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得主是誰?
高中時候學光的波動性粒子性的時候,我們老師也認為德布羅意的諾貝爾獎是有點水的, 區區兩頁的畢業論文。 而且是沒有實驗驗證的推論。 認為光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那麼微觀粒子也有這兩種特性。 那麼,有沒有哪個得主也是很「水」的?
這裡只是舉個例子,德布羅意可能是我們老師看的八卦,對他的成就描述有誤。
這個問題不限定學科,諾貝爾的:物理,化學,文學,生理或醫學,和平 五個方都可以回答。
關於德布羅意的錯誤判斷我已經說過了,大家就不要再揪著這一點不放了。
相關問題你覺得最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誰?
話要分幾個方面來說
- 德布羅意的諾貝爾獎可一點兒都不水。後人看起來很簡單的概念,在當時可能需要非常超前的意識。事情要從1900年「舊量子論」創立說起,普朗克當時已經40多歲了,在提出「能量子」概念的時候是很不自信的,他強調這是一個假設,不像愛因斯坦提相對論的時候,「光速不變」這件事在實驗上早就有端倪了,在1900年的時候,能量分立這個想法是沒有任何實驗根據的。普朗克的能量子概念給了愛因斯坦解釋光電效應時很大的啟發,愛因斯坦在當時而言算是比較年輕,思想上的束縛比較少,他就認為能量子是真實存在的,然後到了玻爾,玻爾提出「定態」概念,在解釋氫原子光譜上取得巨大的成功。普朗克、愛因斯坦、玻爾這裡提的稱為「舊量子論」,簡單地說就是認為物理狀態是分立的,不連續的,這是一個唯象的理論。舊量子論以1922年玻爾獲得諾貝爾獎為標誌,算是大功告成。而德布羅意提出物質波理論是在1923年,距離1913年玻爾模型已經過去了十年(發諾貝爾獎和做出工作是有延遲的),差不多是一代人的差距,以二十世紀上半葉物理學的突飛猛進而言,十年已經是很長的時間間隔了,這時候愛因斯坦和玻爾已經成為權威,在科學上,「權威」意味著保守和墨守成規,德布羅意成為新一代的「初生牛犢」;物質波也是對舊量子論這種唯象模型的一種突破,開始涉及到微觀世界的本質特徵——不確定性關係,這是舊量子論不曾涉及的;從德布羅意之後的歷史來看,1923年提出物質波,1925年海森堡創立矩陣力學,1926年薛定諤創立波動力學,1928年狄拉克提出相對論性的狄拉克方程,1930年代初期量子場論基本建立起來,這些實際上是超越了舊量子論的一連串成果,以德布羅意的工作為開端。德布羅意起到的是普朗克差不多的作用,一個簡單的假設啟發了整個物理學界。
- 諾貝爾獎有水的。比如19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發給了 尼爾斯·古斯塔夫·達倫,這其實是一個工程上的東西,和物理學,或者說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沒什麼關係。
- 諾貝爾獎是怎麼確立其地位的。以1895年倫琴發現X射線、1896年貝克勒爾發現天然放射性、1897年湯姆生髮現電子這三大事件為開端,直到二次大戰「曼哈頓計劃」開始,是物理學的黃金時期,人類的視野從宏觀迅速深入到微觀,幾乎每年都有刷新人類世界觀的物理髮現誕生,諾貝爾獎剛好趕在這個黃金時段,幾乎把這段時間內所有重要的物理學發現都紀錄了下來,比如第一項物理獎就是發給倫琴。一部諾貝爾獎的頒獎史,就是一部二十世紀物理學的歷史,恰到好處的頒獎,為諾貝爾獎贏得了聲譽。總之就是「這獎都是發給牛人的,所以拿獎的都是牛人」這麼個邏輯。
德布羅意的故事 哈佛圖書館四點的燈光啊.....
記得某一年的物理獎公布之前有人做過回顧點評,說達倫(Gustaf Dalén)獲得的1912年諾貝爾物理獎是最水的。達倫發明的是自動化的燈塔和浮標(for his invention of automatic regulators for use in conjunction with gas accumulators for illuminating lighthouses and buoys),這既不是重大理論貢獻,又不是實驗上的重大發現。具體內容可以去諾貝爾獎官網(Gustaf Dalén)和維基(Gustaf Dalén)看看。
德布羅意的諾貝爾獎水不水見仁見智,儘管當時那只是一個猜想,但是物理學中偉大的猜想可不少哦。
但是我要說的是,德布羅意的博士論文可不是兩頁(很多物理圈內的老師甚至都認為他的論文呢確實是兩頁,這也是讓我感到很醉,這就是謠言的力量)。建議大家可以購買這本書:
如果非要評選最水諾貝爾獎,可能一些偏工程型的諾獎得主肯定要中槍。首當其衝的就是1912年這位: 達倫(瑞典)發明可用於同燃點航標、浮標氣體蓄電池聯合使用的自動調節裝置。
據說當年諾獎委員會想要把諾獎頒發給愛迪生和特斯拉,但兩人都拒絕與對方同時領獎,因此就把獎項給了達倫。單就成就來說確實不太夠,但這位哥著實很拼,後期直接做實驗把眼睛弄瞎了。
如果說近十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可能稍微「水」(意想不到)一點的就是2014年的那個吧,不過考慮到LED的廣泛應用,他們得獎完全可以理解。
2010年的諾貝爾獎,雖然獲獎的兩位大佬成就沒的說,但是發現石墨烯的過程難免讓人覺得有些運氣成分。
含金量最高的,個人感覺莫過於2013年諾貝爾獎了。等了50年,上帝粒子的預言終於成真。
德布羅意一點也不水,你們老師估計是八卦故事聽太多了。說一個聽來的關於物理諾獎的八卦。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 Arno Penzias和 Robert Wilson。他們倆據說是 Robert Wilson做實驗發現了微波信號, Arno Penzias是他的上級,所以看完了結果就硬把自己名字也加在了文章里。結果後來這個成果得諾獎了。 Arno Penzias也因此飛黃騰達,而且後來比較跋扈,直接導致他的下屬 George Elwood Smith在因為CCD獲諾獎時,已經被迫退休23年了。
論文不只是兩頁,一定要在題目描述說明清楚
題主這老師的評判標準很奇怪。。
區區兩頁就不能拿諾貝爾獎了?
現在的碩士畢業論文動輒幾十上百頁,也沒見得什麼諾貝爾獎。。。=========補充一下認為光具有波動性和粒子性,那麼微觀粒子也有這兩種特性。
題主覺得這種想法很easy么?那什麼發現地球是圓的、萬有引力什麼的豈不是都是很「水」的了?
