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提拉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過嗎?為什麼騎射軍讓歐洲人膽寒?
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匈人阿提拉。
一、真實存在二、沒想像中那麼可怕雖然我在知乎上也還能看到有人引用某些錯誤的段落,比如
第一,存在,真實不虛
第二,他又不是戰無不勝,實際上他就是在正面決戰中失敗過(沙隆之戰)。他對羅馬帝國的勝利主要原因還是東帝國不想勞師和他打,西帝國內亂太嚴重根本沒人想阻止他
第三,那是匈人,不是匈奴人。匈奴人和匈人是不是同一支民族遷徙而來的,學術界一直是爭議問題,而且現在無論國內國外主流都傾向於否定態度。第四,騎射戰術這東西,西方人有個專門的詞,叫「帕提亞戰術」,玩過帝國時代2的人可能會知道這個玩意。總之,看名字就知道歐洲人是從帕提亞那裡見識到騎射戰術的,而帕提亞人和羅馬是死磕了幾百年的老冤家了,羅馬人把帕提亞的首都都攻陷過不止一次,你覺得羅馬人會不知道如何應對騎射嗎?其實匈人就是羅馬人有的不願意,有的沒能力拉出一支軍隊去正面對抗,最終埃提烏斯拼湊了一支雜牌部隊上去干一把不還是把匈人打敗了。說下東帝國向阿提拉買和這個事情,富得流油的東帝國發現鄉下人阿提拉胃口實在太小,戰鬥力又強,實在不想打。435年阿提拉向帝國提出的和平代價是可憐的700磅黃金(那個時候的磅和現在所謂的英制磅不太一樣),直到匈人勢力衰亡為止最高一次也就付了6000磅買和平,前後一共也就花了1萬多。而同時期帝國發動一次戰爭的花費摺合成黃金是要以10萬磅為單位計算的,比如460年對盤踞北非的汪達爾人的進攻,軍費折算成黃金用了18.85萬磅。所以說這筆賬是很明白的,和攻打汪達爾事關國土收復不同,對匈人開戰,勝也是血本無歸,敗則生靈塗炭,所以羅馬人不願意打,情願給點小錢打發走,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至於阿提拉拿了錢轉身又去找西部的麻煩,那是匈人不講信用,說實話不能怪東帝國存心禍水西引。可惜東帝國的「皇羅主義」來的稍微晚了點(利奧一世時期,比阿提拉晚了十來年),不然玩個不割地不賠款天子守國門啥的,那也是一場好戲,說不定世人就不知道阿提拉是誰了。然而對於東帝國本身來說,那一定無論勝負都是很不幸的事情。幾個大佬已經說的很透徹了,我就簡單的補充幾個要點:
1.阿提拉是在羅馬宮廷呆過的,說是鄉下人過分了。但他手下那幫游牧蠻子和各種各樣的蠻子是真的鄉下,在蠻荒之地的他們只要能有口飯吃就足夠了。阿提拉的叔叔一統了匈人,叔叔死後阿提拉又除掉了自己的哥哥,獨攬大權,在這種時候見識過羅馬繁華的阿提拉增加自己權威最好的辦法就是去搶他娘的。實際上如果不是羅馬帝國太過虛弱,阿提拉或許真的會滿足於幾百磅黃金的和親費。漢朝之所以能長久的用和親穩住匈奴,就是因為白登之圍匈奴圍攻漢軍七天七夜,拿漢軍也沒有什麼辦法。游牧民族首領是最需要權衡利弊的,如果損失太大,自己的地位也不保了。如果阿提拉剛出門的時候就吃幾口沙隆之戰那樣的屎,估計也不會有什麼雄心壯志,說不定還要想辦法跪舔羅馬換點狗糧。2.匈人這個部族本身就是滾雪球的產物,裡面有匈奴人也不奇怪,總之就是游牧民族大集合,通過不斷的聯合征服裹挾等方法聚到一起,一路向西尋找生存下去的空間。阿提拉的部隊也是如此,主力反而是跟著阿提拉這個大土匪一起搶劫的小土匪。諷刺的是,與此同時羅馬帝國特別是西羅馬,也墮落到靠蠻族打仗了。所以兩邊的對打,根本就是蠻族大戰,堪稱馬爾薩斯天啟四騎士發威的典範。
3.對於羅馬帝國來說,阿提拉的威脅遠小於各位被阿提拉打的拖家帶口的蠻族……特別是帝國腐敗的政治和虛弱的軍力,各大部族遷徙到境內後和地方官僚結合,搞搞羅馬化,就真的是佔山為王了。至於阿提拉,不過是為了搶點小錢錢,拿出些利益來,不是打發不掉的。哥特人倫巴第人法蘭克人可是實打實的安家落戶,你要趕他們走人家全家老小跟你拚命的。哥特人精心料理了一頓炭燒瓦倫斯,才過了幾年啊?全忘啦!阿德里安堡背後的破茅房還掛在那呢!因為他的部隊不只有「騎射」,更不是僅僅擅長「騎射」……斯基泰、匈奴、鮮卑、柔然、馬扎爾、突厥、阿拉伯、蒙古等一切盛極一時的騎馬游牧同理。所謂的「種族天賦」,只是在完備的軍事體系下一個片面而已。當然了,這些民族有的可能有點偏科,有的可能更加全能一些,但相對於他們的對手而言,他們軍事體系中必要的成分基本沒有殘缺。
騎射真的讓歐洲人心寒咩?
早在古希臘時期,也就是我國的春秋時期,斯基泰人的一支薩爾瑪提亞人就已經騎馬射精殺進了歐洲,佔據了東歐草原,多次和希臘人交手。
古羅馬時期,騎馬射精的波斯帝國安息王朝,也跟羅馬互毆很久了。
所以說匈人的騎射戰術,對歐洲人來說,毫不陌生嘛。
那為什麼匈人會讓羅馬人這麼頭疼?
