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坦克的作用將來會不會被削弱?

感覺坦克維護麻煩,造價高還需要自行高炮之類的東西保護,將來會不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坦克無用論」已經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了。比如在坦克誕生之初、在核武器出現以後、在越戰期間、在武直嶄露頭角的時候,坦克的存廢都激起一輪又一輪的爭議。

進入新世紀,通過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等實踐,空軍、海軍賺足了眼球,很多人認為,空中打擊將在戰爭中起到決定性作用,重型裝甲部隊很快將成為歷史,「坦克無用論」再次甚囂塵上。

這倒有點像六七十年代時的機炮。空空導彈出現以後,在空中畫出的優美尾跡立刻征服了所有人的心,而「咚咚」冒煙的機炮逼格簡直Low到了極點,立刻被掃進了垃圾堆。但現實總是很骨感,屢擊不中的「鬼怪」們看著衝進最小射程的米格,只好猶如裸體一般落荒而逃。早期空空導彈的拙劣表現一巴掌拍醒了自我陶醉的世人,給F4C加掛上了機炮吊艙,這一掛就再也沒有摘下來,哪怕是進入了導彈性能屌炸天的21世紀。

同樣遭遇的還有航母,在潛艇、反艦導彈,甚至是傳說中的反艦彈道導彈等打擊手段花樣翻新的背景下,「航母無用論」也如狗尿苔一般四處開花。但航母戰鬥群依然是世界上綜合作戰能力最為強大的平台之一,英美帝國主義不斷更新航母編隊,新晉帝國拚命要擠進航母俱樂部,其他國家則趨之若鶩―――沒錢造大航母我就造小航母,沒技術造航母我就買航母。

回到坦克本尊身上。

1,坦克在作戰體系中的地位。與「千里之外取敵首級」的海空戰不同,讓你爽的胸毛都立起來的陸地戰場,對方實力即便再貧弱,火力總是要砸在己方部隊身上的。這時就需要一種「肉盾」、「血牛」,能夠直接吸收對方的火力輸出。綜觀現有武器裝備,這苦逼角色舍坦克莫屬。

2,坦克的戰鬥效能。坦克是陸戰裝備序列中,火力、防護和機動三大指標平衡性最好的武器,特別是其防護力是地面裝備之冠。頂盔貫甲的MBT,配屬上步戰車、野戰防空系統出現在戰場上,還能在坑坑窪窪里飆出四五十公里的時速,一般步兵部隊對其幾乎束手無策,對戰局的影響立竿見影。

3,坦克維護複雜、造價高。這要看和誰比,上與戰轟機、武直,下與步兵相比,坦克無論在使用成本、維護成本、損失成本,還是在火力輸出效能上,都是最為均衡的。

4,關於巷戰。都說巷戰是坦克的墳墓,更多的是起源於車臣戰爭中俄軍的低劣表現,將其歸結於戰術問題、而非裝備問題更加妥當。就目前和可以預見的將來,坦克依然是巷戰中最適宜的陸軍裝備,沒有之一。君不見美帝罵完俄羅斯,回頭就從伊拉克撤下「未來陸軍的希望」斯特萊克,換回M1A2坦克,哪怕這只是低烈度的「治安戰」。

―――――這裡得澄清幾句,我上文沒有黑斯特萊克裝甲車的意思。斯特萊克放在美帝的作戰體系里,特別是在全球部署的要求下,背後有強大空軍支持,是一款很優秀的戰車。打擊能力、部署速度、機動能力、戰場感知能力均屬一流,防護問題是做出的戰略取捨,無可厚非,畢竟美帝還有重型坦克壓陣。斯特萊克旅在伊拉克打運動戰表現搶眼,但接著打治安戰就是所用非長了,反而暴露了防護問題。所以美帝又將M1A2弄回伊拉克巡邏。這裡討論的是巷戰背景下,大家不要擴大化。

5,關於武直。武直的愈發強悍確實催生了新一輪「坦克無用論」,但就像核武器的誕生不能取代常規武器一樣,武直不能取代坦克的問題在於,即便武直聽了顧拜旦的告誡:「更高、更快、更強」,它畢竟是帶翅膀的,與兩隻腳著地的步兵尿不到一個壺裡去。這意味著它不可能像坦克一樣始終伴隨步兵進攻、固守,當步兵需要火力支援的時候隨叫隨到,甚至可以擋在步兵身前充當掩體。在美帝陸軍的連級以下進攻/防禦戰鬥中,如果不清除對方的野戰防空系統(單兵防空導彈、小口徑高炮、自行防空系統等),即便向營部BAE呼叫武裝直升機支援,上級根據評估也可以拒絕出動。這時候,憨厚的坦克是不是就比嬌氣的武直看起來可愛多了?

多說一句,很多人好萊塢大片看多了,以為美帝一個大頭兵就可以招來牛氣哄哄的F/A-18、A10和AH-64狂轟濫炸。不錯,「藝術來源於生活」,可後邊還跟著一句「藝術高於生活」呢。美軍作戰分隊呼叫空中支援也得層層上報,先到營級,最後上報陸軍軍一級批准(陸戰隊另有一套體系,不展開說了),把目標和請求交給聯合作戰司令部的空軍部門,再根據目標性質、危急程度等排出優先順序,分配戰機前去轟炸支援。武直是陸航部隊,自己人要好說話一些,但程序是不會變的,畢竟「阿帕奇」不是TAXI,招手就有。如果趕上信號不良或者其它地區戰局吃緊的時候,空中支援能讓你等到花兒都謝了。最後,以上這些只是討論欺負弱旅的時候,假如大國陸軍對杠,戰役層面,戰線全面鋪開,空中資源就沒這麼豐富了;戰術上,你用BECON指示目標,我也用,這時候叫不叫空軍來也就沒什麼意義了―――戰場上跟夜店似的亂照,誰也不敢輕易扔炸彈。

美軍的真正強項在於「靈活」,後方指揮部可以直接將分隊指揮員,比如連排長與空中管制中心接通,甚至直接與攻擊機駕駛員通話。即便是在空中巡邏待機的攻擊機,也可以通過數據鏈接收實時坐標,或者根據BECON、彩煙彈指示目標進行打擊,作戰靈活性大增。而中國空軍對地支援飛機只能在地面接受任務、聽取簡報,而後升空作戰,到目標區域需要嚴格按照作戰預案進行轟炸。假使在這個時間差內目標易手,需要臨時改變轟炸目標,飛行員可能連目標都找不到,這才是最大的差距。同樣的問題俄軍也有,奧運戰爭俄空軍的近地支援表現就比較差勁,不僅戰果不是很多,還被擊落了數架戰機。究其原因,還是地面戰況瞬息萬變,指揮系統跟不上。簡報上制定的安全飛行線路,等飛到地方,下面已經有機動SAM等著了。

扯遠了,回到現實中來。我們看慣了美帝痛毆弱小,空地支援大展淫威、坦克如同豆腐,僅憑空中行動就搞掂一場戰爭,讓很多人覺得「空軍萬能」,就像我之前批駁的「彈道導彈萬能論」一樣,屬於異端邪說。

有一句名言說得好,「結束戰爭的永遠是陸軍」。對於國土攻防、「領土征服」型的戰爭來說,只有陸軍才可以有效推翻敵方政府、攻佔領土,只有陸軍衝進去才能徹底肅清敵人。無論是海灣戰爭,還是伊拉克戰爭,即便伊拉克軍隊歷經制裁已經成了死狗,美帝依然出動了大規模地面部隊,直至攻進了巴格達。所以只要人類還住在地面上,陸軍的地位就依然穩固,就依然是最後的「重鎚」。

在與同級別的大國,比如與中國的全面對抗中,境遇甚至不如伊拉克,連絕對制空權都難以保證―――我知道中國和美帝有差距,即便有差距,那也是學霸和學霸的差距,而不是和學渣的差距。

美帝像在伊拉克那樣輕鬆摧毀中國空軍和空防系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朝鮮戰爭那樣,「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在雙方空軍和陸航都沒有或者無法確保有效支援下,陸戰系統里,坦克的綜合效能仍然是當之無愧的首位。

假設在華北平原,中美陸軍正面對撼。美軍把坦克全部運回本土珍藏,只上「斯特萊克」和M2步戰車,結果就是會被解放軍陸軍碾壓,沒有任何懸念。

正如古德里安的著名論斷:「如果連坦克都無法進行戰役突破,那步兵就更辦不到了」。只要戰爭形態不發生革命性變化,坦克依然會繼續馳騁在戰場上。

說的有點亂,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我還是來仔細的回答一下吧。

樓上的一些其實沒太說到點子上

簡單的來說

現代坦克如果用遊戲類比的話,就是血條多少。

以前的坦克,則是作為你的攻擊性裝備使用的。

坦克就屬於可持續的普通攻擊,而飛行器屬於需要補藍的魔法攻擊,坦克不需要冷卻時間,飛行器需要冷卻時間

武器要放在作戰環境里,而作戰環境根本是「指揮官意圖」

戰術環境,簡要來說無非就是三種狀態。

進攻、防禦、撤退。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進攻,防禦,撤退來分析坦克的必要性。

無論是進攻,防禦,撤退,其核心都是——要有人

你說這是廢話?不是

有人,才能保持存在。

這tm又是廢話?

