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效率為什麼比美國低那麼多?

引用自互聯網:

中美製造業雖然產量相近,可效率上卻差距甚遠。還是來自HIS的數據:美國在2010年的製造業產出僅略低於中國0.4%,但美國製造業只有1150萬工人,而中國製造業僱用了1億人。美國的的勞動力生產率比中國高效近10倍。…[詳細]

除了份額大和效率高外,美國製造業的強大還體現在品牌上:包括波音飛機、蘋果手機和好萊塢電影等等都已經成了美國的代表。

相比較下,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只能算「世界代工廠」

除了低效率外,中國製造業還有質量低和嚴重極依賴外資的問題。單就數據上看,中國其實都難當「世界工廠」,最多只能算作「世界頭號代工廠」。

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楊帆曾列舉了這樣一組數據,從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國製造業的尷尬。「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有2/3依靠進口,其中光纖製造設備的100%,集成電路晶元製造設備的85%,石油化工裝備的80%,轎車、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的70%是進口的。」

生產設備不是自己的,生產的產品同樣很大一部分也不是為供給國內需求。來自中國證券分析師委員會的李迅雷整理的數據更直接地體現出了這種「代工」:1979年至2010年,外商實際投資國內的金額達到10483億美元(未包含投資金融部門),其中2008、2009兩年,中國成為全球海外直接投資(FDI)流入量第一的國家。中國經濟對外資的依賴體現在製造業上更為明顯,僅就2011年1月份來看,根據海關總署的數據,中國共出口1507億美元商品,其中外商出口佔775億美元,超過一半。即便是進口,外商所佔份額也接近一半。

1、中國製造業效率低的原因有哪些?

2、其中有哪些可以在短期改變?

3、從長遠來看,做哪些積累是重點?


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生產產品的價值差距大,也就是米帝生產產品的價值高,處於價值鏈的頂端。

舉個例子,極端情況就是8億件襯衫換架飛機。想一下,生產一架飛機,幾千人就搞定了。但是生產8億件襯衫至少也得幾十萬人。這就是效率差距。

再比如,現在的汽車工業,從產值上來算,生產2輛五菱宏光才能頂一輛別克。排除其他差距,單是從實際產品上看,生產2輛五菱宏光需要的人也至少是生產一輛別克的2倍。

需要客觀看待這種差距。

因為,中國人多,同時收入低。雖然效率低,但是可以解決更多的就業。雖然產品價值低,但是同樣價值的物品,可以滿足更多人的物質需求。8億件襯衫換一架飛機,飛機可以不坐,但是10多億人襯衫必須要穿。五菱宏光也是很好的闡釋,為啥賣的好?因為中國大多數百姓收入不高啊,五菱宏光4萬多元的起步價格,大空間的實用性,皮實耐用,深受人民歡迎。一輛10萬起步的別克只能滿足一個家庭的用車需求,但是2輛五菱宏光卻能滿足兩個家庭的用車需求。

長遠看,怎麼辦?

就是要發展科技,發展經濟,製造業轉型升級。經濟發展了,人們收入提高了,需求也會提高。相應的產品也會進行相應的升級,價值也會提高。比如五菱宏光除了mpv,又新推出了SUV。

還有就是,科技發展了,中國也能生產高價值的產品。比如高鐵、國產大飛機C919等。所以,每次看到中國打破國外壟斷,又能生產一件高價值產品時,我都是高興的。

總之,路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米帝能做到的,我們也一樣能做到。


美國的製造業現在佔總GDP不到12%,主要集中在幾個高附加值產業。分別是:軍工、航空、半導體、高性能電子、製藥和醫療設備、汽車、能源和採礦。

別的製造業基本上陽萎了。絕大多數工業產品靠進口。

很明顯,這些留下來的行業都是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同時也是資金密集產業。

如軍工,洛馬F-35一出,1億美元1架,盟國想要四代機還只能買這個,利潤太高了。

航空也是一樣,波音的大飛機基本上佔了世界總額的一大半。

高性能晶元幾個設計和製造的大頭都是美國,高通和英特爾就是代表。

美國的製藥和醫療設備目前仍可以說是獨步全球的,也是GE的一個主打領域。

以通用和福特為代表的汽車製造商仍然是全球的佼佼者。

另外,美國自己有海量的石油、天然氣、鉀礦等資源,都是一本萬利的生意。

而我天朝就不一樣了,什麼都要造,鞋、襪子、牙刷、牙籤、筷、肥皂,等等,很多都是勞動力密集型。

近幾年消費電子、機電、家電、中低端重工裝備、造船等中等附加值產業開始有了起色,已經佔到了出口的主要部分。

但在航空、製藥、半導體、軍工等這些附加值最高的高端製造業,和老美仍然有較大的差距。

中國目前已經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力爭到2025將中國的製造業水平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水平,實現由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的轉變。