好像有個切除腦幹治療精神病的得過獎
改題目了,答案作廢。
2009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奧巴馬。圖片來源:http://debate.org194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泡利不相容原理1945年諾貝爾生物學獎:青黴素的發現1945年諾貝爾化學獎:如何儲藏飼料
德布羅意的論文可不是2頁…
歷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1、1901年:威爾姆·康拉德·倫琴(德國)發現X射線
2、1902年:亨德瑞克·安圖恩·洛倫茲(荷蘭)、塞曼(荷蘭)關於磁場對輻射現象影響的研究
3、1903年: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法國)發現天然放射性;皮埃爾·居里(法國)、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人)發現並研究放射性元素釙和鐳
4、1904年:瑞利(英國)氣體密度的研究和發現氬
5、1905年:倫納德(德國)關於陰極射線的研究
6、1906年:約瑟夫·湯姆生(英國)對氣體放電理論和實驗研究作出重要貢獻並發現電子
7、1907年:邁克爾遜(美國)發明光學干涉儀並使用其進行光譜學和基本度量學研究
8、1908年:李普曼(法國)發明彩色照相干涉法(即李普曼干涉定律)
9、1909年:伽利爾摩·馬克尼(義大利)、布勞恩(德國)發明和改進無線電報;理查森(英國)從事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特別是發現理查森定律
10、1910年:范德華(荷蘭)關於氣態和液態方程的研究
11、1911年:維恩(德國)發現熱輻射定律
12、1912年:達倫(瑞典)發明可用於同燃點航標、浮標氣體蓄電池聯合使用的自動調節裝置
13、1913年:卡末林-昂內斯(荷蘭)關於低溫下物體性質的研究和製成液態氦
14、1914年:馬克斯·凡·勞厄(德國)發現晶體中的X射線衍射現象
15、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用X射線對晶體結構的研究
16、1916年:未頒獎
17、1917年:查爾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國)發現元素的次級X輻射特性
18、1918年:馬克斯·卡爾·歐內斯特·路德維希·普朗克(德國)對確立量子論作出巨大貢獻
19、1919年:斯塔克(德國)發現極隧射線的多普勒效應以及電場作用下光譜線的分裂現象
20、1920年:紀堯姆(瑞士)發現鎳鋼合金的反常現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學中的重要性
21、1921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國)他對數學物理學的成就,特別是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22、1922年:尼爾斯·亨利克·大衛·玻爾(丹麥)關於原子結構以及原子輻射的研究
23、1923年: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美國)關於基本電荷的研究以及驗證光電效應
24、1924年:西格巴恩(瑞典)發現X射線中的光譜線
25、1925年:弗蘭克·赫茲(德國)發現原子和電子的碰撞規律
26、1926年:佩蘭(法國)研究物質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27、1927年:康普頓(美國)發現康普頓效應;威爾遜(英國)發明了雲霧室,能顯示出電子穿過空氣的徑跡
28、1928年:理查森(英國)研究熱離子現象,並提出理查森定律
29、1929年: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法國)發現電子的波動性
30、1930年:拉曼(印度)研究光散射並發現拉曼效應
31、1931年:未頒獎
32、1932年:維爾納·海森伯(德國)在量子力學方面的貢獻
33、1933年:埃爾溫·薛定諤(奧地利)創立波動力學理論;保羅·阿德里·莫里斯·狄拉克(英國)提出狄拉克方程和空穴理論
34、1934年:未頒獎
35、1935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國)發現中子
36、1936年:赫斯(奧地利)發現宇宙射線;安德森(美國)發現正電子
37、1937年:戴維森(美國)、喬治·佩杰特·湯姆生(英國)發現晶體對電子的衍射現象
38、1938年:恩利克·費米(義大利)發現由中子照射產生的新放射性元素並用慢中子實現核反應
39、1939年:歐內斯特·奧蘭多·勞倫斯(美國)發明回旋加速器,並獲得人工放射性元素
40、1940—1942年:未頒獎
41、1943年:斯特恩(美國)開發分子束方法和測量質子磁矩
42、1944年:拉比(美國)發明核磁共振法
43、1945年:沃爾夫岡·E·泡利(奧地利)發現泡利不相容原理
44、1946年:布里奇曼(美國)發明獲得強高壓的裝置,並在高壓物理學領域作出發現
45、1947年:阿普爾頓(英國)高層大氣物理性質的研究,發現阿普頓層(電離層)
46、1948年:布萊克特(英國)改進威爾遜雲霧室方法和由此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線領域的發現
47、1949年:湯川秀樹(日本)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論並預言∏介子的存在
48、1950年:塞索·法蘭克·鮑威爾(英國)發展研究核過程的照相方法,並發現π介子
49、1951年:科克羅夫特(英國)、沃爾頓(愛爾蘭)用人工加速粒子轟擊原子產生原子核嬗變
50、1952年:布洛赫、珀塞爾(美國)從事物質核磁共振現象的研究並創立原子核磁力測量法
51、1953年:澤爾尼克(荷蘭)發明相襯顯微鏡
52、1954年:馬克斯·玻恩(英國)在量子力學和波函數的統計解釋及研究方面作出貢獻;博特(德國)發明了符合計數法,用以研究原子核反應和γ射線
53、1955年:拉姆(美國)發明了微波技術,進而研究氫原子的精細結構;庫什(美國)用射頻束技術精確地測定出電子磁矩,創新了核理論
54、1956年:布拉頓、巴丁(猶太人)、肖克利(美國)發明晶體管及對晶體管效應的研究
55、1957年:李政道、楊振寧(美籍華人)發現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衡,從而導致有關基本粒子的重大發現
56、1958年:切倫科夫、塔姆、弗蘭克(蘇聯)發現並解釋切倫科夫效應
57、1959年:塞格雷、歐文·張伯倫(OwenChamberlain)(美國)發現反質子
58、1960年:格拉塞(美國)發現氣泡室,取代了威爾遜的雲霧室
59、1961年:霍夫斯塔特(美國)關於電子對原子核散射的先驅性研究,並由此發現原子核的結構;穆斯堡爾(德國)從事γ射線的共振吸收現象研究並發現了穆斯堡爾效應
60、1962年:達維多維奇·朗道(蘇聯)關於凝聚態物質,特別是液氦的開創性理論
61、1963年:維格納(美國)發現基本粒子的對稱性及支配質子與中子相互作用的原理;梅耶夫人(美國人.猶太人)、延森(德國)發現原子核的殼層結構
62、1964年:湯斯(美國)在量子電子學領域的基礎研究成果,為微波激射器、激光器的發明奠定理論基礎;巴索夫、普羅霍羅夫(蘇聯)發明微波激射器
63、1965年:朝永振一郎(日本)、施溫格、費因曼(美國)在量子電動力學方面取得對粒子物理學產生深遠影響的研究成果
64、1966年:卡斯特勒(法國)發明並發展用於研究原子內光、磁共振的雙共振方法
65、1967年:貝蒂(美國)核反應理論方面的貢獻,特別是關於恆星能源的發現
66、1968年:阿爾瓦雷斯(美國)發展氫氣泡室技術和數據分析,發現大量共振態
67、1969年:蓋爾曼(美國)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及其相互作用的發現
68、1970年:阿爾文(瑞典)磁流體動力學的基礎研究和發現,及其在等離子物理富有成果的應用;內爾(法國)關於反磁鐵性和鐵磁性的基礎研究和發現
69、1971年:加博爾(英國)發明並發展全息照相法
70、1972年:巴丁、庫柏、施里弗(美國)創立BCS超導微觀理論
71、1973年:江崎玲於奈(日本)發現半導體隧道效應;賈埃弗(美國)發現超導體隧道效應;約瑟夫森(英國)提出並發現通過隧道勢壘的超電流的性質,即約瑟夫森效應
