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羅馬軍隊與漢朝軍隊交戰,哪一方勝算更大?雙方軍隊數量,裝備差異是否大?

@謝熊貓君不知道這個問題問您是否合適?看完以後實在是想的徹夜難眠!


本來我已經刪除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了,但又想了想,還是想再答一次,先說一下羅馬軍和漢軍的武器裝備。

羅馬短劍

公元3世紀末,轉而改用一種稍短的劍,主要用於刺殺之用,稱為羅馬短劍,據希臘歷史學家波里比烏斯和羅馬歷史學家李維說,這種劍是羅馬人按照西班牙僱傭軍的劍設計的,它的劍長兩英尺,寬兩英寸,重量不輕,劍頭十分尖利,它可以作為劈刺式武器,砍下敵人的腦袋,他比單純用於刺殺的劍更能殺傷敵人,在當時不管什麼傷都能造成致命傷害,因此劍有這樣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個羅馬士兵使用短劍時,在其前方大約需要六英寸的空間,必須逼近敵人才能刺傷敵人,這是真正的短兵相接,需要勇敢大無畏的精神。

環首刀

因為在刀柄尾端有一圓環而得名。環首刀全長大約從70到110cm不等,刀身筆直,單面開鋒,刀背厚實,適合用來砍劈。在交錯廝殺的戰場上,環首刀這種專門用於砍劈的單刃厚背的短兵器具有構造上的優勢。它不像雙刃長劍一樣容易折斷,可以單手持握,使用技巧也較快熟練。環首刀一般都插在木製刀鞘中,配在士兵身體左側。

羅馬盾

由於羅馬短劍較短,不能有效的保護士兵,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羅馬人對盾做了很大改進,他們把盾改成堅實的長方形凸面體,高四英尺,寬兩英尺,可以將身體的大部分遮蓋住,外層蒙上牛皮,包上鐵邊,增加它的堅固,可以把各式投擲武器都擋到一邊去。

漢盾

先秦有青銅盾,一般用木、革製作,以防箭鏃。在步兵方陣中,一般盾牌手在最前,使用高大的方形盾牌。這些盾牌一是防禦箭鏃,二是配合長槍兵防禦騎兵,盾牆配長槍,這是步兵方陣破騎兵的優勢所在,也是步兵方陣克制騎兵的關鍵所在。

羅馬標槍

古羅馬兵器的一項重大發展是重標槍,它是標槍的一種,它和短劍一樣出現於公元前3世紀,這種標槍容易投擲,穿透力大,它一半是金屬桿,一半是木頭製成。也就是將一根4.5英尺的鐵杆插入一根4.5英尺的木棍,總長度7英尺,標槍用單手投出,最大投射距離約60英尺,但實際往往沒有那麼遠。作戰時士兵一齊投出,這樣可以獲得最大的心理震懾效果,為了提高命中率也為了提高投射距離,要在木杆上繞一根繩索,在投擲的那剎間用勁一拉,使標槍旋轉著向前飛去。如果角度合適的話,可以刺穿敵人的盾,使敵人的盾失去作用。假如把重標槍握在手裡完全可以當作一把威力巨大的近刺長矛來使用,起初,重標槍只是劍的輔助兵器,到了公元前1世紀,它的作用就變得和劍同樣重要了,古羅馬士兵通常攜帶著這一輕一重兩種武器。

漢軍近戰武器:矛、戈、戟

矛為刺兵,戈為勾兵,有一種矛頭中部起脊,脊兩邊各有一道血槽,血槽深深,殺氣逼人。而戈三面都有利刃,戰鬥力不可小視。戟實際上是在戈的前邊加裝了矛頭,可直刺,可勾砍,格鬥更加靈活,比矛戈更適合做單兵格鬥,不過只有具備高超的擊殺技巧才能戟的威力發揮的淋漓盡致。

羅馬盔甲

此外,羅馬重裝步兵的護身器具還有頭盔,胸甲,護脛等,頭盔一般用金屬製成,軍官的頭盔上插有羽毛作標誌和裝飾。胸甲和護脛均比皮革輕裝步兵和重裝步兵少得多,他們的頭盔不是金屬而是用皮革製成的,他們的護身器具只有圓形的盾,這種盾直徑3英尺,比重裝兵的要輕得多。在輕裝兵的武器中只有短劍是和重裝兵相同的,輕裝兵的作用是迂迴包抄敵人的側翼,故裝備較輕是比較適合的。他們的防護武器只有橢圓形凸面盾、皮革製成的胸甲和護脛以及金屬頭盔。

漢朝盔甲

漢代的鎧甲已經做到了鐵式化製造,甲胄均用金屬製成,式樣因兵種和職位不同而有所區別。在春秋以前戰士主要護體設備是皮甲,戰國時雖然出現了鐵甲,但皮甲仍是主要裝備。相比之下,漢軍鎧甲都是用金屬製作的合甲,品類完備,製作精密。甲衣由前甲,後甲,披膊,盆領,臂甲和手甲等部分組成。步兵的前胸,後背和肩部易受傷害,其甲衣多由前甲,後甲和披膊等合成。騎兵必須便於騎射,其甲衣比較短小,長僅及腹,沒有披膊。車御的臂手頸易受攻擊,其甲衣不僅有前甲,後甲,還有臂甲手甲甚至盆領。

遠射武器

羅馬拋石器與彈射器

為了掩護攻城、渡河或在野外戰鬥發生前遠距離殺傷敵人,羅馬軍隊還普遍使用拋石器和彈射器,所謂拋石器弓或木板彎曲時產生的張力發射石頭或鉛球的機械。而彈射器,則是依靠扭絞繩索或纖維等產生的扭曲力來發射箭矢或標槍的機械。古羅馬普遍使用的是一種小型的彈射器,這種彈射器重約25磅,能夠發射長25英寸,重約1磅的小標槍,彈射距離約為275碼。每個羅馬軍團均配備這種武器,這樣使羅馬軍隊的攻城和野戰能力大大增加。

