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接父母電話總是不耐煩,過後又有愧疚心理,可下次打電話的時候又忘記了,這是什麼心態,改如何調整?

昨天在路上聽到別人接電話,通過語氣基本上就可以判斷是跟父母打電話(表現出極不耐煩的,不斷說知道了,你自己注意身體,有事打電話之類敷衍的話),然後想想自己打電話的時候經常也這樣,就想著是不是這是一種普遍心理行為,如果是,為什麼會這樣,怎麼調整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些時候父母是作為壓迫者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的。由於孩子的弱小,當他的願望與父母發生了衝突時,專制型的父母就會強勢打壓。比如,看到孩子在看電視,一個粗暴的母親沒有徵求孩子的同意,或者講一下道理,而是強行把電視機給關了。孩子剛想表達不滿,母親馬上厲聲說:「你倒動一動看!」。在這種強權者面前,乖乖就範,把憤怒壓抑下去是唯一的生存策略。成長過程中此類情景必然埋下了憤怒的種子,在自我意識覺醒的青春期,親子之間容易暴發強烈的衝突。如果潛藏的憤怒很強大且又沒有意識化,便會以一種心理癥狀表現出來。

一個20來歲的男青年因為強迫癥狀前來求助。他的母親性格強勢。母親在心情煩躁時,經常嚴厲地責罵他和貶低他,把對丈夫的不滿發泄在兒子身上。由於他當時很小,根本不敢反抗母親,成年後的他表面上對母親畢恭畢敬的,但內心裡非常害怕母親。即使如此,母親仍然時不時地指責他貶低他。慢慢地他出現了強迫性思維,經常會冒出「我是不是很傻?」、「我是不是很沒用?」之類的問題,只有當他通過窮思竭慮想明白自己並不傻,確信自己是有用時,才能放下這些強迫思維。有時這種強迫性的思考會浪費他半天的時間,如果情況好一些,也會花上個半小時。

我猜這個男青年內心潛藏著對女人的強烈恐懼,恐懼的背後是憤怒,但可惜的是這些情感沒有被他覺察和表達。他的強迫性思考,是想努力否認小時候母親對他的指責「你很傻、你沒用」,他在理智層面與心中的壞母親進行抗爭,但在情緒層面,他則不敢對壞母親發火,他把憤怒指向了自身——這種思考本身也成為了一種自我折磨。

這種潛藏的對母親的憤怒也影響他與其他異性的關係。他曾發誓不談戀愛,一度想要出家當和尚。當有女孩向他示愛時,都被他輕易地拒絕了,在他眼裡,戀愛是可笑的。他以這種合理化的說法防禦著內心對女人的恐懼。對女人的親密需要被他壓抑了,因此,他經常會懷疑生命的意義,偶爾還會有自殺的想法。確實,如果一個人愛的願望被嚴重壓抑了的話,這個世界又有什麼可留戀的呢?

這個例子只是想說明,當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由於父母的強勢埋下了親子之間憤怒的種子時,這些種子輕則會以一種討厭的、排斥的、疏遠的方式表現出來,重則會出現肢體或言語的激烈衝突,如果憤怒被壓抑的話又會出現心理癥狀。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出現叛逆行為,想離家出走或獨立出來,一方面是想證明自己,確立自己的主體性,另一方面也是幼時積累的憤怒的表達。由於對父母愛的情感,當憤怒表達之後難免會內疚,這便是精神分析學家克萊因所說的「抑鬱心位」:對一個深愛的人表達恨之後的內疚。

怎樣才能防止親子衝突?應該說親子衝突永遠存在,正如管理者與被管理者、資本家與工人、領導階級與被領導階級之間的衝突永遠存在一樣,但因為親子之間存在著愛的情感,如果把握地好,可以有效的減緩或減少親子衝突的可能性,讓親子衝突成為促使孩子成長的機會。重要的是作為父母自身的人格成長,父母如果足夠安全、獨立、自尊,也就是說,他或她自身是充滿愛的,那麼便能充分的尊重、理解、包容孩子,真正培養出平等民主又不失權威的親子關係。此時,任何一次衝突都能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得到和解,同時,積極的心理品質(自律、同理心、尊重等)慢慢地讓孩子發展出來,創傷性的心理成分會越來越少。