72、1974年:馬丁·賴爾(英國)發明應用合成孔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進行射電天體物理學的開創性研究;赫威斯(英國)發現脈衝星
73、1975年:阿格·N·玻爾、莫特爾森(丹麥)、雷恩沃特(美國)發現原子核中集體運動和粒子運動之間的聯繫,並且根據這種聯繫提出核結構理論
74、1976年:丁肇中、里希特(美國)各自獨立發現新的J/ψ基本粒子
75、1977年:安德森、范弗萊克(美國)、莫特(英國)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礎性研究
76、1978年:卡皮察(蘇聯)低溫物理領域的基本發明和發現;彭齊亞斯、R·W·威爾遜(美國)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77、1979年:謝爾登·李·格拉肖、史蒂文·溫伯格(美國)、阿布杜斯·薩拉姆(巴基斯坦)關於基本粒子間弱相互作用和電磁作用的統一理論的貢獻,並預言弱中性流的存在
78、1980年:克羅寧、菲奇(美國)發現電荷共軛宇稱不守恆
79、1981年:西格巴恩(瑞典)開發高解析度測量儀器以及對光電子和輕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美國)非線性光學和激光光譜學的開創性工作;肖洛(美國)發明高解析度的激光光譜儀
80、1982年:K·G·威爾遜(美國)提出重整群理論,闡明相變臨界現象
81、1983年:薩拉馬尼安·強德拉塞卡(美國)提出強德拉塞卡極限,對恆星結構和演化具有重要意義的物理過程進行的理論研究;福勒(美國)對宇宙中化學元素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的核反應所進行的理論和實驗的研究
82、1984年:卡洛·魯比亞(義大利)證實傳遞弱相互作用的中間矢量玻色子[[W+]],W-和Zc的存在;范德梅爾(荷蘭)發明粒子束的隨機冷卻法,使質子-反質子束對撞產生W和Z粒子的實驗成為可能
83、1985年:馮·克里津(德國)發現量子霍耳效應並開發了測定物理常數的技術
84、1986年:魯斯卡(德國)設計第一台透射電子顯微鏡;比尼格(德國)、羅雷爾(瑞士)設計第一台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
85、1987年:柏德諾茲(德國)、繆勒(瑞士)發現氧化物高溫超導材料
86、1988年:萊德曼、施瓦茨、斯坦伯格(美國)產生第一個實驗室創造的中微子束,並發現中微子,從而證明了輕子的對偶結構
87、1989年:拉姆齊(美國)發明分離振蕩場方法及其在原子鐘中的應用;德默爾特(美國)、保爾(德國)發展原子精確光譜學和開發離子陷阱技術
88、1990年:弗里德曼、肯德爾(美國)、理查·愛德華·泰勒(加拿大)通過實驗首次證明夸克的存在
89、1991年:皮埃爾·吉勒德-熱納(法國)把研究簡單系統中有序現象的方法推廣到比較複雜的物質形式,特別是推廣到液晶和聚合物的研究中
90、1992年:夏帕克(法國)發明並發展用於高能物理學的多絲正比室
91、1993年:赫爾斯、J·H·泰勒(美國)發現脈衝雙星,由此間接證實了愛因斯坦所預言的引力波的存在
92、1994年:布羅克豪斯(加拿大)、沙爾(美國)在凝聚態物質研究中發展了中子衍射技術
93、1995年:佩爾(美國)發現τ輕子;萊因斯(美國)發現中微子
94、1996年:D·M·李、奧謝羅夫、R·C·理查森(美國)發現了可以在低溫度狀態下無摩擦流動的氦同位素
95、1997年:朱棣文、W·D·菲利普斯(美國)、科昂·塔努吉(法國)發明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
96、1998年:勞克林、霍斯特·路德維希·施特默、崔琦(美國)發現並研究電子的分數量子霍爾效應
97、1999年:H·霍夫特、韋爾特曼(荷蘭)闡明弱電相互作用的量子結構
98、2000年:阿爾費羅夫(俄國)、克羅默(德國)提出異層結構理論,並開發了異層結構的快速晶體管、激光二極體;傑克·基爾比(美國)發明集成電路
99、2001年:克特勒(德國)、康奈爾、卡爾·E·維曼(美國)在「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以及「凝聚態物質性質早期基本性質研究」方面取得成就
100、2002年:雷蒙德·戴維斯、里卡爾多·賈科尼(美國)、小柴昌俊(日本)「表彰他們在天體物理學領域做出的先驅性貢獻,其中包括在「探測宇宙中微子」和「發現宇宙X射線源」方面的成就。」
101、2003年:阿列克謝·阿布里科索夫、安東尼·萊格特(美國)、維塔利·金茨堡(俄羅斯)「表彰三人在超導體和超流體領域中做出的開創性貢獻。」
102、2004年:戴維·格羅斯(美國)、戴維·普利策(美國)和弗蘭克·維爾澤克(美國),為表彰他們「對量子場中夸克漸進自由的發現。」
103、2005年:羅伊·格勞伯(美國)表彰他對光學相干的量子理論的貢獻;約翰·霍爾(JohnL.Hall,美國)和特奧多爾·亨施(德國)表彰他們對基於激光的精密光譜學發展作出的貢獻。
104、2006年:約翰·馬瑟(美國)和喬治·斯穆特(美國)表彰他們發現了黑體形態和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擾動現象。
105、2007年:法國科學家艾爾伯·費爾和德國科學家皮特·克魯伯格,表彰他們發現巨磁電阻效應的貢獻。
106、2008年:日本科學家南部陽一郎(YoichiroNambu),表彰他發現了亞原子物理的對稱性自發破缺機制。日本物理學家小林誠(Makoto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Maskawa)提出了對稱性破壞的物理機制,並成功預言了自然界至少三類夸克的存在。
107、2009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高錕因為「在光學通信領域中光的傳輸的開創性成就」而獲獎;美國物理學家韋拉德·博伊爾(WillardS.Boyle)和喬治·史密斯(GeorgeE.Smith)因「發明了成像半導體電路——電荷藕合器件圖像感測器CCD」獲此殊榮。
108、201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以表彰他們在石墨烯材料方面的卓越研究。
109、2011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體物理學家薩爾·波爾馬特、美國/澳大利亞物理學家布萊恩·施密特以及美國科學家亞當·里斯因「通過觀測遙遠超新星發現宇宙的加速膨脹」獲得201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0、2012年: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教授塞爾日·阿羅什、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和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教授大衛·維因蘭德因「發現測量和操控單個量子系統的突破性實驗方法」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11、2013年: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因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論預言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歷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1901
范特霍夫(Jacobus Hendricus Van『Hoff) 荷蘭人(1852–1911) 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發表了使他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另一項研究成果《氣體體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學平衡》。此外,他對史塔斯佛特鹽礦所發現的鹽類三氯化鉀和氯化鎂的水化物進行了研免利用該鹽礦形成的沉積物來探索海洋沉積物的起源。1902
埃米爾·費雷(Emil Fischer)德國人(1852–1919) 埃米爾·費雷,德國化學家,是一九O二年諾貝爾化學獎金獲得者。他的研究為有機化學廣泛應用於現代工業奠定了基礎,後曾被人們譽為」實驗室砷明。」1903
