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袁術?

主要是看了這麼久三國有關知乎的評論,感覺袁術實力在三國前期其實也可以。


謝邀~簡單說說吧

袁術的實力不僅僅是可以,而是很可以。說起袁術就不得不提孫家,從討董開始,孫家就是依附於袁術的。

會長沙太守孫堅殺南陽太守張咨,術得據其郡。南陽戶口數百萬。

術表堅行破虜將軍,領豫州刺吏。

「(孫堅)所以出身不顧,上為國家討賊,下慰將軍(袁術)家門之私讎。堅與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將軍(袁術)受譖潤之言,還相嫌疑!」

初平三年,術使堅征荊州,擊劉表。(這句話最能表明地位,袁術派孫堅去打劉表)

(孫策)興平元年,從袁術。

孫家怎麼樣,孫堅孫策怎麼樣,就不用說了吧....

南陽戶口數百萬,本來是大有可為之地。結果是「奢淫肆欲,徵斂無度,百姓苦之」,不聯絡兄弟,不去欺負軟蛋,去跟袁紹慪氣,然後「引軍入陳留。太祖與紹合擊,大破術軍。術以餘眾奔九江,殺揚州刺史陳溫,領其州」。被轟到了揚州。

袁術到了揚州繼續發揮no zuo no die的精神。「術初許策為九江太守,已而更用丹楊陳紀」,「策攻康,拔之,術復用其故吏劉勛為太守,策益失望」,可著勁的晃點孫策,結果就是孫家背棄袁術。

曹操劉表孫策呂布,袁術周圍沒有一個友好勢力,還要稱帝做出頭鳥...還偏偏好死不死的稱帝,讓所有人都有借口可以去打他。好歹名義上的中央政府還是漢室,不想背上反賊名頭的,終歸還是要動一動的

手下離心離德,本人驕奢淫逸,外交四面樹敵,袁公路你真是一個人才


之前的文章裡面我寫過,漢代是一個綿延長達400餘年的超長穩定時期。而且,當時並沒有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科舉制度。

那麼漢代怎麼選拔官員呢?通過郡國地方官向國家推薦。明眼人很容易就可以看出來,這樣的方式在公平性上有著非常大的缺陷,地方官權力過大,很容易濫用。

如果我是某個郡的太守,優先推薦的必然是自己的親戚子侄,然後會照顧親朋好友。這些好友們如果有了推薦許可權,當然也會投桃報李,推薦我們家族的人。

比如說曹操最初進入官場的offer,就是得到了河東司馬防的推薦。曹操當上大官以後,徵召司馬防的兒子司馬懿到自己手下工作,就是很經典的一個投桃報李。

應該說這種「察舉制」在最早的時候還是很先進的,因為更早的時候,戰國時代實行的官制很大程度相當於父死子繼,比如張良他們家,祖祖輩輩連續5代人都是韓國的相國,做宰相就是他們家的家傳絕藝。

推薦制當然比家族制要好一些。然而,再好的制度也經不起時光的消磨。這樣的官場近親繁殖如果只是一兩代人還好一點,問題漢代可是長達20代人啊!經過錯綜複雜的互相推薦然後再不斷聯姻,就形成了一個又一個世家豪族,牢牢把持住了大漢帝國的政治格局。

在這種局面下,一個人的知識水平、政治智慧、管理能力統統都不重要。在判斷一個人能不能任官的時候,往往首先問他爸爸是誰,然後問他爸爸的爸爸是誰,如果往上數幾代人全都是種田的泥腿子,這個人再有能力大概也不會被重用。

比如說出身比較差的關羽和張飛,如果不是生逢亂世,這兩位被譽為「萬人敵」的熊虎之將就很可能被埋沒在草莽中了。

反之,如果一個人有很好的血緣出身,那麼即使他是草包狗熊,也可以快速獲得上升空間。當時流行的民謠就諷刺說「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可見階層固化在當時就已經是非常大的問題了。