不是。

能夠滯留在戰場上的軍事裝備並不多,他們不一定是犀利的縱深進攻矛頭。

坦克因為機動力和打擊力比不上很多現在的高科技兵器,有其局限性,所以裝甲閃擊戰變得不可能。

所以說,坦克或者說裝甲師從一種直接影響戰略的武器,變成了一種戰役戰術武器,局部武器。

這個地位很顯然是降低了,從快速戰略角度來說,的確是被替代了。

但是問題是戰爭。

裝甲最關鍵的地方是——有強大火力和生存能力(包括軟殺傷,裝甲),有很好的機動能力(在預定作戰區域內)。

這意味著什麼?

這意味著如果敵人不消滅重裝甲力量,就難以突破防線。

很多人對於突破防線或者防區的概念停留在「撕開一個缺口」上,但實際上這是不對的,真正的突破是指已經在敵人側翼,可以擴大戰果,而現代戰爭則是在其體系上撕開一個難以封上的缺口。

所以核心就在於「成功突破」=「擴大戰果的鋪墊」。

坦克在今天是相對而言容易被消滅,但依然十分困難,即便在制空權喪失的情況下,坦克肆意受到打擊,但是在這段時間內,敵人的部隊很難快速低成本的擴大戰果。

假設戰場上完全沒有了坦克,那麼僅靠生存能力很低的輕裝甲和步兵的話,那麼步兵容易失去作戰意志,而且這些東西太容易受到破壞——想一想,一個用一分鐘8發的主炮備彈50多,和一個只有8個導彈回去補給再來要3個小時的武裝直升機比起來,這擴大戰果的速度是驚人的。

海灣戰爭是糾集了不正常數量的高技術兵器,而作戰地域並不大(這就是為什麼伊朗比伊拉克難打,不是因為軍力而是因為地域太大,有伊拉克的三倍,這個時候對戰場偵查和監控的要求就很高),這樣這些高技術兵器能夠補充火力持續性不足的問題,從而讓一些人產生了「坦克無用論」的想法。

但是我們看看坦克無用論的發起其實是因為反坦克導彈。

而反坦克導彈讓坦克無用論興起的原因並非是「一發便宜的導彈」(至少不為主),而是軍事裝備學家看到反坦克導彈可以搭載在各種平台上,這樣就提供了極高的火力密度,在這種密度下,坦克無法生存。

但是後來發現反坦克導彈比較精貴,價格也比較高,命中率不如預期,結果戰場上的火力密度也不如預期,所以坦克又生龍活虎了。

武裝直升機之所以出現了一波坦克無用論,正是因為直升機可以比較長的停留,並且補給比較快,數量也可以比較多。

但是後來大家發現,直升機的維護工作比較複雜,補給時間比想像的長,停留的時間比想像的短。

而最關鍵的是,武裝直升機一開始設計的時候,是作為「易耗品」的,什麼意思呢?就是很便宜。

但後來事實打臉了,武裝直升機為了活命和提高效率,價格攀升的特別快,還不如升級坦克了。

戰爭是數量和質量的問題,而所謂的質量其實就是在合適的時候有充足的有效數量而已。

很顯然,所有載具上都插滿反坦克導彈都不夠密度,那麼只靠航空兵力量更不會有那麼高密度。

另一點是面臨現在戰場上能夠高密度投送的直射火力問題,曾經的人認為輕裝甲+大炮也可以,也是基於反坦克導彈問題,既然都擋不住,不如不要了,另一方面是在60到80年代出現了「炮總是比裝甲厲害,開發炮容易,開發裝甲困難」的局面,這個時候大規模列裝之後裝甲改不了,而人家炮一改一換你又蛋疼了,所以輕裝甲直射反坦克炮就出現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

那就是坦克作為一種武器,其「寬度」較大。

這裡寬度理解成為「改進餘地」也可以。

結果因為材料和工程技術的進步,80年代後裝甲逐漸又可以擋住炮彈了,而炮彈因為各種原因穿透也沒有那麼靠譜了。

這個時候輕裝甲加大火炮口徑或者堂壓?

對不起不行,后座力太大!

這和當年魚雷艇和魚雷巡洋艦可以代替戰列艦進行海戰是有很大相似之處的——魚雷艦很便宜,一發魚雷可以葬送一條大船。

但是戰列艦靠增加防雷艙部分解決了這個問題,而最關鍵的是大型戰艦增加了副炮,靈活性和速度都提高了,魚雷的可靠性卻沒有想像的那麼高。

而魚雷艇沒有什麼改進的餘地了。

所以鐵甲艦自然生存到了二戰,多活了幾十年(那個飛速進步的時代,幾十年等於永恆)。

如果地方貿然突入有坦克的防線或者防區,自己一不小心可能受到重創,而坦克在對方戰區里至少機動能力和你差不多,被翻盤的可能性不小。

這個時候指揮官就不能一味考慮擴大戰果,自然得有所收斂,而對於防禦方來說就拖延了時間,甚至最終保住了防區。

所以,一個有重裝甲力量的防線,才是一道有效的防線,沒有重裝甲或者實在太少,那麼這道防線會很快被全滅。

正是因為如此,坦克才有用武之地。

當然,坦克作為戰略武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簡單的來說

現代坦克如果用遊戲類比的話,就是血條多少。

以前的坦克,則是作為你的攻擊性裝備使用的。

坦克就屬於可持續的普通攻擊,而飛行器屬於需要補藍的魔法攻擊,坦克不需要冷卻時間,飛行器需要冷卻時間。

我最後總結一下——坦克作用會被削弱,武器要麼被淘汰,要麼從戰略武器變成戰術武器。

一戰的時候大口徑火炮幾乎就是戰略武器,而現代是戰術武器。

而比較均衡,能夠穩定輸出的武器,幾乎可以一直存在,因為這是軍事家永恆的需求。

比起坦克,火炮更是機動力差,防護幾乎沒有,射程比不過更多遠程武器,但是它依然是戰爭之神。

不是因為火炮多麼犀利,不是因為火炮多麼萬精油,而是因為火炮穩定。

戰列艦也很穩定,為何消失呢?

我們可以發現,戰列艦隻是相對於當時的小船穩定,航母戰雖然有很大變數,但是雷達發明之後航母卻有更多犯錯的機會,甚至航母的建造速度都可以超過戰列艦,用途也更廣。

所以一種更穩定的武器,代替了一種不穩定但功能類似的武器。

武器是絕對的市場經濟,功能不同有點重疊的,根據不同特性會發生互補,而幾乎完全相同的則是競品,有一方會落敗。

這就是為何大炮比步槍犀利,但是沒人真的上戰場不給士兵槍一樣。

這就好比說洲際導彈是戰略武器嗎?

是!

洲際導彈一定永遠是戰略武器嗎?

