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還是奮鬥,你的人生價值取向是怎樣?


我看過一個故事,大意是一位中國婦女為了給家裡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出國打工,每天都很辛苦。一天她在街上看到一個跳舞的年輕人,面前擺著寥寥幾張紙幣,她很不解,便向前詢問「你年紀輕輕為什麼不努力工作?」青年回答「我雖然賺得不多,但卻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還有很多時間陪伴家人,我很快樂。而你雖然賺得多,卻背井離鄉,每天做著辛苦又不喜歡的事,你快樂嗎?」這個中國女人聽後感慨萬千第二天辭職回國。

心裡雞湯的特點就是先有一個觀點,再編一個看似真實發生的故事作為強有力的證據支撐這個觀點。我不知道多少年輕人在看了這則故事後,為自己不求上進囿於現狀的惰性找到了理直氣壯的解釋而更加理直氣壯。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類東西對很多沒有思考能力迷茫的投機的現代青年來說是一種嚴重的誤導。你可以給年輕人傳授知識,提供建議,但千萬不要將個人經驗當作普世哲學指著眾多分岔路的其中一條對一群各不相同的人煞有介事言之鑿鑿地作指示,這條是對的,是好的。我說這些並不是在否定故事中的生活方式,我的意思是,這個世界並非二元化。

在我等俗人眼裡,故事中的年輕人並不成功。「成功」這個詞,很多理想主義者很瞧它不起,認為它太現實太狹隘。是,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在街上跳自己喜歡的舞是一種成功,完全可以認為陪在父母身邊是一種成功。這種「成功」看起來如此輕鬆、自由,富有情調,不摻雜任何功利,並且在快節奏的現實生活中尚且少見,實在讓人羨慕。

這使我想起一個朋友,他是醫學院的高材生,投身醫學事業,可以拯救生命,造福眾生,這是一個崇高的職業;可以拿可觀的薪水,這是一個可以給自己提供較高生活保障的事業。如故事中的跳舞青年一樣,他卻選擇去中關去修筆記本,只因修筆記本是他「喜歡的事情」。我們該如何評價這樣一種喜歡的事情?要知道普遍的價值觀是把「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那麼收入少,對社會貢獻少的理想是否是一種卑微的理想?但我們還知道,胡適曾說」爭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那麼能給自己帶來輕鬆快樂的理想是否同樣算崇高的理想,是否值得推崇?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想問,你一直想做的喜歡的事情是什麼。旅行?看電影?玩音樂?你在這些領域裡是否只是一個票友?如果僅是一個票友,那麼你喜歡的事情指的是愛好而非理想。恕我直言,這是否太過舒服太過容易。我們當然希望趁年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樣等到哪天醫生告知只能活三個月的時候,不用悲情地列一串正反面都寫不開的遺願清單,帶著沉痛的心情拖著苟延殘喘的身體去一直想去而沒去過的地方,做一直想做而沒做過的事情。但作為一個年輕人,在身體最強有力的時候,在思維最活躍的時候,你願意冒可能無法為父母提供生活保障與良好醫療條件的險提早過「頤養天年」的生活嗎?好吧,你也許會說,跳舞或者旅行是我的理想。那麼理想是不是意味著你應該做出一點成績?如果你熱愛一項事業,真的甘心只是悠然自得地玩玩而已嗎?你不渴望獲得一些認同或回報嗎? 所以,無論你的理想是澤披全人類、補益家庭,還是僅僅愉悅自己,只要權衡好利弊,跟隨自己的心,It"s up to you.


您不覺得推崇享受的人,多半都是不愁吃穿的人嗎?

您不覺得推崇奮鬥的人,多半都是物質基礎欠缺的人嗎?