官僚世家發展到頂峰,恰恰就是漢代即將滅亡的前夜。東漢末年,已經開始出現了好幾個「四世三公」的家族,跟戰國時代的五世為相也就差相彷彿,察舉制可以說是全面失敗了。

東漢朝廷裡面職位最高的就是三個人:太尉、司徒和司空。四世三公,就意味著連續四代這個家族裡都有人位極人臣。

東漢末年這些大家族中,威望最尊的可能是四世太尉的弘農楊家,但是最能搞事的一定是汝南袁家。這個家族從漢和帝時的司空袁安開始,連續四代都牢牢佔據了三公之一。到漢末達到了巔峰:家族中的袁逢和袁隗兩兄弟同時位列三公,風頭一時無兩。

然後亂世就來了,亂世來了,來了。

袁逢有兩個很出名的兒子。比較大的那個,是他和小老婆生的,叫袁紹;比較小的那個,是他和大老婆生的,叫袁術。從我國古代的宗法制說,袁術是根紅苗正的嫡子,有著無可置疑的繼承權,而袁紹只是一個不是很光彩的庶子。

不過這哥倆又不僅僅是單純的同父異母兄弟關係。因為袁逢的哥哥袁成早亡,沒有留下子嗣,所以袁逢就把袁紹過繼給了他,讓他繼承了袁成一脈的家業。這樣,袁紹和袁術從理論上就成了堂兄弟。

袁紹這個人我們相對熟悉一些,他儘管曾經一度佔據半壁江山卻仍然是一個扶不起的劉阿斗。在官渡之戰中他號稱能投鞭斷流,卻大意失荊州,慘敗而歸,因為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最後憂憤而死。

《三國演義》中曹操對他的評價簡直是字字珠璣:「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干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不是幾十年的老朋友,決計說不出這麼透徹的話來。

不過儘管袁紹確實很不堪,那也是相對曹操劉備這種檔次的英雄而言,以我們普通人的眼光看,他年輕時就能盡殺閹豎,後來敢於挑戰董卓,亂世中拉起隊伍,擊破白馬將軍公孫瓚,成就天下第一諸侯,也不是一個簡單人物。

把袁紹所有的優點除以二,缺點乘以五,差不多就相當於他弟弟袁術了。

一個世家大族出身的人,往往看重血緣的純凈性,袁術就是典型。他很不理解為什麼那麼多豪傑跟著他哥混——袁紹這個傢伙,明明是我們家的奴婢生的呀,你們憑什麼不跟我?

可能這就是世家綿延久了產生的弊病,子孫後代開始不知道「個人能力」為何物了。

袁術憑藉著超卓的家世和個人微不足道的貢獻,後來還是佔據了中原一代不小的地區,也算是兵精糧足了。

但這時他卻做了個大死:他竟然稱帝了!

董卓都沒敢幹的事,世代受漢室之恩的袁術竟然去幹了!

袁術當然也有一些他自己的理由,比如說不願意被曹操控制的朝廷呼來喝去想要搶佔大義名分,比如說他拿到了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比如說某種讖緯。

然而他仍然是在作死。

儘管諸侯們割據一方,但是理論上他們還是尊奉漢室的,所以曹操才會挾天子。袁術跳出來稱帝就給了他們一個絕好的借口。於是從曹操到袁紹,從孫策到劉備個個都來踢上一腳,袁術的那點地盤很快就被打得七零八落,他本人也只得帶傷逃亡了。

故事的最後是這樣寫的:術既為雷薄等所拒,留住三日,士眾絕糧,乃還至江亭,去壽春八十里。問廚下,尚有麥屑三十斛。時盛暑,欲得蜜漿,又無蜜。坐欞床上,嘆息良久,乃大吒曰:「袁術至於此乎!」因頓伏床下,嘔血斗餘而死。

這,就是甜黨的可恥下場!


