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這句話:「我在亞歷山大港,得知了龐培的死訊。」?

「我在亞歷山大港,得知了龐培的死訊。」

這一行字,如小林秀雄所言,是比刻在大理石上的文章更美的古代藝術品。

--出自羅馬人的故事5

我是不明白這一行字好在哪裡。


謝邀。

我沒讀過這本書,所以去搜索了一下上下文:

浸泡在香油中的龐培的首級,以及象徵著他信印的金戒指被送到愷撒的面前。根據後來的史學家們,也就是古羅馬時代的史學家普魯塔克和狄奧 ?卡西烏斯記載,愷撒見此情景,禁不住地流下了眼淚。

12年前的公元前 60年,當時 46歲的龐培和 40歲的愷撒兩人還是結成「三頭政治」的盟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 59年,龐培娶了愷撒的女兒尤利婭為妻。公元前 58年,受身在首都羅馬的龐培之託,愷撒出發前往高盧平亂。在出發前,愷撒曾寫下遺書,這個遺書的繼承人就是成為了他女婿的龐培。

這個龐培,在 7年後從愷撒的盟友變成了最強硬的反愷撒派。兩人的關係從過去的盟友變成了敵對雙方。愷撒渡過盧比孔河,龐培逃離義大利,在法薩盧斯會戰之後逃到埃及送了性命。這就是年齡只有 6歲之差的羅馬雙雄在最後兩年里的命運。冷峻而不冷酷的愷撒,面對曾經的好友因為立場的改變而有了這樣的結果,為之傷心流淚是再自然不過的了。但是愷撒對這件事只在書中寫下了一行文字:

「我在亞歷山大港,得知了龐培的死訊。」

這一行字,如小林秀雄所言,是比刻在大理石上的文章更美的古代藝術品。我也與他持同樣看法。

但是,愷撒的《內戰記》是面向同時代羅馬人的作品。對當時的「讀者」而言,即便是藝術品,那也不是過去的藝術品。讀到這一行文字的人,如果是愷撒派的話,自然要高唱凱歌;如果是龐培派的人,則難免要流下傷心的淚水。所以這一行字,在感情上是符合雙方的感情需要的。 

我感覺書里已經說的很清楚了。短短一句話,卻象徵著古羅馬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自從之後,再也沒有人或事能夠阻擋一個波瀾壯闊的古羅馬帝國的到來。我想,作者所推崇的並不是這句話的文采,而恰恰是它的簡潔與其承載的厚重的歷史意義。


一種平靜的美,讓人幾乎忘記肅殺的氣息。


讀了這套書。愛羅馬史。以下是我的胡扯:

1.題外話:曾有人評價亞里士多德文風刻板,沒有文采。喬治薩頓先生解讀說,真正的文採在於內涵。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是(前)科學的,不同於舞弄詞藻,彰顯魅力,或者刻意深邃以示才華的某些文章。

2.進一步:好文章是講清楚事情的。亞里士多德講清楚他的研究和發現了。再之後,說一篇古典哲學、歷史文章,是否有文采,首先得熟練閱讀,然後再判斷內涵之外的附加值。

3.回到本題。答主超愛書中那一段,感情上喜歡愷撒這種簡練的文風,聯繫愷撒的魅力,愈發欲罷不能。外加答主是個拉丁渣,粗粗讀過高盧戰記原文,愷撒的行文太美妙了,像是很精道的新聞工作者的報告,文如其人。而內戰記略壓抑一些。不過一樣很精道。可以對比同時代西塞羅的文章,個人讀的不多,感覺西塞羅文略做作…想他的品格,略覺文不對人。

4.文如其人。對,這是愷撒的文字的最大魅力。

答主就不重複羅馬人的故事中對愷撒兩部著作創作背景的敘述。征服別國與自己家內戰,愷撒心態是不同的。前者雖然辛苦,卻沒有太多精神負擔。後者不同,龐貝是愷撒的女婿,曾經的三頭戰友。他們的戰爭是新與舊,是國家的撕裂。

龐貝死了,死的不得其所。愷撒一句話,深藏了多少不能明說的情緒。答主翻了一下內戰記,找到了原文:

Alexandriae de Pompei morte cognoscit atque ibi primum e nave egrediens clamorem militum audit, quos rex in oppido praesidii causa reliquerat, et concursum ad se fieri videt, quod fasces anteferrentur. In hoc omnis multitudo maiestatem regiam minui praedicabat.

Alexandriae de Pompei morte cognoscit…

他在亞歷山大獲悉了龐貝的死訊。(注意兩部戰記都是第三人稱敘述)

簡單翻了愷撒這篇前後文,答主的讀後感是很想喝酒…(笑)


都怪老太太太啰嗦 我也沒看明白這裡 不過由於她對凱撒如楊麗娟對劉德華班痴狂 四五兩本書很多部分我都是大幅度跳過的


為什麼沒有人懷疑過,龐培的死是凱撒指使的,首先殺死龐培的是羅馬駐亞歷山大軍官其次是把龐培到誘騙小船上秘密殺死的,最重要的是,以凱撒的遠見,他知道留著龐培是絕對不行的,那會(BC48)凱撒還不是獨裁官,殺死龐培必須經過公民大會投票,那龐培不一定會死,那暗殺龐培不就是最好的選擇


鹽野大嬸畢竟是作家,並非歷史學家,他的書可以當半文學來讀


推薦閱讀:

SPQR在當今有什麼特殊意義?
為什麼古羅馬公共衛生系統這麼出色結果到了中世紀歐洲卻反而退步了?
古羅馬公共設施究竟有多強悍,中國為何沒有像羅馬一樣的完善交通網路,城市下水網路?
義大利代表美食匹薩餅、意麵、意式燴飯Risotto等食物是由中國食物傳入產生髮展而來的嗎?
歷史上有沒有十二列戰船?

TAG:文學 | 文學鑒賞 | 讀書方法 | 古羅馬 | 如何理解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