2016年福特汽車在美國和墨西哥新建的廠房,採購的是中國製造商提供的全套生產裝配線。這恐怕代表了一個趨勢。

另據我的一個同學在美國一家製造採油設備(深井油泵)的公司工作。去年上半年,該公司發現中國同類產品便宜得多、效能相仿,於是今年關廠做起了外貿。全廠80多人全部遣散。這恐怕也代表了一個趨勢。


身處能源行業,看到美國向中國出口液化天然氣,有點感慨,人家工資是我們的十倍,設備比我們貴至少30%,大部分資源是投入產出比不好的非常規油氣(就是正常的投資回報期都達不到),生產出來的氣比咱便宜一半多。

原因是每個環節都有的啊,勞動者,企業家,社會管理者,資本環境,勞動者數量多,積極性和技巧不如,且缺乏學習的動力,為啥呢?幹得好就一直干這個,乾的不好的才有時間去陪領導玩。不陪領導玩的就像好人,取經要經99 81難,特別認真負責的會防微杜漸,但是領導是看不見的,只會認為數還不夠極有可能到老都沒走完,而陪領導的只需要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裝裝樣子就能獲得更高的回報。老子曰風往哪邊吹草往哪邊倒,風氣如此,即使華為那樣的企業也不能倖免。

美國情況差別很大,舉個栗子,一起培訓的同事說,隔壁班罷課了,跑去關心咋回事,曰我們就是高中畢業就干現場,現在公司要給我們補課讓我們變工程師,可是如果公司不給我這個培訓我在現場每天上井都有獎金,在這裡培訓就沒有了,我們要求培訓也發獎金。。。(考慮到培訓價格2萬刀)人家這勞動積極性,國內聽說有培訓一般都是當福利,因為沒有提升也沒事。人家那個培訓是學真本事,學不好公司要給警告信的。

企業家這邊沒有社會責任感,又缺乏足夠知識,造成了霧霾,水污染(特別是山東,簡直是斷子絕孫的發展),大量工傷,工資拖欠,追逐短期利益。以前還有國企和民企的華為的遮羞布,現在國企減薪,輪崗,民企裁員,都走下神堂,後知後覺的才發現,原來企業不是員工的家,只是老闆的家而已。

社會管理者也類似。

資本市場二級市場沒節操就算了嘛,一級市場也沒節操,所以徐翔被罰款100億。

總而言之因素很多,也沒有說只要解決了哪個環節就解決所有問題,只有通過互相碰撞以後各退一步來解決。


教育 教育 教育。


題主關心的問題持同樣興趣,自己從事的就是外資在中國投資的偏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企業管理工作,個人建議從兩個方向分析和改善。

第一,製造企業為工人配備的專業工具和發達國家同類製造工廠差別太大,畢竟用鋤頭和用大型拖拉機耕地產生的效率不在一個比較平台。

第二,這些年一線作業員工的職業素養不升反降,加上紙幣超髮帶來的通貨膨脹,企業工資支出大幅增加的同時又因生產嚴重過剩,工業品價格走低,多重不利原因疊加,造成外資撤離到有相對優勢的東南亞及印度等勞力價格窪地地區不可避免。


根本原因有兩點:

1、人均受教育水平低於美國。中國至今還未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正處於壯年期的主要勞動力受教育程度更低。

2、歷史的積累問題。新中國才成立不到70年。剛成立時一窮二白,而彼時美國已經是世界第一工業強國了。

為了提高製造業效率。我們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加大研發力度,儘快普及教育。


不用過於擔心,至少中國目前不用擔心產業空心化。一個國家不做利潤低的低端產業,不完全是好事。


本人曾在中科院下屬研究院從事過製造業現狀的相關調研,就製造成本和效率問題跟一些製造業企業主進行溝通。簡單談談我的理解。

既然談到效率,肯定離不開成本,所謂效率就是單位回報需要投入的成本。將成本降低了,效率自然就高了。

1目前中國製造業的成本現狀

應用廣泛使用的數據,如果美國製造業的成本為100的話,當前中國製造業成本已經達到了95。

進10年中國製造業成本增長趨勢。

由此可見,中國製造業確實到了發展的轉折點,不進則退。

在2015年左右,就多數面向北美消費者的商品而言,在美國低成本州生產就和在中國生產一樣經濟划算。據估計,現在在美國製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國高5%更令人震驚的是:到2018年,美國製造的成本將比中國便宜2-3%。