漢弩

大家都知道秦朝之強弩,威震天下。但我覺得漢弩比起秦弩來毫不遜色。有過一段這樣的描述:弩機通過一套靈巧的機械傳遞,讓勾牙在放箭瞬間突然下沉,扣動扳機變得異常輕巧,這恰恰是弩對弓的優勢,因為拉弓要用很大的力氣,時間越長,越難控制瞄準的穩定,而弩則可以被輕易的拉開,這大大縮短了發射時間,也更能保證射擊精度。除了弩之外,還出土過一種三棱箭頭,這種箭頭的輪廓線和子彈的外形幾乎一樣,子彈的外形是為了減輕飛行中遇到的阻力,這種古老的箭頭是早期飛行器中的範本,它與今天的子彈一脈相承。三棱箭頭擁有三個鋒利的稜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鋒刃處會形成切割力,箭頭就能穿透鎧甲,直達人體。此外還有一種特大的鏃,長達40厘米,重約100克,是專門用於強弩的。專家估計這種弩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殺傷距離150米以內,當騎兵高速衝鋒時,傳統步兵很難抵擋。而且經過化驗分析,這種箭頭含鉛量高達7%,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毒「彈頭」

——————————————武器裝備介紹完畢——————————————--——--————

羅馬短劍vs漢劍

羅馬短劍雖以兇猛而聞名於世,但碰上漢劍,似乎遜色了一籌。當時兩個國家處於冷兵器時代,要比較兩個國家的軍事裝備,就不得不比較兩個國家的冶煉技術,因為冶煉技術決定了軍事裝備的水平。中國在秦朝時,冶煉技術就掌握的很好了。面對荊軻的刺殺,秦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右股。荊軻廢。」秦王只用了一劍,就削斷了荊軻的大腿,導致荊軻失去攻擊力。要知道股骨是人體最強壯的骨頭,非常結實,能夠一劍削斷,一般的鋼劍都難以做到。而羅馬短劍善於刺,但不善砍擊。這也說明我國古代兵器的先進。到了東漢,出現了百鍊鋼,中國長劍柔韌、勁健、鋒利。所以在中國古代劍術里,除了劈、砍、刺以外,還有彈、撩、挑、纏等等致對手於死地或重傷的技巧,而這些技巧,在西方劍術里是沒有的。而羅馬人為何偏愛短劍呢,有人說他們一手持盾所以劍不能長,但其實根本不是這樣,30多厘米長的刃,即使拿盾也確實不順手,而且要刺殺只能貼身肉搏,這是很危險的。刃長60厘米以上,刺殺用著才順手。羅馬劍太軟,又主要用於刺,所以不能做長,如果軟稍長一點就容易刺彎,所以只能將就。由此可見,羅馬短劍遜於漢劍。但是我只是單純論劍,並沒有說漢朝贏了或羅馬輸了啊。因為除了武器裝備,羅馬的軍團紀律才是他們走上霸權之路的原因,在很多方面,羅馬軍團可以看成是古代版的納粹突擊隊。

軍隊編製

羅馬

羅馬軍團基本戰術組織是中隊,相當於現代軍隊中的連,每個中隊由兩個百人隊組成,相當於現代的兩個排。百人隊原先為100人,後改為60~80人。大隊則相當於現代意義上的營,由450~570人組成,其中有120~160名少年兵,還有相當數量的青年兵和壯年兵,60~80名老年兵,另加30騎兵。大隊里的騎兵很少跟大隊一同作戰,而是和其他大隊里的騎兵合起來組成較大的騎兵隊伍。一個完整的羅馬軍團相當於現代軍隊一個師,它由10個大隊組成,約4500~5000名士兵,包括300名騎兵。每個羅馬軍團配有一個聯合軍團兩者組織體制相同,不過聯合軍團騎兵通常有600人。有些人認為,聯合軍團組織體制和羅馬軍團不一樣,他是羅馬採用的一種策略。以大約數量相等的聯合部隊來支援各羅馬軍團,聯合軍團最大編製是大隊,一個羅馬軍團和聯合軍團加起來相當於現代的一個軍,約9000~10000人,約有騎兵900人。兩個羅馬軍團加兩個聯合軍團組成一個野戰軍,稱為執政官軍。每個野戰軍通常有1.8~2萬人。在出現重大危機時,羅馬一般有8個(4個羅馬軍團,4個聯合軍團)甚至8個以上標準軍團。

漢朝

漢朝的制度基本承接秦制,這裡說一下秦制,具體編組的方法是:首先根據作戰對象等各方面情況,確定總兵力,任命三軍統帥;統帥之下,根據作戰需要總兵力的多少,分設若干個將軍,每個將軍統率若干個部,部的長官稱校尉,即一部一校。每個部下設若干個曲,曲的長官稱軍候,即一曲一候。曲以下即平時軍隊的編製如步兵的千人(設二五百主)五百人(設五百主)百人(設百將)五十人(設屯長)十人(設什長)五人(設伍長)以及數量不多的騎兵。自五百主以上,各級指揮官都設有自己的親兵衛隊,大約佔其所率總兵力的十分之一,如五百主的衛隊為50人,二五百主的衛隊為100人,校尉的衛隊為1000人,大將的衛隊為4000人,等等,凡將軍以上皆設有作戰指揮機構,稱為幕府。幕府中設有各種指揮機關和參謀人員,達數十人之多。作戰行動結束後,曲以上指揮機構即行撤銷,將軍交出兵權,部隊恢復平時建制,士兵分別歸建或複員。騎兵的建制很可能四騎一組,三組一列,九列一百零八騎為一隊,並屬戰車六乘。

說了這麼多,我就來開一下腦洞吧,假設羅馬軍隊和漢朝軍隊相遇會怎樣呢?

