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稱呼鑄造青銅器的材料以及青銅器本身?

如圖,央視《國家寶藏》小劇場,當然是倉促之作,但古人怕是不會直呼鑄造編鐘的材料為「青銅」吧?


啊,瀉藥……本回答多圖殺貓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國家寶藏這個節目據說是做的比較好。

我沒有看,收到這個邀請了,我翻找了一下。

先說結論:

古人(按節目里是春秋戰國時期)當然不會說青銅,因為當時沒有青銅這個詞。

但是我也不覺得是倉促之作。

畢竟節目時間短,寫成青銅比較好理解。一說大家都知道。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講,

如果劇本改成

演員A一本正經臉:吾王賜金三十斤。

演員B喜劇臉震驚狀:啊,三十斤黃金。

演員A偏頭糾正,大義凜然道:愚蠢,這時候都是把銅叫做金的!

如果劇本這樣寫的話,一方面硬傷沒了,另一方面也有喜劇效果,還給廣大群眾科普了當時的情況。

何樂而不而為呢?

大約是沒想到吧……ε=(′ο`*)))唉!

————————————嚴肅而認真的分割線————————————————

稱呼鑄造材料

隔壁的答主說了考工記。我就不重複列舉了。

一般來說,銅加錫是為了提高硬度,加鉛是為了提高銅汁的流動性。

至於鉛在古代……

尚書·禹貢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

淮海惟揚州。…………厥包桔柚,錫貢。

華陽、黑水惟梁州。…………厥貢璆、鐵、銀、鏤、砮磬、熊、羆、狐、狸、織皮。

══════════════════逼乎專用的裝X分割線══════════════════

以下是回答第二部分,青銅器的稱呼。

等偶貼圖

青銅器種類很多,古人肯定不會統一的稱呼:「這是青銅器」

這樣講太掉份兒了。

老祖宗都會笑你的。不信你看:

我不說話,我就呵呵……

所以做有文化的中國人,就從吃飯開始吧!

食器

有腿有耳朵的,很好辨認。但是並不是所有有腿有耳朵的都是鼎

裡面裝肉和魚用的。

專物專用。

不要什麼都丟進去。

祖宗不是維京野人,吃東西要講究……

音歷,煮飯用的鍋,不插電的電飯煲

音演。

媽蛋!輸入法找這個字翻了十幾頁才找到。

雖然這個字看起來超複雜,但是我說一下結構原因,大家就比較好理解了

首先是虍(音呼),像老虎一樣的紋路

然後下面鬲,就是樓上的東西

最後右邊瓦,用泥巴做的然後燒制而成的東西都會帶個瓦字。這一點揭示了該神器的原型歷史很可能比鼎要長,因為在鑄造青銅器之前……就有泥巴燒成的該器型出現了。

所以現身說法,學好中文多麼重要,在這一瞬間,你的精神就和三萬年前的祖先鏈接在了一起。

結合圖片看圖理解:

某二次元著名台詞:我來組成頭部。

說的就是這意思。

很清楚,下面是鬲,上面那個結構叫做甑(音贈)。瓦字偏旁再一次表明了這貨具有很古老的歷史。注意甑是有洞的。圖片沒找到合適的。天氣太冷也不想去省博再拍,等啥時候暖和了我再去吧……

甑的洞就表示這樣的一種做法,鬲裝水,甑里放食物,然後靠水蒸氣把食物烹熟。

所以「汽鍋雞」也是自古以來的做法……都有淵源的。

音軌。飯盒。

和鼎一起,共同展現級別的神器。

天子九鼎八簋

諸侯七鼎六簋

大夫五鼎四簋

士 三鼎兩簋

貧民 手捧樹葉盛飯吃

說多了都是淚。

來,一起喊,社會主義好!

音甫。

看字形,多麼簡單樸實!

竹字頭表示這貨前身是用竹子或者藤條編的。

甫告訴了你發音。

皿聲明了本貨是用來裝其他貨的。

中文多麼簡單明了。說中文難的老外都是不認真學習。

考古報告里一時半會兒沒翻到,在網上找了一張先用。

這貨就是裝菜用的。

注意,是裝熟菜的。

生熟分開……飲食注意衛生。

音須

裝五穀的罐子……

音對,和樓上一樣……

裝老乾媽用的……

吃飯要蘸醬,這個習慣歷史有多久,諸位自己扳著手指頭算……

注意我發的豆圖把蓋子拿掉了,這貨是有蓋子的。

酒器

酒杯不解釋

和樓上差不多

音甲,溫酒的。

冬天要喝熱飲……

音志

我就發圖,我不說話……

音孤

這是有逼格的酒杯,和上面的油膩中年人是不一樣的……

兕觥

音四工

兕觥:聽說有人在說逼格?