如果思維差異太大的話,還是少聯繫吧。

通話頻率可以降到半年一次。平時偶爾發幾條微信。時間長了,父母會習慣的,你也會慢慢克服自己的內疚感。

我知道這樣聽起來很冷血。但相信我,對於很多case來說,這是最優解。

父母不應該把已經成年的子女作為唯一的寄託。「准老人」需要培養出自己的興趣愛好(書法、下棋、廣場舞等),從而從自己的生活中獲得樂趣,而不是整天只想著替別人瞎操心。我們沒有義務幾十年如一日地違拗自己的意願去取悅別人,哪怕是父母。

當然,前提是你能在經濟上供養父母,並且父母健康狀況尚好。如果有樂意和父母親近的兄弟姐妹更好。

利益相關:從小離家上學,一路拿獎學金。現在全獎留學,經濟完全獨立。姐姐跟爸媽較親近(需要幫忙帶小孩)。

我是這麼覺得的:丈夫,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有的話)是一個小家庭的全部成員。父母以及成年後的子女不包含在內。我們有贍養父母(經濟上)的義務,但不需要處處遷就。


如果孩子和父母關係差,基本是思維的差距和錢多少問題,經常打電話並且有和父母有搞怪的合照的家庭基本很和諧,生活小康,聊天差不多沒代溝,生活質量也提早帶動了精神層次,相互理解和關愛,打電話像朋友一樣開玩笑.而反面是低一檔次的農村,教育程度加外界接觸過少思考深度和社會節奏有差距,和比較務實,還有那個年代比較吃苦為了生活,沒有外部環境激發內在的自我追求,父母的思維和孩子接受現代教育和社會的洗禮,中間除了親情差距是很大的,如果要拉到一個水平,需要物質基本還需要長時間的接觸和洗腦

並且這種深度說服還不一定有效果,因為涉及的問題太細節化了,他們還不一定能完部消化理解,紙上談兵,沒有外部環境體驗我們所處的當下做出的行為,改變關係,只能妥協於世俗,他們想要的實際:錢,結婚,生子,解決底層問題之後才是上層精神,才接近和諧。


想發火,無法溝通,無奈的時候,就傻笑!!!重要的事情打三個感嘆號。

我自己有深刻的體會,跟母親打電話打到情緒失控,雙方都開始口不擇言,說一些傷害彼此的話。每次掛了電話都是負面情緒,後悔自責內疚看不起自己,更嚴重的是抑鬱。最嚴重的時候天天哭,起不來床。

能讓我們吵起來的事情有太多吃飯,出門逛街穿什麼,化不化妝,做什麼工作等等,歸根結底只有一件事:「控制」

「我都是為了你好你為什麼不聽勸,不按我建議的做?」

以及:「我要過我自己的人生你為什麼只看到缺點不看優點不讓我自己做決定?」

以及:「同齡人都結婚了你為什麼還不找男朋友?」

因此每次我媽一認為我「不接受她的建議,油鹽不進,不尊重她」,說話就刻薄起來,開始用「別人家孩子怎麼那麼優秀你就這麼沒用」來激將我。

而我每次被嘮叨的不耐煩的時候就開始不說人話「養了這麼個不成器的東西我都幫你著急」,「這話題我們可以不要繼續了我不愛聽」,「好了好了不要說了」 (太久沒吵了忘了我都說過什麼了!)

