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到了最後會變成貼吧/知道/微博嗎?

感覺知乎越來越水了...被果殼拉開距離了。果殼因為有專業寫手,感覺終端用戶質量還可以保證。知乎真的...


我在一開始的時候,有個回答,就是說可以通過手工點「不再顯示」來篩選自己的timeline,可以通過取關拉黑來避免一些答案。

然後剛答完沒多久,各種社會事件繽紛而至。比如典型的醫患糾紛,每月兩三件,又如某搜做了哪些惡,每月一件……如此種種。

到現在頗為感覺難過,感覺接下來我只能研究怎麼寫一個zhihu-NewsBlock插件了。各種奇怪的新聞,本該是在微博上的東西,出現在我的timeline上,讓我非常的過載。哦,還有大V之間的「爭執」,各種各種……

憑良心說,如果你想對一個事件發表評論,其實成本是很高的——至少你要參閱數十條報道,才能得出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一個觀點——而這個觀點往往引發爭議,很多很多的人會回復——你回復這些熱心觀眾又要一些時間。簡單的回復還好,但是遇到某些分歧,特別是對方存在一些理解不一致的情況下,解釋也是非常麻煩的一件事——最終搞得很累,陷入無意義的爭論中,浪費時間。

爭執這些事件,能有什麼效果?曹操當年有話說:「滿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還能哭死董卓乎?」

是這些爭執能讓人死復生,還是能讓制度進步?大概都不能——甚至不能讓爭執的參與者提高見識,反而容易因此引發偏見。

「滿屏知友,夜撕到明,明撕到夜,能撕出共產主義新世界乎?」

哦,然後我都不知道,我來這兒要幹什麼了。

起初認識了不少人,但後來不知道什麼時候,似乎就沒怎麼認識過新的人了——實際上贊同超過1w的人根據kanzhihu的數據也就1w——看著多,但是實際上是很少的——以至於刷一刷都是些熟悉的老面孔。

哦,最初的時候,是打算認識一些人,看一些高質量的回答,順便自己也練習一下自己的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然而現在,滿屏的社會熱點事件,我能獲得什麼?去發表評論,浪費自己的時間,也浪費別人的時間,還有對受害者不尊重之嫌。能認識人么?大概這樣也認識不到什麼人。這種熱點事件中的高票答案有什麼教益?也就是反覆的重複示範如何引導輿論,如果帶領「民意」,如何造勢,如何借勢罷了。倒是能夠很好的練習自己的表達能力——練的心力交瘁。

除了社會熱點,然後剩下的大半是諸如此類:「如何把妹(漢)」 「感情經歷」。

是,你的感情經歷是很特殊,但是沒有一個人的感情經歷,對自己來說不是特殊的。在這類問題下的回答,很多自嗨的——其實大家都希望別人傾聽自己的故事,而不是自己傾聽別人。

然後的然後,才是一些關於代碼、ML、或者其他學科的相關討論。

我越來越懷念曾博當年刷屏的提問了。


很明顯不會,至少按現在的路線看起來不會。知乎現在的嘗試看起來更像是偏媒體屬性的社交平台,這點來說和貼吧知道微博區別都挺明顯的。

至於你說果殼,不好意思,果殼現在已經從我的收藏欄移除了,相比之下我覺得豆瓣都比果殼運營得要好。

知乎雖然水,但是在你明白它的分層以後還是挺有趣的,這個分層自然就會淘汰小白用戶。

你甚至能夠在諸如果殼、豆瓣、微博的更新上看到明顯跟隨知乎的痕迹。

知識、觀點、經驗這些東西,是用來分享和討論的,而果殼更像僅僅是在佈道而已,事實上網路社區這個東西,一定要有樂趣才有意義,而樂趣一般源於撕逼和看人撕逼。

一個大和諧,人人都只知道說好好好,牛牛牛的社區,其實並沒有什麼提升空間。

衝突才是進化的源泉。


現在的知乎已經具備齊全了微博貼吧知道等數個以前我常用的交流平台功能了,這也是為什麼我會來到知乎而現在又很少用微博貼吧等其他交流平台的原因。

簡單地說一下目前我對一些交流平台的使用情況:

