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什麼著名舞蹈?

在b站上看見文舞什麼的很感興趣


中國古代出名的舞蹈還是很多的,史料中我見過的就不少,不過有沒有流傳下來,我知識有限,不敢妄言,只能總結一二,供君參考。

:只負責盤點,不負責詳細介紹,想看具體的,清查書。

貼圖太累,懶得了,反正你們都能搜到,我就不貼了。

想到哪個寫哪個,懶得寫介紹了,大部分直接從度娘搬,我也會加引注。部分百度不到的我只好按照自己的知識儲備硬著頭皮介紹了,有錯請別笑,指出即可。無法保證有名的全都說,也無法保證說的都有名,慎重。

七盤舞

又稱盤舞、盤鼓舞。是一種古代的漢族舞蹈。在漢代,舞時將盤、鼓覆置於地上。盤、鼓數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藝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盤、鼓上高縱輕躡,浮騰累跪,踏舞出有節奏的音響。

漢畫像磚石有十分豐富的《盤鼓舞》形象,或飛舞長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觸及鼓面拍擊,或單腿立鼓上,或正從鼓上縱身跳下。舞姿各異,優美矯健。[1]

長袖舞

長袖舞在秦代以前已經存在,曾是戰國楚國宮廷的風尚,漢人繼承楚人藝術,長袖舞更為盛行。舞女多是長袖細腰,有的腰身蜷曲,能使背後蜷成環狀,如京戲中的 下腰.京戲中的 水袖 動作頗似古代的舞長袖動作。漢人傅毅在《舞賦》中形容長袖細腰的舞女為體如游龍,袖如素虞.戚夫人的翹袖折腰之舞正是這種舞姿的體現。迄今所獲的漢代舞蹈資料說明 長袖舞 實際包括了許多不同的舞蹈,許多種舞蹈都以舞袖為特徵。舞人有男有女,有單人舞、雙人對舞和多人群舞,以單人獨舞為主。分為婉約和奔放兩個風格。[2]

巴渝舞

古城閬中,曾為巴國別都,巴國國都位於今重慶渝中區,巴人與漢民族長期聚居,形成一種具有鮮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為閬中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巴渝舞是古巴人在同猛獸、部族鬥爭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集體武舞。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就是由巴人組成的「龍賁」軍,執看挺仗,前歌后舞,「凌殷人倒戈」,從而取得勝利。秦末,閬中巴人領袖范目率七姓巴人幫助漢高祖「還定三秦」,在衝鋒陷陣中,巴渝舞又起了重要作用。《華陽國志·巴志》云:「閬中有渝水,民多居水左右,天生勁勇,數為漢前鋒陷陣,銳氣喜舞,便進入了皇室宮廷。[3]

驚鴻舞

驚鴻舞是唐代漢族舞蹈,是唐玄宗早期寵妃梅妃的成名舞蹈。已失傳。《驚鴻舞》著重於用寫意手法,通過舞蹈動作表現鴻雁在空中翱翔的優美形象,極富優美韻味的舞蹈,舞姿輕盈、飄逸、柔美。

唐玄宗曾當著諸王面稱讚梅妃「吹白玉笛,作《驚鴻舞》,一座光輝」。[4]

PS:甄嬛傳里的某驚鴻舞純粹瞎扯淡。

霓裳羽衣舞

又稱霓裳羽衣舞。是一種唐代的宮廷樂舞。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後失傳。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5]

註:這個到底是曲子價值更高還是舞蹈價值更高,我不好說,畢竟舞蹈已經失傳,我們現在看到的純粹是後人自己改編的,所以這個到底算不算出名的舞,我還是打個問號吧。

胡旋舞

由西域康居傳來的民間舞,據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考證:「哈薩克左部游牧逐水草,為古康居」。胡旋舞的特點是動作輕盈、急速旋轉、節奏鮮明。胡旋舞是因為在跳舞時須快速不停地旋轉而得名的。[6]

關於胡旋舞最出名的詩作就是白居易的《胡旋女》啦,相傳楊貴妃的胡旋舞跳得很美呢。

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

弦鼓一聲雙袖舉,回雪飄颻轉蓬舞。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曲終再拜謝天子,天子為之微啟齒。

