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建築師最令你佩服,為什麼?

最好能談談佩服的原因~~比如是親自見過逛過,或者比較有觸動的是哪方面。

單純羅列一個名字的回答就算了。


題主問的是最令我佩服的。

.

那麼我就說一下我佩服的建築師。

.

田中央的黃聲遠。(我是不是口味太偏了?)

具體如何我不想介紹。想了解的同學請自行搜索,還是有蠻多信息的。

.

就說一說我對他的感受把。

最開始的了解是他在學校的講座,此後在各種渠道多多少少的加深了解。越來越佩服這位來自台灣宜蘭的建築師與他的小小工作室,田中央。

.

沒錯的話,他是那種建築師。放棄了天時地利的條件和國際的機會。一個人安心待在出生的小地方做些自己想做的東西。

.

有人這麼聽來很熟悉,好似在介紹王澍。其實他們私交也很好,過去和現在。但我依然覺得王和他還是很大不同。王很珍視在國際範圍的發展。他比王更加純粹。願意在一個身邊都是朋友,兒時玩伴,親人,一直生活的地方。所以他選擇回國,不僅是回國,更是回鄉。

.

一個小城,節奏不快,工作即生活,心安理得。還有,沒有忘記自己初衷。

安靜做自己喜歡做的,這大概是一個建築師的最好狀態吧。

.

這其實很難。

.

.

.

最後關鍵,建築做的也好。

---------------------------------------------------------------------------------------------------------------------------------

Fieldoffice Architects附官網。


看諸位都是列舉生前有大名、身後有全集的「大師」 ,就容我爆個冷門吧:

Giuseppe Pagano(1896—1945)。就看他這一臉峻厲 / 憂患:

生於奧匈,死於義大利,兩次大戰,四次被捕,三次越獄,穿梭戰爭的火線,出入政治的風潮,從右到左,編雜誌,辦展覽,無役不與。最後已然從贊同墨索里尼的右,一路左轉到了出奔,扛槍,參加抵抗組織,打游擊;被捕,越獄,再被捕。然而這次他再沒能越出,在獄中瘐斃。時已1945年4月,義大利早已投降,他是死在了德國人的集中營里。

憂患與機遇相生,燃燒與光輝相成,風雲激蕩的世紀里,一位生平即作品的建築師

1896年,Giuseppe Pogatchnig生於奧匈帝國境內的Parenzo (Pore?),今屬克羅埃西亞;

少年起,進入奧匈當時主要出海口城市的里雅斯特(Trieste)的義大利語言學校,學習義大利語;

1914年,一戰爆發,出奔到敵國義大利,改姓、改籍,隨後兩度負傷、兩次被俘,均得逃出;

戰後,參加國家主義等政治活動,在故鄉Parenzo參與建立法西斯黨;

1924年,從義大利北部工業城市的都靈理工學院畢業,獲建築學學位;

嗣後設計建築、橋樑,擔任1929年都靈博覽會場館設計;

1931年,移居米蘭,然後接手建築雜誌La Casa Bella,也就是後來的Casabella;

米蘭之於義大利,正如同上海之於中國:米蘭 vs. 羅馬 = 上海 vs. 北京,

這個位置和角色,決定了後來風雲激蕩的建築思潮中,Pagano的路向和最終的選擇——

1920年代末起,建築師就充當起義大利國內理性主義建築的倡導者和辯護人,

1933年,就任La Casa Bella 雜誌主編,隨即改名、改版:

一邊大力倡導現代建築面對社會的思考與力量,

一邊持續的批判各路老而不死、死而不僵的折衷復古;

一邊出雜誌,一邊繼續做建築、辦展覽,舞台搭著講壇;

這些年裡他也成了業餘的攝影家,行遍義大利,捕捉他眼中「真實的義大利」,

絕不同於那些旅遊觀光冊子、兩報一刊 的宣傳機器中的義大利——

攝影,更成為他從身建築批評的武器。

這時,墨索里尼已經登台八年,整個義大利,法西斯的旗幟和迷狂飄揚;

然而Pagano的建築信念,已讓他愈加的遠離官派的建築路線,

但細看起來,他仍是不同於官派路線竭力壓制的七人小組(Gruppo 7),

後者能將再造羅馬之偉大的法西斯理想,同當代最新的現代主義建築語彙結合,

—— 他們究竟比Pagano 年輕,要樂觀,或曰純粹,乃至簡單得多;

——所以他們能夠出作品,但Pagano與他的分歧,在建築史上有著更深的意義。60多年後,英國建築師兼建築史學家 Alan Colquhoun,在其《現代建築》中這樣寫道:

Although Terragni justified the Casa del Fascio in terms of 『the Mussolinian concept that Fascism is a glass house into which all can enter』, the classicizing aspects of the building prompted Pagano to condemn it as formalist and as representing an 『aristocratic sensibility』. The conflict between Pagano and Terragni was not political (they were both ardent Fascists); it was the same conflict that had divided Hannes Meyer and Le Corbusier—that between a moralistic rigour on the one hand and an idealist aestheticism on the other.

