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G樂曲相較於古典樂究竟有哪些差別?
本人大三,學校有一門網路課,音樂鑒賞,是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教授開設的一門課程,形象生動地用「音樂何須懂」這個口號把學生帶入古典音樂殿堂。
本人在聽了這門課後覺得很受啟發。雖然周教授沒有直接指出,但上完這門課之後,我感覺到ACG領域裡大部分的樂曲和古典音樂還是存在不小的差距。那麼ACG音樂總體而言在整個音樂界究竟處於一個怎樣的位置呢?(B站有人上傳了這門課程av7766891,周教授最近的一次講座av12584351
卸腰,我瞄到這問題的時候就有預感這下面的答案肯定一大片跑偏的……果不其然……
目前世界上的音樂的主流價值分成兩大類:商業價值和藝術造詣。目前大眾層級的人通常都只能理解到商業價值這個層面,因為高階段藝術造詣這個層級沒有鑒賞基礎能力的話是無法去理解區分的。就像我們看到美術系學生畫的人像可以畫的跟照片一樣,大家都覺得這個人水平真的了得,也會認為這幅畫畫的真好。而很多大師畫的尤其印象派的東西大部分人根本就理解不了這玩意是啥,感覺就像胡亂塗抹瞎畫出來的東西一樣。那些賣到幾百萬上千萬的東西給人的感覺基本就是「這他喵的是什麼鬼東西……」。
很多人一直在強調所謂「音樂無高低之分」,「不同類型的音樂根本無法比較」,從藝術造詣的角度來講其實是不應該的。就算是從「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來講,也是限於「李白的詩」與「蘇軾的詞」相比不分高下,大家也知道名詩名句的藝術層級要比一般的打油詩高很多。所以從藝術造詣的角度來說,古典音樂常年蹲在音樂這座高塔上層是應該被大眾接受的事實。而塔尖的東西現在早已不再是古典音樂了,具體是什麼我一會兒再說。
ACG的音樂被製作的初衷就不是以藝術造詣為目標,而是以商業價值為主導的,這個我想大家仔細思考過都應該不會反對。而商業價值的主導第一目標就是要「讓大家都覺得我這歌好聽」。因為人多了才能帶來收益,所以這個東西做出來必須要符合大眾的審美層級才可以。剛才我也說了,目前大眾的普遍審美水平是遠遠達不到能看得懂畢加索畫的那些玩意的,況且中國的大眾音樂教育距離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十分離譜,所以ACG的曲目本身不需要很多複雜的技法,而是靠混音和高質量的旋律來俘獲大眾的心。大家聽到這些音樂覺得很「燃」,很「激情」,很「陶醉」是因為音樂製作方對如何用不同配器混音讓人們產生不同的感官這一點研究的十分透徹——這才是ACG音樂真正能體現技術含量的地方。
很多人聽古典音樂都表示這複雜的和聲旋律實在「聽不懂」,那麼如果古典音樂從複雜高超藝術角度降維下來,開始「迎合一點大眾審美」角度可不可以呢?Bingo!於是乎理查德.克萊德曼的作品就橫空出世啦!很多80後和90後都是聽著《夢中的婚禮》和《獻給愛麗絲》長大的。這些通俗的小曲目雖然旋律十分簡單,但是卻有無窮的魅力。這一系列的作品自然也是跟ACG音樂的思路一樣,讓更多的人去喜歡去享受這些作品。雖然藝術角度來說至今很多專業學鋼琴的人都十分鄙視這類曲子——沒啥技術含量啊,但是從商業角度來看,理查德.克萊德曼無疑是非常非常成功的。一首好的ACG曲目一定是出自一部好的動漫或電影,有了好的情節推動,音樂的魅力才得以能發揮到極致。同樣的道理,一首《秋日的私語》也必須要由一位技術能力很強的鋼琴師來演奏,其中細膩的感覺才能被表現出來。所以即使這些曲子看上去學個兩三年鋼琴的人都能彈得差不多,但出版方選擇的是巴黎音樂學院畢業的十分擅長演奏德彪西,拉威爾等需要精密打磨曲目的理查德.克萊德曼。
市面上絕大部分的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幾乎都沒有什麼藝術價值在裡面,原因就是像我剛才說的,他們製作的初衷就是以商業價值為主導的。就算你們覺得陳奕迅,周杰倫的歌再好聽,也不能改變這個事實。藝術造詣的突破都是在於前所未有的完全創新,是思想感官上根本的改變。而思想完全顛覆的東西通常都是很難被大眾接受的。流行樂里真正有藝術價值的代表,是龔琳娜老師的東西,類似《忐忑》,《法海你不懂愛》這類的曲子(如果這也算流行樂的話…)。人們常規理解歌曲一定要有語句歌詞,歌詞要有一些意思觀念表達。而《忐忑》顛覆了這個觀念,全部都是語氣詞!所以大部分人都蒙B了完全接受不了。實際上龔琳娜老師很多「神曲」都是向未知音樂探索的一部分,之前知乎有個提問「龔琳娜明明能唱好歌為什麼不好好唱?」 老師本人回答的已經非常清楚了:完全擺脫規矩的束縛,才是藝術探索的真諦啊!