阿列紐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 在生物化學領域,阿列紐所也進行了創造性的研究工作。他 發表了《免疫化學》、《生物化學定量定律》等著作,並運用物理化 學規律闡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應。 阿列紐斯是當時公認的科學巨匠,為發展科學事業建立了不 可磨滅的功勛,因而也獲得了許多榮譽。他被英國皇家學會接受 為海外會員,同時還獲得了皇家學會的大衛獎章和化學學會的法 拉第獎章。1904
威廉·拉姆賽(William Ramsay) 英國人(1852–1916) 他就是著名的英國化學家–成廉·拉姆 賽爵士。他與物理學家瑞利等合作,發現了六 種惰性氣體:氯、氖、員、氮、試和氨。由於他發現了這些氣態惰 性元素,並確定了它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榮獲了一九O 四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05
阿道夫·馮·貝耶爾(Asolf von Baeyer) 德國人(1835–1917) 發現靛青、天藍、緋紅現代三大基本柒素 分子結構的德國有機化學家阿道夫·馮·貝耶 爾,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個 著名的自然科學家的家庭。1906
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國人(1852–1907) 亨利·莫瓦桑發現氛元素分析法,發 明人造鑽石和電氣弧光爐,並於一九O六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的 大化學家。1907
愛德華·畢希納(Eduard Buchner) 德國人(1860–1917) 愛德華·畢希納,德國著名化學家。由於發 現無細胞發酵,於一九O七年榮獲諾貝爾化學 獎,被譽為」農民出身的天才化學家」。1908
歐內斯特·盧瑟福(ernest Rutherford)英國人(1871–1937) 一八七一年八月三十日,在遠離紐西蘭文 化中心的泉林襯邊,在一所小木房裡,詹姆斯 夫婦的第四個孩子鋌生了。達就是後來在揭示 原子奧秘方面板出卓越貢獻,因而獲得諾貝爾 化學獎金的英國原子核物理學家歐內斯待·盧 瑟福。1909
威廉·奧斯持瓦爾德(F.Wilhelm Ostwald) 德國人(1853–1932) 奧斯特瓦爾德所到之處,總要燃起科學探索的埔熊烈火。他 在萊比錫大學開展了規模宏大的研究工作。由於他從很多方頂研 究了催化過程,順利地完成了使氨發生氧化提取氧化氮的研究 工作,它為氨的合成創造了條件。奧斯特瓦爾德在這一領域中的 成就得到世界科學界的高度評價。由於在催化研究化學平衡和化 學反應率方面功績卓著,一九O九年他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金。1910
奧托·瓦拉赫(Otto Wallach) 德國人 (1847–1931) 一八八九年,瓦拉荔出任哥丁根大學化學研究院院長,其間, 他繼續對獲類化合物進行了深入研究。一九O九年寫成了《菇和樟 腦》一書,總結了他一生對於醋類化學的研究成果。一九一O年, 瓦拉赫因此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11
瑪麗·居里(Marie S.Curie) 法籍波蘭人(1867–1934) 瑪麗.居里是舉世聞名的女科學家、兩次 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她在科學上的巨大成就和 她那崇高的思想品質;贏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 讚譽。 瑪麗·屆裡面強地戰鬥了一年又一年,頭上的白髮一天天增 多了,本來就消瘦的面容更清瘦了,可恩她卻樂此不疲,決心 「不虛度一生。」她寫了許多著名論文,完成了由鐳鹽分析出金屬鐳 的精細實驗。一九O七年,她提煉出純氯化鐳,精確地測定了它 的原子量。一九一O年,她提煉出純鐳元素,並測出鍺元素的各 種特性,完成了她的名著《論放射性》一書。正是由於這些傑出的 貢獻,一九一一年,她再次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1912
維克多·格林尼亞(Victor Grignard) 法國人(1871–1935) 提起維克多·格林尼亞教授,人們自然就 會聯想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格氏試劑。格氏試 劑是有機化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創舉。無論 哪一本有機化學課本和化學蟲著作都有著關於 格林尼亞教授的名字和格氏試劑的論述。1913
保爾·薩巴蒂埃(Paul Sabatier) 法國人(1854–1941)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Theodore William Richards)美國人 (1868–1928) 著名的有機催化專家保爾·薩巴蒂埃於一 八五四年十一月五日生於法國南部的卡爾卡 松。他是當地一所著名師範學院物理系的高材 生。大學畢業後,他便來到了巴黎,在有機合 成創始人柏里勒教授的指導下,從事金屬硫化 物的研究。由於虛心好學他長進很快。二十 四歲時,就獲得了科學博士學位。這在十九世紀末葉的法國,是很少見的。他曾被譽為」娃 娃博士」。 西奧多·成廉·理查茲是美國著名化學 家,哈佛大學教授,曾多次獲得獎章和各國大 學授予的榮譽學位。理查茲對科學的重要貢獻 之一是他對原子量進行了精確的測定,因此獲 得了一九一四年諾貝爾化學獎金。1914
阿爾弗雷德·維爾納(Alfred Werner) 瑞士籍法國人(1866–1919) 為了解釋鈷氨絡合物中氯的不同行為,維爾納又提出把絡合 物分為」內界』和」外界」的理論。內界是由中心離子與周圍緊 密結合的配位體組成的,例如內界中的氯離子和氨分子與鈷緊密 結合,不易解離,因而其中的氯離子不被硝酸銀沉澱,其中的紀 在加熱時也不易釋放,而外界的氯離子則容易解離,所以可被硝 酸銀沉澱。 維爾納的理論不僅正確地解釋了實驗事實,擴展了原子價的 概念,還提出了配位體的異構現象,為立體化學的發展開闢了新 的領域。 他的理論一發表,使得到了化學界的極高的評價,並因此而 榮獲一九一三年諾貝爾化學獎1915
理查德·威爾斯泰特(Richard Willstatter) 德國人 (1872–1942) 經過二十年的艱苦研究,威爾斯泰特闡明了在綠葉細胞中以三 比一的量存在的葉綠素a及b,都是鎂的絡合物。他因此而獲得 一九一五年諾貝爾化學獎。1916-1917
空1918
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德國人(1868–1934) 提到農業上的化肥,幾乎每個人都可?***?它們的某些名稱如硫酸銨、碳酸氫銨、尿素等 等。但是你可知道,這些化肥是用什麼製造的, 它們的誕生經歷過多麼漫長的曲折的道路?又 有哪些科學家曾為此奮鬥不息?這裡介紹的, 就是曾為化肥的誕生作出重要貢獻並獲得誹貝 爾化學獎金的科學家弗里茨·哈伯,他是德國 自修成才的化學家。1919
空1920
瓦爾特·能斯脫(Walther Nernst) 德國人(1864–1941) 熱力學的基礎是三個定律,即熱力學第一、 第二和第三定律。其中熱力學的第三定律就是由德國卓越的物理 化學家能斯脫所闡明,他因此而獲得一九二O年諾貝爾化學獎。1921
弗雷德里克·索迪(FREDERICK SODDY) 英國人 (男) (1877-1956) 一九二一年,由於對放射性物質和同位素的研究,索迪榮獲 了這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金,以後備種榮譽接因而來,但他並不以 為然,仍一如繼往,埋頭於教學和研究工作。1922
弗朗西斯·威廉。阿斯頓(FRANCIS WILLIAN Aston) 英國人 男 (1877-1945) 因用質譜儀發現多種同儀素,和發現原子結構及原子量的整數規則而獲得了一九二二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金1923
弗里茨·普端格 (FRITZ PREGL)奧地利人 (1869-1930) 普瑞格的微量分析法,正是由於普瑞格的這一傑出貢獻,他榮獲了一九二三年度的 諾貝爾化學獎金。1924
空1925
理查德·席格蒙迪(Richard Zsigmondy) 德國人(1865-1929) 就在他逝世的前四電因為他畢生在膠體化學研究上有卓越貢獻及發明了超顯微鏡,而榮獲了一九二五年度的話貝爾化學獎金。1926