不會。

如果人類進入了星球戰爭時代,那麼洲際導彈就屬於戰術武器了。

但是這並不代表洲際導彈會消亡,而是可能變成了現在戰術導彈的地位——在那個年代,摧毀一個星球普通的生態圈也許就是對敵人的常規削弱手段,而不會影響一個星際國家的地位了。

但是,這種導彈還是會存在下去。


我們現在看到的主戰坦克比起其作用巔峰的二戰和二戰後局部戰場,在現代戰場上的地位已經慢慢削弱了。

翻翻軍事裝備發展歷史,很容易得出以下結論:

1、在一定時期的技術基礎前提下,某一類武器的出現往往是戰略戰術需求的結果;

2、當武器的性能隨著科技技術的進步不斷發展到一定程度,便會促使改變原有的戰術體系、戰略方針。

3、當新的戰術戰略趨於成熟,又會對武器裝備提出新的要求,並在技術條件的基礎上誕生新一代的武器裝備。

所以,武器裝備的發展不是直線,而是斷續的螺旋上升的。

比如:

古代最強力的兵種——騎兵,並不會在更強、更快、更堅上一直發展到裝備凱夫拉裝甲、激光劍、機械坐騎的夢幻騎兵。哪怕一度出現專為騎兵研製的槍炮,也改變不了整個其被取代的規律。

古羅馬騎兵

中世紀騎士

拿破崙胸甲騎兵

一戰英國騎兵

人類對於騎兵這一類冷兵器時代戰場主宰的幻想——高達。

舉出騎兵的例子就是想說明:武器裝備並不會如愛好者期待的那樣以現有的模式一直加強,而是被其他取代或者傾向於某一性能而演化成另一類武器。

要知道坦克的未來,先看看過去。

一戰,塹壕戰催生坦克:

馬克I型(英國)28t 成員8人

A7V(德國)30t 18人

聖沙蒙(法國)23T 9人

沙皇坦克(沙俄)

這時期坦克(裝甲車)設計出發點就是陸地巡洋艦,裝備個多門火炮機槍、車組成員數量較多、車體—炮塔結構尚不明顯、各部分防禦大體相當且主要針對步兵火力、機動上注重越過障礙。原因是戰術上用於在火力網中突破障礙,攻入對方戰壕防線進行掃蕩。

所以各國都是先開展了大型坦克的研發,然後發現在突破防線之後缺乏縱深推進的能力。法國人看到了這一點提出了「勝利屬於那些能將大炮裝上越野車輛的一方」的理論,強調了坦克的機動性。

這一理論指導下的結果就是法國最先研製的雷諾FT-17,奠定了現代坦克的基本結構。

雷諾坦克 旋轉主炮塔 發動機後置 單一主炮

總共生產了數千輛銷往各個國家,並影響了美蘇等國坦克的研製發展。其中蘇俄的雷諾坦克是從外國干涉軍中繳獲的。

前蘇聯第一種坦克—MS1

美系入門坦克T1

日後世界兩超的第一種坦克都有雷諾的影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許多國家看到了坦克的前途,紛紛根據各自的作戰思想,研製裝備了多種形式的坦克,其中輕型和超輕型坦克曾盛行一時,也出現過能用履帶和車輪互換行駛的輪—履式輕型坦克及多炮塔結構的重型坦克。

可謂這一時期坦克的發展是百花齊放。

時間來到了二戰前的三十年代,坦克裝備數量已經達到了兩萬多輛,各主要大國正式裝備數量大概如下:

美國不到1000輛(不重視陸軍)

英法各兩三千輛(政治和海洋上的主導權時的坦克需求下降)

德國3500多輛(擴軍備戰)

蘇聯10000+ (其中有後世看來最優秀的T34坦克)

由此可見,鋼鐵洪流早在二戰前就有其源頭了。

原因在於,由於東歐戰場的遼闊,比起死守防線的法國與醉心於海洋霸權的英國,蘇聯在一戰以及國內戰爭中就慢慢總結出了大縱深作戰理論。因此在繳獲重視機動的雷諾坦克之後,蘇系坦克的發展就與大縱深作戰理論結合在一起。

大量裝備的Bt系列

被諷為「斯大林的雜貨鋪」的多炮塔T35坦克,數量很少

T35被淘汰後,二戰前期重型坦克的KV1

德軍三號、四號

英國十字軍巡洋坦克(機動)和馬蒂爾達步兵坦克(防護)

法國B1重型坦克、S35騎兵坦克

美國戰前研製的M3格蘭特

從技術水平上講,德國坦克對法國並不具有性能上的優勢。因為德國一戰後的軍事工業實力是被英法壓制的,一度希特勒的坦克研製與理論研究要屈居在蘇聯門下。1922年《拉巴洛條約》開啟的蘇德合作一方面德國技術幫助了蘇聯,另一方面蘇聯人的大縱深與坦克追擊突進理論同樣也使得德國獲益匪淺。

戰爭是檢驗武器的唯一途徑。

二戰初期,古德里安們第一次將坦克以戰爭主角的形式帶上戰場,橫掃西歐。需要強調的是法國戰敗不僅僅是因為馬其諾防線,更重要的原因是,法軍指揮部沒有預料到憑藉性能平平卻靈活可靠的3號坦克德軍裝甲部隊在穿過阿登山區後便長驅直入,快速連續突破數道法軍倉促準備的防線直逼巴黎引發戰局崩盤。因為當時普遍理念里認為坦克只是當作後續大規模步兵的開路先鋒,如果是這樣的話法軍就可以從容阻擊了。乃至當時的法國軍方甚至認為憑藉南面堅固的防線,即使越過阿登山區德軍也無異於自投羅網,這與一般認為的法軍戰略忽視了阿登山區是不太一樣的。

所以說對法國的迅速勝利與德軍前線指揮官們對於蘇聯坦克作戰理論的學習是分不開的。而法國坦克性能雖然先進,但由於戰略保守、戰術失誤導致其性能並為發揮出來。

隨之而來的,則是人類坦克最輝煌的一刻:蘇聯衛國戰爭。比起固守堡壘思想的法國,最先試驗坦克大縱深作戰的蘇聯坦克部隊在最初的混亂中恢復過來後,便以真正對手的姿態站立在元首戰無不勝的坦克將軍們面前,成為無法跨越的鴻溝。

蘇德戰場戰事白熱化使得雙方坦克在火力、機動與防護的性能上的較量取捨顯得愈發關鍵。於是你來我往之間成就了T34系列、KV系列、虎式、黑豹等等坦克的赫赫威名,也為奠定了戰後主戰坦克發展的基本思路。其中T34也被看作三大性能均衡的傑作,而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坦克。

噸位可觀、火力強大但機動堪憂的虎式坦克

相較而言,諾曼底登陸後儘管面對的德軍裝甲力量比起東線顯得薄弱很多,裝備海量謝爾曼坦克的美軍在優勢條件下用的更像是推土機戰略,與前期德軍在西線的閃電戰相比缺少裝甲部隊長距離的突擊。另一方面,在絕對空優的條件下,美軍也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單純以空中力量壓制地面裝甲部隊的創舉,這就是另外的故事了。

這種戰場上的差別就導致了戰後初期各國在坦克發展思路上的差異,如英國的巡洋坦克、步兵坦克、法國的搖擺坦克、美國各種中、輕型坦克,而蘇聯則從二戰中型坦克上迅速發展出了經典的T55系列,也是後來籠罩西歐各國幾十年鋼鐵洪流噩夢的起源。

美國巴頓系列

蘇聯T55

英國百夫長二戰末研製的巡洋坦克,因為出色的性能被稱為最早的主戰坦克,參加過戰後中東數次大戰。

在這種局勢下,東西方各國坦克的設計原則在經過一段時間分裂後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隨著發動機技術提高,不約而同來到了擁有重型坦克火力防護和中型坦克機動的新型坦克——主戰坦克這條路上。代表有蘇聯T62、T64英國的的酋長酋長、美國最後一代巴頓坦克M60主戰坦克、德國豹1。其中有一個另類就是法國矯枉過正的搖擺炮塔結構的AMX坦克。

接下來下來就是T72系列、T80系列、M1系列、挑戰者系列、豹2等著名的三代坦克了。

坦克的越來越向三大性能均衡上發展了。

Ps:看看戰後坦克發展軌跡,會發現比起錯過二戰坦克使用經驗的法國,德國60年代推出戰後第一代豹1的設計思路就與蘇聯類似,甚至還有前輩虎豹們的影子,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由此我們就能知道二戰後出現的主戰坦克,戰術理念來自於二戰的鋼鐵洪流,設計出發點就是用於與敵方主戰坦克進行決戰的。冷戰期間的雙方坦克的火力、機動、防護都是針對敵方陣營坦克性能而規劃性能參數的。

於是就有了以下這些跟大眾常識里不一樣的坦克知識:

1、坦克並不是一誕生就要求有防禦一切的全方位裝甲。主戰坦克最強防護在前裝甲是便於以最強防護與火力面對對方坦克,但側面、後方特別是頂部裝甲是其弱點。美軍就發生過60t+M1坦克被友軍布萊德利戰車以25mm機炮擊穿側面裝甲的誤傷的事件。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為了應付治安戰而不斷增肥的M1坦克,但這是偏離其主戰坦克定位的。

