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的教育建議有哪些?
良好親子關係建立的教育建議有哪些?
謝邀。
先來點兒道聽途說。
她去玩超級海洋球,我乖乖的坐在外圍角落,防火防盜。
身旁有三位媽媽,高中同窗,對坐而聊。原諒我,雖然沒敢看,但都聽到啦,我不是故意的,講的實在很有意思。
其中一位媽媽,父母對她的教育是很開明的,把能給的最好的都給她,好的教育,好的環境,把她保護的很好。如果非要說,有什麼不好的話,她覺得是父母沒有把現實的艱難展示給她。
她工作後,有一位關係很好的同事,突然辭職,三個月後,朋友圈的一條狀態是「媽媽,我想你。」原來她同事的母親平時身體非常好,突然有一天感覺不舒服,去醫院查,癌症晚期,三個月就去世了,無常,突如其來。
有一位婆婆,帶著孫女去山上祈福燒香,歸途中大巴翻落山底,婆婆當場就不在了,小孫女也受了傷。
還有一個同事,家裡的孩子突然查出白血病,是很嚴重沒法根治的那種,沒有任何免疫力。接回家後,不能見任何外人,每天要把家裡全面消毒,如果感冒都可能要了命,不知道日子要怎麼過。之前還想著要怎麼把孩子教育的優秀,後來,只是希望,孩子健康長大就好。
有人說剛懷孕時,期待就像一個波浪,開始希望寶寶未來聰明,漂亮,可愛,有點特長,到要生之前,希望降低到只要孩子健康。等娃生出來了,期望又開始攀生,要可愛,要學各種東西,知識面廣大,出人頭地。
她說,大學有好幾個人給她寫情書喲,可是,她自己選擇了帥哥,她管她老公叫帥哥。帥哥是農村的,家裡條件不太好。開始她只和父母說談戀愛啦,爸爸媽媽沒什麼反應。半年後的暑假,來她的城市約會,半夜送她回家,帥哥去朋友那裡住。父母后來聽說,告訴她下次太晚就讓他來家裡住吧。後來有一次晚上送她回來,她就把帥哥領到家裡了。帥哥覺得不好意思,這是父母第一次和他見面。第二天帥哥走了,爸媽也沒主動和她說什麼,她就忍不住問,對帥哥印象怎麼樣呀。父母說,你又沒說要和他結婚,沒印象。
後來她要嫁給帥哥,父母只說,你願意就好,自己決定。然後,結了婚,現實生活開始了。
生了個女兒,自己帶,她看了好多育兒書。前三年,什麼零食都沒吃過,女兒超級乖。有一次她從國外回來,外國友人送了巧克力,女兒看著超級精美的盒子,問是什麼,她說是巧克力,不可以吃,她女兒只是看,也不敢要。女兒三歲多了,都沒吃過巧克力。她的媽媽聽說了,說娃好可憐,她不是親媽,明明是親生的。
都說要從小培養語言能力,所以她和女兒小時候都說英語,等上了幼兒園,女兒發現自己和別的小朋友不一樣,她說英語別的小朋友都聽不懂,說她奇怪,女兒覺得自己是異類。女兒不想和別人不同。所以她再和女兒說英語,女兒就拒絕溝通,「聽不懂你在說什麼。」於是,英語培養在女兒的抵制下被迫中斷,然後就都忘啦。後來上小學,女兒又開始學英語,她說很可惜,這些你以前都會的。
後來,又懷了老二,與婆婆住到了一起。她的婆婆一直重男輕女,聽說她有了,不知道從哪裡弄來了葯,說你喝了,保證生兒子。把她氣壞了,逆反心理都出來啦,心下想著,女兒怎麼了,是女兒才好呢,你越想要越沒有。當然,堅持沒有喝那個葯。結果,老二是兒子。多虧沒喝葯,要不婆婆肯定總念叨,「你看,多虧當初喝了我的葯,才生的兒子吧。」
當然,因為女兒的反抗,沒有再從小和兒子說英語了。順其自然吧。
只是婆媳間的那點事,你懂的。不是不尊重她,只是觀念不一樣。還沒出月子,婆婆自己偷偷買了回老家的票,和她媽媽說「大妹子,我先回去一趟。」買票前也不商量,直接回去了。回去幹什麼呢,是顯擺,「我有孫子啦,終於有後啦。」
老二百天的時候,婆婆說,要孫子回老家去,給他辦百天酒。她當然不同意兒子這麼小就一路顛簸。不過沒有孫子在場沒關係,婆婆還是自己回去,在老家大肆舉辦了酒席,順便在五年後,給孫女兒也補辦了百天兒。沒有兩個孩子在場的百天酒呀,收回不少禮金紅包。
後來孩子上幼兒園,需要穿什麼,她都給孩子準備好。不過後來發現幼兒園老師發回的照片里,孩子穿的完全不是她準備的。有時她回去發現孩子穿得太多了,婆婆說,「外面有風,冷,要多穿點。」她心想「我剛從外面回來,不知道外面冷不冷嗎。」當然,沒法說出來。還有零食什麼的,不知道孩子都吃了什麼,沒法兒管,不管啦。
總之,和婆婆在一起,不能當面說什麼,但是觀念真的不一樣,搞得自己的心態都不好了。除非過幾年換房子,分開住。可是難呀,婆婆很敏感,會想,「孩子我給伺候大了,就不讓我和孫子一起住,是不是嫌棄我老了呀。」她是會把一切事情往最陰暗的壞處想的那種思維。還好,現實雖然如此,但她還算比較幸運,帥哥人很好。要是渣男,這日子沒法過啦。她是那種被父母保護的很好的人,相信世界美好,渣男的話也都會信,還好帥哥人好。