一場交錯時空的戰爭

公元前200餘年的某一天,在伊朗高原上,行進著這一隊羅馬軍團戰士,長長的隊伍在山脊上畫出了一條蜿蜒曲折的隊伍,四面山谷回蕩著士兵的腳步聲和輕微的風聲。全副武裝的羅馬重步兵們是這支隊伍的核心,他們的頭盔和胸甲反射著耀眼的光芒,隊伍的前方,威武的鷹旗迎風招展——這是羅馬軍團的驕傲,鷹旗下,戰士那雕像般的臉卻緊繃著,他們的眼神中閃著一種奇異的光輝,剛剛征服了帕提亞王國,勝利的滋味還未來得及品嘗,無畏的羅馬軍團卻再次踏上了征程,他們要征服世界的東方。沒有人說話,天地間一片靜寂,一切都顯得那麼安謐。遠方隱隱有聲音傳來,那聲音鬱悶低沉,片刻間大地彷彿顫抖了起來,隆隆的低吟聲在回蕩著。轉眼間,變得越來越清晰,羅馬人瞪大了眼睛,那是什麼聲音?「停止前進」執政官一聲令下,隊伍立刻停了下來。有人喊「難道是帕提亞騎兵?」執政官騎馬跑上旁邊的小山丘,原野盡頭出現了一條黑線,隨後變成黑浪,他看清楚了,那是一支騎兵大隊,怎麼回事,帕提亞騎兵不是這樣的啊,那是……黑色浪潮停在了曠野中央,此刻那支鐵騎以收束為一個方陣,默立在前方。毫無徵兆的,那支騎兵散開了,中間露出一條寬闊的通道,一排整齊的步兵方陣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長長的矛戟密布著,像一片黑色的金屬樹林,陽光灑在戟上,反射出一條條弧光。灼人的殺氣飄蕩在原野上空。執政官定睛一看,對面的方陣中,巍然屹立著一桿大旗,旗正中是一個大大的黑色「漢"。當然羅馬人是不認識漢朝文字的啦。既然要比,那麼就將處於巔峰時期的兩支軍隊加以比較,這樣才算公平。漢武帝時期,漢朝軍事力量達到巔峰,更是把匈奴趕到了北方。反觀羅馬,那時的羅馬軍團,在廣闊的疆域上馳騁。打敗諸多對手,聲名顯赫一時。同為歐亞大陸上最強大的軍隊,羅馬軍和漢軍相遇將會有怎樣的火花,讓我們繼續這場交錯時空的戰鬥。

對陣

羅馬執政官已看出對方來者不善,於是他立刻下令,排列陣型,準備迎敵。由於此前已見識過帕提亞弓騎兵的厲害,最外層的重裝步兵立即用盾牌排列出龜甲陣形,所謂龜甲陣法,即全體士兵排列成一個密集的方陣,將盾牌高舉過頭,以防從上面落下來的箭矢和標槍對士兵的身體造成大範圍的傷害,而在被敵人分割包圍或遭到敵人密集標槍投射時,整個大陣還可分成無數個小的圓陣,即以中隊或大隊為單位組成一個個小型龜陣,這樣,即使大隊已遭擊破,羅馬軍陣也不致發生嚴重的混亂或潰散。第二列最富經驗的標槍兵則緊隨其後,在戰鬥的最後關頭,標槍兵往往就是決定勝負的力量。輕步兵的位置在兩者中間,通過以靈活機動戰術騷擾和疲勞敵軍,並為軍陣的突擊掃平道路,騎兵則布置在兩翼,既是為了突擊,又是為了掩護整個軍團。當然羅馬人向來不太重視騎兵,隨行的那些游騎往往由高盧人或其他蠻族騎兵沖任。說話間羅馬人排列出了一個龐大軍陣,其中三個大隊朝向前面,三個大隊朝後,左右兩翼分別以兩個大隊防護外側。之所以這樣布陣主要是為了對付騎兵,通常情況下,若側翼受自己騎兵或輔助步兵的保護,那麼軍團將以橫隊對付敵人的騎兵,他們只要將重標槍、短劍和盾結合使用,就足以抵擋強大的騎兵的衝擊。羅馬統帥也對這一點十分自信,在實戰中它可以充分適應戰爭中的各種情況。一般來說,作戰時先進行標槍齊射,然後第一橫隊前進,和敵人近戰。疲憊之後,第二橫隊各個方陣穿過第一方陣的間隙前進。接替作戰,撤下來的士兵重新編組休息,準備再上。整個軍團可以在作戰中不停的運動,自然這需要士兵具備良好的組織紀律性。古羅馬的將軍都善於打進攻戰,只要有可能,他們會盡量找機會襲擊或逼近敵人的側翼。他們總是力爭佔領制高點,以增加投擲的距離和增加衝鋒時衝擊力量。這次面對來敵同樣也不例外,只是,指揮官的心態變得更加謹慎——這次東征之路遇到的東方名族一個比一個剽悍,羅馬人的警覺性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他命令輕步兵做好小規模襲擊的準備,這樣安排無非是想吸引敵軍主力接近。一般來說,兩軍主力相距20米時,第一列的士兵便將標槍投出,接著敵人將會遭到重裝步兵的連番的衝擊。要知道羅馬標槍最大投射距離60英尺(其實沒有那麼遠)作戰時,士兵一起投出,標槍紛落如雨,可以給敵人造成重大傷害。然而指揮官卻小覷了對面那支不知哪裡冒出來的軍隊的實力,漢軍的作戰方式大大的出乎他們的意料。

