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巴巴羅莎計劃?
軍事
嗯,之前那一大段有點太多了,還是寫個簡單點的吧
只看軍事本身,巴巴羅莎在戰略上可以說是天才之作,戰術上是外星人水平。
戰略層面,兵分三路的做法,雖然分散了力量,但卻是唯一符合俄國現實的做法,俄國的道路和地質條件之糟與西歐無法相比,運輸是一切戰略運動的先決條件,集中70個師已經造成了癱瘓,如果真要集中全部力量進攻莫斯科,恐怕就堵在波蘭了。
戰術上,雖然俄軍還沒有擺脫大清洗造成的混亂,但是已經開始恢復狀態了,衛國戰爭前期不堪一擊的狀況是符合俄軍真實水平的。當時俄軍裝備尚可,但是戰略和戰術思想都荒謬無比,作戰條例中基本沒有防禦的內容,戰略防禦在政治上不正確,指揮官總是主動把部隊送到德軍鉗形攻勢中送死。一直到1942年中,德國還能保證戰術層面100%的優勢。
德國無法在莫斯科外圍取得決定性的突破,主要是因為被蘇軍的層層防禦耗損了進攻的力量,這又與德軍過於深入俄國國土造成補給困難有關。深入蘇聯領土後,阻止德軍進一步前進的並不是戰略規劃的錯誤,而是德國低下的科技水平和貧弱的工業能力。
希特勒備受指責的主要是缺乏接續的戰略,但是按照希特勒原本的設想,到達基輔,莫斯科,列寧格勒之前,俄國就應該已經崩潰了,再往後的進攻已經超出當時的
科技水平。實際上德軍也基本達到了原有的戰略目標,巴巴羅薩計劃如果有戰略層面的問題,那首先是因為政治角度的判斷失誤,而不是戰略規劃本身。
從政治角度來看,德俄必有一戰,雙方的意識形態針鋒相對,而且都是進攻性的,無非是誰先進攻的問題。紅警里YY蘇聯發動二戰並非胡扯,而是非常符合當時蘇聯價值觀的。蘇聯之後沒有發動三戰,是因為美國過於強大,也因為二戰元氣大傷。1941年已經是蘇德雙方力量對比最不平衡的時間了,拖到1942年夏天,蘇軍裝備還會更好一些。
經濟方面,德國的所謂社會主義建設其實徒有其表,經濟改革根本不徹底,再搞軍備就要虧空,因此負債經營的色彩很濃。對內借債暫時不要緊(有興趣可以查看大眾人民汽車的典故,典型的流氓行為),對外借債,只要把債主幹掉就OK了。對捷克和西歐的進攻都有很強的經濟動機。至於蘇聯方面,當時的德俄貿易是進口資源返還工業品,有時間差,巴巴羅薩的發起時間恰好是交易差額最大的時候。這可能純屬偶然,但也可以看出元首這人蠻小氣的。
大家一般認為裝甲力量是終結陣地站的原因,它使得軍隊能夠快速突破敵方防線進行縱深運動。事實上,壕溝和鐵絲網只是陣地戰的現象,低效的補給才是陣地戰得以維持的原因,裝甲部隊需要的燃料和彈藥必須快速大量地運送,鐵路的修建速度慢,靈活性差,要想快速推進,必須依靠汽車運輸。
汽車的多寡決定於德國的工業力量,但是汽車需要的資源是汽油和橡膠,這都是德國本土所沒有的。在德國經過了10年飛躍式的大發展 後,人均汽車保有量仍然只有苦於經濟危機後遺症的美國的7分之1 。有人估算,單用汽車一種工具,德軍進攻莫斯科所需的後勤 車輛將是德軍當時汽車數的10倍。在當時的地球上,只有美國才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能力。從美國人的角度看,德國的軍事力量和八路軍沒有本質區別,都是土鱉軍隊。
假如當時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因素允許德國採取一種穩紮穩打的方式來進攻蘇聯,那麼鐵路運輸應該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只要能夠維持鐵路和汽車的合理比例,德軍在蘇聯的後勤狀況會有很大改善。但是,德國當時所處的政治形勢不允許它慢條斯理地向東推進,而且消滅劣等民族的神聖使命又阻礙它採用更靈活的政策來充分利用俄國的人力和資源。
最致命的是,希特勒的政治策略反而把蘇聯人推回了斯大林身邊,這樣一來,巴巴羅薩要達到的目標——儘快擊潰紅軍,讓俄國政府崩潰或投降——就完全不可能實現。
於是一切又回歸原點,這是一場因為政治和經濟原因發動的戰爭,也因為政治和經濟原因失敗。
有本書叫《補給戰》,是專門研究軍事後勤的,
其中巴巴羅莎專門有一章,從後勤角度說明為什麼巴巴羅莎後期的戰役進程變得那麼奇怪,為什麼必然失敗。當然不全面,但是能解答很多常見的疑惑。我寫過一個縮寫版,第7章開始是德國,有時間的人建議讀下原文。
後勤與戰爭(精縮版)這是俄羅斯現在的公路的典型狀態,據說還是國道。50年前俄國公路什麼樣就可想而知了。起這麼個名,不就註定是要陰溝裡翻船嗎?
推薦閱讀:
※1945年的國民黨和共產黨能單獨攆走國內的日軍嗎?
※如何評價二戰期間幾款半自動步槍?
※各國空軍有哪些有意思但是鮮為人知的傳統?
※怎麼看待2016波蘭電影《沃倫》,裡面的屠殺都是真實的嗎?
※如何評價英國M4謝爾曼螢火蟲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