1.新浪微博

類似於國際上推特和臉書,由於天朝用戶基數大,又無法使用推特和臉書,作為國內最早2010年推出的微博平台,用戶數呈爆炸性增長。最開始是博客的簡化版,屬於淘汰新浪博客後誕生的新產品,主要有關注、轉發和評論功能,現在開通會員後更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後台功能。私信的回復速度也不比其他即時在線通訊工具慢,使用方便。新浪微博已經不只是國內專用的微博平台,不少身在外國的友人也加入新浪微博使用行列。在微博這個平台上很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圈子,認識了不少自己本地的小夥伴,也能勾搭了不少外地的小夥伴。關注得越多活躍用戶,你的首頁刷出來的信息也越豐富。

本人2011年註冊,2013年混得最火,目前1000+互粉,但已不再堅持每天都更新了。

2.貼吧

貼吧的出現時間很早,類似網路論壇的簡化版,其實每一個貼吧都是一個獨立論壇,伴隨其他百度產品的功能,貼吧的使用也非常方便。主要有發帖、回帖、簽到等日常功能。然後貼吧吧主、小吧主或各種貼吧相關的管理員和大部分的貼吧活躍用戶之間的關係又是貼吧日常的關注焦點。基於百度作為搜索引擎壟斷了國內一部分互聯網用戶的瀏覽器,貼吧用戶的基數也不少。

本人2007年註冊,2009年使用最多,2010年擔任過某日本聲優貼吧的吧主,該聲優當時在國內名氣不大,甚至可以說毫無名氣,但她獻聲的虛擬角色卻在acg圈十分聞名。最初很熱情管理和宣傳這個貼吧,但是那段時間來貼吧訪問的人很少,後來因為沒有其他人來接盤疏於管理再無問津那個貼吧。

3.百度知道

這是一個純問答的平台,有別於知乎的是,回答問題可以獲得積分,也可以通過懸賞自己的積分來吸引其他用戶更快回答。由於早期的知道問答答案都是由提問者自己篩選,故早期有部分知道答案不一定正確和具備權威性。後來隨著百度用戶增加,知道平台也有部分權威專業人士在作答,而且知道平台的問答狀態目前比知乎更混亂。

貼吧時期的我也有用過一段時間的知道,以前知識面小,所問答的問題無足輕重。

相比較一下現在的知乎,有基本的問答功能外,日常刷知乎首頁也類似於日常刷微博首頁,看到有趣的問題會看一下,添加作答或者評論。總的來說,目前大部分交流平台的基本功能這些都具備了,無論知乎、微博還是貼吧,它們初心都是一種功能,隨著用戶的增加和對更多功能的需求,每個交流平台也在逐漸完善更多功能以滿足用戶需求,這樣才有可能留住用戶。

功能的完善才能留住和獲得用戶,而讓用戶流失和唾棄的,往往只有平台上的烏煙瘴氣。

我從最初在qq空間寫日記,再到新浪博客、百度空間、百度貼吧、新浪微博,現在輾轉到知乎。

不希望有一天離開知乎去到一個新的交流平台,是因為厭倦了知乎那種似曾相識的氣氛。


你去關注一群不水的人然後你就有一個隱形的圈子了。這個隱形的圈子的資訊全部從自己的首頁朋友動態獲取。


能做到貼吧/知道的量級還不美死?


這四者區別還是很大的,百度知道是問答平台,貼吧是興趣社區,微博主要是媒體屬性公共平台。知乎的話,按照官方思路應該是社交化問答平台。

1.知乎和百度知道

如果單從問答這種形式上來看,知乎跟知道很類似,但其實二者相差太遠。

知道中的問題更接近於我們平時所說的問題,即傳統的問題-答案(提問-解答)這一模式。知乎上的問題則遠遠超出了這個範圍,雖然也包含了前者這種探求答案的問題,但更多的其實是一種話題而話題的拋出通常都是調查性質而不是求解性質的。