儘管特拉尼引用墨索里尼對法西斯主義的定義,來為他的作品法西斯之家正名,—— 「一座透明的玻璃房子,人人都能進入」;古典範兒的立面,還是招來了帕加諾的譴責,認為這是形式主義之作,代表的是一種「權貴味兒」。兩個人的衝突,無關於政治(他們都信仰法西斯);這種分歧,正同於漢內斯· 邁耶與勒· 柯布西耶的分野,—— 一端是道德家重整世風的熱情,一端是唯美主義對完美形式的追求。

與Pagano同道而不同調的 Giuseppe Terragni 的法西斯之家,英年早逝的建築師最重要的作品:

法西斯集會中,這座法西斯之家的盛況:

方案渲染圖,注意新建築的透明感與紀念性,對比亦聯繫著的,遠處的教堂,

此即用現代主義建築的語彙,再造羅馬的偉大和秩序,

—— Fascism 的政治理想,不遑多讓於象徵神權的教堂:

然後呢?然後這位Terragni 就奔赴戰場,嚴重受傷,輾轉於醫院,精神受創,

1943年7月 19日,在未婚妻家中死去。

死後6年,1949年,他的倖存的同志為他舉辦生平回顧展,請柯布西耶來剪綵,

這位天才與時勢終得相與的大師,久久佇立在但丁紀念館方案展板前,

感嘆道:這才是建築設計。 而另一位 Giuseppe呢?

在法西斯黨內的資歷與地位保護下,Pagano也越走越遠,

起初還能公開批判官派建築的「空炮修辭」(bombastically rhetorical);

後來已經質疑到官派本身。

1942年,退黨;

1943年,與抵抗組織接觸,被捕,羈押在Brescia;

1944年夏,越獄,再被捕於米蘭,拷打、轉移,輾轉數地,

1945年4月22日,病死於肺炎。最後日子裡,在給朋友的信里,他說出了這樣的臨終請求 :

「Remember me well: a man alive and full of good will. 」


近日得諸位謬讚,回頭再看各位的回答,發現大家都漏了一個神人,阿爾多 羅西,城市建築學這本書雖然老,但是絕對不過時。康對建築理想的堅持令人敬佩感動,在我們的設計生涯中,康無疑是可以作為精神標杆一直激勵著我們的。

2014.4.27補充:原順口溜已刪改。當初答題時就是把前面諸位提到的建築師們都調侃了一遍,並沒有認真的分析下康,突然間給小可這麼多贊,當真是謬讚了。原先還想寫一篇對康的解讀,但後來看了銘蔚老師對康的解讀,十分慨然,深得我心,珠玉在前,我就不扔磚頭了,哈哈。現貼上銘蔚老師的解讀,真心喜歡康,看看銘蔚老師的文章,與自己的對康的理解相互印證下,與其對著順口溜哈哈一樂,這樣更有收穫不是嗎。路易斯康的建築為何給人一種難以表達的驚喜與神秘感?


我母親

大概會跑題,就當看個故事吧

她只是普通的建築師,行業中的普通一份子而已。但是從小到大,我知道她的勤奮與堅持。

小時候,我能見到她的勤奮與溫情,放學後去單位等母親加班到8、9點基本是天天的事情。周末更是經常去單位加班整天。每晚也許忙的只能吃盒飯,但她會把自己那份的水果、酸奶,肉都給我。到了現在哪怕我已經是185的壯漢,若是我不在學校在家,她仍習慣性的把水果酸奶帶給我,哪怕我說了再多次這並不需要。那時的我並不懂這些,只覺得單位的用廢的圖紙(正經的紙張還有一種半透明的有些塑料質感的是很好的玩具)

長大後,我見到的是她的善良。她會帶著那些並不給力的新老朋友一起,只應覺得不能直接拋棄人家。團隊里有人很水,乾的很少,甚至是錯的不能用還需要她幫忙重新做,但少給他報酬這樣的事情,在我看來很天經地義,她也會猶豫再三;有新來的實習生讓她帶,哪怕是嘴甜一些懂基本禮儀的,叫她一聲:xxx工,見面能打個招呼,她都會高興很久。不懂人情(見人鳥都不鳥你的那種)但是會踏踏實實做事的她一樣欣賞,全力幫助。甚至有的新人做的不對,自己又根本不懂的,即使她會抱怨現在的孩子不喜歡學習,太懶,但她還仍然經常帶回來改。以前我覺得這是優柔寡斷和軟弱,現在我明白這叫善良。

也許她的水平永遠不是大師,但是在我心裡,這樣的人,設計出的房子,讓我踏實。

她有很多問題,但她努力讓我成為了盡量優秀的人。小時候也許她的嚴厲比溫情更加直白,但有的事情長大才明白。


路易斯·康

密斯、安藤忠雄、高迪……眾多大師的獨特優質讓人跪服,述不盡的欽佩~而當你面對路易斯·康,更多的是不知從何開口的無言,不自覺的「讓我想想~我想靜靜~~~」

Louis Isadore Kahn (born Itze-Leib Schmuilowsky) (March 5 [O.S. February 20] 1901 – March 17, 1974)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ouis_Kahn

