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怎樣看待現代兒童的自然缺失症?要怎樣的環境才利於此類兒童成長,同時也避免正常兒童患所謂的自然缺失症?


有一種病,大城市裡99%孩子都得過

2014年8月,美國作家Richard Louv的暢銷書《林間最後的小孩》被翻譯成中文並出版,其中作者提出了一個術語自然缺失症(nature deficit disorder, NDD)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探討。據不完全統計,居住在大城市裡的孩子99%都有這個癥狀。

自然缺失症指的是一種現象,即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的完全割裂。自然缺失症不是一種需要醫生診斷或需要服藥治療的病症,而是當今社會的一種危險的現象,即兒童在大自然中度過的時間越來越少,從而導致了一系列行為和心理上的問題。

造成自然缺失症的原因主要有:父母阻礙兒童在戶外玩耍,可供玩耍場地的減少,以及電子產品的日益盛行。

蒙特梭利曾經在她的著作《發現孩子的潛能》里大聲呼籲「兒童應該回歸大自然」。她提到「給孩子自由吧。鼓勵他們,讓他們下雨天在外面跑;當他們找到水坑時,讓他們脫掉鞋子;讓他們在沾滿露珠的草地上赤足奔跑、踩踏......清晨當朝陽喚醒他們也喚醒萬物,讓他們大喊大笑......"

因為無法自由地接觸大自然,兒童不再理解食物的來源,不再認識家鄉的動植物,不再對家鄉的地理感興趣。 在學校中,兒童的學習水平也在下降,特別是創造力的下降(由於在自然中玩耍為主動的發現,而玩電子產品或看電視為被動的接受)。

在面對這樣的困境,有些父母選擇這麼做:

李亞鵬在談到對女兒李嫣的教育時說,」我們做科學觀測,我們在十三陵水庫的湖邊選擇了一個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個節氣那一天我們盡量全家一起,我的母親,她的媽媽,還有我,還有她,我們去那個固定的地方做水溫的測試,空氣濕度的測試。如果是驚蜇,我們去找一個蘇醒的蟲子,我們會辨別植物......我們日積月累下來,大概六年,一年24次,大概一百五六十次,風雨無阻。

10個月的小孩怎麼知道科學觀測呢?父母是孩子教育的一級環境,孩子天生會對父母有行為和言行模仿的特性。所以,我們抱著她的時候就開始做剛才所有的一套流程。當她一歲多開始走路的時候,雖然她看不懂那個表,雖然她也不會用相機拍標本的照片,但是她已經開始去量,去摸,去刨土,拿著相機像模像樣的拍。

積累到現在,跟一般的孩子相比,甚至跟某些成人相比,她認識的植物可能都要更多一些,她對自然的了解,跟自然的親近可能要比更多的孩子好一些。這樣的一些教育我想未必是應付高考的,也不是所謂的教育所需的內容,但是在這樣一個年齡階段我希望能夠給她更大的可以拓展的未來。

與自然多親近,讓自然喚醒人的成長。這也喚醒了我們這些常年蝸居大城市,閉塞於水泥叢林中的『現代人』,重歸自然的美好願望。

蒲蒲蘭繪本館就出版了一本自然博物學情景認知繪本,叫做《樹木和森林的世界》。

繪本打破了時空的界限,帶領閱讀者近距離觀察從遠古至今、從北半球到南北球自由棲居的動植物。

從樹木的個體,講到森林的整體,從微觀到宏觀、從科普到人文,闡釋樹木和森林及其衍生世界,涉及植物學、經濟學、環境學及文化。

利用多元的科普知識和有趣的科學實驗,召喚孩子走向戶外,感受自然之美,培養博物情懷。

」尤其是對於那些從醫院出生,在樓群中養育,再到校園中接受教育的兒童來說,讀讀這樣的非卡通和非童話式的現實版的樹木和森林的世界,對於自己和地球的未來都會有深遠的影響。沒有了原始森林的地球是十分悲慘的;而不懂森林是何物,對地球森林的去向漠不關心的人,未來會是一片灰濛濛的世界。「著名植物學家楊斧爺爺這麼說。

但願這部《樹木和森林的世界》能夠喚起更多的父母能夠帶著孩子去了解森林、關愛森林……用身心去感受大自然。


推薦閱讀:

孩子嫌棄父母做飯不好吃,父母應該怎麼做,怎麼教育孩子?
如何系統學習兒童心理學?
在兒童中出現的等級是天然的嗎?欺凌處於弱勢的的孩子,對欺凌者而言有什麼價值?
不自信的孩子如何引導?
1歲的寶寶特別粘人,而且只粘媽媽一個人怎麼辦?

TAG:兒童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