當然,肯定有少數人是跟這兩類「多半」是不一樣的,比如:推崇享受生活的人,或許內心真心是這麼想的:人生苦短,需及時行樂;推崇不斷奮鬥的人,或許家境殷實,但仍認為人需要不斷去創造財富。

沒有那麼多絕對的事。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家境優越的,而奮鬥的直接收益便是能夠填補物質上的空缺。

或許我們能夠佩服一個乞丐說他雲遊四海,無不逍遙;但你我誰能忍受自己死於一場小病或是因為一個小病而留下終身的後遺症嗎?——就因為該花錢、能花錢、有能力花錢的時候你沒錢,就得要接受龍頭蛇尾的人生嗎?——這豈不是很悲劇?

寫到這裡忽然很不想寫了。

所謂享受與奮鬥,不過都是人生與理想的一部分形態,但卻不是全部;正如樓上 @神胖胖 有言,還有奉獻;沒有經歷過困苦的人,是難以理解那些為了生活不辭辛勞的人的內心的;而那些從小就生活在貧困線上的孩子,也少有思考「我該是奮鬥還是享受」——而題主所描述的:

於是,社會上大致來說有這麼幾種人群。

一種是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以找到好工作為導向,同時去做兼職一類的...留給自己的娛樂時間很少。為了前途(社會上定義的前途)。

另一種是覺得,活在當下,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太去考慮未來那些東西,例如有人逃課去旅行(在不掛科能拿到畢業證的情況下,或者其他....)

這不過是題主眼饞罷了。眼饞第一種人的工作狀態,眼饞第二種人的生活狀態;這亦是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理:既想生活有所依靠,又想生活有所清閑。

但題主同時誤會了一點——奮鬥與享受,這本身就不是一個向左一個向右的問題,人生對於個人來說,直到死亡,那也只是一條路而已,奮鬥與享受在這條路上是並存的,何苦要讓自己鑽進這樣的牛角尖?

別人的人生我們是複製不了的。

對於我們自己的人生,切忌患得患失。

或許聽起來就像是廢話:該奮鬥時就奮鬥,該享受時就享受。

容我再加深一句:千萬不要在你努力工作時頻頻眼紅古城茶樓的悠閑,亦不要在你享受生活時對那位登上了福布斯富人榜的同學耿耿於懷。

只要能夠承受奮鬥與享受所各自帶來的利與弊,你的人生才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古人既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亦曰「人生得意需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人生最可悲的,或是頻頻羨慕他人,卻不知、不願、不敢改變自己的現狀。

沒有奮鬥,卻大談享受,這種享受不過是自欺欺人;沒有享受,只一味的奮鬥,或許會變成一部機器。而如果將奮鬥當成了一種享受——恭喜你!你已經不需要再糾結於該好好奮鬥還是好好享受的問題了。


我gap一年的最大體會和收穫就是,不要相信嬉皮士的話,別走極端。

比如,把財富和自由放在對立面,就是個很極端的看法。

把奮鬥和享受放到對立面,同樣如此。

這不該是個非此即彼的選擇。

------------------------------

實際上,我gap的時候,什麼具體工作也不用做,但自己並沒有因此很開心的享受著。

現在呢,每天都很忙碌的在工作,但我確實感覺自己找到了工作和娛樂的平衡點,每天都很享受。

甚至沒有自己在「奮鬥」的意識,只感覺是活在當下而已。

所以與其糾結這個問題,不如先找到自己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想做一些怎樣的事吧。


看到下面這篇文章《被延遲的快樂不會產生利息》時,對我有幾個觸動。

我曾經和去應徵工作的年輕人以及文章作者以前思維方式一模一樣:

以為快樂、幸福就好比10、100、1000塊錢一樣,當下不消費,一口氣存到一個叫做「幸福」的存摺里,等到未來存摺里存上了100萬的時候,再一口氣花掉,從此過上富有的幸福人士的日子。天天像葛朗台一樣辛苦儲存,以為最後取出的時候還能附送些利息,最終什麼幸福的滋味都沒品嘗過的人大把大把的。這種想法確實很可笑,很一廂情願,實際上卻是很多人當下持有的人生價值觀。我曾經也不例外。

