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大學後讀了一些書,對讀書和思想開始多了很多思考,由於性格使然,喜歡多思少言(正學著表達自己和多與人交流),經過交流才發現知道別人一些思想很深刻,看得出來是沉澱下來的話語。請各位解答下心中疑惑?

一、讀書筆記:每次讀書,激起思考後用手機寫下一些心得,由於是自己消化得到的,所以印象比較深刻,但是一本書讀下來,發現收穫的可能就是寫下的幾段話,那有沒有必要一本書寫類似讀後感的文字? (可能有點浮躁)讀書筆記我是一直有保存下來的,不過不是紙質的,不能經常拿來翻翻。

二、辯證思想:其實本來想寫獨立思考的,但是感覺思想比獨立思考範圍更廣。讀書,是跟別人的思想在交流,既然是思想,就會相異,有些難免偏激片面,此時我該怎麼辨別精華與糟粕?推而廣之,面對生活中其他人的思想和言行舉止,我又該如何去辨別什麼是正確的(雖然知道沒有絕對正確的)?

三、分析能力:一個同學說馬克思《經濟學原理》讓他對人的言行舉止有了更深的理解,明白某個人為何會做出這樣的行為(例如可以分析熱點事件、時政新聞背後的一些利益真相),就是能分析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繫.這種分析能力是怎麼得到的?是不是通過多讀書沉澱加上經常分析現實鍛煉得到的?

四、組織表達:雖然經常思考著,也有寫下一些體會,但是等到需要表達的時候,卻是寡言了。平時可以有哪些小方法或者技巧,讓自己多學著組織文字,表達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是通過說)


和題主一樣的想法,我覺得豆瓣閱讀啊,知乎上面都可以找到交流的平台,把你的書評,感想什麼的發上來,大家互動起來,就有了更深的理解。目前我也在努力建設中~

---------------------分割線

最近看了一些關於學習方法,學習效率的文章,核心觀點出乎意料的相似,結合我的實踐,我也挺認同的。如果你能把一個東西傳授給別人,證明你吸收了這個知識點的百分之九十,能馬上應用於實踐,說明掌握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如果能與他人進行小組討論,能吸收百分之五十的內容。而只通過文字去閱讀,只能吸收百分之二十五。可見,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就是抱著要馬上講解給別人的心態去理解和吸收,並組織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


引用新東方朱偉老師老師的話「知識不光要輸入,還要輸出, 否則會得便秘 ,消化不良。」

1+1&>2 建議多交流,多討論。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有愛好,發現了果斷上,不去糾結。等我考完國考回復交流


推薦閱讀:

怎麼提高生活質量?
有沒有問 【5個為什麼】的技巧?
如何解決超出你知識儲備的問題?
如何提高debug的能力,看日誌分析錯誤原因的能力?
知乎大牛離開對知乎對大眾有什麼好處?

TAG:閱讀 | 思考 | 大學 | 思想 | 分析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