因為匈人的出現以及他們的落後及毫無規矩,打破了歐洲的政治平衡。
原本,羅馬帝國居於歐洲南部地中海北岸。再往北,就是對羅馬帝國時叛時降的蠻族。西邊是凱爾特人、中間是日耳曼人,東邊是斯拉夫人。
凱爾特人已經被羅馬艹翻多年了,斯拉夫人尚且弱小不指一提,然而日耳曼人卻成了羅馬帝國版本的「北番」,他們中的汪達爾人、西哥特人、東哥特人等等都非常強大,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羅馬帝國依然對日耳曼各部擁有軍事優勢,所以日耳曼各部對羅馬是時叛時降,基本上不存在羅馬人和日耳曼人不共戴天的景象,大家努力暫時維持這這種平衡。
然而忽然有一天。
東邊來了這麼一群人,除了騎馬射精、吃生肉搶劫殺人外,啥都不懂。
真的啥都不懂,不懂蓋房子、搭帳篷,露宿野外或者誰在山洞裡。
不懂製作奶製品,也就是連游牧民族最基本的貯存食物的技術都沒有,這就說明啥,就說明匈人需要比游牧民族還要依賴搶劫。游牧民族搶劫是為了過荒年、奪取貴重品。而匈人搶劫就乾脆是為了生存。
這群人擊敗了東哥特人、汪達爾人、西哥特人,然後除了依然很有實力能獲得匈人盟友機會的東哥特人外,汪達爾人和西哥特人成堆成堆里往羅馬帝國境內跑。
但如果照常理的話,被外敵擊敗的民族,是很容易就屈服外敵的。每一個古典帝國都是在不斷征戰中收降外敵而建立的。而世界史中,很少有整個民族在戰敗後不投降勝利者,卻要幾乎全民做難民逃離家園的事情。而這種事情,除了日耳曼人和匈人外,也就回鶻人和黠戛斯人了。
(當然知乎的慣例就是,有很多裝作學問高深的喜歡斷章取義的傢伙,肯定會舉出匈人中有少數西哥特人的加入、以及黠戛斯也有部分回鶻人投降的例子。這很沒意思,提前在這裡預防下,以免看到這種傢伙。)
也就是說,汪達爾人和西哥特人竟然不投降匈人做順民,卻要跑去羅馬當難民,為什麼?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匈人實在太野蠻了,野蠻到世界上其他的野蠻人一比簡直都不像人類的境界了,西哥特人要是降服匈人,要麼自我墮落也不住房子、吃生肉參與搶劫,要麼就眼瞅著天天挨搶劫,因為匈人眼裡是沒啥道德和禮節的,搶劫是天經地義的。
而這些汪達爾人和西哥特人的湧入羅馬,羅馬又無力將之驅逐,最後才造成了羅馬的滅亡。
所以說阿提拉還真像上帝之鞭,啪一聲抽疼了日耳曼人這群羊,然後這群羊被鞭子抽著逃進了一個叫「羅馬」的菜園子,這個菜園子圍欄很高,以前沒人抽他們的時候,這群羊以為自己是進不去的……
而匈人如此落後,卻還殺得羅馬和日耳曼各部雞飛狗跳,也可見羅馬當時衰成啥了。
在匈人肆虐的二百年前,中國就已經遇到了比阿提拉還強大還牛逼的這種純野蠻人,阿提拉也就東歐轉幾個圈圈而已,這位從朝鮮半島一直到哈薩克,都有他燒殺搶掠的痕迹,然並卵:生不逢時也不逢地的真·上帝之鞭 - 知乎專欄
真實存在。
匈人一開始還是比較窮的,裝備一般,擅長騎射,但是近戰肉搏真的不如日耳曼蠻子們,比如哥特人。
哥特人最後沙隆之戰重騎衝鋒,真就把匈人打穿了。
實際上匈人真正可怕的不是打硬仗的能力,而是在草原上對其他蠻族的生存擠壓。
對於古代族群,特別是沒有大城市需求的時代,蠻族不會幾萬人聚居在一起的。他們的生存狀態是以小部落,小村落為基礎的。一般大部落下面會有幾十上百的小社群,就和小村莊近似。
問題就出在這裡,匈人非戰爭時期也是幾十號,最多上百號人放牧。然後幾十號人的蠻族和幾十號人的匈人肯定是匈人厲害,一頓騎射,然後搶劫,而且他們完全沒有任何顧慮,我搶了你,你人少打不過也追不上,大部落也不可能來為此發動戰爭 發動戰爭,機動性也比不過。
蠻族平時打個獵,種個地,結果被匈人一頓搶,三五個人的邊境衝突,匈人有弓,有馬,蠻族你平時出門種個地都可能被射翻。
這麼一來,蠻族最後基本都被欺負尿了。生存的基礎被破壞。逼的都遷徙了。
要是正面和匈人硬鋼,匈人裝備和體格還真不一定鋼的過蠻族,但是匈人很少這麼干。
匈人迫害普通百姓才是真的讓歐洲人膽寒。農耕對抗游牧劣勢一直是在戰略層面而不是在戰術層面,雙方的戰爭成本相差太多,一個永遠被動防禦失敗了城破人亡血本無歸,另一個靈活機動打得過就搶打不過就跑。農耕文明要抓住游牧文明的主力給予決定性打擊非常困難,高昂的戰爭成本使得財大氣粗的農耕文明往往選擇交點「保護費」求安寧,在歷史上就留下了膽小孱弱的形象。另外騎射不是什麼無敵的戰術,羅馬乾爛的騎射民族一抓一大把。看看史料就明白,匈人包括之後的蒙古人都不是靠騎射威震歐洲的,騎射無敵只是後人的想當然。