有時候,她會想,如果女兒長大了,領回家的男朋友是現在路邊小臉兒髒兮兮鼻涕全粘在身上的撿垃圾人家的孩子,到不是看不起他父母的職業,只是可能會好不甘心,真的很難做到父母當初對自己那樣。有時候,也會想,如果真有什麼事必須在兒子和女兒之中選擇一個,真的不知道怎麼選呀。
後來,都散啦。小傢伙玩了一天,我們,也撤退了。
有人說,地鐵上,人們,面目模糊,可是我看著很有趣呢。小朋友從海洋球樂園歸來,坐在我腿上,軟軟的一團,窩在我懷裡。
余光中,左邊那人手機閱讀,右邊一位男子在Pad上玩冰洞打怪獸小遊戲,小傢伙竟然目不斜視,只放空,安靜休息。
掃到對面,一個小女孩,7、8歲的樣子,掏出iPad mini,認真的玩著什麼。黑色公主皮鞋,黑色異型褲角的瘦腿褲,黑色緊身上衣,黑白條紋披肩外套,斜跨著金色鏈帶小粉皮包,頭髮盤起來,額前幾縷散落下來。要進站時,女孩兒邊上空出一個位置,招手讓媽坐。她的媽媽坐穩,掏出手機認真的看著。我忍不住打量,一樣斜跨著金屬鏈條的小皮包,高跟皮鞋,妝容精緻,造型時尚,果真是母女呀。
斜對面有一對小情侶,姑娘嘴角向下,心情很不爽,似乎攤上事兒了,飛速的說著什麼,怨氣都從她口中噴出來,理直氣壯,我只抓住一句,「你知道,我就是這種性格。」旁邊的男友高大帥氣,一臉的包容與寵溺,輕聲安慰,將到站時,緊緊牽著女友的手,十指相扣。女友呼了一口氣,眉頭舒展,嘴角放平,依偎在男友身邊。我好想說,姑涼,請幸福;蟀哥,請別變。
忽然,手腕一暖一涼,粘兮兮濕噠噠,「這是誰舔的」我輕吼。
我的小傢伙嘿嘿的說「不知道。」她又恢復能量,粘液俠,變身啦。
想再來點兒秘制乾貨,請容我好好料理一下。
以上。感謝閱讀。
很多親子關係搞不好的例子,從根本上講都是在小孩還沒理解為什麼要聽你的話的時候,強行讓他聽你的話,而且「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你說的是對的。
我的媽媽就是個好母親,對於我亦師亦友,我們關係非常親密。回想她和我之間的相處,主要有以下幾點:1、媽媽一直不斷的告訴我,她非常愛我??,無論是語言上還是行動上。2、能夠站在我的角度上,了解我的內心想法,信任並認同我。不用武力強迫我做任何事情,有矛盾的地方就溝通,耐心與愛是領導我、指引我的常用方式。讓我保留自己的想法,自信樂觀。3、不會替孩子做所有的事情,並告誡我,要做一個獨立有用的人,一直默默支持我,促我上進。
1,專註的陪伴。就是這個時間,只陪孩子,不能邊陪邊刷手機等
2,平等、尊重。孩子的言行也是有原因的,即便不理解不接受,也可以做到平等。如:孩子搗亂,你很生氣,那生氣的說和平靜後說自己生氣效果是不同。有個很好的說法就是:帶孩子像客人。
3,看見。緩一秒發表意見,誇讚時要看見事實,批評時也要看見事實。這事實包含體察到的孩子內心的感受。4,愛自己。所有的愛都是由己達人,當自己的愛的合資空空,是無法給到別人的,這個時候可以先照顧好自己。另外,給孩子鮮明的界限,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不是他是孩子就讓他,這樣對孩子並不好。5,家庭中,夫妻關係一定高於親子關係,愛孩子的爸爸or媽媽,孩子更滋養。6,再就是更遠的,學會熱愛生活,你對待世界的態度會影響孩子。單從個人經驗來講,我覺得陪伴很重要。首先,陪伴不等於控制,不要什麼事情都去幫你的孩子搞定,到頭來還要去怪他這不會那不會還不理解你。然後,不要想著推卸責任,把孩子送到這裡學送到那邊寄宿,什麼事情都包辦,這樣就有推卸的責任,畢竟直接包辦比教要容易,畢竟讓別人教比讓自己教來得省事。父母要做站在孩子後面的那個人,孩子想做什麼要鼓勵其勇敢嘗試。孩子失敗退縮了,也不要太受挫。畢竟往後看還有你的支持。這種安全感的給與很重要。
前段時間我們四川有個男生,高考後自殺了,遺書里寫著,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帶回家!
他和父母有什麼深仇大恨嗎?
其實也沒有。
但他實在受不了父母的語言暴力了。
他哪怕考了98分,都會被父母罵。
他上了重點高中,周圍都是學霸,競爭超激烈,第一次月考,好不容易考了全校73名,他媽卻說,「才73名啊」。他快被氣哭了。
這種事成了家常便飯,甚至父母還動不動打他。他說,感受不到父母對自己的愛,覺得活得沒意義,死了算了。
對於他的死,他父母有點懵逼,覺得自己沒幹什麼過分的事啊。
可是,很多人說,非常理解他的感受。
因為父母長期的諷刺和謾罵,對孩子造成的影響,很大,很大,很大。
有人說,她高考沒考好,父母就罵了她四年。她七八年前被人坑了一次,父母一直嘲諷她到現在……
有人說,她高考落榜了,她爸說,你怎麼不去跳樓啊?你死了算了,別給我丟人現眼……
有哪些傷人的話,是中國父母經常對孩子說的?
