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防彈衣真的有效嗎?什麼材料做的啊?為什麼電影里隔著防彈衣被打中以後還是一副痛苦的表情呢?是什麼感覺啊?


防彈衣一直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這得益於防彈材料的進步。

最早的防彈衣絕大多數就是一塊金屬板,理念就是「裝甲」。

19世紀澳大利亞綠林匪首內德·凱利自製的鐵甲。1880年6月27日,凱利等四名匪徒與五十多名警察剛正面;凱利穿著鐵甲與警方血戰,除他以外,其餘三人全部被擊斃。

1917至1918年出現的布魯斯特人體護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許多國家都裝備或研製了防彈衣。與許多現代人想像的不同,當時的防彈衣並不是為衝鋒陷陣的突擊部隊設計的,而是為機槍手、狙擊手等堅守在某一個點上的士兵準備的。

戰爭結束後,試驗過的防彈材料包括金屬、輕型陶瓷、尼龍和玻璃纖維。

很多人都喜歡拿「擋得住彈頭擋不住衝擊波」來說事,什麼「震斷肋骨」、「震爛內臟」之類的說法遍地都是。事實上對於硬質材料,在不被擊穿的前提下,只要靠人體一面的形變程度較小,「衝擊」對人體的傷害就較小;如果後面還有軟質襯層來緩衝,二次傷害就微乎其微了。

1923年的一次防彈衣測試。這也不像斷肋骨的反應啊是吧。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蘇聯開發出一系列鋼製防彈衣,包括SN-38、 SN-39、 SN-40、 SN-40A、SN-42。只有SN-42正式投產,其包含了二塊鍛壓鋼板用以保護軀幹正面和鼠蹊部位,厚約2 mm、重約3.5 kg。這些防彈衣被供應給突擊工兵(SHISBr)和一些裝甲旅的坦克步兵 (Tankodesantnikam)。根據實戰經驗,在100至125米距離上,9x19mm派拉貝魯姆手槍彈沒有能力穿透這款防彈衣。具體戰例如下:

「……1943年8月第一突擊工兵旅配屬給蘇聯近衛第十集團軍,在斯帕斯傑緬斯克地區首次投入戰鬥……上士拉扎列夫沖在最前面,在敵掩蔽部前,與一名個頭高大的德國軍官相遇。德國軍官向拉扎列夫胸部連開數槍,結果得益於胸甲的保護,拉扎列夫並沒有受傷。他反手一槍便把德國軍官擊斃,隨後衝進掩蔽部。被堵在裡面的幾名德國兵目睹自己的軍官開槍居然不起作用,嚇得連抵抗都忘了。」

受限於當時的材料技術,金屬防彈衣的防彈能力依舊低下,只能防護手槍彈等低威力彈藥。

但是事物都是在發展的。———————————————————————————————————————————

20世紀60年代以後,美國杜邦公司研製出一種新型複合纖維材料——芳綸1414。1972年,芳綸1414被註冊為Kevlar,即所謂「凱芙拉」。

凱芙拉材料密度低、強度高、韌性好、耐高溫、易於加工和成型,其強度為同等質量鋼鐵的5倍,但密度僅為鋼鐵的五分之一。據報道,用"凱夫拉"材料代替尼龍和玻璃纖維,在同樣情況下,其防護能力至少可增加一倍,並且有很好的柔韌性,穿著舒適。

美國國家司法研究所制定的NIJ防彈標準是目前國際上較為通行的標準,國際市場上的大多數防彈商品都採用NIJ標準。目前市場上的凱夫拉防彈衣的最高等級為NIJ III A級,可以防護長槍管卡賓槍發射的.44馬格南手槍彈,以及鹿彈(一種彈丸顆粒較大的霰彈)里的鉛丸。

哦對了,這裡的「防護」不只是「打不穿」,是連「衝擊」也能防護的。

視頻封面碉堡了牛人拿槍射自己檢測防彈衣的質量—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以前還看過一個胖子穿軟質防彈衣、拿.44馬格南左輪頂著自己開槍,安然無恙。

———————————————————————————————————————————

理論上,只要凱夫拉墊得足夠厚,就算是威力較大的步槍彈也能防給你看。但由於步槍彈的動能和手槍彈完全不是一個等級(.22LR這種細短軟暫且歸類為「手槍彈」),軟質材料中彈後會發生嚴重的形變、對人體造成嚴重的二次傷害,因此防護步槍彈的任務一般交給更加堅硬的材料來應付。

關於硬質插板,D Boy(GunWorld 的站主)的這篇博文寫得很全面了:現代胸甲――防彈插板

這個視頻中,硬質插板防護住了AK(看不出是7.62x39mm還是5.45x39mm的)至少是NIJ III級:

視頻封面實拍:真人測試防彈衣效果驚人—在線播放—優酷網,視頻高清在線觀看視頻

對於NIJ III級,常見的軍用突擊步槍已經沒法對付了,包括一些人所謂的「防彈衣殺手」——國產5.8x42mm DBP95步槍彈。

根據NIJ標準,硬質插板目前的最高等級是NIJ IV級,可以防護7.62x63mm M2穿甲彈近距離直射。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這些插板已經救過許多美軍士兵的性命了,包括SVD狙擊步槍和PKM通用機槍發射的7.62x54mmR步槍彈也無法穿透,最多只是在中彈部位有點瘀血和痛感而已。

在許多人的觀念里,越南戰爭期間只有防破片背心。圖為越戰期間美軍的GTVBA防彈背心,在前胸和後背可以各增加一塊陶瓷+玻璃纖維的複合材料硬質插板,能夠有效防護M14步槍發射的7.62x51mm M80普通彈。一整套GTVBA全重20.5磅(約9.3千克)。

