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諮詢顧問如何提高思考問題的深度,產生自己的 insight?

最近一直在suffer這樣的問題,除了方法論的嚴謹,formatting的專業,邏輯的縝密,還有一個part叫insight, 如何產生insight, 如何給人醒目而深刻的見解,希望可以獲得大家的一些建議。


斜腰。

很多時候,很多顧問會把自己對行業或企業的意淫,當成insight,這個是最常見,也是最可笑的。

思考問題,無非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總要有個流程順序。

要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洞察力,首先會要求顧問對自己項目的了解達到足夠的深度,這個深度不僅僅是從書本得來的知識。

簡單點說,就是對整個項目流程的熟悉程度越高,對流程中各個環節的細節之處,尤其是影響到環節最終質量的關鍵因素越熟悉,那麼,解決問題的著眼點,對其他人來說,就是insight。

換個角度來講,就是必須對做項目是容易犯的那些低級錯誤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能夠一眼發現甚至遇見那些錯誤可能帶來的風險。

思考問題時,很多顧問只能專註在項目中的一個環節,他們能夠在一個環節中表現到極致,但是他們缺乏對項目整體的思考,無法考慮到一個環節執行到什麼程度對項目的推進是效率最優選,所以,他們只能停留在顧問這個水平,上不到經理這個位置。但不能說他們沒有insight,只能說,他們洞察得還不夠深刻。

想要洞察得足夠深刻,那就要做好隨時推翻自己全部所知的準備。也就是所謂的空杯心態。知易行難啊。

歸根結底,你的判斷是基於事實還是基於瞎猜,這個決定了是insight或者意淫。

完。


這要是告訴你了,我們還拿什麼掙錢?

(逃


看到「suffer一個問題,缺少一個part叫insight」的中英混雜,讓我想起了「今天的OT你沒有code可以claim」的日子~ 所以就來聊一聊「insight」 ^_^ 但我只能聊一些insight的必要條件,無法保證做到了這些就可以提升「insight」

先拋結論:專註。專註是洞察的必要條件

再說一句教訓:切忌把「狹隘的經驗」「過度的總結」當做「洞察」

insight這個詞的標準中文翻譯是「洞察力」,頻繁的出現在諮詢報告、市場調研、行業洞察這樣的場合,到底什麼是洞察力?洞察力,通俗展開講是「觀察山洞的能力」。眾所周知山洞中越深越黑,想更好地觀察山洞,有兩種必須的能力:

1. 強大的視力,能夠捕捉更黑暗環境中的物體

2. 強大的頭腦,能夠從看到的已知中分析出未知的物體

字面上的「insight」解釋到此為止,我們可以歸納出通用意義上的「insight」所需的兩種基本能力:

1. 對現象的觀察能力

2. 對現象背後本質的分析察覺能力

「觀察」:信息紛擾複雜,企業中無數的報表、日誌里無數的記錄、各種指數升升降降,需要能夠挑選哪些才是需要關心的?哪些是次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雖然聽上去不易,但人類早就具備了這種能力!人類可以下意識或自主的選擇視覺中心,視覺中心在專註時解析度高出其他部分何止百倍(暫無引用來源,後補)。專註在你要解決的問題上,尋找一切能找到的資料和信息,這裡沒有捷徑,只有足夠專註需要解決的問題,才可能具備辨別信息的能力。

「分析」:學習如何分析的過程,和機器學習、模式識別的過程很像:我們觀察一些信息,提出一個假設來解釋這些信息,隨著補充的信息越來越多,我們逐漸修正原有的假設,必要時否定並重新提出假設,直到這個假設可以解釋新出現的信息;這時我們可以把這個假設稱為一種理論,如果它能夠預言一些數據並成功地得到驗證,那麼這個理論就是正確的,至少在新的數據將之證否之前是正確的。因此,分析的能力是伴隨觀察一起提升的,當你專註於需要解決的問題,不斷地針對目標提出、修正假設,你才可能離「真理」越來越近。

專註不一定能夠讓你發現現象背後的本質,但發現本質一定是長時間關注某一領域或某一問題之後的結果。


就三招

5-why

is it enough

if it does not work, then…

第四招,常總結


無他,跟一個靠譜的PM

靠譜的PM會鼓勵你大膽假設,幫你快速推翻其中不合理之處

存活下來的部分有事實支持,就成了可以跟客戶去溝通的insight


對於初級者來說,這首先是一個審美的問題,即什麼是好的洞察(insight),它是如何被推導出來的,它的應用價值如何(so what),其價值能否被量化或者視覺化呈現,這整個的過程是否「美」。