什麼是官二代,什麼是敗家子,袁術做了最精彩的演繹。


三國里,純粹的反面典型不多,但袁術就算一個。袁術跟董卓還不太一樣,董卓那是壞。而縱覽袁術乏善可陳的一生,他最大的問題則是——不是一次兩次的偶爾蠢蠢,是每次都蠢,每到關鍵時刻都能蠢出新水平,蠢出新境界。

就說兩個事情:用不好孫策和貿然稱帝事件。


在孫堅死後,袁術一沒能力二沒遠見,混的越來越差,最終被袁曹聯軍趕到了九江。到了九江以後,袁術殺了原揚州刺史,才算是重新站穩了腳跟。

在九江一戰中,為袁術立下大功的,是小孫策。為什麼說小孫策呢?因為這時候,孫策還不到二十歲。

作為孫堅的長子,孫策在孫堅死後回鄉守孝三年,之後才重新投入袁術軍中,不久就參加了袁術攻佔九江的戰役,並最終獲勝。

戰前,袁術給孫策許了一個大好處,大概就是說,只要打贏了,就任命你為九江太守!孫策那年虛二十歲,哪裡懂得老司機們的狡詐和善變,輕易就信了袁術的邪,在戰場上勇猛作戰,不避艱險,最終打了下來。

然後,袁術把九江太守一職,給了親信陳紀。

這完全是赤裸裸的欺騙,但孫策畢竟是年輕人,想想也就算了:領導騙你個一次兩次,這不是司空見慣的事嘛,而且自己還年輕,以後還有機會,這次就發揚風格,把名額讓給老同志吧!

果然,沒多久,機會又來了。

這次,袁術準備跟陶謙開戰,就去找廬江太守借糧。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反正最後沒借到。袁術很生氣,就又把孫策叫過來,讓孫策去攻打廬江,並且信誓旦旦的說:上次我錯用了陳紀,這次你要是能把廬江打下來,就真的歸你了!

袁術為什麼給孫策許這麼大的好處呢?因為現實就是:孫策雖然年輕,但卻已經是他手底下最為勇猛的大將了。

孫策於是興緻勃勃的又去了,而且真的把廬江也給打下來了。......然後,袁術又把九江太守的位子送給了別人。

就算是兩三歲的小孩子,你也不能這麼騙啊!以此事為發端,孫策終於對袁術越來越失望。正好,當時孫策的舅舅在丹陽郡被劉繇圍得喘不過氣來,向袁術求救。孫策於是便藉機向袁術自請出征。袁術一副交差應付的架勢,給了孫策幾十匹馬,幾百個人,就把孫策給打發出去了。

以此為契機,孫策終於獨立。幾年之內,便打下了後來孫權仗以三足鼎立的一片江山。


我們回頭來看孫策的職業生涯,可以發現他單獨創業真的不是因為有一顆騷動的心,而是被前任老闆給活生生氣的。如果袁術真的能用好孫策,而不是動不動就放鴿子,說話不算話,孫策又何至於出來單幹?

而袁術之所以用不好孫策,也充分暴露了他的領導力缺陷。

  • 要注意的是:孫策在袁術手下,肯定不是被埋沒的。袁術動輒就以高官誘惑孫策,可見孫策之重要。而且,這種重要性,他心裡是清楚的。

這個場景,我們在生活中也並不少見:老闆們常常會以升職加薪為手段,來激勵團隊士氣,尤其是激勵核心骨幹。但反過來,總經理可從不會跟門口的保安許諾什麼好處。

為什麼?就因為核心骨幹事關企業的發展,而保安則沒有那麼重要。

於是問題也就來了:你明明知道他很重要,可為什麼還是老騙他,一次一次的給他開空頭支票呢?袁術這種行為,實在讓人費解。

想來想去,只有一種可能,就是袁術覺得:孫策固然重要,但用詭詐也可以籠絡,而並是一定非得真的給他好處。

換成通俗點的說法就是:我騙你幾次,你也不能把我怎麼樣。


作為一個領導,這麼做事,真的好嗎?