當然
不只是因為騎射軍
更多是因為匈人的個性兇狠殘暴而這些殘暴的人的領袖,代表毀滅和黑暗匈人作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
所以他們征伐的過程中,見到堅固的城牆只能放棄,這是他們最致命的弱點而被攻下的城鎮,幾十年幾百年的發展,瞬間就化為泡影而事實混雜著傳言,就更可怕了。
而且阿提拉的敵人不是昔日的羅馬帝國而是被蠻族蹂躪過一次的兩個羅馬帝國他是來補刀的
而在他補刀之前,那些蠻族都倒在他的鐵蹄之下他不是向宗教宣戰,他是向人類宣戰霍希金說他雖與文明和人性作戰,但卻不與宗教作戰,因為他還不會憎恨宗教。他一點創造性的天才都沒有,雖然事實上普里斯庫斯說他自認為是應該統治全世界的「真命天子」。他的帝國也只有模糊不清的疆界。其中心牧場似乎包括現在的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等地,其餘地區則自高盧向東延展直到遙遠無邊的地方。
阿提拉的軍隊不像羅馬軍團需要補給和輜重,可以分散也可以聚攏,他們把所有的家當裝在車上,隨軍隊一起運動,可以迅速劫掠一個村莊,然後留下一片廢墟後又無影無蹤
有一次西羅馬皇帝的姐姐和禁衛軍隊長私通,就被母親扔到君士坦丁堡閉門思過了
結果她心中不爽,想報復自己家人,送了阿提拉一個戒指,說要和他成婚過了十幾年,東羅馬帝國皇帝騎馬摔死了,他的妹夫繼承皇位,不給阿提拉上貢
阿提拉直接發話了,同時派兩個人去東西羅馬抗議
東邊那個小王八蛋,CNM不想活了是不?西邊那小B,把你姐姐交出來,再割你一半國家,以禮來降,仍不失瘋猴之位。
那時候,西羅馬在跟蠻子干架呢,東羅馬前些年地震了,日子都不好過
這時候阿提拉來補刀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啊羅馬將軍埃提烏斯,忙著說服跟羅馬過不去的一大堆部落停戰
這時候阿提拉又派了兩個使臣他跟西羅馬皇帝說:咱們合作艹西哥特人多少年了,這次我給他來一波大的跟西哥特國王說:今我大匈帶甲百萬,良將千員,你要是跟羅馬混,只能是灰飛煙滅。西羅馬皇帝也拉攏西哥特國王:別聽他的,我們是一根繩上的螞蚱啊這時候西哥特就很為難阿提拉就不管了,就是干,三路大軍路橫行歐陸燒殺搶掠干到了奧爾良有件有意思的事,有一個著名城市沒被滅掉——巴黎因為巴黎那時候是個島。23333這段時期,埃提烏斯苦口婆心的勸說西哥特國王,終於把他拉到了羅馬一邊
阿提拉大軍圍困奧爾良的時候,就像前面說的
他們就怕攻城當時羅馬和哥特人,終止了猜忌和敵對,共同對抗阿提拉當時阿提拉攻城不下,發現對方援軍來了,只能退守這時候埃提烏斯率軍追殺這就是著名的沙隆會戰這場戰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阿提拉兩次接觸戰都失利之後,處於極其被動的地位
士氣動搖之時,阿提拉麵對全軍,指著敵人的方位說在那裡去尋求迅速勝利……因為筋被砍斷,肢體就會脫節,把骨架取去之後,身體也就撐不住了。若人不該死,任何武器都不能傷害他;如果該死,平時也一樣可以死!於是匈人全軍死戰阿提拉知道,羅馬一個能打的都沒有,西哥特才難啃騎兵衝破中央,包抄右翼的西哥特人,左翼的羅馬人直接就放一邊這時候西哥特國王不知是中了箭還是怎麼了,從馬上掉下去,被後面自己的騎兵踩死了西哥特人也不是吃素的,照著阿提拉的方向衝殺過去,打到阿提拉身邊阿提拉自己也覺得有點力不從心,撤走了。這時候埃提烏斯心裡很難辦啊
西哥特老國王的兒子當上了新國王,但是埃提烏斯不敢相信他,萬一他漁翁得利怎麼辦思來想去,埃提烏斯只能讓他滾蛋,美其名曰回家坐穩王位。這時候,阿提拉開始裝逼:CNM有種接著干啊,小B老子明天就艹翻你,你TM敢不敢!史學家說,阿提拉就像一頭受傷的獅子,雖然沒力氣咬人了,但只要一聲吼所有人都會心驚膽戰
然後阿提拉撤軍了,埃提烏斯也撤軍了
後來阿提拉死了——匈人用自己的血紀念這個無畏的勇士埃提烏斯也死了——死於功高蓋主為什麼阿提拉讓歐洲人這麼心寒?