接陣:羅馬龜甲陣vs漢弩

對面的漢軍,遲遲沒能走到羅馬人的攻擊範圍之內,相反,在距離羅馬人500遠的時候,隊伍反而停止了前進,更出人意料的是,那些看起來很兇悍的騎兵,竟無聲無息的消失了,這是為什麼?羅馬統帥不安的看了看手下的軍官,他們的臉上,也充滿了疑惑。前排的漢軍忽然蹲了下來,手上擎著一隻只小弓,他們這是在做什麼?哪有人這樣射箭的,羅馬人早已見識了帕提亞人弓箭的厲害,可他們照樣沒能攔住羅馬人的步伐,這些怪模怪樣的小弓箭,又能奈我何?想到這裡,羅馬人心中掠過一絲不屑。而幾乎在同時,密如飛蝗的弩箭尖嘯著朝對面的敵人飛去,箭矢划過長空的響聲形成了一股股震懾人心衝擊波,不斷衝擊著羅馬人的軍陣。死亡的陰雲落下,鮮血在一瞬間迸發出來,鋒利無比的箭頭穿過了盾牌,一瞬間,原本排列緊密的陣形出現了裂痕,受傷的步兵倒在了地上,沒有受傷的步兵也經不住那一陣又一陣劍雨的衝擊,跌跌撞撞的倒在地上。後面的標槍兵們一下子失去了掩護,無遮無攔的暴露在箭雨之下,頓時倒下一大片。漢軍正面三排弩手的一次的箭擊,就可以射出上千支箭,羅馬投槍手完全喪失了投擲標槍的機會,隔更何況兩軍之間還隔著一段距離,就算有機會,他們也投不了那麼遠。總的來說,西方人對弓弩的使用遠不及東方人普遍,由於弓只能使用雙臂之力,所以穿透力有限,而羅馬時期弩箭還沒有傳入西方,所以羅馬軍隊喜歡用嚴密的陣型進行交戰。士兵往往靠著盾大甲厚組成隊形協同作戰,進攻時像一堵堵銅牆般向前推進,所以即使遇到了弓箭襲擊,一般來說也難以造成太大的殺傷效果,所以弓箭未能成為士兵的主要武器,不過,雖然羅馬軍團中沒有專職的弓箭手,但要記住羅馬人在作戰時,總會徵召外族的輔助部隊來彌補羅馬人的不足,在這些輔助部隊中也包括了投擲手和弓箭手,來彌補羅馬軍團在兵種上的不足之處。至於羅馬人本身雖不擅長弓箭,但他們製造大型投擲武器的能力卻是西方首屈一指的,但這些投擲武器雖然殺傷力大,射程遠,但比較笨重,又兼發射速度慢,打擊範圍有限,所以在野戰中很少派上用場。所以相比漢軍,羅馬軍團幾乎沒有什麼遠戰能力。在連番射擊下,羅馬軍團的防線出現了一些鬆動。密集的箭雨雖不是百發百中,所造成的結果也是相當慘烈的。三棱箭矢每個重約一百克,在飛行過程中重力加速度,就能穿透羅馬鎧甲。而一旦刺入人體,箭頭上特意設置的血槽將會令傷者無法止住失血而喪失作戰能力。在冷兵器時代,這是種很恐怖的發明。

大戰:兩軍的殘酷廝殺

一陣箭雨過後,羅馬人趁機喘了口氣,所有的重裝步兵都被集中到了隊列外圍,將近一人高的長盾再次被樹立了起來。可沒想到,漢軍騎兵已悄悄出現在了羅馬人的兩翼,這是一支慣於奇襲的部隊。他們也裝備著弩箭,弩中的望山這個部件的作用類似於今天槍械上瞄準用的準星,因而在馬上作高速運動的騎兵也能夠進行定點精確射擊。所以羅馬人的龜甲陣再次面臨空前的威脅。馬蹄敲擊地面的聲音震徹四方,騎兵在方陣周圍來回跑動。羅馬人舉起長標槍應敵,誰知那些騎兵根本不打算正面衝擊,他們此刻顯示出了精妙的控御技巧,飛馳的戰馬輕巧的轉向,從戰陣邊上掠過,一支支箭矢飛射出去,羅馬陣不斷有人中箭跌倒,羅馬人高聲咒罵著拋出一支支標槍,但大多落了空。騎兵統領高喊了一聲,密集的箭雨從四面八方射入羅馬人的軍陣,羅馬人的陣線一下子散亂了,原本光鮮明亮的盾牌上,此時插滿了箭羽。而羅馬人那本就不多的騎兵,此刻也被漢騎兵消滅了。該怎辦?指揮官的額頭上冒出了一滴滴冷汗。

潰敗:誰是最後的勝利者

羅馬士兵們開始慌亂了,前有箭陣,後有騎兵圍追堵截,難道無敵的羅馬軍團要落個全軍覆沒的下場?正在他們不知所措之際,漢軍弩手忽然往後緩緩退去,接著出現在弩手後方的是一個步兵方陣,每個方陣的第一排士兵都手持長戟,與羅馬士兵不同,這些士兵擺出的陣型寬鬆而有疏隔。而在這個方陣的兩翼,各有幾隊強弩手——秦國長槍兵(戟兵)上場了。戟,是一種我國獨有的古兵器,實際上戟是矛和戈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遠勝矛和戈,在漢軍手中,戟更像是收割敵人首級的追命鐮刀。在離敵人還有一段距離時,即刻用大戟上的戈鉤住羅馬人的長標槍,然後用力向兩邊甩開,打開一個缺口,這樣無論多嚴密的陣形,都會給撕開或大或小的缺口。漢劍,相對於羅馬短劍來說比較長,最長約一米,而羅馬短劍一般在五十至六十厘米之間。雖然在短兵格鬥之際,漢軍會遭到一定的打擊,但在兩軍實力相當的情況下,一瞬間的刺擊會給羅馬人造成不小的損傷——羅馬短劍還在衝擊當中,漢軍也許就已將戟或劍尖刺進了對手體內。戟軍開始穩穩朝前推進,隊列組成了一堵堵高牆,整齊的步伐聲轟如雷,冰冷的殺氣排山倒海而來。戰場上開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戰,戰鬥變得異常慘烈,羅馬軍隊和漢軍糾纏在了一起,這些,都是輕裝步兵的長項。而羅馬的後備軍也投入戰鬥了,這說明戰鬥到了十分危險的地步。這時,兩軍都已呈現混亂的膠著狀態,剩下的,就只是時間問題了。退一步說,如果雙方人數相同,那麼兩軍近戰的戰鬥力應該差不多,不過由於羅馬人遠戰能力弱於漢軍,所以前期損失了一些軍隊,這可能會令羅馬軍團的戰鬥力打折扣。有風掠過戰場,空氣中充滿死亡的氣息,羅馬軍團身後,無數弓弩已經張開,金屬箭鋒上閃爍著刺眼的光芒……一杠大旗在地平線上豎起,把落日劈成了兩半,落日的餘暉灑滿了戰場……

這場假想中的戰役,誰勝誰負,我想每個人的心中自有定論。無論如何,假想都有些事實作依據,何況作為一個中國人,說說自己祖先的光輝歲月,那也是情有可原吧。


這個問題本來就是各抒己見,為什麼會撕起來?