從小到大,我在周邊環境的影響下,認為一定要等到一個時間節點才能去做什麼事情。畢業後,我依然保持著舊思想。從小被灌輸了居安思危和人要吃苦耐勞的概念,然而這個思維導致了一種極端,並沒有讓人極其有戰鬥激情,而造成了我在任何環境都不放鬆,人總是無法舒展,連睡覺都是蜷縮的狀態。內心沒有安全感,會讓人離幸福很遠,雖然內心是嚮往溫暖,卻天天置身寒冷。我甚至覺得周圍的人天天特別高興,吃喝玩樂是錯誤的行為,作人就應該嚴肅面對所有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也橫眉冷對,不苟言笑了很多年。

為了工作,我沒時間談戀愛。為了工作,我沒時間旅行。為了工作,我沒時間健身。這些都是我曾經給自己找的借口。

等我有錢了,我就去環遊世界;等我換了工作,我就去大吃一頓;等我發了年終獎,就去做。。。當等待一直都是等待,等到最後,什麼都不會實現。

自以為氣場不適合養花,為了避免把好好的花買回家後給養死,延遲了30年沒有去用心經營一小塊家中的溫馨角落;以為不用整理家居環境,未來會拆遷,長年與搬家紙箱們住在一起,置身於倉庫式家居環境;積累了大量環遊世界材料,參加無數旅行分享會,卻很少真正突破自己,敢於去參加一次GAP YEAR。。。

2012年,心智開啟後的這一整年反而讓我比以前更加重學習輕生活。那時候我的日記中充滿了雞血勵志語句。我拚命的要求自己從無知、糾結、混沌的懸崖邊剎車,還沒等一顆停息,就要前往學習的海洋學習游泳,這一年過的不容易,周邊的人也都紛紛勸我不要太吃力了。我想當時的每一天大家應該都能看出我咬牙切齒、破釜沉舟。一年下來,在學習上確實精進了不少,生活上卻沒有太大突破,還是過著相對粗糙的日子。

2013年,我更加重學習、重工作,生活比重依然很輕。不過我已經能分清楚什麼是粗糙的生活,什麼是高品質的生活了。高品質不是單純花1萬買個喜歡的手提包,而是以平和的心態,平衡與生活、學習、工作之間,並天天保持這樣的積累狀態。這一年,我的日記中也有記錄一些看不清當下的糾結,然而之後一定會進行調整,會去尋找能恢復平靜狀態的方法。從4月日記中也開始去記錄一些幸福時刻了。想變得開心、幸福,過上精緻的生活,就要在當下體現出來。

這個過程中,我經歷了很多次思維突破。

1、一個人認識到目標是幸福人生是一種悟。

2、一個人認識到不用天天和自己較勁,敢於提高生活質量度,能展開笑容,慢慢向幸福靠攏是一種悟。

3、一個人認識到每天積累和體驗一點小幸福,逐步積少成多,最終實現最大的幸福,更是一種悟。

不為了未來某一時刻的幸福到來之前,天天作苦行僧。也不為了當下要實現最大的幸福感,去及時行樂。不過於消極,也不過度積極,不得過且過,也不走各種極端。從第一個點到第三個點,我走了很久。

我也相信,不管你已經過了多少年粗糙的人生,當每一個感悟從腦海浮現的時刻,都是人生中一個小小節點。

現在開始著手改變,永遠都是最早的一刻。

以下文章為:《被延遲的快樂不會產生利息》

我當老闆時和一位來應徵工作的年輕人面談,

我問他的頭四個問題是: 「有沒有女朋友?」

他說: 「我還年輕,想專心拼事業,目前不想交女朋友。 」

「你去過最好玩的地方是哪裡? 」

「我不喜歡出去玩,我喜歡在家研究計算機。 」

「那你吃過最好吃的東西是什麼? 」

「我都全心全意工作,吃得很隨便。 」

「會做菜嗎?」

「我家附近有很多吃的,不用自己做。 」

他可能以為這些答案都展現出專業精神,會為自己加分,於是得意地看著我。

但我連學歷和經驗都懶得問,就跟他拜拜了。

我已經活得夠粗糙了,但就連我都知道:除非是極度專業的人才(比如說實驗室的科學家),一般來說,好的員工,必須先是一個好的情人。

工作要做得好,生活質量得高。或是說,好的員工,對生活必須有起碼的興趣 .