因為羅馬這麼多年沒有像這樣慫過:分了家,當孫子,稱臣納貢,一敗再敗。就連羅馬人曾經引以為傲的的勇氣和驕傲,也沒有了後來西羅馬滅亡了,帝國的象徵沒有了
這樣為了維穩,走向了政教合一,宗教拯救了行將崩潰的羅馬可是後世有人美其名曰:羅馬用宗教統一世界。呵呵其實歷史很相似阿提拉和埃提烏斯,總會讓人想起古斯塔夫和華倫斯坦還有兩個沒落的帝國。匈人阿提拉真實存在過,但是騎射戰術對羅馬來說並不陌生,也曾在卡萊會戰中敗給過中東那群騎射游牧民。
騎射戰術不是阿提拉造成歐洲恐懼的根源,根源在於羅馬軍團到了歷史的這個階段早已腐朽,西羅馬用來對付阿提拉的軍團,一個軍團編製縮水到1000多人,大約只有馬略改革後羅馬軍團兵力的五分之一。而且從武器裝備到兵源構成都與過去那隻戰無不勝的羅馬軍團不可同日而語。
哪怕是羅馬擊敗阿提拉的沙隆會戰,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也是羅馬的臨時盟友——西哥特騎兵。
所以羅馬是敗給了內部政治,而不是敗給了阿提拉。
有
英國18世紀著名的啟蒙歷史學家吉本的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對匈奴人的起源,如何被漢武帝驅逐到中亞和歐洲,以及匈奴在西方的再度興起和掃蕩摧毀羅馬帝國,都根據西方古代史料有詳細記述
以下是《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版對於阿提拉及其帝國的記述,立此存照。
《不列顛百科全書》:掃蕩征服羅馬帝國的匈奴皇帝阿提拉主題: 阿提拉來源:《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文2010版(第2冊第40頁)Attila 阿提拉(?—453)綽號「上帝之鞭」。匈奴王(434—453在位,與兄布萊達共治至445),進攻羅馬帝國的最偉大的蠻族統治者之一。匈奴是來自中亞北部的一支游牧民族,自4世紀起征服了歐洲的大片地區。阿提拉與其兄布萊達所繼承的帝國似乎已經從西方的阿爾卑斯山和波羅的海延伸至東方的裏海沿岸。阿提拉帝國橫跨歐亞匈人帝國,從中亞大草原到相當於如今的德國,從多瑙河直到波羅的海435—439年阿提拉的活動不甚了解,但他大概一直在對北方或東方的鄰族進行征伐。
441年,當東羅馬帝國的軍隊忙於邊界戰事而無暇他顧的時候,阿提拉對東羅馬帝國的多瑙河一線發起大規模的進攻。他攻佔了包括辛吉杜努姆(今貝爾格萊德)在內的許多重要城市,將其夷為平地。443年阿提拉再次發起進攻,首先佔領和摧毀婦瑙河上的一些城鎮,然後長驅直入羅馬帝國腹地,直至納伊蘇斯(尼什)和塞迪卡(索非亞),將兩地化為廢墟。此後,阿提拉揮師指向君士坦丁堡,佔領了菲利普波利斯。他擊潰東羅馬帝國的主力軍,兵臨君士坦丁堡南北兩面的海岸。匈奴的弓箭手對君士坦丁堡的高大城牆無能為力。因此,阿提拉回過頭來,把撤到加利波利半島的東羅馬帝國的殘軍全部殲滅。隨後訂立和平條約,強迫東羅馬帝國支付所拖欠的貢金6000磅黃金,並將每年貢金增加到2100磅黃金。445年前後,阿提拉害死兄長由萊達,成為匈奴帝國的獨裁君主。
447年,他再度大舉入侵東羅馬帝國,揮師直指歐洲東南部的下西徐亞和莫西亞兩省,比第一次進攻更加深入東方。他在烏圖斯(維德)河上擊敗東羅馬帝國的軍隊,然後洗劫巴爾幹省,南進希臘,一直打到溫泉關。此後,他與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的外交代表進行談判,經過3年才簽訂停戰條約。這個條約比443年的條約更加苛刻,東羅馬人不但要割讓多瑙河以南的大片領土,而且還要繼續向匈奴帝國納貢。451年阿提拉入侵高盧。這時,羅馬大將埃提烏斯與西哥特國王狄奧多里克一世達成合兵抗擊匈奴的協議。阿提拉與聯軍的決戰是在卡塔洛尼平原進行的。經過激烈戰鬥,西哥特國王陣亡,阿提拉後撤不久即退出高盧。這是阿提拉唯一的一次失敗。452年匈奴人入侵義大利,劫掠包括阿奎萊亞、帕塔維烏姆(帕多瓦)、維羅納、布雷西亞、貝加莫、梅迪奧拉農(米蘭)在內的許多城市。只是由於這時義大利大鬧饑荒和瘟疫,匈奴的軍隊才沒有踏平整個亞平寧半島。453年阿提拉準備再次進攻東羅馬帝國,但他在新婚之夜突然死去。那些埋葬他的遺體和財寶的人都被匈奴人處死,因此始終不知他的陵墓所在。他的帝國由諸子分割繼承。
[以上錄自《不列顛百科全書》阿提拉條目]阿提拉早年曾在羅馬為人質,433年同兄長布勒達一起繼位為匈奴王,445年在布勒達神秘死亡之後,成為疆域面積達4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家獨一無二的統治者。