這一次,我和同事們採訪了500多個人,發現以下這10句,是大家最有共鳴的。
01
為什麼別人都行,你不行?
「為什麼別人可以考上一本,你不行?」
「為什麼別人可以上台表演,你不行?」
「為什麼別人可以剛畢業,月薪就過萬,你不行?」
這些話聽著是不是很耳熟。
可是,父母為什麼總是要拿我們,去跟別人家的孩子比呢?
我們並沒有總拿他們,去跟別人家的父母比啊。
我們就不會對父母說,為什麼王健林一天賺一個億,你不行?
同事黃經天說,其實他小時候對他爸說過類似的話。
然後呢?
然後他被他爸狠狠揍了一頓。
父母不僅喜歡拿我們和別人比,還喜歡拿我們和他們的輝煌歷史比,他們動不動就說: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掙錢養家了……」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都會割豬草了…… 」
「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孩子都生了…… 」
這種時候,真想對父母說,對不起啊,你們這麼酷炫狂拽吊炸天,只生下了平凡的我。
02
爸媽不會害你,都是為了你好
讓我們去相親,我們不從,他們就說,「我都是為你好」。
讓我們考公務員,我們不從,他們就說,「我都是為你好」。
讓我們忍耐老公出軌,我們不從,他們就說,「我都是為你好」。
每次他們說不過我們的時候,就會祭出這句話。
「我是為你好」的可怕之處在於,它用情感代替理性。
直接打碎了你所有的辯解和邏輯,抹殺了你所有的合理訴求。
這種好,沒有標準,讓你無從反駁。
他們的愛,是綁架,也是干涉。
03
早告訴過你了,你這就是活該
是的,父母超愛放馬後炮。
我們生病了,正難受呢,他們開始數落:「早告訴你要加衣服了,你不聽,現在發燒了吧,活該!」
你考差了,正沮喪呢,他們開始說教:「早告訴你要好好學習,你不聽,現在考不上重點了吧,活該!」
他們要用我們的失敗,去證明他們的無比英明、無比正確。
最讓人難過的是,這句話說出來的時候,往往正是我們遭遇不順,down到谷底,最脆弱、最需要家人支持的時候,我們想聽到的,是,「別擔心,有我們在」,而不是一句冷冰冰的「活該」。
04
別人欺負你,你肯定有原因啊
如果說,前面幾句還只是父母的冷暴力。
這句話,就絕對是100攝氏度的熱暴力了。
學生時代,我們或多或少都被孤立過、被欺負過。
當我們鼓起勇氣,向父母說出自己被欺負了,我們希望得到的,是父母毫無保留的支持和保護。
然而,父母的第一反應,卻是要從我們身上找問題。
我被同學嫉妒了——「那你肯定也有原因啊」。
老師冤枉我作弊——「那你肯定也有原因啊」。
有個老師有點色,對我動手動腳——「那你肯定也有原因啊」。
相信自己的孩子是無辜的,這事有這麼難嗎?
05
要不是為了你,我和你爸早離了
這次採訪中,很多人都說,被這句話傷得特別狠。
談到家庭,別人都自信滿滿地說自己是愛情的結晶。
但媽媽總說這句話,我們會覺得自己是怨恨的結晶。
我們是有罪的,是我們拖累了媽媽本來可以得到的幸福。
然而長大了才知道,我們只是父母不離婚的借口。
更討厭的是,父母經常會提這種無聊的問題:
「如果我們離婚,你要跟誰?」(堪比「我和你媽掉進水裡,你救誰」)
我們不選吧,父母就會說我們太圓滑,不肯說真話。
我們一旦做了選擇,說了真話,他們又會生氣,又會爭寵。
很多時候,父母比我們還幼稚啊。
06
就憑我是你爸媽
「你憑什麼看我的日記?」
「就憑我是你爸媽!」
「你憑什麼干涉我和誰交往?」
「就憑我是你爸媽!」
就憑我是你爸媽,堪稱父母口中的萬能金句,念起來,真是擲地有聲呢。
小時候不許我們吃冰棍,長大了不許早戀,畢業了不許離家太遠,只要動用這句話,就不容我們再辯解了。
因為他們是爸媽的事實無從改變,我們就得乖乖就範。
父母常說的類似的話還有:「我說不行就不行」。
這句話常常用於父母前後矛盾、惱羞成怒之時。
07
你再這樣,爸媽就不要你了
中國很多父母特別喜歡動不動威脅孩子:
「你再這樣,爸爸媽媽不要你了。」
「你不聽話,我們就把你扔了。」
我經常在公眾場合看到,父母當眾表演把孩子扔了。
孩子在哭,在找爸爸媽媽,父母躲在旁邊偷看……
他們戲特別多,還覺得自己很有趣,很有教育方法。
但是,心理學家們都說,這樣做,非常影響孩子的安全感。
對小小的孩子來說,這不是被父母拋棄了,而是被整個世界拋棄了。如果經常被威脅,孩子可能會變成討好型人格,盡量讓他們滿意。
他們長大了,也總會擔心自己被拋棄,戀愛中會特別沒有安全感,動不動就要測試對方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他們甚至不管遇到多大的事,都不敢求助家庭。比如很多女生受騙了,甚至墮胎了,都瞞著家裡。因為他們不能確定,父母是不是會永遠站在自己這一邊。
08
你什麼都做不好,養你有什麼用
很多父母都喜歡上綱上線,因為孩子的一點小錯誤,就否定孩子的一切。
孩子摔了一個碗,就會罵,「你怎麼什麼都做不好,真是個廢物」。
孩子把書弄丟了,就會罵,「你連這點東西都保管不好,你還能做什麼,真沒用」。
接下來父母就要進入罵罵咧咧的模式了:
「養你有什麼用?養你還不如養條狗……」
「生了你這樣的孩子,算我倒血霉,你怎麼不去死?」
「我一生最大的失敗,就是生了你這種孩子…… 」
我們只是摔了一個碗,弄丟了一本書,一定要上升到這種高度嗎?