某一次我們為了小事像火山爆發一樣吵,吵到我都忘了吵架的原因是什麼,於是開始反省,為什麼我對別人可以唯唯諾諾,唯獨跟我媽老吵架?我們彼此是對方最親的人為什麼要相互傷害?想清了「無論她說什麼,都是為了我好,只是方法不對,觀念不同」之後,我開始更開放的跟她談心,不求我們觀念達成一致,但是至少讓她知道我是怎麼想的,當然講完後她還會說「但是,你從這個角度看blablabla」開始反灌輸她的觀念給我。我也知道「我跟她講了我的想法後,她也未必會接受和認同」,這一點對我很重要,因為以前很多時候吵架就是因為「為什麼我跟你解釋了你還是不理解我」。

其次,我會跟我媽講好有的話不能說,比如不能說我是沒用的廢物。並告訴她原因:「我知道你在用激將法,但是你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你說這種話對我傷害太大了,嚴重的時候我會躺在床上起不了床。」

然後,我也體會她,理解她。跟她講我理解你,你太不容易了。

我也會誇她,「別人都誇我,我看這主要是你的功勞,主要是你教的好」,「哎呀,可惜我沒你一半聰明」,「最近工作乾的好,哎呀,主要是遺傳啊,跟你學的才能把工作乾的好」。

調整的過程反反覆復有兩三年。

我被嘮叨的心煩了,忍不住說了刻薄的話,電話不歡而散,事後會發簡訊道歉,說今天態度不好是我錯了對不起您別往心裡去。然後我媽會說知道了你早點睡,保重身體!(我媽很淳樸的,關心我的方式就是叫我吃飽穿暖)

但基本能心平氣和的打電話了,她說一些不理解我的話的時候,我就開始傻笑賣萌,「哈哈哈,有道理!哈哈哈我一定爭取!哈哈哈,哎呀你不要這麼說嘛!哈哈哈你想太多了」

她嘮叨的還是那麼幾件事,但不會那麼急躁了,話說重了就會開始反省,哎呀我最近一定是更年期到了心情煩躁,今天話說的有點過了。

(ipad編知乎太難了,說話沒條理見諒)


這可能屬於恃愛逞凶的一種吧。

因為工作、生活中人際關係的處理太費神,對於相對來說極其穩定的父子(母子)關係,潛意識裡就不想費太多精力。

人在不自覺的過程中選擇了最經濟的方式處理問題。


家家有本經

具體情況每家不一樣

我說說我吧

我跟家人異地

父母農村人,我在東南沿海

家裡就我一個孩子

我跟父母兩天聯繫一次

基本上都是我主動

我不是強制自己打電話,而是自己想打電話聊聊天,了解一下家裡的情況

我把我媽當朋友

我媽會跟我講打牌贏了多少多少錢,昨晚去鎮上看雜技去了,老爸還捨不得掏20快門票

感嘆誰誰誰得病了生死無常

討厭很多熊孩子在家搗亂(喜歡家裡來客人,但是客人走後會給我嘮叨做飯很累洗碗拖地很煩)

說很多事情,我們互相掏心掏肺

記得前一兩個月老媽晚上跟我微信視頻聊天

聊到當初嫁給我爸,窮成狗,奶奶又是死摳門對媳婦冷嘲熱諷指著鼻子罵

講著講著一直哭

感覺我傾聽她的故事和聲音

就像是給她一座港灣

唯一很累的就是隔三差五會催我結婚


我和樓主一樣的情況。很多時候也很糾結到底要不要對父母好一點,為什麼會感覺父母很煩,對父母言語上不想讓?