答案鏈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895581/answer/148092571
古典音樂圈其實也發生過類似的變革。普羅科菲耶夫的鋼琴奏鳴曲就是顛覆了傳統意義上常規的「奏鳴曲式」鋼琴奏鳴曲的典範。演出的時候因為聽到這種「完全不和諧」的音樂很多人憤然離場,引起了不小的騷亂。而到今天我們真正才能開始慢慢理解以他為代表千千萬萬踏出鏈條束縛之外的作曲家們這一步究竟對現代音樂產生了多大意義。藝術造詣的塔尖現在就是讓人「根本沒法聽」的現代音樂。打破了大家都遵循的調性的束縛,人們創造了無調性的音樂。打破了曲目圍繞規整節奏的束縛,人們發明了複雜主義音樂。打破了音樂必須有聲音的這個常規概念,《4分33秒》橫空出世。藝術都是在對原有的事物完全掌握並理解透徹之後,開始突破原有的東西,創造出新的東西。現代音樂難聽至極,是因為那東西寫出來根本就不是讓你聽的,而是給後人開拓了一個全新的思路,讓後人有更多跟發散的思維去有機會寫出來比現在「更好聽」的曲子。
所以這個問題答案,翻譯成中文就是:商業價值主導的曲目多從商業領域去分析與欣賞,藝術價值主導的曲目多從藝術領域去分析與欣賞。
寫這麼多就是想讓大家真正理解音樂之間的所謂的「比較」和「差距」究竟應該從什麼角度去探索。ACG音樂也好,古典音樂也罷,他們的出現和存在都是時代的車輪一步步帶來的。我們日常聽到的音樂,所謂「流行」,究竟是什麼使它流行。所謂「高雅」,又究竟是為何會「高雅」。我看過了太多諸如「聽古典音樂的都是裝B的」,「《夢中的婚禮》就是騙外行的曲子」,「嘻哈說唱才是新時代的標誌」這類無力吐槽的言論,期待日後說出這些話的人會越來越少。希望每個人看完這篇答案,能學會嘗試通過正確的角度理解一首音樂是否有價值,價值體現在什麼地方,同時學會面對兩大不同分類的曲子究竟該如何比較,從哪個方向下手。以後類似這樣本身討論角度很難讓大眾找對,而又極易引起雙方愛好者誤解和撕逼的問題,就會越來越少了。
哎。。。不撕逼好好答。
- 問題本身並不合適,更合適的問題是」兩者有怎樣的』差別『「。說到「差距」便是在同一體系下了,比如談到郭敬明和姚明的差距,我們會想到身高。。。但是拿商人和運動員比身高不是很無聊嗎。
- 當然,縮小到某些特定的領域,是存在差距,比如說編曲的複雜程度,那麼大多數ACG的OP、ED相較於古典樂並不複雜,存在差距。
- 但是,存在這樣的差距正是差別本身;OP、ED的功能主要是快速調動觀眾的情緒,通過歌詞,加重對動畫內容的興趣和記憶,那麼過於複雜的編曲並不適合OP、ED。同樣的理由也適用於配器、編製、表演技巧等方面的差距。反過來,古典音樂(嚴肅音樂)也並沒有ACG OP、ED這樣強大易懂的敘事能力。
- 現今我們提到古典音樂基本是在藝術範疇,是嚴肅音樂,而ACG是商業產品。這是兩者最大的差別。具體表現在,前者追求極致、充分、完整的表達,需要一定的聆聽門檻;後者是影視遊戲的輔助性表達,應與作品基調一致,並且有足夠的親和力。前者可以由個人或默契的團隊無限精細地雕琢創作,或通過幾百年的積累追求更加極致的表演效果;後者是流水線產品,需要在極短的時間以較低的成本實現較高的完成度,以時尚和流行為目標。
- 題主問ACG在」整個音樂界「是什麼地位,我懷疑沒有這樣的音樂界。如果存在統一的體系去衡量不同功能的音樂,那大概只有銷量……不同音樂在唱片工業界是有不同的地位,但這大概不是題主問的。