09
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
父母總是喜歡隨便承諾:
「別哭了,明天就去給你買玩具。」
「等你考了100分,就帶你去遊樂場。」
當我們問他們什麼時候兌現承諾啊,他們彷彿失憶了,理直氣壯地說,「我什麼時候答應過你?」
他們經常撒謊,問題是,如果發現我們撒謊,他們會大驚失色,咆哮著說,你怎麼可以撒謊?怎麼可以不誠實???
這雙標,玩得好溜啊。
10
你怎麼不去當妓女?
有個女生說,她高考完了,想好好放鬆一下,就和幾個同學去吃飯唱K。
結果在路上碰到她媽,她媽當場臉就黑了。
可能是那天她畫了個妝,穿了短裙;
可能是她身邊不僅有女同學,還有男同學;
可能是她媽心情不好吧。
反正她媽當場就說,你打扮成這樣,要去哪兒?你要去做雞嗎?
她當時真的很想死。
可是確實有很多父母,對孩子口不擇言,氣頭上,甚至會用「賤貨」、「婊子」、「廢物」這種詞去形容自己的孩子——這些詞真的太重了,太傷人了。
最後我想說,對於以上所有的控訴,父母的反應只會是:
「我什麼時候說過這些話?」
對我們曾經的傷害,他們往往都不記得了。
算了,跟父母,是很難講道理的。
只能說,我們由衷地羨慕那些從小到大都被父母讚賞、被父母無條件愛著的人,他們安全感特別足,他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自信,這些是我們無論怎麼努力,都很難得到的。
父母一定一定一定要對孩子好好說話。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就說過,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於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我們都不要成為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父母吧。
轉自微信公眾號咪蒙的第780篇推文「我的一生,是被父母嫌棄的一生」
作為父母,如果用好了「一分鐘」,孩子的天空就會閃現出絢麗的彩虹。
一分鐘接觸———父母摸摸孩子的頭、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過接觸來傳遞父母與子女的親情,傳達給孩子愛和力量。
一分鐘傾聽———不要總是讓孩子聽,父母可轉換一個角度,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在傾聽孩子講話時,一定要精力集中、態度和藹。
一分種遊戲———笨拙的孩子在遊戲中找樂,聰明的孩子在遊戲中求知,傑出的孩子在遊戲中增智。遊戲可以增進父母與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興趣,調整孩子的精神狀態。父母帶孩子進行的遊戲,必須是健康的、積極的、有趣味的。
一分鐘矯正———孩子有過錯時,父母一定要明確指出正確的行為應該怎樣,錯誤的行為將會帶來怎樣的危害,矯正孩子的錯誤行為,不可任其發展。但面對孩子的錯誤時,父母首先要弄清這個錯誤行為是孩子主觀因素還是非主觀因素造成的,其嚴重程度如何。矯正孩子的錯誤還要注意場合,語言要平緩,態度要溫和,不可急於求成。
一分鐘激勵———激勵能使人永遠充滿自信。父母要有耐心與恆心,激發孩子的生活、學習興趣,激發孩子的自信心,不斷促進孩子發展。一分鐘讚美———孩子的身上總會有他獨特的優點,作為父母要注意發現孩子生活、學習中的優秀表現,抓住最佳時機進行讚美。在讚美的過程中,要注意方式、地點、語調、程度等。
一分鐘參與——在一個家庭中,父母應尊重孩子的主體地位,應該了解孩子的意見,讓孩子參與家庭大事的管理,儘可能形成共識,這將有利於家庭良好氛圍的形成。在孩子參與過程中,父母應尊重與引導相結合,不要什麼都順從孩子。
一分鐘懲戒——孩子出現非常嚴重的過失行為,一定要進行懲戒,否則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錯誤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指出錯誤的性質,責令其改正錯誤,但決不可動手傷害孩子,避免產生對立情緒。
一分鐘示愛——要讓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疼愛的人,即使在你出現嚴重問題時,父母對你進行懲戒,也是父母在履行愛的責任。
一分鐘期盼——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應當讓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當的時機跟孩子談談自己成長的心路歷程,讓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樣的挫折,還可以和孩子一起暢談美好的人生理想。但父母對孩子的期盼應該是理性的、實事求是的。
最後打個廣告:更多教育文章分享,親子育兒乾貨請關注微信公眾號njwz-zheng,每天10分鐘,做您自己最專業的家庭教育顧問!