1,父母真的很煩。一遍又一遍的嘮叨注意身體,吃好穿好,別凍著餓著巴拉巴拉(此處省略十萬遍,注意,「遍」)。

我想上知乎的人大概都能明白幾個淺顯的道理,①不停重複的嘮叨自己知道的事情真的很煩。②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不能以目的的合理性認為手段也是合理的。

推出的結論是:我們知道我們很煩不對,但是他們這樣做確實容易讓人反感。

2.計劃生育惹的禍啦。。。我並沒有否定計劃生育什麼,也無意抹黑它,但是作為它的副產品~獨生子女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真的是,醉了好嗎?如果一個人從小都被一群人視為宇宙中心,他會真的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要命的是還有大批的叔叔阿姨,姑姑舅舅……(所以老子就是天下第一這種言論現在屢見不鮮。)

如果認為父母對自己的愛理所當然,那當然就不珍惜咯。隨手摘到的果子沒有辛苦摘到的甜嘛。

3.年齡問題嘛。本來樓主學生這個年紀,就是慢慢獨立出去的年紀,爸爸媽媽再管這管那,我們通常的反應自然是:媽,我知道了,知道了。

獨立嘛,說白了就是我做我的,你做你的,你非要我做你做的,我當然就不滿了嘛。。。。

4.中國傳統道德崩潰。不要小看這一點,我覺得其他都還是次要的,這才是最主要的。中國從漢朝以後,都提倡以孝治天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孝順,社會輿論最重要的也是孝順。父母在不許分家,你掙的每一分錢,都歸你的父母,你敢不孝順,直接告你衙門,坐牢吃板子還沒人給你送飯。

現代嘛,孝依然重要,但是就比不上很多普世價值了。更談不上全民教育了,你不教育,我怎麼知道?你不重視,我怎麼重視?

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知道「色難」,知道「父母在,不遠遊」

多少人讀《陳情表》還會潸然淚下。

中國傳統結構崩潰,漸漸的每個人不再依附父母,依附家族而生存,三口之家成為社會主流,, ,呵呵噠……

5.代溝。這個不用細說,三歲一個代溝,你和父母少則七八個,多的十幾二十個,重重代溝導致不理解。更重要的是,幾乎沒有想同的愛好。我跟你談lol,你跟我說狗和豬,通俗的講,尿不到一個壺裡。

6.家庭矛盾。父母教育孩子,至少我父母,簡單粗暴打罵揍。。。

不和我講道理。這是最要命的。比如聊到該不該吃垃圾食品。我肯定認為好啊,父母

反對啊,然後辯論啊。(都是我一廂情願,父母從來認為我是頂嘴)然後就是:你還敢頂嘴,你還敢頂嘴,然後。。。。

就沒沒有然後了。

造成的問題是,很多問題並沒有解決,觀點也沒有統一,至少被武力統一罷了。

…………………………………………………

怎麼對父母,真是「色難」。永遠保持對父母尊敬和善笑臉相迎。畢竟,母生我,父養我。

以上。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後來我就學會好好說話了。


是,都會的。就像我家美女老媽說的,我脾氣壞,但只敢對父母吼,因為我知道他們吼不跑更知道他們不會生我氣,老媽說,這叫洞里的老虎家裡橫,吃定他們了。

大學開始離家至今,自小家庭離異,所以我要各自和他們聯繫。幾乎我爹不會主動來電,我娘一個星期一次,我也大概一星期一次聯繫他們,各自習慣這個頻率。有時一忙起來,我們任何一方忘記了誰沒電話,就會打過去問,是不要女兒了嗎?

忙時會喊著說,別煩我,掛電話!

閑時就會拉呱,老媽會各種聊,但一談到催找男朋友,掛電話!我爸從不主動給我電話,印象中主動給我電話也是有具體事或者邀我釣魚才會找我,男女的區別啊。

有次連續加班心情煩躁,剛好老媽來電話,我就直接發飆,事後也覺得特內疚,想想破天荒的打回去,特肉麻特支吾的說,你早上沒被我嚇到吧,有點凶;我媽直接回我一句,你中午吃屎了嗎,居然會知道你在凶我。我就笑了,然後掛斷電話!