胡旋女,出康居,徒勞東來萬里余。

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爭能爾不如。

天寶季年時欲變,臣妾人人學圜轉。

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梨花園中冊作妃,金雞障下養為兒。

祿山胡旋迷君眼,兵過黃河疑未反。

貴妃胡旋惑君心,死棄馬嵬念更深。

從茲地軸天維轉,五十年來制不禁。

胡旋女,莫空舞,數唱此歌悟明主。

菩薩蠻舞

我沒記錯的話是一種唐代的大型隊舞,好像是哪個少數民族傳來的,被這麼叫是因為看起來像菩薩,後來被改成了大型舞。

對錯不好說,還是建議大家查查書,這類東西一般史書的音樂板塊都有。

明君舞

明君舞是晉代的漢族舞蹈。明君,即王昭君。因舞蹈表演「昭君出塞」故事,故名。西晉石崇愛妾綠珠善舞《明君》,後人詩中多引用此事。[7]

綠腰

綠腰是一種唐代的漢族舞蹈,屬於軟舞,也稱為《六幺》、《錄要》、《樂世》等,為女子獨舞。節奏由慢到快,舞姿輕盈柔美。《六幺》樂曲流傳很廣,白居易《楊柳枝》云:《六幺》、《水調》家家唱。

節奏由慢到快,舞姿輕盈柔美。《六幺》樂曲流傳很廣,白居易《楊柳枝》云:「《六幺》、《水調》家家唱。」《琵琶行》亦云:「初為《霓裳》後《六幺》。」南唐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有王屋山舞《六幺》的場面。[8]

獅子舞

漢族《獅子舞》自漢代由西域傳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際在霹靂炸響的爆竹聲中「舞獅」,逐漸成為人們避邪免災、吉祥納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態可掬、溫文爾雅,以表演戲球、踩踏板,與人親昵似貓的「文獅」和矯健迅猛、虎視眈眈,以高難雜技性表演為主的「武獅」,基本成為北、南兩方風格廻異的兩種「獅舞」形式。[9]

拓枝舞

「拓枝舞」是源於西域石國的一種樂舞。史載:「石(國),或日拓支、日拓折、日赫時,漢大宛北鄙也。」據向達先生考證,「拓枝舞」是從西域石國傳入中原的。

唐代拓枝舞屬「健舞」類,屈拓枝則屬「軟舞」類。 唐人的詩篇中有很多描寫「柘枝舞」的佳句。這些詩作常常寫到動人的鼓聲,如:「平鋪一合錦筵開,連擊三聲畫鼓催」;「鼓催殘拍腰身軟,汗透羅衣雨點花」;「《柘枝》初出鼓聲招」;「大鼓當風舞《拓枝》」等等:充分證明「拓枝舞」是在鼓聲伴奏下出場、起舞的,其舞蹈必然具有節奏鮮明、氣氛熱烈、風格健朗的特點。在張枯《觀楊瑗》中有「緩遮檀口唱新詞」之句,由此可知「拓枝舞」表演間有歌唱的段落。 「拓枝舞」傳入中原以後,在廣泛、長期的流傳中已逐漸發展變化,從保持原有民族風格的單人《柘枝舞》,到由二人表演的「雙柘枝」,還有兒童舞蹈《屈拓枝》(或作《屈枝》)。可能由於表演風格不同,《屈拓枝》不屬「健舞」類,而屬「軟舞」類。

唐代「拓枝舞」流行很廣,除京都長安外,常州、杭州、洪州(南昌)、潭州(長沙)、四川等地均有人表演「拓枝舞」。[10]

