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研發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為什麼這麼少?
我最近看到的資料是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藥品不到五種(不知道現在增加沒有,但即使增加應該也還是很少),感到比較驚訝。是制度的問題還是其他原因?
這個問題巨複雜,我們大四有一門專業課來介紹
先普及一下基本狀況:
我們學藥學的時候,新葯的種類不是這麼分的。而是分為原研葯、仿製葯神馬的。原研藥物是屬於「完全自主研發的」。仿製葯是國外藥物的專利到期之後,拿過來稍稍改造一下或者有些直接使用了,然後生產的~~~國內基本上都是仿製葯,或者比仿製葯還要低端——換劑型,比如阿奇黴素片改成阿奇黴素膠囊、然後再改成緩釋膠囊。。。
然後直接說難點吧:
1、先導化合物的發現很難。 其實大部分的藥物發明之初,專家們也不知道這貨行不行,所以傳統的方法是:製造成千上萬種化合物,然後拿去給老鼠試試——這個步驟大概可以篩選掉絕大多數的化合物。當然現在也有計算機輔助的藥物設計,可是您覺得國內水平如何呢?很多人就死在第一步上了,合成了成千上萬種化合物,結果剩下沒幾個,剩下的還在下面哪一步pass了2、然後剩下的還要在其他動物身上試驗,檢查其是否有效、效果是否顯著、毒性大否?然後針對動物的各種藥理學實驗和毒理學試驗過後。。。3、臨床試驗,包括給正常人用一下、給病患用一下(當然你知道上述試驗都需要足夠多的時間樣本。尤其是:對於某些藥物,你必須要持續給葯持續觀察幾個月,這個你甭想偷懶 尤其是:臨床試驗還要做好幾次,一次比一次深入)。ps:need a lot of money...time4、尋找合適劑型、並用實驗方法確定保質期等等各種,這些好歹也需要時間的啊~~5、如果先導化合物一次搞定,上述步驟順利,至少也需要十年的功夫+幾億元人民幣所以,除非偶遇很好的先導化合物,不然國內的葯企基本誰做誰死。還不如搞個弱智的葡萄糖酸鋅口服液,然後上電視打廣告:藍瓶的。。。。。。。——嗯,祝你藍屏!好,說下生物藥品:
什麼是生物藥品呢?比如:胰島素、疫苗之類~~
一般這些東西和生物工程脫不了什麼干係。但是:中國的生物工程實在是慘不忍睹,細胞培養啥的都不能做,(吐槽一下,注射用水的生產中,反滲透技術都不過關,目前都只能用離子膜來做最後一步凈化)基因工程的我就不說了。。。大家自己看著辦吧,別抱多大希望。另外:題主說制度問題是吧~~
私以為這制度問題不說也罷,明顯嘛。中國的這些制度什麼時候利於大家專心去研究一門技術了嗎?再說,現在大學都奔著SCI神馬去的,為了這個目的,肯定是選好發文章的而不是能拿來用的啊~~~!所以啊,我都不想抱怨這制度了,沒意思!對了,順便牢騷一句:全球95%的中成藥市場是日本滴~~~很多搞天然藥物化學中藥製劑滴也都會日語因為大部分文獻是日文滴~~~錢並不是問題,但新葯研發動輒十年以上,淘汰率在萬分之一二的樣子,這麼理想主義的工作,完全不適合當代中國這種急功近利型社會。
在製藥行業做了3年也算有點發言權利,就說下這個原因吧!第一是沒積累。國外在藥理等多個方面都做了很多基礎性的研究,譬如曾經聽當時的導師說過個事,他們給美國一個樣品,然後檢測全部合格,但是美國人說不行,說其中有一個雜質是不允許出現的,必須改工藝路線,具體是那個,呵呵,保密。
第二是沒錢。一個新葯的研發成本平攤到每個新葯上在05年的時候是10億美金,現在估計漲了不少,這還是在西方製藥公司成熟的研發體系下,如果你自己搞,從頭開始建研發體系,估計至少50億美金打底,這錢誰來出!
最後說一點別什麼事都扯制度,這個真心和制度半毛錢關係都沒有,看看印度的製藥業,你會感覺世界真美好。我會告訴你印度客戶向我吐槽他家製藥廠政府連最基本的電力供應都不能保障嗎?別忘了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哦!!!產出少是新葯研發的客觀現象。由於監管日趨嚴密,產出只會越來越少。國際大企業也同樣面臨這種問題,甚至有可能一個明星新葯眼看上市,突然出個問題,公司馬上就要倒閉出售的。但是國內研發的確存在更多不利的問題。
從先導物到臨床實驗的過程,也被稱為pipeline。一步不錯的走過來,可能要耗費十幾年,牽涉上百位工作領域互不交叉的專家級研究者。這錢哪裡找?花錢看不到頭,時間耗得起么?錢和耐心都有了,你還得有能力把那麼多專家整合到一起。最後一件,放在中國,你得有組織人馬造導彈放衛星的能力才行。
新葯研發的確回報極大,但是資本投入和智力投入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和研發成本相比,我們那個葯企不是小本經營?和製造阿司匹林的老牌帝國主義相比,哪家有一百年的歷史?那個領導能做20年?
上張圖:
(引自:The World』s Health Care Crisis - From the Laboratory Bench to the Patient』s Bedside By Ibis Sánchez-Serrano)這些年來,雖然研發支出指數上漲,實際產出的新葯並沒有明顯變化。問者提供了一個新聞,http://www.bioon.com/industry/drug/544917_2.shtml。似乎認為人家的研發產出很多。但是這個新聞實際上帶出的是產業困境。首先,是總獲批數還是老水平;其次,這個數是全球的總數;之三,統計是按公司來的,多數是國際大公司,不是國家;之四,FDA。
因此可以非常悲催的告訴大家,
這事兒米國人說了算全球以公司為單位聽米國人怎麼說了算這事兒米國人也頭疼所以,如果我們國內沒有一個葯能在FDA獲批,一點也不奇怪。沒有「自己」的「西」葯,也不奇怪。
好在新葯研發另一個客觀現象叫偶然性,運氣好了直接就能找到能用的。有事沒事挖一鋤頭吧,天上掉餅的事情對全世界都是公平的。有人認為現代藥物開發已經進入工業化階段,似乎這種偶然性已經不重要。只要看看上面的圖,還是可以認為,偶然性仍然是這個產業的主導因素,只不過我們已經進化到更專業地捕捉偶然而已。
其實對於中國最重要的問題,還在於各行各業的專業積累。pipeline 這麼長,要有意識的進行研發,或者在偶然事件後發現其中的價值,需要每個環節都有過得去的專業水平。比如搞先導物,要對很多「基礎」問題深入研究,但是搞這個有飯吃嗎?有基金拿么?要維持這麼多不同專業,那麼多「閑人」,已經不是光投錢能夠解決的了。也許只有那些第一批進入科技社會的國家才有這麼多人才貯備罷。藥物需要基礎化學很強,中國在物理化學等等基礎科學上比西方落後了至少二十年,之前追多少年也只是拉近了距離而已。山寨不僅僅是互聯網行業、製造業、文化娛樂行業,而是中國基本上絕大多數行業都必須老老實實去做的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