把與父母合照或者有意義的照片設置為來電顯示時的圖片


喜歡一個人在校園裡面溜達,也時不時會碰到這樣的場景。

本身不願意分析中國的教育存在什麼問題或是其他很深刻的社會原因,只想按自己有限的生活經驗來簡單分析一下。

對於跟父母打電話出現很不耐煩這種情緒,竊以為是很糾結的,一方面一定是很在乎的很親愛的人才會讓我們大動肝火至如斯地步,另一方面這些我們很在乎很親愛的人與我們的溝通存在著斷裂。大概沒有多少人會神經到對與自己沒甚大關係的人當街不耐煩吧。。。

後者,溝通的斷裂。好的人際關係不但可以使我們身心協調,而且還可能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生存資源,這是處世哲學的問題,值得一輩子修習。

————————

沒有人的一生是完美的,不完美的部分很大程度都源自於不完美的人際關係,父母在扮演父母的角色之外還擔當了許多其他的角色,我們在扮演子女的角色外也有許多其他的人生設定,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斷裂,我想簡單粗暴的歸因於兩種:1.父母並不偉大子女並不偉大;2.什麼原因也沒有,純粹是有些人表達情緒感受和闡述問題的方式就是這樣誇張讓旁觀者以為多麼的氣氛詭異而乖張(這點不解釋)。

父母並不偉大,大家都是人,雖然用儘力氣的活著已經是奇蹟這很偉大,但排除這樣子有點偏的思路的話,父母並不偉大,是因為那個小時候能夠滿足我們全部願望(給我們好吃的、讓我們坐馬馬、帶我們去動物園等等)的父母現在並不能夠滿足我們的願望了,他們甚至可能有許多願望自己也滿足不了自己,年紀也大了,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有限的精力泛濫出更多的情感需求,很多時候他們需要的他們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自我滿足。如果本身是很好的自我實現了的人,或者說各方面的需要都有很好的方式得到滿足,這樣的父母往往更懂得自處,也更好的能夠與子女相處,受這樣父母熏陶下長大的子女大概身心會更為和諧一些,類似題主說的不耐煩的情形也會少到幾乎沒有。

年輕的我們想要成為高富帥/白富美/學霸/任何自帶光環的形象、一個帶的出去帶的回來的女朋友/男朋友、想要很牛掰的簡歷很牛掰的工作。。。我們的願望太多,理想太飽滿了,並不能夠簡單的在可見到的將來里通過努力被填滿。明明已經是成人了但卻不習慣成人世界的種種,這裡有太多玩不轉的法則、太多糟心的事,細碎的生活最是磨人,生存不易,維持一顆平常心做人甚難,想要活得多姿多彩更是技術。相當一部分的我們並沒有成熟到足以體諒父母也原諒不完滿的自己,讀了這麼多的書知道這麼多的道理也看過許多風景認識許多菇涼小伙,這世界很精彩,但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都太單調。

「人類任何形式的憤怒都是對於自己無能的憤怒」(大意是這樣,不記得原話了)是相當有道理的,與父母打電話不耐煩,不考慮談話的內容本身就是很傷肝火的原因的話,大約是與父母談話刺痛了子女年輕的驕傲,不斷的撩動著年輕心靈的焦灼,每每看到總覺得生活的真實,理想的與正在發生的永遠不能同步。沒有完美的親子關係,我所渴望看到的打開電視自我催眠就可以了(so easy).

其實,自己勸自己,人跟人哪能沒有摩擦,越是親密摩擦越是多,只希望能夠找到適合自己成長的方式,能夠充分的自我滿足自我實現吧,一個平靜安穩的靈魂,沒有焦慮沒有恐慌與不安,這樣不只是父母與子女,在任何形式的人際關係中,都能夠安然。不是每個人都有幸運遇到自我得到良好實現、經濟能力與情感能力雙優的父母,但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選擇成為一個人格完整、身心健康的人,在此基礎上決定適合自己的親子模式或是丁克。想想未來可以很美好~