這位應徵者沒有興趣,也沒有謙虛。他沒有生活能力也就罷了,他還看輕那些能力,覺得自己花錢就可以買到,何必自己學。

花錢可以上好的餐廳?

但體會不出美食背後的文化意義。

花錢可以坐頭等艙去義大利,但站在競技場中央不會有思古之幽情。

「吃」 只需要像機器人一樣張嘴閉嘴。

但「品嘗 」就需要用到五官和心。

我也曾經張嘴閉嘴過。在美國念書時,覺得讀書最大,其它一切都是浪費時間。

有一段時間,我請中國餐廳每晚送便當給我。

他們五點送到大樓門口,進不了大門,就把便當放在地上。

我六七點回到家,有時下著雨,就在公寓門口地上,一堆廣告傳單之間,挖出又濕又冷的晚飯。上樓後一邊吃,還一邊翻著課本。

多年後,我的經濟狀況比當學生時好的多,吃的東西卻一樣濕冷。

六七點窩在辦公室,沒事做了,但也不想回家。

跑到附近麵攤上隨便吃碗面,匆匆又趕回公司,生怕錯過了重要的 E-mail 。

肚子飽了,甚至因為吃得太快而很脹,但味蕾很懶散,心情很空虛。

我也曾是個賭徒,野心勃勃地想:

一旦我考上第一志願,或是當上總經理,或是找到天命真女,一切的問題都迎刃而解,那天以後,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為了那些快樂的日子,現在苦一點沒關係,繼續做夢吧。

在聯考制度下長大的我們,我們都是延遲快樂的高手,擅長讓人生在未來某個終點線等候。

但聯考制度下長大的我們,後來也都發現: 得到第一志願和天命真女之後,他媽的竟然有新的問題!

被延遲的快樂不但不生利息,反而連本金都沒有了。

人生不會在未來某個終點線等候,她與你打一個照面,你不抓住她,她說走就走。

陪伴你的只剩感嘆,和打不完的玻尿酸。

於是我戒了賭,開始用定存的方式,一天一天累積快樂的利息。

如果沒有命一把贏到大的快樂,那我就一餐一餐累積小小的幸福。

今年以來,我開始講究每一餐。

未必要山珍海味,但就算是蚵仔煎,也要細嚼慢咽。

未必去大飯店,但就算是路邊攤,資料也要搜集齊全。

我把每一餐,當做生命給我的一個機會。

當我打開餐巾、舉起刀叉,我聽見生命對我說:

「你可以透過食物和旅行來認識、享受我。 」

用這種方式你賺不到錢,得不到名,但是快樂卻一點一滴地發生。

原汁原味,絕對實在。

和愛情相比,食物不會可歌可泣,但至少不會騙你。

「 Eat and live. Oh, My God ! 」沒有愛情的時候,你就多吃!

我飽讀詩書,卻發現這才是真正的醒世箴言!

九月初的周末,晚上點吃完美食,和一位老友在街上巧遇。

「最近忙什麼?」我問。

「忙著補習考金融證照,」他感嘆地說 「沒想到我們這個年紀,還要上補習班。 」

「有什麼關係?我也在補習。 」我說。

「你補什麼?」

「想報一個旅行團,到瑞士學烹飪。 」

他愣了一下,然後慢慢笑出來。 Yes ,我的老友懂了!

那微笑的源頭是一種醒悟,醒悟到經歷了名、利、愛、恨,到頭來人唯一能真正擁有的,是一顆熱騰騰馬鈴薯。

醒悟到天上會飛來很多真、假、虛、實,真正對你好的東西,都是從地底下長出來的。

「報名時別忘了我。」他叮囑。

我點頭,就像高中時答應幫他報英文補習班一樣。

對工作,我們都已鞠躬盡瘁。對人生,我們才剛要開始!