- 題主的老師帶題主了解了古典音樂的一些追求和精神,相信題主有所得有所感。但古典音樂的追求和精神不能代表」整個音樂界「。以古典音樂的標準去衡量其他音樂,那麼其他音樂肯定都是不夠格、有差距的。但這種比較並沒有意義,就好比用姚明的身高或球技去衡量其他人的成就,既不公平又很無聊。
你要是問日本acg的優質配樂和真人電影的頂尖經典配樂有多大差距,貌似還能有專業人士細分析一下。
這樣好歹還是一個行當。
這麼問還是大,你還得細化到澤野弘之和漢斯季默的配樂風格有何異同,是否有高下之分。
這才可能得到比較言之有物的回答。
現在這個問題,只能得到信仰之爭。不妨換一個角度,不從音樂本身,而從人的角度來聊一聊。
先提幾個名字和他們的代表作:菅野洋子(星際牛仔、MacrossF)、川井憲次(攻殼、FSN)、鷺巢詩郎(EVA、死神)、平澤進(劍風傳奇、千年女優)、植松申夫(最終幻想)、高梨康治(火影疾風傳)、梶浦由記(FZ、小圓臉)、澤野弘之(進擊巨人、罪惡王冠)……我想,這幾位至少在認知度上能一定程度上作為日本ACG音樂的代表。而我舉出的這幾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並非科班出身,比起對於「理論」的學習,這群人的經驗積累更主要來自於「實操」,「組樂隊」往往是這群人的共同經歷。
其中以菅野洋子最為典型:出身於音樂世家,自幼被向著音樂方向培養,結果在大學時叛逆期爆發跑去了文學專業,但畢業之後最終職業還是落回到了音樂上來。在Galgame圈這樣半路出家的作曲人更是多如牛毛。當然,ACG領域也不乏學院派的作曲家,尤其是東京藝術大學音樂學部一系,坂本龍一、田中公平、濱口史郎、岩崎琢、岩代太郎……說撐起了日本ACG樂界半壁江山也不為過。我這裡要談的並不是草根派和學院派之間的高低,也不是說這些主要耕耘於ACG領域的作曲家就不如其他音樂人。而是要說這個現象其實多少反映了ACG音樂相對於整個音樂行業而言,入行門檻較低,即便是沒有經過系統學術訓練的音樂人也能勝任。一部長篇動畫往往會收錄20首左右的樂曲來作為原聲配樂(Original soundtrack 即OST),而如果是一早就向作曲家預定的話,則通常要訂四五十首曲子以備選,製作周期卻往往只有三四個月。遊戲的情況也與之類似。了解了這一點的話,無疑就能理解:大部分ACG樂曲實際上是流水線上誕生的快消產品。抓耳、直白、帶動情緒才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標,導致的結果就是雖然細節上的譜曲編曲不同,其套路和表現方式卻大同小異,「音樂替換也毫無違和感」之類的視頻想必大家也多多少少有見到過。而這也就是之前提的入行門檻較低的原因之一——一名作曲人只要能掌握一個套路就夠了,尤其是盛行的電子、管弦、環境樂多元混搭的New Age風格。而作為這種風氣所結出的惡果,那就是眾多ACG作曲家被詬病的曲風單一、坐吃山空。音樂確實並不一定就要放在藝術的維度里去評判和欣賞,很多時候,它們是規式製作的商品,是一群人的飯碗所在……僅此而已。
但我們要知道的是,即便是在市場經濟下以商業價值來衡量,行業內依然會以藝術性和專業性來劃分三六九等,在同等條件下,有著更專業背景和出身的人才價錢就是更高。而投資較小的ACG領域所能請到的音樂人自然在總體水平上要低於電視、電影、舞台劇等相對更大眾的項目。這也就是為什麼我不把國立音樂大學出身的久石讓作為ACG音樂代表的原因——吉普力動畫的製作規格根本就不是一般ACG作品可比的。