2、目前主流主戰坦克的火力是120(125)mm長身管滑膛坦克炮,一般以直接瞄準方式憑藉高膛壓發射高速的動能型破甲、穿甲彈,最高達到驚人的1000mm+破(穿)深度。要知道二戰戰列艦的主裝甲也不過四百毫米上下而已。

但是單單就炮本身而言,雖然可以配備多種炮彈乃至炮射導彈但由於坦克炮的反裝甲主業以及其設計時需要兼顧裝甲、炮塔、底盤、人員等因素,使得其使用壽命、射速、射程、遠距離精度與作戰靈活性其實並不如其他線膛陸地火炮,更不用提裝藥量是其十倍多的類似口徑艦炮。

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背著迫擊炮的梅卡瓦圍剿游擊隊和為適應城市環境重新扛起44倍身管坦克炮的「城市豹」,甚至還出現了以超高速反坦克導彈代替坦克炮的未來坦克發展思路。

3、戰術與戰略機動。與鐵烏龜的印象不一樣,仰賴大功率發動機第三代主戰坦克可以加速到70km/h,擁有非凡的戰術機動性,是一切地面單位的噩夢。但居高不下的故障率、被重量限制的通過率以及還有脆弱的履帶等等使得理論上300~500km+的行程數據戰時只是美夢。伴隨著後勤保障上的巨大負擔,即使補給充分、後勤強大如美帝在伊拉克也不得不因為故障、車禍而廢棄不少M1坦克。至於解放軍,則有坦克部隊連續高強度突擊盡半趴窩這種讓普通人大跌眼鏡的官八股文章。所以為了保證戰略上的機動部署,坦克在研發時就必須要考慮本國運輸機、船舶、鐵路、公路、橋樑狀況,否則就會鬧出印度阿瓊裝不上自家火車的笑話。

儘管如此,但從二戰開始到戰後歷次中東戰爭、印巴戰爭、兩伊戰爭中,坦克為主力的裝甲部隊之間的戰鬥往往決定了整個戰爭的走勢。這是因為在傳統戰場信息傳遞遲緩、各部分配合度低、單兵火力弱而重武器反應慢精度低,攻防一體機動的坦克因此擁有了在局部對其他任何地面單位形成不對稱碾壓的優勢。這就是為什麼有「反坦克最好的武器是坦克」這樣的說法,進而坦克設計的理念轉向以敵方坦克為目標而設計主戰坦克

回到現在,來看看為什麼主戰坦克的存在會受到質疑。這種質疑遠不是一句「戰時步兵最希望看到的是己方的坦克」或者「中國坦克部隊吊打美軍斯特萊克裝甲旅」能蓋過的。以最新技術改造的戰列艦吊打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毫無壓力,但美國不會這麼做。

主戰坦克地位削弱並不等於「坦克(廣義)無用論」甚至「裝甲無用論」。

近些年的戰爭顯示,陸地戰場的武器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單兵火力的強化是傳統裝甲力量從未遇到過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敘利亞內戰中頻頻出鏡大規模運用的反坦克導彈,配合各國小直徑導彈以及可編程彈藥的研發背景,基本上可以認為這是未來單兵智能武器的大規模登上舞台的前奏。

所以以坦克決戰為思路崇尚三大性能均衡而登上戰場的主戰坦克,在被空中力量奪走戰場主宰地位之後,在反裝甲導彈越來越普遍的地面生存力也受到威脅,漸漸進入了一種攻擊時用不著,防禦時頂不住的尷尬境地。

在越來越看不到鋼鐵洪流對撞的現代戰場,主戰坦克被質疑的真正原因就是那句一句老話: 英雄無用武之地

當然,你可以舉出無數例子表明主戰坦克依舊能在戰場發揮重要作用的,比如巷戰要塞、火力支援、步兵掩護、戰場運輸、前線聯絡指揮不一而足。

但請看看戰列艦的歷史軌跡:

扶桑號護衛蒼龍;

俾斯麥獵殺商船;

女王們保護航線;

美國號轟擊著諾曼底的堡壘;

田納西號們躺船塢里看著企業號在中途島扭轉乾坤;

最可憐我大Yamato,

用高炮圍成刺蝟終究死在在魚雷航彈之下,

卻從未見到任何一艘美國戰列艦。

不再列陣的戰列艦還叫戰列艦嗎?所以戰列艦謝幕了。

同理,看不到對方坦克的主戰坦克定位在哪?

信息化程度低的非制導武器時代誕生的裝甲突擊作戰理論發展到極致催生了主戰坦克,在信息化的條件下崇尚不對稱打擊的現代戰場無法擔當其被期許的核心地位。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規模裝備的坦克,其實99%都是幾十年前生產的,大規模升級改裝發掘潛力是主流。因此當裝備數量、產能的導致的慣性不在的時候,必定會有一種甚至多種更適應現代戰場的裝備代替其位置。

未來會出現什麼樣的裝備代替主戰坦克的位置很難預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未來陸地主戰戰車的設計將不再以對方地面主戰坦克為設計目標,三大性能上的均衡將被系統上的有所取捨、側重而替代。

從目前主戰坦克以及廣義上的坦克(各類履帶式裝甲戰鬥車輛)乃至海陸空最新武器系統的發展新趨勢可以一窺端倪:

1、模塊化裝甲與軟防禦系統(比現代坦克擁有更加針對性也更強大的生存能力)

2、裝備多功能小直徑導彈(對抗多類型目標)

3、更精簡的的大功率動力包。

4、大口徑、多任務主炮(反裝甲)

5、全方位感知的戰場偵測系統。

6、不同的任務模塊(偵查。防空。電子戰。巷戰)

7、電磁光熱隱身

等等。

不一定是擁有全部上述特點,但最有可能的是以部分特性形成一系列戰車家族(而不是如主戰坦克一樣以三大性能均衡核心)進而成為陸地戰場的

:火力節點、信息節點、防禦節點、功能節點,與海陸空天的各種單位融合成一個作戰的整體。

也許在未來戰場,那些新型的裝備在某一時刻也會讓人回想起東歐平原上為鋼鐵碰撞而生的主戰坦克們。


美帝自己的M1A2SEP塞上TUSK套件之後側面免疫RPG7,正面能站著讓AGM114L隨便射,想幹掉要麼用LS或者寶石路等級的爆炸物直接命中,要麼用M829A3轟(換成DM63或者二期彈還不能幹站在兩千米的正常交戰距離上,得貼臉),標槍想命中除非駕駛員是傻逼不懂機動不懂噴熱煙霧。

題主你自己感受一下坦克有沒有用。

補充一句,吹坦克無用論的軍盲們是不是可以解釋一下為何美帝要保持一支世界最強的現役裝甲部隊?聽說不是有空優就行了美帝花那麼多錢買這麼多靶子幹嘛?


@牢不萌說的坦克失去主戰武器地位是肯定的,未來是屬於海空軍的時代,陸軍的權重一定會下降,而坦克就會首當其衝的承擔陸軍權重下降的後果,所以坦克當前的作用會削弱,而且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被不斷削弱。

但我不贊同「坦克變成活化石」的觀點,在不遠的未來,陸軍職能應當會定位成海空軍的配合與輔助,所以坦克的主要功能會從「陣地突破+步坦協同」慢慢轉向「鞏固佔領+地面支援」,如今衡量坦克的三元素——火力機動防護,已經在新型戰爭體系下變得不太適用,與其說坦克會被削弱,不如說坦克會被改變,但至於改成什麼樣子,很難做出結論。因為宏觀上很難認知坦克的改變方向,也需要實戰檢驗,微觀上也不好判斷哪些設計是過時的——比方說牢不萌最喜歡的飛機,假設今後無人機技術突飛猛進,未來戰爭不需要飛行員了,都是無人機對戰,那麼機炮不但不過時,反而會被極大地增強,現在看上去最時髦的空空導彈倒最有可能被削弱,原因很簡單,飛機上沒了人就可以做出非常大的過載,這麼靈活的機動性會制約空空導彈的命中率。

坦克吶,就都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預料,一輛坦克的命運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考慮到歷史的行程。


