獎了。

畢竟在那個時代,公知這個群體開始興起。

諾獎文學獎的評獎標準,我不太了解,但從我看過的諾獎作品來看,其意識形態就是「虛偽的白左,骯髒的聖母」,就這樣。諾獎的文學獎,幾乎都是把第三世界或者說是白人以外的世界描寫得如同豬圈一般,非白人的世界越是骯髒和可鄙,白左們越是能夠滿足,這種滿足就像是吸毒一樣使人上癮,這貌似是白左們在關心其他的悲慘世界,倒不如說是白左們在通過這些向第三世界秀優越,以一種鄙夷的愛心在表達其優越感。

就像中國的文藝青年喜歡關心西藏孩子過得好不好,喜歡各種感嘆扎西的淳樸一樣,歐美文藝青年最熱衷的裝逼,也是去非洲抱抱那些瘦得皮包骨的黑孩子,或者推特上發幾個餐館裡的鴨子或雞,說幾句要愛心,要拯救。

很不幸,諾貝爾獎基本都只發給這類作品。

為什麼年年都有討論為什麼村上春樹拿不到諾獎的年經帖?為什麼魯迅這種文學巨匠拿不到諾獎?為什麼莫言可以拿到諾獎?

村上的作品是很文藝,但是不白左,他的世界只是日式思維那一畝三分地,這對白左來說是嗨不起來的,魯迅那個時代,白左還不怎麼算政治正確,而且魯迅的本意並不是黑政府黑中國人,而是用黑政府和黑中國人來促使國人覺醒,其本意嘛,還是希望中國更好。

所以,諾獎不會給他們,諾獎所代表的白左們:喜歡看第三世界的悲慘,並且喜歡並善於表達關心,然後就是希望第三世界永遠悲慘下去,然後白左們可以一直表達愛心。

所以莫言可以拿諾獎,因為他描寫的中國人,豬狗不如,他描寫的中國,豬圈狗窩一般。這很符合白左們的心理:哦,我們同情這樣的中國,但我們喜歡這樣的中國。

mmp,知道當年我看完豐乳肥臀後的感覺么?無他,噁心而已。

其實大多數諾獎文學都很噁心,因為他們都只是表達下對第三世界廉價的愛心,但又表示第三世界應該一直這麼悲催。

庫切的《恥》是描寫南非的悲慘的,呵呵,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書拿獎的年代正是整個西方聯手做掉蒸蒸日上的南非的時代。文化戰爭和殖民,這書因為諾獎,在南非也很暢銷,於是曼德拉上台後,南非撲街了,再也不是那個自強不息的南非,而是成了混吃等死的南非。

西方的老爺們平靜了,雖然南非很慘,但他們喜歡。

至於百年孤獨之類的,我的評價也是:標準的諾獎作品。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百年孤獨拿獎那年,英國和阿根廷在馬島打了海戰。

諾貝爾獎很大程度上就是西方意識形態的標準,特別是文學和和平獎,和平獎不必說,必和政治有關,文學獎為什麼也能扯上政治?

前面我有兩個例子了,再說說莫言,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在八九十年代完成的,為何偏偏到了2012年才拿獎,我說了我看豐乳肥臀的時候才14歲,可見他出道之早。

好吧,2010年中國的GDP超過日本,世界第二了,美利堅和歐洲慌了,之前懟掉了蘇聯,做掉了南非,現在中國起來了。

老實說中國在2010年以後,韜光養晦已經不那麼有效了,很多增長的數據藏不住也掖不了,於是歐美慌了:我們可是喜歡貧窮落後的中國,中國人怎麼可以過上歐美的生活呢,好急啊,怎麼辦,給他們個諾貝爾獎吧。

於是莫言拿獎了。

歐美在文化殖民上是很有經驗的,庫切就是南非人,馬爾克斯也是出生於哥倫比亞的拉美人。

把蘇聯忽悠瘸的也不是美利堅戰乎局,而是美利堅CIA煽動的那群公知。

於是國內又好多根本不看書的人刷屏莫言了,於是好多人開始奔著諾貝爾看莫言作品去了,於是好多人開始覺得:西方大爺們說得對,中國人劣根嚴重,不配過歐美生活。

嗯,目的達到了。


張愛玲和莫言有不同的文學風格,把他們拉到一起比本來就是錯誤的。莫言屬於鄉土文學派別的(姑且先這麼分類),張愛玲則是將海派文學的代表。他們的內容決定了他們的受眾的多少。毫無疑問張愛玲的受眾面更廣,但這並不意味著莫言就是垃圾。


我是之前看過透明的胡蘿蔔,後來他得了諾貝爾獎後我看了他的長篇生死疲勞,檀香刑,四十一炮,短小說集白狗鞦韆架後,我真的是從骨子裡佩服他,我覺得他寫的妙極了。諾貝爾獎真的沒問題的。看莫言的小說代入感很強,畫面感很強,我甚至可以回憶起長篇短篇的細節畫面,我普通大學生一個,沒什麼文學功力。我覺得畫面感強,文筆優良,人物形象鮮明,時代特徵明朗的小說就是好小說,寫這本好小說的作家就是好作家。


