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 iPad mini 做什麼?

iPad mini 比 iPad 小,比 iPhone 大,你用它做什麼?有區別於 iPad 或 iPhone 的使用場景嗎?或者有什麼實用或意想不到的使用方法?謝謝分享!


一千個人會有一千個理由,而對於我來說,iPad mini是在課室裡面自習的利器。

大三課程難度大,所以必不可少的是課後的複習。雖然在寢室裡面有屏幕更大的電腦,但是寢室的氛圍註定了我無法留在裡面看書複習。而到課室裡面自習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無法隨時查看PPT、PDF、WORD等文件,而一份一份列印下來不僅浪費金錢也十分地浪費資源。

這時候iPad mini對我來說便發揮了它最大的效用,只要在裡面放上所有的文件,就可以在課室裡面隨時隨地的複習了。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了,iPad mini,你值得擁有!

雖然iPad mini可以很方便地在課室裡面自習,但是它看文件的時候一般都要橫屏,但是這也不會造成太多的麻煩,因為一般我都會用smart cover架在桌面上。

Ps:因為我是理科的,所以在平時的課件當中會有很多的公式,iPad裡面很多office軟體都無法正常顯示,在探索了幾天之後,發現暫時最佳的方式就是把文件都放進ifile當中,如果公式顯示錯誤的話再用page打開,基本上那些公式都可以正常顯示了。


我在設備是 128G 的 iPad mini 4 Wi-Fi+4G版,我在 iPad 上完成以下這些事情

  • 內容生產
  • 內容消費
  • 文件管理
  • 社交協作
  • 精力管理
  • 知識管理

特別說明一下:由於知乎不支持 GIF ,很多動態演示無法展示出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我的博客文章查看完整版:https://dailyio.me/218.html

也歡迎大家線下的交流:趙賽坡- 自由職業者、書評人、獨立科技博客

1. 內容生產

對於普通用戶來說,移動端或者 iPad 上的內容生產無外乎以下兩種:

  • 文本內容生產:包括隨想、微博客、博客;
  • 影像內容生產:包括拍照及後期處理後的社交分享;

1.1 文本內容生產

1.12 網頁摘錄

熟悉「I/O」的讀者一定知道,我在推薦國內外好文章時,都會摘錄文章里很多原話,為了實現標準化的操作,我使用了 Drafts 里的「摘錄模版」。

打開Drafts,找到設置里的「Web Capture Template」,下圖是我的設置:

上述參數的意義如下:

  • title:網頁文章的標題
  • url:網頁的鏈接
  • selection:網頁文章的選擇部分

細心的你或許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模版也是標準 Markdown 語法的引用格式,那麼當我在 Safari 上看到一篇文章里的好段落時,我只需選擇這個段落,點一下右上角的分享按鈕,選擇 Drafts 就可以將這個段落按照 Markdown 格式保存起來了。

Drafts 還有版本管理功能。這是我十分喜歡的功能,通過版本管理,我可以「肆無忌憚」地修改編輯文檔而不用擔心文稿丟失,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還原自己思考的過程。點開任何一個摘錄,點擊左上角的「i」號,你都可以看到這個文檔所有的修改記錄:

1.12 一鍵更新博客

由於 Drafts 超贊的網頁摘錄和人性化的版本管理功能,我在半年前開始利用 Drafts 寫博客,Drafts 有標準的 Markdown 的語法:

看到 iPad 虛擬鍵盤上的那一行字母或圖標了嗎?這是 Drafts 最強大的地方之一。舉個例子,當我想給某幾個文字插入從 Safari 複製過來的超鏈接時,只需選中這幾個文字,點一下屏幕上的「Link」就自動完成,同理也適用於「image」……

而藉助於 iPad 上的分屏多任務功能,給 Markdown 文檔添加超鏈接變得如此簡單:

「I/O」這個博客基於 Farbox 架構,數據存儲在 Dropbox 里,這也意味著,只要在 Dropbox 相應文件夾里增加文檔,「I/O」就會更新,這在 Drafts 里可以非常簡單地實現。

  • 新建一個「action」,名字隨意,「Step types」里選擇「Dropbox」

  • 配置相關參數,如下圖所示,基本意思就是通過這個「action」將Drafts 里的文檔重新命名後推送搭到 Dropbox 的指定目錄:

這樣當你寫完博客後,滑出Action,選擇「博客更新」,就將內容推送到博客的 Farbox 資料庫里,大概 30 秒後,刷新博客後就會看到新文章了。

博客更新後總有一些錯別字或不太適合的表達需要修改,這個時候很遺憾 Drafts 並不能應付,我使用 Editorial 來管理博客後續內容的更新,下圖:

可能有朋友會發問,既然 Drafts 功能有限,為什麼不直接在 Editorial 里寫博客進而更新博客,我這裡給出幾個理由:

  • 我使用 Drafts 收集網頁摘錄,因此通過 Drafts 整理撰寫博客更簡單方便,不至於一直在兩個應用之間切換;
  • 相比於 Editorial 時刻要檢查網路連接情況, Drafts 的數據存儲都在本地,速度和穩定性上更勝一籌,如果你了解到 Editorial 上次更新是 2015 年 6 月份,你就會理解我為何堅持不用 Editorial 寫博客了;
  • Drafts 提供了更多強大的 Action 和 Keyboard Extensions,可以去官方商店搜索更多。