公元432年,匈奴人各部落在魯嘉(Ruga)的領導下完成了統一。公元434年魯嘉死後,他的兩個侄子阿提拉和布萊達(Bleda)便繼承了他而統治著匈奴人。之後他們的勢力快速擴展,並開始與當時的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二世相討歸還幾個在羅馬帝國庇護下的叛教部族。於翌年,阿提拉和布來達於馬古斯(Margus,現波扎雷瓦茨,塞爾維亞境內城市)會見了羅馬帝國的代表團,在談判後並達成一個十分成功的條約:羅馬承諾歸還叛教部族(這些部族曾經恊助拜占庭對抗汪達爾人),並把以往每年對匈奴人的350羅馬鎊(約114.5千克黃金)納貢增加兩倍,開放更多與市予匈奴人商人互市,並為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8個金幣的贖金。在簽署條約後,匈奴人為鞏固和加強他們的帝國,便在君士坦丁堡的邊強撤向內陸地區。而狄奧多西二世便藉此機會,建立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並沿多瑙河建立防禦工事,增強了東羅馬帝國的防禦能力。在接下來的五年,匈人未有再對羅馬帝國進行大規模進攻,而是轉而向波斯帝國進攻。但是,當他們在亞美尼亞遭到波斯還擊打敗後,阿提拉和布萊達便放棄征服波斯。 公元440年,匈人再次把注意力放到東羅馬帝國,並屢次侵擾多瑙河北岸的商人市。阿提拉和布來達指責羅馬人未履行他們的條約,更聲稱馬古斯的主教褻瀆了在多瑙河北岸的匈奴人皇家墳墓,要脅要再次進攻君士坦丁堡。
阿提拉率領匈人橫渡了多瑙河,把伊利里亞地區(今巴爾幹半島西部地區)和色雷斯地區徹底摧毀,其中還包括了省會費米拉孔。匈人一直攻打到馬古斯,在此當匈奴人正與羅馬人相討交出主教的條件時,該名主教出逃並放棄了此城。狄奧多西二世在汪達爾人的領袖蓋塞里克佔領迦太基以及薩珊王朝皇帝伊斯特格德二世入侵亞美尼亞後,決定撤除多瑙河沿岸的防禦工事,使得阿提拉和布萊達更容易進攻巴爾幹半島。公元441年,匈奴人鐵騎先後攻陷了馬古斯,費米拉孔(Viminacium),辛吉度努姆(Singidunum,今貝爾格萊德)及塞爾曼(Sirmium)等城市,直至翌年狄奧多西二世從北非調回他的軍隊,以及發行新金幣支付軍費,才暫時遏止了阿提拉的攻勢。在此之後,他認為已有足夠力量對抗阿提拉,便拒絕了匈奴人的要求。在要求被拒後,阿提拉和布萊達於公元443年再沿多瑙河沿岸發動大規模進攻,並侵佔了軍事重鎮Ratiara,及圍攻了Naissu(Nis,尼斯,今塞爾維亞境內城市)。在此兩戰中,匈奴人首次使用了攻城槌及攻城車等重形裝備。然後匈人軍隊再度橫掃巴爾幹半島,沿著Nishava河攻陷了謝爾迪卡(今保加利亞首都索菲亞),菲立普波里斯(今保加利亞城市普羅夫迪夫),留萊布爾尬茲(Arcadiopolis,今土耳其境內城市)等大城市,最後攻至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匈奴人雖然消滅了城外的羅馬守軍,但由於欠缺攻城器具,所以面對著君士坦丁堡的巨大城牆只能圍困該城。在長期圍困後,狄奧多西二世投降,命皇室使節亞納多留斯與阿提拉相議和平條約。最終狄奧多西二世與阿提拉達成協議,簽訂一條更嚴厲的條約:拜占庭同意賠償6,000羅馬鎊(約1963千克黃金)作為早前毀約的懲罰,而每年納貢增加三倍至2,100羅馬鎊(約687千克黃金),至於每個被俘虜的羅馬人支付的贖金亦增至12個金幣。這些條款雖然為羅馬帝國帶來更沉重的負擔,但亦暫時滿足了匈奴人的慾望,使他們再次撤向內陸地區。根據約爾丹尼斯(Nishava)及普利斯庫斯(Priscus)的著作記載,約於公元445年,即匈奴人撤向內陸地區後不久,布萊達便被阿提拉殺害。在殺害布來達後,阿提拉成為唯一統治匈奴人的君主,並再度將矛頭指向東羅馬帝國。447年,阿提拉兵臨君士坦丁堡郊外,迫使東羅馬帝國納貢求和。451年,阿提拉入侵高盧(今法國),在沙隆會戰中被埃提烏斯率領的羅馬——日耳曼聯軍阻攔於萊茵河,阿提拉的匈奴軍隊因為後勤問題撤軍。以雙方投入的兵力而論,此戰的規模是歐洲古代史上空前的。第二年,阿提拉的大軍進攻北義大利,佔領了一系列城市。兵臨羅馬城下。教皇利奧一世出城勸說,羅馬同意向匈奴獻奉公主,納幣稱臣,阿提拉撤圍,沒有進軍羅馬。453年,阿提拉在與羅馬公主成婚的婚宴後暴死。阿提拉死後,匈奴王國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匈奴作為一個民族也從此在歷史上消失。[公元5世紀的羅馬官員普利斯庫斯(Priscus)在公元448年曾經作為使者到阿提拉的營地,他記述的《出使匈奴王廷記》書中這樣描述阿提拉的風格:「 ……阿提拉為我們準備了豪華的盛宴……用上了十分名貴的銀碟用作替我們和他們的使節盛載食物。但相對於我們的奢華餐具,阿提拉自己只用一個木盤。 