建築師的職責是讓每一塊磚頭回歸到它自己的位置,建築師不是在圓自己的夢,而是在幫助磚頭完成它們的夢想。 ——路易斯·康


你對磚說:磚,你想要什麼?磚對你說:我喜歡拱。你對磚說:你看,我也想要拱,但是拱很貴,我可以在你的上面,在洞口的上面做一個混凝土過梁。然後你接著說:磚,你覺得怎麼樣?磚說:我喜歡拱。——路易斯·康


「磚,你想成為什麼?」磚答:「線腳。」「太麻煩,用混凝土梁跨越洞口不也一樣?」磚答:「是,但你談存在方式,問我喜歡做什麼,對磚而言就是線腳。」——路易斯·康

~~~~~~~~~~~~~~~~~~~~~~~~~~~~~~~~~~~~~~~~~~~~~~~~~~~~~~~~~~~~~~~~~~~~~~

孟加拉國國會大廈(National Assembly Building in Dhaka, Bangladesh, 1962–1983)圖片來源:Vitra Design Museum

康大概是唯一一位有生之年設計過教堂、猶太人小區和穆斯林祈禱室的建築師吧,也因為他看重建築本質,因此才能讓設計跨越種族與文化的邊界,而不受政治染指。 在孟加拉國這個並沒有燦爛古文明遺址、甚至被說是世界經濟最落後的國家裡,卻有著富有詩意、對當地人有如寶石般珍貴的建築——孟加拉國國會大廈,而這個設計同 時也被譽作「康的最高傑作」,使得無數的人為了參觀這棟建築,仍舊來到這片土地。? Raymond

1963
年,康第一次造訪位在達喀爾沖積平原的建築現場時,留下深刻印象,他希望利用建築的「聚合功能」,把當地文化圈濃縮在這個國會大廈的整體配套設計。灰色混凝 土建造的圓筒和六面體聚合在一體,如同城堡般聳立的國會大廈,增強了孟加拉國人的自信心;三角形、四方形與圓型開口則深深嵌入灰色混凝土內部,透露「沉默與 光」:以中央大廳為中心,周圍環繞著辦公室、會議室、祈禱室、餐廳等房間,證明了康所說的:「這些房間的聚合就是社會」。? Raymond
Meier、Concrete Ruins

~~~~~~~~~~~~~~~~~~~~~~~~~~~~~~~~~~~~~~~~~~~~~~~~~~~~~~~~~~~~~~~~~~~~~

菲利浦艾克徹斯特學院圖書館(Phillips Exeter Academy Library, New Hampshire, 1965)圖片來源:Phillips Exeter Academy Library http://www.exeter.edu/libraries/553.aspx