謝邀,坦克未來作用削弱是相對的,美國陸軍用實踐證明了輕型化部隊並不能取代重型裝甲師,本人所在的4th ID也曾是輕型化的試點師經過了2年的時間到現在依然保持著近三百台M1坦克的數量,直到現在駐德美軍和本土一部分美軍依然有著重裝甲部隊的訓練科目,只是近幾年的戰爭/衝突多半都在空中部分就已經解決掉了,並不需要陸軍出手,而低烈度的治安戰中,坦克日常損耗養護相對輕型部隊來的那麼不划算所以你們所見的削弱坦克只是片面的,假設美國出兵征討ISIS,你以為光靠空中部隊就能解決了?地面作戰沒有坦克能打?騎兵沒了馬也能叫騎兵嗎?好幾萬裝甲兵指著坦克吃飯呢


樓上有人提到高達,我不知題主有沒有看過賀東招二寫的《全金屬狂潮》,算是看過的蘿蔔系列裡比較真實的一部。在那裡面主角隊用的是全世界最先進的機體,然而他們也是不敢和坦克硬剛正面的,因為機體需要站著打,正面面積太大了,只能依靠靈活性來打帶跑。

然後想像一下,一台機體,如果做成高達那種完全模擬人形,能做出大部分人類可以做的動作,需要多少關節部件,在維護保養上需要多少資金投入,為了保護脆弱的關節要多少裝甲,相比之下鐵王八真是物美價廉。

同樣是戰術兵器,在適應性和保養上坦克比蘿蔔要強上不少,同樣的費用坦克可以組成比蘿蔔更大的軍團,在戰略上就有更大的優勢,畢竟不是每個蘿蔔駕駛員都是基拉大和,單機改變戰局是不現實的。

從軍隊的角度考慮,性價比高,易上手,可以大規模列裝的兵器才是最優先考慮的,單單是先進不夠的。


縱觀整個戰爭史,一件武器的消亡,不是因為出現克制物,而是因為出現了能取代他的替代品!

上面說的是公理,有反對意見的可以關閉此回答了。

————————好吧我叫分割線——————

我們先來看,坦克這玩意取代了啥?

騎兵!

而騎兵的最大敵人是坦克么?不是,西線的馬克沁會告訴你啥叫騎兵剋星!前清有個叫僧格林沁的,有空你們可以問問他,騎兵衝擊火器陣地是啥味道……

騎兵取代的是啥玩意呢?

車兵!

車兵的最大敵人是騎兵么?人家有盾牌,黑騎基本無解,而拿馬刀砍車兵?有創意,下回來橫店找抗日神劇劇組報到!

好了,不用再往前推了,再往前就投石兵了……

上面這仨兵種的任務都是相近的,那就是破開步兵的陣列,捅進去攪和攪和,所謂的一根棍硬邦邦,一頭毛一頭光,捅進去,沙沙響,拖出來,冒白漿。

好了,想歪的朋友們可以面壁去了。

機動性,攻擊力和防護力,這三者在當時技術條件下達成最完美的結合點的兵種,就是我們說的這三個兵種。

好了,如果說,將來有能夠取代坦克的兵種,那麼肯定是在這三點上或者是三點的結合點上有能夠完全超越坦克的新型武器了。

有其他答案說培訓和費用啥的,培訓這個我贊同,費用么……為了軍備競賽可以造出戰列艦的人類,在消滅同類上,會真的在乎費用么?

而培訓,這是肯定的,如果將來出現可以取代坦克的武器,培訓上也必然會比坦克簡單很多……

但是,就我目前所看到的技術而言,這種武器,我這輩子怕是看不到了……

最後,大老婆鎮樓!


儘管武直已經在突擊地位上取代了坦克,並且機動優秀。但是直升機來去匆匆,而且受制於留空時間,不可能長時間伴隨進攻,所以坦克儘管不是陸軍之王,但依舊是陸戰之王。

坦克的發展其實已經很緩慢了,從80年代世界上的三代坦克服役以來,研製新坦克國家很少,中國是裡面最瘋癲的一個,80,88,85-2AP,96,99,MBT2000,VT4,簡直停不下來。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中國的老舊坦克太多,並且因為幅員遼闊鄰國眾多,維持大規模裝甲部隊是剛需。

那麼坦克改進的方向呢,很明顯的就是附加裝甲和遙控武器站。附加裝甲意味著坦克開始重視周身防護,畢竟現代坦克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多樣。而武器站不僅能更好的防護成員,也有更精確的射擊精度。坦克皮糙肉厚的屬性雖然不能抵擋大威力的反坦克武器,但是也絕對有能力阻擋大部分武器的進攻,在加裝了主動防禦系統後,也能更好的抵禦反坦克導彈一類武器。畢竟對士兵來說,坐在坦克里的安全感是要遠遠高於步戰車的。

以目前來看,發展更強大的更先進的坦克遠不如研究好的直升機有用,而且,坦克在不斷延壽改進的情況下依舊可以起到陸戰之王的作用,畢竟攻堅,反坦克之類的粗活都有直升機來做。未來的坦克並不會削弱,但也不會被輕易取代,憑藉優秀的防護力,坦克還遠遠沒有被淘汰。


如此廉價的戰爭利器,竟然被你們說是要被淘汰…………你飛機造的快還是我坦克造的快,你飛行員培養的快還是我坦克手培養的快?我拖拉機場就能生產坦克,你無人機工場造個轟炸機瞧瞧?你能用飛機佔領國土還是能用飛機突破正面戰場? 不管是入侵還是防禦最終決戰都是陸軍是靠大多數軍人正面廝殺,海空只能取到優勢,當然你要是住在太空,我前面都是放屁了


占坑,之前看過一篇很好的闡述文,找找甩上來。

這篇文章是《蘇軍冷戰時期裝備邏輯》,在各個貼吧等地出現,最早的來源已經不可考證,現在只是截取其中專門描述坦克的部分。

因為來源太多就不放鏈接了。

(維克托.蘇沃洛夫是一位叛逃到西方的蘇聯軍官,真實姓名無法得知,原因是他已被蘇聯缺席宣判死刑,需要隱姓埋名,以免報復。他畢業於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接受了正規而嚴格的專業訓練,其後在蘇聯軍隊中服役15年,曾任摩托化步兵連連長、師級參謀工作,並最終成為蘇軍總參謀部的軍官,1968年參加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

  蘇沃洛夫急從事過基層部隊的指揮工作,也比較了解蘇軍的整體結構和特點,到達西方後完成了幾部反響很大的著作,如《蘇軍內幕》和《解放者》等。其中涉及蘇軍組織、編製作戰思想和裝備等諸多方面,並以其本人的親身經歷和生動文筆,讓人們從另一個層次認識了蘇軍的鮮明風格。

  雖然其觀點中有不少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地方,但是確實可以從中了解許多蘇軍內部不為人知的事實和獨特的價值判斷。特別是蘇軍在軍事領域「突出實用,一切為戰爭服務」的思維方式。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摘錄其著作中的一些片段,讓我們一起暫時放棄慣性的看法,體會蘇軍軍事智慧方面的可取之處。)

……

……

……

第三個問題——我們何時擯棄坦克

  坦克和強盜

  有一天,我在巴黎買到一本1927年出版的關於未來戰爭問題的舊書,其作者頭腦清醒,富有理智,他的邏輯無懈可擊,分析敏銳——在分析了他一生中研製軍事裝備的途徑後,宣稱坦克的合適位置是停放在博物館裡,和恐龍的骨架緊靠在一起。他的論據很簡單——反坦克炮已經發展到如此程度,在未來戰爭中,它們可以完全消滅坦克的密集編隊,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機關槍完全克制騎兵一樣。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活到1940年,有沒有看到德國坦克在巴黎林蔭大道上耀武揚威,並駛過幾十年後我買到他那本滿是塵土,紙張發黃的「預言書」的地點。其實,認為坦克即將壽終正寢的看法經久不衰,如60年代初,法國決定停止生產坦克,認為坦克時代已經過去。所幸這種理論被以色列的老式謝爾曼坦克(編者注,實際上是以色列改裝的M—50/51)在西奈半島粉碎。猶太人的輝煌勝利再一次向世界表明,只要運用得當,沒有一處反坦克武器能夠制止坦克的突擊。

  貶低坦克的人觀點很簡單:「看一看反坦克導彈吧!看看它的命中精度和穿甲能力吧!」——這個論站不住腳。反坦克導彈是一種防禦性武器,任何防禦系統都意味著部隊在廣大戰線上分散,使他們在有些地方強,有些地方弱,而什麼地方弱,坦克卻大量集中出現在那個地方。假如平均分配兵力,兵器也是不可能的,那樣的話,沒有一個防禦地段的兵力是夠用的。

  試想在每公里前沿配置10枚反坦克火箭,坦克將會選中某一特定地點,數百輛或數千輛同時進行攻擊……而當你集中所有的反坦克兵力時,坦克卻只需繞道而過。因為坦克是進攻型武器,它有戰鬥主動權,它可選擇在何時何地進攻,以及使用多大的兵力。(編者注,此觀點在武裝直升機出現後值得商榷,武裝直升機的優勢不是技術上的,而是賦予防禦方比進攻一方更大的機動性)

  希望反坦克武器的完導致坦克的消亡,這就好像希望使使銀行的電子保衛系統會完善到使搶劫銀行的人滅絕一樣。我向你保證,搶劫銀行的強盜是不會絕種的,他們會改進其工具,戰術和迷惑保衛系統的方法而繼續搶劫。有時他們會失敗,有時也會成功,但只要銀行存在,他們將繼續搶劫。強盜擁有和坦克一樣的優勢,他們是進攻者——他們決定何時,何地,如何去進攻。只要當他們認為有成功的信心時,當他們已經秘密地發現對方防禦上的弱點時(這些弱點的存在是防禦方本身不易覺察的),他們就會動手。

  坦克!進攻!