在幸福課老師泰勒·本-沙爾的書《幸福的方法》中介紹了四種人生模式:

1. 享樂主義型

2. 忙碌奔波型

3. 虛無主義型

4. 幸福型

1. 享樂主義型:他們只重眼前,尋找快樂逃避痛苦,認為充實的生活就是不斷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們的錯誤是把努力與痛苦、快感和幸福等同化了。

2. 忙碌奔波型:忙碌奔波型的人就像吃口味很差但全是健康蔬菜的漢堡,他們為追求未來的目標犧牲眼前的幸福,他們以為只有成功後才會幸福,所以他們即使不喜歡做眼前的事,但忍受痛苦努力做事,希望成功後就能幸福。

3. 虛無主義型:他們是馬丁·塞利格曼著名的「習得性無助」的表現,因為失敗而對人生絕望,對未來沒有期望。

4. 幸福型:是眼前和未來保持平衡,享受當下所做的事,這些事可以幫助獲得更滿意的未來。例如在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不是忍受只為獲得好成績;是做著喜歡又有意義的事業。

但作者也承認,不要指望永遠幸福,有些時候確實要犧牲眼前的快樂換取目標的實現。但作者又說,重要的是即使在犧牲眼前的快樂,努力付出時,不要忘記在生活其他方面去尋找能讓我們快樂的事。此外,適度的不帶來負面後果的享樂,如投入愛好也能讓人們更幸福。

作者在這章最後一段寫道:真正的持續的幸福感,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而去快樂地努力與奮鬥。幸福不是拚命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漫無目的遊逛;幸福是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

——以上資料皆來自《幸福的方法》一書


怎麼沒有奉獻這個選項?


我想要不斷地挑戰自我極限。想看看自己的全部生命中能夠創造出怎樣的東西。

其實大約兩年之前,我開始疑惑生命為什麼會產生,為什麼會有無機物會變成有機物。

大多數人的都不願意承認的現實是,看著現在的自己,你基本上就知道,如果繼續按照這樣的樣子活著,十年後你會成為怎樣的人。不願意承認的原因是,我們還願意相信「人生是不可控制的」,「永遠不知道下一個是什麼,生活才會更有趣么」「要等待機會到來」這樣的話。

但是如果我們真正靜下心來,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的可能性,以及希望走的道路,並為之制定一個目標,持續努力十年,堅持改變。你終究會成為或超越那個你想成為的人。也許有一些偶然事件會干擾我們的計劃,也許在幾年的時間裡我們會處於低谷或高峰,但是在長達十年的時間段內,概率會磨平這些不確定性。大多數人傾向於不相信這種思維的原因是,他們相信他們自己在整個人生和世界面前過於渺小,因此壓根放棄了控制自己人生的努力。

有些人也許會說,那麼完全偶然的災禍或不幸怎麼辦?有很多人經歷了自己無法控制的劫難,而沒有成功,或一敗塗地。比如車禍,比如栽贓,比如疾病。這些都不可否認是可能發生的。

但是,消極的人生態度會降低你遇到這樣事情的概率嗎?

不會。

Most
men die at twenty or thirty; thereafter they are only reflections of
themselves: for the rest of their lives they are aping themselves, repeating
from day to day more and more mechanically and affectedly what they said and
did and thought and loved when they were alive. - Romain Rolland, Jean
Christophe

大半的人在20歲或30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兒的時代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歡的,一天天地重複,而且重複的方式越來越機械,越來越脫腔走板。