「我認為,圖書館是館員可以陳列書、把特別挑選的幾頁翻開,引誘讀者拿起來看的地方。要有個地方可擺放大桌子,讓館員把書陳列上去,而讀者可以拿起這些書 走到光線里」對康來說,他關心的是「人與書本如何會合」,因此,康特別為菲利浦艾克徹斯特學院圖書館設計了一個大型中央空間,光線可以自然穿過屋頂、書架、月洞門,然後照進圖書館的每個角落。? Iwan
Baan、jacqueline.poggi

~~~~~~~~~~~~~~~~~~~~~~~~~~~~~~~~~~~~~~~~~~~~~~~~~~~~~~~~~~~~~~~~~~~~~~

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 Fort Worth, Texas, 1966)圖片來源:Kimbell Art Museum https://www.kimbellart.org/

金貝爾美術館板殼源自「滾盤上任何一點在空中形成的曲線」,當一個圓沿著一條基線滾動時,圓周上的任何一點所畫出的輪廓,就是它的擺線……——Michael Benedikt,Deconstructing the
Kimbell

「人活者就是為了表達……表達恨……表達愛……表達正直與能力……所有無形的東西。心智就是靈魂,頭腦則是工具,我們從中汲取自己的獨特性,汲取我們累積的看法。」在康的思想里,藝術牽涉到選擇,因此他選擇將屋頂設計為弧形,使陽光能進入美術館,寧靜空間中更讓人看見外面的太陽如何運行,與藝術作品如何與 自然光線互動,成為康晚期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Kimbell Art Museum, photo: Bob Wharton

無論對哪位建築師有抱有何種角度的敬仰,給我的主觀上帶來安靜與卑微的唯有康~~

順便借來紀錄片,搖尾推薦~~(請自行在線觀看或下載)

我的建築師:尋父之旅 My Architect: A Son"s Journey
(2003)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18954/


安藤忠雄【Tadao Ando】

出生地:日本大阪

出生時間:1941年

職業:建築師

在成為建築師前,曾當過職業拳擊手(成績:23戰13勝3敗7平手)

利用拳擊比賽贏得的獎金,前往美國、歐洲、非洲、亞洲旅行,也順便觀察各地獨特的建築。在沒有經過正統訓練下自學成為專業的建築師。我想一個令人敬佩的建築師,除了它讓人能夠感動的作品之外,還有其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在安藤忠雄的身上,我能夠看到他對建築足夠的熱愛和自己的決心。而它的建築內斂而豐富,直通心靈。


黑客帝國里的這位architect


密斯。

沒有之一。

遠在我學習建築學之前,我在一本二手書里開始我的建築啟蒙,這本書談現代主義。

除了密斯,書中提到了好多現代、後現代主義的建築師,也許有格羅庇烏斯?柯布?邁耶?賴特?

為什麼說也許,因為過了這麼久,所有的記憶都模糊了,只有密斯依然清晰。

這就是我佩服他的原因,他雋永因為他純粹。

Less is more.

所以題主問哪位建築師最令我佩服,我的腦海里第一時間跳出來的就是這張黑白照片。

人人都說他的建築是國際化的,

是批量複製的,

說他是現在千篇一律的鋼框架玻璃摩天大樓的鼻祖。

他自己也認為不可複製的建築不是好建築。

可是沒有人能夠再現他的少即是多,沒有人能夠複製他的批量生產。


說幾個非常低調的建築大觸:

1.paxton

2.高迪

3.麥金托什

4.貝倫斯

5.BIG

以下一一作介紹:

1.Paxton(1851年水晶宮設計師)

↑↑

1851年是什麼概念?

↑巴黎歌劇院(1861年)

↑英國國會大廈(1868年建成)

1851年英國打算召開世界工業產品大博覽會(The Great Exhibition of Works of Industry of All Nations)這英文名。。然後在1850年3月還剩1年的時間,博覽會的籌建委員終於宣布要舉辦競賽了。。競賽要求是:工期一年,而且要可拆除,要耐火,要用於展覽,採光好,而且要容納很多人,而且還不能太貴。當時所有人的反應是:出題人是誰,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然後4月份收到245個方案,結果當然就是所有的方案都用磚結構,沒有一個滿足要求。委員會的人很失望,無奈之下自己做設計,結果自己也不滿足要求,也要用磚,但是還是按照我的方案來做。當時所有人的反應是:委員會的人又是誰,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正當委員們要被打死的時候,有個種花的人站出來了,他就是Paxton。Paxton用鑄鐵和玻璃,和一個施工單位合作花了17個星期把這個建築造了出來。

這個建築有多大?18.9萬塊玻璃,3300根鐵柱,2224根鐵梁構成框架,佔地7.18萬平米,長564米,寬124米,地上三層建築。

Paxton出生農民家庭,但其實在水晶宮之前就用過玻璃和鐵在一位愛植物的公爵花園裡建造溫室,而且由於當時英國的工業技術已經十分發達,才能生產出大量的玻璃和鑄鐵構件,為Paxton提供了技術可行性和快速建造的可能性。

不過在當時全是磚結構建築的時代,誰又會想到人可以像植物一樣生活在溫室里呢?

什麼鬼。。。

//=====================================================================

2.高迪

聖家族大教堂,巴約之家,米拉之家這些已經耳熟能詳了,不過到底有多厲害?

米拉之家的地下車庫,是全歐洲的第一個停車場。