  蘇軍將領們從來都非常明白,只有前進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對他們來說,防禦只理解為失敗和死亡。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防禦也只能帶來僵局也不持久。

  因此,要勝利就必須進攻,你必須突然向前運動,行動堅決。為此,你需要有一輛車,它能到外運動,火力及防護等特點的車就是坦克。也許在將來,坦克的裝甲更加完善,也許它不用履帶而用別的什麼方法來行駛,也許它沒有炮,而用其它的武器,也許所有的東西都改變了,但只要它最重要的特性——機動,火力和防護的綜合能力仍然保持不變,只要有戰爭,只要想取得勝利,坦克就將存在下去。核戰爭不僅還會讓坦克消亡,反而賦予其新生——再沒有比坦克更適合核戰爭的武器了。若想在核戰中生存下來,你必須為這些「鐵匣子」花錢。

  飛行坦克

  把一輛坦克開到機場,停在一架軍用飛機旁邊,然後再把一架直升機放在坦克和飛機之間。現在再把它們逐個仔細看一看,然後回答這個問題——直升機更像誰?坦克還是飛機?你不用告訴我,我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麼。但是蘇軍的將領們相信,從其作戰目的和使用方法來說,直升機就是坦克,兩者很難區分,直升機和飛機之間的共同之處是都能飛行,僅此而已。

  他們是對的。理由很簡單:在戰鬥中,坦克能佔領敵方領土,而直升機也能這樣做,但飛機卻不行,飛機可以摧毀地面上甚至深入地下的一切東西,但它不能佔領並固守領土。因此,蘇軍把直升機看作坦克,一種能高速運動並有無限越野能力的坦克,它也具接近坦克的火力,只不過裝甲比較薄弱。直升機和坦克的使用戰術也很相似,兩者均在前線就地作戰,飛機卻只能在機場之間奔波。

  空軍對直升機的出現並無特別熱情的歡迎,但陸軍卻興高采烈——這是一種不用履帶而用旋翼的坦克,它不用擔心布雷場,河流和高山。因此也就用不著為空降突擊旅(它由直升機來運載)成為蘇軍坦克集團軍或方面軍編製的一部分而驚訝了。

  蘇聯的米—24直升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武裝直升機,這不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而是西方軍事家們都同意的觀點。我知道蘇聯將領們對他們的直升機的喜愛,我預測在幾年後將會出現【注意,這是粗口!】型號的「飛行坦克」,也許這種直升機已經在薩拉托夫或什麼別的地方飛行了,只不過我們還沒有發現它們。

第四個問題——最重要的武器

  二戰經驗

  二戰前,每個國家的軍隊對於防禦問題都有其自己的解決辦法。法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吸取了經驗,他們認為主要問題是使部隊在持續數天,甚至數月的炮火轟擊下生存下來並保持戰鬥力。德國的將領們決定他們必須使軍隊能夠擊退敵人諸兵種協同的進攻。蘇聯的將領們斷定他們必須避免分散人力,物力,而集中所有的資源投入到最重要的兵種上去。對蘇聯來說,這個兵種就是坦克,因此,他們也把防禦單純地看成是對坦克的防禦——只要我們部隊能夠挫敗敵人的坦克,其進攻也就被制止了。

  他們是正確的,因為許多德國將領都像古德里安一樣,在蘇聯領土上按照一種通常的模式進攻——發動非常猛烈的坦克突擊。但從1942年下半年以後,蘇聯軍隊總能成功地阻止這種進攻,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匈牙利戰役中事態發展就是如此。1943年起,德國已經耗盡了發動這種坦克進攻的能力,希特勒命令德軍採用縱深防禦的戰略,但這不是對抗坦克的辦法,這種戰略無法使德國陸軍阻止蘇聯坦克的一次突破。

  反坦克是關鍵

  蘇聯的將領們在回憶二戰的情況時,堅持認為防禦必須首先針對坦克,因為坦克可以使敵人完成進攻並進而取得勝利。核時代和以前一樣坦克和步兵依然是實施進攻和佔領的手段,別的兵種只是支援坦克和步兵。因此,防禦主要是對坦克的戰鬥。

  獲取勝利的關鍵武器是坦克,而使敵人喪失勝利的關鍵武器是反坦克武器。因此,蘇聯極為注意發展反坦克武器,實現了很多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和戰術革新。例如在1955年,蘇聯率先開始生產具有高初速的「輕劍」式滑膛炮(編者注,估計為T—12型反坦克炮),這領先西方1/4世紀以上。同年,蘇聯又開始生產APNB—70型紅外夜視瞄準具,以供滑膛炮使用,西方部隊在10以後才擁有這種瞄準具。

  蘇聯陸軍採取了非常嚴格的措施來保守反坦克武器秘密,許多這類武器西方至今一無所知。蘇軍戰略偽裝總局堅持認為,只有能夠出口的反坦克武器才可以公開,換句話說,能夠出口的就是不好的。不能出口的武器系統從不公開,從它問世之日起,渡過其秘密的一生,甚至常常在被淘汰之後也不為人所知。關於這些,我們以後還要講到。

  為了一個目的

  認為反坦克占如此重要的蘇聯將領們堅持要求每一個士兵及每一件武器都能打坦克。因此每個士兵都要裝備外1具單發的RPG反坦克火箭筒,,這種火箭筒甚至下發到每個汽車駕駛員,司令部,軍醫及所有其他勤務單位的人員手中。

  在研製BMP—1時,設計師們建議用23毫米口徑的機關炮作為主要武器,這對付步兵是足夠了,而且既簡單又容易裝載。但是將領們反對這樣做,因為這輛車必須能對付坦克,它必須擁有反坦克導彈以及一門哪怕一點但能對坦克造成威脅的火炮。於是BMP—1裝上了73毫米口徑的自動炮,它能在1300米距離對任何坦克造成損傷(車上還裝有射程更大的反坦克導彈)。西方的步兵戰鬥車主要使用20—30毫米口徑的自動炮,這件事使蘇聯軍事專家大惑不解,他們經常詢問道:「如果這種車不能打我們的坦克,造它又有什麼用呢?」

  最近的BMP—2步兵戰車也裝上了輕型的自動炮,但這並不說明它的主要功能有任何變化,因為這門炮是作為輔助武器安裝的,用來補充反坦克導彈,同時作為反直升機武器——打算用來反「飛行坦克」(編者注,蘇聯人在最新的BMP—3上又安裝上了可以直接用來對付坦克的100毫米主炮)。順便說一句,只有當設計師能證明這種武器可以用來對付坦克時,蘇聯將領們才會做出裝備這種武器的決定。

  蘇聯很多別的武器系統,儘管當初不是打算用作反坦克武器的,也必須改進到能夠打坦克。因此,所有蘇軍榴彈炮都要配備反坦克炮彈,而高射炮射手們都經過執行這方面任務的訓練,並配備適當的彈藥。不僅如此,新式的AGS—19「火焰」式榴彈發射器和「瓦西里克」自動迫擊炮也具有第二功能,就是反坦克。它們的射速都達到120發/分,兩者均可利用低伸彈道射擊進犯的坦克。最後,BM—21,BM—27,「冰雹」—P及別的一些火箭炮,可對開闊地上的坦克集群傾瀉火力。

  為什麼反坦克炮不是自行的?