無論在何處,他都表現得十分溫和和簡樸:就是連酒杯也是木製的,相對而言我們則使用著各適其適的金制或銀制酒杯。 衣著也是非常簡樸和整潔:隨身攜帶的佩劍,一對西徐亞(斯基泰,羅馬人對匈奴的稱呼)式的靴,馬轡也沒有任何黃金或寶石修飾,與其他的西徐亞(斯基泰)人一樣。木製地版上只簡單地鋪著羊毛席子。 」普利斯庫斯書中還記述了有關阿提拉的「戰神之劍」的傳說,:「 當一個牧人發現他的牛群里有一頭小牝牛跛著腳行走的時候,……他好奇地循著血跡而行,最後被他發現了那頭小牛在吃草時不慎踏到一把劍。他趕忙挖出了那劍,並呈獻給阿提拉。阿提拉認定這就是傳說中的「戰神之劍」,認為這是上天指定他要統治世界的象徵,並會使他在往後的征戰中無往不利。 」 ]匈奴征服羅馬對歐洲歷史對影響
公元 374年,巴蘭勃帶領第一支匈奴人出現在歐洲的舞台上,那一年,他們滅亡了阿蘭國。公元 454年,阿提拉帝國的領袖,偉大的魔鬼阿提拉突然死在新婚的妻子身旁,那一年,帝國崩潰。如果巴蘭勃對阿蘭國的佔有算是匈奴帝國的開端的話,那麼到阿提拉死亡的那年,不過短短 80年。八十年,對於一個人來說,也許是漫長的,但是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它是極為短暫的。然而,在如此短暫的歲月里,匈奴人建立起前所未有的大帝國,幾乎所有歐洲的蠻族人,都臣服於他們的旗下,這中間包括至今尚很狂傲的日耳曼人。不過,這個帝國存在的時間太短,以至於它還沒有凝聚成形。它雖然建都在匈牙利平原上,但是,這些都城的建築,似乎太過樸素,幾乎全是木製的建築,也許這是東方基因的遺傳,漢人也喜歡用木頭來建築宮殿。這些木製的城池和宮殿之外,不過是些木製的圍牆和柵欄,沒有堅固的、用石頭砌成的防護,好像他們只是暫時居住在這裡,等到他們佔據君士坦丁堡或者羅馬的時候,他們再離開這裡,隨手可把它付之一炬。然而,他們沒能做到。阿提拉和他的先輩們,曾經多次逼近東西羅馬的都城,然而他們都未能真正進入。他們所定都的地方,不過是一個偏僻的地域,似乎不足以充當歐洲的中心。所以,儘管在這裡,阿提拉曾經使得多瑙河北的各個蠻族在這裡俯首聽命,讓東西羅馬的使臣們絡繹不絕地來到這裡,帶來數不盡的黃金以及放棄征伐的請求。但是,這一切,都如同夢一般,隨著阿提拉的逝世,迅速地破滅了。阿提拉確實是個偉大的人物,否則驕傲的日耳曼人、拉丁人、匈牙利人、冰島人,不會對他久久不能忘懷,甚至把他寫進史詩里,永久地傳唱下去,至今尚有人在為能擁有他的血統,而爭論不休,還有些敬業的學者們,嘗試著把查理大帝和阿提拉扯上關係。然而,阿提拉掩蓋了匈奴帝國的光芒。不錯,作為一個征服者,他是極為強大、甚至偉大的。沒有一支軍隊可以戰勝他,即使是他的兒時密友阿契斯,沒有一次戰爭之後,他嘗到失敗,他總是帶著戰利品滿載而歸。他不是一味求金的莽夫,他對當時最為發達的文明--羅馬文明,耳熟能詳,並運用這些知識,一次次擊潰羅馬人的心理防線。但是,不得不說的是,他沒有什麼劃時代的建樹,除了他的帝國疆域本身。如果要細細考察匈奴帝國在歐洲歷史上帶來的影響,首先想到的是,匈奴帝國軍隊到過歐洲很多地方,在每一個經過的地方,都寸草不生,難以修復。接著是匈奴人一次又一次地驅趕已然安居的蠻族人,阿蘭人、哥特人、瑞維人、汪達爾人、法蘭克人、勃艮底人,甚至是盎格魯人、撒克遜人,都被迫離鄉背井,在歐洲大陸上四處流竄。多瑙河、萊茵河、南俄草原、匈牙利平原、高加索山、阿爾卑斯山、巴爾幹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到處燃起熊熊的戰火。歐洲大陸,從希臘時代以來,似乎從來沒有如此的熱鬧,羅馬聖城陷落了,阿奎利亞毀滅了,君士坦丁堡一次次陷入危機,所有的歐洲人都朝不保夕,不能再享受羅馬治下的和平。這也許才是匈奴帝國真正帶來的東西。然而這一切,不始於阿提拉,而開始於巴蘭勃率領的第一支匈奴遠征軍,也不終於阿提拉,因為阿提拉死後,這些流血紛爭,還延續了幾百年,甚至說延續到現在,至於集大成,更談不上,在他的治下,各蠻族之間似乎開始變得安靜了,和平了,紛爭的哥特人也慢慢團結起來了。阿提拉不過是一個最響亮的名字,他是那個時代的偶像,那個時代的明星,他是破壞時代、蠻族入侵時代的代名詞。歐洲的歷史從此被徹底改變了,若干年後,由匈奴人開啟的入侵狂潮塵埃落定。如果這個時候,一個公元 1世紀的羅馬人來到歐洲,他會驚奇地發現這一古老帝國的許多地區,竟然被日耳曼人所佔據,他們採用了嶄新而奇特的生活方式。他將會發現,許多地區的居民不再使用拉丁語,而代之以日耳曼語和諾曼語,古羅馬人的寬外袍上裝和褲子被代替,古羅馬諸神也走下神壇,到處都變成上帝的信徒,而羅馬帝國本身,也被無數的新型國家所代替。甚至有人把近代歐洲之所以領先於亞洲,也歸結為匈奴人所帶來的一系列入侵。匈奴人入侵之前,整個歐洲基本上處在羅馬帝國的光芒之下,自希臘以來的古典文明正牢牢抓住每一個歐洲人的心,即使那些邊境的蠻族,也服膺在這一文明的光輝之下。