不要做這樣的人。

最後說一句,這樣的思考也是我建立十年後(http://10years.me)的原因。希望我們都去認真思考一下,我們真正想要成為怎樣的人。


說說我的想法。如有不妥,姑且摺疊。

先說一個我在某論壇(不確定是不是知乎)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鏈接找不到了。

那篇文章和題主的問題比較類似,大致是一個人說讀phd的事情,因為很多phd耗時長,花費精力大,很多人都有一些恐懼感。那個人很困惑要不要去讀,他的導師跟他說

你如果不讀phd那麼這幾年也要這麼過來。

我對這句話印象太深刻了。

回到題主的問題,活在當下和活在未來就不是個區別很大的問題了。因為你選擇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生活。你選擇了當下的頹廢,說明你並不認為這個品質不好,你也許想改掉這個缺點,但是如果這個缺點沒有被改掉,說明他有存在的必要。有點繞是吧。舉個例子:

張三喜歡村口的小芳,可是張三除了器大活好沒什麼優點了。李四的爸爸是村長,李四算是村中的高富帥。李四最後贏得美人歸,剩下張三隻能對著小芳站擼。張三想著,我要是有錢了,小芳就會和我在一起了。於是張三開始創業,但是創業艱辛啊。張三後來覺得自己的水平連蘭州燒餅都賣不出去,後來反過來評判自己的理想,覺得為了小芳讓自己這麼勞累,真的是不值得啊。在心中罵了一萬遍小芳現實以後,和村裡的王二麻子也過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試問,如果張三特別喜歡小芳,喜歡到極致,並且他知道和小芳在一起的唯一條件是自己有錢,那麼他會不會努力去賺錢呢?會的。那最後為什麼不去了呢?第一,也許他不夠喜歡小芳。第二,他覺得愛情的力量不足以推動自己去改變。

好了,現在回到問題中,也許跑題有點遠。

題主覺得自己如果現在放縱自己,將來可能會沒出息。可是呢,如果現在開始努力,將來可能回頭看,又覺得自己的青春這樣了 不甘心。

回到我剛才舉的那個栗子。你唯一不努力的原因,是你不想努力。你想人生得意須盡歡,但是又有負罪感,覺得自己泯然眾人,和周圍沒出息的人一樣。反反覆復,沉沉浮浮。可能是你過於愛惜自己,覺得讓自己享樂才是應該的,可是隱隱覺得有危機感。好了,下面給出一點也許有用的建議。

想我之前說的,你不管怎麼樣,這幾年也就這樣過去了。嬉笑怒罵愛恨情仇,不管什麼樣的生活什麼樣的情緒,都可以填滿所謂的青春。你認為你娛樂了放縱了,去夜店酒吧還能認識形形色色的人未嘗不能增加你的交際能力。在舉個極端的栗子,如果一個女的被一個老外包養了,假如有一天老外回國了,這個女的不僅活好英語還好,也是很有競爭力的。

說的有點多,有點跑題,不過還是說說我這種想法的來源吧。相信知乎的高素質人才基本沒看過也知道道德經吧。我覺得此書是中國式哲學的代表作。雖然我還未參透,但是略知一二。在道德經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做事情的影子:那就是中庸(不過這幾年由於外在價值觀的灌輸,才造成了這種雜糅的情緒,一方面覺得順其自然,但是發現身邊的人都不順其自然,自己也只能不想順其自然了)。在道德經中一個淺顯的道理就是

在一定限度內,一切東西在沒有外在干擾下都是向著自我修復的方面發展。

這個公理有個條件,就是在一定限度內。

所以在宏觀上可以回答題主的問題。當你不是縱慾過度染病或者當學霸壓力大到跳樓(在一定限度內),不管你怎麼生活,你的幸福指數和生活狀況都會螺旋狀的往你想要的方向發展。

在微觀上

比如題主是學霸,比如考了個各種牛逼的證,比如結構師或CFA三級什麼的,後來賺了大錢,然後很多妹子倒追,但是題主工作忙呀,沒時間做背景調查好好談戀愛,最後也許和那個被包養的妹子結婚了。

比如題主開始天天泡夜店,天天娛樂自己。然後認識了那個被包養的妹子,那個妹子瞧不起題主沒錢,題主衝冠一怒為紅顏,努力賺錢努力創業,最後做到了中國topxxxx首富,那個妹子直接態度180度,天天給你舔腳,你們還是結婚了。