高迪厲害的地方不在於他的曲線有多麼扭曲,他的想像力有多麼豐富,而在於他的建築結構。

那麼他的結構有多屌?引用東南大學的一篇碩士論文:淺析早期複雜形體建築的設計與建造——以巴塞羅那聖家族大教堂任為例,看完之後膝蓋都爛了。

所以說會用結構來裝逼還裝的那麼好的建築師都不是人。

//=====================================================================

3.麥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是不是想到了蘋果的那台電腦Macintosh?)

亂世出英雄,又要介紹一下時代背景了,一戰前(19世紀末)西歐的建築設計風格已經轉移到追求機器美學上來了,沒錯就是水晶宮之後引發的機械工藝美學,不過這時候出現了一些分離派、新藝術派(實用美術主義)還有高迪那種「仿生巴洛克」等新藝術風格,他們反對工廠預製帶來的缺乏裝飾缺乏藝術的審美,指出「機器的醜惡」,主張一種浪漫主義色彩的美學。

麥金托什雖有自己的設計理念,但他並不反對工業設計,他仍然採用鑄鐵裝飾,並利用簡單的直線素材和簡明的色彩進行建築室內室外的構件和傢具裝飾的設計。沒錯,包括陽台的欄杆,室內的燈具,桌椅,書架都全盤自行設計。我個人是相當的喜歡!

↓格拉斯哥藝術學校(鑄鐵裝飾,垂直線條,簡明色彩)

↓格拉斯哥茶室(他的老婆是植物學家,從植物中提取設計元素;高背椅,餐具,桌布,帶玫瑰圖案的燈飾,甚至侍女的服裝都由他親自設計。F*cking craaaaaaaaazy!這小清新的裝飾風格和大跨落地窗不知勾起了多少女孩的小公舉心。。。)

當之無愧的跨界大師!

//=====================================================================

4.彼得·貝倫斯 Peter Behrens(知道他的身世之後,直呼其名我的聲音都在顫抖。。)

現代建築的三個發狂的人物: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密斯凡德羅都師從於貝倫斯,在貝倫斯事務所做過一段時間。學建築的同學應該很熟悉的「通用電氣透平機廠」就是貝倫斯設計的。

有些人會說,這跟水晶宮比起來有什麼了不起的?這又要從整個建築史背景來看了。其實水晶宮在50年前就算是一個非常前衛的方案,大多數人只會覺得那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工藝產品而已,而並不會考慮到日常使用的建築要結合材料和結構的特性、建築功能的使用、建築的藝術美學這幾點來考慮設計,只是重複的「印古希臘古羅馬的模板」,不會因為你是工廠建築而搞另類造型。所以貝倫斯的理念很簡單又很具顛覆性,那就是建築設計要從建築功能出發。這一點在三個現代大師的傳播下導致了現代建築的革命。

↓貝倫斯的一些工業設計作品,包豪斯設計風格的味道。

格羅皮烏斯回憶說:「貝倫斯第一個引導我系統地、合乎邏輯地綜合處理建築問題。在我積极參加貝倫斯的重要工作中,在同他以及德國製造聯盟的主要成員討論中,我變得堅信這樣一種看法:在建築表現中不能抹殺現代建築技術,建築表現要應用前所未有的形象」。

勒,格,密三個大師已經無法直視了,而他們還有同一個濕父。。。What the F!

//=====================================================================

5.BIG | Bjarke Ingels Group (建築從未如此好玩)

↑這是BIG的所有項目,每個項目都有一個獨特的icon。這麼好玩的項目展示圖我還是第一次見!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再Po三遍他家的官網!BIG | Bjarke Ingels Group 、BIG | Bjarke Ingels Group 、BIG | Bjarke Ingels Group 。不知道BIG是誰?就是那個拿了20億設計費的逆天建築事務所!

The BIG U防洪方案設計:The BIG U: BIG"s New York City Vision for "Rebuild by Design"

他家的分析圖成了全世界建築學子的模板。

08年上海世博會,他把美人魚從丹麥搬到了上海。

最近,建築又被BIG玩壞了:拿了整整20億 他卻只想做個會吐煙圈的巨型煙囪

」認真能把事情做對,用心能把事情做好「,BIG真的令我相當佩服。

共勉!


翻了大概有幾十個答案,居然都沒有霍爾。答這道題不為別的,就為了來給霍爾增加點存在感。

除了設計作品頗豐以外,老爺子還研究建築的現象學,其早年的著作《錨》探討了建築和場地的關係。霍爾成就很高,卻還沒得過普利茲克獎,真是遺憾,真心希望他能早日拿下這個獎項!

初次接觸他的作品是因為我有個方案是在建築內部做了條漫遊路徑,樓梯和坡道在建築內部折來折去,這就導致了我處理不好交通空間和主要空間的交接關係,當我看到Knut Hamsun Center時,驚嘆這就是我想要的感覺!仔細研究它的平面,霍爾把複雜的交通空間和其他空間的關係處理得和諧,並且還巧妙地引入了光線,不禁感嘆,老爺子功力何其了得!Knut Hamsun Center不施雕琢的外部和環境取得和諧關係的同時,內部包裹了一個個讓人驚喜的空間,實在是一個越看越有味道的方案。

Knut Hamsun Center遠眺

Knut Hamsun Center遠眺

Knut Hamsun Center穿出建築的樓梯

Knut Hamsun Center仰視

Knut Hamsun Center光線圖解

縱觀霍爾的很多方案,無論是多麼異形的體量,樓梯再怎麼折,都在他那裡得到了很好地處理。比如Y住宅,比如赫爾辛基當代藝術館。赫爾辛基當代藝術館的坡道真是漂亮得不行不行的。如同一件雕塑,或者一副抽象畫。太喜歡了,私心貼了兩張圖(^_?)?☆