複合材料硬質插板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兒,朝鮮戰爭時就有使用了。

當時GTVBA背心的配置是,步兵單位每十人一件、炮兵單位每五人一件、運輸卡車單位每兩人一件。而這款背心沒有完全下發的原因在於,每個部隊拿到的數量都遠遠超過自己應該拿的份額……1967年,國防部採購了42,000套,每套800美元。「官方建議」是優先裝備護送運輸車隊的部隊,然而到了戰場上,每個人都搶著要;沒搶到的就只能在背心裡塞上一塊等效的勻質裝甲鋼板(RHA)了,再想想越南悶熱潮濕的天氣,那酸爽……

有驚無險的海軍陸戰隊員,拿著壞掉的陶瓷插板和壞掉的步槍彈頭。

目前美軍已經做到NIJ III級乃至NIJ IV級人手一套了,游擊隊的SVD狙擊步槍和PKM通用機槍在命中胸口時已經很難幹掉他們了。

在試驗中,5.8mm鋼芯彈無法在近距離洞穿國產陶瓷插板,而且背面的襯層也沒有產生大的變形;也就是說,彈頭被硬質插板擋住後,不會對人體構成嚴重的二次傷害。

評論區里出現斷肋骨黨啦!

感謝 @pan seaeye 的提醒和資料。

子彈的動能造成了子彈本身的形變和破碎、防彈材料的形變和斷裂。

只有形成防彈衣背部凸起的部位,才有可能把小部分動能傳遞到人體,這也是為什麼防彈衣要有 背凸不得超過xx的要求。例如,美國NIJ IV級,要求防住878m/s的7.62mm M2穿甲彈,背凸不得超過 4.4cm。

如果背面沒有形成足夠的凸起,那麼所謂的「衝擊」就無法對人體造成什麼傷害。

最後來個計算吧。

假設一顆正在以每秒878米的速度飛行、重166格令(10.8克)的7.62x63mm M2穿甲彈直接命中一個倒霉鬼,倒霉鬼的背心內層夾著一塊NIJ IV級防護的E-SAPI防彈插板,足以擋下彈頭並將彈頭的動能完完全全傳遞給倒霉鬼。

此時,彈頭的動能為4162.7736焦耳。然而,在命中防彈插板後,彈頭的動能造成了彈頭本身的形變和粉碎、防彈插板的形變和斷裂。所以,到最後只有小部分的動能會傳遞到人體。

已知一塊XL號E-SAPI防彈插板的重量為3.25千克,根據動量守恆定理,M2穿甲彈被防彈插板擋住後,與防彈插板一起相對人體移動的速度為每秒2.90799804米。

那麼,M2穿甲彈與防彈插板一起對人體產生的動能為13.7874003焦耳。

為了看上去更加清晰,取小數點後兩位。

那麼,7.62mm M2穿甲彈在被E-SAPI防彈插板擋住後,最終傳遞給人體的動能約為13.79焦耳,還不足14焦耳。

相比之下,一個體重80斤的妹子撲入你懷中,假設雙方的相對速度為每秒1.5米,那麼妹子傳遞給你身體的動能為45焦耳

如果你穿著硬質防彈衣但是肋骨被震斷或者內臟被震爛了,我強烈建議你保持單身。


美國司法部防彈衣標準 NIJ Standard–0101.06

可以看到不同等級的防彈衣,防護能力有很大差異

最高等級能夠防禦 7.62mm M2 AP 子彈,而且對「中彈後的背部軟組織變形」有明確限制 44mm

中國的防彈衣標準允許最大背凸是 25mm ,比美國的還要嚴格。


這個年代是盾強於矛的年代,國內做nij3a級別防彈衣的廠商很多,做的還都不錯。現在的主流防彈材料是PE和碳化硼,本人車裡常備一件nij2級背心加一塊3a級的插板,自信的認為這個位面的反步兵輕武器已經打不死我了。

在測試防彈材料的時候有背凸這個指標,即子彈未穿透防彈材料,在打擊面背面造成突起的距離,這個指標關係到對保護者的二次傷害,國內標準比國外的嚴格,造成國貨比洋貨要重一些。

補張碳化硅的圖

前些時候廠家送過來測試的,背板用凱復拉,結合起來堪稱神器,50米距離12.7api愣是沒穿。不過價格也很感人,20個厚的三塊頂的上我一個月工資了。廠家的人說這還只是他們的原型產品,不知道最終產品能屌到什麼樣。


1,視防彈衣材質而定。 純凱夫拉的防彈衣防彈效果並不突出,但是如果裡面夾了鋼板/陶瓷板就能有效提高防彈能力。

2,軟式防彈衣是凱夫拉/超高密度聚乙烯做的,防彈能力高的裡面會夾鋼/陶瓷插板。

3,雖然子彈可能不會貫穿,但是防彈衣/插板會發生變形,進而壓迫人體組織。

具體的可以看目前槍械類精品排列第一的@騰騰的關於車門防彈能力的逗比實驗@( ̄- ̄)@


搜油管AR500


推薦閱讀:

防彈衣被擊穿是防彈衣質量問題,還是射擊距離過近導致動能太大?
輻射4中的子彈在現實中有對應的口徑嗎?
有哪些步槍截短成手槍的例子?短莫幸納甘短李恩菲爾德這些用途是什麼?
抗日劇中的三八大蓋與最近很火的98k是同一把槍嗎?
為什麼彈匣多是30發,吃雞那樣的擴容彈匣現實中實用嗎?

TAG:槍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