  為什麼蘇軍不使用自行反坦克炮呢?這是個很多人不能回答的問題,在戰場上自行火炮畢竟要比牽引炮的機動性好得多,而且乘員也有較好的防護。這個問題在前面已經部分地解答了——蘇聯有一些出色的自行反坦克武器並未公諸於眾。不過,牽引炮占多數倒是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牽引式反坦克炮較自行式反坦克炮在製造和使用上都要容易得多。在戰時,減少坦克的產量也許是可以容忍的,其結果只是降低了進攻的強度而已,但若降低反坦克武器的產量則會是災難性的,不管出現什麼情況必須生產足夠數量的反坦克武器,否則敵人坦克的突破可能對整個軍工生產計劃。國民經濟以至蘇聯本身產生致命的結果。為了在任何情況下,甚至在核戰爭中保證這類武器的生產,武器本身的結構儘可能簡單是十分重要的。蘇聯生產的第一批反坦克炮就是滑膛炮,雖然滑膛炮管降低了射擊精度,但它可使初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它簡化了身管的製造難度。

  第二,牽引式火炮的正側面投影都非常小,至少比自火炮小一半。它在單獨與坦克戰鬥中,特別是在最大射程處戰鬥時,投影面積小比裝甲或機動性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第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反坦克炮用於兩種情況,在防禦上,用於敵人已經突破防線並迅速前進,而我們要不惜代價加以阻止的時候。在進攻上,用於己方部隊已突破敵之防線迅速推進,而敵對我翼側發動攻擊,以圖造成我突擊部隊與後方隔斷的時候。在這兩種情況下,反坦克炮必須將敵人坦克阻止在堅決不允許敵人通過的預定線上。牽引式反坦克炮由於其結構重量重而不能機動,故將被迫戰鬥到陣亡為止!!!!

  損失肯定總是非常大的,這就是為什麼傳統上總在其炮身上寫著「別了,祖國!」的標語,但由於反坦克部隊將敵人阻止在預定線上,卻可以挽救整個師,整個集團軍,有時候是整個方面軍——這就是在庫爾斯克發生的事。如果反坦克炮是自行的,它們的指揮員在敵人壓力下,就會撤到較安全的陣地,這樣他的反坦克分隊可以到挽救,但卻會給師,集團軍,方面軍或者幾個方面軍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反坦克炮部隊的指揮員很少會在頭腦中產生叛逆不忠的思想,他不會在緊要時刻想到後撤,因為其反坦克炮沒有自行的手段。他們裝甲牽引車在戰鬥中隱蔽在陣地後方,在敵人致命的炮火下,想把炮拖離戰鬥是困難的。所以對炮手來說,當他們阻止敵人越過其固守的陣地時,只有兩種選擇,要麼擊退敵人的進攻,要麼死亡!


坦克相對於會飛的東西維護不算麻煩,價格相對於動輒幾千萬美元的戰鬥機,幾百萬美元的主戰坦克不算貴,而且會飛的都是超級油老虎,相比之下坦克日常使用算便宜多了。

坦克無用論建立在沒有制空權的基礎上,在有制空權時,沒有坦克會怎麼樣?參考打擊IS,美國打一年,IS在這一年越來越強大,雖然美國掌握絕對制空權,卻沒有地面部隊,能消滅他想消滅的任意一個目標,卻無法消滅全部目標。也就是說你可以打擊地方佔領範圍的任何目標,但是你無法把這塊地方搶過來。俄羅斯打IS時不但空襲密度遠大於美國,更重要的是以政府軍為代理人使用地面部隊。相比美國,美國炸了IS就跑,越跑IS就越想擴大自己的「領土」,造成的活動範圍不會因為空襲減小,甚至繼續擴大。而俄羅斯使用地面部隊,至少當是使用了敘利亞政府軍地面部隊吧,在空襲之後把IS佔領的地方搶回來,壓縮了IS活動範圍,這至關重要,IS活動範圍越小,空襲效率越高,即使地面部隊的坦克不開一炮,也起到推進戰線的作用,對空中部隊起到了幫助。

簡單的來說,有空軍陸軍,戰鬥力是完整的。有陸軍沒空軍,被空軍吊打。有空軍沒陸軍,拚命燒錢卻沒實質進展。想要推進戰線,是少不了陸軍的,坦克作為陸軍中堅,自然是永遠不會沒用的。


http://m.toutiao.com/i6260799311664120322/

以上,反坦克導彈打坦克並不是那麼容易的!

推薦你看下布拉德皮特演的《狂怒》,如果沒有坦克,步兵根本就是待宰的羔羊。

現代反裝甲技術很先進,一米厚的裝甲分分鐘干穿,更別說普通士兵的血肉之軀了!如果沒有坦克,步兵豈不是更慘!機槍都能把步兵打的滿地找牙!一座碉堡,幾挺機槍都能阻擋幾個營的進攻,在一戰經常發生!

就像現在,很多人說大學生不好就業,文憑不值錢了!但是中學生不是更不好就業。黃金價格跌了,鐵的價格就沒跌?煤炭的價格都和白菜一樣了!

單純的把坦克拿出來說是無知!

中東那些坦克表現不好,完全是不會用!

以色列打真主黨的時候,對手也有很多反坦克武器,但是損失並不是很大,很多坦克只是負傷,修修還能用,不是絕對損失,如果以色列沒用坦克,那人員損失不是更大!

至於敘利亞、沙特、伊拉克,我只能說,這些國家就是給軍事強國們刷經驗的!

大家認為坦克研發生產使用困難,實際上那些能有效打擊坦克的武器研發生產起來也不簡單。

先說反坦克炮,高膛壓,對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生產炮管的電渣重融技術沒幾個國家掌握,沒有幾個國家能生產高膛壓炮。常用的脫殼尾翼穩定穿甲彈更是複雜。

還有反坦克火箭筒,不要以為這玩意經常在電視上出現,貌似很厲害,其實威力一般,射程基本上在一千米左右,精度奇差,RPG-7打500米以外的目標基本靠蒙,基本上屬於給自己壯膽的東西,各大軍事強國都把這玩意當反工事武器使用了!打打輕型裝甲目標還行,例如悍馬,打坦克,那要看運氣。

最近反坦克導彈比較出風頭,其實世界上能獨立研發生產反坦克導彈的國家沒幾個,大部分國家靠進口,中國就靠出口紅箭8發了大財。而且這玩意操作起來也很費勁,能打三四公里的反坦克導彈,基本上體積都不小,重量大,例如美國的陶氏,全重超過了100公斤,一發導彈也有20公斤左右,基本上都是車載式。反坦克導彈也很容易被干擾。用反坦克導彈打坦克,基本上有一種敢死隊的感覺,一是要藏好,二是要快跑,要不然美國也不會研製標槍了。

再說坦克的剋星,航空兵,一是武裝直升機,這玩意沒幾個國家能造吧!現有的武直型號,美國的阿帕奇、AH-1,俄羅斯的米26/28、卡52,法德聯合研製的虎式,中國的直10/19,日本的AH1,義大利的AW129,還有南非的荼隼。

二是固定翼飛機,這就更少了。

航空兵不僅僅是對工業要求高,維護保養操作使用更難,想發揮出他的作戰能力,那可得使勁砸錢。一步不到位,處處不到位。

總之,反坦克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雖然以色列的坦克在反坦克武器面前吃了不少虧,但是以色列人還不是用坦克把周邊國家打的滿地找牙。

再說下自行高炮,這玩意一點也不比坦克便宜,維護起來也很費勁。

要說最便宜的就是步兵了,維護簡單,但是那個國家敢只派一支純步兵的部隊去作戰,那簡直是去送死,一戰的步兵可是有那麼多火炮掩護的,可是在機槍面前直接被秒殺!

目前,還沒有哪一種陸戰武器像坦克一樣,集火力、機動、防護於一體!

我們很多人對坦克的理解還停留在,影視片中的裝甲狂飆上,其實二戰時期的坦克戰就是各個軍兵種協同配合的產物了,天上飛機掩護,地上大炮開路,後面步兵跟進,密切協同,碾壓一切法西斯!