初識故事爸爸江華老師是因為江老師10月份邀請耕林童書館敖德老師來蘇州分享一堂繪本閱讀的課,小編慕名前往,作為一個2歲半男孩的媽媽,只因為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一直踐行每天給孩子讀繪本當做陪伴。分享課樸實而精彩,敖德老師用7個故事告訴所有來聽課的爸爸媽媽——繪本教會我們怎樣做父母,在場為數不多的幾位爸爸掌聲不斷。小編是繪本閱讀的推崇者,但從來不是一個推廣者,聽完之後有強烈的渴望要把敖德老師推薦給所有的爸爸媽媽,無奈敖德老師當日就要返京,時間有限,於是小編第一時間向江老師發出採訪邀約。採訪兩個小時,在江老師的繪本館,他分享的每一個片段都很精彩,小編不忍刪減。爸爸媽媽們請安靜地讀完,相信江老師的分享會讓你有價值百萬的收穫。
猶太人一年人均閱讀數是64本,中國人是0.6本
跟猶太人一年人均閱讀數是64本書相比,中國人除去課本之外的閱讀數是0.6本。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猶太人父母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並且這種閱讀習慣需要通過一種儀式感來養成。
猶太人把閱讀當做一件很神聖的事物,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猶太人會在聖經上面點塗上蜂蜜,讓孩子舔一口,然後告訴孩子書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傳達「知識甜蜜」的觀念。甚至在讀書之前是要洗手的,書本是纖塵不染的,而這些傳統的東西被一代一代的傳承,是文化,也是信仰。
每天我會跟孩子們說故事時間到了,他們自動地會安靜下來,不可以吃東西,不可以玩玩具,有時候是在床上,我抱著他們,手裡拿著書,腳上蓋著被子;有時候是在書桌邊,依然是我抱著他們,手裡拿著書,在一種安安靜靜的氛圍裡面,進入書本的世界。這個儀式感會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很多年後,他們會記得這樣的場景,並且會傳承給他們的孩子,這是文化的力量。
我是一個爸爸,孩子是我成為爸爸的老師
我首先是一個爸爸,雖然在孩子面前,父親和母親的角色是不一樣的,在我的家裡媽媽更多承擔對孩子生活方面的照料,於是我就非常愉快地承擔陪伴孩子玩耍的角色,但其實也沒有必過分強調父親和母親對於孩子的區別,任何其他人給予孩子的愛都是奢愛,有則幸,沒有亦不必強求。唯有父母的愛與陪伴無法比較,只能說缺一不可。因此在孩子們還沒有能夠獨立之前,父親和母親都有責任在他們需要的時候,陪伴在他們的身邊。因為這個時間真的太短暫,而他們建立對世界的認知最直接的來源是父母。
在我兒子2歲的時候,我發現他特別膽小,社交能力很差,自動屏蔽外面的世界。我就有點擔心,我覺得他特別需要我,於是開始考慮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去改變這樣的現狀。然後我開始給他講故事,當然這些故事都是我編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但是故事情節非常僵硬,都是說教式的,形式一般都是樂樂不敢做的事情,別的哥哥姐姐做得很好,如果樂樂不去嘗試,可能就會有怎樣不好的後果。雖然這樣的說教很糟糕,但是我還是明顯感覺到在他身上是有變化的,他開始嘗試他不敢、不願做的事情。因為人都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他們願意去學習和模仿跟他同類型人的行為方式。
我很敏感地意識到在做爸爸這個角色上有很多缺失,於是想要改變。一個機會認識到台灣的繪本推廣人,才了解繪本這樣的「新」事物,才知道繪本講述的故事跟我之前給孩子講的故事真的完全不是一個檔次。你會發現很多文化性質的東西都是日本人從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吸收而來,然後傳遞到台灣,然後台灣傳遞到大陸,像插畫、茶藝等,繪本其實就是圖畫書,日本人把它定義為「繪本」這樣的名詞,2005年從台灣傳到大陸,08年也就是我兒子3歲的時候,我開始接觸繪本,至今已有7年,目前館內藏書3萬冊,算得上是蘇州繪本存量最高的了。
繪本教會我們:做更好的父母,我們別無選擇
10月份敖德老師來蘇州講課,講到《羅拉要去非洲》,講一個如何幫助孩子消除負面情緒的故事。很多爸爸媽媽都沒有聽過,但聽完之後都非常喜歡。敖德老師回憶他第一次把那本書拿回家的時候,他的兒子迫不及待地看完然後說:「爸爸,在中國找不到一個像吉爾伯特這樣的大人了」。故事畫面非常簡單,甚至談不上美,但是故事說完,很多爸爸媽媽的內心是很受觸動的。
小女孩羅拉不喜歡她的三個雙胞胎哥哥,覺得他們很臟很調皮總是搞惡作劇,於是想要逃離他們,要去很遠很遠的非洲。於是她收拾起她心愛的玩具跟爸爸媽媽道別說她要去非洲了,可是爸爸媽媽很忙,只是說了句,別感冒了,早點回家。她覺得爸爸媽媽不理解她,於是氣沖沖地跑到花園的樹上哭起來。這個時候管家吉爾伯特聽到哭聲跑過來問,羅拉小姐,你在樹上幹嘛呢?羅拉說,我現在在非洲。當吉爾伯特知道羅拉是因為生哥哥的氣而要逃到沒有哥哥們的地方之後,他告訴羅拉:非洲有點遠,我們來看看地圖,是要坐船去,我們一起去好么?於是吉爾伯特帶著羅拉小姐開始了一段奇妙的非洲之旅。玩得很開心,夜幕降臨,他們在「非洲」看日落,羅拉開始擔心她的哥哥會不會被食人魚吃掉的時候,吉爾伯特說,可能吧,但也有可能食人魚消化不了他們。羅拉小姐靜靜地說,吉爾伯特,我想回家了。吉爾伯特說,那我們回家吧,我們離家不遠。故事就講完了,羅拉開始擔心她的哥哥,她的情緒排解了,吉爾伯特並沒有說教式的說他們是你的哥哥,你應該關心他們呀之類的話。
像這樣的書很多,比如《點》,講述一個孩子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要求畫畫,孩子有情緒,只是畫了一個點,作業交上去,老師只是問了一下,你畫的是大海裡面的一個石頭么?他回答說,我只是畫了一個點。然後老師讓孩子在畫上籤署自己的姓名。幾天之後,孩子發現他的畫裱在了畫框里並且掛在了畫廊里,他很驚訝,問老師怎麼回事。老師說,這就是你的作品啊,我覺得你還可以畫出各種各樣的點。這個孩子懵懵懂懂之後畫了各種各樣以「點」為元素的作品,多年以後成為了畫家,有一天在他的個人畫展上,有一個小朋友羨慕地說,這個畫家好棒,我也要成為像他那樣的人。他聽到之後,給了這個小朋友一張紙和一支筆,讓他畫畫,小朋友畫了幾條線條,同樣的,他讓他署上自己的姓名。故事就結束了。
