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商業街和古鎮會出現整條街賣同一種東西,放同一首歌曲的現象?
去過麗江,鳳凰,周庄,同里,甪直,惠山古鎮。
逛過無錫南長街,杭州南宋御街,揚州東關街,昆明錢局街,蘇州山塘街以及平江路。在我看來,這些古鎮古街道肯定有下面幾家類型的店鋪,同類型可能不止一家。1,寄給未來明信片的咖啡廳或者書店。2,賣銀器的
3,賣陶笛,或者賣鼓的,也有葫蘆絲,總之只要你買包教包會。4,東巴文化周邊5,賣玩具的6,大雜燴店鋪,就是啥玩意都有,跟個義烏商貿城似的,而且總是放著動次打次的BGM。7,賣手工酸奶的和臭豆腐的前不久我去了重慶的磁器口古鎮,我發現磁器口還算是獨特的,因為也就重慶這裡不僅有上述的店鋪還有賣火鍋底料的~((*°▽°*)八(*°▽°*)))?PS不說麻花是因為重慶的麻花沒有火鍋出名。點贊的人突然多了,謝謝各位。其實不同地方的古鎮雖然買的東西差不多,商業化嚴重。
但是,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還是有的。所以仔細觀察,每個古鎮古街還是可以發現當地特色的。比如鳳凰的吊腳樓比如蘇州古鎮古街就有崑曲和評彈表演比如宏村的徽派建築比如高原古鎮麗江抬頭那近在咫尺的藍天白雲比如揚州東關街一路的三把刀和洗腳房比如重慶磁器口滿街的火鍋底料(火鍋底料這個梗我能用一百年233333)出來旅遊,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不要立刻說喪氣話哎呀哎呀,跟之前去的麗江一樣啊~(( (//?Д/?/) ))
出來玩嘛,最重要的就是開心。放平心態,慢慢逛,總能發現不同的地方啊這背後有非常強大而清晰的商業邏輯:假如遊客對某首歌的態度分三類:喜歡,無所謂,討厭,各佔1/3。那麼,對於店鋪2來說,既然客戶已經經過了店鋪1而沒有被它正在放的歌噁心走,就說明這些遊客都至少屬於不討厭這首歌的2/3。那麼,店鋪2放和店鋪1相同的一首歌而把遊客氣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而放任意另一首不同的歌都不會有這麼好的效果,要冒有些遊客討厭之的風險。以此類推,整條街就會盡量選擇放同一首歌曲。賣同一類商品則是商業聚集效應。最簡單的模型:假設一開始某市場甲有70%的商戶賣商品A,另外30%賣不相關的商品B。(A和B必須是非剛需類旅遊產品,而不是礦泉水冷飲之類的什麼遊客都會買的剛需類產品。現實中一般商業街或古鎮商鋪主要都是非剛需產品,其中間或有一兩家超市也賣剛需產品。)那麼無論從遊客的選擇度還是整體市場的知名度,調配貨品人手的方便度,批發商跑這個市場的頻繁程度來說,賣商品A的商家都會佔據顯著優勢,商品B的商家開始有一些改業,有一些退出搬遷到另一個市場乙。當賣商品B的商家下降到一定比例之後,本來打算買B類的遊客可能只會去逛市場乙而根本不來市場甲,這更會導致賣商品B的商家生意更淡而不得不搬遷。
首先這個題目的定位應該是國內,那利益最大化,市面上最有民族特色的就是包裝中國風的糕點,義烏小商品市場批發的地區鑰匙扣、明信片和擺件等,這也就是古鎮的套路。
另外除去東方明珠塔、廣州小蠻腰這種比較標誌性的城市建築,其他的步行街都是清一色阿迪李寧耐克安踏彪馬運動風,中國黃金周大福周生生老廟黃金老鳳祥金伯利鑽戒珠寶店,煎餅果子糖葫蘆奶茶店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韓式燒烤炸雞日式拉麵壽司東南亞菜館餐飲店,以及各式女裝女鞋店,不是我說,在座的各條步行街也都是一個套路。
至於放同一首歌這個原因,就跟國內的綜藝節目有關了,中國好聲音、中國好歌曲、我是歌手等國內主流音樂類節目一出,你就會發現以奶茶店和服裝店為首的店鋪就會外放該類熱門節目營造出同一首歌曲同一個中國的共鳴,這樣顧客進店的慾望也就高了,也算是一種營銷策略。
不過以上這些也會起到反作用,比如被套路的次數多了就會發現所謂的地區特色鑰匙扣並沒有太多機會用得上,即使送人別人也並不會用來掛鑰匙上面,擺件則成了吸灰的雕塑,廉價的民族風的糕點除了包裝精美其實吃進嘴裡一口粉,無論走在哪一條路上都在放最炫民族風會有種被洗腦的感覺等等…就在這一瞬間 才發現
你就在我身邊
就在這一瞬間 才發現
失去了你的容顏
什麼都能忘記
只是你的臉
什麼都能改變
請再讓我看你一眼
…
…
…
真是哪兒都有你……
剛從麗江回來,那首`期待著你的歸來,我的小寶貝`把我都聽傻了,發獃和睡覺的時候莫名其妙的就唱出來了……太可怕了!!
