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到底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雪滿梁園的《鶴唳華亭》在文筆與考據方面都已可算是網文上乘佳作,但掉書袋明顯,伏筆埋得太深,許多地方說得也很隱晦(好吧就是沒看懂)。所以看完全書還有許多疑問。
「鉅鐵既融」一首歌謠引出的事端前前後後到底是怎麼回事?寧王妃為何會小產?寧王妃、肅王在寧王妃出嫁後納的侍婢、咸寧公主與許昌平四人究竟是什麼關係,有何糾葛?阿寶給定楷的那句「銅山崩,洛鍾應,如此開場,如何了局」作何解釋?為何阿寶到最後仍告訴定權自己姓顧?
首先感謝大家的贊同。
我很不爽還有一些頭腦簡單幼稚的傢伙依然覺得蕭定權是作死的。
按照作者的看法,如果蕭定權真的反了,就算是趙家人也難免玉石俱焚,那吃瓜群眾會怎麼樣?
吃瓜群眾的問題在於,歷史的車輪沒壓到你身上,你居然跟著上位者信奉成王敗寇的歷史觀?勝者書寫歷史,不代表他就意味著正義的合法性。正義就是正義,與成敗無關。
在21世紀,梁園可真是極其稀有的三觀正了。
難道蕭定權不知道他以犧牲自己為代價換來活命的百姓,在他死後會鄙視他的所作所為嗎?就如同很多讀者一樣?
蕭定權是必死無疑的,只不過掙扎一下或許有一線生機。求生是人的基本慾望,怎麼能說他的作死的?
覺得政治鬥爭和遊戲打怪差不多,只要你不猝死總有升級的那一天的小朋友們,這書真的不適合你。去打農藥吧。
……………………………………………………………………
這本書我看過很多遍了,我主要談談男女主的關係問題,搞清楚兩個阿寶,這本書也就明白多了。
我說,其實兩個阿寶是一個人。
看過書的知道,阿寶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為了引起乳名就是阿寶的蕭定權的注意。但是,這只是表層原因。梁園這種心機作者,不會做無用功。為什麼他們倆總是可以互相理解呢?僅僅是因為他們都是聰明過人嗎?
定權的舅舅回京時,他為了避嫌閉門謝客,阿寶說「臣門如市,臣心似水。」還有中秋夜阿寶猜中了射覆,「是寡人之過也」等等。這些例子不勝枚舉。
定權和阿寶是異曲同工的兩個人。這不僅僅表現在他們永遠能猜中對方的心思。根本原因在於,他倆的秉性、個人經歷極其相似,兩人相遇之後,他們的處境也是一模一樣的。
定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卻不為皇帝所喜。終日如履薄冰,與老皇帝永遠是虛與委蛇,自己的命運也是朝不保夕。他需要權力來活命,所以他弄權,處死李柏舟,逼死自己的師傅等。甚至染指軍政。他需要自保。但是另一方面,他自幼的所受的正統教育和本性的開朗良善讓他沒辦法做太多損人利己的事情,盧師傅的死,張陸正的死,讓他難以擺脫。他給舅舅寫的安軍貼,以及在最後關頭放棄造反的決定,都說明,他是一個可憐的好人。
同理,阿寶也一樣。出身官宦人家,卻橫遭不幸。為了活命,不得不受人驅使,違背本心。一方面不得不為趙王做事,另一方面也儘力不去損害蕭定權的利益。同時,她還得保全自己。
最有意思的是,皇帝不喜歡不信任蕭定權,卻不能輕易動他。所以用各種方式打壓試探。而蕭定權回頭就用同樣的方式對待阿寶,他也不能輕易動她,甚至不願意殺她,卻又不得不防備、試探、利用。蕭定權在老皇帝那裡經受的一切,阿寶都感同身受。也都理解,因為他們本就是一模一樣的可憐人。明明天資過人,卻又不得不受制於人。
蕭定權說自己身處無間地獄,其實阿寶一直都陪著他的。
就這樣兩個人,也就是在宗正寺的大牢里,不知道能否活到明日,他們才能有幾分真心。相依為命。