題主可能對張愛玲的小說定位有所誤解,把她的小說當愛情題材來看,對她是一種不公。我建議題主目前如果沒有足夠的人生閱歷,不要大量閱讀張愛玲的作品,因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往往會自我代入這「凄艷」的故事,流於無病呻吟的矯情,只看得到她華美的文字表達天賦和故事敘述,看不見她赤裸裸的撕開人性陰暗面,最後被她的文字帶入消極的價值觀。


藝術都屬於個人體驗,無論對作者還是觀者。所以老師不喜歡莫言和你喜歡莫言不衝突。看你喜歡的書就行。老師推薦的嘛,如果跟考試有關就翻翻。反正沒壞處。


如果中國文學史僅僅因為一個人就恥辱,那才是恥辱吧


你的老師文學造詣確實不夠,但他自己的文學取向是可以尊重的,希望你能按照自己的想法走!文學沒有對錯,只有膚淺與深刻之分。往往一個極端會成就一個大家!至於莫言的問題,不管怎麼說,他獲得諾獎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內容確實見出中國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這種殘忍真實的風格,確實不為大眾喜愛。現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想要開出自己心中偉大作家和書目的名單,所以有質疑聲很正常!重要的是,你能在書中體味出意義。古今中外,優秀作品浩如煙海,你廣泛閱讀後,就明白該怎樣取捨,該怎樣看待你老師的價值觀了。


文人相輕,藝人相賤。


不是的。看待問題不能過於簡單化,諾貝爾文學獎考量的最主要的還是作者作品的文學價值。鄉土文學也有其價值,事實上,在中國大地上,我們的當代文學裡,最有文學價值的基本上還都是鄉土文學。而莫言老師本人絕對可以排進我國當代文學作家top3里。

莫言獲諾獎不是中國文學史的恥辱,不知道說這句話的人到底了不了解中國文學史,讀沒讀過文學史方面的書。張愛玲的作品當然是很好了,但寫過《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的張愛玲在五六十年代重回香港後也創作過一本農村題材的小說《秧歌》,寫的也相當精彩的。

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觀點,因為愛好的形成必然伴隨著偏見的培植,所以每個人都可能也都可以說自己喜歡/不喜歡莫言或者張愛玲的書。但也不必把別人的話奉為圭臬,聽聽就好啦。

如果對文學感興趣、有熱情,也想知道莫言為什麼獲獎,那麼可以再多看一些文學作品,讀一些文藝理論、文學理論的書,有機會可以聽一聽國內學界泰斗的課,相信一定會受益匪淺,同時也會從中獲得很多快樂。


首先,文無第一,全憑個人喜好。

其次,年輕人好好學習,少上知乎。


我咋覺得,這老師有點憤青呢,標新立異,和小孩子一樣。。。。。。雖說現在文學漸漸的開始不太依附附和政治,但是要曉得張和莫的時代背景並不相同,他們的生活經歷更是天壤之別啊。我覺得文學不應該是一個目的性很強的東西,現在的文學作者也越來越偏向一個冷漠的觀察者而不是原來寄生於主人公的幽魂,。。。

哎呀這老師真是的,不要誤人子弟啊


你的老師用恥辱兩字太過言重了。不過也不必跟他辯。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次與世界文學接軌的重大事件。

對於莫言本人,是可賀的。對中國文學本身來說,是值得思考的。

你的老師不喜歡莫言很正常,喜歡張愛玲也很正常。文無第一。因為文學作品有思想、題材、文體、寫作風格上的不同,所以會有不同的人喜歡。

你不必妄自菲薄覺得見識不如老師,也許你在某一方面研究多了,比老師理解的更深刻呢。

老師推薦的你先試著看看,看不下去的話也不要勉強。你說喜歡王小波,又能列出一堆女性作家,說明你已經對文學有了一定了解。就按照自己的喜好來讀就可以了。當然,如果需要考試,那就另作他說了。


莫言獲獎肯定是有政治因素的,多還是少不好說,再加上這二十年來瘋狂輸出西方價值造成現在國內瘋狂反彈,莫言拿獎這件事不會讓很多人非常excited了。

題主也不用太難受,推薦看下夏志清的現代小說史,就能理解你老師對張愛玲的推崇和對莫言的反感了。


遇上了好的譯者,個人覺得是獲得諾獎的次要因素,當然了最主要還得看作者自身的水平,莫言獲獎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是必然。關於莫言的作品我不予以評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但是對於你老師的評論可以從兩方面來看。感如此直言不諱的評論,想必也是好漢,至少真性情,可以成為拜把子的好兄弟,他是一名有性格的老師。但是作為人民教師來說,如此評論,未免有幾分過於絕對,有失分度。

為你感到幸運,同時也為你感到可悲。


一老師說的。

不知道是不是忽悠我。

在莫言之前有不少諾獎提名的中國作家。

然而他們都拒絕了。

他們認為

「中國第一個諾獎應該在科學上」

so………


那就去讀讀毛姆卡佛或者庫切吧。


你老師太拔高張愛玲了,魯迅的地位還是無法替代的。


推薦閱讀:

麥家最好的小說是《解密》嗎?
如何評價阿納金天行者?
如何評價德國帕·聚斯金德的小說《香水》?
你喜歡《群魔》,還是《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怎樣看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TAG:文學評論 | 2012年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