從知乎和百度知道對產品的設計上就可以看得出這種區別。知道的模式是提問者提出問題-回答者作答-提問者選擇最佳答案。可見知道在設計上中更偏向於提問者,最終是由提問者才決定最佳答案。而知乎卻不是這樣,它的問題不是歸屬於提問者的,其他人也可以編輯,自然也沒有最佳答案的設置。這裡的問題是被作為公共議題而存在的,沒有最佳答案則意味著這種模式更推崇各種答案(更多是觀點)的自由呈現和碰撞。

2.知乎和微博

從上面可以將問題作為公共議題的設置出發,很自然地就可以想到主打媒體屬性的微博。

知乎模式(議題公共和各種觀點的呈現碰撞)天然就很適合作為公共輿論場存在,而發展到現在知乎似乎也確實成了一個,近期的魏則西事件和LY事件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魏則西事件的始發地是在知乎,雖然其後是轉移到了其他陣地(微信和微博)才得以被大規模知曉,再之後的爆發期整個知乎幾乎完全被捲入了這一事件中,甚至引發了大V撕逼事件。LY事件也類似,知乎可以說是該事件的發源地,是知乎大V作為死者同學發表的文章才使得這一事件被大規模傳播並討論。從公共事件傳播平台這一屬性來看,知乎完全是一個簡略版的微博。(很多人大概也是用知乎代替微博的吧)。

不過知乎和微博還是不同的。由於知乎很多時候可能非事件發源地,因此很多資訊都只是二手的,所以更多是在微博等其他地方看到信息,在這裡看的更多是各方觀點。另一方面公共議題的呈現方式不同,知乎相當於將微博每個微博下面的評論提取出來作為產品核心來存在,問題或者是議題本身往往可能不被關注,從而導致可能的站隊。但這一設置的好處在於,發表言論比微博上相對容易得到關注(人比較少也是原因吧),而知乎對於贊同的突顯,也使得在知乎顯得比微博上要相對平等一些,畢竟不管是答題還是單純點贊或反對在知乎都有其價值。

3.知乎和貼吧

上面說到知乎相對微博平等,而貼吧則可以認為是平等性的代表。

貼吧的呈現方式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進入某個吧後,你的時間線不需要大V之類為你篩選,完全是自由態的。一個新人發一個帖子和一個貼吧老人發帖並沒有太大的區別,都會出現在首頁獲得同樣的關注。

另一方面,雖然很多人說知乎貼吧化,但其實只是表面現象。二者本質上完全不一樣。貼吧是作為興趣社區存在,關注某一吧本身就已經是一層篩選,所以從這個意義而言,貼吧的門檻也許還要高於知乎。

從每個知乎問題的呈現來看,表面上跟貼吧有點類似,但也不一樣。一個帖子是有樓主的,是有人來維護。知乎問題則是無主的,沒人人為的控制,可以認為最終呈現的結果是靠每一個參與者自發維護的。這一差別導致的結果是貼吧是一個好的社交平台而知乎本質上並不是社交平台。

最後還要說一點,就是知乎的另一面,傳播知識那一面,這一面才是知乎有別於其他所有類似網站的核心。


凡是人多的開放社區最後肯定會和貼吧微博一樣,下一個貼吧就是知乎,而下一個知乎誰知道呢?

在中國,但凡人多的地方就少不了意見,而意見不一必然撕逼,即便當事人不撕,旁人也會幫你撕的。

在開放社區只要人氣起來了必然逃脫不了貼吧微博的命運,知乎的撕逼,詐騙,廣告是不是越來越多了?這其中也不乏大V。隨著流量的增加,知乎必然越來越亂,知乎藥丸!

所以知乎的命運是逃不掉的,何況知乎變現之路還沒找到,有沒有看到一點昔日貼吧的影子?當年的貼吧也是沒有商業化的,然後百度覺得不能再免費服務下去了,然後下果諸位應該看到了。

今日的貼吧不一定是明日的知乎,但昨日的貼吧便是前車之鑒,我並不覺得知乎能逃脫命運之輪。

總之知乎藥丸是遲早的事。


早晚,大勢所趨。

首先,知乎新用戶沒什麼准入規則。

其次,國內缺一個好的社交網路,所以只要有一個主流一點的潔凈之地,就會成為從其他已經亂掉的網站的避難所。玩沒問題,但是很多人完全不想傳授乾貨或學習知識,只當個社交網站來用,你說能不完嗎?