1.13 從純文本到富格式文檔

很多雜誌報紙的編輯並不接受純文本的稿件,於是,這類的約稿我通常在 Ulysses 里完成,因為這個應用太適合轉換格式了,你可以輕鬆將文本轉換為 Docx、PDF、Epub、HTML:

每個格式還有不同的樣式,如下圖,如果你覺得內置樣式太少,可以去官網下載更多樣式:

格式轉換好之後,點擊分享按鈕,可以將這個 Docx 文檔作為郵件附件發送:

1.14 碎片化微博客的更新

如果你去 Drafts 里的 Action Dictionary 里搜索與 Twitter 相關的操作,你一定會看到諸如下面的 Action:

是的,與一鍵更新博客的操作邏輯一樣,你可以在 Drafts 里寫好內容,然後滑出 Action,分享到你想要分享的平台,包括 Twitter、FB、Google+、微博等。

但 Drafts 的這個方法有個弊端,那就是不能分享圖片。此時 Workflow 就要登場了,此 Workflow 只是一個應用,與上文所談的工作流( workflow)完全不一樣。本文不負責 Workflow 的入門操作,如果你還不了解這個應用,建議先看這一組文章。

就更新微博客來說,下圖是我修改的一個 Workflow:

這個 Workflow 的運行邏輯就是首先選擇微博更新類型:圖文、純文本還是超鏈接,然後開始執行相應的動作,關於這個 Workflow 的具體解釋,可參見這篇深度分析。

1.2 影像內容生產

1.21 導入

iPad 的拍照能力實在不敢恭維,基於 iPad 攝像頭的影像內容生產基本都是文檔掃描,我使用的是 Scanner Pro,打開攝像頭對準要掃描的文檔,會自動搜索文檔邊緣部分,自動完成拍照:

拍完只要稍時調整保存即可,可以同步到 Dropbox 、iCloud、Evernote。

我在 iPad Mini 上進行的第二項影像內容生產是同步微單相機里的照片到 iPad。我的一款索尼微單本身不支持 Wi-Fi 傳輸,平時拍完照都要在MacBook 上導出,非常麻煩。索性購置了一個帶 Wi-Fi 模塊的東芝 SD 卡,同時在 iPad 下載了其官方應用,相機拍完照後待機,讓 iPad 搜索相機 Wi-Fi,連接之後就可以把相機里的照片下載到 iPad 里

導入 iPad 之後,我的處理方式是上傳到 Google 相冊,至於為什麼放在 Google 相冊,下文自然有答案。

影像二次處理

一般來說,我對影像的二次處理時會用到下面三個應用:

  • Pixelmator:功能最強大,幾乎就是簡版的Photoshop;
  • VSCO:濾鏡好用到哭;
  • Snapseed:功能與易用性的完美結合;

如果是微單拍的照片,只要構圖合理、無抖動,導入 iPad 後只需簡單調整一下,再加上 VSCO 的濾鏡即可。事實上,我在 iPad 上處理最多的影像內容其實是屏幕截圖。

本文無意去對比四個應用的優劣,我只能說出我會在什麼時候用什麼應用:

  • Pointouts:用於突出某個項目,如下圖:
  • Annotate與 Pinpoint:兩者功能類似,可以給截圖箭頭、文字、表情和塗鴉;
  • Oneshot:適用於文字類的截圖,可以一鍵發布到 Twitter,還能保留截圖文章的原鏈接,非常贊:

1.22 影像託管

目前我博客的影像資料託管於七牛雲存儲,之前我嘗試過在 Dropbox 和 Imgur 里進行影像託管,但速度實在是太理想,而且 iPad 上的 Imgur 客戶端在上傳完圖片後無法找到圖片的真實地址,還需要登錄網頁去複製,效率低下。不過,七牛雲存儲沒有移動應用,影像資料只能通過網頁上傳:

但好在平時博客圖片不多,圖片上傳工作還不至於無法接受,當然,今天是個例外。

2. 內容消費

移動互聯網是個內容消費驅動的產品,應用商店裡玲琅滿目的應用,絕大多數都是讓你用來消磨時間的產品,正如一位朋友所言:手機(移動設備)就像一個黑洞,不經意間就吞噬了時間。

在我看來,任何沒有目的的內容消費都會產生這樣的「惡果」,我的一個解決方案就是「2分鐘原則」,如果一個內容——包括不限於文本、圖像、視頻,無法在 2 分鐘內看完,那麼就放入「稍後」的工作流里,反之亦然。

與此同時,藉助演算法和自我的過濾器,也可以大幅提升內容消費的效率,下面是我的內容消費工作流。

2.1 人工過濾的淺消費

微信里的海量信息是人工過濾的主要應用場景。由於微信官方從未針對微信信息泛濫做出有誠意的過濾機制,這也導致人們在微信內容消費方面的無解難題。很遺憾,這方面我也找不出更好地解決方案,只能提供一些基本原則:

  • 精簡訂閱的公眾號:現在很多人都不是通過訂閱公眾號號獲取內容,那麼還不如取消那麼多的訂閱呢;
  • 通過標題篩選群聊里的文章:標題是一個仁者見仁的問題,不過多展開討論;
  • 定製可以看到的朋友圈:微信提供了「不看他(她)的朋友圈」功能,可以花點時間做個過濾列表,有助於提升整個朋友圈內容的質量。

對於微信公眾號號里的好文章,我通常會存儲到 Evernote 里以備不時之需,不過由於微信只支持印象筆記,將文章存儲到 Evernote 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你需要首先用Safari 瀏覽器打開這篇文章的網頁版,然後再複製粘貼到Evernote……

我通過一個 Workflow 把這個過程簡化了: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點右上角的「複製鏈接」,然後下拉「通知中心」,直接將鏈接交給 Workflow 解決,你可以從這裡下載這個 Workflow。

郵件和播客同樣需要人工過濾,除了內容之外還要考慮其更新速度,對於那種每天一封郵件的網站(博客)最好不必訂閱,看著收件箱里堆滿了未讀的 Newsletter 實在不是一件愉悅的事情。

我的郵件訂閱列表包括:

  • Medium:關注互聯網、人工智慧、機器人,每天一封;
  • Benedict Evans:a16z 合伙人的郵件訂閱,圍繞互聯網熱點話題,從投資人的角度進行解讀,每周一封;
  • Hiten Shah:SaaS 領域技術、市場分析,每周一封;

至於播客訂閱,更新周期基本是每周一期,目前我在聽的幾個播客:

很多播客一集時間很長,完全聽下來幾本不大可能,我的解決思路是利用碎片化時間和不同的應用場景,在多個設備之間切換收聽,比如我在家用 iPad 的情景比較多,而出門在外,iPhone 就是主力工具,因此我用可完美在 iPad 、iPhone上運行的播客應用 Overcast,上圖就是 Overcast 的界面。

另一方面,則藉助於一些播客提供的目錄功能,比如下面這個,你可以直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2.2 人工+演算法過濾的淺消費

人工過濾是個力氣活,而藉助於一些演算法,在其他內容消費場景中可以有更高效的過濾機制。首先是 Rss 訂閱服務 Inoreader 強大的過濾器功能,inoreader 將其稱之為「規則」,比如下面這個,這是我在蘋果開發者大會 (WWDC) 前夕設置的一個「規則」,我希望能第一時間獲取關於 WWDC 大會的所有直接或間接新聞,因此,我設置了這樣一個規則:

另外,我還可以分享一個過濾規則,如下圖,因為我實在不關注這家公司,所以我也不願意在 Rss 訂閱里看到關於這家公司的任何新聞:

更多好玩的規則可以去 Inoreader 里自行定製,所有這些操作都需要在網頁版操作,推薦使用 iPad 上的 Chrome 瀏覽器進行上述操作。通過設置各種「規則」,你的 Rss 閱讀器會更符合你的閱讀習慣,同時也不會錯過任何重要的信息。

Rss 閱讀主要圍繞文本,Spotify、Instagram 則解決了音樂和圖像內容的消費。嚴格意義上說,Instagram 不屬於「iPad 應用」,但我還是會在 iPad 上使用它,最常用的是「發現」功能,這是 Instagram 根據你發的照片內容、關注的人以及平時點贊的習慣為你自動推薦的一組內容。

對於看到不喜歡的內容可以通過「減少此類帖子」來訓練演算法,而對於喜歡的內容,除了點贊,還可以通過 Workflow 將其保存到本地或者 Dropbox ,基本邏輯是複製圖片鏈接,利用位於 iPad 通知中心的 Workflow 一鍵保存圖片,你可以從這裡下載這個 Workflow。

2.3 深度內容消費

我把深度內容定義為超過 2 分鐘閱讀處理的內容,包括很多長文以及電子書,長文閱讀工具是 Instapaper,選擇它的原因是這個工具提供了每篇文章的閱讀時長:

這個閱讀時長當然不一定準確,而且不支持中文文章里的閱讀時長,但至少這個功能可以給我一個參考,我可以靈活選擇在不同的空餘時間閱讀相應時長的文章。

其次,Instapaper 支持高亮、文字轉圖片分享到 Twitter 等功能,看以下為gif展示 http://o8hr84os5.bkt.clouddn.com/image.gif

目前我的閱讀頻率是每兩天至少一本書,絕大多數都是在 iPad 上完成,根據不同的電子書類型,我用不同的閱讀工具:

  • Mobi 格式:kindle for iPad;

  • Epub 格式:iBook

  • PDF 掃描版:PDF Expert;

其中 Mobi、Epub 格式的圖書都可以直接複製文字做摘錄,但 PDF 掃描版 就不能這樣操作了,我的解決思路是截圖,並利用上面的幾個截圖工具對重要段落做標記。

3. 文件管理

文件管理一直是 iOS 的弱項,比如下載,一般情況下,當 Safari 遇到下載情況時,會在後台默默地下載,不過由於沒有下載進度的提示,很多用戶並不知道已經開始下載了。但事實上,Safari 可以下載諸多類型的文檔,下載完畢後,你會看到下面的提示,然後需要導入其他應用打開:

如果你不喜歡 Safari 的下載姿勢,還有一個名叫 iCabmobile 的瀏覽器或許能滿足一些人的需求。iCabmobile 非常強大,各種自定義的功能和插件讓這款瀏覽器幾乎無所不能。本文無意展開對這些功能的討論,應用推薦網站少數派有專門一篇文章介紹。這裡我只談涉及到文件管理方面的兩個功能:

  • 自定義瀏覽器 ID:這項功能不僅能以 PC、Mac 等桌面設備的方式瀏覽網頁,還可以在特殊情況下下載一些特殊格式的文件;

  • 下載管理器:iCabmobile 的下載管理器非常強大,看下圖:

文件管理方面,文件管理器 Documents 十分好用。當 Safari 完成下載任務後,Documents 可以完成接下來的工作,比如解壓縮,比如上傳 VPS 或者上傳 Dropbox、 iCloud 之類的雲服務。

我除了在基於 FarBox 的博客外,還在 VPS 上放置了一個採用 Typecho 架構的小站,利用 Documents,我可以非常方便地上傳下載,最最簡單的一個操作——替換一個博客主題。

此外,對於雲端文件的管理,各家(蘋果、微軟、Google 、Dropbox)的客戶端都很好用,文檔上傳下載、文件複製粘貼都很不錯。我目前所有的文本文檔,比如你所看到的這篇內容,都放在 iCloud 和 Dropbox 里,而所有拍攝的照片,包括手機、相機以及 iPad 拍攝的照片,都存儲在 Google 相冊,原因有兩方面:

  • iOS 上的寫作工具,從 Drafts、Byword 到 Editorial、Ulysses,這些文本寫作工具都支持而且僅支持 iCloud 、Dropbox 存儲;由於我的主力博客 Farbox 的資料庫放在 Dropbox,因此,我把文本內容放在 Dropbox,有助於文本的統一管理;
  • Google 相冊功能實在太強大了,我只需把照片丟進去,它可以自動分類,並支持對圖片內容的搜索,甚至現在都開始支持 emoji 搜索,看看在我的 Google 相冊搜索「Cat」:

4. 社交協作

協作幾乎是當下最流行的一個詞。不過,協作並非僅僅是溝通,還兼具了對主題、事件的追蹤和跟進。而且協作不僅是人與人之間,也包括人與設備甚至設備與設備。

我十分討厭微信、Telegram 的所謂「協作」,原因如下:

  • 干擾因素太多:朋友圈、群聊、公眾號推送…這些因素都會干擾溝通效率,更別提協作了;
  • 群聊的失敗:微信群聊絕對是一件沒有任何意義的事情,無主題限制、無過濾機制,刷屏之後,一無所有;
  • 無法與外部資源形成整合,請教一個問題,如何在 iOS 微信上發一個 Word 文檔給朋友?

市場上解決社交協作痛點的產品很多,大致分為兩大類型:

  • 主題類:以郵件為代表;
  • 文檔類:比如 Google 文檔 和 Quip。

4.1 郵件

先說郵件,這個古老的互聯網產品現在依然有很多粉絲,我就是其中一員。如上文所言,我會使用郵件訂閱博客或新聞、把 Rss 里的內容篩選過濾後發送到郵箱,我也喜歡通過郵件來溝通,因為郵件是一種主題式的社交協作產品

所謂主題式溝通,是指郵件會默認一個標題。有些人往往不喜歡這樣的設計,以至於常常收到標題為空的郵件。以主題的方式組織郵件,讓所有人都在這個主題下發言,討論,並形成共識,最後呈現一個相對完整的信息流。而現在其他溝通工具,微信、QQ只是碎片化的信息交換,有過群聊的朋友肯定明白,群聊的時候最怕的就是話題分散,到最後往往是自說自話,沒有任何有意義的討論。

iOS 上有很多優秀的郵件應用。我最常用的兩款:Airmail(截圖如上)和 Spark。這兩款應用都是iOS 通用版,Airmail 價格 18 元,而 Spark 免費。

相比於價格,我更看重的是兩款郵件產品與其他第三方生產力應用的互動,比如當我在 Airmail 里收到郵件時,我可以自右向左滑動,與其他第三方應用互動:

其次,我需要更人性化的郵件搜索功能,Airmail 提供了「智能文件夾」,你可以自由定製過濾器:

而在內容編輯時,Airmail 支持本地及雲端的附件,當然還有圖片,其郵件編寫界面很清爽:

4.2 文檔類

文檔協作的核心是圍繞某個文檔進行溝通和協作,Google 長期以來都是雲端協作的支持者,旗下的 Google 雲端硬碟支持 doc、表格和演示文檔的協作,而且目前還支持離線創建、編輯文檔:

我現在的工作流對於 Word 文檔的需求並不多,絕大多數都是查看。此前有段時間,我會利用 Google 文檔的「評論」功能和一些工作夥伴溝通某個文檔方面的修改想法:

更重要的是,Google 文檔還具備版本管理功能,名稱叫「操作記錄」:

4.3 工具與工具的協作

人與人利用工具來協作,而工具也可以通過工具完成協作,這裡要引入「IFTTT」的概念:也就是對網路服務通過其他網路服務作出反應作出反映。舉了簡單例子,如果(if)我在 instagram 上發布了一張新照片,那麼(then)Twitter、微博同時也發布這張照片。

目前,IFTTT 支持海量的網路應用,國內缺乏開放 API 精神的現實狀況也決定了國內幾乎不太會有類 IFTTT 生存的可能性,因此,IFTTT 上絕大多數都是海外產品。

這種協作能夠大幅降低重複發布內容的時間成本,而且,IFTTT 也設置了相應的過濾規則,完全可以自由定製哪些需要同步,哪些不需要同步。

另一方面,工具與工具的協作還包括硬體層面,比如 iPad 如何與 iPhone 協作?如何傳一張照片?如何把 iPad 上的一段話複製給 iPhone?或者發給 Macbook?我目前的解決思路是利用 DeskConnect。DeskConnect 支持 iPad、iPhone 和 Macbook,同時安裝完成後,可以在設備之間完成多個類型文檔的協作:

你的文件需要上傳到 DeskConnect 的伺服器,並會通過通知推送到其他設備。它對傳輸的單個文件有不超過 100MB 的限制,並只會保存最近 30 天內的文件。你可以發送照片、網址、剪貼板內容以及文檔給不同的設備,只需一鍵就可以實現設備之間的協作。

5. 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是個聽起來很忽悠人的概念,但又是一個非常有必要展開的概念。與我來說,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且自由職業者,我需要對自己的行為和時間負責,上述工作流其實都是為了打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狀態。這其中,時間管理的理念都貫穿其中,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地方。

我把時間管理的理念稱之為「精力管理」。「精力管理」並非我的的提法,但卻是我在沒看到一本名叫《精力管理》的書之前就想到的一個詞,這本書的介紹里這樣寫道:

儘管我們不能擠出額外的時間,也不能減輕自己的壓力,但我們可以調動更有意義的東西——精力!管理精力,而非時間,是高效、健康與快樂的基礎。

這個判斷與我的感受很一致,而我在實踐時間管理的過程中明顯感覺到一點:時間管理的本質精力管理或場景管理,即在合適的場合和自身精力狀況做事情。

後來讀到一篇《提高效率的秘訣》的文章,作者 Aaron Swartz 介紹了他的「時間管理」思路:

如果想提高效率,你就一定要遵循以下準則:首先,你必須充分利用每一類型的時間;其次,你得盡量讓時間變成優質時間。

這裡的兩個原則就是人在合適的時間做更多合適的事情,文章最後有點雞湯的味道,但還是非常深刻地指出了一個事實:

關於效率確實有很多誤區:比如時間是可以替換的,專註做一件事情更高效,自我獎勵能提高效率,艱難的工作都是苦逼的,拖延症是不正常的。這些誤區的共同本質在於:扭曲你的天性......如果你在努力做一些值得為之付出的事情,就更不應該關閉心靈的窗戶了。恰恰相反,高效的真正秘密在於傾聽身體的聲音。餓了就吃,困了就睡,累了就休息,做有趣的事情。這看起來如此簡單,沒有任何花哨的言語,也不需要堅強的意志力,更不像那些人生導師的忠告。聽從內心看起來就像常識,但社會的羈絆使得我們都誤入歧途。如果你真的希望變得高效,很簡單,是時候轉身了。

這幾年來,我開始踐行採用 OmniFocus 來進行個人(精力)管理,同時也輔助以番茄工作法和日曆工具。

5.1 收集任務

使用 OmniFocus 的第一要務是清空你的大腦,你需要把大腦里的事情全部告訴 OmniFocus,可以通過:

  • 直接打開輸入想法、任務等;
  • 發郵件給 OmniFocus 郵箱;
  • 利用 Draft 將想法發送給 OmniFocus;
  • 瀏覽網頁時的想法直接分享到 OmniFocus;

5.2 分配任務

分配任務也是清空收件箱的過程,同時也是清洗數據的過程:

  • 從屬於哪個項目?
  • 屬於哪種情境?
  • 是否需要標記?
  • 持續時間?
  • 什麼時候開始?
  • 截止到什麼時候?
  • 是否重複進行?

上述幾個要素必須認真仔細地填寫完整,只有這樣才能在後續的透視里實現神器效果。

5.3 文件夾分類

目前我的文件夾主要根據項目的種類以及我的身份分成以下幾個:

  • 工作:包括自媒體撰稿、專欄約稿寫書計劃等等;
  • 家庭:父母、妻子、貓咪以及其他家庭的事情;
  • 個人:自身興趣、想法、學習方面的計劃;
  • Template:用在 Macbook 的自動化模板;

上述三大文件夾之下是具體的項目,同時文件夾也可以嵌套文件夾,以更好地實現管理。OmniFocus 強調「任務」是最小的單位,是可以執行的動作,幾乎只需要一個步驟,如果還需要多個步驟,那麼這個「任務」就是「項目」。