白舞

中國六朝雜舞名。最早出現在三國末期的吳國地區,盛行於六朝,流傳至隋、唐。據《古今樂錄》記載:「梁三朝樂第二十,設巾舞並白。」隋唐時,列入清商樂中。吳地盛產白,據《樂府解題》引《白舞歌》中說,白製成的舞衣「質如輕雲色如銀」。白舞有群舞、對舞和獨舞。動作注重手、袖的姿態,節奏由徐緩轉急促。舞衣質地輕軟,長袖,舞姿綽約輕盈,是它明顯的特徵。南朝詩人沈約有《四時白歌》,包括春白、夏白、秋白、冬白和夜白5篇。可見當時白舞四季不衰、晝夜皆宜,風靡一時。晉、宋時代主要流傳於民間,保留了健美清新的民間舞風格。齊、梁以後,進入宮廷,在當時貴族綺靡奢華風尚的熏染下,變成揚眉流目的妖艷舞蹈。唐朝楊衡的《白辭》中寫道:「芳姿艷態妖且妍,回眸轉袖暗催弦。」王建的《白歌》也說:「美人醉起無次第,墮釵遺滿中庭。」白舞的音樂伴奏是豐富多彩的,有笳琴合奏,有弦管交響,還有鍾、磬、鼓等打擊樂器,有時還有獨奏或清唱伴舞。[11]

垂手舞

南朝的舞蹈,被這麼叫就是因為跳舞的時候垂手。好像分大垂手小垂手。清朝有個叫蔣翠羽的很會跳這個(如果名字我沒記錯的話)。

以前看過一首詩裡面說過垂手舞,但是是不是指的就是這裡的垂手舞,我打個問號,求專業人士指點,詩我先扔這兒了,描寫舞蹈的我劃線處理。

登夏州城觀送行人賦得六州胡兒歌

李益

六州胡兒六蕃語,十歲騎羊逐沙鼠。

沙頭牧馬孤雁飛,漢軍游騎貂錦衣。

雲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歲歸?

無定河邊數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兒起作本蕃歌,齊唱嗚嗚盡垂手。

心知舊國西州遠,西向胡天望鄉久。

回身忽作異方聲,一聲回盡徵人首。

蕃音虜曲一難分,似說邊情向塞雲。

故國關山無限路,風沙滿眼堪斷魂。

不見天邊青作冢,古來愁殺漢昭君。

劍器舞

劍器舞又稱劍舞,是手持短劍表演的朝鮮族女性舞蹈。短劍的劍柄與劍體之間有活動裝置,表演者可自由甩動、旋轉短劍,使其發出有規律的音響,與優美的舞姿相輔 相成,造成一種戰鬥氣氛。舞蹈節奏為「打令」。劍器舞原為男性舞蹈,經長期流傳,逐漸演變成為一種緩慢、典雅的女性舞蹈。其種類較多,一般為4人舞。還有一種由流浪藝人流傳下來的少年劍器舞,其風格似武術,具有戰鬥性。[12]

關於劍舞的詩歌還是很多的,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杜甫的《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動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胡騰舞

胡騰舞是一種男子單人舞,以跳躍和急促多變的騰踏舞步為主。起舞時,男子繞圈急行,舞步變化多端,時而剛毅奔放,時而柔軟瀟洒。胡騰舞的舞者大多是白皮膚、高鼻樑的中亞人,他們通常在一塊花毯上縱情起舞,音樂則是由橫笛、琵琶等絲竹樂器演奏的樂曲。

「胡騰舞」的騰、踏、跳、躍,動作粗獷,節奏急促,表現了西部民族豪放、質樸、堅強的性格特徵和樸實激昂的情感宣洩,加上飲酒的情景,動作更加突出,強化了該舞的地域特色,民間又稱「醉舞」。作為一種能夠展現男性陽剛之氣的舞蹈,胡騰舞曾在北方貴族中風靡一時。北方貴族多受草原文化熏陶,胡騰舞的熱烈昂揚可能讓他們想起了策馬揚鞭、放浪於草原的生活。在粟特人墓葬出土的石榻中,多有表現墓主生前宴飲場面的胡騰舞者。如虞弘墓出土石槨,安伽墓出土的石榻。

唐代詩人李端曾寫過一首《胡騰兒》詩,細緻描繪了胡騰舞者的颯爽英姿,詩歌最後一句慨嘆他們四處漂泊的命運:「胡騰兒,胡騰兒,家鄉路斷知不知?」「胡騰兒」的家鄉在何方呢?[13]

舞判

舞判謂扮作判官或鍾馗舞蹈。 是一種宋代的漢族舞蹈。中國宋代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又爆仗一聲,有假面長髯,展裹綠袍、鞾簡,如鍾馗 像者,旁一人以小鑼相招,和舞步,謂之舞判。」[14]