我的答案啊,陸上漢有一點優勢,海上羅馬優勢。

其實沒那麼麻煩,兩邊都是相當大的國家,沒有誰能一戰滅了對手。羅馬軍團劣勢在騎兵,而且羅馬軍團在面對騎兵時候幾乎沒有什麼很好的辦法,漢的騎兵部隊戰鬥力一直都很強。而在步兵方面,上邊都有人說了,有人說漢強有人說羅馬強,至少兩邊步兵能力差不多吧。那麼這點騎兵優勢可能就是決定性優勢了,所以我覺得漢在陸上會有一點優勢。


樓主可以先去看下那個被捉走的李陵的經過,那個怎麼看都是吹逼的東西其實還是真的,原因就是大黃弩,這玩意結成陣射一天都沒啥問題的,打騎兵都跟打兒子似的,更別提移動緩慢的步兵了而羅馬的騎兵。。。。嘛,這,,我天天查資料也吹不起來。

2016.11.25

之前很多話說的不太嚴謹,上面我光吹大黃弩來著,然後有人跟我提三世紀末大家都藥丸時羅馬才開始玩的騎兵,然後我就繼續吹吹漢朝騎兵,有人提羅馬重騎兵,還說漢沒有具裝甲騎。。。。。簡單點,幽州突騎,跟光武混的角色。而且全面點來說,有基本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羅馬人怎麼玩騎兵,戰術能笑死我好么,戰略就更別提了,這玩意有點欺負人了 。啊啊啊,常識錯誤,人家說的羅馬重騎應該是拜占庭了, ,那個玩意和漢是一個時候的了嘛 讓我多笑會。

2016.11.28

上英語課無聊,再補充補充(實際就是把單獨回復的整理下放上來_(:з」∠)_)。先提下武器吧,遠程火力就先不提了,先說步兵的對比,羅馬短劍在很多地方被吹的玄而又玄的,但本質上還是30-60cm的短劍,工藝什麼更是次到家,連淬火都沒有_(:з」∠)_,到三世紀末,重心從劍盾兵轉移向騎兵時有了凱爾特式「長」劍,但也就是個60cm刃長,也沒好到哪去,但這玩意有點長進,一些指標能比得上秦劍了,啊,長度還貌似不及呢。護甲和細說遠程等我攢到100贊時再說_(:з」∠)_賞個十塊八塊也行(?&> &

最後放個貼吧盜來的漢旗,侵刪(喵喵喵?)

2016.12.4

嘛,繼續胡說八道,說一個大家少見東西吧,就是雙方意志對比下,少有乾貨,歡迎指正。羅馬士兵的作戰意志可以說主要是為了物質上的,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說凱撒幫人要杯子結果士兵不幹那個,還有就是榮譽感了吧,更多的類似於僱傭兵。。以個人見解應該輸於「家國」概念的,老例子能舉出一堆,博望侯定遠候蘇武之類的,但這畢竟是知識分子,不能與大兵哥相提並論,但漢軍也不能太差吧。而且漢朝的動員能力絕對是諸朝里最強的了,漢民們都服兵役,農閑時豪強也會組織訓練下,而且還有去邊疆服役幾年要求。正因如此,才能有三國里那些諸猴暴兵。。。。諸朝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正因如此。


樓主這個問題有個很大的問題。

是羅馬共和國的軍隊還是羅馬城邦的軍隊還是羅馬帝國的軍隊還是西羅馬帝國的軍隊還是東羅馬帝國的軍隊還是第三羅馬帝國的軍隊。

是西漢的軍隊還是東漢的軍隊還是後漢的軍隊還是蜀漢的軍隊?

是中期還是初期還是末期?

不同時期不同制度不同社會背景,光是共和國的公民兵制度和帝國的職業軍團兵制度和東羅馬的軍區制就足以在單兵戰力和兵力補充方面產生極大差別了。

所以樓主你說清楚呀,不說清楚則么答呀


我的答案是:不知道

評價當代世界上兩個沒相互打過仗的地區最強國家都難以得出肯定的結論,何況信息更缺乏的兩千年前的古代?

而且將領能力、兵員素質等也沒確定,衛青帶兵和李廣利帶兵戰鬥力也是顯著不同的


羅馬…羅馬…哪個羅馬?羅馬共和國時期還是羅馬帝國時期還是西羅馬還是東羅馬還是沙俄?前後兩千年呢…還有漢朝也是,是劉邦那會,還是三國那會?戰爭規模上是遭遇戰?還是全面戰爭?


如果是雙方對砍,很難說;但打仗不僅僅是比誰刀快那麼簡單,所以,漢吊打羅馬。

首先,羅馬與漢在對戰爭藝術的理解上就存在代差。當羅馬軍隊還在研究作戰方陣時,古代中國軍隊早就脫離了這種低階的形式了。比較有名的馬陵之戰,就是「圍魏救趙」孫臏打龐涓的那次,魏國出動的是有名的魏武卒重裝步兵,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可以說是當時最精銳彪悍的。可是結果呢?誠然齊兵正面可能剛不過魏兵,但人家吃好喝好對你這跑得氣喘吁吁的來個以逸待勞,還會怕你翻天了。羅馬兵團和魏武卒誰優誰劣我們不知道,但至少是處於同一段位的重裝步兵,估計也相差不到哪去。而從這這之後,中國的戰爭向著同西方不同的方向發展了。所以中國都是推崇儒將,不會吟兩句詩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而西方就都是些斯巴達肌肉男。漢軍正要和羅馬打起來,估計羅馬人到死都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其次,裝備也呈現針對性的碾壓。至戰國起,中國的弓弩就很發達,而很不幸的是,羅馬軍主要裝備的是鎖子甲。 看看漢朝李陵是怎麼用五千對付匈奴八萬的,持強攻勁弩放風箏而已。我們再看看羅馬「前三頭」之一的克拉蘇怎麼死的,對帕提亞人的箭雨束手無策。克拉蘇作為與龐培、凱撒齊名的,不能說他蠢吧。 可以看到,如果克拉蘇碰到的不是安息人而是漢軍,只會輸得更慘。

當然,戰爭肯定要考慮方方面面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但綜合的來說,漢吊打羅馬。


完全打不過 因為漢朝是中國人就已經掌握了鑄鐵柔化技術,士兵大刀1.2米, 而羅馬人用的是短劍 50CM左右......漢朝的弓是反曲弓,不用太大勁就拉的開,西方到1500年都用長弓 呵呵 你說嘞?