西奧多。斯維德伯格 (Theodor Svedberg) 瑞典人(1884-1971) 他專門研究膠體化學,發明了高速離心機,並用於高分散膠 體物質的研究。他的這項發明使他成了舉世仰慕的科學家。1927
海因里希·O·魏蘭德(Heinrich.O.Wieland)德國人(1877-1957) 魏蘭德是一位以發現膽酸及其化學結構而聞名於世的德國化學家,井於一九二七年獲諾貝爾化學獎金。1928
阿道夫·O·R·溫道斯(Adolf .O.R.Windaus)德國人(1876-1959) 他曾經因為研究一族固辭和它們與維生素的關係,並發現維生素D,而獲得1928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29
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國人(1865–1940) 漢斯。馮。奧伊勒一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國人(1873–1964) 哈登在發酵機理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貢獻。 正是由於在酶化學上的傑出貢獻,奧伊勒一歇爾乎與阿瑟」哈 登一道獲得了一九二九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金。1930
漢斯·菲舍爾(Hans Fischer)德國人(1881–1945) 他完成了對人造血紅素品的研製.他在一九三O年到一九三二年期間,經過反覆試驗,確定了全部葉綠素的結構,並且證實了葉綠素和血紅素之間在化學結構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葉綠素和血紅素的活性核心部是由卟啉構成的。1931 卡爾·波斯(Carl Bosch)德國人(1874-1940) 弗里鎔里希·貝吉烏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國人 (1884–1949) 對改革合成氨工業體 系做出重大貢獻而獲得一九三一年諾貝爾化學 著名高壓力化學的開創者 為現代化學工業特別是高壓力化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 獻,他於一九三一年與卡爾·波斯共同獲得了這年度的話貝爾 化學獎1932
歐文·蘭茂爾(Irving Langmuir) 美國人 (1881–1957) 歐文.蘭茂爾是世界上首先發現氫吸收大 量熱而離解為原子的現象並創造了原子氫焊接法的物理化學家。 蘭茂爾一生潛心科學研究,有過許多重大的發明創造。由於 對錶面化學的探究和發現以及在原子結構和理論方面的建樹,於 一九三二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金。1933
空1934
哈羅德·克榮頓·尤里( Harold Clayton Urey) 美國人(1893– ) -九三二年發現了重水及重氫同位素。這項重要發現和成就,使他榮獲 一九三四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金。1935
弗雷德里克·約里奧一居里(Frderic Joliot-Curie)法國人(1900–1958) 伊倫·約里奧一居里(Irene Joliot-Curie)法國人(1897–1956) 中子發現後,約里奧一居里就以中子理論作指導,繼續進行 研究。一九三四年,夫婦倆用M粒子轟擊鉛、硼、鎂,產生了人工 放射性物質。這一發現為核物理學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因為 在這之前,世縞匣怪恢烙屑偌鋼痔烊環派湫暈鎦剩詠褚?後便可以獲得人工放射性物質了。這對人類科學事業該是多大的 貢獻!為此,一九三五年,達對年輕的夫婦科學家榮獲了諾貝爾化學獎金1936
彼得·J.W·德拜 (Peter J.W.Debye) 美籍荷蘭人(1884–1966) 他提出了極性分子理論確定了分子的偶極矩,對電子的衍射和氣體中x射線的研究作出了貢獻,在一九 三六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金1937
瓦爾特·N.霍沃恩(Walter N.Haworth) 英國人(1883–1950) 保羅·卡雷(Paul Karrer) 瑞士人(1889–1971) 由於他對碳水化合物研究的 卑越貢獻相對維生素c的研究成果,瑞典皇家 科學院授予他一九三七年諾貝爾化學獎金。 一九二九年,他分離出了維生素K1。他成了科學界公認的第一個研究維生素結構獲成就的化學家。由於這方面的成就,卡雷獲得過多次的榮譽。一九三七年,也因為研究維生素的成就, 他與英國化學家霍沃思共同獲得這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金。1938
理查德·庫恩 (Richard Kuhn) 德國人 (1900–1967) 由於對胡蘿蔔素及核黃素的結構和作用作了精深的研究,庫 恩於一九三八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金。1939
阿道夫·布泰南特 (Adotf Butenandt) 德國人(1903一 ) 利奧波德·魯齊卡 (Leopold Ruzicka)瑞士藉南斯拉夫人 (1882–1976) 在性激素研究方面的卓越貢獻,他於一九三九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因為他的工作與德國科學家A·布泰南特 的性激素研究工作有關,所以兩人合得了一九三九年的諾貝爾化 學獎金。其中一半授予他」以獎勵他的聚亞甲基多碳原子大環和多蘸烯的工作」1940-1942
空1943
蓋奧爾格·馮·赫維西(Georg von Hevesy)瑞典(1885–1966) 著名化學家蓋奧爾格·馮·赫維西,由於使用放別性同位素作為化學 上的示蹤劑而獲得了一九四三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44
奧托·哈思 (Otto Habn) 德國人(1879–1968) 奧托·哈恩是德國化學家,他因發現了」重 核裂變反應」榮獲一九四四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45
阿爾圖巴·I·魏爾塔雨Arturi.I.Virtanen 芬蘭人(1895–1973) 魏爾塔南由於在農業化學上的傑出貢獻,特別是發明了飼料 貯存的AIV方法而獲得了一九四五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他在農業 化學上的功績是不朽的。1946
詹姆斯·B·薩姆納 James Batcheller Sumner美國人(1887–1955)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John Howard Nothrop美國人(1891– ) 生理上的缺陷並不能磨滅一個人的意志,一個身體病殘的人也同樣可以為人類做出貢獻。這裡介紹一位失去左手的人成了赫筋有名 的化學鼠成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他就是詹姆斯·B·薩姆納。 諾恩羅普所從事的研究和他所提出的結論,對酶化學的發展無疑是一項 重大的突破,他因此榮獲一九四六年度諾貝爾化學獎。1947
羅伯特·魯賓遜Robert Robinson英國人 (1886–1975) 羅伯特·魯賓遜是英國科學家中對有機化學反應機理作出重 要貢獻的人物之一。關於生物鹼的研究,當時沒有人能夠超越他的 水平。雖然在科學研究上,他取得了那麼巨大的成績,獲得了那麼多的殊榮和獎勵,但是他一生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美德,他反對人們對他進行不適當的頌揚,更討厭當面阿談奉承。他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屬於乎凡的工作,只要這些工作對人們有利, 不論困難多大,經濟價值多高,都要不惜一切代價去他以達到探本求源,造福人類的目的。1948
阿恩·w.K.蒂塞留斯 ( Arne W,k, Tiselius)(1902–1971)瑞典人 阿思·w.K·帶塞留斯是瑞典的生物化 學家,他對現代化學和藥物的研究,做出了巨 大的貢獻。他對血清蛋白質性履的精確分析,導致了計多藥物的改進。今天,人類健康水平提高,壽命延長,是與蒂塞留斯卓有成效的研 究分不開的。一九四八年,為了表彰他對電泳 現象和吸附作用的分析,特別是對血清蛋白復 雜性質的發現,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他這年度 的話貝爾化學獎金。1949
