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日本國歌《君之代》,其與中華古代雅樂的關係到底如何?
以及如何評價網易雲音樂下面的這些觀點(已用紅框標出)
-
簡單回答:幾乎沒有關係
證明如下:
1. 上古雅樂 ≠ 唐雅樂
下面摘自《舊唐書》[1],不需要更多論證了,基本上能夠解釋這個問題:
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虞廷振干羽之容,周人立弦誦之教。洎蒼精道喪,戰國塵飛,禮樂出於諸侯,《雅》、《頌》淪於衰俗。齊竽燕築,俱非皦繹之音;東缶西琴,各寫哇淫之狀。乃至播鞀入漢,師摯寢弦。延陵有自鄶之譏,孔子起聞《韶》之嘆。及始皇一統,傲視百王。鐘鼓滿於秦宮,無非鄭、衛;歌舞陳於漢廟,並匪《咸》、《韶》。而九成、六變之容,八佾、四懸之制,但存其數,罕達其情。而制氏所傳,形容而已。武、宣之世,天子弘儒,采夜誦之詩,考從臣之賦,朝吟蘭殿,暮奏竹宮,乃命協律之官,始制禮神之曲。屬河間好古,遺籍充庭,乃約《詩頌》而制樂章,體《周官》而為舞節。自茲相襲,代易其辭,雖流管磬之音,恐異《莖》、《英》之旨。其後卧聽桑、濮,雜以《兜離》,孤竹、空桑,無復旋宮之義;崇牙樹羽,惟陳備物之儀。煩手即多,知音蓋寡。自永嘉之後,咸、洛為墟,禮壞樂崩,典章殆盡。江左掇其遺散,尚有治世之音。而元魏、宇文,代雄朔漠,地不傳於清樂,人各習其舊風。雖得兩京工胥,亦置四廂金奏。殊非入耳之玩,空有作樂之名。隋文帝家世士人,銳興禮樂,踐祚之始,詔太常卿牛弘、祭酒辛彥之增修雅樂。弘集伶官,措思歷載無成,而郊廟侑神,黃鐘一調而已。開皇九年平陳,始獲江左舊工及四懸樂器,帝令廷奏之,嘆曰:「此華夏正聲也,非吾此舉,世何得聞。」乃調五音為五夏、二舞、登歌、房中等十四調,賓、祭用之。隋氏始有雅樂,因置清商署以掌之。既而協律郎祖孝孫依京房舊法,推五音十二律為六十音,又六之,有三百六十音,旋相為宮,因定廟樂。諸儒論難,竟不施用。隋世雅音,惟清樂十四調而已。隋末大亂,其樂猶全。
高祖受禪,擢祖孝孫為吏部郎中,轉太常少卿,漸見親委。孝孫由是奏請作樂。時軍國多務,未遑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武德九年,始命孝孫修定雅樂,至貞觀二年六月奏之。太宗曰:「禮樂之作,蓋聖人緣物設教,以為撙節,治之隆替,豈此之由?」御史大夫杜淹對曰:「前代興亡,實由於樂。陳將亡也,為《玉樹後庭花》;齊將亡也,而為《伴侶曲》。行路聞之,莫不悲泣,所謂亡國之音也。以是觀之,蓋樂之由也。」太宗曰:「不然,夫音聲能感人,自然之道也。故歡者聞之則悅,憂者聽之則悲,悲歡之情,在於人心,非由樂也。將亡之政,其民必苦,然苦心所感,故聞之則悲耳,何有樂聲哀怨,能使悅者悲乎?今《玉樹》、《伴侶》之曲,其聲具存,朕當為公奏之,知公必不悲矣。」尚書右丞魏徵進曰:「古人稱:"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樂在人和,不由音調。」太宗然之。孝孫又奏: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為大唐雅樂。以十二律各順其月,旋相為宮。