楊柳枝

唐代的一種民間歌舞,我沒記錯的話漢朝就有《折楊柳》了,現在楊柳枝更廣為人知的是一種詞牌。

舞鮑老

一種模仿傀儡的滑稽舞蹈,屬於宋朝的民間舞,但是元明好像也很流行。跳舞的人主要是打扮成鮑老,做出一大堆滑稽動作。

其實腦補的時候感覺指不定很像現在的機械舞?不過機械舞帥帥的。

PS:鮑老是古代的一種戲劇角色啦。

巾舞

原稱公莫舞。古代舞蹈名。因舞時以巾作道具,故名。

巾舞得名於舞人的舞具——巾。它的由來可能與周代的《鞞舞》有關,《鞞舞》是手持五彩繒而舞。漢代祭祀后稷的靈星舞還用這種五彩繒作舞具。

巾舞在漢代稱為《公莫》,這是因為歌辭首句有公莫二字,它流行的地區很廣,時間很長,是漢代著名的雜舞。漢畫像石(磚)中,多有反映巾舞場面的。從畫面上看,舞人所持的雙巾有的等長,有的長短不一,舞姿熱烈奔放。有樂隊伴奏,以鼓為主,並有拊掌而歌者。這說明是有歌辭可供演唱,而且是比較注重節奏的舞蹈。山東安邱縣的一塊漢畫像石上,刻有一舞女高髻細腰,穿著分為四片的舞裙,裙長及地,雙手各持一巾而舞。巾舞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還附會了一個動人的歷史傳說。相傳鴻門宴上項莊舞劍,項伯以袖隔之,使他不能傷害漢高祖劉邦,而且對項莊說: 公莫。古人相呼曰" 公" ,雲莫害漢王也。今之用中,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 (《宋書·樂志》)。

《晉書·樂志下》:「《公莫舞》,今之《巾舞》也。相傳雲項莊劍舞, 項伯以袖隔之,使不得害漢高祖 ,且語項莊云:『公莫!』古人相呼曰『公』,言公莫害漢王也。今之用巾,蓋像項伯衣袖之遺式。」 隋時牛弘請以《巾舞》和《鞞舞》、《鐸舞》、《拂舞》並在宴會與雜伎同設,於 西涼 前奏之。 唐時將其曲列入清商樂中。參閱《隋書·音樂志下》、《舊唐書·音樂志二》。[15]

公莫舞

雖然前文說了巾舞的別名是公莫舞,但是也只是在一些史料,比如《宋書》裡面這麼認為的。不過我看到一些書裡面還是將這兩種舞分開討論,我還是決定將二者分開。

公莫舞又稱公莫巾舞,是一種漢族古典舞。其辭全文載《宋書》卷二十二、《樂府詩集》卷五十四,片斷載《南齊書·樂志》。已故東北師大楊公驥教授,1950年撰《漢巾舞歌辭句讀及研究》,後經增補寫成《西漢歌舞劇巾舞的句讀和研究》,1986年發表,不僅將本辭、和聲(襯字)等予以區分,更重要的是分出了「母」與「子」兩個角色,指出:《公莫舞》是寫兒子出外謀生、與母親分手的情景,「是我們今天所能見到中國最早的一出有角色、有情節、有科白的歌舞劇。[16]

另外,我曾在一本書裡面看到這樣的形容:南朝時,公莫舞的內容有所變化,大多描述的是嘆別和思念。而巾舞似乎更傾向用於宴享,我個人的話是偏向不同的,感興趣的小夥伴還是查查資料吧。

鐸舞

鐸舞是一種古代的漢族舞蹈。用於宴享。舞者持鐸而舞。鐸,大鈴。《樂府詩集》所載古鐸舞歌詩《聖人制禮樂》,辭、調夾雜,不可理解。晉傅玄《鐸舞曲·雲門篇》云:「振鐸鳴金,近《大武》。……身不虛動,手不徒舉,應節合度,周其敘時。」《樂記》賓牟賈解說《大武》:「夾振之而駟(四)伐」,鄭玄註:「夾振之者,王與大將夾舞者,振鐸以為節也。……每奏四伐,一擊一刺為一伐。」隋代將《鐸舞》與《鞞舞》等合稱「四舞」,但舞者已不執鐸。唐代將《鐸舞》列入清商樂中。宋陳《樂書》提及古馬韓國之《馬韓舞》類似鐸舞,眾人「踏地低昂以手足相應為節」。[17]

