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國古代帝王多是畫像而古希臘羅馬的多是人物雕像?


說一些題外話。受道釋造像的影響,中國有些朝代也是為皇帝製作雕塑像的。唐代很多道教宮觀供奉有唐玄宗像,現存文獻中記載的各處唐玄宗銅像據統計就有29例(聶順新《唐玄宗御容銅像廣布天下寺觀考辨》);宋代具有濃厚道教性質的景靈宮,專供奉宋歷代帝後塑像(稱為「神御」)。景靈宮地位非常高,是宋代皇帝宗廟祭祀禮儀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從宋代文獻的記載來看,這些帝後塑像的衣冠非常寫實,結合當時雕塑水平推想,很可能具有較高藝術水準。

《宋會要》:

(淳熙)十六年七月二日,禮部、太常寺言:「將來高宗聖神武文憲孝皇帝大祥前,依禮例合塑制神御三位,大祥後擇日迎奉赴景靈宮並萬壽觀,並於欽宗皇帝神御之次安奉;及合塑制憲節皇后神御一位,赴景靈宮,於顯仁皇后神御之次安奉。

檢照紹興九年塑制徽宗皇帝神御景靈宮奉安,係添塑,戴襆頭,寬袖,淡黃服,底現紅銷領袖,塑出紅, 作素玉帶,黑靴,尖白底,通袖,不現手。會聖宮、啟運宮奉安,並系以漆胎彩會[繪]裝塑,通天冠,服絳紗袍,方心曲領,環佩,朱履等,並如禮制,執玉圭,坐龍椅。顯恭皇后、顯肅皇后神御景靈宮奉安,並系漆塑,首飾花環六,插冠並用假珠子結圈,青雉朱衣,履,革帶。今來塑制高宗聖神武文憲孝皇帝、憲節皇后神御,乞並依此禮制施行。... ...於至日迎赴景靈宮安奉。」。

宋代民間一些宗教場所也供奉有皇帝塑像。

《澠水燕談錄》:

西都北寺應天禪院,乃太祖誕聖之地。國初為傳舍,真宗幸洛陽,顧瞻遺迹,徘徊感愴,乃命建為僧舍。功成賜院額,奉安神御。命知制誥劉筠志之。仁宗初,又建別殿,分二位,塑太宗、真宗聖像。

遼代也為帝後製作雕像。如遼景宗駕崩後,聖宗一朝先後為景宗及景宗後雕刻了許多石像。除了南京憫忠寺、延壽寺和三學寺雕刻景宗石像御容外,還在南京的延芳淀立石像。其他帝後御容如東京閭陽遼景宗及太后石像,西京華岩寺奉安的諸帝石像等。遼鑄造類的雕像主要為金、白金、銅像。(王艷雲《遼代御容及其奉安制度》)

在清代,清世宗胤禎也留有一尊塑像,頭戴暖帽,身著龍袍和團紋外褂,手執如意坐於木椅上,原密封於雍和宮綏成殿二樓佛塔內供奉,同治時期因火災被發現,後轉移至壽皇殿供奉,現藏故宮博物院,但製作塑像的動機、意圖尚不明確,也很可能僅是清代孤例。

但可惜這些古代供奉用帝後雕塑像除清世宗那尊外無一留存或發現,宋代帝後只存有相對更易於保存、轉移的御容畫。


首先你要理解畫像和塑像所代表的不同意義。

畫像主要是紀念意義,它不好保存也不能大範圍的流傳,即使過幾百年,經手的人也不過幾十個,當時可沒博物館這東西,把畫往裡面一掛每天絡繹不絕的人來參觀拍照,而中國帝王們的畫像在當時也絕少流入民間,基本就是在皇族和帝王親近的王公大臣間流傳。