這樣的故事非常值得推薦,我們似乎都聽過,覺得很好,大人對孩子的影響回歸教育的本質——潤如細無聲。生活中,我們沒有耐心去陪伴孩子,總是用大人的視野來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如果這樣會有什麼後果,這些不僅是道德捆綁,情緒的壓抑,其實也是個性的扼殺。而從這些優秀的繪本中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們需要「懂得」他們的大人,可以換位思考把自己想像成為此刻的孩子,給故事一個開放性的結尾,給孩子一段他們想要的陪伴、尊重、鼓勵、幫助、理解。
挑選好書很重要:繪本與普通圖畫書的區別
有很多媽媽說,繪本太貴,30塊左右一本。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因為西方國家,包括日本、台灣地區書籍都是很貴的,同樣的書我們賣30塊,他們都要賣100塊。再其次,你可以在噹噹上買到正品打折6折左右的繪本,20塊一本,一年365天,每天一本也不過是7千多塊錢。我相信中等收入的家庭完全可以開支,關鍵是這一年300多本書可以給孩子帶來的價值是超越這個開支的。
還有一位媽媽說她也給孩子買書,買的都是一些超市裡面打折的五元一本,十元一本的圖畫書,我們有一堂課是專門講這種類型的書和我們所傳播的繪本的區別的。這堂課講給爸爸媽媽們聽,大概要講1個半小時。
國外一些優秀兒童繪本作家一輩子就做幾本書,當然多產的也有,但他們大多都是終身致力於兒童教育事業的發展,很多作品流傳世界各個國家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拿過大獎,被反覆翻印。而這位媽媽所提到的圖畫書可能是任何一個在出版社工作半年以上的新手,一個晚上就能夠在電腦前做出兩本來,標準化的卡通人物形象、鮮艷卻毫無質感地色彩堆砌、敘事性的故事情節充滿教條式的說教結尾,我們從這些書上看不到愛,感受不到畫面傳達的情感,甚至把長長一段的文字遮住,我們無法從畫面上感知這一頁書到底想講什麼,這樣的書對孩子是沒有意義的,甚至會傷害他們對事物的認知。優秀的繪本,只要你讀過就會愛不釋手,他們通常喜歡化繁為簡,比如大衛威斯納的繪本《7號夢工廠》、《三隻小豬》、《瘋狂星期二》,一個文字都沒有,畫面充滿想像力;比如麥克·格雷涅茨《月亮的味道》,溫馨的畫面,細膩的感情,動人的故事,濃濃的愛;再比如日本作家宮西達也的霸王龍系列,畫風硬朗大膽,故事溫馨詼諧,情節常常出人意料。我們圈內的很多老師都認為,優秀的繪本是沒有年齡的,9天可以讀,99歲的時候也可以讀。就好像《小王子》,讀粉絲布全世界各個年齡層次,又有幾個人能夠完全讀懂其中「馴服」的含義呢?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遠離父母的過程
請我們所有的爸爸媽媽們不要總是在告訴孩子,你應該怎麼樣,如果不怎麼樣就會有什麼後果。英國著名心理學女博士說: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我們要鼓勵讓我們的孩子遠離我們,同樣我們自己也要學會不要在感情上依附於孩子,用道德綁架情感,彼此身心都不自由。
我的大兒子現在9歲,他已經不需要我陪伴他讀書了,有時候還會跟我講他看到的故事,甚至他現在已經嘗試在自己寫故事。小女兒2歲,會發現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黏爸爸媽媽,總是要抱抱,要陪他們一起玩,可是大了之後,這種親密的抱抱就會變得非常少,而我也已經抱不動我60斤的兒子了,所以孩子可能給你的陪伴也就是在他6歲之前,在那之後,他開始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他對你的依賴開始減少。
這是很傷感的過程,但這也是他走向獨立的開始,他一定會帶著我給他講過的那麼多故事,裡面有很多正能量的故事和愛的能力,讓他可以更好更快的自我獨立,這個感覺確又很美妙。某種程度上,閱讀是一個能夠幫助孩子更加心智健康地離開我們的過程。每天半小時閱讀一本書,6年,我們可以為他們讀2000本書,而這個知識量我相信比任何一個幼兒園老師的閱讀量還大,等到他們6歲的時候,他們的世界是豐富的,他們的思想是獨立的,感情是不依附於任何人的。
父母說沒有時間是一個偽命題
講一個故事一般只需要10分鐘,最長也不過20分鐘,就算是放在睡前,也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我要是睡前沒有講故事會睡不著,總覺得少做了一件事情,孩子也習慣拿起書本要你給他講故事。
曾經有一個媽媽天天給孩子講故事,後來隨著孩子長大,工作變得越來越忙,連講故事的時間都沒有了,於是買了一個故事機。孩子聽故事機,媽媽覺得挺好,可是孩子聽了幾天之後說不要聽了,媽媽問她不是講得挺好的么,怎麼不喜歡啦?孩子說故事機裡面沒有媽媽的抱抱。
所以繪本閱讀與其說是講故事,不如說是一段任何其他人都無法取代的愛與陪伴,它是有溫度的,可以觸動五官和調動肢體的。有人問,繪本應該由媽媽來講還是爸爸來講,有區別么?同樣的回答,無論是爸爸還是媽媽,你只要陪伴孩子,全身心的跟孩子進入到這個美妙的故事裡面,孩子感覺到閱讀是快樂的,目的就達到了。
你不需要懷疑優秀書籍對孩子的影響力
很多爸爸媽媽問繪本可以給孩子帶來什麼?繪本閱讀不是英語培訓,不是上數學課,沒有可具化的結果,不是一節課學會幾個單詞,學會了1+1等於2,但是優秀的繪本能夠給孩子帶來的大到豐富的世界、想像力、思辨能力、領導力、社交能力、愛和包容,小到語言表達能力,卻不是通過一堂課可以產生結果的,讀書是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投入。雖然不能說每一個愛好閱讀的人都能夠成功,但世界上但凡成功的人,他一定是愛好閱讀的。
敖德老師曾經分享過一個場景,他在他兒子還4個月的時候給孩子讀《光屁股的犀牛》,那是一本文字很多的書,孩子翻了3頁就不要看了,然後那本書就一直沒有打開過,知道孩子快2歲的時候,有一天,他在洗澡,兒子打開衛生間的門,看見爸爸,說了一句——光屁股犀牛!