5.4 透視功能

透視是整個OmniFocus的核心功能。本質上說,透視不過是查看任務的一種方式,但卻是一種靈活、自定義的強大方式。

具體到我的透視設置:

  • 早晨:通過時間和地點(家裡)篩選出來的任務;
  • 在路上:適合上下班路上完成的任務;
  • 最重要:每天必須做完的事情;
  • 工作盒子:查看還未開始的任務;
  • 跟進:交給別人去做或者要持續關注的任務;
  • 經驗教訓:記錄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經驗和教訓;

每天我的工作就是查看這些透視表。由於在收件箱任務分配時嚴格遵循了數據清洗的原則,因此透視表做起來也非常簡單高效。

5.5 行動

數據再完整、分類再好,沒有行動依然沒有意義。而如何高效地做事,我的解決思路是「番茄工作法」——將任務分解為多個 25 分鐘的小任務,我用「Be Foucsed」實現這種方法:

你只需給接下來 25 分鐘的工作命名,然後開始計時就好了,比如上圖就是我設置的「完成 iPad 生產力最後一個章節」,25 分鐘後系統會提示你選擇休息 5分鐘還是再來一個「番茄鍾」(25分鐘)。

5.5 回顧和預測

大概去年 7 月份的時候,我曾用過大約 4 個月的 Todoist,並且花錢升級為高級用戶,但事實上體驗並不好,比如沒有檢查功能。所謂「檢查」,就是每隔一段時間重新去審視整個項目的進展情

況,找到不足並及時調整,這是整個流程最容易忽視的環節。

精力管理的預測主要針對接下來的任務,雖然也是 OmniFocus 里的一個功能,但我用的比較少。我更傾向於使用日曆來安排一些固定的事情,比如生活里重要的紀念日以及工作方面的重要約會和會議,目前我用 Fantastical 來管理日程:

6. 知識管理

嚴格意義上說,我對知識管理的思考並非 iPad 特有的,不過鑒於目前我的主力生產工具就是 iPad ,因此也把這塊內容整理出來。

Evernote 一直作為我的主力知識管理工具,有「主力」那就一定有「替補」,我理想中的知識管理管理工具需要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 強大的信息收集能力;
  • 便捷的信息整合能力;
  • 強大的搜索能力;
  • 跨平台的編輯能力,尤其是 Markdown 文本的支持;

我不斷嘗試了多種工具,譬如 Mdwiki、Ulysses、Simplenote 等等,但絕大多數在信息收集和整合方面毫無建樹,甚至也無法完成基本的搜索。比較一圈之後,Evernote 似乎最合適,尤其是信息收集方面,你可以通過多個渠道將信息保存到 Evernote,譬如上文介紹的微信公眾號文章一鍵到 Evernote。而平時我在 Safari 上收集資料的一般流程是:看到好文章——啟動 Safari 的閱讀模式——然後將全文以郵件的形式發送給 Evernote:

上述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文章原來的版式,並且保留原文鏈接地址,有助於今後的查詢。我更看重的是 Evernote 的搜索能力,下圖是官方提供的一些搜索語法,更多語法可參見 Evernote 官方幫助(印象筆記也適用)。

在信息收集、內部搜索等基礎功能之外,Evernote 最被人吐槽的就是編輯功能複雜,尤其是在移動端,不論是在 iPad Mini 4 還是 iPhone 6S,編輯時都會出現卡頓現象。另外一點被人吐槽的就是,至今也不支持 MarkDown。

我的一個解決思路還是藉助 Drafts,用 Markdown 語法整理筆記,並將文本內容發送到 Evernote,為此,我在 Drafts 里新建了一個 Action,一定要在格式上勾選「Text」:

之所以將文本內容發送到 Evernote 的一大初衷就是為了今後便於修改,而且,文本內容的遷移成本也很小,可以非常方便地出來,下圖 Evernote 里的文本內容:

統一收集、文本梳理、搜索、剋制的標籤和筆記本分類,一個簡單而又高效的知識管理系統就形成了。隨著筆記的增多,如今,我想知道某個事物的第一選擇是打開 Evernote 搜索,看看自己之前有沒有相關筆記,而不再簡單粗暴地利用 Google搜索了。

6. 總結

將 iPad 改造為生產力工具的念想自 2014 年初就開始了,只不過,當時受限於 iPad 的硬體,彼時還是 iPad Mini 2 16G,如此小的存儲無法滿足大量生產力工具的下載、使用需求;另一方面,iOS 的進化也顯而易見,比如 iOS 9 開始支持的分屏 Split View以及快捷返回上一個應用的功能讓很多工作變得簡單方便。最最重要的一點,iPad 上大量優秀的生產力應用,尤其是文本、圖像生產、消費的應用,讓我根本離不開 iPad。

但我目前還沒有考慮入手 9.7 寸 iPad Pro 或者更大屏幕的想法,原因就在於我對 iPad 的定位就是攜帶型的、可媲美桌面電腦的生產力工具。因此,目前的 iPad Mini 4的尺寸和重量剛剛好。事實上,不帶保護殼時,我覺得雙手握著 iPad Mini 4 打字要比 iPhone 6s 的手感好上太多,本文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這樣完成的。