而正因為ACG音樂製作的報酬低廉,有著出色專業背景的音樂人通常不會將其作為目標或是職業道路的主線,這也是草根派獲得了更多嶄露頭角機會的原因之一。「音樂無高低」,對於受眾來說或許確實是如此。就像有人看一天幾萬字碼出來的網文也能爽,有人只有在閱讀那些精雕細琢出來的文學作品才能感受到愉快。但是,「這兩種快感之間沒有高低」和「這兩類作品之間存在優劣」,希望大家討論的時候能想清楚自己到底在討論哪個。12月9日更新
就「音樂無高低之分」和「不同類型的音樂根本無法比較」多補充一些內容。
有些音樂「好聽」,有些音樂「不好聽」,但這個「好聽」與「不好聽」的區別是什麼呢?「好聽」與「不好聽」是不是有明確的生物基礎?換言之,音樂中的這一特徵,是不是反映了大腦的一些基本設置,有其天然的原因?
為了測試「音程的諧和性是否是天生的(審美是否是天生的)」,人類學家尋找到了一個超級封閉、沒有收到過西方音樂(即目前世界的主流音樂)審美影響的小村莊——Tsimane村作為測試對象,因為當地人的音樂非常原始簡單,只有單音演奏,沒有多人同時和聲。
研究者設計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實驗:給測試對象放不同音程的聲音,然後讓他們就是否「好聽」評判打分。
測試結果很清晰:
當之前測試在美國長大,深受西方音樂影響的測試對象們(測試的對照組)在聽這些測試用聲音時,紛紛表示「不好聽」的聲音明顯就是不好聽,而「好聽」的聲音就是好聽的。
但同樣的測試在Tsimane村進行時,村民認為這些聲音的悅耳性都一樣,並沒有區別。也就是說判斷音樂是否「好聽」,是受聽眾音樂背景所影響的,是後天形成的。
(關於上面提到的這次測試,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10040 這個答案里寫的非常詳細和嚴謹,後邊也有答主提供的研究的原文可以查,我在上面寫的內容基本就是這個回答內容的精簡易讀版,而寫這個答案的答主最後的總結我感覺所有喜歡音樂或者喜歡搞研究的人都應該看一看。
如果說非要一個「音樂是平等的」的科學依據,我個人認為這個實驗的結果和通過它能推導出來的東西,應該就足夠了。)
其實絕大多數時候普通聽眾或者說愛好者們所說的「音樂無高低之分」和「不同類型的音樂根本無法比較」,指的並不是藝術造詣的高低,而是指不同的音樂作為音樂的資格的平等,或者說音樂之間的「人格平等」(就像法律里的「人人平等」一樣,這句話並不是否定人與人之間的差距,而是指同樣作為人,大家都是平等的,不能因為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道德修養、能力差距而把某些人開除「人籍」隨意鄙視或者把某些人「封神」不容懷疑、評論和冒犯),以及承載人類情感上(或者說社會功能上)的平等。
ACG音樂和古典樂都有各自的優勢,而且兩者並不割裂,也不該有隔閡。
在未來,古典和現代的音樂交集肯定也會越來越大、越深刻,音樂的跨界與融合是一直存在的趨勢,音樂一直是無限的。
如果單獨評論藝術造詣與藝術貢獻,除了極端粉絲,即便聽不懂,應該也沒有人真的認為現在的某某流行歌手(為了防止不必要的撕逼就不舉具體歌手的名字了,畢竟不論舉誰都要挨噴= =……)要高過巴赫、貝多芬、勛伯格這樣的大家。