所以說,就算他們倆之間確實有感情,但是這愛情也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蕭定權與阿寶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他受權力的荼毒太深了。阿寶好歹年少時曾受過父母百般寵愛,可是蕭定權自幼就被父親厭惡。他的人格已經不健全了。
孤高自許,有時候又脆弱無助。對待旁人難免冷酷無情,卻又顧影自憐。從這個角度來講,我真心覺得蕭定權的審美價值,比哈姆雷特高多了。他可是中國幾千年文明與野蠻澆灌出來的一朵奇葩,可憐又可恨,可悲又可嘆。是個悲劇英雄。
所以蕭定權是必須死的,那對他來說是一種解脫。他的生命本就是N多條人命換回來的,他已經不能承受更多他人的犧牲了。所以,那些說他矯情的人可以滾蛋了。像他那樣的人,註定承受不了權力伴隨而來的罪惡,撐不到君臨天下了。
他們倆都是可憐不幸的人,若生在普通人家,應該可以平安喜樂一輩子的。
梁園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深深地寫出了權力歷史對人最酷忍的摧殘。或許我們都覺得君臨天下是一件多麼功成名就的事情,可卻忘了一將功成萬骨枯,更何況是帝王事業的殘酷現實。不了解歷史的人可能會覺得太子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榮耀,卻不知做一個不被皇帝喜愛信任的太子,是多麼的舉步維艱,朝不保夕。
總之,這部小說是很耐人尋味的好作品。
歌謠里,「金鈴」代表肅王蕭鐸,「銅鏡」代表寧王蕭鑒,「鉅鐵」代表死去的懷恭太子(名字我忘了,可以去查書後附的年表,應該也能對應上),「鉅鐵既融」代表太子亡故,「金鈴懸頂,銅鏡鑄」代表肅寧二王蓄勢待發爭奪儲位,「佳人回首,顧不顧」意思很明顯,代表二王誰能迎娶顧家女兒,就能夠藉助當時如日中天的顧家勢力而奪得儲位。所以,這首歌謠暗示的是當年顧家權勢之大,可以左右王位繼承,聯繫到現在就是手握重兵,實力不容小覷。皇帝自然理解成這是太子和顧氏對他們蕭家大權旁落的諷刺,皇帝萬人之上怎麼受得起這種奚落,於是和定權撕破臉。但是在另一邊,皇帝一直因為顧後銜恨太子,加上太子剛剛拔掉了齊王的黨羽李柏舟讓皇帝很是光火,太子就自然以為這是皇帝和齊王在合夥對付他和母舅家族,帶節奏暗示他們有不臣之心,方便日後剷除。太子覺得既然我老爹已經決定這麼搞我了,那我也沒什麼好掙扎的了,反正儲副當的沒意思,認罪就是,還能最大程度保舅舅一家。於是皇帝和太子之間生了嫌隙,齊王在一旁坐收漁利。算盤打的響吧!但是,他萬萬沒想到,這首歌謠不但暗示了肅寧爭奪顧家的權勢,也暗示了當年兩人對卿卿的愛慕和卿卿的取捨,這是皇帝一輩子的傷痛,是不可能輕易拿出來當政治鬥爭的籌碼的(所以作者也說了這真是個狗血的故事。。。)。顧思林作為這樁八卦的見證者自然知道此節,也就明白了背後搗鬼的是誰。事已至此,顧思林決定將計就計,趁自己和小顧離任上京之機,安排手下假借外敵入侵趁亂殺掉李明安,徹底奪得邊關長州兵權,鞏固自身實力,皇帝以後將再難掣肘顧氏和太子。顧思林和定權說明了前因後果之後,定權沒有選舅舅安排好的路,他不願為謀權荼毒百姓(定權的大節大義跟權力政治終究無法兩全),而是決定跟老蕭翻供說明真相。老蕭自然不能容忍齊王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這樣弄權,尤其是借這件事,所以最後齊王下台,太子出獄。許昌平是肅王的遺腹子,如果沒有顧家和寧王當年的聯手弄權,天下就仍然是肅王的,太子也就本應該是許昌平。。。
最後一問,兩人前路已決不可回頭,說不說真相也就沒有意義了,還不如留給定權一個美好的念想,讓他了無遺憾地身赴最圓滿的結局
結局還是有點太理想主義了,看這本書的時候,始終把自己代入顧氏那一邊,在顧逢恩描述父親死相時,還是很希望定權能成為一個殺戮當斷心狠一點的王者的。
