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滅掉以後,為什麼希臘至今不見有太多伊斯蘭教的文化?


很簡單,那些伊斯蘭化的就被同化成了後來的土耳其人。奧斯曼帝國是一個強調宗教認同的多民族國家。直到帝國晚期,一直沒有過多強調民族身份這回事。但奧斯曼自認為是伊斯蘭世界的領袖,奧斯曼蘇丹同時兼任哈里發,是所有信士的長官。不同宗教的劃分就非常明確了。

客觀來說,基督教徒和猶太教徒在穆斯林看來是有經之人,奧斯曼帝國對他們沒有實行大規模迫害也沒有強制他們改宗,畢竟對異教徒還可以多徵收名為「迪米」的稅收,擴大帝國國庫呢,這跟早期的阿拉伯帝國是一樣的。更讓人吃驚的是,奧斯曼帝國有一種「宗教區域自治制度」,即米勒特製度,millet在土耳其語本來就有「民族」的意思。奧斯曼帝國把這樣少數宗教族裔劃分為多個米勒特,讓他們的領袖自行管理,比如穆罕默德二世征服君士坦丁堡後,保留了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一職,讓大主教管理其在君士坦丁堡的希臘東正教臣民。穆罕默德二世還鼓勵,扶持亞美尼亞人來到君士坦丁堡,給他們也單獨劃分了米勒特,亞美尼亞人的教派主要是Armenian Apostalic Church,也有自己的大主教,那就由他來管理其族裔的臣民,他們對蘇丹負責,但是蘇丹不直接管理這些「異教徒」。這種米勒特製度近乎宗教寬容的典範,給予了被征服民眾很大的自由。可惜的是,奧斯曼帝國並沒有很好地執行這一政策,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官方,對基督徒和猶太教徒的歧視是很明顯的。想要進入蘇丹的宮廷(Divan-? Hümayun)必須是穆斯林,除了米勒特製度內的長官外,任何中央或地方的官職都只對穆斯林開放,遇上比較宗教狂熱的蘇丹,比如穆拉德四世,異教徒還被強迫要求佩戴徽章以示身份。每每發生政治危機,近衛軍耶尼切里發動叛亂時,異教徒自然是被固定洗劫的對象。所以,奧斯曼帝國只是從制度上來看宗教寬容,從社會文化和事實層面上來看,非穆斯林依舊受到嚴重的壓迫。

對於那些不想要忍受這種壓迫和歧視的非穆來說,他們的唯一渠道就是皈依伊斯蘭教,尤其是社會上層的精英階層,他們自然不滿足於淪為「二等公民」,不那麼虔誠的人就直接改換信仰,謀個一官半職。這種現象在帝國內不可謂不普遍。奧斯曼的很多造船技術是那些叛教的威尼斯人帶來的,拜占庭帝國滅亡後,不少希臘人改頭換面,成為忠實的穆斯林臣民,改良了帝國的宮廷行政制度。這些人漸漸融入到奧斯曼帝國的多元文化當中了,逐漸失去其本來的信仰,而且越是社會上層,越是城鎮居民,變更信仰的就越多。以至於東歐地區的基督徒,大多是居于山區或窮鄉僻壤的村民牧民,帝國無法對他們實行有效管理,他們就不受到主流文化的衝擊,也得以傳承他們古老的信仰和風俗。至於原拜占庭領土內的貴族精英階層,一個個都成了奧斯曼帝國的帕夏,維齊爾,早就為了功名利祿拋棄他們本來的文化了。如果你看到某個帕夏的名字叫什麼Yunanl? Mahmud. Giritli Mustafa. 你就知道他們肯定是改宗過來的希臘人,只不過已經奧斯曼化了。蘇萊曼大帝時期的兩個名人,蘇丹童年的玩伴與大丞相Pargal? ?brahim 是伊庇魯斯地區的希臘人出生(也可能是斯拉夫人), 大建築師Mimar Sinan有說法稱他是希臘東正教徒出生,不過更多的說法稱他是阿爾巴尼亞人。

先寫這麼多,待續...