拂舞

拂舞原為江南地區的漢族民間歌舞,魏、晉年間曾經採選進入宮中供皇親國戚們欣賞,並用於宴享樂舞·盛行於梁代,後傳至隋唐猶存·舞者原都要手執拂帳,隋代時去掉拂帳以綵綢起舞,唐代又加入清商樂伴舞。

拂舞的代表作品是白鳩,原為江南吳地歌樂曲。魏武帝曹操的&<&<碣石篇&>&>也曾作拂舞,與白鳩同為四言拍,至今猶存的&<&<碣石調幽蘭&>&>也可能接近於當年的&<&<碣石篇&>&>但已難以考證。[18]

鞞舞

註:第一個字讀bing,三聲。

我國中古前期舞蹈。因執鞞鼓而舞,故名。漢以前流行民間,漢代起「施於宴享」。漢代舞曲有《關東有賢女》、《章和二年中》、《樂久長》、《四方皇》、《殿前生桂樹》五篇。漢末大亂,藝人失散,曹操從關西召來老舞人李堅,曹植為作新歌辭五篇,以歌頌曹操。晉泰始中又制新辭,演者從十六人增至八佾。廟祭、郊祭均用之。晉夏侯湛《鞞舞賦》稱此舞精妙高超,乃宮室之珍寶。南朝宋、齊、梁、陳均有鞞舞。隋保留了《鞞》、《鐸》、《巾》、《拂》四舞,唐代將《舞鞞》列入清商樂中。[19]

另外,隋朝將鞞舞、巾舞、鐸舞、拂舞並成為「四舞」。《隋書 音樂志》

踏歌舞

踏歌,漢民族傳統舞蹈。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源自民間,遠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就已興起,到了唐代更是風靡盛行。所謂「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它的母題是民間的「達歡」意識,而古典舞《踏歌》雖準確無誤地承襲了「民間」的風情,但其偏守仍為「古典」之氣韻,那樣一群「口動櫻桃破,鬟低翡翠垂」的女子又如何於「隴上樂業」呢。《踏歌》旨在向觀眾勾描一幅古代儷人攜手游春的踏青圖,以久違的美景佳人意象體恤紛紛擾擾的現代眾生。[20]

·PS:我剛才度娘了下,貌似現在很多所謂的踏歌都是廣……場……舞。

大概知道的就這些了,有空發現了新的繼續補充orz

我一介外行,不敢說太多,給你圈個真懂的 @黃麗潔,求指點我說錯沒。

@明石中宮感覺這個題材你也會感興趣~哪天有空咱們一塊研究研究古代日本的歌舞呀。

TBC

Reference

[1]七盤舞_百度百科

[2]長袖舞(舞蹈)

[3]巴渝舞_百度百科

[4]驚鴻舞(唐代舞蹈)

[5]霓裳羽衣舞_百度百科

[6]胡旋舞_百度百科

[7]明君舞_百度百科

[8]綠腰(唐朝舞蹈名)

[9]獅子舞(舞蹈)

[10]拓枝舞_百度百科

[11]白舞_百度百科

[12]劍器舞_百度百科

[13]胡騰舞_百度百科

[14]舞判_百度百科

[15]巾舞_百度百科

[16]公莫舞_百度百科

[17]鐸舞_百度百科

[18]拂舞_百度百科

[19]鞞舞_百度百科

[20]踏歌_百度百科


驚鴻舞


我記得有個六幺舞

《韓熙載夜宴圖》里畫的那個

美術史講這個的時候

老師形容這舞節奏挺快 說有點像迪斯科(●°u°●) 」


推薦閱讀:

中國為什麼要主推TDD LTE?
中國移民在美國的真實生活:一輩子都在還債?
古羅馬知道有中國嗎?
我國四個副總理是否有相應分工?

TAG:歷史 | 科普 | 舞蹈 | 中國 | 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