個人的答案是:因人而異

  • 首先,對於一個領導來說,撒謊騙人並不是什麼問題。如果你真覺得領導就該老實巴交,從不撒謊,那就太too young too simple了。而如果你覺得自己真見過這種領導,那恭喜你,這可是比活捉大熊貓還要低的概率。

所以對於一個領導而言,撒謊騙人並不是什麼問題。關鍵在於,要分得清什麼樣的人能騙,什麼樣的人不能騙。

就像我們剛才所舉的例子:

如果你是為了激勵手下的士氣,那麼許出去的好處就一定要兌現,否則下次就再也沒有人願意相信你了。

但對於門口的保安,你多騙他幾次,他也不敢消極怠工,上班睡覺。

這裡的差別,不是不同崗位工作內容的差別,而是不同的人對領導重要程度的差別

那些你會想方設法去激勵的團隊,一定意味著他們對你很重要。這種時候,你最好就不要動什麼坑蒙拐騙的小心思。否則,就算你這次成功了,他們也會用下次來報復你。就像袁術與孫策,袁術一而再再而三的騙孫策,孫策對他的回報就是遠走高飛。


再來說說袁術稱帝的事情。

袁術佔了九江郡以後,信心膨脹。後來聽說李傕、郭汜在關中相爭,漢獻帝過得衣衫襤褸、蓬頭垢面,袁術不免就開始動起了小心思。

什麼小心思呢?稱帝

當然,袁術不打無準備之仗,在稱帝之前,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 首先是讖語。亂世是讖語的生存土壤,在沉寂了兩百年以後,讖語又開始大行其道了。當時,有一句讖語是這麼說的:「代漢者當塗高」。袁術覺得,哇,這句話一定是在說他。

為什麼呢?「塗」者,「途」也。我袁術字公路,「路」和「途」可不就是一個意思么!所以儘管外人看來這關係七拐八拐,實在是牽強附會,但袁術還是覺得自己就是天命所歸。

/ 況且,還有另一個事也可茲證明,那就是傳國玉璽在袁術的手中。

當然,這個玉璽來的不太光彩。一開始,玉璽本來是在宮裡的,後來何進和太監火併,宮中大亂,傳國玉璽便失了下落。等到董卓禍亂洛陽,被聯軍趕跑以後,孫堅首先進入洛陽城收拾殘局。在一口井裡,他意外發現了傳國玉璽。當時還沒有《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孫堅於是便把這方玉璽給藏了起來。

但後來風聲還是傳出去了。袁術知道這個事的時候,孫堅已經死了。袁術便把孫堅的老婆給抓起來,一番威脅,最終搶到了玉璽。

袁術於是更覺得自己是上天選中的人了呢。


既然如此,那我們就開個會吧。袁術把手下們都叫來,在會上直接宣布了會議主題:關於稱帝、改國號的事。

聽完這句話,每個人都傻了。

這可不是一件小事。大漢王朝雖然已經名存實亡,但畢竟皇帝還在,各路諸侯表面上也都是奉大漢朝的正朔的。這時候稱帝,不是站出來主動讓別人吊打么?

一時間,沒人敢接這個話茬。

可袁術興緻勃勃,看大伙兒都不說話,還一個勁的問:怎麼樣怎麼樣?你們倒是說句話呀?我應該改什麼國號呢?提個意見撒!

主薄閻象於是站出來,說:......老闆,這樣可能不是很好。要不,這事兒我們先不議了怎麼樣?

剛說完,大家便紛紛拍手叫好,說對對對,散會散會!然後人走得一乾二淨。

袁術很是鬱悶。

沒多久,袁術又收到了孫策的一封信——之前袁術曾專門寫信,就稱帝一事詢問孫策的意見。迫不及待的打開一看,沒想到孫策居然也是一樣的說辭。

袁術真是沮喪極了。本來還以為孫策跟他一條心呢,結果一封信寫過來,竟然也是這個態度!(......也不知道袁術哪裡來的自信,忽悠了人家孫策兩次,還把人家的母親關起來搶東西,居然會認為孫策能跟他一條心!)