我理解題目中所寫的「阿拉伯的文化」一詞,實際上是指「伊斯蘭文化」。

希臘本土文化有深厚基礎。從公元前兩千多年的米諾斯文明開始,希臘就是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地區。希臘人到15世紀時被併入奧斯曼帝國,其文化已經綿延發展了三千多年。其地理位置遠離游牧民族向歐洲遷徙的路線,希臘幸運地免遭日耳曼化和蒙古化的波及。奧斯曼帝國在希臘的統治,大約僅200年。

伊斯蘭教的原則,是否皈依全憑自願。奧斯曼帝國境內的東正教徒,在遵守帝國法律的前提下,其信仰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全。雖然要為此付出一些政治上、經濟上的代價,但是希臘的教會和教堂仍然存活下來。信仰總歸是信仰。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

自1821年爆發獨立戰爭以來,希臘人團結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通過戰爭和外交手段光復不少土地。到1920年時,其疆域甚至拓展到小亞細亞半島上(此部分後被土耳其奪回)。在這期間,希臘東正教也逐漸恢復,成為占人口多數的宗教。

現存的伊斯蘭教,大多分布在希臘北部地區。我們這些外國人眼中的希臘,往往是承載著古典時代燦爛文化的希臘,是愛琴海沿岸古希臘城邦的地區,而極少去關注希臘北部地區的穆斯林文化。這種視野上的差距也許是造成「希臘至今不見有太多伊斯蘭文化」這一印象的主要原因。


希臘和土耳其在建國時進行了人口交換~


在奧斯曼的統治下,希臘是受到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希臘第二大城市薩洛尼卡(塞薩洛尼基)就是典型的奧斯曼城市,狹窄彎曲的街道,各民族有自己的聚居區。

希臘王國的獨立和擴張過程中大批穆斯林或自願或被迫從希臘領土上遷走,最大規模的莫過於1923年希臘與土耳其的人口交換,約35萬希臘穆斯林被遷到土耳其,約120萬東正教徒從土耳其遷入。希臘實現了種族同質化,多元文化的薩洛尼卡一去不還。

推薦一本書,Mark Mazower的Salonica: City of Ghosts : Christians, Muslims and Jews 1430-1950. 非常耐讀的歷史書。


首先要明白的是古希臘與中古希臘(拜占庭)的區別。現代希臘的服飾、建築和古希臘大相徑庭,但這種轉變和「伊斯蘭文化」沒有必然聯繫。現代希臘文化直接傳承自中古希臘。

事實上「伊斯蘭文化」這個提法、並不具體。除了宗教、阿拉伯字母兩個硬通貨外,各民族也不盡相同。大體分為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突厥文化、伊斯蘭-印度文化。其中,突厥文化最為特殊,由於突厥是游牧民族,自身文化薄弱,往往受其他文化影響較大。傳統上的突厥文化主要集中在中亞,受波斯文化影響較大,可以說內核就是波斯的。

而進入小亞細亞的突厥人可以說是非典型的突厥人,因為遠離波斯文化核心區域。小亞細亞突厥化分為三個階段:塞爾柱、羅姆、奧斯曼。烏古斯人進入拜占庭文化區域,自然會被拜占庭文化影響。這也符合一般規律,游牧民族征服定居民族之後文化上會反受定居民族影響。游牧民族擴張的根本出發點,並不是傳播游牧民族自己的文明。看到這個教堂不錯,拿來加各宣禮塔就是了。

因此,奧斯曼帝國統治下的希臘和小亞細亞,在建築、服飾,音樂、歌舞等方面,主要表現為拜占庭文化影響突厥。突厥對希臘影響也有,但相對次要。可以類比滿清對中國的影響

突厥對希臘和小亞最主要影響在於宗教和語言,尤其是小亞細亞,土耳其語使原住民成了「土耳其人」,語言是突厥民族的識別標誌。小亞細亞屬於廣義希臘地區。至於希臘本土缺少土耳其人,和宗教寬容政策、人口交換等都有關係


因為宗教寬容政策。該政策允許非伊斯蘭教繳納特別稅從而獲得宗教寬容。這是較少人口能統治大片基督教地區的關鍵,並且為帝國提供了收入,增加了穩定減少了農民因為宗教問題反抗蘇丹和帕夏統治的幾率。雖然不知道更具體的數字,但是有個說法是在帝國財政困難的時候還會設法阻止基督教農民改信伊斯蘭教以避免財源受損。

宗教寬容政策主要是為了更加方便進行統治,跟伊斯蘭傳統關係不太大,土耳其人從來都沒有在帝國人口中佔據優勢。不止是希臘,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也基本保持了宗教信仰。