那說明自己還沒有真正做到愛父母~我從前也是經常很不耐煩,後來長大了,居然對父母特別特別,特別熱愛,於是溝通交流就很順其自然,跟他們相處的時候很溫暖,20多歲的人了竟然還會偶爾撒個嬌什麼的,自己都受不了了哈哈哈


剛跟父母打了個電話我就很不耐煩,當然知道自己是不對的,立馬上網搜自己是怎麼回事。但就是抑制不住想發火,總感覺溝通起來很費勁。他們關心的話讓我覺得難以理解,非要我下班後跟舍友一起回去,我都是九點左右回家,十點多就睡了,舍友十一二點才回去,難道不是早點回去比較好嗎,這道理就是講不通了,非讓我等舍友一起回去,我這個氣一下就出來了。諸如此類的還很多


好吧……我跟樓主一樣。首先聲明:對老爸老媽,絕對是希望他們能夠跟自己一起走一輩子,說實話,不願意看著老爸老媽呆在老家作為孩子卻不在身邊。

But我讀大學的時候,一天3-4個電話檢查我是否在學校,在學校怎麼吃飯,吃什麼,上什麼課,做什麼課外的事,跟什麼人交往,早上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如果什麼地方,搭乘什麼交通工具外出,走的是步道還是公路,如果正好在車上要說明坐的是幾路車,每停一個地方發一次定位,公交車或者的士的車牌號,如果是晚上要對今天經歷的一切做個總結,計划下明天幾點起床,有什麼安排,大概幾點睡覺,約定明天幾點打電話過來……

剛畢業那會,每天一個電話詢問今天找工作的情況,職位內容,接下來是不是要考研,應該考什麼證,明天的計劃安排,中午吃了什麼,在哪裡吃的,晚上吃了什麼,吃飯的地方是什麼地方,租的房子的照片和定位(要求有附近的街景,房子的外觀,附近的交通工具到工作地點的距離),今天上班用了多少時間,搭乘什麼交通公具上下班,路上的人多不多,是否堵車,周末什麼安排,晚上幾點睡覺。

現在一周大概3-5個電話,如果一個電話沒接會一直打直到接電話為止。詢問內容同上………………

這種情況說實話你們可能不信,但確實發生在我身上。講真,聽到父母的聲音真的很開心,但這樣問完一圈還能平心靜氣我是真做不到…………

所以我也只能硬著頭皮聽完,答完,然後硬著頭皮笑一笑讓他們覺得我很喜歡這樣,然後掛了電話就自己慢慢鬱悶了……


一個人在外地工作,單身。

每次跟家裡打電話,三分鐘之內他們總能成功把我心情弄糟。

人家誰誰都懷孕了你怎麼還沒找到對象?

天你那工作工資這麼低你還做什麼?

學個車這麼簡單的事怎麼還沒考出來?

讓你回家考公務員!

誰願意整天累的狗一樣回出租屋接個家裡電話還要從頭被強調你有多失敗?

我自己選的,當初既然說支持我就不要現在一遍遍試圖動搖我。

還有,人家結婚關我屁事,那人家離婚我要不要學?


缺愛


以前會,現在不會,當成一件事,有能力處理的更好。


姥姥帶大的。

以前總是說我任性不聽話

現在整天說我就是態度好答應的好好的什麼也不做

哈哈哈哈態度好點別想太多挺好的哈哈哈哈


兒女相對喜愛自由,父母的愛又給的太多,導致的。


我上大學的時候就是這樣,每次家裡打電話很不耐煩,現在畢業好多年了,家裡不怎麼給我打電話了,心理卻時常有種說不出的傷感


推薦閱讀:

住過精神病院的人如何面對自己出院後將遭遇歧視的風險?
為什麼身邊的人都喜歡用互損互黑互罵的方式來交流?
年輕人怎麼在這個喧囂的社會中不迷失自我和堅守理想?
為什麼出國後感覺大腦更好用了??
非心理學專業在校學生如何學好心理學。?

TAG: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