但袁術執著。雖然形勢如此,可他還是決定一條道走到黑!沒過多久,他居然真的就稱帝了——只不過這個皇帝一沒有實力,二不被別人承認,所以越混越差。不久就兵敗病死了。


袁術稱帝的整個過程看下來,我們會發現袁術應該是想當皇帝想瘋了,哪怕時機條件實力一樣都不成熟,也非要偏要強來,甚至於自己親自上陣,徵詢手下們的看法。

這個事有多不靠譜?我們做個對比就明白了:

幾年以後,袁紹打敗了公孫瓚,內心也有點膨脹。但是,人家卻沒有直接說勞資想當皇帝了,你們給我議一議,而是用了一種非常迂迴的手段:減少對朝廷的進貢。這種事,你看得懂就懂,看不懂頂多罵袁紹兩句沒良心,也就算了。

果然,有個叫耿包的人就看出了袁紹的小心思。他私下裡跟袁紹說,您應該稱帝。

袁紹心裡樂開了花,心想哎喲不錯喲,我手底下還是有明白人的!

但袁紹還是不會像弟弟一樣那麼莽撞,直接就把大夥叫過來討論「當皇帝該是個什麼流程」這種事。他只是把所有人叫來,讓大家討論一下耿包的這個提議怎麼樣。

結果,討論的效果很是不好,大家都說耿包妖言惑眾,應該斬首!

袁紹不得已,只能殺了耿包,以示這只是別人的提議,不是自己內心的想法。

對比一下,我們明顯能看得出,袁紹比袁術,不知道高明到哪裡去了:袁紹的借人之口,相比於袁術的親自上陣,給自己留下了很大的緩衝餘地。這種做法進可攻退可守,別人要是贊同呢,那就接著往下辦;要是反對呢,只要把耿包殺了,自己就能撇的乾乾淨淨。

身為領導,身處高位,很多時候有些事情是沒辦法自己乾的。不是因為自己虛偽做作,而是有些事就不該自己親自來干,只有交給別人,才能留下迴旋的餘地

別什麼事都親自下場,您把下屬的活都幹完了——有時候還干不好,這是把下屬置於何地,又把自己置於何地呢?

以上,節選自:

我長得很人畜無害嗎,要被你這麼一次次的騙?

事必躬親,有時候並不是誇領導的好詞兒

說得更詳細些,但有點發散,就不放過來了,歡迎戳。


袁術的一生,就是世家天下的縮影。

袁術的成敗,其實有著很多經驗教訓可以總結。但世家「只緣身在此山中」,即使袁術這麼一大個榜樣放在那裡,也沒有人透徹的搞清楚這個人一生成敗的內因。

袁術的背後是袁家,四世三公,堪稱世家中的世家,門生故吏滿天下。和袁紹不同,袁術是嫡子,與他牽扯的人脈,以及這種人脈為他帶來的一系列巨大的優勢,莫說曹操,便是他的兄長袁紹也無法相比。

袁術本人,也並非酒囊飯袋,論起在朝廷縱橫捭闔,政治鬥爭,兵變陰謀,他和他兄長袁紹那簡直堪稱行家裡手,如曹操這種年輕時期一身浩然正氣者根本不是他們的對手,哪怕劉備這大耳奸雄面對這兄弟倆,估計也無非只能看破但無法說破一些東西。

但真成了一方諸侯,要去處理實在的政事、軍事的時候,糊裡糊塗,把一手好牌打臭,連最基本的拉人、防人、用人的藝術都不懂,別的不說,他勢力最強時,竟然會把半壁江山託付給孫氏一家。這不是他智商有問題,他本人是很聰明的,這純粹是他從根子上的世家子弟的壞毛病。袁紹的問題在此不說,光說袁術本人,其中一點就是他對軍事強人的威力和潛力完全沒有正確的概念,因此也不懂得如何去團結和控制這些軍事強人。而這又歸根結底在於,世家子弟脫離群眾,不了解真正的民間疾苦、欲求並進一步搞清實際的政治軍事生態,所以無法制定英明的制度維持統治和發展力量。