作者最後也靠阿寶的那幾句話給自己的理想做了詮釋:「我也會告訴他,他的父親,是個軟弱的君主,但是一個清潔、正直、剛強的人,一個小怯而有大勇的人。這樣的人不會是不稱職的父親。」只是這樣的話終究與政治偏離太遠。畢竟我一直是把這本書當作政治權謀類來讀的。定權最後的表現讓我有種自己的孩子一直都按著自己的想法成長可是最後卻臨陣倒戈了,不過事實也確實如此,雪滿梁園也本就故意為之。可惜我所理解的政治家,不應該懼怕踩著屍骨上位,即便屍骨中有無辜百姓,因為流血上位與上位後再以仁治國完全是兩回事。
這種反差甚至會讓我覺得如果不是女性作家的作品,就不會是這種結局了。這倒不是說性別孰優孰劣,只是權爭無小情,或者說權爭終歸是卑劣的。而作者前面鋪墊了那麼多,如果最後只是為了展現人性的情或義,那麼我確實會有點失望。我寧願相信結局只是想說,每個人對於如何在這個世界上,安身立命的選擇不同。先來一段原文出處:
皇后隨皇帝避席,中途分道,各還本宮。餘人陸續離散,御苑內,夕陽中,人去春空,空餘蔥蘢嘉樹,狼藉殘紅。
與會人極娛游,亦多覺疲憊,還宮還家後各自安睡。誰也未曾料想,夜深人靜時,杳杳鐘聲忽起。 阿寶夢覺,披衣起身,詢問道:「出了什麼事了?」宮人也早聞鐘聲,出閣後片刻跌跌撞撞折返,慌亂幾乎不能自持,口齒不清彙報道:「顧娘子,太子殿下閣中恰遣人來。」一年少內侍入室,跪地稟告道:「殿下要臣告知顧娘子,是皇后殿下崩逝了。」
阿寶雙瞳仁陡然收縮,一身出了一層鰾膠一樣的黏膩冷汗。 少年內侍抬起頭來,問道:「娘子可還記得臣,殿下派臣帶給娘子一封信。」 阿寶道:「我記得你。你替我給你主上帶句話,銅山崩,洛鍾應。如此開場,如何了局?」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殷荊州曾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鍾東應,便是《易》耶?』」劉孝標註引《東方朔傳》:「孝武皇帝時,未央宮前殿鍾無故自鳴,三日三夜不止。詔問太史待詔王朔,朔言恐有兵氣。更問東方朔,朔曰:『臣聞銅者山之子,山者銅之母,以陰陽氣類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鍾先鳴。《易》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應在後五日內。』居三日,南郡太守上書言山崩,延袤二十餘里。」
後以「銅山西崩,洛鐘東應」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響。定權已經把定楷逼到非要就藩的地步了,可是定楷就是不死心,要奪嫡,他要強行留在京城是以皇后薨逝為代價的。阿寶對定楷這麼說,一方面是兩難的境地,她心裡是很喜歡定權的,定楷不知退讓,非要和定權你死我活,一方面也是覺得逼死母親換來留在京城的權利簡直禽獸不如。
至於最後還是告訴定權姓顧,先來一段原文:
但是她不得不擾亂這一池靜水了,她輕輕訴說:「很久以前,有人說過,到最後的時候,想讓我告訴他,我究竟是誰。」
他笑笑:「很久以前,那人也說過,早已經不重要了。」阿寶一根根撫摸過他文人的纖長的手指,他的手指在春恩下,溫暖如天生,他不會知道這種溫度讓她多麼的欣慰。她笑道:「我姓顧,回首之顧,乳名叫做寶,珠玉之寶。這是因為我的父母,都將我當做捧在手心中的珍寶。」
開頭還有一段這樣的段落:
有始有終,從一而終,故人還是故人,漫漫蹉跎過後,並沒有物是人非。雖然想要的小團圓,終究是不團圓,卻不必失望於彼此。李侍長自家叩謝完畢,見阿寶只是一味垂首不語,生怕太子再怒,忙扯她衣袖道:「阿寶,還不快謝恩?」定權已經走了兩步出去,聽到這話,忽然轉過身,突兀問道:「你叫什麼名字?」李侍長忙替她答道:「殿下,她叫做阿寶,珠玉之寶。」定權愣了片刻,又問道:「是姓什麼?」李侍長又答道:「姓顧,回首之顧。」
為什麼告訴他自己姓顧呢?