威廉·F·吉奧克(William .F.Giauque)(1895–)美國人 大家知道,處於超低溫下的物質,往往具有 一些平常所沒有的特性,對於這些特性及其實 際應用的研究,無論是勸物理學還是化學,都 具有極共重要的價值。美國當代物理化學家威廉·F·吉奧克,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權威, 他 曾做過重大貢獻。1950
奧托.P.H·第爾斯(Otto P.H.Diels) (1876–1954)德國人 庫特·阿爾德 (Kurt Alder) (1902–1958) 德國人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今天,無論是工業 還是農業,無論是重工業還是輕工業,都和塑 料有著密切的關係。塑料洶品在人們的日常生 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塑料製品經濟災惠,大 入小孩都愛使用它。可是,你可曾想到達一新 興工業能夠如此迅速地發展,應該歸功於誰? 這人就是德國著名化學家奧托·第爾斯。 德國當代化工界的權威、現代有機化學大 師庫特·阿爾德,與他的老師奧托·第爾斯在 化學研究中取得了很多傑出的成果,兩人合作 發明的雙烯合成反應,震動了整個化學界,因 而共同獲得了一九五O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51
艾德溫.M·麥克米倫(Edwin M.Mcmillam) 美國人(1907– ) 格倫.T.酉博格(Glenn Thedore Seaborg)(1912–) 美國人 麥克米倫不僅是一位放射化學家,還在原於核物理研究方面有著較深的 造詣,並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西博格和他的助了們,相繼為門捷列夫周期表增添了八種新 元素。除前面已經提到的第九十四號元素壞以外.還有七種元素, 它們是;第九十五種元素鎇,這是他們於一九四四年利用原於反 應堆的中子流照射環238而發現的。1952
阿切爾·J.P·馬丁(Archer J.P. Martin) (1910– ) 英國人 理查德·L.M·辛格(Richard L.M.Synge)英國人(1914–) 同理查德·L.M·辛格博士一起獲得一 九五二年度諾貝爾化學獎的阿切爾J.P·馬 丁,於一九一O年三月一日出生在英國倫敦。 他父親是內科醫生,母親是護士,有三個姐姐, 他是家今晚一的男孩。 馬丁和辛格所發明的這一方法不僅可以分離出許多新的物 質,而且也有助於更好地研究生物體內的代謝路線。後來英國勞 名生物化華家、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桑格就曾利用這一方法測定了 複雜的胰島素分子結構。 你知道分溶層析法是誰首先發明的嗎?他就是一九五 二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英國著名生物化學家理查德·L.M·辛格和他的合作者阿切爾·J.P·馬丁。他們於一九四一年發明了這 種分鎔層析法,利用這種方法成功地分離了氰基酸、抗菌素各種 混合物,為分溶層析法的發展和運用樹起了豐碑。辛格發明分溶層析法時,雖然只有二十七歲,為取得這項成果卻花了七、八年時間,幾乎消耗掉了他全部的青東年華。1953
赫爾曼·施陶丁格爾(Hermann Staudinger) 德國人(1881–1965) 赫爾旦·施陶丁格爾是德國著名的化學家, 一八八一年三月件三日生於德國萊因蘭–法 耳次州的沃爾姆斯,一九六五年九月八日在弗 賴堡選世,終年八十四歲。他是一九五三年諾 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在一九四七年,他編輯出版了《高分子化 學,雜誌,形象地描繪了高分子存在的形式。從此,他把」高分 子」這個概念引進科學領域,並確立了高聚物溶液的粘度與分子 量之間的關係,創立了確定分子量的粘度的理論(後米被稱為施 陶丁格爾定律)。他的科研成就對當時的塑料、合成橡膠、合成纖 維等工業的蓬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由於他的員隊一九五三年 他以七十二歲高齡,走上了諾貝爾獎金的領獎台。1954
菜納斯·c.波林 (Linus C.Pauling) 美國人 (1901–)(一九六二年獲和平獎) 科學界獲得諾貝爾獎金的人畢竟是少數, 而一個科舉家在一生中兩度獲得諾貝爾獎金的就更是鳳毛磷角了。我們所要介紹的萊納斯·c.波林就是這樣一位科學家,他在不同領域內 兩次獲得了諾貝爾獎金。1955
文森特·杜·維格諾德(Vincent du Vigneaud)美國人(1901–) 在美國紐約州康奈爾大學醫學院,以文森 特·杜維格諾德為主任的生化實驗室里,有一 批傑出的化學家和醫學家。他們大都是維格諾 德培養出來的學生。維格諾德本人」由於對生 物化學中重要含硫化合物的研充特別是第一 次合成了多肽激素」而獲得了一九五五年的諾 貝爾化學獎。1956
西里爾·N.欣謝爾伍掐(Cyril N.Hinshelwood) 英國人(1897–1967) 尼古拉·N·謝苗諾夫 (Nikolai N.Semenov)蘇聯人(1896– ) 西里爾.N.欣謝爾伍德是一位傑出的物理化 學家,由於對化學反應動力學的卓越貢獻,而於一 九五六年與蘇聯的若名物理化學家謝苗諾夫共同獲 得諾貝爾化學獎金。 蘇聯著名物理化學家尼古拉.謝苗諾夫生 於一八九六年四月三日。鑒於他與英國化學家 欣謝爾佰德研究連鎖化學反應機理的貢獻,榮 獲了一九五六年度的諾貝爾化學獎。1957
亞歷山大·R·托德 (Alexander R.Todd)英國人(1907–) 英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亞歷山大.R.托 德,由於十五年如-日,辛辛苦苦、兢兢業業 地深入研先核苷酸和核苷輔酶,最後取得了 優異成績而獲得了一九五七諾貝爾化學獎。1958
弗雷德里克·桑格(Fnederick Sanger)英國人(1918–)(一九五八、一九八O年兩度獲獎) 英國著名化學家邦雷德里克·桑格在生物 化學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就因為他發現了 腕島素的分子結構,並在決定脫氧核糖核酸 (DNA)的順序方面作出了貢獻,於一九五八年 和一九八O年兩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1959
雅羅斯拉夫·海洛夫斯基(Jaroslav Heyrovsky) 捷克斯洛代克人(1890–1967) 與極譜學的創立和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雅羅斯拉夫·海洛夫斯基,他的一生是孜孜不倦為科學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一生。1960
威拉德·弗蘭克.利比(Willard Frank Libby) 美國人(1908–) 一九五O年的一天,埃及的一座高一百四十六點五米、底海邊長約二百三十米、由二百多萬塊重約兩噸半的大石塊壘成的金寧塔,作為歷史的見沉默默無聲地證明了美國科學家 威拉德·弗蘭克·利比的一頂重大發明成果: 放射性碳素年代測定法。用這種方法所測定的 金字塔建造年代,競奇蹟般地和歷史記載的年代相符。人們早就盼望找到一種新方法來研究 地球和人類發展史了,如今夙願終於實現了。消息一傳開,人們為之歡呼,都把利比的這項發明譽為」考古學時鐘」。從此,利比便成了白然科學界一他舉世昭月的人物。1961
MELVINCALVIN1962
約翰·考德里·肯德魯 (John Cowdery kendrew)英國人(1917–) 約翰·考德里·肯德魯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一九五七電他首先確定了多肽鏈在肌紅蛋白分子中的空間排列順序。一九五九年,他又查明了肌紅蛋白分子的詳細結構,從而證實了美國化學家、一九五四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萊納斯·c·波林關於纖維狀蛋白質分子中存在M螺旋體模型的設想。為此,肯德魯和他的同事、奧地利血統的馬克斯·費迪南掐·佩魯茨分享了一九六二年諾貝爾化學獎金。1963
卡爾·齊格勒 (Karl Ziegler)德國人(1898–1973) 久里奧·納塔 ( Giulio Natta) 義大利人 (1903-1979) 齊格勒博士用來製造世界上最早的低壓聚乙烯 的聚合反應器。 從此由三乙基鋁和三氧化鈦組成的催化劑便脫穎問世了。它與齊格勒發明的聚乙烯催化劑被統稱為齊格勒一納塔型催化劑。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十日,他們共享諾貝爾化學獎的崇高榮譽。1964