這個文明的基礎是亞平寧半島、義大利平原上的自耕農,他們以辛勤的勞動,支撐著這個偉大帝國的運轉。然而,來自蒙古高原的匈奴人,擊碎了希臘羅馬古典文明的載體--羅馬帝國。蠻族不斷融入羅馬帝國成為公民。這些以日耳曼人為主體的蠻族,在匈奴入侵之後的數年之間,看到了大羅馬帝國的沒落,他們開始以廣大的人口取代羅馬帝國許多地區的羅馬公民,並在那裡取代帝國的文明,他們說自己的語言,帶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奉自己的宗教。而羅馬人在這些洪流之中,因為人口不多的原因,聲音顯得越來越微弱。而最終一天,他們竟然淹沒在蠻族人當中了。這些蠻族人不再信奉一個權威,他們建立起形形色色的國家,這些國家互相競爭,農業、商業、工業競相發展,給歐洲注入了持續不斷的活力。而在這個時候,亞洲,特別是居於東方的強盛一時的中國,尚處於舉世一統的局面下,農業立國、儒家治國的理念依然持續,直到歐洲人的炮火到來之時。其實,歷史不好評說,匈奴人曾經在亞洲和歐洲都帶來入侵的狂潮,在中國,它叫做"五胡亂中華",在羅馬,它叫做"蠻族入侵"。之後,中華帝國和西羅馬帝國都先後崩潰了,中國人和羅馬人都失去他們曾經一枝獨秀的地位,慢慢走入到與各入侵民族相當甚至更低的地位上去了。但是,在紛亂過後,華夏子孫憑藉他們眾多的人口和強大的文明,再次征服了這些入侵的胡人,復興了帝國和它承載的儒家文明,並且創造了無與倫比的大唐盛世。然而,羅馬人由於他們人數不多,竟然淹沒在蠻族的海洋里,一蹶不振。結果就是,中華文明延續下來了,成為唯一存在的古國文明。羅馬的光輝則一去不返了。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正是這種徹底毀滅後的更生,使得羅馬之後的歐洲,最終領先於中國,直到現在。匈奴人所帶來的歷史轉折,究竟如何評述,恐怕還要看日後歐洲與中國的表現了。因為中華文明還在繼續。真實存在
極端艱苦、殘酷的游牧生活,落後、貧窮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模式,造就匈人——戰爭成本低,戰爭收益高。極少的物質條件就能運作、供給極多的軍隊,部族。
在向西遷移,游牧的過程中,匈人逐漸從游牧部族升級成巨型匪幫——國家恐怖主義。基本放棄生產,轉而大規模、全民從事戰爭——所謂的戰爭:劫掠,勒索,破壞,威脅;帶走一切能帶走的——食物、武器、女人、貴金屬、技術、奢侈品.....毀滅一切不能帶走的——城市、村莊、定居點。從高加索山脈到薩爾瑪提亞草原,從庫班河口到亞得里亞海,脅迫、征服、擠壓、吸收幾十個其他農耕民族,游牧民族,落後文明——以更原始也更高效的方式——更大規模的劫掠、征服、毀滅來運轉這個強盜聯邦。
在目睹了東羅馬紙醉金迷的、如夢幻一般的文明世界後,這種寄生文明方式達到一個新巔峰。兩羅馬社會中大量心懷怨憤、生不如死的奴隸、農奴、底層群眾;貪生怕死奢靡墮落的社會中堅;內鬥不休陰狠詭譎的統治階級;隨風搖擺,毫無立場的蠻族傭兵部隊。烽煙四起,軍閥叛亂的國家狀態。
流言告密,背叛出賣,分裂國家。巨大信息流湧向匈人。
4世紀末到5世紀末的混亂狀態,歐洲民族大遷徙帶來的戰爭、毀滅,西方文明世界的覆滅不是每件事都能算到匈人頭上。但這一局面的始作俑者,是匈人。
單純就戰爭來說,匈人的強悍在於高機動性,戰爭低成本。在對方有戰鬥力時逃跑,並且能保證對方追不上。低廉卻高效的食物製作流程,多種多樣的部隊供給方法,極低的物資消耗和物質需求。而一旦出現戰機——天氣的影響、農作物收成的影響、政治的影響、某個事件的影響、對方部隊補給的影響、文化的影響——匈人能保證以超越那個時代常識的行動速度到達戰場並在對方無法有力有效還擊的情況下儘可能多的毀滅有生力量。
至於騎射部隊的戰力,以及相應對的戰術,策略,無論羅馬還是其他民族——波斯、東西哥特、撒克遜、阿蘭等等,都有各自的較完善的剋制方法。不過,隨著冶金術的發展,鐵質箭頭開始普及,弓箭的殺傷力到達新的高度。然而相對的盔甲,防護卻因為或是技術問題,或是實用性,或是物質條件低下,或是資源匱乏等等不利條件,艱難的上升而沒能和弓箭的破還力達成平衡。因此其實只要在冷兵器主導的時代,一隻有經驗的騎射部隊在一個優秀的指揮官手中往往都能擁有極大的戰力和戰場優勢。更何況在那個西羅馬帝國行將就木,東羅馬帝國內憂外患,蠻族文明落後貧窮的年代,在一個「生下來就會騎馬射箭」的游牧名將的手裡。
經過想像的阿提拉的雕像。(其實未必是長這樣的。)可能是把曾經西徙的匈奴人在切磋交流後把他們以及他們的戰術統統收入了麾下。
匈奴強大在 龐大的移動式聚落 基本不會有補給後勤的問題 而且機動力遠高於同時代的任何軍隊 除非主動進攻 不然其他國家很難攻擊到這種游牧名族 而當匈奴進攻的時候 恰恰又都是去進攻敵方的軟肋 面對富得流油的東羅馬你以為阿提拉不想打? 只是他明白打不下來而已