這之後關注霍爾就比較多了,在南京的四方美術館中,他嘗試用建築去塑造中國古代的「散點透視」,折來折去的建築體量也產生了「步移景異」的效果。很期待哪天能去南京看一看。

最後還有一點,在國內,現在很知名的兩個建築師:李虎(open建築)和董功(直向)都曾在霍爾的事務所里工作過,二者的建築空間和對光線的思考(尤其是董功)都多多少少有霍爾的影子。


康,痴迷地追求永恆,建築師哲,受益無窮


從一個非專業建築設計的門外漢的眼光來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幾棟建築均出自 高迪 的圖紙

他的設計完全顛覆了我之前對於樓房 教堂 等等建築的刻板印象

聖家族大教堂

側面部分

內部結構:高迪去世後,聖家堂擱置了很久,缺乏資金,也搞不清楚高迪的設計草圖;高迪是一位非常天才隨性的建築大師,他的草圖往往很簡單,所有未來的圖景都裝在他的腦子裡。

外牆部分細節

巴特羅之家

這是對一個舊建築的"高迪化". 高迪在這裡表現了他對於色彩和外牆裝飾的理解, 也表現了他豐富的想像力和對於不同材料和顏色的駕馭. 龍形的屋頂下是骨骼狀的陽台.飾件都有圓弧, 都是流動的.

部分細節

內部造型

巴塞羅那最有名的建築之一

米拉之家

外牆仰角

對鐵質材料的運用


路易斯康

他的建築讓我覺得敬畏


潘雲鶴潘校長,同濟大學建築系建築學畢業,後來轉了計算機

腳踏實地,切切實實對行業做出突出貢獻,而不是瞎扯一通概念、玩弄玄學、叫學生寫仿宋字


卒姆托


路易斯·康

他的愛情同他的建築一樣具有無法抗拒的神秘色彩。

現代主義走向死胡同時,康用天賦+勤勞+一流的執行力+水瓶座特有的外星思維,重新賦予了建築精神內涵。


我爺爺。

雖然我爺爺可能連建築師都算不上,只是一名建築從業人員。

我爺爺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在年輕的時候給周圍的村縣設計過教堂。

是我進入建築設計行業的領路人。

其餘建築師說不上佩服,只是敬仰和欣賞。


謝 @竹君 邀。

看完了所有回答,居然沒人介紹這位建築師,

哪位建築師最令我佩服,我幾乎不用想就能回答:

  • 1950年生於伊拉克首都巴格達
  • 1968年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攻讀數學系,18歲
  • 1972年進入AA學習建築學,導師庫哈斯,22歲

  • 1977年加入OMA兩年後成為合伙人,27歲

  • 1980年創立自己的工作室,30歲
  • 1983年開始嶄露頭角,獲得諸多獎項,33歲
  • 2004年獲得普利策獎,54歲

Zaha?Hadid是我最佩服的建築師,沒有之一。

附上女神年輕時的照片,旁邊是庫哈斯哦 (?????????)

大學陰差陽錯地進入了建築系,開始了建築之旅。

大一,幾乎每個人都在找自己喜歡的建築師,

很多同學選擇了日本建築師作為自己的偶像。

正當我看日本建築看煩的時候,扎嬸的建築突然映入眼帘!

如果說單調的日常建築,是低級的一次函數,

那麼扎嬸的建築就就是連續可導函數。

我再去查扎嬸的經歷,沒錯,大學主攻:數學。

這也再次印證了數學是一切學科的基礎,

扎嬸更新了建築落後的數學基礎,掀起了一陣參數化熱。

能把高等數學運用在建築中,當然是我感興趣的範疇,

因此,我整個大學就獻給了參數化設計的研究。

在北京實習的時候,就住在銀河SOHO旁邊,

去香港玩,專程跑到香港理工看實驗樓。

扎哈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在這裡就只貼一張好了。

(知乎的圖片瀏覽仍需改善,圖太大。。。)

Sleuk Rith Institute by Zaha Hadid:

當扎哈東京奧運會的方案被宣布無效的時候,

英國圈子裡傳著一句笑話:

日本人花了5年的時間,沒看懂平面圖。

雖然是個笑話,但是你也可以感受一下:

一群人包括你,受邀解決一個難題,

大部分人用常規演算法,花了很長時間才給出答案,

而你用了高等數學的知識一步解出。

大家炸開了鍋,說你的答案看不懂、有問題、你作弊。

於是大家聯名廢除了你的答案,重新開始作答。

你會怎麼辦?

扎神像虐狗一樣只說了一句:下次我繼續投標唄。

————————————————————————

這裡是扎神的官方網站:Zaha?Hadid。

最後,厚顏無恥地打個廣告:

建築師之夜 里有部分關於扎神的問題,

向她致敬!


大學實習的時候遇到的一個老建築師,做建築20多年的老油條。他告訴我做建築要做到點上,做到最關鍵的地方。彙報方案要盯著甲方大領導的眼睛。

工作後發現只要搞定這兩點,你的項目就可以做的很成功。


不知道我的回答會不會被淹沒在這(各位對設計師)溫情的愛戀中,但是我還是毅然回復一下。

為了說一下這個建築師,起了一個題目,叫作匠者仁心。或許他並沒有什麼值得稱讚的實實在在的建築設計作品,或許他已經被諸多老師、學者談及多次,多數人甚至熟悉到麻木,我還是想在這說一下他:匠者仁心——梁思成。

「在我們歷來所結實的人士中,他們是最具有深度的雙重文化修養的。因為他們不僅受過正統的中國古典文化的教育,而且在歐洲和美國進行過深度學習和廣泛的旅行。這使他們得以在學貫中西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審美興趣和標準。」美國學者費正清是這樣可概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

