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會瘋狂愛戀於虛擬人物?

我有一個同學,特別喜歡一個動漫角色。記住他的身高,體重。過生日寫很長很長的信給他。同一個場景只要有那個角色就會重複著看好幾遍。

我覺得我很難理解這種狂熱對於一個虛擬人物。這是為什麼呢?


謝邀。

題主,說實話,我也很難理解。但是我接受。接受人多元的價值觀接受人們有不同的喜好甚至癖好,這可能是嘗試著手學校心理諮詢之後給我最大的一個收穫了。題中描述的「記住身高,體重」「同一個場景只要有那個角色就會重複看好幾遍」,我不覺得有任何問題,這個在一般的追星(包括現實人物和虛擬人物)中屢見不鮮甚至只算初級級別。引起我注意的是這句描述「過生日寫很長很長的信給他」。看到這句話,我就想問問,你同學年紀多大?從什麼時候開始寫信?多久了?寫的內容是什麼?寫時的情緒怎麼樣?平時與人交往怎麼樣?睡眠食慾體重有沒有變化?對的。這時我就需要評估一下了,看是否存在一定的心理甚至精神問題。當然,一般情況下都不會那麼嚴重,如果是偶爾寫信用來鼓勵自己,類似於榜樣的作用,我覺得一點問題都沒有。愛戀就愛戀吧,這也是一種信仰。一般,心理諮詢師不會輕易給出答案,也給不出答案的一個原因就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問題也都是獨一無二的,通過簡短的描述尤其是非當事人的描述很難去判定一個人的行為背後的動力。吾之拙見,以後隨著督導學習及經驗的積累有想法了再來補充。


謝謝邀請。我就從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行為主義的角度回答一下。

看題主的描述,你的同學應該是青少年吧。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發展階段,認為青少年會經歷從潛伏期到生殖期的改變。12歲之後,青少年被壓抑的性衝動隨著生長發育再次萌發,但社會並不允許這種libido(性能量)的滿足。因此,少年們只能將這無法宣洩的能量通過其他渠道釋放,比如體育鍛煉,學習,或者尋找情感寄託的對象。因此,很多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其實是性能量的一種升華,也是他們俄狄浦斯情節(戀母情節)的一種轉移,有利於他們之後建立正常的情感關係。

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會階段,認為青少年(12-18歲)會經歷身份認同的危機。他們會對自我價值,人際關係,社會地位,情感,生活中自我的定位會感到迷茫。他們可以從偶像那裡找到自己認同的價值觀,信念,自我定位,從而渡過這個迷茫期。

皮亞傑認為,隨著青少年的成長,他們漸漸發現父母不再是無所不能的形象,而是有各種缺陷的凡人。因此,他們會將從前對父母的這種完美形象的情感寄託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偶像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他們甚至還會將自己對於成功的渴望,對理想的追求投射到偶像身上,不自覺地將偶像看成是另一個自己,將偶像的成功當做是自己的成功,並從中獲得滿足感。

班杜拉還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認為人可以通過觀察榜樣而塑造自身的行為。所以,對偶像的情感寄託,也是一種對價值觀,各種行為傾向的學習。

可能對偶像的崇拜是青少年成長中很重要的一環。這類崇拜能夠讓青少年學習到一些價值觀,行為,實現對自我的認同,並通過對偶像的投射,觀察偶像的成功,來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宣洩掉自己無處安放的性能量和不能踏足社會的挫敗感。但是當青少年成長起來,踏入社會,能夠有一定主動性,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獲得成功時,對偶像的需要也就慢慢降低,這股狂熱或許也會慢慢消失吧。

參考文獻:石曉輝. 中學生偶像崇拜現狀及其發展性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2004


謝邀。題主朋友還算不上瘋狂,國外有漫迷和虛擬人物結婚:

自稱SAL9000的日本男子在玩模擬約會遊戲《Love Plus》時,愛上遊戲角色Nene Anegasaki,與其結婚,在視頻網站上進行婚禮直播。

結婚請帖:

宣誓:

去海外度蜜月,真是滿滿的愛意(●"ω"●)丿?

又如:韓裔日本男子李進奎愛上抱枕上的《魔法少女奈葉》女主角菲特·泰斯塔羅沙,在一名日本神父的主持下,在東京和這隻抱枕舉行了婚禮。

不要以為是個例……

儘管說的是日本,但不同國家阿宅們擁有同樣熱愛動漫的心。迷戀的原因和真實世界的戀愛有什麼區別和共同點嗎?