今天 我一個土耳其朋友親口告訴我 他們教科書里寫的土耳其人的祖先祖先,就是被霍去病大將軍折磨的死去活來的匈奴人的後代!而爆操羅馬帝國的匈人阿提拉,也是是部落大遷徙後的匈奴人的後代!今天,東歐大部和部分阿爾半半島的祖先都是匈奴人 包括匈牙利。
真實存在。
騎射確實是匈人主要優勢之一。在阿提拉之前,匈人就已經大舉入侵歐洲,實力雖不及東西羅馬帝國,但完全碾壓了羅馬帝國周邊的蠻族部落。迫使蠻族部落遷徙到羅馬帝國內。羅馬帝國的軍隊在此後大部分都是這些蠻族僱傭軍。但是蠻族僱傭軍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對待,導致其中的哥特族領袖阿拉里克起義,帶領蠻族攻陷了羅馬城。(羅馬第一次被攻陷)在高盧地區成立了西哥特王國。(在後面擊敗阿提拉的戰役中的哥特人就出自這)
阿提拉早年並不具備首領繼承權,但是通過暴力的手段征服了其他繼任者,成為首領。
當時的東西羅馬帝國早已內外交困,內部政治鬥爭愈演愈烈,又需要同時面對外部的蠻族勢力、匈人勢力和內部的起義勢力。勢力早已大不如前。同時,戰術思想也不如幾百年前那樣有創新、能吸收。東西羅馬在此時只是能勉強保持疆域而已。
而阿提拉就是在這種形勢下擊潰了東西羅馬帝國。兵鋒到達西哥特王國附近。
其實,西羅馬帝國本來不想與阿提拉正面為敵。因為阿提拉在此前從未失敗過,人稱「上帝之鞭」,在羅馬帝國內部被形容為不可戰勝的魔鬼。而汪達爾人奪取了北非成立了汪達爾王國,截斷了東西羅馬帝國的食物運輸通道。西羅馬帝國準備與阿提拉議和,進攻汪達爾。但是,東羅馬帝國國王撕毀了和約,導致阿提拉的入侵。於是西羅馬帝國聯合了西哥特王國在沙隆與阿提拉會戰。
阿提拉在沙隆之戰中被擊敗,戰鬥的主要爭奪點是一處高地,哥特人負責對這處高地的爭奪。匈人多以騎兵為主,在高地上遇上著名的戰士民族哥特族自然討不了好。高地幾次易手,西哥特國王戰死,最終哥特人成功奪取了高地。
但是,這只是慘勝。聯軍主力消耗殆盡,西哥特國王的戰死使聯軍土崩瓦解。阿提拉也因此成功逃脫。
此後,阿提拉入侵了羅馬城。
阿提拉最終死於新婚之夜。
再後來,汪達爾人也入侵了羅馬城。
西羅馬再也不復當年。勢力範圍收縮到義大利半島。
再說說騎射。
當時羅馬帝國的鎧甲多是為了抵抗刀劍的攻擊,對弓箭的防禦很低。再者,馬上射箭的初速大,可以輕易擊穿羅馬帝國士兵的鎧甲。所以幾乎是戰無不勝。五星劍介,傷害不足,可以舔
首先匈奴王阿提拉是金髮碧眼,也就是歐洲人,匈人和匈奴人完全不是一個種族。
類似於nazi德國宣稱是羅馬正統,但實際上德國人和羅馬沒有半點關係,日耳曼人還是羅馬的死敵,多次爆發戰爭。
匈奴王阿提拉和匈奴沒有半點關係,只是名義上宣稱匈奴分支,但實際上是金髮碧眼的歐洲人,只是借著這個名義打劫。
阿提拉真的讓歐洲聞風喪膽了嗎 實際上並沒有 阿提拉2年後就被羅馬搞死了,最早也只是羅馬的僱傭軍,羅馬前期戰役失敗,完全是沒把阿提拉當敵人,阿提拉的軍隊宣稱效忠羅馬帝國,羅馬早就把他當自己人了,一支帝國的僱傭軍,所以阿提拉造反的時候,羅馬根本沒有組織有效地反擊。
阿提拉開始拉攏其他部落,一起反抗羅馬,倒是把羅馬坑的夠嗆,前腳剛拿了我的錢,後腳就拉幫結派。羅馬帝國的主要對手,日耳曼蠻夷,法蘭克蠻夷,英格蘭蠻夷,俗稱英法德,這些蠻夷一起造反,比阿提拉的威脅大得多,帝國抽不出手只好和談,阿提拉在義大利半島,類似於羅馬的側翼。英法德蠻夷在正面戰爭上對羅馬的壓力很大,一旦羅馬抽出手來以後,很快就組織了反擊,於是阿提拉的軍隊不堪一擊就完蛋了。
玩過羅馬2之全面戰爭嗎?我現在一直對帕提亞和草原游牧民族的騎射部隊膽寒。
讓歐洲人膽寒的不是什麼騎射戰術,羅馬從開始擴張到和波斯互虐這幾百年,什麼世面沒見過,騎射哪裡是什麼新鮮事。
閱讀材料:
匈人,一個界定模糊的部落聯盟,從阿提拉誕生前很久就一直存在於帝國邊界,與大小勢力互通有無,但直到阿提拉領軍前都沒掀起什麼大風浪,在阿提拉死後瞬間分崩離析。送分題:請用最基本的邏輯告訴我,匈人何以強盛?究竟是什麼神秘因素在發揮作用?當部落政體和野蠻落後的精神文化,遇上能力出眾的強權型領導者,個人崇拜幾乎是歷史必然。萬眾一心,摧城拔寨豈在話下?阿提拉這個名字在日耳曼語里就是爸爸的意思。都叫爹了你說是不是真的?
推薦閱讀:
※二戰時,坦克行軍是靠車輛運輸還是自走(如蘇聯和中國這種基礎設施差的國家)?
※為什麼中國曆朝歷代都會把打天下的功臣兄弟趕盡殺絕?
※如何看待「歷史沒有如果」、「歷史沒有假設」?
※在羅馬還是個小部落時,西方已經有希臘和迦太基這樣的發達文明,為什麼最後卻是羅馬後來居上,成為西方主宰?
※如果59式坦克出現在電影《狂怒》那樣的場景里,會有怎樣的戰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