【學貫中西,獨具民族情懷】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逃亡日本,1901年,梁思成在日本東京出生,1912年梁思成隨父母回國。1915年梁思成進入清華學校,梁啟超十分擔心孩子在清華接受了西方文化,而丟了國學,於是常在假期為子女講學。清華八年的教育和梁啟超的影響,對梁思成形成了樂觀開朗的性格,不斷進取的精神,堅定的自信心、學術上嚴謹的作風,廣泛的興趣與愛好起了決定性的用,並使梁思成成為了一個熾熱的愛國主義者,對祖國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勝過一切。此時,一位中國知識分子的「仁心」早已見雛形。

梁啟超寫給梁思成的書信手稿

【實踐出真知,歸國興教育】

1924年梁先生赴美國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他刻苦好學,尤其對西方文化和建築歷史有特殊愛好。他自己說是用「笨功夫」到圖書館博覽群書,研究古代歷史,參觀古代文物,把著名古建築一個個默畫下來,1927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建築碩士學位。接著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入研究生院,準備進行「中國宮室史」的博士論文,但是他感到研究工作不能光在書本中尋找資料而必須到實踐中去考察研究,於是決定離開哈佛到歐洲考察建築。1928年,梁先生回國後應東北大學之邀去瀋陽創辦了建築系,任系主任和教授。(註:東北大學是中國最早創辦建築學專業的大學,後因「九一八」事變,被迫遷徙北平、線、四川等地)

1929年東北大學教職員宿舍前

(坐者從左至右:劉崇樂、傅鷹、陳植、蔡方蔭、梁思成、徐宗漱)

【營造學社,考古掘自信】

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東北,梁先生舉家遷到北平,他參加了中國營造學社(後又梁思成和劉敦楨主持)。這是專門從事對中國古代建築研究的學術機構,他擔任法式部主任,從此投入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從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之間的五年中,梁先生與學社成員先後考察了全國130多個縣市,測繪攝影、分析、研究了2000多座漢、唐以來的建築文物,現在許多名揚海內外的珍貴古建築就是再那時候發現的,這些建築包括:天津薊縣宋朝建築獨樂寺觀音閣、寶坻遼代建築廣濟寺、河北正定宋代建築龍興寺、山西應縣宋代木塔、河北趙州隋朝建造的安濟橋、山西五台山唐朝建築佛光寺等。這些發現的意義在於:中國人能夠在抗日戰爭時期開出一份文化遺產的保護清單。抗戰期間,梁先生領導的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忍辱負重,最終完成了中國的第一部建築史稿——《中國建築史》,實現了由中國人寫中國建築史的夙願。

河北趙州隋朝建造的安濟橋測繪手稿 (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

當時,有日本學者斷言,中國人不可能在中國找到唐代的木構建築,如果要研究唐代的木構建築只能到日本去,為了回應這種無理的歧視,梁先生開始了千辛萬苦的尋找。1937年,梁思成最終尋到了唐代佛光寺大殿,有力地回擊了日本人的輕薄直言。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測繪手稿

隨著國際上現代主義「國際式」建築風格進入,中國近代建築界對中國盛行多年的「中國固有形式」產生了懷疑,中國傳統建築面臨這新的挑戰,對此梁思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傳統木構建築在材料、結構、造型各方面的合理與統一,最貼切地體現了時下流行的鋼結構為主的「國際式」建築的基本原則。他的這個理論滲透著他對中國建築的理解,同事也體現了他對民族復興的信心。為了實踐這分民族自信,梁先生在寫作《中國建築史》的空隙中,將《營造法式》用現代繪圖發將它的每一章節繪製出來,讓現代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建築人了解到中國古代建築的博大精深。(註:《營造法式》由宋代匠作監奉敕編修,是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築工程做法的官方著作。)

中國建築斗拱手繪示意稿

【自強不息,清華培新人】

1945年日本投降後,梁先生回到北京。遷返回到北京的中國營造學社與清華大學合辦中國建築研究所和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梁先生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具備豐厚東西方雙重文化背景的梁先生在辦系之初便明確提出了「形體環境」的思想,並據此把課程分為五個類別,即:文化及社會背景、科學及工程、表現技術、設計課程、綜合研究。其國際視野為清華大學建築學科的國際同步高起點奠定了基礎。同時在他的努力下,中國建築在國際上的地位得到了提升,紐約聯合國總部大廈籌建期間,梁先生被指明為大廈設計諮詢委員會的中國代表。

【匠者仁心,道德與良知的選擇】