所以上古雅樂幾乎失傳殆盡,難以考證,唐時是以南北朝音樂折中,重作大唐雅樂,除了名字與政治含義與上古「雅樂」類似以外,音樂上恐怕已經毫無共同點了~
2. 唐雅樂 ≠ 日本雅樂
我們繼續讀下去 [1]:
按《禮記》雲,「大樂與天地同和」,故制十二和之樂,合三十一曲,八十四調。祭圓丘以黃鐘為宮,方澤以林鐘為宮,宗廟乙太簇為宮。五郊、朝賀、饗宴,則隨月用律為宮。初,隋但用黃鐘一宮,惟扣七鍾,餘五鍾虛懸而不扣。及孝孫建旋宮之法,皆遍扣鍾,無復虛懸者矣。祭天神奏《豫和》之樂,地只奏《順和》,宗廟奏《永和》。天地、宗廟登歌,俱奏《肅和》。皇帝臨軒,奏《太和》。王公出入,奏《舒和》。皇帝食舉及飲酒,奏《休和》。皇帝受朝,奏《政和》。皇太子軒懸出入,奏《承和》。元日,冬至皇帝禮會登歌,奏《昭和》。郊廟俎入,奏《雍和》。皇帝祭享酌酒、讀祝文及飲福、受胙,奏《壽和》。五郊迎氣,各以月律而奏其音。又郊廟祭享,奏《化康》、《凱安》之舞。 《周禮》旋宮之義,亡絕已久,時莫能知,一朝復古,自此始也。及孝孫卒後,協律郎張文收復采《三禮》,言孝孫雖創其端,至於郊禋用樂,事未周備。詔文收與太常掌禮樂官等更加厘改。於是依《周禮》,祭昊天上帝以圓鍾為宮,黃鐘為角,太簇為征,姑洗為羽,奏《豫和》之舞。若封太山,同用此樂。若地只方丘,以函鍾為宮,太簇為角,姑洗為征,南呂為羽,奏《順和》之舞。禪梁甫,同用此樂。祫禘宗廟,以黃鐘為宮,大呂為角,太簇為征,應鐘為羽,奏《永和》之舞。五郊、日月星辰及類於上帝,黃鐘為宮,奏《豫和》之曲。大蜡、大報,以黃鐘、太簇、姑洗、蕤 賓、夷則、無射等調奏《豫和》、《順和》、《永和》之曲。明堂、雩,以黃鐘為宮,奏《豫和》之曲。神州、社稷、藉田,宜乙太簇為宮,雨師以姑洗為宮,山川以蕤賓為宮,並奏《順和》之曲。饗先妣,以夷則為宮,奏《永和》之舞。大饗宴,奏姑洗、蕤賓二調。皇帝郊廟、食舉,以月律為宮,並奏《休和》之曲。皇帝郊廟出入,奏《太和》之樂,臨軒出入,奏《舒和》之樂,並以姑洗為宮。皇帝大射,姑洗為宮,奏《騶虞》之曲。皇太子奏《狸首》之曲。皇太子軒懸,姑洗為宮,奏《永和》之曲。凡奏黃鐘,歌大呂;奏太簇,歌應鐘;奏姑洗,歌南呂;奏蕤賓,歌林鐘;奏夷則,歌中呂;奏無射,歌夾鍾。黃鐘蕤賓為宮,其樂九變;大呂、林鐘為宮,其樂八變。太簇、夷則為宮,其樂七變。夾鍾、南呂為宮,其樂六變。姑洗、無射為宮,其樂五變。中呂、應鐘為宮,其樂四變。天子十二鍾,上公九,侯伯七,子男五,卿六,大夫四,士三。及成,奏之。太宗稱善,於是加級頒賜各有差。
嘛,大家注意一下曲名。
再來看下日本雅樂的情況。
日本古樂書《新撰樂譜》、《教訓抄》、《樂家錄》均有記載日本雅樂曲名,為節約篇幅,這裡以寫作年代最早的《新撰樂譜》為例,整理得出此書所收錄的日本雅樂曲目均有以下 [2]:
很明顯,這些日本雅樂曲目與唐雅樂完全不一樣,據此可證兩者之間並無明確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雅樂與唐燕樂反倒關係密切,據劉軻[2] 所做的對比可得:
所以日本雅樂確實有相當一部分自唐傳入,不過主要受唐燕樂影響很大,與唐雅樂關係反倒不大。
3. 君之代 ≠ 日本雅樂
據永富邦雄 [3] 的描述:
明治 13 年 1 月海軍省は正式に「君が代」の改訂を宮內省に委囑しました。宮內省には雅楽課という組織があり、その課內の伶人(楽人)奧好義と林広季の二人が國歌とは知らず一晩で「君が代」作曲しましたが、雅楽は壱越調という獨自の調性で構成されているので、オタマジャクシには変換が難しく、お雇い外國人音楽教師フランッ?エッケルト(ドイツ人でフェントンの後任)が西洋式和聲を付けて、吹奏楽で演奏できるようにして改定版「君が代」が完成しました。しかしこの時は、これを國歌とする公式なお觸れは発せられませんでした。
也就是說,《君之代》為19世紀末奧好義與林廣季兩人,根據日本雅樂的調式所創作的現代樂曲,又經由德國人Franz Eckert為此曲配上西洋和聲,以適合軍樂隊演奏。因此,並不能說《君之代》是日本雅樂,但它的創作與風格確實受到了日本雅樂的巨大影響。
4. 最後再提一下歌詞
《君之代》的歌詞如下:
君が代は
千代に八千代にさざれ石の
いわおとなりてこけのむすまで
其原型為十世紀成書的《古今和歌集》,原詩如下:
我が君は
千代にやちよに さざれ石の 巌となりて 苔のむすまで
這是日本和歌中的「短歌」,其一共有五句,每句長度分別為五·七·五·七·七 [4],這種體裁與中國任何一種傳入日本的詩賦形式都不太一樣,因此也可以更進一步推定,其歌詞與中國古詩詞也沒有太大的關係。
結論:
綜上所述,《君之代》與中國古代雅樂(無論是上古雅樂還是唐雅樂)都找不出任何聯繫。但鑒於《君之代》的創作模仿了日本雅樂風格,日本雅樂又有相當一部分為唐代燕樂傳入,因此說《君之代》間接受到了中國古樂的影響,反倒是一個較為合理的結論。
歌詞方面,《君之代》明顯傳承自日本中世和歌,與中原詩賦不存在明確傳承。
Q.E.D.
參考文獻:
[1] 舊唐書·音樂志·卷第八
[2] 劉軻. 日本雅樂的形成及對中國唐代燕樂的接納與變遷.
[3] 永富邦雄. 君が代の歴史―音楽の歴史―.
[4] 赤羽淑, 橋本不美男. 和歌の本質と展開. 321, 334.
同意@新水令先生。
關於日本國歌君が代多補充一些。維基百科上記錄的作曲者有三人、林廣守、奧好義和フランツ?エッケルト。
林(日本人)是一般公布的作曲者,他本人是宮內省雅楽課的雅楽演奏者。宮內省式部職雅楽課伶人奧好義付上旋律,而編曲由德國海軍軍楽教師的フランツ?エッケルト(Franz Eckert)負責。君が代一共有三個版本,除去現在的第二版,一和三版的原曲都為西洋音樂。
初代的原曲作曲為英國人フェントン。第三版出自文部省音楽取調掛,原曲是英國サミュエル?ウェブ一世作曲的飲み屋(クラブ)。你要問我日本國歌和某朝雅樂有什麼關係。我不覺得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順便一提,1903年在德國舉辦的世界國歌大賽中,日本的君之代獲得了第一名。當個沒啥用的豆知識吧。首先中國雅樂和日本gagaku純屬兩碼事,其次《君之代》和gagaku也沒有任何關係。中間項非法,則推導必非法。
日本沒怎麼從大陸引進雅樂,引進的主體基本是燕樂,其中西域風的胡樂比重就很大,而且應仁之亂後也中斷了百年,本身日本人審美也在不斷變化。