如果單獨說古典樂的歷史地位要高於ACG音樂,應該也沒有人會太反感。
普通的音樂愛好者真正反對或者說針對的,是某些古典音樂、現代音樂或其他音樂工作者個人層面的高高在上和那種「脫離了低級趣味的」「階級優越感」(比如在這個問題下的大多數回答所反感和針對的)。
「音樂是世界通用的語言。」人們喜歡自己熟悉的口味與審美標準是非常正常的,不互相傷害,帶著偏見地批判他人就好了。
就像這個問題下最高票的前輩所說的那樣:
「(對自己不理解的東西)我們要做的不是拍手叫好,而是別惡語相向。」
對自己「不理解的東西不要妄加評論為好。」
普通的音樂愛好者自然不該無端噴古典樂和古典樂工作者,但古典樂的工作者,也同樣不應該高高在上(尤其在自己對音樂的發展也沒有什麼實際造詣的時候,考級與上名校這種不算)。
「不教而誅」的行為無論是誰做的,都不是應該值得肯定的。
像逍遙音樂節那樣的「逍遙」,應該就是所有喜歡音樂的人都真心喜歡的快樂吧。
———————————————更新的分割線———————————————
12月8日原答案
看小夥伴的答案偶然路過。
因為同樣ACG音樂和古典樂都喜歡,所以一開始想用《魔法使之夜》、《銀河英雄傳說》中的古典樂運用,與《數碼寶貝》中《波萊羅》的作用寫些東西。
但無意看到了題主對其他答主的回復,感覺題主應該是個喜歡學習的人,或者只是想要推廣課程來的,所以我也想不談什麼細節了,這種時候,其實說一些大白話、「大道理」反而更合適一些吧:
音樂本身是無限與豐富多彩的,不論是藝術創作還是藝術鑒賞,最基本的其實還是兼容並包的精神,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不同事物之間互相包容融合的產物,所以對不同事物抱有同樣的尊重真的很關鍵。
很多時候,事物之間其實只是不同,並沒有所謂的「差距」和高下之分。
比如現在每逢新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里表演,向全世界直播的華爾茲,在它最初的年代,可不是什麼「高雅」的代名詞。
絕大多數古典樂和ACG音樂一樣,也都是其誕生年代的文化消費品。
實際上,很多ACG作品都能通過與古典樂的融合「以歌詠志」,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很多作曲家本身,也都和古典樂有頗深的淵源,這不是什麼特殊的事情。
比如歌劇重視音樂與故事的融合,動畫的BGM也同樣如此,只有適合與不適合的差別。
同樣是歌唱,難道用歌劇表達的戀愛和用宅歌表達的戀愛本身有高下之分嗎?同樣的一份感情,會因為通過宅歌表達而貶值嗎?
ACG音樂有爛作,古典樂也同樣如此,流傳至今的古典樂幾乎都是各類型的精品,真正的古典樂爛作,早已被時間淘汰,被人們遺忘了,人們也聽不到了。
ACG音樂和古典樂之間,本身也並沒有什麼隔閡,有隔閡的其實只是一些帶有傲慢和偏見的人罷了。
藝術學習,技巧固然重要,但學習如果求術棄道,真的只是捨本逐末了。
就是這樣的想法吧。
《前前前世》鋼琴曲要比克羅埃西亞難不少。
很多譜曲簡單流行歌才是主流。
一部動畫的好音樂跟動畫本身息息相關,比如說旋律應景,歌詞合題。
聽什麼音樂都不能帶來優越感。敢問一個問題,澤野弘之在killlakill使用了藍色多瑙河,四月裡面用了多首古典樂曲,a叔把多首acg的曲子與古典模式相結合。
請問使用acg作品裡面的曲子其本質有變化嗎?