我相信每一個陪孩子讀繪本的爸爸媽媽們都會有類似的經驗,在突然間某一個時刻,敏感地發現孩子細微的變化。而這個場景也更加堅定了敖德老師認定的繪本閱讀沒有最早的開始,也沒有太晚的開始。孩子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認知世界,我們只需要做一個觀察者,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認知世界的橋樑,並幫助他們從小就養成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一筆財富。
怎樣才能傳達高效的陪伴和高質的愛
很多爸爸媽媽會關心繪本閱讀的技巧,有些父母問,2歲的孩子適合讀什麼書?有些父母問,性格孤僻的孩子適合讀什麼書?有些父母問,對於讀書不感興趣的孩子應該讀什麼書?能不能提供一份書單?
我會告訴他們,閱讀確實分年齡段的,比如2歲以前的小孩讀《不一樣的卡梅拉》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書裡面講的場景跟孩子的生活完全沒有關聯,這個階段可以多給他們看跟日常生活行為習慣有關的書,比如吃飯、睡覺、上廁所、穿衣服等;2-4歲,可以講一些有故事情節的書了,性格塑造、愛、勇敢、堅強;4歲以後孩子開始表現出對某些類型的書籍特別感興趣,比如男孩愛看車、飛機、宇宙,女孩愛看娃娃、動物等,會排斥其他類型的不喜歡的書,再長大一點,你會發現原來他們不喜歡的書可能又開始喜歡起來。他們無時不刻都在建立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選擇、好奇,這都是很好的事情,我們只需要陪伴他們、發現他們、懂得他們並滿足他們就可以了。我會給清單給有需求的父母,但是最後我都會告訴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只需要做到成為一個懂孩子的大人就可以了,沒有什麼技巧。
亞歷克斯幾乎每個月都會請國內外一些繪本推廣專家或者繪本作者來做分享,每一期都很多爸爸媽媽來聽,還會與幼兒園、社區開展父母課堂,多聽幾次就會掌握繪本閱讀的基本方法,能夠更好地跟孩子互動,讓繪本閱讀更加愉快。去年,很多爸爸媽媽包括孩子都喜歡的霸王龍系列的繪本作者宮西達也來蘇州,他結合每本書的主角來設計簽名,很有意思,我都有收藏。
我的故事:佛渡有緣人,不惑之年不再執拗
在這個圈子裡,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又離開,包括繪本推廣者和熱愛繪本的爸爸媽媽們,如果以商業回報來衡量的話沒有成功的推廣者,因為這個行業本身利潤並不高,並且投資回報周期很長,父母認知過程慢,並且需要周而復始的引導,否則這個行業早就會有風投進入。
我們從09年開始做全國推廣,但推進非常慢,經營者需要有教育情懷,沒有這份情懷做不了這份事業,繪本是一種美術、文學、甚至戲劇等相結合的一個作品,不同的人可以讀出不同的趣味性和美感。對從業者有較高的要求高,志同道合者並不多,寧願慢一點。
去年在圈中的一次大會上,我記得全國100多位繪本經營者,能夠穩定營收的寥寥5人而已。蒲蒲蘭出版社05年開始引進國外繪本,苦心經營十年,八年虧損,近兩年開始微薄盈利,這麼多年的挫敗還一直在堅持,一方面是他們看準中國未來10年20年的教育市場,一方面他們也是一群非常有情懷的文化從業者。
還有一次在一個幼兒園,我給孩子們講故事,一個4歲的女孩,說我很愛我的爸爸媽媽,但是我不開心,因為他們只知道打牌,從來沒有時間陪我玩。後來我有問女孩的爸爸,有沒有陪孩子玩耍?爸爸說,她是女孩子啊,將來要嫁人的,我供她吃喝,給她讀幼兒園就夠啦。聽到這裡,我很心痛,在場的很多父母都很心痛。
從那個時候開始我不再自己跟自己過不去,可能我們現在的能力沒有辦法去改變所有人,因為環境對人思維模式的影響太大,不是一己之力可以改變。我也從原來執拗地遇見人就講繪本有多好,變成現在這樣安安靜靜的講課。佛渡有緣人,我當初從成人教育轉為經營兒童教育,也是因為有兒子之後發現成人世界是很難改變的,每個人都用他固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了幾十年,而孩子是一張白紙,我們能夠做的是通過正確的引導改變他們這一代人的教育環境,那麼他們長大之後能夠傳給下一代的教育思維一定是會發生集體性的轉變的。雖然中國教育得到的更多是詬病,但終究在呈一個螺旋式向上發展的勢態,也正是因為有很多優秀的教育行業者在推進,希望我們都可以有更多能量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如果你希望推薦值得大家認識的人,請加小編微信:HYPmarketing還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蘇州達人,每期推薦一個值得你認識的人。莫言:「好的家庭教育濃縮為6句話」,你能做到幾條?