中日「雅樂」雖功能似有相通,但內容完全就不是一回事,混為一談可以說是胡鬧。日本雅樂,這麼打比方吧,你要是穿越到千年以後,聽到(如果你還聽得出來的話)有用緩慢莊重的極簡配器演奏《月亮之上》或者《Nobody But You》,就那個感覺。任何視日本為中國文化冰箱的思想和行為,都是耍流氓式的懶惰。《君之代》來自中國古代某朝雅樂純屬低劣的網路謠言。
我覺得套哆啦A夢的調調意外的有些和諧呢
我就什麼都不說,這是追吼的。
雅樂的問題我解決不了,不過可以看一下鞏金甌的評論。大部分人還是有正常審美的,說他像哀樂真不是偏見,反倒是優越黨,充滿了偏見。
與中華古代雅樂的關係不知道……
但從藝術層面上嘛,藝術嘛,反正什麼人都能插上嘴,我就要開始胡說了。
我感覺,世界上大多數的國歌,是偏向激昂的。聽起來哀傷的國歌比較少。而日本國歌就是其中一種。
日本流傳著一種 物哀れ 的氣息。這個好難用語言描述……
物哀れ彷彿要離開住了半輩子的家鄉,坐在火車上的感覺。彷彿回到30年沒回的老家,一切卻都變樣的感覺。彷彿來到20年前和女友分手的車站前的感覺。彷彿思念了一個人很多年,以為心中波瀾不驚的時候,聽到她已經結婚的感覺。彷彿看著櫻花凋謝,似乎再也看不到了的感覺。彷彿八公每天去車站等待再也不會回來的主人……
物哀れ,我認為,是把哀傷向自己的內心發泄,而外表往往顯示出來的是寧靜——相對的,農村裡死了爹那種哭天喊地的,是向外發泄。
非常的 格好いい 有木有?!就好像失戀的當晚坐在河邊的自己特別帥有木有?
百度說君之代的歌詞來自於《蓬萊山》俳句集。
可惜由於我不懂日本文學,不知道《蓬萊山》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俳句集……知識不夠很捉急。從表面上看,君之代這首歌是歌頌天皇的。如果配合激昂的歌聲,毫無疑問,很符合軍國主義的味道。但是,配上近乎哀樂的譜子,居然有一股奇妙的日本物哀れ的風味傳來。
君之代讓我在大腦里開一個洞——彷彿有一個無比仁愛的君王,而我是君王手下勇敢的武士。我無比忠誠於君王,君王無比信賴我。簡直像是忠狗八公和主人之間的關係一樣,就像是夏目和喵咪老師的關係一樣,就像是雅典娜和星矢的關係一樣……我希望這樣的關係永遠永遠持續下去,永遠,永遠……
這種一種讓人感到無比溫暖,無比安全感的關係啊!
歌詞中的君王,已經不再是一個具體的人。可以延伸,可以化作自己身邊的美好事物,也可以化作整個社會——希望現在的和平能夠永遠持續下去,希望車站裡的野貓永遠有人餵食有人陪玩,希望主人有一天能夠重新出現在八公的面前永不離去……
一千個蛤蟆雷特那啥的……反正在我眼裡的君之代是這個樣子的。
不管怎麼說,君之代作為一首歌,我是很喜歡的。『我皇御統傳千代 一直傳到八千代 直到小石變巨岩 直到巨岩長青苔』。看歌詞的話,我覺得這是典型的封建主義遺留下的歌詞。凡是沒有經歷過自下而上革命的國家,大凡歌曲和填詞方面都會偏向於統治階級。比如:不列顛國歌。至於曲調,沒有多少研究,大致上只能說是典型的和風。
不僅日本所謂的雅樂和中國雅樂沒有關係,而且君之代和日本自身的雅樂都沒有關係。
推薦閱讀:
※古代女子忍痛裹小腳是一種陋習,那現代女孩挨餓求骨感美是陋習么?
※專治強權壓迫人民修建的長城為什麼被視為中國人的驕傲?
※在古代,妄議朝政是不是很大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