羅馬軍團組織再嚴密,也沒有漢朝本土作戰的優勢大。加上羅馬軍團對漢朝地形不了解,漢朝打一個伏擊戰殲滅主力也是有可能的

----------------------------------------------------------我是分割線------------------------------------------------------------------

切入正題

打得過,因為論有組織性的大規模作戰歷史,中國比羅馬更為悠久,所以軍事水平比羅馬軍隊更高。

1.從作戰將領上講,羅馬軍隊的策略重心還停留在相當於中國早期春秋時代的正面會戰水平,當然也和羅馬騎兵偏弱有關。在雙方同樣補給條件下,漢朝軍隊的戰術更為靈活多變。

2.戰爭理論上,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 司馬法 六韜三略 尉繚子等等先進的軍事學說領先於世界近一個時代。對軍隊的後勤,心理,政治,氣象,地理等個方面都有所研究。

2.從軍陣上,羅馬軍隊屬於交錯式前輕後重騎兩翼的固定陣型,以交錯衝鋒為主進行戰鬥。只有少數簡單的一字陣和龜甲陣。而到了漢朝,中國的軍事陣型已經發展的非常精細和複雜了。

3.從戰鬥力上講,羅馬軍隊以重步兵為核心,而漢代軍隊鼎盛時期,已經將騎兵作為戰爭主力了。而羅馬騎兵的戰鬥力遠遠不如漢騎兵,因此機動能力要遠不如漢軍隊,無法掌握戰爭的主動權。雙方的弓弩技術相比較,漢朝軍隊的弓弩射程更遠力量更大。

4.從個人戰力上講,羅馬士兵已經近似於職業化軍人,個體戰力強,團隊協作高,相比漢軍隊要稍稍佔優。戰線抗壓能力強

-----------------------------------------------------------我是分割線-----------------------------------------------------------------

還有,論生產能力,其實羅馬是次於漢的,例如漢朝的時候中國的冶鐵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單位面積生產糧食也要高於羅馬。至於武力方面,漢朝是以「大一統」而真正建立了獲得民族認同感的,現在的「漢族」之稱皆因大一統。「凡犯我大漢天威者必趨之」即表明了當時漢朝的武力之強盛。在中國歷史上兩大聖朝「強漢盛唐」,漢是以武力之強盛而名列其一,在人口上漢朝也佔據著很大的優勢。戰鬥方法及技巧方面,羅馬是講究「強力的摧毀,以殲滅敵人為首要核心」,而中國則是「兵者詭道也,講求克敵制勝,講求技巧」,即使現在我國古人的兵法也是光耀軍界的。

由以上可得,漢國力要更強一些。具體交手的話,戰爭本來就是打錢,所以漢朝的勝算大一些。

所以綜上所述,只要漢軍帶兵將領稍有能力,不一味強攻的情況下,羅馬軍隊很可能會陷入劣勢。


關公戰秦瓊,獅子斗老虎。怎麼說都是理


兩邊打過,在卡萊。

時間 B.C 53 6月 地點 土耳其 卡萊 今天的哈蘭, 在極端組織大本營正北邊很近的地方。

兵力: 羅馬 11 (or 7) 個軍團,羅馬精銳正規軍6-7萬,加僕從軍10萬+左右。

西漢軍 (掛了個蘇來拿私兵的馬甲) 3校尉 1.5-2萬 精銳西漢軍, 估計部分波斯 後勤駱駝隊一類,兵力2-3萬人

作戰結果: 羅馬主帥克拉蘇被斬首,7個羅馬軍團鷹徽被繳獲(相當於現在7個軍的軍旗被繳獲)

當然現在歷史書本記載不是這樣。我們做個差不多的比喻來幫助理解,把卡萊戰役換成1938年中日在徐州的徐州會戰(就是包括台兒庄大捷的戰役)。 那樣歷史書是會這麼寫的,從四川趕來的劉湘的5,6萬精銳川軍軍閥私人武裝,在徐州附近,擊敗30萬日軍主力部隊。擊斃日軍侵華總司令,全殲日軍7個主力師團。日軍陣亡被俘超過20萬人,日軍侵華嘗試徹底失敗。

作戰過程: 劉湘私人武裝在台兒庄附近遭遇日軍30萬主力部隊。劉湘部隊先用大批斯圖卡轟炸機對日軍狂轟爛炸,日本空軍?早被劉湘大批p51野馬掃平了。其後劉湘部使用數百門喀秋莎火箭炮和上千門其他各種大口徑重炮火力準備數小時。其後幾百輛虎式坦克帶領裝備著波波沙,stg突擊步槍,加蘭德步槍的步兵隊日軍發起進攻。日軍雖然努力抵抗,但日軍線被斯圖卡和喀秋莎打的傷亡慘重,然後面對劉湘的虎式坦克毫無辦法。日軍逃過飛機大炮坦克的殘兵面對的劉湘步兵不僅手中都是精良速射武器,而且作戰技能和戰術極其優秀。戰鬥中不是火力覆蓋就是空地協同,偶爾小部隊遭遇戰,劉湘軍表現的也都是海豹突擊隊的訓練水準。經過一天激戰,日軍侵華總司令陣亡,日軍第一次全面侵華戰爭失敗。