多羅西·克勞宣特·霍奇金(女)(Dorothy Crowfoot Hodgkin) 英國人 (1910–) 她在維生素B11結構分析上做出的貢獻,又為這個新時代增添了一顆璀璨的明珠。現在人們能夠採用多種方法提取維生素B12,正是仰仗這一研究成果。一九六四年,在多羅西·克勞富持·霍奇金一生中是難忘的一年,諾貝爾獎金評選委員會將這一年的化學獎授予了霍奇金。她是繼居里夫人及其女兒伊倫·約里奧一居里之後,第三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1965
羅伯持·伯恩斯·伍德沃德 (Robert bruns Woodward) 英國人 (1917–1979) 他對有機合成的重大貢獻,榮獲一九六五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伍德沃德對有機化學的最主要貢就是他於一九五二年首次提出的二茂鐵的夾心式結構。這種結構現在已為人們所熟知,但在當時則是很難想像的。鑒於這一成就,他榮獲了一九六五年度諾貝爾化學獎。1966
羅伯持·桑德遜·馬利肯 (Robert S Mulliken) 美國人(1896–) 馬利肯是美國著名的物理化學家,由於創立化學結構分子軌道學說而榮獲一九六六年諾貝爾化學獎。1967
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德國人 (1927–) 羅納德·G.w·諾里什 (Ronald G.W.Norrish) 英國人 (1897–1978) 喬治·波特 (George Porter) 英國人 (1920–) 由於發明測定快速化學反應的技術,獲得196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艾根等所創立的方法稱為「弛豫法」,也叫鬆弛技術,它包括 溫度、壓力跳躍法以及離解物效應法。 羅納德·G.w·諾里什同他的學生喬治·波特以及德國科學家曼弗雷德·艾根一起,因發明測定快速化學反應的技術而獲得一九六七年諾貝爾化學獎。 波特和德國哥丁根大學的艾根協力攻關,使反應動力學向前大大推進了一步,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鑒於上述成就,獨特與他的老師諾里什及後來的合作者艾根共同獲得一九六七年諾貝爾化學獎。1968
拉斯·翁薩格 (Lars Onsager) 美籍挪威人 (1903–1976) 拉斯·翁薩格是美籍挪威人,由於創立多種熱動作用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論而獲得一九六八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69
德里克·哈羅德·理查德·巴頓 ( Derek Harold Richard Barton ) 英國人 (1918–) 奧德·哈塞爾 (Odd Hassel)挪威 德里克·哈羅德·理查德·巴頓教授與挪威的奧德.哈塞爾教授由於在「形成構象極念和把這些概念應用於化學所作的貢獻」,共同獲得一九六九年諾貝爾化學獎。他們的研究成果被認為「是一八九四年范德華——拉貝爾理論在立體比學中的一個真正的發展。 奧德·哈塞爾教授同英國有機化學家巴頓,由於「形成構象概念和把這些概念應用於化學反應所作出的貢獻」,共同獲得了一九六九年諾貝爾化學獎。1970
盧伊斯·弗德里科·菜洛伊爾 (Luis Federico Leloir)阿根廷 (1906–) 一九四九年,他就在自己簡陋的實驗室里否定了這一見解,他找到了一種糖核苷酸,即二磷酸尿核苷葡萄糖。這雖然也是一種核苷酸糖,但它的化學活性大於L磷酸葡萄糖。(今日已知的核苷酸糖約在一百種左右。)它對由葡萄糖生成肝澱粉能起促進作用,它可作為不同形式單糖類相互轉換的過渡形式。1971
格哈特·赫茲伯格 (Gerbard Herzberg) 加拿大籍德國人(1904–) 格哈特·赫茲伯格是加拿大著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他在研究分子光化學,特別是自由基電子結構和幾何結構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因而榮獲一九七一年諾貝爾化學獎。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宣布授予他價值達八萬八千美元的獎金時說,他所領導的實驗室已成為世界上對分子進行光譜分析的著名中心。1972
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 (Christian Boehmer Anfisen) 美國人 (1916–) 斯坦福·穆爾 (Stanford Moore) 美國人 (1913–) 威廉·雷華德·斯坦 (William Howard Stein) 美國人 (1911–) 一九七二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三位美國化學家:即斯坦福,穆爾、威廉·雷華德斯坦和克里斯廷·波默·安芬森。安芬森的功績,在於研究了核糖核酸酶的三維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和蛋白質的摺疊鏈的自然現象。 美國生物化學家斯坦福·穆爾,由於利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解決了有關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等複雜的生物化學問題;由於對胰腺的核糖核酸酶的研究使酶化學得以進一步發展,與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威廉·霍華德·斯坦博士及美國國立保健研究院的克里斯廷·狡默·安芬森博士共同榮獲了一九七二年的諾貝爾化學。 斯坦與穆爾先後研製發朗了氮基酸自動分析儀含有磷酸鹽的聚苯乙烯色層枉自動分折儀和氮基酸自動程序分析儀,為蛋白質的田定和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73
恩斯持·奧托·費台爾 (Ernst Otto Fisher) 德國人(1918–) 傑弗里·威爾金森 (Geoffrey Wilkinson) 英國人 (1921–) 恩斯特·奧托·費舍爾由於製備和測定了由有機化合物與金屬原子組成的所謂「夾心麵包」結構的化合物(即有機金屬化合物),獲得了一九七三年諾貝爾化學獎。 英國化學家傑弗里·威爾金森和德國化學家恩斯特·奧托·費舍爾,由於研究有機金屬化合物所作的貢獻,共同分享了一九七三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974
保爾·約翰·弗洛里 ( PaulJohH Flory) 美國人 (1910–) 美國高分子物理化學家保爾·約翰·弗洛里由於在高分子化學領域,尤其在高分子物理性質與結構的研究方面獲巨大成就,一九七四年榮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的諾貝爾化學獎1975
約翰·沃卡普·康福思 (John Warcup Cornforth) 英國人(1917–) 弗拉基米爾·普賴洛格 ( Vladimir Prelog) 瑞士籍南斯拉夫人(1906–) 英國化學家約翰·沃卡普·康福思和瑞士 籍南斯拉夫化學家弗拉基米爾·普賴洛格由於 在研究有機分子和酶催化反應的立體化學方面 取得優異成果,共同獲得一九七五年諾貝爾化 學獎。 弗拉基米爾·普賴洛格是世界著名的立體 化學家。由於在有機分子及其反應的立體化學 領域中的貢獻,他與約翰·沃卡普·康福思共同獲得一九七五年諾貝爾化 學獎。1976年 W.N. 利普斯科姆(美國人)從事甲硼烷的結構研究