放同一首歌是因為信號源相同,音箱並聯。
賣同一樣東西是因為套路相通,變相承包。1.義烏小商品市場進貨便宜,商家都喜歡
2.酷狗音樂,qq音樂等都有那種專門的商鋪電台,歌曲基本都一樣
3.其實去古鎮跟去商業街差不多,只是換個地方買義烏小商品而已商業街、古鎮本質上是一種旅遊產品,當沒有精心的品牌定位、策劃、運營、推廣等等的時候,沒有找到差異化競爭方向的時候,很容易犯和其它所有產品一樣的問題:同質化競爭。
所以答案很清楚了,就是做這些古鎮和商業街的人,不專業。親,你是去了麗江大理受不了了嗎?我在大理街頭的時候,此起彼伏的手鼓敲敲敲《一瞬間》麗江小倩的歌播到我要崩潰滿大街的鮮花餅,廉價的銀器首飾
我去了大理不止兩次
估計也就這樣了。因為他們認為,來這條街的人,都是同一種人群,同一種需求!同一種人群,同一種需求!沒有任何差異。所以,商家也沒有必要搞出差異來。
為了讓你不去第二次。
在裡面做生意的都是這外地人。不想費力學習當地傳統,也不想出新招。哪裡紅火就直接搬過來。商人以為,模仿是沒有成本的,卻忽視了機會成本。
只要是古鎮,賣的東西肯定有:銀器,滋粑,陶笛,非洲鼓,酒吧,蠟染,10元店,佛教飾品店…所有的古鎮只要商業化全部都一個尿性,我都不知道以後所謂的古鎮我還要不要進去,又煩人又沒特色。壓榨當地人的生存空間,這樣真的好么?
對於商家而言,有一部分原因是有著從眾心理,選擇了複製其他人的成功模式來規避風險,當同樣類型的商鋪集聚成一定規模時,人流量自然有了保障,這種誘惑,遠遠超過同質化競爭而產生的困難。
旅遊區賣的產品根據市場反饋和一些本地特色優勝劣汰,最終得到符合尿性的地方產品。完了他們的進貨渠道源頭是一樣的,所以差異化很小。
記得以前去鳳凰玩的時候,實在是想不通很多商業店鋪為何在放鳳凰傳奇的歌
去過很多地方都有這種感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厝垵。逛逛就不太有興緻了,三條主街賣的東西大同小異。音樂雖然沒太注意,回想起來可能也是大多針對遊客群體年輕化喜歡標榜自己文藝青年的特質放的歌。
爬華山閑的和賣小玩藝兒的叔叔聊天,同問,叔說:大天朝統一規定。
首先,要去除那種把旅客帶到封閉的商店裡面,導遊逼著遊客買玉石買茶葉的情況,這不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我們只討論「因為旅遊紀念品本身就很吸引遊客,所以遊客願意主動掏錢購買」的情況。
在這個前提下,國內做旅遊紀念品開發的行業,發展程度是相對比較原始的,這一點,可以搜一下各種旅遊紀念品市場報告,各種報告的統計口徑不一(因為有些商品很難界定是否屬於旅遊紀念品),但是大部分報告對我國旅遊行業在這方面的消費佔比,給出了1%-5%的比率,同時,絕對數字也比國外旅遊發達國家和地區要低很多。
行業的發展程度原始,相應帶來的就是:供應商少,紀念品的商品種類也少,行業上游的策劃創意設計研發等環節,都會相應的薄弱,於是最後結果就是:針對景區特點專門設計,同時又能吸引遊客購買的產品種類就少。
任何有創業的商業模式如果沒有各類門檻,很容易被抄襲。具體而言,商業街和古鎮如果有一種業態吸引到了客流,產生的利潤,其他店家也會模仿,直到沒有利潤為止。久而久之,很少人願意創新(或者只能選擇門檻高的了),除非別逼無奈。而且景區本身就是吸引人流的地方,不管你賣的是什麼,所以商鋪更不需要絞盡腦汁的費力想什麼創新業態,也會有遊客上門。而且天朝對子民的教育,從小就缺乏創新意識的培養,照抄總比創新要容易。綜合而言,導致了商業街和古鎮賣同一種東西,放同一首歌的情況。說白了,是個搭便車行為。
推薦閱讀:
※在大學的宿舍開一個列印社,怎樣在接近飽和的列印市場分羹?
※胡雪岩的成與敗,對今天的後人有多少可借鑒的地方?
※像服裝,眼鏡,藥品,化妝品這些暴利行業為何沒有從業者壓低價格形成大範圍競爭從而拉低整個行業的利潤空間?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怎麼理解?
※程序猿改行賣燒餅,如何結合自身特長?
TAG:商業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