看完你就會覺得史書是瞎扯,劉湘再怎麼有本事會練兵,也不會有大批斯圖卡,虎式和喀秋莎的,這是當時中國國力和科技水平決定的。但當年的卡萊,實際也是這樣,所謂的蘇來拿私兵,大批裝備遠程破甲弓箭並有極其優異的訓練水平,小克拉蘇精銳高盧騎兵拿著長矛去捅蘇來拿的重騎兵,根本無法刺穿對方的輕便裝甲。而對方重騎兵的鐵朔,可以把舉著盾牌的2個羅馬重騎兵穿成糖葫蘆。蘇來拿輕騎兵不但有無限遠程無限量火力覆蓋的破甲箭雨。還可以在羅馬軍團收縮成烏龜陣型後,在對方陣型一邊高速騎行,一邊射擊羅馬步兵盾牌沒擋住的腳。結果半天時間後,羅馬軍逃跑的時候,4千多被射穿腳踝的傷兵被羅馬大部隊扔在曠野逃跑。

「蘇來拿私兵」使用鼓聲指揮前進,使用鈴鐺聲(金聲)指揮後退。使用鑲著金邊的紅色軍旗。他們的弓箭射程,弓箭穿透力,破甲水平,步兵輜重部隊使用的強弩殺傷力(羅馬重步兵妄圖衝擊「蘇來拿」私兵的駱駝輜重隊,被對方蹶張弩兵遠距離把大批重步兵和盾牌釘成糖葫蘆串。重騎兵士兵和戰馬披掛的輕便但防護力極佳的盔甲(羅馬之前對付波斯帕蒂婭亞美尼亞重騎兵是步兵跑上去把對方重騎兵拉下來砍死。因為對手穿的盔甲太重,騎兵跑的比羅馬重步兵還慢很多)。 但「蘇來拿」的重騎兵,盔甲防護力更強,可以抵禦對方高盧騎兵的長矛的衝鋒刺殺。但重量很輕,他的重騎兵仍然可以賓士如飛,衝擊起來完全是後來金朝鐵浮圖的效果。

八路軍通過訓練勇敢打贏日本部隊不奇怪,但八路軍突然飛機大炮坦克都是頂級而且訓練有素,是不可能的。 蘇來拿只是波斯7大部落中的一個,他自己沒有能力訓練裝備這樣一支全是黑科技的部隊。這支部隊在當時,只能是西漢派出的。


得看啥年代…羅馬馬略改革前和漢武時期的漢軍打,基本得撲街,而且估計撲街的挺慘,羅馬帝政前中期和東漢打,那估計是東漢要吃虧。

海戰不用說,漢朝對海軍武備一點需求都沒有,怎麼樣也不可能打海戰

陸戰,雙方的戰鬥意志都挺死腦筋的,意志方面沒啥可比的。遠程火力上漢弩佔優,近戰上羅馬方陣漢軍重騎上去硬拆即可,對漢軍來說騎兵實在不算啥寶貝疙瘩,元狩四年衛青霍去病各五萬騎出征匈奴,《匈奴列傳》中說武帝「至朔方,勒兵十八萬騎以見武節,而使郭吉風告單于」這騎兵保有量已經比肩游牧民族了,漢軍為對抗匈奴而發展騎兵實在是略克羅馬軍團

順便一說,有個老rts遊戲就叫漢朝大戰羅馬,雖然漢化有問題但還是可以一玩


如果是在明朝吧,那麼漢完勝

如果是在冷兵器吧,那麼羅馬完勝

我不是來抖機靈的,我就是半夜起床放個水,先佔個坑,明天或者後天或者在不久的將來答。


一個卡萊之戰讓羅馬在各路貼吧大神嘴裡被輪了這麼多年,照樣不妨礙羅馬屢次干到帕提亞老家。。真實歷史尚且各種反轉,架空嘴炮又和意淫何異?


然而最關鍵的問題是當時沒有一方的科技和後勤能夠支撐這麼長距離的作戰,所以最後只能隔空對罵「有種你過來」←_←


要看是處在漢朝什麼時期,處在羅馬帝國什麼時期。

是就打一場定勝負,還是長期打下去……


這個問題很經典,強答一下

1.眾所周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首先我們從經濟說起

羅馬的稅收

1個塞斯特斯購買力如何 請看下圖

圖片中9位經濟史學家給出人均GDP和糧食等量不同 平均1塞斯特司等於2.3公斤未脫殼小麥

古羅馬在元首制時期 國家穩定 物價不像三世紀危機之時瘋漲 貨幣成色十足 這種購買力轉換可以視為帝國前期繁榮時期的衡量表

我們再看看漢朝

120億是個什麼概念呢

西漢晚期與東漢全期1大石谷價100文 1大石未脫殼的粟米和小麥分別是27市斤和32市斤 是20公升

據漢簡記載一名強壯的成年男性士兵每月共要消費2大石 等於40公升 相當於30公斤

恰好相當於古羅馬軍團士兵每個月消費的口糧數

這樣通過糧食平價就具有很強的可比性

一名羅馬士兵每月需要消耗的口糧數量4.5MODI小麥 也相當於30公斤 需要支付13賽斯特斯

一名漢朝士兵每月需要消耗口糧2石 需要200錢

這樣13;200≈1:15上下

由此可知漢朝120億文的財政收入折算過來不過8億賽斯特斯

漢朝的經濟顯然弱於羅馬

2.懶得打字,直接貼圖

羅馬軍隊

漢朝軍隊

羅馬板甲

大漢玄甲

羅馬鐵騎

(PS:這不是拜占庭,這是帝政後期的羅馬騎兵)

之前也不是沒有,圖拉真時期的重騎

大漢鐵騎

()


兩個大國的戰爭就如同兩隻史前巨獸的爭鬥,不會是一擊斃命,只會一邊爭鬥,一邊進食,嬉戲,覓偶,甚至啪啪啪。。。真正一方不支倒地也只會是因為年老體衰而已。so漢與羅馬孰大的問題就轉化為雙方的綜合國力問題,而這點看看在地里勞作的是農民還是農奴就可以預知了。