最後收尾呼應一下,不管你在做什麼,這幾年你都要度過的。很多人在弄個起跑線,我記得孟非說過這個問題,大意就是很多人說自己不想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根本不知道起跑線在哪。

不要覺得大學畢業了,大家是同一起跑線,工資落後了,就比人家low了;工作5年了,沒升到經理,比別人low了;30歲了,大家都成家立業了,自己還在讀phd,low了;35歲了,很多人有錢有勢,處女如雲,你卻和那個被老外保養過除了活好英語好沒別的優點的女的在一起就low了。別人旅行了,你沒去你low了;別人學霸了,你不行,你就low了。既然每一天怎麼都要過,那就順其自然吧。我覺得不用和別人比,只要自己比昨天的自己經歷的多,就能對得起自己,就是成功。


我個人認為,人生的價值由個人的內心想法所主導。

你想變成什麼人,想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都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成型的。

外界的環境或許多多少少會影響到個人的選擇,但是這些都是可自控的。

沒有最優的選擇,也沒有最壞的選擇。人生在不同的方向上,都會有不同的體驗。

有些人選擇奮鬥。他們可能會品嘗到勝利的美酒,但他們更多時候更可能不得不吞下敗北的苦汁。

有些人選擇安逸。他們會體驗到生活的舒適,放鬆的心境;但同時,他們的世界就此局限於此,平平淡淡,庸碌無為。

兩種都是生活方式,並不存在優與劣。最大原因就在於,每個人的價值觀取向不同。

「你是想在有限的人生里,發現、創造、開拓自己的人生價值呢?

還是在有限的人生里,好好享受這個世界帶給你的東西,活在當下呢?」

這兩種都沒有對錯,也沒有優劣之分。關鍵點在於個人的內心選擇。

捫心自問,自己想選擇什麼道路,義無反顧走下去,那就是正確的選擇。

人生就最忌諱的就是在這兩種態度的邊緣不停地遊走,那樣子的人生就真的是浪費了。

兩種生活方式都不能走極端,第一種極端了,勞累;第二種極端了,頹廢。

最後,說個個人解決這種心理糾結的方式:想像你年邁的時候,回想你現在,會是如何的看待自己的做法呢?我想通過這個方式進行深入的思考後,心結會迎刃而解的。

至於我個人,我選擇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題主是不是不知道還有這樣的一種人:他們把奮鬥當作享受。

站在頂端的大概就是這麼一群人。


據說糾結於兩種方向上的人,往往兩個方向都做不好。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奮鬥,另外別忘了談戀愛尋找愛情,這個可是有時限的,思考明白你想要與一個什麼樣的結婚。你35也可以奮鬥,35再尋找愛情就晚了。我的個人經驗。奮鬥有時只是一種春藥,別努力錯了方向。


早享受,晚奮鬥,那麼你會奮鬥的比別人艱難。

早奮鬥,晚享受,你會發現有時你不習慣那種所謂享受的生活,等到你習慣了,你發現錢不夠用了。

早奮鬥,晚奮鬥,如果對象不是自己熱愛的事業,人生總覺得有缺憾。

早享受,晚享受,你必須是二代,而且一輩子都沒有變故。

綜上所述,如果你沒有自己特別熱愛的事業,你可以邊奮鬥,邊享受,找到一個平衡點,你不會餓死也不會太發達,但是你會得到一種可控制的生活,以及在忙碌對比下相對可貴的快樂,有對比你會珍惜這種享受。

當然,要做一番事業的,還是最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去努力,不要以金錢來衡量成功,因為奮鬥能轉化為享受,還有什麼比這種生活更加享受?


