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耳機是為了讓音樂變得好聽還是還原音樂的本質?
01-14
入燒一年半,進圈子的人大多都在討論某某耳機(前端/耳放)的聲音趨向及搭配問題。
XX前端搭XX耳放搭XX耳機會出什麼樣的聲音。打架壇為了一條線/前端/耳機的聲音天天在打架。耳機吧各種炫富。So,我想問下「買耳機是為了讓音樂變得好聽還是還原音樂的本質」 這個問題究竟什麼才算真正的發燒友?亦或是發騷友?
一點小疑問,歡迎討論,不喜勿噴。
它像是坐標的兩軸。
橫向是還原音樂的真實面目。縱向是設法讓音樂聽起來更美。橫軸
很多朋友第一次用Hi-Fi設備聽自己過去常聽的音樂,會有一種面目一新的感覺。最常得到的反饋是「原來這首音樂是這樣的!」通過Hi-Fi他們聽到了過去從未注意過的細節。原來這裡有鼓聲!原來有兩把吉他在彈分解和弦!原來這小提琴聲是Midi做的!終於聽清楚和聲是怎樣唱的!……這種感覺和差異有多強烈呢?對比過去的聆賞經驗,彷彿他現在聽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首音樂。在這個階段,愛好者會容易被那種清澈透明、真實無染的聲音所吸引。
縱軸
發燒友在有了一定的Hi-Fi基礎,有了一定的器材聆賞經驗後,會開始尋求讓聲音「更加令自己滿意」。常見的是聽慣了冷峻的聲音後,想要改善泛音表現。比如試試去玩入門級的膽機,或者純甲類放大器,或者帶一點箱聲(適度合理共振)的喇叭。一般來講是從「聲底薄、沒感情」往「聲底厚、更富有情感」這個方向去努力。豐富的泛音,可以讓音樂更生動悅耳。在追求「美聲」的過程中,發燒友希望細節、透明感、動態能夠保持,或者更精確點。
在追求「真實」的過程中,發燒友又會希望泛音和韻味能夠保持,或者更豐滿點。這是一個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但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任何音響器材都各有擅場,各有不足。
如果我有足夠的房間,又有足夠的預算,我想要:LS3/5a拿來聽小提琴和四重奏;Eggleston Works Andra3拿來聽馬勒和1812序曲;Martin Logan Summit拿來聽人聲和爵士現場;K2組成多聲道系統拿來看電影。討論器材之前,聽一場現場音樂會吧。
至少,你喜歡的一樣樂器,要親耳欣賞一次吧。
哪怕是純電音的夜店曲,在夜店站在音箱上,感受心臟也在共振吧。
不然,「音樂的本質」從何談起呢?
-------------------
有一種錄音技術,是把兩個拾音器,放在一個人體模型的耳道中錄音。而那個模型在聲波傳播相關的物理特性上,儘力做到和人體一致。
這樣錄音的作品,被稱為是為耳機優化的。大部分音樂產品,並無此等處理。談耳機的還原,天然就有不足。因為人的整個身體,都參與了對音樂的感受,並不是只有耳朵而已。
有錢的話,不如多聽現場。盡憑這個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可能跑題。我認為,如果你一生都不會去音樂會或者接觸樂器,耳機則是為了讓你感覺音樂更加好聽,也就是染。HIFI其實是一個相悖的東西,氣勢如虹與精細如針總是無法兼得。而不停的入新的裝備,則是為了找到這兩點之間自己最喜歡的平衡點,如果找到了,便可以退燒,漸漸出掉不用或者不夠喜歡的耳機和前端,剩下來的就是自己的至寶。
現實的問題是:回放設備幾乎不可能原汁原味還原出「初音」!就好比罐頭無論如何密封,都無法還原新鮮水果的鮮爽滋味,所以才需要去加香精和調料。在音樂里,這種東西叫「音染」,說得冠冕堂皇一點,叫「調音」! 因為在hifi的世界中,每個環節人們都力求做到最好,因此,能儘可能原汁原味表達出來的音樂,就已經是當前我們可以聽到的最好的聲音了。 為什麼呢?因為演奏者、錄製者、歌唱者…ta們已經盡全力在獻出好的聲音,你只要能把這些聲音完美的還原出來,就很完美了。。。。 所以,好的耳機會力求還原,而使用它們的人也會力求找到最好的音源去聆聽。
而那些「調音」的耳機,還是留給感覺派、時尚派去「享用」好了。
Both.HiFi 的意義在於成為『唱片演奏家』。
個人傾向於還原音樂本質,音染太重的不喜歡
不差錢,有時間,好聽,提格。這事可以干。
大多數本質上是以音樂的名義裝逼。少數是用裝逼的方式更好的滿足自己的耳朵。
很少有音樂沒有經過修飾,修飾了的就不是還原了,音源這一塊就限制了聽音。
花大價錢買了個耳機,買了個二房,找測試碟,聽來聽去,越聽越煩躁,你再去看那些拿著個1,2百的那些人聽得多高興!每個人對音樂的定義就不一樣,何必講什麼高保真?你還記得第一次讓你感動的那種聲音帶來的感覺嗎?記得的話就去耳機店一個個聽,不記得了就過個半年不聽耳機了,再去耳機店聽。推薦閱讀:
※你怎麼看待即將發布的黑格U1耳機(HeyGears U1)?
※如何評價「隨身無HIFI」這個觀點?
※酷狗新出的藍牙無線耳機怎麼樣?
※2500左右的預算,想買一個MP3加耳機,請問該如何搭配呢?
※怎麼評價酷狗藍牙耳機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