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音樂專業的各位會不會覺得HIFI是對音樂的一種侮辱?

為了引目標題可能會言重些,如有冒犯先致個歉。

強調一下,我想說的是hifi調音和後期製作的對立統一,有些人把這問題順到現場和hifi的矛盾上去了。。。

利益:本人是普通的音樂愛好者,對音樂專業的了解僅限皮毛。玩head-fi也有數年。

總所周知,音樂的後期編輯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如同廚師做菜一般,一首曲子內的器樂配合、音色調節等都體現了靠後期製作者及音樂人的理解。而HIFI就像調味料一樣(特別是到了hiend,一定程度上hifi已不是在追求高保真了,而是在追求一種「味道」),不同的還原系統會對曲子音色有不同的修改。一盆頂級的料理包涵的不僅是食材的美味,如果肆意隨性地添加調味料必然會破壞原本的味道。那一些HIFI的「添油加醋」會不會破壞音樂的真實性或者音樂人傳達的內容?且對比專業音頻設備,一些「頂級」的民用HIFI設備的價格高得離譜。像」使用1000美金保險絲「這樣的舉動在音樂專業人眼裡是否看著荒謬?


卸腰。

至少我不認為。我對HIFI不感興趣,但是我認為每個人都有權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接觸音樂、欣賞音樂。我不認為別人欣賞音樂方式是錯誤的,別人也不要認為我欣賞音樂的方式是錯誤的。這樣就好了。


由於手邊只有吉他,所以很多自己做的曲子必須要用midi製作。。最初剛學習的時候,一些關於錄音和混聲的概念——尤其是那些討厭的電氣辭彙,是從HiFi中逆向學來的。。如果不是身邊有玩HiFi的朋友給我解釋,我可能現在還搞不明白一些效果插件上那些個英文單詞是啥意思。。。。


我覺得給Hi-Fi侮辱音樂之前,需要明確一下Hi-Fi的意義和存在價值。

Hi-Fi對於大多數用戶來說代表著一種對音樂的熱情,以最好的效果去享受自己喜愛音樂的那種嚮往。而Hi-Fi的關鍵命題正是環繞著如何最大化的將音樂的真實,厚重,情感再重新製造出來。但銷售業界總是愛將Hi-Fi和高價格掛鉤,很多國內Hi-Fi雜誌、發燒友也將Hi-Fi營造出一種,不經專業訓練,根本聽不出的高端形象(假象),什麼那個高音準,這個渾厚,5000Hz有增益等等。Hi-Fi跟上述這些東西沒有半毛錢關係。

Hi-Fi是High fidelity的縮寫,而其背後的含義則是表現。Hi-Fi應該是很純粹的音樂體驗,而不是加上各種複雜無用的效果以及功能,這也回答了題主的一個問題,事實上,真正的Hi-Fi系統,一般來說不會過多添加功能,反而十分簡單。因為為了任何一個無用的功能,額外添加的線路都有可能在音樂裡帶入新的噪音。任何一個正常的音樂聽眾,在對比之下,絕對能體驗出Hi-Fi與日常音樂播放器的差距。因為Hi-Fi的終極目標是讓整套Hi-Fi系統「消失」,換而言之,聽眾閉上眼睛,感受不到面前是一套電器,而是音樂人真實的在面前演奏,而我個人認為這也是音樂與聽眾之間最理想的交流狀態。

所以到底,一切Hi-Fi總歸要回歸到音樂本身,過多的討論這個線材1000美元,那個喇叭幾十萬其實是個無意義的事情。Hi-Fi對於音樂愛好者來說,是必須要的,但不在音樂下做文章,而意在價格上分高下的人不是音樂愛好者,而是土豪。


照你這個邏輯,演繹這種事情就不應該存在,所有樂隊演奏出來的貝多芬都應該是一個節奏、一個音色。如果你覺得演奏家、指揮家們所表現的不同不是在褻瀆貝爺。那你憑什麼認為HIFI器材是在褻瀆演繹呢?


真的hifier是認真裝修一間聽音室,音箱用真力1038,平衡線,用protools HD聽歌的人。題主說的那種加調料燒保險絲燒銀線的只是hifi界數量龐大的傻逼、土豪和玄學家罷了


1, 侮辱談不上, 覺得多此一舉倒是有點兒.

2, 內心不接受, 行為不干涉.

3, 您最後幾句說的很對, 對於做music production的人來說絕對深有體會. 1000塊保險絲, 呵呵.

4, 關於廚師做菜那幾句, 有失偏頗, 混音師神馬的經驗比常人豐富不要太多. 他們深刻的知道除非聽眾站在他們現在的位置重新監聽, 否則每個人聽到的東西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在做調整的時候一定考慮過滿足大部分設備的聽音要求. 他們都沒奢求每個人聽到的是一樣的, 咱就別操這閑心了.


專業音頻設備是用來挑錄音毛病以及製作的,hifi設備是用來欣賞音樂的。所有音頻發燒友都會回歸到音樂本身上來,而設備是回歸的手段和道路。你說hifi設備侮辱了音樂,那麼是不是可以說高級電影院的高端設備侮辱了電影?用回放設備對音頻的二次調音在我來看來是對音樂本身的一種理解,我對音樂應該如何表達的哲學。如果音樂只有原汁原味的還原作者的音樂哲學,那麼為什麼不同版本的錄音不同版本的指揮作品會有顯著差異?難道錄音師,演奏者,指揮家可以說侮辱了貝多芬,巴赫嗎?