最後,知乎作為一個問答網站,對一些明明很水,但是沒道理刪的提問沒法下手。所以從性質上來說,知乎官方就很難在凈化風氣上做出引導。


己見。

知乎變成貼吧和微博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它們的定位是完全不一樣的。至於,成為知道,倒是有可能,但也很難說,至少從目前來看兩者差別還是蠻大的,要看知乎團隊之後的運營思路。

知乎在發展與壯大過程中大量不同水平與素質的人進來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知乎與其他最大的不同是無論答題者還是瀏覽者,他們的收穫並不是簡單的積分或者轉發量、頂貼數,而是一種回答問題本身的滿足感或者獲取知識的喜悅感。

至於果殼,我倒是覺得它的定位是在科學層面,而知乎的力量是在生活層面。質能方程的發現並不會改變大家吃麵包的生活。兩者沒有比較性。


知乎版本更新後的界面已經讓我有了看貼吧的感覺


淫淫,豆瓣,陌陌


不會,知乎的氛圍哪怕拉低也不會成為貼吧/微博,百度知道也不太可能,在廣泛的知識面上,知乎還是跟百度知道差很遠。

但是我還是挺看好知乎的前景的,作為一個能讓人願意分享見解的地方,知乎社區的熱鬧是可以想見的;專業性和大眾網站的確有些不太兼容,但知乎打的就是知識、經驗和見解。在知識之後,還有經驗與見解。想要普羅大眾去理解比較艱深的知識成本很大,在這個基礎上,知乎一些通俗的回答有一定科普上的意義;更何況,還有經驗和見解這兩招。

所以,大可不必為知乎的未來太過擔憂。

果殼,讓它成為果殼;知乎,會成為自己獨特的知乎。


噴子和弱智是不會放過這麼火熱的罵戰平台的!!!


會,一定會??

從設計上本來就看不出來比貼吧論壇高到哪裡去??既沒有準入門檻,又基本沒有發言要求,也不是付費的專業導向的學術分享??憑什麼保證質量??靠自覺?靠「高端人群」口口相傳?靠幾個大v帶節奏?靠各種所謂精英強行裝x?還是靠??管理員刪刪刪?ex me?

現在知乎的確是一個高配論壇,主要是靠用戶群體相對較小??趁這幾年沒有做大的好日子再翻翻吧,過幾年如果有了貼吧的規模,破乎還能拿什麼秀優越,還鄙視貼吧論壇評論區?


不會,本人知道也參與了一年多了,答題活動也參與了不少,但是真的感覺百度知道和知乎之間差距不是一星半點,從專業回答上來看,知乎點贊很多的答案基本上都是乾貨,而且都是很長很長的答案,專業性和答主的用心程度可見一斑,而百度知道則差了很多,哪怕是自詡優質回答的高質量,很多都很短,只是簡單的複製粘貼和模板答題,毫無乾貨,雖然今年改版後好了一些,但問題依然存在。

其次知道,貼吧,微博上的廣告簡直喪心病狂,各種廣告滿天飛,簡直不能忍啊。而且很多都是官方的推送,真的讓人無語。

從用戶素質來看也可以看出來,知道上面很多提問的人也是喪心病狂,各種追問,而且窮追不捨,

最後,有很多人用知道來瘋狂賺錢甚至進行違法活動,各種模板答題,刷子也是層出不窮,很多專心致志答題的人都氣得不行。

不吐槽了,心累啊。


貓撲早期定位是單機遊戲論壇


笑,題主的提問,是軟廣么?

再來回答:

可以確定的是,不會變成貼吧/知道/微博。

更加可能的是,我大知乎會成為一個另類的天涯。

以上。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使命召喚吧由於禁止濫用斜眼表情而引起的爆吧事件?
steam非官方交易中有哪些不為普通玩家所知的黑幕?
如何看待帝吧出征維珍航空?
為什麼李毅吧的自我創新能力會呈現陡崖式的下跌?
都說英三嘉哥大牛人,那他到底厲害在哪裡?

TAG:知乎 | 百度知道 | 微博 | 百度貼吧 | 果殼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