acg裡面的曲子,大多還是拿流行樂曲來搭配的,各種動畫的op不少都是選的比較紅的歌手的曲子。比如緋彈aa的op,orange的op一類的。我是否可以認為你問的是流行樂曲與古典樂曲的差距在哪裡?如果如此,這個問題就沒必要再回答了吧。我在想是直接開噴
還是婉轉的噴這個問題不是他提的我貼圖只是覺得,現在似乎很多人覺得看日漫,聽acg歌曲是一種審美低下的表現而看美劇,聽古典才是一種高大上的行為古典樂讓很多人感覺經典,因為那是時代篩選下來的最好的曲子,而ACG系的曲子則是魚龍混雜,好聽的不好聽的你都能聽到。
不過稍微想想也該知道,時代在進步,音樂同樣也在發展,在現代這個衣食寬裕的年代,空餘時間更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更多,能搞出好音樂的人不可能反而越來越少。
單論日本ACG系曲子,其創作速度與質量都是遠超很多人想像的,如果再過百年,在ACG這一塊篩選下來的經典曲目,絕對是比維也納時期那一批的經典曲目多得多的,就不說別的,光說曲子的表現手法,古典音樂與ACG音樂相比,那幾乎就是可見光和整個電磁波譜的差距。
ACG音樂里的大部分表現手法,古典樂裡面可以說幾乎都沒有,然而古典音樂裡面有的手法,ACG音樂裡面可以說都有,比如我隨便找幾首:
怪異の王 - 神前暁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flame of despair - 梶浦由記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想い ~弦楽四重奏~(原曲出處:ひぐらしのなく頃に) - TAMUSIC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最後還是想說一句,有些人口口聲聲說自己喜歡古典樂,結果聽過的曲子又有多少呢?
不了解ACG曲子,甚至聽都沒聽過幾首,就隨便評價我就不說什麼了,那請問對於古典樂你們又了解多少呢,除了最出名的那一批以外,該不會就什麼都沒聽過了吧?
acg音樂大體分兩塊,一是op/ed/插入曲,二是配樂
op/ed的話,大致就是個日本jpop水平,參見日本流行音樂在世界流行音樂的地位就行了。偶爾有一些金屬,爵士風格,往往也不很突出。
配樂這一塊,上限下限差得十萬八千里,一些低成本配樂有台電腦就能製作,作編曲質量還不如大部分流行音樂,調教混音作為出版音樂也不太合格。最高水平的配樂,水準是和古典音樂接壤的。當然和偉大的古典作品差距不小,但放在大量不那麼重要,不那麼優秀的古典音樂里也不見得就差到哪裡去。
舉幾個栗子,都是我覺得比較能代表acg音樂門面的作品。
Forest of the Piano(advanced version)
ピアノ協奏曲 ロ短調 アレグロ?アパッショナート(Piano Concerto In B-Minor: Allegro Appasionato)
Ouran Concerto for oboe,2 horns,violin and string
未來への旅路 - 鹿野草平 - 單曲 - 網易雲音樂
本來想開撕,無奈本身問題就槽點略多,就負責吐槽吧,問一下,題主所說的ACG音樂是指oped還是配樂,請區分,還有ACG範圍太廣,裡面的元素可涉及爵士,搖滾,藍調,當然還有你所說的古典,請儘可能縮小範圍,處理不當可能造成多種流派與古典的比較。還有題主所說的音樂界是哪個音樂界,流行音樂界?影視配樂界?學術界?請劃好界限。以及,比較要從哪個維度比較?請給出具體標準。看題主也是想學習的,學習不是為了秀優越,聽音樂更不是秀優越,如果題主還是想方設法要秀優越,那麼請回去繼續聽課,多看看書,多學習一個。最後,如果題主口味偏古典,可以去聽聽大島滿,岩代太郎,千住明,服部隆之,菅野佑悟等一干正統學院派的配樂。
差距這個詞用的真是。。。大概題主的出發點是「古典音樂比ACG音樂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吧。可依我愚見,把ACG音樂和古典音樂擺在一起,探求差距,就如同尋找陳耀燁之於博爾特,侗族儺戲之於絕命毒師的差距,滑稽萬分。兩種根本創作目的不同的音樂形式,又怎能拿來講「差距」呢?