˙☆`·.·˙˙`·..·˙˙`·..·˙☆`·.·˙˙`·..·˙☆˙ ˙☆`·.·˙˙`·..·˙˙`·..·˙☆`·.·˙˙`·..·˙☆˙ ˙☆`·.·˙˙`·..·˙˙`·..·˙☆`·.·˙˙`·..·˙☆˙

以下純屬個人臆想o( ̄▽ ̄)o

三個原因:1.主體;2.對象;3.環境

1. 主體

用「宅男」形容熱愛看動漫玩遊戲的男性是不正確的,正確稱呼是「御宅族」(otaku)、「動漫宅」、「遊戲宅「。 「宅男宅女」在我國指成天窩家裡不出去的人,而「御宅」專指一些人沉迷於某事物(一般指ACG領域),不代表不喜歡出門進行社交。

下圖為宅男:

下圖依次為參加漫展的御宅族(有社交活動)、玩cosplay的御宅族(陽光下活動一點都不宅家)、御宅族的家(識別度超高):

有關動漫群體的人格特質研究,目前只找到一篇《中學生動漫愛好者人格特徵及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作者使用自製量表、卡特爾十六種人格量表(16PF)、90種癥狀自評量表(SCL-90),有效問卷216份(男106,女110)。總體來說漫迷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態良好,但也表現出固執、反規則反傳統等人格特徵,和強迫、焦慮、敵意等不良心理狀況。文章提到「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其生活環境、經歷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有關,僅僅憑藉動漫的影響來認定其心理健康狀況也是不完善的,如果能結合更多的相關研究,將更有利於對動漫愛好者的關注。從心理學角度研究這一群體的各方面狀況,仍然有許多研究值得關注。」

漫迷群體是漫迷組成的群體,群體會有相同特質,但不可忽視的是個體差異。同樣動漫給不同漫迷看,有的樂過就扔腦後有的深深不可自拔。我認為重要的一點區別是同理心(或共情),同理心較高的人對他人的經歷感同身受,代入感較強,更容易因動漫角色的遭遇而心情大起大落。

PS:《現視研》是描寫御宅族大學生生活的優秀作品,對御宅族進行了真實描述,他們對二次元的熱愛和三次元的正常生活或許會改變一部分人的偏見。

又PS:一般提到御宅,不說「宅男宅女」而說「宅男腐女」,上面論文就提到女性對耽美類作品有偏好,成因及影響有待進一步研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參看:《「同人女」群體的倫理困境研究》

˙☆`·.·˙˙`·..·˙˙`·..·˙☆`·.·˙˙`·..·˙☆˙ ˙☆`·.·˙˙`·..·˙˙`·..·˙☆`·.·˙˙`·..·˙☆˙ ˙☆`·.·˙˙`·..·˙˙`·..·˙☆`·.·˙˙`·..·˙☆˙

2. 對象

題主沒有說是哪一類動漫,我姑且假設為日本動漫。日本動漫種類、數量眾多,大體定位分為少年漫畫、少女漫畫、成人漫畫,題材五花八門(科幻歷史政治言情競技等),漫畫進行動畫化也是非常用心的作品,從人設、聲優(聲優控也是不可小覷的人數)到BGM和監督等,動漫產業的成熟早已成為日本重要的經濟支柱。

會喜歡上某個動漫人物,應該是先喜歡上那部動漫作品。我們喜歡讓我們開心的人,心理學中稱為「吸引的回報理論」(reward theory
of attraction)。日本動漫的華麗畫風、精彩敘事吸引我們,我們通過條件反射,將看動漫帶來的愉悅和動漫角色聯繫在一起。

日本動漫一般都持續較長時間才會完結,超長壽動漫包括:《海螺小姐》(1969年至今)、《漫畫日本昔話》(1975年到1994年)、《這裡是葛飾區龜有公元前派出所》(1976年至今)、《哆啦A夢》(1979年至今)等等……《火影》去年終於完結,《柯南》、《海賊王》等目前還看不到盡頭。在漫長追劇過程中,漫迷們度過小學中學大學,生活中有動漫角色的陪伴,已然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毫不誇張的說,動漫是漫迷青春的一部分。熟悉誘發好感。多個心理學實驗證明,對各種新異刺激(無意義音節、音樂片段、面孔)的曝光(mere exposure)都能提高人們對它們的評價。除非重複沒完沒了,一般情況下的確會使人們產生更多的好感。

動漫女性角色可謂無所不包,蘿莉御姐女王人妻熟女,幾乎人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心儀的類型。相較三次元女性,二次元女性的吸引力可說是加強版,喜歡大眼睛?星星眼夠閃亮。喜歡童顏巨乳?筱崎愛、蒼井空都會老,二次元不會。喜歡溫柔軟妹子,輕柔細語?放心,絕對不會沖你吼。一切都完美,永遠美好,永遠不讓你失望。雖然「人不可貌相「,事實是男性傾向於因外表而愛上女性

下面兩組選一下吧~~

這可是日本官方美少女戰士!