一方面,之前二人已說過阿寶的真實身份並不重要了,是以阿寶不說。
二則阿寶也算因定權家破人亡,最後再說,反使定權更加難堪甚至自責。 另一方面,阿寶希望保存二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愛,從他們相識,她就叫阿寶,她就是他的阿寶,不是任何一個陌生人。 最後,我想,阿寶是定權的乳名。是父母之寶的意思。她也是想要告訴定權,他並非無人疼愛的孩子,在他一生最不堪最脆弱的時候,他也是有人疼惜的,並非孤單一人。掉書袋嫌疑嘛是有啦,但是人家有功底掉書袋你能怎樣!(啊哈)。鶴華確實細節太多,伏筆很深…怎麼說呢我甚至懷疑寫到最後梁大的網越灑越大自己都圓不回來了…題主所問中涉及前塵往事的前幾個回答都差不多了,但是至於為什麼阿寶到最後仍是告訴定權她姓顧這個問題…題主你講真?這個真的不明白?那麼假設阿寶最後實話實說,告訴定權,她叫做陸文昔,所謂的回首之顧珠玉之寶不過是用來接近他的手段。那這個結局真是殘忍得無以復加,所有的曾經的溫情俱為假象了。縱使是阿寶和定權這般清醒的人,也需要這樣一點自欺欺人作為慰藉。
那首歌謠是影射當年皇上是靠著顧家的勢力才坐上皇位,為了坐上皇位才娶了定權的母親,定棠傳播這首歌謠是希望顧思林和太子都認為是皇帝要對付他們,太子又絕對會為了保住顧思林認了此事,顧思林為了保太子,會讓出兵力。然而因為當年定權的母親喜歡寧王這個事,這是皇上的心病,顧思林明白皇上絕對不可能會傳播這個歌謠對付他們,顧明白是定棠的計謀,然而太子卻信了是皇上主導的這個事,想削弱顧的兵權。於是顧將計就計,讓定棠以為他們已中計,而事情鬧大了,皇上也不得不提前開始削弱顧的兵權,按原計劃,顧逢恩回京的路上,顧家安排的偽裝成敵方的兵力就會殺了李明安,徹底控制長州,而顧家都在京城,皇上不僅不能怪罪顧家,反而為了安撫他們繼續鎮守長州,會殺了定棠,。然而定權不忍心長州陷入戰火,也不希望顧家太膽大妄為,提醒了皇上。所以皇上連夜叫顧逢恩回去
山崩鐘應是一個成語,表示重大事件之間會有聯繫,阿寶的意思是定楷把自己母親都逼死了,接下來要做的事必定是和定權你死我活了,這該如何了局有點亂,語言功力不咋好,嘿嘿~
我覺得掉書袋一說有點扯淡了,說引經據典其實也沒有那麼多,更多的是作者本身的文辭功底頗高,所以閱讀有一定門檻而已
故事的主要內容大概就是:來啊,互相傷害吧...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其他人都愛皇位,蕭定權愛的是江山,上位者用術多而用道少。就是這麼個故事。
掉書袋與否,其實都不重要,我非常能感受到文字帶來的不同層次,有再流暢不過的官樣文章外交辭令,有忠孝不能後來也不想兩全的你來我往的暗暗刺激,有命運即刻定無法掙脫唯有摸著自己認定的一點天下真心選擇的從與不從,還有,是我最喜歡的,定權和阿寶如平常夫妻你嗆我我嗆你的絮絮叨叨,在全部都是灰灰濛濛的朝堂君臣外戚兄弟內宮鬥爭中,兩顆如此有緣分有靈性的心,一點點爭得的正常平靜,雖經常在下一秒後前塵往事各自為政湧上來,平靜就如鏡面般破碎,但終究還是有那麼一些些的,正是這一些些,讓我心酸莫名,欣喜不忍讀完,又等著破碎那一剎那酸爽扭曲的淋漓。
初看是權謀宮斗,實則是以慈悲論道,但是,最後的最後,陡然升為「大慈大悲,無喜無悲」。所以,這是一個悟道的故事。
1??寧王妃為何會小產?