而塑像主要是一種偶像崇拜的意義(當然也含紀念意義),古希臘羅馬領袖的塑像造成之後多立在廣場、神廟這種公共場所,供來往不絕的行人駐足瞻仰。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帝王為什麼不多塑像呢?古希臘羅馬領袖為什麼不多畫像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中國帝王嫌塑像太高調,而古希臘羅馬首領嫌畫像太低調。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差異呢?這又得從東西方的文化差異說起。

首先中國長期大一統王朝更替統治,講究君權神授,君王即是真龍天子,是活在人間的神,天子的威顏豈是屁民們想看就看的,距離才能產生美,神秘感才能產生逼格(你在教堂里有見過耶和華的塑像么?),所以平日必須深居簡出(實在在宮裡憋得不行了才必須微服私訪出去嘛),底層的官員都以能面聖一睹龍顏為生平之幸事,更別說普通老百姓了。假如造N多君王塑像往各地菜市場一放,這招搖過市的,你說天子這二字掉價不掉價。還是安安靜靜地畫幾幅自拍,放在宮裡供皇子皇孫祭拜上香並留個念想比較好。

在我們古代東方人眼裡那些到處造塑像拉人氣的是些什麼人呢,大多是些沒有好出身的暴發戶,比如九千歲魏忠賢,人都還沒掛就慫恿黨羽開始全國各地為他修生祠造塑像(據說武則在位時也暗示工匠們按照她的容貌當藍本去造佛像,畢竟縣吏之女出身,又上位不正,難免有暴發戶的嫌疑)

然而古希臘羅馬則不同,古希臘是分裂的城邦制共和制,遍地都是市長,市長們互相攀比掐架,都迫切希望在民眾面前建立自己的聲望,所以建自己塑像到處擺無疑是很好的選擇,要是換成畫畫像挨家挨戶發一幅,哪得多費錢費力。即使是亞歷山大短暫統一時,因為希臘民眾都視亞歷山大為北方馬其頓山溝里出來的蠻夷,而被征服地區民眾也視他為侵略者,所以他也有原先市長們的政治需求,多塑幾個像在群眾里混個臉熟也不是壞事。(在歐美RPG遊戲劇情里,當主角你從壞人手裡解救了一座城市,市民們為了表達他們感激和崇拜之情,不是往往就會給主角你造座雕像噴泉么)

而到了古羅馬時代,暫且是統一了,但是情況並沒有好轉,因為古羅馬的統治階層並不是一直是世襲制,前半段時間是民主共和制,由元老院來選執政官,到了後半段時間,奧古斯都雖然接收凱撒衣缽當了第一任皇帝,但他死後,接任的是他的兒子台比留,可是要知道的是,台比留不是奧古斯都的親兒子,而是奧古斯都妻子上一任婚姻的產物,所以這要看你怎麼理解了,是世襲還是禪讓?

在此之後一段時間是世襲制,也因此出現了卡利古拉和尼祿這樣的怪物暴君,但是有趣的是,奧古斯都生前設立的,專門保護皇帝的禁衛軍,他們有著對皇帝的生殺大權,卡利古拉和尼祿都是被禁衛軍殺死的,而繼卡利古拉之後的皇帝克勞迪烏斯居然是禁衛軍從帷幕後頭找到的人。因此,在羅馬當皇帝就必須得到軍隊的支持,從某個方面來說,共和國時期的統治者是由元老院選出來的,而帝國時期的統治者是又軍隊選出來的。再此之後羅馬皇帝上任的方式千奇百怪,有被禪讓的,有買的,有打仗打贏了搶到的,有從最底層一點一點提拔上來的,甚至有4個皇帝和諧共治的情況。以上就是羅馬帝國的皇帝繼承製。所以中國的君權神授這一套在古羅馬行不通,不管是執政官還是皇帝,想要順利上位並保持統治安穩依舊必須要得到民眾的支持才行,所以,他們只好繼續埋頭造塑像拉臉熟了。

因此中國帝王偏愛悶聲畫畫像,古希臘羅馬領袖喜歡招搖雕塑像。

---------------------------------------------------------------------------------------------------------------------分割線