《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雖然是不靠譜的書,但它的暢銷說明男女之間的確存在差異,如何和善變的女性順利交往,對男人來說是個難題。即使牛叉閃閃如弗洛依德也說:女人啊,你究竟想要什麼……

與其費盡心思琢磨女性心理,不如放鬆看動漫。研究表明,人們對排斥、拒絕的反應常常是抑鬱、焦慮等。二次元里的好人卡,怎麼也發不到你頭上。可能現實中你只是個低調御宅,在動漫的花花世界裡,你擁有完美的愛戀對象(或後宮),和她(們)相比,周圍那些活生生的女性太平(nan)凡(zhui)。

˙☆`·.·˙˙`·..·˙˙`·..·˙☆`·.·˙˙`·..·˙☆˙ ˙☆`·.·˙˙`·..·˙˙`·..·˙☆`·.·˙˙`·..·˙☆˙ ˙☆`·.·˙˙`·..·˙˙`·..·˙☆`·.·˙˙`·..·˙☆˙

3. 環境

如果周圍有其他同好,漫迷之間的現實交流會加強對動漫的感情,經常去動漫網站(B站之類)也會有增強的效果,接納個體的喜好,讓其找到歸屬感。

蠢蠢欲動的荷爾蒙提示自己需要戀愛,極個別同學「進化為學霸」將爆棚的力比多釋放掉(非常有建設性的行為),多數人還是需要找個妹紙/漢紙的。第6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男女比例現在是117.6比100(注意,這不代表以後會有幾千萬的單身漢,詳情請參看:「2025 年時中國將有 3700 萬單身漢」的數據靠譜嗎?有什麼解決辦法? - 經濟學),在成為社會人之前,小/中/大學生的戀愛對象基本是同齡人,除去男男/女女配對外,還是不可避免會出現單身男性。如何殺死多餘時間?電影文學音樂動漫藝術兼職等都可以是選擇。當非單身漫迷看動漫時,單身漫迷在看動漫,當非單身漫迷出去約會時,單身漫迷也在看動漫,接觸時間越來越多,越來越發現二次元的迷人。在御宅族眼中,二次元和三次元妹子PK,三次元妹子完敗。根本不屑去追……(至於是否追得到,後話-_-|||)

好像說了很多,圖多乾貨少 (。?ˇェˇ??) ,就醬……


我想把答案添加的更完善些,因為幾乎所有的我認識或者見過二次元人都抱怨過,三次元的人永遠也無法理解我們,誰都有過這種不被人理解的經歷。這個理解障礙,被稱為「次元牆」。

看到很多回答者包括題主你自己,因為沒有過這種經歷,所以你當然無法體會理解為什麼你同學為什麼這樣做。有些事情,真的只有自己經歷了,才能感同身受。

我也是有喜歡的動漫的角色的人,生日身高什麼的我當然也會記得,不過現在這個年齡還是不會做寫信這種事情的。

不知道題主你說的那個人他年紀多大?如果是青春期上中學的同學,給角色寫長長的信,我完全理解。

我小時候有做過這類和角色對話的事,當年喜歡柯南里的赤井秀一,秀一在紅與黑的碰撞里疑似被殺害時我難過地在小本本里寫下了「秀一……真的沒想到你竟然這樣離我們而去555555(後附一些傷感的歌詞)但是柯南若有所思的表情告訴我,你並沒有死,對嗎?等你回來。我會永遠等你回來。」

哈哈哈哈這種幼稚又單純的童年小事說出來還有點不好意思……

你們聽說過安妮日記嗎?安妮她寫日記不是像普通人那樣記錄,她把日記當成了自己的一個好朋友,還給它起了一個昵稱,對它傾訴自己生活和內心的點點滴滴。這個行為,應該比題主同學的行為好理解多了吧?動漫角色也可以是這樣的一個陪伴者。

然後,解決了寫信的問題,我就可以仿照你也提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喜歡一個歌手,記得他的生日和體重,記得他的家鄉籍貫畢業學校,買了他的每一張專輯,看跨年晚會的時候,特地把那個歌手唱的部分重複看了好幾遍,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

喜歡偶像和喜歡動漫角色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然而也有非常多不同的地方。

題主或許困惑的是,為什麼要喜歡一個【虛擬】的人物。

看《愛情公寓》的人,不也有喜歡曾小賢啊胡一菲啊之類的角色(而不是演員)嗎?不也在和他們相關的劇情,跟著人物命運或欣慰或傷心嗎?

不也有無比無比地喜歡變型金剛,喜歡鋼鐵俠的人嗎?