原創 :晨光微曉 琴嶼書香
雙胞胎,父母卻只關注一個
前幾天看一則《超級育兒師》的視頻。
一位媽媽生了一對雙胞胎男孩,結果哥哥需要特別照顧,於是——
父母的注意力幾乎全部放在了哥哥身上,並寄希望於將來弟弟能照顧大寶。
而弟弟什麼時候只能一個人玩,
一個人走路,一個人喊著「媽媽」沒有應答。
看到這個孩子說「爸爸媽媽是橙橙的爸爸媽媽」時,
我的心疼得揪了起來。
做不了完美的父母
在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很清楚地給自己定位——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二胎媽媽。如同《二孩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說的那樣: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我做不到那個我理想中的「完美媽媽」!我只是個普通人,我只能做個「普通媽媽」!
但是,雖然我們無法做到完美,但是我們卻可以更好地看到我們的孩子:
我一直相信,一切的育兒技巧與方法都是表層的,唯有父母的人格與內心才是真正影響孩子成長及親子關係的本源因素!
莫言說:好的家庭教育濃縮為6句話——「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二孩媽媽更應該是這樣。
六句話修鍊大法
二孩媽媽最能切身體驗,有了二孩,真的不是簡單地重複一孩兒的養育。
二孩了以後,個中酸甜苦辣誇張點說,都呈幾何倍數增長。
當然,二孩帶給父母的成長也是與一個孩子不可同日而語的。
給我們帶來一次絕無僅有的全新的成長機會!
借用莫言的六句話來說,《二孩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帶給我的收穫可以做如下梳理:
1.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
在成為父母之後,我們可以藉由養育孩子的過程,看到自己,也看到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
- 不糾結——我們都不曾完美。
- 不自大——和孩子一起傾聽心音。
- 不逃避——孩子的問題是我們成長的契機。
- 不生硬——看到孩子的情緒,柔軟自己的內心。
- 不擰巴——放下那些讓我們「緊張」的育兒書,藉由那些讓我們「放鬆」的育兒書向成長邁進。
2.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 好成就都是化出來的。
當我們生下二孩,我們的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關注度,如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如何看到父母、公婆的付出、學會內心的和解和感恩,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
這些看似與育兒無關,卻又實實在在體現著我們的態度和觀點。
育兒專家給出了這樣的結論:言傳身教的作用遠大於說教。
- 作為二孩媽會焦慮愛減半嗎?
愛不會因為分享而變少。
- 接納嫉妒是孩子還是媽媽的功課?
嫉妒是一種情緒,所以媽媽要學會接納孩子們之間的嫉妒。
- 遇到孩子性格太不同,父子相處總出問題,老人隔代寵溺孩子,對兩個孩子關愛的階段性不平衡怎麼辦?
其實,我們依然需要修鍊自己,學會接納。放下自己的焦慮和控制,改變自己,接納發生。
而在自我成長,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內化在孩子的骨血里。
3.好溝通都是聽出來的。
二孩出生以後,大孩的很多習慣也會因為有了弟弟或妹妹有所變化。
只是我們更要細心對待。
比如大寶可能突然行為退化,開始尿床、想吃奶了。
作為二娃的父母,一定不要只看表面現象,去教訓大寶。
他其實真的不是突然變傻變笨了。
大孩這種行為的實質是:弟弟妹妹的到來讓大孩開始質疑父母是否依然愛自己。
所以,傾聽,不僅僅是看到表面,而是用心傾聽孩子的內心,理解他真實的表達。
用行動讓他知道,弟弟妹妹的到來,並沒有奪走他的愛。
如果他/她想要吃奶,那其實只是一個確認形式,那麼就滿足他/她,之後,大孩也就不會再要求吃奶了。
4.好習慣都是養出來的。. 好成績都是幫出來的。
老大該有老大的樣子嗎?
老大因為與二孩的年齡接近,會因為「最近發展區」自動成為弟弟妹妹模仿的榜樣。
但是家長一定不要刻意要求老大,屬於父母的責任也不要強加給老大。
一個寬鬆的家庭環境,讓孩子們學會自然相處中看到彼此,這才是最好的成長。
他們會因為傾聽,在愛、鼓勵和理解中,以父母為榜樣,養成好的習慣,學會遵守規則。
在父母的帶動下,因為自律、自強,孩子們自然會在成長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好成績——當然,這樣的成績不局限於學習的成績。
文短日長,二孩媽媽的修鍊遠不止我例舉的這些。
作為二孩媽媽,我更願意從孩子身上學習、從看到自己的內心學習、從書中學習。
借用《二孩媽媽一定要懂的心理學》中的一句話:
可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們的孩子之外沒有其他人,可以讓我們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對他人的影響力,從而有動力去探尋自己成長的經歷,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去實現全新的自我成長!
我是8歲男孩和1歲女孩的媽媽,曾經的教書匠。在這裡我會記錄下我的育兒心得、親子共讀經驗、和成長思考與各位分享。歡迎大家關注我,給我留言,一起交流,共同成長。
此文作者:晨光微曉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我之前叫朋友買了一款企鵝8號,陪伴孩子!挺好的,你也可以試試尼?
如何做一個好父母值得一位家長用心去探索,在教育孩子上存疑的父母們可以了解一下我們即將舉辦的高效父母網路課,可以對父母們有所幫助
推薦閱讀:
※如何處理和父母的關係呢?
※被母親嫉妒怎麼辦?
※如果下輩子可以選擇,你還會選擇他們當你的父母嗎?
TAG: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