回國以後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改變了梁先生的後半生。1948年深冬,以為不速之客拜訪了清華園裡的梁思成。來人是受CPC的委託,向梁相聲請教北京城內需要保護的文物古迹。他還拜請梁先生將古迹的位置在地圖上標記,以便解放軍在攻城時避開。47歲的梁先生深為感動,心裡的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他想:北京有救了。梁先生把北平重點文物的位置準確地標在軍事地圖上,而且拿出了帶領學生門搜集古建築文獻時記載的《全國建築文物簡目》,把它一併交給了那位「不速之客」。就這樣,那張北平軍事地圖變成了《北平重點文物圖》掛到了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指揮所里。北平解放後,梁思成再度應邀編製《全國重要建築文物簡目》,為解放軍南下作戰時保護文物所用。更難得的是,二戰期間美國軍隊轟炸日本本土的時候,梁思成在重慶為美軍在地圖上標出了避免轟炸地點,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日本的京都和奈良。其實,梁思成又何嘗不痛恨日本軍國主義,林徽因的弟弟就是在對日空戰中犧牲的。後事還是梁先生親自操辦的。他之所以保護精度和奈良,是因為這兩座城市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是出自一個知識分子的道德和良知。

日本京都

【榮譽與貢獻——

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

1949年,全國政協向全國及海外僑胞徵集國旗國徽的圖案及國歌詞譜,梁先生被聘為國徽評選委員會顧問,在他領導下,成立了清華大學營建系的國徽設計小組。梁先生等人設計的國徽圖案不僅莊嚴美麗,而且醒目大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最終,全國政協通過了梁先生等人設計的國徽方案。

1949年9月30日,全國政協一致通過建造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提案,並通過了碑文,對於紀念碑的設計,梁先生同樣強調要有民族特色。1952年,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成立,彭真任主任,梁思成、鄭振鐸為副主任,梁思成兼建築組組長。現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就是依據梁先生等人的方案建造的。

人民英雄紀念碑

【激情與茫然——

不被認可的梁陳方案】

「一個城市最怕擁擠,它像個容器,不能什麼東西都放進去,不然就撐了。所以,有的功能要換個地方。」——陳占祥

1949年5月,梁先生被任命問北平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陳占祥主張把新市區移到復興門外,將長安街西段延伸到公主墳,以西郊三里河作為新的行政中心,想城內的「三海」之於故宮那樣;釣魚台、八一湖等地區被組織成新的綠地和公園,同時把南面的蓮花池組織到新的中心來。他的個人建議得到了梁先生的認可,然而卻得到了前蘇聯專家的反對,他們認為北京不僅為文化的、科學的、藝術的城市,同事也應該是一個大工業的城市;以天安門官場為中心,建設首都行政中心;政府的中心去建築在城外,在經濟上是錯誤的浪費。

1950年2月,著名的「梁陳方案」,即梁思成、陳占祥《關於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區位置的建議》提交,《建議》認為在就城內建造新的行政區「不但困難甚大,而且缺點太多。」這種做法會給原本人口密度過高的城市中心增加新的壓力;「以無數政府行政大廈列成蛇形蜿蜒長線,或夾到而立,或環繞極大廣場之外周,使各個單位沿著同一幹道長線排列,車輛不斷地在這一帶流動,不但流量上很不合理地增加,停車地不便也會很嚴重。」

歷史證明,「梁陳建議」是正確的。不顧周車勞頓地人民往返於政府辦公地點與郊區住宿區之間。城內繁榮地商業地區,交通不平衡問題日益緊迫。如今唯一地補救辦法就是不斷費事費力的用近代技術加以糾正,重複歐美大城早已發現的痛苦。

有意思的是,梁思成提出了要保護北京這座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大城市的建議。他甚至還設計了一個「城牆公園」。在這個公園中,城牆上面面積寬敞,可以布置花池、窄眾花草、安置公園椅,每隔一定的距離可建工人休息的涼亭。在城牆或城樓上服飾護城河和郊外平原,遠望西山遠景和紫禁城宮殿。它將是世界上最特殊的公園之一,一個全場39.75公里的立體環城花園。美好的設計夢想隨著北京城牆的拆除一同破滅,梁先生泣不成聲。

梁思成「城牆公園」設計圖

縱觀梁先生的一生,他為祖國和世界文明獻出了畢生的經歷、智慧和才華。對於學術;他懷揣著一份不滅的熱情;對於文明,他滿含著一位匠者的仁心與無私。

「建築師的知識要廣博,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質的,他應當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綜合藝術家。」------梁思成

參考文獻:

部分圖片來源於互聯網

《梁思成傳》 竇忠如(著)

《大拙至美》 梁思成(著) 林洙(編)

《北京,一座失去建築哲學的城市》 王博(著)

《梁思成的「中國近代建築研究」初探》 [J] 張帆 華中建築 2009(01)


推薦閱讀:

SketchUp 為什麼沒有像 AutoCAD 一樣的對象捕捉?
建築學專業澳洲留學選擇新南,悉大還是墨大?ps:想留在澳洲
交互設計和建築景觀設計哪個有前景?
為什麼很多時裝設計師都是建築出身的?懂點建築對服裝設計有什麼幫助?
建築學學生去杭州旅遊,有什麼推薦的路線?

TAG:建築師 | 調查類問題 | 建築 | 建築學 | 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