然後我直接談動漫好了。動漫的角色,是非常【近距離】的。生活中真實的人,你只能通過外表和言語來【推測】他,卻很難真正深入了解他,而動漫的作者塑造了這個角色本身,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能展現在讀者面前。

喜歡一個動漫角色,就我以及我目前認識的所有同好而言,除了原作以外,還會去看同人小說和繪畫的。

一般人看動漫故事關注的多是劇情,頂多可以體會到主要角色們在故事線中的心境,但是放下了故事,關閉了視頻,這一切就拋在腦後。

但是如果你一開始喜歡這個角色,又有同人的引導,你不會這麼快忘了這些。看同人,會看到別人對這個角色的理解和延伸,於是你也會開始思考這個角色,你會回想起這個角色在原作中從小到大從前到後都經歷過什麼,你會思考這個角色的性格是如何養成的,他的性格在他的一生中又會對自己的命運和其他角色的命運造成怎樣的影響……

這樣想的時候,你就好像穿越了時間和空間,讀懂了這個人,在心靈中與這個人對話。你會逐漸發現你會感受到他的感受,並慢慢發掘原本第一次看動漫時沒有讀到的這個角色的其他面貌。把故事人物嚼透讀透,想像他的生活和心境,這個過程有多棒,我相信這點你們應該能體會了。

而且這個角色還是如此美好,既然一開始讓你喜歡上,你之後又如此深入這個角色的靈魂,兩者反覆結合會讓你更加喜愛他。作者塑造的角色,一般不會太過現實或者醜惡,他身上一定有一些作者賦予的理想化的閃光點,再加上你自己yy的時候美化出來的,比如勇敢無畏(舉個例子,民工漫的主角們),比如聰慧機智,比如堅持理想,比如心思單純沒有城府,比如正義,比如經歷了各種苦難仍然笑對人生……等等很多。這時候,他會成為你的精神榜樣。

說說我喜歡的兩個角色,一個是覺得認同他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處事方式,覺得和自己很像,或者是理想的自己;另一個就完全是因為他特別惹人喜愛,萌萌噠,而且有時還讓人有點心疼。

你看,紅樓夢都有對角色的各種深入剖析。當然動漫肯定遠遠比不上名著的深度啦,但是作者寫出了那些有點兒理想化和戲劇化的引人喜愛的那些角色,當你如上述那樣地喜愛他、了解他的時候,當你在他身上投入了很多的時候,他就更加地成為你很重要的一個東西了。

如果即便不像上面那樣愛那麼深,一些年齡小的人也不一定能想這麼深,喜愛的角色也僅僅可以是一個有話的時候的傾訴對象,一個活在心裡的可愛的人格,等等,我覺得這種情感不難理解。

再說一下關於生日啊身高這種事情,舉個例子,二次元小夥伴會順理成章在生日那天一起慶祝一下嘛,生日是個好契機讓大家聚在一起畫畫寫文章開心開心~所以二次元帶來的快樂不只是動漫本身,還有這種和朋友們一起玩的樂趣啊~「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檐。」

對於一個角色的感情是可以很複雜的,會有很多別的方面的情感被傾注進去。比如我現在對我喜歡的角色的喜愛的原因之一是,感謝他讓我遇到了我現在那群親愛的朋友們。比如當你喜歡一個角色很多年的時候,你會無比感慨他陪伴你度過了這麼多年青春(這點和三次元喜歡偶像很類似)。比如你看同人小說的時候小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讓你很享受,小說情感描寫感人讓你很享受,這些快樂也會全部歸到對角色的喜愛里去。等等等等。

對啦,還有特殊情況,身高可以成為一個梗!比如兵長一米六之類的……


謝邀。可能你同學也不理解你為什麼這麼苦思冥想地想知道答案甚至於來知乎提問。。


這只是猜測,輕輕過目即可。

可能他本身的交友圈不是很大,而且與朋友的距離也不是很近,所以想找個他/她容易了解或理解的人物,滿足他個人的空虛感。其實這現象應該已經開始普遍化了。智能手機的發明讓人們能夠直接通過網路與朋友交談。當一個人與每個朋友交談,然後被冷漠對待時,他們認為他們很難進一步的了解其他朋友,因此不想浪費時間在三次元人身上。

虛擬人物對他來說應該說得上是一個精神寄託吧?


因為是嚮往啊!對自己的理想型狂熱就是這樣


因為可以做一些做不了的事,完成自己的目標或理想


把他當成了信仰,嚮往,很喜歡卻無法成為的人或者和自己相像卻最終得到光明的人。

想到他,會心裡生出一點光明和美好出來,會用他的做法鼓勵自己,會學習他的品格。

總之,他是美好的所在。


因為這個人在他眼裡是最完美的 三次元不可能有完美的人


推薦閱讀:

為什麼社交網路在減少了一部分人孤獨感的同時,也使一部分人「感到更加孤獨」?
你最欣賞自己身上的哪一點?
讀過心理學的人會有哪些特有的習慣?
怎樣才能做到少去在意別人的看法?
基督教在中國是否沒有市場?為什麼?

TAG:心理學 | 日常行為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