裝酒的器具。

有大有小。

小的類似:

大的自行搜索國內各大白酒酒瓶子……

看到這個就想起:

一兩二兩漱漱口,

三兩四兩不算酒,

五兩六兩扶牆走,

七兩八兩還在吼。

音有

這貨有提梁

音禾

呵呵……自行看圖……

方彝

這個不是古稱,後人加的

也是裝酒的……

這個不解釋了吧……

音雷。

裝酒的。

這貨有蓋……

這個也不用解釋了吧……

後面還有好多種類,待續……


有關先秦時期青銅合金配置技術的記載,以《周禮·考工記》最為顯著。據郭沫若考證,《考工記》一書是春秋年間齊國的官書。《考工記》:「金有六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考工記記載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後可鑄也。就是在合金熔煉過程中,如何依據火焰和煙氣顏色來辨別熔煉進程,這是世界上關於觀察熔煉火候的最早記載。)

「齊」,《周禮·天官·亨人》:「掌共鼎鑊,以給水火之齊」,鄭玄註:「齊,多少之量」。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今人藥劑字,乃《周禮》之齊字也」,從而可知「齊」、「劑」通假,意義相通,指量的多少。在《考工記》中指合金中各種成分的配料量。而對其中銅錫比例的理解,目前學術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認為「金」指青銅,「六分其金而錫居一」意指將青銅合金六等分,銅佔五份,錫佔一份,銅錫配比為5:1。其他依此類推。另一種意見認為「金」指純銅,則「六分其金而錫居一」意指將青銅合金分為七等分,銅佔六分而錫佔一分,銅錫配比6:1,其他依此類推。而後者對於「金錫半,鑒燧之齊」的解釋仍存在差異,或認為「金、錫各一半」,或認為「將青銅合金三等分,金二、錫一」。

根據有關學者通過現代金屬材料學的實驗研究,鐘鼎之齊與斧斤之齊均以第一種解釋與所設計的含錫量相符。戈戟之齊,第二種解釋較符合;大刃之齊,兩種解釋含錫量均偏高;削、殺矢之齊,第二種解釋較合適;鑒燧之齊以第二種解釋的後者較合適。

從商周時期青銅器合金成分檢測結果來看,部分二里岡時期青銅容器只有中等含錫量,平均含錫量與《考工記》所記鐘鼎之齊乙種解釋含錫量較接近。殷代至東周時期已均有含錫量較高的錫青銅,從平均含錫量來看,商代、西周接近於《考工記》鐘鼎之齊的第一種解釋,東周則接近第二種解釋。而對於容器與樂器中的三元青銅,《考工記》則並未言明,有學者認為這與《考工記》所記「六齊之法」的適用範圍有關。如《考工記》是東周時齊國官書,則「六齊」是上層貴族所用銅器合金配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學者或認為由於鉛早已為為人所識,東周時期不會出現鉛錫不分的情況,所以《考工記》「六齊」中的「錫」不宜包括鉛在內。

研究學者總結認為,對於《考工記》六齊中的大刃、燧鑒之齊兩種解釋中錫配料均過高,與商周時期的實際不合。第一種解釋除鐘鼎之齊與商代、西周時期的容器之成分較接近外,其他諸齊與商周各時期實際情況皆不合。第二種解釋除斧斤之齊與商代成分相合外,其餘均與商代、西周實際不合,但鐘鼎、戈戟、斧斤之齊的這種解釋與東周實際成分或相近或相同,第二種解釋的削殺矢之齊高於商代至東周時期實測的鏃平均含錫量,但東周時期鏃標本中含錫量有與之相同者。或認為對《考工記》六齊中的第一種解釋很難確信,第二種解釋有的情況與實際情況不符,但多數符合東周時期的實際情況,可能《考工記》反映的是東周時期青銅合金配比的情況。但目前仍未有定論。

參考資料:朱鳳瀚:《中國青銅器綜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這個問題很專業,涉及到的是青銅器研究中的自名問題,自名說白了就是當時人對各類青銅器是怎麼稱呼的。

首先,商周青銅器是我們現在的稱呼,因為傳世和出土的銅器多呈青綠色,故有此稱,商周人肯定不會這麼稱呼,而且當時的銅一般叫做「金」。而根據目前的有銘青銅器,很多都有「乍寶尊彝」的套語,也就是說他們是將青銅器統稱作「尊」、「彝」或「尊彝」。容庚先生有一部巨著,就叫作《商周彝器通考》。

統稱這個問題好辦,但青銅器根據形制分為很多類型,比如鼎,爵。。。(那些字真的都很難打,可以參見上面的回答)。其實這些定名絕大多數是宋代學者的定名,北宋時期金石學很發達,發達到構建了我們現在的青銅器定名體系。但宋代見到的青銅器畢竟比我們現在差很多,而且他們的定名也存在一些宋代人的觀念在裡面,所以難免有錯漏,而且不同的地區,一種東西可能有不同的稱呼。

比如青銅匜,這個東西在不同的地方稱呼就不一樣,比如。。。(沒法寫,因為作為專名,沒這個東西就沒這個字了,也就是失傳了),在長江中下游有的寫作「與」或「輿」。

還有很多,有機會再寫,想深入了解的可以參見陳劍《青銅器代稱、連稱研究》,很多這樣的文章,在知網上搜「自名」就可以。

就這麼懶!


推薦閱讀:

這件青銅器叫什麼?
青銅器的產生為什麼這麼早?
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鼎…有什麼區別?
除了利簋和天亡簋還有哪些周武王時期的青銅器?

TAG:古董 | 青銅器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