坦克現在遇到的最大困境其實所有已經答題的都沒點出來:

1、坦克集群的使用,是國家和國家(准國家軍事力量)間的博弈;如果對方沒有成建制的裝甲集群,從軍事理論上講,根本就沒必要出動坦克集群,以目前的國際形勢來看,發生國與國之間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各國對付反叛武裝、游擊隊、恐怖組織,從效費比講,大規模使用坦克是非常不划算的,實際最終演化成了大炮打蒼蠅有力使不出的困境,美軍在伊拉克戰爭依靠坦克直撲巴格達後,後面卻陷入伊拉克狙擊與大規模爆炸的泥潭,坦克只能當街壘;敘利亞空有幾千輛坦克裝甲車輛,卻出現了自由軍、ISIS大量繳獲各類坦克裝甲車輛,在各處戰場四面開花,而政府軍只能重點突擊和重點防禦的荒誕場面。

2、坦克的集團化使用,必須建立在己方空軍掌握一定製空權的前提下;如果喪失了制空權,那麼坦克裝甲車輛甚至在皮卡面前都會被車,利比亞戰爭卡扎菲政權空有大量坦克裝甲車輛,最後在聯軍空襲和地面自由軍皮卡車隊面前竟然兵敗如山倒,場面非常難看。

3、坦克集群的使用空間,目前已經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冷戰後期大威力反坦克武器的快速進步(實際是冷戰後期研製的一些殺器級武器的普及),也為坦克集群使用提出了更大的挑戰。目前來看,坦克相對沒有防禦壓力的是20世紀40~70年代的老式反坦克火箭筒(RPG-7系列),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後,專門針對複合裝甲的反坦克火箭筒如RPG-29,在2003伊拉克戰爭、2006黎巴嫩戰爭、2012年開始敘利亞內戰和IS對伊拉克的作戰,典型的三代坦克M1梅卡瓦T-72AV紛紛被斬落馬下。這還是作為坦克使用方是一流強國或者區域強國,對手僅僅是地區小國、區域武裝無制空權、無三代坦克、無足夠縱深、精銳兵力不充足的情況,如果放大到高密度的大國間局部戰爭,坦克的損失情況可想而知。

4、坦克的主動防禦系統研發滯後,實戰更加滯後。目前僅有俄羅斯和以色列的主動防禦系統披露較多,以色列的主動防禦系統號稱在黎巴嫩經受過檢驗,但實際使用效果不清楚。俄羅斯的T-90A剛剛布防敘利亞,主動防禦系統的實戰效果仍需檢驗。

另外2015年9月,先不說武裝直升機的數量指數級的上升,單說坦克方隊,99A式坦克方隊按照傳統應該跟的是96A坦克方隊,然而實際上後面卻是兩棲戰車和履帶、輪式步兵戰車方隊。這算是官方對未來作戰方式定調的展示,精銳主戰坦克(99A)還要發展,8輪、履帶、兩棲要大規模擴充,給予武直更大的發展空間,之於處於中間主力位置的96A/96以及更上一代79/59D,不用想肯定要壓縮,或者封存儲備,或者直接出口創造外匯。

所以簡單說不要樹一些靶子自己打,坦克的確有其用處,遠沒有到無用的程度,各軍事大國都保有數量龐大的現役以及封存的坦克以應對萬一出現的常規地面戰;即便區域作戰,坦克也遠沒有到一無是處的情況,但是坦克所面臨的戰場條件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坦克如何適應這些戰場條件,如何更全面的提升防禦水平、觀獵水平、高機動條件下的協同作戰能力才是正道,而不是抱著「勞資就是臉皮厚你來抽我啊」這種態度,各種信息化條件下各種反坦克武器不慣著你。


如果沒有坦克,共和國的前途和命運,都面臨著粘重地猥褻!


自行高炮更貴,還需要坦克保護……


呵呵呵,喪失主戰地位的武器還說什麼。看那些回答了動不動就是什麼 相對於那些會飛的東西 ,或者什麼諸如此類。

說白了就是普通軍迷根本理解不了空中作戰。無論是從技術上,還是本質上。

所以。。實際上坦克已經喪失了作為主要突擊兵器的地位,會作為武器活化石存在很久。 看看國際武器貿易份額以及各大國的武器列裝規劃就知道了。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可討論的。至於很多人不服。。誰在乎。

這個話題沒還有什麼人來。。。

最後是一些謬誤。

F-4的全部型號,包含艦載和陸基型號,在對米格-21的空戰中都取得了1:2的優勢。這其中主要的空戰戰果都是F-4D這樣的無航炮戰鬥機取得的,而AIM-7也是作為主要的殺傷手段。

這證明了超視距空戰由此成為主流空戰方式。

其次F-4D的火控系統和AIM-7導彈都是以蘇聯的大型轟炸機作為目標設計的,對抗米格-21這種具有較高機動性的截擊型戰鬥機並不是很適合,F-4D機載火控雷達的計算機也難以處理米格-21的數據。不過即使這樣,F-4D也證明了超視距空戰的優勢。

越戰之後的大部分空戰戰果都是空空導彈取得,90年代以後基本上沒有航炮戰果了。機炮在越戰以後(包括越戰中)只是一種輔助空戰武器,屬於最後作戰手段。

另外很多人故意混淆主戰武器和重要武器的概念,把是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和有沒有作用混淆。

實際上,所謂對作戰的決定性作用,是由具體的作戰內容和敵人來決定,武器只能服務於戰爭,而不是為了使用武器而進行作戰。

中國在可預見未來都在陸地上缺乏明確的假想敵,迫在眉睫的大規模戰爭準備也是面對空海方向。在完全沒有明確假想敵的情況下,陸軍依然佔據了大量軍費,這是嚴重干擾國家戰略的行為。


作為一個相關專業的我想答一下,雖然懂的不多。實際上,我們在提坦克的時候,指的是包括主戰坦克,步兵戰車,兩棲戰車等裝甲車輛,都將它稱為坦克。它基本可以說是地面裝備的核心。為什麼要有坦克,就涉及到戰場需要什麼。目前的戰爭還是以人為主的,而人無疑是脆弱且無法攜帶重武器的,是無法成為現在戰爭的核心的(即使在古代戰爭中也不是,比方說,騎兵,尤其是重騎兵同樣是古代軍隊的核心)那麼在戰爭中,是否需要一樣武器,它具有強大的火力可以攻堅,具有良好的防護能力可以抵抗戰場大多數武器的攻擊,同時又具有優良的機動性快速突擊或是執行任務?只要這種需要存在,那麼坦克就不會消失,實際上,坦克這種實物的存在只是當前技術下滿足這種戰場需要的一種形式,隨著技術的進步,坦克也會不停地變化,進步。甚至可以說,只要地面戰爭還存在,那麼在軍隊中具有重火力,優秀防護力,良好機動性的裝備,我們就可以把它稱為坦克。至於坦克需不需要保護,確實需要。沒有武器是全能的,武裝直升機,反坦克導彈,這些都是專門為了防止坦克勢不可擋而開發的,那麼這些武器又有多少?它們是不是單獨存在下生存力比坦克更弱?目前一流的主戰坦克正面的防護力基本都達到或是超過了1米的勻質鋼板,想像一下,如果沒有武裝直升機的支援,面對架著100mm以上口徑火炮,幾十噸重的鋼鐵怪物,該怎麼阻擋它?同檔次的武裝直升機比坦克貴的多,而反坦克導彈實戰中對同代坦克擊毀率實際並不高。除此之外,目前坦克的主動防護系統,主動隱形系統等都在開發實驗中,防護力機動力也在不斷的上升。實際上類似於RPG那種簡易火箭彈,很難對目前的主戰坦克造成有效傷害。綜合而看,坦克實際上是戰場上最綜合,生存力最強,性價比最高的武器。


這幾年大環境向著和平,每次動武也都是空軍海軍做做手術,地面部隊作戰不多規模不大,所以似乎就有一種坦克不實用的想法。

你問問伊拉克的美國佬,身邊有一輛坦克/裝甲運兵車心裡頭得多有安全感?

你問問帝國士兵,身後挪過來一隻at-at是不是心裡特別放心?

只要陸軍還在靠人打仗,坦克就削不了。

就算未來百十年沒有大戰,沒有坦克作為陸軍威懾力的作用也不容小看吧,尤其是像我國這種多鄰國的國家。


一定會被淘汰的!(總有一天人類要衝出銀河系嘛)不過也會出現神馬其他類似坦克的裝備吧,畢竟下本沒有不帶T的。


推薦閱讀:

真實的坦克戰是什麼樣的?
為何有些偽軍迷樂於貶低T-14?
如何看待2017年坦克兩項比賽中印度T90坦克的表現?
怎麼看豹2A4的實際抗穿能力?
請問現實中有沒有坦克使用雙聯炮台的設計?以及雙聯炮台在坦克上應用的效果如何?

TAG:軍事 | 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