當然,iPad 和 iOS 依然有很多缺點和弱項,文件管理始終是個痛,另外就是無法完全兼容國內很多媒體平台的後台頁面,這時不時的會讓我覺得很崩潰,有時也需要 MacBook 的輔助,但這些問題我覺得並不會動搖我繼續堅定使用 iPad 作為主力生產力工具的決心,尤其是,當我在 iPad 上完成這篇將近一萬字的長文之後,我更期待今年秋天,當 iOS 10 正式版發布後能帶給 iPad 更多特有的功能。


使用3g版的iPad mini

1.開車做GPS用,iPhone 兼有電話功能,不是很方便,也太小,iPad太沉。

2.收發工作郵件,我的郵件經常有圖片附件,所以大屏幕爽很多,iPad太沉,我回復郵件還要坐下來。

3.可以揣在兜里,有想法就記,還可以當字典使用,因為工作原因,我經常需要長時間開屏幕用字典,iPhone 費電,iPad根本就不適合帶出門。

4. 玩神殿逃亡比用iPhone好。

5.雖然看書,屏幕一般,但也看了幾本了,我覺得離得遠點,用黑底白字,還是可以的。

6.扇貝網背單詞

7.FaceTime, 我有一次邊走路,邊FaceTime, 讓媳婦能看見我能看到的,如果是iPhone, 就要擔心電量,如果是iPad, 胳膊會斷的。

總的來說,如果是經常在外面跑,iPad mini比iPad強太多,NOKIA 1010 雙卡雙待+iPad mini 的超強待機組合體驗也絕對超過那些拿兩個智能機的人。


謝邀。

iPad 被稱作沙發設備,因其太大太重,不適合攜帶。 mini 輕得多,小得多,更適合戶外使用。(正因為如此, 非 4G 的 mini 價值會大打折扣)

而在室外, mini 處理 email,寫文檔,處理照片,寫和展示 keynote ,看視頻,玩遊戲等等,都要超越 4 寸屏的 iPhone 太多。


1、看長文章,比如zaker,比如我自己開發的拇指博客,這是最接近傳統書籍大小和重量的電子設備,用safari的閱讀器看網頁也比較舒服

2、刷微博、刷微信,因為輸入比較快,用mini寫微信特別快

3、刷各種社區,比如雪球比如知乎,我在知乎上回的帖,往往都是用mini敲的,因為回答的時候字數不是太多,所以就不用PC了,但往往寫著寫著就近千字了

4、辦公文件處理,比如evernote、備忘錄、收發郵件,也是因為輸入比iphone、ipad快的多

5、GPS,屏幕大很方便,而且節約iphone的電

6、看電子書,可以隨身攜帶,逐漸取代了kindle在我心中的地位

7、果酷、優酷等影像類應用

8、拍照,500萬像素夠用了


爐石傳說…


看書、看書、看漫畫,偶爾玩遊戲、刷微博。


我的mini不是4G只有wifi(迎風淚),我也一樣用的很high的。

一、看電紙書 / PPT / 文件

  • kiddle 翻頁會有一瞬間的黑屏,作為完美主義者我不能忍;
  • 大pad單手拿起來太累;
  • 大pad在地鐵上看書/視屏,旁邊的人一樣就看見你在做什麼了。而且大得有點奇怪了,一點都不符合我低調的準則。
  • mini看PPT的時候,橫版的大小剛剛合適,不會覺得大也不會覺得小

問題:

  • mini在看各種書會面臨文字小的情況;這時候可以橫著看會變大

  • 會反光

PS. 再看txt時候用百度文庫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好吧,一點都不意想不到)

二、方便

  • 放到比較小的包裡面都沒有問題——平時要帶的東西多,實在沒有位置給大pad
  • 在較小空間內,將其立起來不會有佔用過大空間。

三、意想不到的情況

  • 作為舒爾特表練習。因為屏幕不大,所以按起來比較方便
  • 在store搜索就好了。
  • 走路的時候拿著聽音樂。

是的,你沒有看錯!拿mini聽音樂!這一點用大pad做會顯得非常奇怪!非常奇怪!


1,處理郵件

2,同步電腦裡面的工作內容,同步軟體是docstogo,即使在外面也可以輕鬆查看電腦裡面的東西。

3,用good notes這個軟體記錄事宜,基本可以取代紙質的筆記本,但是要配合手寫筆才能達到這效果。

4,通過照片流把iphone拍的工作用到的或者生活照片同步到ipad mini, 方便管理,大屏幕查看起來更舒服。

5,上網。

6,視頻。

7,由於把工作筆記都寫在evernote上面,所以經常用mini看evernote。

8,學習。網易公開課,ftchinese中英文對照學英文,有漲知識,itunes U, etc

9,看書。ibook, 網易雲閱讀等


躺在床上用,例如看看新聞、視頻,因為比較輕,不會砸臉,就算砸了也比牛排好多了。基本上是我老婆用。


工作用途

我是大學生一枚,平常上課老師都是講PPT,由於腐國這裡列印成本很高,平常上課都是用mini來看ppt,我一般會把把ppt導入到notability裡面,然後在上面做筆記。mini相對於筆記本便攜性很高 對於我這樣整天背著包跑的人來說 簡直是一個Big relief !。由於notability跟Google Drive 同步了,筆記存取非常方便,無論任何電腦只要有網路連接,都可以立馬取得之前做的筆記,當需要做大量閱讀或者是編輯的時候直接殺向圖書館借一台電腦,無需數據線就能編輯筆記,更加不擔心丟失問題。