再補充一點,如果以上是主觀原因,那麼下面的就是客觀原因了。

那就是古希臘羅馬時期,並沒有非常適合用作繪畫的書寫材料,以當時的製作工藝,莎草紙的植物纖維太明顯,羊皮紙則留有毛孔顆粒的痕迹,而且還實現不能大批量生產,價格昂貴(這就是中國蔡倫改良造紙術的意義所在,將一種奢侈品,變為一種大眾消費品)。

莎草紙與羊皮紙

當然便宜的材料也有,比如泥版(如下圖,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帶觸控筆的筆記本電腦亂入吧),但是在那上面畫起來難道沒有一種黑板報的既視感么。。。

「紙」貴而且質量差還不是致命傷,所以顏料來補刀了,當時基本用的都是礦物顏料,有的幾乎跟黃金等價,而最貴的顏色應該當屬群青色,其顏料是用青金石(如下圖,mc玩家應該秒懂,這貨比黃金難挖多了,無數次掉岩漿的噩夢)研磨成粉而來,價值相當於與幾倍的等重黃金。

另外,很多礦物顏料都含劇毒成分,在當時繪畫不僅燒錢還玩命,假如是你你願意干畫工這行么?

所以不難理解為什麼古希臘羅馬時期繪畫成就的最大的是壁畫和鑲嵌畫,莎草紙畫與羊皮紙畫傳世很少,帝王畫像也就少之更少了。

其實在與古希臘羅馬相對應的秦漢時期,中國也面臨著以上的尷尬,在造紙術改良前,當時主流的書寫工具是竹簡和布帛,木簡畫和帛畫出土也很少,而且大多是大巧不工那類的。


主要是文化原因。所謂中國皇帝,是我們多數人所理解的那種「皇帝」,頗具東方專制主義色彩。在中國,皇帝號稱是天子、天下一切統治者,即所謂君權神授(西方後來也發展出這種概念),故這類君主慣於營造給臣民一種神秘感,很難想像中國皇帝會為自己塑像,因為雕像的一大作用是觀賞,所以並無此必要,並不代表中國雕塑技藝不佳;實際上,中國皇帝的畫像也少的可憐,一人基本就一副左右,有些甚至沒有(除了清代某些皇帝,比如雍正,受到西方繪畫藝術的影響,同時也擁有西方的宮廷畫師,所以熱衷於為自己畫像),中國皇帝的畫像最多也就在祖廟宗祠里掛掛,是不太會拿出去展覽的。這也是中國有「天高皇帝遠」這一說法的原因,皇帝幾乎不出宮門,除了大官,低級官員連皇帝的御容都見不著,也更別說百姓了;而羅馬皇帝就大為不同,羅馬皇帝本來就不具有中國皇帝的專制主義色彩,沒有「君權神授」的概念(這個概念在戴克利先以後才漸漸形成,但真正到達完善則至少要在基督教鼎盛時期。羅馬帝國早期崇尚多神教,這些神多得像星星一樣且個個都和人一樣善惡分明,沒法授予你君主一個真正高大上的權利)說白了他只是一個職位,稱為「第一公民」之類的,所以無須營造神秘感,也不具備這種意識,所以羅馬皇帝塑像和印鈔票一樣,不僅製作各種各樣的雕像運往全國各地供人民瞻仰,錢幣上也會刻上皇帝的頭像,在羅馬帝國幾乎全境都發現了奧古斯都的雕像,總計上百座,有著托加的,有著大祭司服飾的,有穿鎧甲的,又坐著的,有站著的等。至於為什麼雕像多畫像少,那是受到古希臘文化的影響,古希臘人物雕像技藝高超且注重寫實,有利於觀賞和政治宣傳。而中國雖然繪畫多但重意境,即使是畫像,其與真實容貌的差距應較大。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佛據說是按武則天的容貌雕刻的,可自行觀賞。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古羅馬 | 雕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