享受奮鬥。


邊奮鬥,邊享受。不衝突。


享受奮鬥是最高享受。

香車美人是溫飽之後最低級的享受,需求金字塔的頂端就是自我實現。

而且這個世界還有很多像我一樣為了自我的追求而奮鬥的人!自我追求和社會定義的前途有重合,但是不等價。

一種是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以找到好工作為導向,同時去做兼職一類的...留給自己的娛樂時間很少。為了前途(社會上定義的前途)。

留給自己的娛樂時間很少的人不一定沒有隻知道享受的人幸福。他們可能有著旁人完全不能理解的樂趣,並深深地陷入這種追求之中無法自拔。他們的努力可能是以一份好工作為導向,也可能不是。找到一分好工作對他/她有著如何重要的意義我們又如何知道呢?水中游的魚兒有多快樂旁人怎麼能知道啊。子非魚!

對一頭雄獅而言,它最享受的時候真的是趴在大樹下乘涼么?不是!它最享受的過程是打到另一頭雄獅霸佔所有母獅的時候!是把一個敵意的入侵者趕出領地的時候!因為只有這時才是它才能感受到自我的價值!

對一頭豬而言,它最享受的時候大概還真的就是吃吃睡睡的時候。三尺的矮牆就可以把它束縛在幾平米的豬圈裡一輩子。它永遠不知道什麼是星辰大海,什麼崇山峻岭。人類甚至會把它們閹割掉,如此它們就沒有其他任何追求了。它們永遠地滿足了自己的慾望,從此幸福快樂地生活在豬圈裡任人宰割。然而,是人更幸福還是豬更幸福呢?

如果把其餘所有追求都閹割掉就可以好好做一頭幸福快樂的豬了。

However, lions are born to fight!

不好好奮鬥是看不清楚這個世界的。不到處闖闖看誰知道這是自由的草原還是別人修的豬圈啊。

ps.當然我對生來就無所求的人是沒有意見的,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

拜託題主不要把把畫畫旅行對立在奮鬥的另一面好么。。而且我就是那種努力學習專業知識,以將來可以做滿意工作為導向,而且也努力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也逃課去旅行的人。


我也是這幾天才對這事情有自己的感想:

奮鬥=》學習,接觸新知。

拿自己家裡停止學習的老一輩人說,他們和我們最深的代溝不能說是年齡,應該說是知識。 你現在享受到一定歲數,以後想學了,記憶力跟不上了,「硬體條件」有心無力了,你停止學習了,你和下一輩代溝就神了,進而言之,你和社會代溝都深了。反正好痛苦的感覺。


十分同意「邊奮鬥,邊享受」這樣的回答!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人在獲得生存的安全感後,會追求更高層次的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等。所以,人很容易厭倦安逸的生活,從而去追求你所說的「奮鬥」。

其實這和玩遊戲有相通性,當輕鬆通過easy模式後,我們都會選擇HARD甚至crazy模式,不是嗎?

還有問問自己是不是有上進心的人。如果是,遇到一點挫折就不要想要退縮去享受,否則你一定會陷入悔恨的。

PS:本人親身經歷了逃離北上廣和逃回北上廣的過程.


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此生想追求的是什麼。

若追求『社會上定義的前途』,你必須奮鬥;

若追求自己內心想做的事,則你一邊在奮鬥的時候就是一邊在享受;

若以上2種無法解決你的問題,則看第三種:哈佛某校長的停車理論。去一個地方時,不要因為擔心沒有停車位就把車停在很遠的地方,應該先去看看離目的地近的停車位還有沒有,沒有了再停到遠處。啟示就是:先去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行了再去做『社會上定義的應該做的事情』。因為人生關鍵要活得有意義。


在生不如死的狀態下做到死裡逃生


推薦閱讀:

洗衣服洗得乾淨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頭顱離開人體會保持幾秒的意識?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思考?有的人不喜歡思考?
動物愛好者遇到上海虐貓女這種行為上令人反感,但是法律又無法可罰的事情應該怎麼去做?
在中國跟警察打交道,怎麼防止被侵犯公民權利?

TAG:生活 | 價值觀 | 人生 | 人生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