寧王妃本就屬意於肅王,而肅王在與寧王的爭鬥中落馬被關入宗正寺,寧王妃以進宮為由悄悄探望肅王,可能是在兩人聊天的過程中知道肅王是因為自己的丈夫和娘家而命不久矣,所以情緒激動流產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2??寧王妃、肅王在寧王妃出嫁後納的侍婢、咸寧公主與許昌平四人究竟是什麼關係,有何糾葛?
寧王妃屬意於肅王,但最終嫁給了寧王。但寧王妃可能仍未斬斷情絲,於是將自己的婢女許給了肅王(具體怎麼想的大家自己猜)。肅王死後他的婢女,也就是那個曾是寧王妃的婢女懷有身孕,這個孩子就是許昌平。但是婢女並不甘心丈夫就這樣死去,於是在服侍寧王妃的時候害死了咸寧公主,同時也使得寧王妃患有不治之症。但知曉一切的寧王妃並沒有處置婢女,於是教人偷偷將她送出宮去,撫育許昌平。最後婢女臨死之際告訴了許昌平事實,並對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到後悔,所以之後才有了許昌平遠赴京城輔佐蕭定權的事了。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3??阿寶給定楷的那句「銅山崩,洛鍾應,如此開場,如何了局」作何解釋?
這個我當時看的時候也有些迷糊,但結合皇后之死和後來的蕭定楷弒母真相,大概明白了一些:阿寶其實在皇后死去的當晚就已知曉這弒母行為是蕭定楷乾的,利用母親之死嫁禍蕭定權。所以阿寶說出了這句話,意思是 做出這等心狠手辣、不留餘地之事,如何收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4??為何阿寶到最後仍告訴定權自己姓顧?我猜蕭定權早已知曉阿寶的真實身份,阿寶也心知肚明,要麼蕭定權不會也無法幫助阿寶尋找弟弟。而阿寶之所以告訴定權她姓顧名阿寶,我認為有三層意思:
1.定權乳名叫阿寶,阿寶稱自己也叫阿寶一是向定權表明自己和定權一樣,宛如一體;一是告訴蕭定權這個缺愛的孩子 你就是我,我愛你像愛我一樣。 2.兩人早已心知肚明阿寶的身份,但在最後離別的時刻誰都不願意說出真相,大概是為了保留最後一點由阿寶帶給定權的美好回憶而不是陸文昔。畢竟陸家是由定權的臂膀張陸正給端進去的。如果阿寶挑明了真相,定權死的也不會坦然。這裡我認為作者真是拿捏到了中國人難得糊塗的精髓。 3.為什麼姓顧?因為顧家父子都死了。定權苦苦支撐、左右維護的本家舅家關係破裂,他敬愛的舅舅,他的表兄或戰死或自刎,顧家至此也就倒塌了。對於定權這個外法內儒之人來說,他會不自覺的將顧家的倒塌歸因於自己。而此刻阿寶稱自己姓顧,我猜著也是為了給予定權最後一絲絲安慰吧。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歡迎補充(^^)很喜歡阿元的故事 一本很孤獨的小說