1977年 I. 普里戈金(比利時人) 主要研究非平衡熱力學,提出了「耗散結構」理論1978年 P.D. 米切爾(英國人)從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轉換研究1979年 H.C. 布朗(美國人)、G. 維蒂希(德國人) 研製了新的有機合成法1980年 P. 伯格(美國人)從事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 W.吉爾伯特(美國人)、F. 桑格(英國人) 確定了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1981年 福井謙一(日本人)、R. 霍夫曼(英國人) 確定了核酸的鹼基排列順序1982年 A. 克盧格(英國人) 開發了結晶學的電子衍射法,並從事核酸蛋白質複合體的立體結構的研究1983年 H.陶布(美國人)闡明了金屬配位化合物電子反應機理1984年 R.B. 梅里菲爾德(美國人)開發了極簡便的肽合成法1985年 J.卡爾、H.A.豪普特曼(美國人) 開發了應用X射線衍射確定物質晶體結構的直接計演算法1986年 D.R. 赫希巴奇、李遠哲(中國台灣人)、J.C.波利亞尼(加拿大人) 研究化學反應體系在位能面運動過程的動力學1987年 C.J.佩德森、D.J. 克拉姆(美國人) J.M. 萊恩(法國人) 合成冠醚化合物1988年 J. 戴森霍弗、R. 胡伯爾、H. 米歇爾(德國人) 分析了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三維結構1989年 S. 奧爾特曼, T.R. 切赫 (美國人) 發現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1990年 E.J. 科里(美國人) 創建了一種獨特的有機合成理論——逆合成分析理論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 發明了傅里葉變換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維核磁共振技術1992年 R.A. 馬庫斯(美國人)對溶液中的電子轉移反應理論作了貢獻1993年 K.B. 穆利斯(美國人) 發明「聚合酶鏈式反應」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 開創「寡聚核苷酸基定點誘變」法1994年 G.A. 歐拉(美國人) 在碳氫化合物即烴類研究領域作出了傑出貢獻1995年 P.克魯岑(德國人)、M. 莫利納、F.S. 羅蘭(美國人) 闡述對臭氧層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了人造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1996年 R.F.柯爾(美國人)、H.W.克羅托因(英國人)、R.E.斯莫利(美國人) 發現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稱布基球)C601997年 P.B.博耶(美國人)、J.E.沃克爾(英國人)、J.C.斯科(丹麥人) 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2000年 黑格(美國人)、麥克迪爾米德(美國人)、白川秀樹(日本人) 因發現能夠導電的塑料有功2001年
野依良治 日本人 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研究
威廉·諾爾斯 美國人 發現和製造手性催化劑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人 手性催化反應的研究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2002年10月9日宣布,將2002年nobel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以表彰他們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的貢獻。2002年nobel化學獎分別表彰了兩項成果,一項是約翰·芬恩與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他們兩人將共享2002年nobel化學獎一半的獎金;另一項是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他將獲得2002年nobel化學獎另一半的獎金。
2003年
2003年nobel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他們研究的細胞膜通道就是人們以前猜測的「城門」。2004年
2004年nobel化學獎授予以色列科學家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科學家歐文·羅斯,以表彰他們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其實他們的成果就是發現了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2005年
三位獲獎者分別是法國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萬、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羅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理查德·施羅克。他們獲獎的原因是在有機化學的烯烴複分解反應研究方面作出了貢獻。烯烴複分解反應廣泛用於生產藥品和先進塑料等材料,使得生產效率更高,產品更穩定,而且產生的有害廢物較少。瑞典皇家科學院說,這是重要基礎科學造福於人類、社會和環境的例證。2006年
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而獨自獲得2006年nobel化學獎2007年
德國科學家格哈德·埃特爾因為在表面化學研究領域作出開拓性貢獻而獲得2007年諾貝爾化學獎。
2008年
美國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馬丁·查爾菲),Roger Y. Tsien(錢永健)三位科學家因發現和開發綠色熒光蛋白質(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而獲得2008年諾貝爾(nobel)化學獎。
2009年
美國科學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學家Ada E. Yonath因「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而獲得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0年
美國科學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學家根岸榮一和鈴木章共同獲得2010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這三名科學家因在有機合成領域中鈀催化交叉偶聯反應方面的卓越研究獲獎。
2011年
以色列科學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爾·舍特曼)因「發現准晶體」(the discovery of quasicrystals)而獲獎。
2012年
由於在「G蛋白偶聯受體」方面所作出的突破性貢獻,2012年的化學獎項授予美國科學家羅伯特·洛夫科維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萊恩·克比爾卡(Brian K. Kobilka)。
2013年
猶太裔美國理論化學家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物理學家邁克爾·萊維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學化學家亞利耶·瓦謝爾(Arieh Warshel)因給複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以上來源於網路)
如果真要算最水的,那就只有1912年的物理獎了。
站在當今的視角去評價過去的學術成就,未免有失偏頗
是給歷任美國總統的和平獎。
戈地圖的和平獎。。。。。。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德布羅意那個就算不是最牛的,也是最牛之一的么。那個1912的確實有點奇怪的感覺。
我覺得最水的和平獎是老馬……
好像有一個發明了DDT農藥的化學家,還有密歇根盜取他學生的思想卻獨佔諾獎
1. 你們老師說德布羅意有點水,大概是要鼓勵你們沒事多想想。這種初期的啟蒙、鼓勵教學是蠻重要的。謝耳朵的理論和萊納多的實驗孰輕孰重呢。2. 有的答案有點看不起中學老師,須知道有一段時期全國的中學老師的素質、實力都是極高的,因為他們就來自科研第一線(整兒八經科研,不是磨晶元的那種)。
推薦閱讀:
※苯的化學鍵是什麼樣的?
※香蕉和棗一起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黑暗中掰藥片時發現在掰開瞬間藥片的斷面發出白光,原理是什麼?
※為什麼我理解不了一摩爾的水有兩摩爾的氫原子和一摩爾的氧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