只是表面上不了解當地歷史文化的一般中國人很難發現而已。希臘被土耳其影響滲透是全方位的。當然反過來講也成立。突厥人打進小亞細亞以後就開始被本地原居的希臘人影響。你看看土耳其的清真寺,是更像阿拉伯伊朗的清真寺呢?還是更像聖索菲亞大教堂?當然小亞細亞的希臘人也就被突厥人影響,並開始皈依伊斯蘭教。再等到奧斯曼征服希臘,那影響是全方位的!你看看希臘北部的傳統民宅,跟土耳其的,不說明地點你很難分清楚!迄今希臘所謂」民族風格「的帽子,各地旅遊紀念品店賣的那種帶穗帽子,純屬土耳其帽子改版。吃的東西除了希臘人吃豬肉,沒什麼不一樣,連菜名、甜品名字,都是土耳其語。希臘的民間藝術,手工藝也好,音樂也好,皮影戲也好,跟土耳其的很難區別。歷史上今天希臘土地上到20世紀人口交換以前有幾十萬的穆斯林。無非是19世紀希臘民族主義興起,獨立戰爭時代鬥爭殘酷,雙方互相殺戮,損失都很大。所以希臘南部的」土耳其人「=穆斯林,非死即逃,他們的遺迹也早就被毀壞殆盡了。然後語言上面採取純語主義,希臘語清除了大批土耳其語詞。但是希臘中部北部統一時候相對和緩。所以你現在去那些地方,稍微有點規模的城鎮,都能找到哪怕廢棄了的清真寺。希臘人到現在還有人跟土耳其人一樣,」先生「這個詞是」阿凡提「——話說回來,這個土耳其詞詞源本來也是古代的希臘語。但是現代希臘人說的是土耳其語發音,所以還是從土耳其借回來的。


古代希臘所影響的範圍不是只有今天的愛琴海希臘,而是包括基本上整個土耳其(小亞細亞)、巴爾幹、西西里島等。雖然土耳其源自突厥,但其實奧斯曼帝國在征服過程中,和希臘、阿爾巴尼亞、高加索等人已經混血不少。尤其是在小亞細亞,很多本來的希臘裔與奧斯曼人混血,同化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所謂伊斯蘭文化不多只是愛琴海希臘,小亞細亞已經大部分被土耳其化、伊斯蘭化了。


主要得益於奧斯曼土耳其的宗教政策。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奧斯曼土耳其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大家忠於蘇丹的聯合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大家忠於蘇丹的聯合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大家忠於蘇丹的聯合帝國!

奧斯曼土耳其是少數民族統治廣大地區,治下有希臘人,希臘化羅馬人(拜占庭),阿拉伯人,猶太人,巴爾幹地區各支南斯拉夫民族。政治共識就是效忠於蘇丹。猶太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等等宗教領袖也是效忠與蘇丹同時蘇丹不干預其宗教權利。

這樣的政治和宗教框架下,信仰問題就看宗教能力之間的博弈了。


這得看題主對伊斯蘭文化怎麼定義。

進過雅典的東正教教堂,從教堂裝飾配色(正紅正綠正寶石藍加金邊),到瀰漫的香味兒,都比土耳其的清真寺更加伊斯蘭,甚至跟那些東正教教堂比,土耳其的藍色清真寺反倒沒有濃郁的伊斯蘭風格。


在一站後兩國進行了人口互換,希臘沒有多少穆斯林,土耳其也沒有多少基督徒。況且以前兩個民族以前是一個帝國統治,他們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其實就是宗教。


當年洗得多艱難

只有信伊斯蘭,就得離開


如果沒記錯的話希臘和土耳其唯獨沒有交換君士坦丁堡和伊必魯斯地區的少數宗教人口。


推薦閱讀:

穆斯林難以接受批評嗎,為什麼我溫和的建議也被舉報?
怎麼看待山東四百斤切糕被撞賠六萬多?
大學裡的穆斯林在上馬哲課的時候會受到特殊優待嗎?
正在做禮拜的溫和穆斯林突然被沒有做禮拜的激進穆斯林給殺了,沒有表明立場的穆斯林怎麼看?
如何看待回族佛教?

TAG:伊斯蘭教 | 歐洲歷史 | 希臘 | 奧斯曼帝國 |