隨著世界經濟增速放緩,歐美國家對製造業回歸的渴望越來越強烈。並積極利用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的概念和技術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降低製造業的成本。這對我們傳統製造業帶來巨大的衝擊。

  • 勞動力成本的優勢減小。人口增長放緩,人口紅利消失,人工待遇增加。
  • 隨消費者對產品質量、性能的要求不斷提高,簡單商品的市場需求不斷降低
  • 智能化生產設備缺乏,生產力低下
  • 懂得智能化裝備操作的勞動者嚴重不足
  • 企業數據不全、無序,導致生產管理效率低下
  •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企業偷排,導致環境污染嚴重,社會矛盾激增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式,要麼我們打破瓶頸,完成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產業布局,要麼再一次成為歐美國家低價優質產品傾銷地,我們辛苦積累幾十年的財富被血洗。

2高成本的幾個具體原因

通過調研,發現成本居高不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人工資由低走高,企業人力成本更高

這是很多製造企業家開口第一句抱怨,工資高了,人不好招不好留,其他人力成本高。企業付出的人力成本代價往往是工人到手工資的1.5倍。具體演算法不啰嗦了,大家都看了很多。

這是基本現狀和趨勢,工人提高收入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只有勞動者生活水平提高,才能進一步促進消費,進而影響擴大再生產,實現社會經濟的良性循環。

2)建設成本高

建設一個工廠,關鍵行業的核心工藝依然掌握在國外幾個跨國企業手裡,即使是國內企業總成本,核心設備和產品依然採用國外進口設備,如同一款控制器產品,美國市場的銷售價格不到國內價格的80%。

3)設備維護成本高,設備穩定運行時間短,生命周期後期非計劃停機時間大大增加

設備的生命周期基本符合浴缸曲線。

  • 在設備投運的初期(也即磨合期),由於存在各種不確定性,設備的可靠性較低。
  • 隨著設備的運行條件的優化及試運行階段的設備篩選,設備的可靠性達到穩定期,並能維持較長時間。
  • 隨著設備的運行時間的加長,設備的元器件將會出現性能劣化,進而設備的可靠性不斷降低,最終導致設備故障。

跟國外先進同類企業比,穩定運行時間b的時間落後較多。由此產生了很多附加問題。

  • 生產損失
  • 質量不佳
  • 市場份額的丟失
  • 備件資金成本
  • 人員效率不高
  • .......

4)生產以加工為主,產品核心部件缺乏知識產權,對外依存度高,議價話語權落

例如國內做工業廢水處理設備的企業,反滲透薄膜是最核心的組件,但這類產品主要掌握在幾個國外企業手裡,導致設備製造商的很大一部分利潤被這些跨國企業拿走。

5)生產管理水平落後,缺乏統一布局,合理安排

企業在建廠前期,沒有進行合理的IE設計和模擬驗證,導致產線布局不合理,工位設置不當,大大增加了生產人力成本,延長了產品出廠時間。

一條設計產能一致的產線,進行合理IE設計的工位可以完成4個操作,而不合理的設計需要4個工位來完成。

6)生產線數據不透明,管理者瞎子摸象,決策缺乏依據

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管理者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生產線的情況,就無法高效的實施管理和生產安排。由此帶來的管理成本高,並進一步影響了製造成本。

一條產線有很多關鍵的裝備構成,每個裝備的控制系統都有裝備製造廠家自己的習慣和特點,A採用施耐德,B採用西門子,C採用AB,還有什麼三菱的,歐姆龍的不勝列舉。每套系統編程方式不一,因為各種技術或者商業原因程序可讀性差,要全面的採集這些裝備的數據變得異常困難。

建廠且投產多年後,發現了這些問題,想要通過增加MES系統來解決,卻發現梳理一套運行多年的生產系統不是梳頭髮那麼簡單。生產部門、工藝部門、物流部門、設備維護部門各有要求,矛盾重重,實施起來遙遙無期。

7)製造業主的態度

賣一套房救了一家上市公司的新聞還在耳邊,股票上市估值翻翻的故事不斷上演。製造業的專註性無疑受到影響。

3如何解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根本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時間,更需要多方努力。科技競爭力、核心工藝、創新我們需要時間去積累。

但眼前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1)提高設備的預防性維護水平,以檢代修,延長設備穩定運行時間

2)逐步完善生產線的數據採集

3)加強從業者技能培訓

4)......