吐槽一下網速 無法配圖 上傳無力啊

娛樂用途

小遊戲例如植物大戰殭屍,看看youtube,看看小說。


學生黨,愛看計算機英語原版書籍,一來買不起,二來計算機書籍多有免費pdf版本,以前都是用筆記本看。在宿舍太鬧看不下去,到圖書館看,電腦電池只能撐兩個小時,接電源的地方又太少。

iPad mini最大的用處就是在圖書館看電子書,電量和重量太給力。


吐槽一下,雖然我也裝了點辦公app,不過99%的時間都花在了hay day上。因為屏幕比5大,看起來滿屏幕的花果樹木雞豬羊牛魚……哎真想刪了這遊戲


學生黨,覺得iphone和mini並不矛盾,而是很好的補充。睡覺前會把iphone充滿電,因為睡在上鋪,並不會把iphone帶上去,這樣第二天手機電還是滿的。睡覺前用mini背一課百詞斬單詞(屏幕比較大比手機看了舒服),聽一會podcast,然後睡覺感覺很不錯。考試周的時候帶上mini複習ppt很方便,電量可以堅持一天。沒事的時候躺在床上看看視頻也不錯,手機看視頻太費電。手機主要就是各種社交軟體,日程管理還有照片。


自從考試月開始了以後

mini簡直就成了我的圖書館標配

不認識的單詞歐陸字典

筆記直接印象筆記

有疑問就郵件秘書處或教授

看不懂的內容就谷歌一下

最近又入了藍牙鍵盤

學習效率蹭蹭蹭的長

媽媽真是再也不用擔心我的學習啦

最重要的是還不用帶充電器

就算是開著藍牙電池也能堅持至少七小時

太美好


當鏡子用。


我是剛剛買的mini2,很多功能正在解鎖中,我一般用iPad來學習,當然也有娛樂

第一個用處是複習筆記。我用OneNote複習筆記(因為評價不錯,而且跨手機平板電腦三個平台還免費,也沒有筆記容量限制),一般我是在電腦上面做筆記,整理課上學過的內容(也是剛剛開始這樣做,之前一直比較懶),然後用iPad來複習。因為開電腦不如打開iPad方便,而且電腦也不如iPad便於攜帶。

如果是看書的話,我也會用iPad記住要點,看書複習的時候我看到有不明白的地方也會快速用OneNote記錄下來,然後查閱資料或者問同學來解決疑惑。

之前很多時候是用紙質的筆記本記錄下來當時的疑惑之處,然後沒有及時來得及查詢,所以過了一段時間,這些疑惑之處自己也不知道記在哪裡了

第二個用處,我會用歐陸詞典來閱讀英文的PDF或者文章。因為我英文水平不是很好,有時候需要查閱單詞,而歐陸詞典只要長按就可以出現單詞的釋義,非常暖心。感覺比起之前不會的單詞查手機效率提高了很多

第三個用處,我會使用iPad看書。我下載的是微信讀書,以後可能會下載更多的軟體,下載微信讀書是因為它免費贈送了我一些書,而且沒有廣告,界面還算清新。而且我一般的話是看PDF,所以是兩者都用

第三就是娛樂了,我不玩兒遊戲,電影有看但是感覺喜歡的不容易找到,所以我一般是聽歌,用網易雲音樂,主要是它可以保存歌單,找到自己聽過的和喜歡的歌非常方便,還可以去看別人的評論或者發表自己的評論。而且iPad的外放音質感覺比我的手機要好很多。所以很喜歡

現在基本上把手機和iPad分開了,手機基本上用來電話,簡訊,微信,扣扣。iPad只有扣扣,主要為了傳文件便利。iPad用來看書,學習,偶爾刷知乎和微博。而且iPad電量感覺很足夠對我來說,兩天充次電就行。

更多的功能正在解鎖之中~~

不說了,心疼我的獎學金去了。

不過還是很愛我的iPadmini2.我會好好珍惜它的。


1 看漫畫:漫畫控、布卡漫畫,有這兩個應用足矣

2 看書:還是iReader比較舒服,可以把背景色調節成淡黃色很護眼

3 看劇:愛奇藝搜狐視頻什麼的美劇頻道天天看

4 上網:這個就不說了。。


取代9,7寸ipad系列 晚上不開筆記本 基本上除了做表 辦公 pc就歇菜了


用它蓋泡麵

雖然這不是iPad mini。

是iPad mini更顯得屏幕小了。


推薦閱讀:

學英語專業,kindle還是ipadmini2?
怎麼折騰剛買的 iPad mini ?
iPad mini 需要買保護套嗎?
為什麼 iPad mini 能做到真正的邊到邊的邊緣設計?
iPad mini 使蘋果領先三五年了嗎?

TAG:調查類問題 | iPadmin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