BTW,耕戰政策是大殺器,如果地球到月亮有一個肥沃的黑土帶,漢人早就在月球上耕作了。請記住,漢人是耕戰民族,而與之對抗的純-戰鬥民族幾乎都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高中時問過歷史老師這個類似問題,她回答:羅馬當時是奴隸社會,漢朝已經是封建社會,論生產力漢朝贏。封建社會已經廣泛使用鐵器,奴隸社會還在廣泛使用青銅器,鐵器必然比青銅器好用嘛,那當然是漢朝贏了。生產力決定戰鬥力,假設二戰日本和美國並未開戰的情況下,哪個個厲害?這很難比較,當時日本已經在東南亞打下了大片土地,美國並未參戰,但當時的很多政治家都知道美國一旦參戰一定會扭轉二戰戰局,為什麼?因為美國是世界工業的頭號強國,工業生產力世界第一,也許在戰爭初期會損失一些代價,但強大的生產力可以迅速復原並彌補這些代價,日本就差遠了,所以日本敗。所以,再看漢朝和羅馬哪個生產力強,肯定漢朝嘛!再說漢武帝打敗匈奴後,匈奴殘餘部落來到東歐與東羅馬帝國相遇,東羅馬帝國便被打得丟盔棄甲,甚至恐懼的把匈奴王阿提拉稱為上帝之鞭,可這只是漢朝的手下敗將。所以,不管是羅馬的任何強盛的時期遇上漢朝或者秦朝,都得輸。


羅馬和漢朝唯一一次可能的軍事接觸以羅馬咕咕咕告終。在羅馬共和制度解體以後,羅馬的元首為了滿足自己窮奢極欲的願望,懷著不可告人的陰謀,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借口,積極對外進行武裝干涉,為了從戰略上牽制帕提亞,偷偷派出一支船隊,從幼發拉底河進入紅海,企圖征服傳說中的賽麗絲國(就是我中華家啦)。

當時我國正處於東漢晚期,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這大概是蒙古征服前華夏文明面臨亡國滅種最近的一次。所幸天佑中華,那個時候(今天也一樣)東南亞一帶地殼活動劇烈,火山噴發,海嘯兇猛,羅馬船隊在經過斯里蘭卡時損失慘重,倖存者一路修修補補,最後掙扎著在百越登陸。

因為失去了指揮,這支羅馬軍隊在首席百夫長馬庫斯的帶領下在當地落戶安家,休養生息,與當地人通婚,最終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血脈漸漸地消逝在歷史的長河裡。所遺下的唯一痕迹,就是以馬庫斯之名所築的港口--馬靠。

第一張是馬靠大皇宮外的馬庫斯雕像。希望各位好好 配合 ,幫我點個贊,謝謝23333


說說我的一家之言。我的想法是,假如羅馬跟漢,雙方同處在戰鬥力的巔峰時期並且設定兩方地理上處於可接觸交戰的合理位置,前期主力會戰,羅馬軍團慘勝的可能性更大。而漢軍也不會輸掉褲子,並且隨接觸次數增多以及假如可能的境外作戰失敗後繼續進行的本土作戰,勝率不斷增加。最終只能是兩個大國半斤八兩,運氣,失誤,以及學習和改正的能力最終決定勝負。

漢軍的優勢是弓弩以及騎兵。然而第一,不要高估弓弩面對保護完善的重步兵的有效殺傷,第二,羅馬人是見過世面的,相比較漢軍閉塞的信息來源,地中海地區經歷過更多類型的戰鬥。漢軍步兵的弓弩優勢,跟波斯人其實是很相似的。第三,漢軍主要的假想敵是匈奴的『引弓之民』。軍隊建設也偏重跟防護較差機動性較強的輕騎兵對抗。在跟羅馬軍團的會戰中很難發揮出應有的效果。弓弩面對防護嚴密訓練有素的重步兵殺傷效果不會特別理想,騎兵在寬度較大的正面會戰中能發揮的作用也比較受限制。漢軍有跟大宛戰鬥的成功經驗也會更依賴弓弩,然而羅馬軍團跟大宛軍不同。

實際戰鬥中,漢軍的弓弩會給羅馬人帶來大量的傷亡,漢優勢騎兵可能會直接壓制住羅馬人的兩翼騎兵,並且有能力進一步威脅側翼。然而會戰中,從凱撒開始羅馬軍隊對預備隊的使用非常成熟,足夠保證兩翼穩住。羅馬人的防護也讓弓弩傷害降到可承受的範圍內。臨敵不過三發。漢軍的弓弩兵普遍不是通用步兵,到達有效範圍後羅馬人的遠程武器會給漢軍造成可觀的傷害以及混亂。對漢軍大多數來說,標槍以及投石的大規模使用是陌生的,重型的傷害效果也比弓弩更具有震懾能力。最可怕的是,漢軍的名將普遍沒有如何布置和運用預備隊的知識儲備。當持著劍盾的羅馬步兵開始發起肉搏戰並且由於弓弩兵並非通用步兵(肉搏弱),漢軍軍隊編製偏花隊,中近距離忽然大量的前排傷亡足夠造成混亂並降低戰鬥力,最終崩潰。

羅馬人在會戰中取得了勝利,然而很難吃掉漢的主力騎兵。漢軍小虧後會慢慢調整應對方式。特別是戰爭陷入焦灼後騎兵的機動性保證了騷擾和突然性,最終會讓局勢回歸平衡,羅馬人和漢人相持之後,誰最終會贏,更多的就是看運氣。


推薦閱讀:

關羽11月麥城突圍,12月被俘,中間這一個多月的時間人在哪裡?
為什麼雲台二十八將名氣這麼低?
劉邦斬白蛇是件很重大的事情嗎?
儒家的時義是什麼意思?
史記的價值有多大?為什麼現在關於史記的質疑越來越多?

TAG:戰爭 | 文明 | 中國 | 漢朝 | 冷兵器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