技術交流,關注公眾號Industry-care,共同學習,一起進步。


那不是效率那是技術。只能說美國生產企業技術比我們國家高得多。要不然手機怎麼是富士康生產,而不是美國人生產。


更多原因是,這是一種選擇

人口過多,地方政府對用工需求大的企業有補貼

自然,勞動密集產業效率比自動化還是低點點

效率低的背後數據是 " 而中國製造業僱用了1億人 "


哎,不是效率低,而是不可知,企業不知道交貨期是多少,不知道能力是多少,不知道成本是多少,不知道工序狀態,不知道庫存物資哪個該用,不知道盈利靠複利,不知道奇葩考核下算誰的責任。。。。。。等等,一切都是兩眼一抹黑,看不清,則理不順,不順則亂,亂則無效。


這個問題好像提的不恰當!

既然是比效率,請問比哪方面的?如何比?拿中國的襯衫廠跟美國的波音比嗎?還是比整體工業?

如果光比效率,這個比法可就耍流氓了。

要比也要是同行業同產品比,這樣才具有可比性!

自信,不妄自菲薄。


因為效率低的在美國做不下去啊,都搬到了日本,中國,韓國,東南亞,還有中美洲等地區。


這裡人不值錢


工人素質確實不如以前了,社會富裕了,可選擇的工作多了,稍微腦子靈活點的沒有願意當工人的。

願意鑽研技術的大都是40歲以上的老工人,小年輕經常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首先製造業人工效率低下並不是題主想像的那麼糟糕的事情,單個工人效率低不代表工廠的效率低。只是這個人工效率低只是反應了我國現階段勞動力成本低,製造企業粗暴發展的一個結果。因為效率低下是投資人或者企業主可以接受的。投資越小,需求回報周期越短的製造業公司會更傾向於使用純人工完成製造過程而不是使用機器。機器使用的越少自然每個人工的效率就降低。

這個事實在短期之內不會發生太大的改變,雖然現在人工成本不斷的上漲,但是國內的製造業主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沒有意識到這件事情帶來的危機的。即使意識到了開始使用機器代替人工,但是限制於人員的水平以及管理的水平,很大一部分中小型企業主反而覺得機器會拖累整個工廠的生產效率,所以對設備使用上的積極性不強。

現在已經有一些國內的製造業老闆開始意識到用設備代替人,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管理水平提高,以及設備維護人員的培養都是能否順利過渡由設備代替人的關鍵。

就生產設備來講,現在還是已外國進口為主,主要分為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外商大規模投資多,都是有錢的主,而且有長期使用設備的習慣和管理經驗。

第二,主要還是我國設備製作的基礎太太太薄弱,很多成熟的工業自動化的元部件基本都是外國貨,國內設備製作的成本還是偏高。


是因為中國比美國窮。


作為一個價值投資者,喜歡質疑一切結論。中國製造效率真的比美國低嗎?美的和格力不是世界一流嗎?希望你能說服我,讓我的能力圈擴大一點點。


這個問題比較的沒有道理。

按照我的理解,效率是做同一件事情,做的快的效率高。而不是掙錢多。

某種程度上,中國讓更多人得到工作,不是更好嗎?


都忘了歐美啥時候工業化的?拿掉這個前提,還談毛啊!


推薦閱讀:

閱兵式時候亮相的紅旗車那麼牛叉!為什麼國產車(尤其是高檔車)的生產水平在全世界還屬於戰五渣?
中國建國後有哪些以為【別人能行我也行】而失敗或結果不理想的事例?
為什麼現代戰鬥機產量給人的感覺很低?一年搞不了幾架啊?
日本的工業發展有了一百多年技術積累,是否還有哪些方面依然不及義大利、西班牙?
復古工業風的關鍵詞是什麼?

TAG:投資 | 工業 | 製造業 | 經濟 | 自動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