廣義上的西方古典音樂,雖然有一部分樂曲的誕生源於重大典禮儀式的需求,但更多的是源於作曲家自身情感的流露。而ACG音樂則更重視對其依附作品氛圍的烘托。例如同樣是梶浦由記的配樂,fz中的《the sword of promised victory》前半段緊張驚險,後半段恢宏大氣,梶浦式的吟唱,為劇情添加了一份史詩感(呆毛王要拿咖喱棒砍海怪);但空之境界中的MO1,則空靈悠長,與前者截然相反。依託於劇情的配樂,能夠使監督在劇情之上,進一步調控觀眾的情緒流。然而若是將這些ACG音樂剝離開來,單獨贈予對劇情不了解的人收聽,則會效用大減。我想不出對ACG一竅不通的人,會狂熱的喜歡《unravel》,而古典音樂則不然。至少我曾見過,初聽斯美塔那的《沃爾塔瓦河》而淚流滿面的朋友。
說到底,古典音樂和ACG音樂不過是音樂世界的兩個分支,高下差距全然談不上,更沒有必要因為聽ACG音樂而自輕,聽古典音樂而自傲。既能欣賞某男中音歌唱家演繹的巴赫,又能聆聽愛衣屆不到的愛,我覺得是一種幸福。若是在喜歡的ACG作品中出現古典音樂就再妙不過了。例如在冰菓中突然聽到福雷的西西里舞曲,發現豹頭王傳說的ED《Saga ~ This is my road》的前奏是亨德爾的d小調大鍵琴組曲之薩拉班德舞曲,會讓人感覺十分愉悅。說真的,在ACG中通過捕捉古典的影子帶來的愉悅感,並不比吃麻婆豆腐差。
客觀上,音樂技法表現力等方面可以有高低,但是主觀上對於聽的人來說為什麼要分個高低?因為之前的提問針對的是某個群體,後來修改了問題,所以一些回答看起來不對題。
聽音樂本來就是很私人的一件事情,但是你要說去專門鑒賞,去研究,那就是屬於術業有專攻的範疇了。ACG也一樣。————————————
題目修改了?差距?據我所知有幾百年吧,就醬。
————————————
不會
阿宅能夠同時喜歡多個老婆,同時喜歡多種音樂類型有什麼問題嘛?
玩笑玩笑
不過說說我的情況,我就是不挑音樂類型,只要覺得好的音樂都聽,都喜歡。網易雲上萬首聽歌量,涵蓋了各種類型:日語ACG歐美流行電音搖滾朋克古典純音。。。說來好像華語音樂還真的很少聽了,額。
自己開心就好了嘛,這才是阿宅啊!你要說差別的話,很多。比如你隨便拿澤野弘之獨角獸的ost或者岩崎琢的天元突破的ost和巴赫莫扎特的曲子來比,不管是配器還是風格上的創新的突破都是古典樂無法超越的。你說把說唱和彌撒放在同一首曲子里,從巴洛克到浪漫到新古典有誰能夠做到?同理像菅野佑悟或者岩崎太整這些玩爵士的,在旋律的編寫和對風格的控制上把瓦格納復活都不一定能幹的過。再說演奏,你說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帕格尼尼,他們的曲子不是沒有人能夠翻奏,而且能夠彈得更快的更猛的人大有人在:山本陽介【超人幻想】,宮崎誠【一拳超人】,金世晃【DNF】啥啥啥的。你要說複雜的和聲和編配的話,最終幻想片翼的天使,下一個。在這些方面ACG樂曲可以說是吊打古典樂,特別是在對聽眾的友好程度上,ACG樂曲只要配合著遊戲或者動畫原作就能夠理解,相比之下,古典樂……我到現在還是聽不進復調。但是相反在對音樂發展上無可否認古典樂的成就更大,文藝復興時期確立十二調式,巴洛克大小調式和十二平均律,貝爺和瓦格納一再擴大交響樂的編製,李斯特和帕格尼尼帶起的炫技熱……所以說,不是什麼東西先出來就牛逼,不是什麼東西複雜就牛逼,不是什麼東西通俗易懂就牛逼。而且小學數學老師就教過,單位不相同不能做比較。