先憑記憶答一下第三問:1.顧後與肅王相戀,而出於聯姻的需求被許配給寧王。2.在出嫁前夕她將自己的一名侍婢(以下稱宋氏)給了肅王,(評論區有人認為是宋氏暗戀肅王,顧後遂成全其心愿)3.肅王被廢,囚入宗正寺。4.懷有四個月身孕的顧後去宗正寺探望肅王,出門時跌倒致流產。5.顧後醒來,要求顧思林將宋氏(當時已懷孕)送走。6.宋氏生下許昌平。7.對顧後懷據恨意的宋氏入宮成為小公主乳母,然後伺機殺害顧後與咸寧公主。猜測一下:關於第二問,當時的顧後流產可能是因為知道了一些之前並不知道的事情而受驚,(比如說顧思林明知她喜歡肅王還讓她嫁給寧王)可能是因為肅王在語言上對她進行了一些刺激,(雖然我不覺得肅王會這麼干)可能是顧後從談話中得知了肅王的死意……關於第五問,個人認為是阿寶不想在定權死前給他帶來太多的煩憂,再加上「回首之顧」「珠玉之寶」於定權而言都是回憶中美好的物事。其它幾問等翻了原文再答。
作者不愧是歷史系的高材生,可我不明白的是難道正直清潔之人最終還是要死於非命?早已深陷泥潭,不過最後一步。不過最後一步,便可心繫天下,謀萬人之福祉。可惜正如作者借張陸生所說被盧世瑜生生所誤,蕭定權
苦苦掙扎一輩子,可惜最終還是沒有成長成熟,小節不保,大孝亦未成。 作者遍觀史書,然而我不知究竟是作者境界不夠高遠,還是歷史本身如此?PS小疑惑有二
1:肅王和寧王旗鼓相當,為何顧家明知顧家小女屬意肅王,偏偏支持寧王?2:最後長州起義為何早不醒晚不醒,偏偏於已開始未結束?假若未開始醒悟,男主不僅大孝得之,小節名聲亦保。假若結束後醒悟,雖小節不保,大孝卻得之(名聲還是可以保一保的,就像李世民那樣)。唉,整本書就敗在結局咯,看評論有人說看完了才發現作者是理想主義,可我覺得作者的理想太小了,只為求身後名卻誤了蒼生的歷史上的人太多太多了,難道作者僅僅是給他們哀悼作挽文嗎!就像太史公筆下的公子扶蘇,一哭二入內室三拔劍自刎,於是秦不過二三世就亡(真正歷史上公子扶蘇的死是存疑的,我個人比較傾向是他殺)比起理想主義作者更像是現實主義呢!後來又轉念一想,作者安排這個結局也不算錯吧,當今聖上無過錯,新太子定梁也有可能成為一代明君,定權的生與死其實並沒有那麼重要,這樣看起來作者似乎是在為定權自謙啊。但果真如此,作者寫這本書的意義又有多大呢?我還是把它當成悲劇的言小來看吧,反正對於言情小說,悲劇情懷才值得深入人心。其實這本書原也只是本言小啊!以為是說權謀,原來卻是在談理想。
這個故事本質就是一個奪嫡奪愛又因愛生恨的故事,總體來說,蕭定權挺矯情的,小顧將軍死的太卧槽。
我還以為是個陸機的故事,結果激動地點進來一看......
講了一個理想主義者死其道的故事。
看文猶如剮肉剔骨,讀完僅余剖心之恨。
還有,這種程度我覺得不算掉書袋。看不懂典故就去查。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把一本作者辭彙量可憐的《神墓》捧得這麼高?
※如何評價網路小說《修真門派掌門路》?
※起點中文網的總編楊晨說網文不存在「劣幣驅逐良幣」,請問他的觀點有無道理?
※起點小說的「玄幻」、「武俠」、「仙俠」及其子類目的區別是什麼?
※有什麼小說讓你根本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