題主開什麼玩笑呢。Hi-Fi和Hi-End是你說的那個意思嗎?你的題目中「一定程度上hifi已不是在追求高保真了,而是在追求一種「味道」),不同的還原系統會對曲子音色有不同的修改」。這歪曲了Hi-Fi的定義啊。

Hi-Fi就是高保真,還原真實,終極目標是完美還原(平直的幅度響應和線性相位響應)。這是最基本概念,題主要搞清楚。

追求味道的產品從目標上就是為了做出不平直的頻響,突出或抑制某些偏好頻率,迎合一些聽眾的偏好。這些產品可以是高端產品,但不是Hi-Fi產品。

但Hi-Fi器材也具有各種各樣的」味道「,這是因為現有的工藝不可能做到完美還原,器材在頻響上的相應的缺陷構成了他們的味道。

高端Hi-Fi器材的目標就是為了真實,對還原音樂是有好處的。不明白你為什麼說Hi-Fi是玷污了音樂。答主可能是基本概念不清,加上被眾多掛羊頭賣狗肉號稱HiFi的」概念型「設備搞暈了,望清醒。


有個很有意思的測試,找一台老式CRT顯像管電視,開機,讓稍微上點年紀(40+)的發燒友湊近聽(電視處於藍屏聲音處於靜音),如果他聽不見任何聲音,就證明他的聽力高頻上限肯定在15625Hz以下了,而且10個40+的人肯定9個都聽不見,但是隨便抓一個聽力正常的未成年人來,都不用湊近,房間裡面老電視開沒開,未成年人站在房間外面都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其實就是聽到顯像管發出的15625Hz的掃場聲音,當然還有可能是15734Hz,相對應PAL和NTSC的電視制式,大家可以去百度了解詳細,此外,國外年輕人流行一種手機鈴聲就是高頻鈴聲,貌似14000Hz或許更高些,家長和老師聽不見,這個鈴聲經常被學生用在上課玩手機上面,具體我也記不太起來了,反正這篇新聞百度一下就有了,你可以讓這些發燒友聽這個鈴聲,如果聽不見的話,就可以輕鬆證明他們的胡扯理論了)


按您的邏輯不熟練的演奏團隊是否是對音樂的侮辱?

哦對了,我耳朵電測聽時4Khz靈敏度比別的頻率高5db,不好,破壞了真實性,侮辱了音樂。

還有HeadFi是什麼鬼?

音樂對聽者只是一種娛樂,每個人有自己的趨向,找自己最喜歡的聲音有什麼錯?況且,聽現場的時間和金錢成本也比較高,而且未必有20世紀演奏團隊質量高,還有機會不是那麼多,CD是更有競爭力的形式,所以很多人選擇了。


個人覺得題主因為認為hifi與後期是背道而馳,互相矛盾的,所以才會得出hifi是對後期製作的侮辱這個結論。其實個人認為這兩個並不矛盾,對於音樂製作來說,後期是必要的一個環節,突出什麼,削弱什麼,添加一些效果,都是對作品的更好詮釋。而hifi我認為不能理解為簡單的極致還原,一些hifi器材都是有「味道」的,比如AKG的優雅,森海的大氣,歌德的熱情,拜亞的冷靜,又或是馬蘭士的濃情,安橋的寡淡,懷念的唯美,天龍的樸素……這些既不是簡單的還原,又不與後期製作衝突(除了像鐵三角一些老型號耳機的那種調音),hifi其實是一種態度,追求真與美的態度,而那些什麼天價保險絲,換線有提升,自己改運放,也許有一定道理,但是玄學的味道濃了。至於那些動不動千元耳塞萬元機,又藉此標榜炫耀的人,那隻能說是愛好器材。這些玄學家和器材黨,不能說是hifier。

再說幾句,其實監聽器材在hifi中是有自己獨特的地位的,舉個例子AKG的K701與K702,後者是監聽耳機,前者是hifi耳機,如果要說極致的還原,大家的意見是後者更好,至此我覺得能下結論了,hifi與後期製作並不衝突,在一定層面上hifi保證了後期製作效果的呈現(想想用手機和原配的耳塞能聽出來啥),並且hifi設備加進了調音師對音樂的一層理解,使音樂更為豐富多彩。最後一句,不要去糾正別人的聽音觀,也不要懷疑自己的聽音觀。


那些下載低碼率劣質音頻播放,用著手機外放或者幾十塊錢的山寨音箱聽一些音樂,難道不是侮辱?


感覺就像360孕婦路由器一樣,大部分人也就買個心理,你說是吧。


去一次頂級音樂廳或者錄音室就知道聲音這東西要有多少講究

所以 去不了現場或者音樂廳的時候 鼓搗鼓搗hifi怎麼了?


別人笑我太癲狂,我笑別人看不穿。


雖然都是跟音樂相關,不過明顯是兩個方面好嗎?hifi是力求最大保真還原音樂,而後期編輯則是算加工的一種,就像一個是高級的炊具,一個是後期炒菜的技術,完全沒有衝突吧,鍋再好沒有精湛的技藝也吃不到好吃的,好吧,吃貨本質又暴露了


令人討厭的是沒有任何電聲理論支持,不用數據說話的發燒友。每每說起來就拿感覺說事,個個跟金耳朵似的。你牛逼能分辨20hz以下20khz以下的聲音嗎!前端母帶垃圾你後期換條巨蟒音響線就OK嗎?愚昧無知……


推薦閱讀:

怎樣快速扒帶?
黃雨勛是否無法與哈林老師甚至好聲音的編曲人員相比較?
如何看待劉憲華在《夢想的聲音》第二季中的表現?
卡奇社為什麼不紅?
製作電音時,素材,合成器等等之間的運用關係是怎麼樣的?

TAG:音樂 | 音樂產業 | 音樂製作 | Hi-F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