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新入行的記者,怎樣採訪到權威人士?

我是一家消費類小報紙的小記者,我們寫報道不僅要到處跑線索,搜集數據,最重要最關鍵的是可以找到權威人士,或者政府機關部門的直接答覆,但是這點對我們來說是最難的。

很多人習慣性的對媒體記者有戒備心,都不聽你問的是什麼問題,就拒絕採訪。

其實我們也不光是要報道負面的新聞,我們也希望有關人士能給我們一些提示和建議。


政府的就不說了,習慣性謝絕採訪是常態,多跑幾回熟悉了就好了。其他的專家學者都挺好打交道的啊,你們怎麼溝通的?


本人算半隻腳踏進媒體吧,現在也在做一些服務媒體的事情,我先說說我自己的經歷。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我曾經問過南都某資深運營總監+新媒體CXO,「像學生這樣的群體,自己要做自媒體,最難克服的還是怎麼找到好的合適的採訪資源」,當時我還特意強調了,資源才是展現你的創意能力或者寫作能力的重要因素,我當時並不知道在場的有沒什麼想法,反正我覺得我有合適的選題,我好的採訪思路,在嘗試過很多聯繫與打交道後,覺得能找到一個合適有價值的採訪對象,真的是蠻重要的。

我當時得到的回復是,「你不是有每經xxx老師帶著嗎,他就是一個很大的資源」,還沒等我繼續問下去,他補充了一句話,「資源這回事,需要慢慢積累的,所以學生或者缺少資源的自媒體,只能慢慢去積累,沒辦法一下子閱讀10w+」。事實證明,一個大號可以造就N個小大號,一個刷粉機器也可以做N個「偽大號」。不到一年多的時間,吳曉波和魏武揮等人就開始說內容創業已經不可行了,自媒體的利好已經消失,所謂「水淺王八多,遍地是刷」。

我想說的是,資源確實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玩意」。尤其是記者,想要在某個線口跑開,單槍匹馬只能在黃沙中找不到優越感漸漸被無奈和選題壓迫給逼得喘不過氣來,就想著怎麼轉型了,xxx就是個典型例子。

像我上述的一些經歷我重複了幾次在各大媒體論壇裡面提出,學習真的很鍥而不捨。對於新記者,我不知道有多新,但是一定要抱著學習的態度去過前兩年時間。

1、學會和企業PR打交道,從小公司資源開始積累,尤其是互聯網公司,發展非常快,超過B輪的企業會在傳播上做大一個量級,意味著他的影響力也會做大,這時候就可以作為一個行業開拓者的採訪對象。其實跟PR打交道,既要小心又要用心,小心他們的貪婪,用心去維繫關係,但是要保持一定的高度。

2、專業的能力不可或缺,採訪技巧即「手段」,採訪技巧,多看看書然後多實踐,每一個失敗和成功都是一個經典的案例,總結然後模仿然後實踐,是最好的辦法。

3、不要高不成低不就,嘗試從周邊開始採訪,從小企業到大企業,小而美不正是現在所推崇的報道之一嘛,從淺入深,當然要有一套方法才能積累更好的資源,比如建立自己的名片庫,不要讓自己接觸的每個人流失掉。也不要老盯著馬化騰、馬雲去採訪,也不要老想著採訪一些巨牛逼的人物,要相信一切都是從0到1的。

4、調用身邊的資源,要懂「serendipity」,這個單詞解釋挺邪門的,叫「意外獲取珍奇事物的能力」,有沒試過投硬幣賭錢,當你失敗了十次以後,你下一步是繼續還是停止,停止意味著這個機會不再屬於你,繼續意味著你還得繼續付出,才有收穫。這個單詞的感覺就是這樣,說的就是你如果能夠在做事情的時候稍微踏出一步,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確實,這個講天時地利人和,你永遠不知道你要踏出的下一步是怎樣的,我們講無限接近真相,這個真相也要適可而止。但是要保持一個心態,就是你探索未知和多走一步,直到你開始感嘆。

我有過一個經歷,我的實習老師帶我,讓我去做選題採訪,我也經歷了這樣的頭疼事情,我趁老師不在的情況,我做了個重要的決定。打開他的電腦,看看有沒資料。事實證明,裡面近萬的名片庫,我是屢試不爽。事後我的實習老師發現了,他說了一句話,為你的機靈感到自豪吧。

等我去做品牌工作,我同樣打開了我的老師的QQ,直接去找記者資源,並且凡是他在的群都把我自己給拉進去。呵呵,我就干這麼一件事,其他我都沒做。

————————————————分割線——————————————————————

針對你的問題,我先列出來,1、找到權威人士;2、政府機關部門;3、戒備心與盲目拒絕;

1、所謂權威人士,首先其他媒體會像「蒼蠅」一樣圍在他身邊的,通過百度這麼強大的搜索引擎,我不相信沒有他們的露臉,這裡講的是一個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問題。每個記者都應該比一般人對使用任何工具都要積極,先說一下百度,關鍵詞搜索新聞頁「某行業+專家」、「某問題+專家」,方法很多,自己嘗試。

其次,脈脈、藍鯨、牛媒網等平台,還有釘釘等社交平台,其實是一個很強大人脈搜搜庫,功能自己發掘。

我們身邊還有很多類似的人脈系統,QQ和微信,也是基於你的一度、二度人脈搜索,前幾年還有一個圈子的功能,為了保護隱私,騰訊關閉了。騰訊有一個專門做人脈搜索的工作室,可以說人脈搜索是未來的一個搶手貨。

2.政府機關部門,任何一個記者在遇到突發的時候,都想要有政府方面能夠表態,實際上,除非逼不得已,他們是不會搬石頭砸自己的腳的。記得有次網易的朋友和新浪財經的朋友想要和某局接上線,作為好友已經通過各種關係,甚至已經和某某某的某某朋友打了招呼,由於選題敏感和對外統一的問題,一般他們建議是報社或單位領導進行溝通,記者接上還不容易。這是有計劃要和政府打關係的操作方法,沒有計劃突發的,除了給採訪提綱等待以外,貌似真沒什麼好辦法。

獲得重要消息的渠道,還有向某社要~

3、戒備心與盲目拒絕,這是很正常的,一個稍微資深的記者應該要考慮這些問題。還記得新快報某資深記者在採訪某大因為侵權花雨文學一事,很直接的給採訪提綱然後碰壁的過程,對於某大來說這個報道也許是個負面,但是也是給他澄清或解釋的機會,至少我是抱著這個心態去跟他們溝通,也許結果不一樣。

說下技巧,面對較為強硬的採訪對象,我們也得用強硬的辦法,比如列出所了解的情況,逼迫他們對此回應,如果不回應意味著有默認的感覺。將傳聞或未經證實的資料展示給他們,也是作為強硬逼迫回應的方法,再從回應的內容中挑出尖銳的問題。

經驗問題比較多,解決採訪資源的問題,估計會在這兩年時間發展不斷消除壁壘,藍鯨或許已經打通了一些渠道,類似牛媒網或者其他爆料網站,企業資源、採訪資源、線人和記者對接會越來越順暢了,更多的考慮怎麼把工具用上,怎麼利用互聯網。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360深陷「制毒門」 的事件?
人人影視為什麼不接受任何形式的媒體採訪呢?
如何評價媒體行業的低俗化、娛樂化傾向?
當某些體育記者寫文章明褒暗貶黑運動員時,作為他們的球迷的我們應該怎麼做?
如何評價「冒犯公眾比虛假新聞傷害更嚴重」這句話?

TAG:媒體 | 新聞 | 記者 | 採訪 | 媒體從業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