首先兩者其實包含的風格都比較迥異,就Anime來看,日系和歐美就很不一樣。古典音樂古典時期和20世紀也有很大差異,不加分類的比較其實沒什麼意義。
就整體比較來說,最核心的區別其實在於兩者的目的。ACG的本質在於它必須為劇情服務,就像電影音樂配樂一樣,跟畫面和情緒是吻合的。觀眾在聽到ACG音樂時,已經有具象的畫面幫助他們理解音樂。這也是為什麼ACG音樂大多比較容易被大眾接受,因為不需要去思考樂曲結構,和聲這些東西。相反,古典音樂一般都包含精緻的結構,功能性的和聲,它的結構美要大於旋律本身。這也是為什麼沒有經過音樂訓練的大眾很難直接抓到精髓。
你要知道ACG樂曲風格是很廣的,從日搖流行到殘死血碾,再從爵士民族到古典浪漫。幾乎你能見到的每種音樂風格都多多少少都能被ACG舔點邊兒或者帶上一點融合元素。它涉及的風格多數和古典音樂不在同一個體系下,而「ACG音樂」甚至和古典音樂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是一種動畫作品元素,後者是個音樂流派。如果要比較音樂本身的話——恕我才學短淺——只有打架這個辦法了。
但在作品複雜度上ACG作品通常還是顯而易見的偏低一些,這點和創作周期也有關係。畢竟屬於商品化的作品。兩種不用類型的東西 沒法比較就像沒人會爭越劇和京劇誰水平很高吧
多數AG的音樂受制於「音樂要配合畫面情節人物台詞」,不能由著你來。這個問題其實就是,AG的音樂人有沒有搞古典的那些人的水平?那麼,你要是真懂行,找幾個日本有名的聽一聽,翻翻他們的資料履歷,下一個自己的判斷。你要是不懂行,或者聽了幾節課的水平,就不要在這開地圖炮。
哦?你又懂古典音樂了?(笑)
acg音樂是acg文化下的一份子,據我的觀察,它包括:遊戲/動畫的主題曲——基本上就是jpop;遊戲/動畫配樂;同人音樂——通常為業餘或半業餘的愛好者玩出來的東西、很寬泛幾乎什麼風格都有:搖滾、爵士、電子、V家、pop、純音樂甚至世界音樂。
古典音樂…………抱歉我還聽不懂它的細分,我目前只是單純按照體裁、樂器、作曲家、音樂家來聽,比較隨意搜到哪張聽哪張。
我估計你想獲得的觀點其實是「遊戲/動畫配樂」「acg里的純音樂」和古典音樂有怎樣的差別,因為其它的都很明顯,一聽就發覺不是一個路子(商業和玩性),有「差距」。在這裡我好想分析了一通,但是很抱歉,好壞也好,區別也好,它們音樂上的內容我能聽出個大概,但是分析不出個所以然,好壞我就按下不表了。
但是有一點我能肯定,不管是acg中的哪種音樂,它錄音的嚴肅、認真程度,都不如古典音樂。所以我目前認為,古典音樂「更好聽」。
推薦閱讀:
※2004年遊戲原版的《This illusion》是由誰演唱的?
※想入吾王的手辦,但只吃得起一個,求大佬推薦。?
※台灣手游「鋼鐵少女」是否抄襲了艦N?
※為什麼有些動畫在宣布動畫化很久之後,每周放映時仍然會發生「崩壞」等事故?
※如何看待《無彩限的怪靈世界》碟片銷量暴死?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ACG | 動畫音樂Anis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