我不知道有幾個人,看到袁術和他哥唱主角的十常侍之亂的時候,會意識到,這一系列事件,簡直堪稱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一次預演:勢力膨脹的階層,趁著中央力量虛弱只有孤兒寡母之際,使用陰謀權變的手法搞兵變,試圖奪取中央政權,一邊利用中央的豬隊友,一邊引來外力幫忙,結果豬隊友倒是真的如豬一般被宰了,可外面來的卻請神容易送神難,因為引來的不是援兵而是一群喪失人性且準備清算他們的軍事強人。於是這批階層不得不遁逃遠離中央,到山高皇帝遠的地方,利用自己手上的政治資源割據一方,但是一朝外敵威脅減輕了,便開始鬥志淪喪醉生夢死,最後給別人織了嫁衣,完犢子了。

而世家從來不知吸取教訓,也不會反思。像袁術,勢力已經縮水到三郡,轄區大旱,老百姓都人相食的時候,竟然還他媽的「服綺縠,餘粱肉」。哦我真是服了公路兄了。然後呢,後面的袁紹不說,那是另一些教訓了,再往後司馬懿的那些不爭氣的孫子們,乃至東晉的那些成天搞魏晉風範玩玄學的世家子弟,哪個認真反思過袁術?全都和袁術一個操行,甚至還不如袁術。

玩陰謀詭計、欺負孤兒寡母腦子有病的豬隊友、剝削起寒庶地主和老百姓耍著大爺威風的時候,一個比一個牛,真面對豺狼一樣的西涼、并州軍閥、北方胡人時,全成了軟腳蝦和窩囊廢,就知道躲在那些至少敢於拿起劍來抗爭的曹操、孫堅、祖逖、劉裕們的背後瑟瑟發抖。等危機一解除,生存壓力減小了,又開始對著曾經保護他們的人的後人玩陰謀詭計那一套。

所以這批人只能亂天下,坐不了天下。一旦他們坐了天下,他們只會在內鬥中招來外來的災禍。東漢末那災禍,你還能說西涼軍是漢人,最後無非是階層上的壓迫;但西晉末那災禍都是群吃人肉的牲畜,這批人給那些懵懂愚昧的老百姓帶來的,可就是種群與階層雙層的壓迫了。如果說異族政權是最反動的政權,那麼這批引狼入室的玩意建立的政權,那也得是次最反動的,也是應該徹底搞臭、築成京觀,放在歷史博物館裡,讓開了些許智慧的諸君反思一生,警醒一生的。


袁術同志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說明三個問題

第一,公路是一個很執著的人

第二,犯錯很正常,但能一直犯錯,這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第三,能給他這麼折騰,家底不是一般的厚

以上三點,任何一點,都很不普通

我是認真的


記載在歷史上的著名敗家子,甜黨著名人士,在混亂的群雄割據時期做了一件人人都想但人人都不敢的事情(作了個大死)。然後就死了。東漢末年著名的爹。稱帝以後國號仲(二的很文雅)。大致就這些了吧。。。。。。。


這人不太會起名字,國號「仲」(2)。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實力可以 人太蠢了。


哈哈哈 想起了易中天講袁術自立 好比耗子腰裡別了一桿槍想打貓


一個人能聰明一世很不容易 能蠢一生也很難。 袁二爺就是那麼一個蠢到沒下限的富二代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一個四世三公的家庭的出來的大人物,最後卻活活渴死了。。。讓他作,阿瞞一輩子都沒敢稱帝,他倒好。。


推薦閱讀:

九江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如何評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迪亞諾?
如何評價《怪奇物語》第二季(Stranger Things S2)?
如何評價獲得 2017 年諾貝爾文學獎的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
如何評價B站搬新家請了道士做法?

TAG:三國 | 如何看待評價X | 袁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