和聽歌有點像,能否識別好歌,取決於聽眾的素養是否到位。像早期的《我是歌手》,以大嗓門加抒情歌就能震撼觀眾,到後來出現多元的曲風,再到後來對藝術性和人文氣質提出更多要求。這時經過了鍛煉的聽眾,如果再喂大嗓門兒抒情歌就吃不開了。

在早年做分析報告的時候,曾經閱讀過一份非常出色的作品,從此留下了深刻印象,慢慢地就對洞察形成了審美標準。

這樣當自己做分析的時候,會對寫出來的東西有個判斷,到位了沒有。是顯而易見的泛泛之談,還是有意義有洞察的觀點。

建議題主從廣泛閱讀卓越作品開始,形成審美品味,對好的和壞的分析產生自己的見解,慢慢就會對自己做的分析洞察生效。


最近做過一些總結,關鍵性的結論是這樣的,高級諮詢師:

1、在縱向分析上,能更熟練的使用更好的分析方法。

2、在橫向詳細上,能用共通性快速理解一個新的事物。

接下來就要解釋:

  • 什麼樣的分析方法是更好的?如何才能更熟練的運用?
  • 什麼是共通性?如何才能利用共通性?

先說共通性。

轉行時我一直在思考,不同行業有沒有什麼共通性?有沒有什麼共性能力要求?結合之前在管理諮詢行業的經驗,我發現:

高級諮詢師,看到的信息、使用的模型和初級諮詢師是相同的,但卻能在更短的時間內推衍出更深層的結論,這除了得益於他們的分析方法,還源於他們能利用共通性快速理解一個新的事物。

隨著了解的行業越來越多,大腦里建立的相關神經元也越來越多,它們開始由單個的點逐漸形成網狀的結構,構成一個知識通路。在進入一個新行業時,高級諮詢師能快速觸發原有通路理解新事物,然後又迅速建立新的聯繫,擴展原有的知識結構,形成良性循環。

那時我只是模模糊糊地感覺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如今我對它有了更深的認識:

它是基於大腦優勢提煉出的更高效的思維方式。

「七天快速了解一個行業」時,諮詢師會藉助一定的分析工具(模型)搜集關鍵信息,在此基礎上進行概括輸出,例如撰寫基本的行業報告。

這一步拉開的差距並不太大,因為是直接套用總結好的模型。

真正的差異在於,諮詢師在接觸不同行業的過程中,是否能夠結合各種分析工具,提煉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認知模型,然後運用這套模型,設計不同的分析方法,幫助自己快速熟悉一個全新的領域、提供相應的諮詢服務,再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這套模型。

在這期間,諮詢師通過建立自己的模型,提高處理同類信息的熟練程度和信息量;通過建立聯繫,將抽象信息具象化,提高處理新信息的速度。

我曾說過,不同行業要求的關鍵能力是相同的,只要掌握這些能力,就能以不變應萬變。

這種更高效的思維方式,就是跨行的關鍵能力之一。

人類教育程度、職業經濟價值的不同,就來自於大腦處理信息的複雜度和速度的差異。

---------------------------------------------------------------------------------------------------------------

先佔個坑,上面的回答有點亂,回家慢慢填。

之後的會很長,主要從大腦的優勢談起,指出尋找模型、認知模型的重要性,然後給出方法論。

---------------------------------------------------------------------------------------------------------------

心急的可以先閱讀我寫的這兩篇文章:

如何利用大腦的優勢高效學習?從記者編輯到產品經理


insight是副產物而非目的,這是個非常淺顯的領悟,合格的新人應該在實習期的第一個memo後就停止問這種不合格的問題,如果你已經入職了還在糾結這個,我猜你是等不到需要你insight的那天了。


推薦閱讀:

什麼行業在經濟下行中反而景氣?
作為買方/賣方的研究員,在 2016 年你發現了哪些行業/公司的投資機會?
做行業研究報告時如何獲得數據來源?
怎樣做行業研究?

TAG:諮詢 | 行業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